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地理选修2人教版:精品导学案(全册)(127页)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地理选修2人教版:精品导学案(全册)(127页)01
    高中地理选修2人教版:精品导学案(全册)(127页)02
    高中地理选修2人教版:精品导学案(全册)(127页)03
    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2人教版:精品导学案(全册)(127页)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本册综合学案,共1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点搜索,教材分析,学习策略,教学内容,知能训练,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结构与课堂练习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考点搜索】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2、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本课主要讲述我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的全国性地区差异,为后面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的专题提供基础知识。


    ◆知识纲要
    三 大 自 然 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全 国 性 差 异
    湿润
    干旱
    高寒
    整 体 性



    地貌
    气候


    ◆重要图释
    图1.1“三大自然区图”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自然地理分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mm等年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学习策略】
    1、读图分析: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方法,识记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相互界线,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2、综合训练:运用空白地图,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理解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地貌、气候的地域差异)
    表1-1:我国地貌和气候的地域差异
    自然要素
    地域差异
    差异成因
    地貌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复杂的地质作用
    气候
    气温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转向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降水
    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
    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


    2.三大自然区的基本情况(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表1-2:三大自然区基本情况比较表
    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位置和范围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
    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西至国境
    地貌单元(地形区)
    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第三级阶梯上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第二级阶梯上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
    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
    面积比
    45%
    30%
    25%
    人口比
    95%
    4%
    1%
    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湿润的季风气候
    森林为主
    生物种类繁多
    森林土壤
    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自西向东注入海洋
    海拔较低
    西高东低
    平原广阔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1.东部季风区












    图1-1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深居内陆
    荒漠(沙丘)
    草 原
    内陆河湖
    耐旱植物
    耐旱动物

    降 水 稀 少
    地形闭塞
    人 烟 少
    畜 牧 业
    灌溉农业
    城乡:点状
    带状
    干 旱








    图1-2






    3.青藏高寒区
    不利交通
    多 高 山
    多 冰 川
    多大河源头
    “高”、“寒”
    气温低、无霜期短
    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日温差大
    高寒草原耐寒牲畜
    适宜温凉作物生长、产量高
    高寒牧业
    河谷低地农业区、居民区














    图1-3


    活动: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完成表1-3:
    表1-3: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比较表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气候



    植被土壤



    水文



    人类活动



    [经典例题1](2002年天津卷)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N以西的铁路线名称是()
    A.青藏铁路B.兰青铁路
    C.兰新铁路D.宝成铁路
    (2)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
    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图1-4
    A.热量、光照B.光照、水
    C.水、地形D.地形、热量
    (3)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作为毛纺
    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A.接近市场B.有大量廉价劳动力C.接近原料产地D.交通运输方便
    (4)9月23日,某摄影爱好者在日落前1小时到达P点拍摄湖面落日景观,此时北京时间约是()
    A.17:00B.18:00C.17:20D.18:20
    解析:可判断图示范围主要是青海湖周围及湟水谷地地区。M河谷地(湟水谷地)三面环山,海拔2000m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上,因此热量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大要素;另外由于地处河流谷地,三面环山不利于扩大农业规模和实行机械化作业。发展农业的优势是光照充足,有灌溉水源。答案:(1)A(2)D(3)C(4)D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的自然差异显著,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1-3题:
    1、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A.区域面积依次增加,人口比重依次增加
    B.地势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逐渐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2、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3、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到:“早晨出门,天色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的寒冷,气温在零下40度以下。这种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完成4-5题:
    4、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A.漠河B.喜马拉雅山C.北极地区D.南极地区
    5、王教授家乡的土壤上是()
    A.灰化土B.棕壤C.红壤D.砖红壤
    6、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A.地貌B.土壤C.气候D.植被
    7、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单元有()
    A.黄土高原B.藏北高原C.柴达木盆地D.准噶尔盆地
    二、综合题
    8、读图1-5,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区域C为 区,D为 区。C、D两区的交界线上有 山、 山和 山。
    (2)图中A、B所在的区为 区,AB间以 为界,自然环境差异明显。A与C相邻处的A侧温度带属于 带,B与C相邻处B侧的干湿地区属 区。
    (3)C区向东,农业生产由以 业为主变为以 业为主。
    图1-5

    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考点搜索】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教材分析】
    在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等三大自然区域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本课介绍其内部的自然地区在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分析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差异的显著性。


    知识纲要
    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主要差异——南北差异
    影响因素——热量


    其他差异——南北差异
    影响因素——水分


    主要差异——东西差异
    影响因素——水分


    其他差异——垂直差异
    影响因素——高度变化


    主要差异——垂直差异
    影响因素——高度变化


    其他差异——水平差异
    影响因素——水分




















    ◆重要图释
    图1.3“东部季风区的四个自然地区”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由于所跨纬度比较大,气温差异最为明显,在北方从东到西由于距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也比较明显。其中热量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又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南方地区又分为华中区、华南区。
    【学习策略】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方法,识记三大自然区内部的空间位置、相互界线,理解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核心特征。运用空白地图,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理解三大自然区中各自然地区的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
    一、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海 陆 位 置
    受 季 风 影 响
    东 部 季 风 区
    南 北 差 异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热 量 条 件 变 化
    纬 度 位 置
    1.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



    同一性差异性


    图1-6


    2.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即四个地区的主要特征)
    表1-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自然地区
    地表景观
    农业生产
    地貌
    气候
    植被
    土壤
    水文
    概况
    主要粮食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作物熟制
    北方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分界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分界

    南方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分界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太阳辐射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地区差异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深居内陆
    地形阻挡
    干 旱 气 候
    干旱特征明显
    西北地区
    东 西 差 异
    内蒙古温度草原地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降水量变化
    距 海 远 近
    同一性
    差异性
    1.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内部差异的形成



    图1-7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的东西差异
    表1-5: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
    自然地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分界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自然条件
    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农业生产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海陆分布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地区差异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
    注意: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性差异因素外,在高大山地也存在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垂直分异。
    [经典例题2](2002年上海卷)读图1-8,解释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
    图1-8


    (1)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 地带性规律。据图判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 (高、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 农业。
    (2)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A.高山草甸B.山地草原C.荒漠草原D.山地草甸草原
    (3)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A.三河牛B.伊犁马C.滩羊D.阿拉善骆驼
    解析:本题考查了自然带垂直分布的规律及干旱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判断能力。自然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即纬度、经度、垂直地带性规律,天山植被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变化充分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据图中所标注的积雪冰川的高度,不难得出南坡的垂直自然带高度较高。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水源,因而本区农业的特色是绿洲(灌溉)农业。
    答案:(1)垂直高绿洲(或灌溉)(2)A(3)B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1.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
    表1-6:
    地域分异
    表现
    成因
    垂直分异


    水平分异


    2.青藏高寒区人类活动的垂直分异
    表1-7:
    地带
    农业类型
    成因
    河谷地带


    高山地带


    [经典例题3](2002年广东卷)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图1-9),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源头三年跨年度断流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1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9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年度断流。1995年5月,鄂陵湖出口流量仅0.001立方米/秒,鄂陵湖至玛多县,断流干河床长达8千米。
    图1-9
    2000年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2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区原有的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仅2001年夏,玛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同时地下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
    (1)简述引起该现象的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 。
    解析:本题立意在于考查学生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黄河源区断流原因与改变措施。解答(1)题的关键在于仔细分析资料和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从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第(2)题的答案源于第(1)题,造成黄河源头断流既有“天灾”又有“人祸”,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
    答案:(1)自然原因:大气增温,蒸发加剧。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工乱捕益兽,鼠害猖獗(任答一项即可),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
    (2)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滥捕滥猎。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内的三江平原有“北大荒”之称,如今“北大荒”已被人们称为“北大仓”。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中温带湿润地区
    B.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而成为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C.土壤因富含矿物质而形成肥沃的黑土
    D.夏季高温且雨热同期,利于冬小麦、玉米种植
    2、目前,三江平原还有大片沼泽荒地,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其主要原因是()
    A.我国已加入WTO,可以从国际市场大量廉价进口粮食
    B.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菱藕等水生植物生产
    D.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今后转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3、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4、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雨林
    5、下列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水源条件制约的是()
    A.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B.东北平原的大豆生产
    C.东南亚的稻米生产D.我国南方的甘蔗生产
    6、促进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措施有()
    A.发挥“火洲”的气候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大力发展造纸工业
    C.加速发展长绒棉、哈密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及相关的加工工业
    D.发展以“丝绸之路”和干旱盆地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业
    7、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交替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A.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
    C.亚麻——棉花——桑蚕丝——剑麻
    D.一年一熟——一年二熟——二年三熟——一年三熟






    1. 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考点搜索】
    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社会原因
    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个经济地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经济发展速度差异
    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
    经济原因
    划分
    依据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1、图1.9“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图”
    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地理分布,学习时要结合中国政区图及其区位特征加以记忆。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带包括了沿海所有的省、市、区,西部和中部的分界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2、图1.10“三个经济地带GDP的增长图”
    该图反映的是各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图下的问题来理解这种变化。三个地带的GDP都在增长,但东部地带增长最快,西部地带增长最慢;1980—1999年,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拉大,说明了各个地带发展速度不一致。

    【学习策略】
    通过阅读、使用专题地图,比较、归纳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和导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表1-8:
    经济地带
    项目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范围
    (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暂未包括港、澳、台)
    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个
    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等10个
    面积比重(%)
    16(小)
    27(中)
    57(大)
    人口比重(%)
    41.1(大)
    35.7(中)
    23.2(小)



    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








    图1-10


    表1-9: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经济地带
    经济差异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
    最发达
    较发达
    较落后
    GDP(1999)
    最多(59%)
    较多(27%)
    较少(13%)
    人均GDP
    最多
    较多
    较少
    经济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增长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所占比重的变化
    逐年增加
    减少
    减少
    [经典例题4](2001年上海卷)我国西部大开发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懈努力,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请你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读图1-11和下表回答:
    图1-10

    东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

    1978年
    1990年
    1998年
    东部
    52.42
    53.68
    58.12
    中部
    30.92
    29.90
    27.92
    西部
    16.66
    16.42
    13.96


    东西部人均GDP变化及东西部差距(单位:元)

    1978年
    1990年
    1998年
    东部
    483
    2080
    9483
    西部
    255
    1060
    4052
    东部与西部的比值
    1.89
    1.96
    2.34
    (1)根据图上的编号填出相应省级行政区的简称:① ② ③ 。
    (2)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在1978~1998年期间,东部和西部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是 ;东部和西部人均GDP的变化是 。
    (3)西部大开发重点是依托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在开发西北地区时应以 铁路干线为重点,该铁路干线将西部的几个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串起来,它们分别是: 、 、 。该线西段已与 (国家名称)中亚铁路接轨通达西欧,将成为西欧大西洋沿岸与东亚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
    (4)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将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A缺氧、冻土B太阳辐射弱、云雾多
    C气压高、土地盐碱化D滑坡、地震
    (5)在西部大开发的能源建设中,除西气东输工程外,正准备实施 工程,该工程的建设,受惠的不仅是东部地区,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方面的好处是: 。
    答案:(1)青藏川或蜀(2)东部GDP占全国比重上升,西部下降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3)陇海——兰新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4)A(5)西电东送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表1-10: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带

    影响因素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
    自然因素
    地理区位


    地形


    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
    产业结构


    民族心理


    历史基础

    开放政策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
    西部大开发要抓紧建设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公路国道主干线、江河上游水利枢纽等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工程。据此完成1-5题:
    1、 下列四组地形中,全部属于西部大开发区域的是()
    A.江南丘陵——阿尔泰山——云贵高原——祁连山
    B.柴达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横断山
    D.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
    2、“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
    A.哈密盆地B.塔里木盆地C.柴达木盆地D.吐鲁番盆地
    3、 西部地区正在大力发展水电事业,其中已经建成并在最近开始向上海输送电能的水电站是()
    A.二滩水电站B.丹江口水电站C.龙羊峡水电站D.新安江水电站
    4、目前进入西藏地区主要依靠公路。下列四条进藏公路中,海拔最高的是()
    A.青藏公路B.川藏公路C.滇藏公路D.新藏公路
    5、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6、三个经济地带排序正确的是()
    A.面积大小:中部>西部>东部B.人口多少:东部>中部>西部
    C.省区数量:东部>中部>西部D.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7、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原因有()
    A.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农业发展条件优越
    B.改革开放首先从西部沿边和东部沿海起步,具有区位和政策优势
    C.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域辽阔,,承东启西
    D.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雄厚,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二、综合题
    8、分析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三个地带的GDP、人均GDP和人口总量(1999年)
    地带
    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总量
    人均GDP(元)
    东部
    59
    41.2
    7594
    中部
    27
    35.7
    4426
    西部
    14
    23.1
    3456
    材料二: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8
    58.3
    58.8
    +6.5
    中部
    31.2
    31.1
    29.8
    27.6
    27.4
    -3.8
    西部
    16.5
    16.0
    16.4
    14.1
    13.8
    -2.7
    (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 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

    (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 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

    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考点搜索】
    东、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先是分析各地带的发展特点,然后又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整体上讲述三个地带协调发展的方向。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知识纲要
    地 位
    存在问题
    优势条件
    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发展方向





    ◆重要图释
    图1.17“西部大开发范围示意图”
    从地域上看,西部大开发划定的区域除了西部经济地带外,还包括东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中部经济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大约在110ºE以西的西北和西南。共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0%,人口占28.5%,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20%。
    【学习策略】
    通过横向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培养联系实际进行地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与不足,深刻体会西部开发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一、东部地带1.东部地带的优势
    东部地带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和科技水平最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集中了我国的主要农业基地
    表1-11:我国主要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农业基地类型
    主要分布区
    商品粮基地
    江淮地区(大部分)、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商品棉基地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大部分),长江下游滨海和沿岸平原
    桑蚕基地
    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海洋渔业基地
    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
    亚热带、热带作物基地
    粤、桂、闽盛产甘蔗,海南岛、雷州半岛是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本地带还出产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经济林木
    (2)集中了我国的主要工业区
    表1-12: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工业区)
    特征
    主要工业中心
    辽中南工业区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沈阳、大连、鞍山
    京津唐工业区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北京、天津、唐山
    沪宁杭工业区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上海、南京、杭州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广州、深圳、珠海
    (3)交通便利
    铁路网、公路网密度大,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海港,与东流入海的大江、大河连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还拥有部分陆上边界线,易于与国内外联系,集中了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
    (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出口额和直接利用外资均占全国很大份额。
    (5)科技文化水平高
    东部科技文化水平高,人均受教育程度最高,高素质人才比例高。
    (6)城市分布密集
    2.主要问题
    (1)能源、原材料不足;
    (2)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3)有些人口、城镇密集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4)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比较严重
    3.发展方向
    (1)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使其对内成为为全国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对外逐步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基地。
    [经典例题1](1997年高考题)既是我国北方重要外贸口岸,又是华北煤炭和东北石油输出港的是()
    A.大连港B.秦皇岛港C.天津新港D.青岛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港口类型的识记能力。虽然教材上没有明确港口分类,但是华北煤炭输出主要是通过大秦铁路把山西煤炭外运至秦皇岛,这是教材的重要内容。
    答案:B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料不足、北方缺水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大力开拓新兴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二、中部地带
    1.中部地带的优势
    中部地带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煤炭、石油、铝土、硫铁矿、铜、铅等资源的储量在全国均占第一位,其中山西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4,黑龙江省石油储量占全国1/3。
    (2)我国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东北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内蒙古有广阔的天然牧场,大部分省份的农业比较发达,是我国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3)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比较发达
    哈尔滨、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太原、包头、大同、郑州、长沙等城市均为我国的工业中心。
    (4)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对外贸易通道需经过东部地带,在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主要问题
    (1)铁路运输能力不能适应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需要;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3)东北森林过度砍伐;
    (4)黄河中下游河床不断淤高潜伏的洪水决口泛滥危机;
    (5)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
    (6)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等。
    3.发展方向
    (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加工工业,主要是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的开发,是中部进一步成为我国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2)大力发展农业,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业和淡水渔业的稳定增长,使其成为商品粮和农、林、渔、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3)加强东西运输通道的建设,发展与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地区的横向联系,扩大对外经济贸易。
    (4)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继续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三、西部地带
    1.西部地带的优势
    (1)沿边经济贸易的优势
    西部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有四个沿边省区(甘肃、新疆、西藏、云南),拥有我国70%的国境线,与14个国家接壤,在沿边经济贸易上有较大优势。
    (2)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充足。
    2.主要问题
    (1)社会经济落
    本地带除四川盆地、陕西关中、甘肃兰州、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少数几个地区外,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发达,交通设施和手段也比较落后。
    (2)生态环境恶劣
    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过垦、过牧和过伐,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出现荒漠化;西南地区因地形崎岖,交通困难,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发展方向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选择水源条件较好的地点,发展绿洲农业。
    (2)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3)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建设与中部、东部沿海地带联系的铁路干线,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4)有步骤地重点开发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的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企业技术向民用工业转化和扩散。
    四.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的优势互补发展。
    人才、技术、资金、文教、资源密集型产业
    能源、原材料、矿产、
    特色产品、廉价劳动力
                     (中西部  东部)
                   (中西部  东部)
    图1-11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
    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完成1-3题:
    1、 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
    2、 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予西部大量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3、 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发展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交流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4、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这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
    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
    C.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D.投资回报较高,实现持续发展
    5、根据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理论,西部经济地带将建成()
    A.水电基地B.商品粮基地
    C.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基地D.石油和畜牧业基地
    6、对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应逐渐缩小各地带的经济差距或使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
    B.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
    C.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平均发展
    D.把中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部就地加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7、下列有关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
    B.把农牧产品加工企业逐步转移到东部
    C.优先安排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
    D.充分发挥三个地带各自的优势,实现协调发展
    二、综合题
    8、图1-12是“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字母A表示 山脉,字母B表示的地形区是我国 地貌分布最广的地区。
    图1-12
    (2)图上的 (填字母)处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这是因为 ;此外西部还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 、 等能源。
    (3)我国第二大林区位于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 (填字母)山的南坡。
    (4)除上述资源外,西部地区还可以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有 。


    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
    2.1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考点搜索】
    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一个开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土整治的概念、意义、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国土整治的重点工程、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我国实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则,为以后各单元讨论典型地区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国 情
    国土整治
    区域发展
    因地制宜
    分层次
    有步骤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
    经济基础差,科技水平低
    国土辽阔,资源地域差异大
    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概念
    内涵
    目的
    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开放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沿江、沿边开发战略
    20世纪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
    跨流域调水
    大江大河治理
    防护林工程
    海洋资源开发
    跨区域
    区域内
    治理限制因素
    环境质量
    开发优势资源
    经济
    优势
    困难大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1、图2.2“中国防护林体系规划示意图”
    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图中深绿色区域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浅绿色区域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紫色区域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其中“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
    【学习策略】
    应用系统地理知识,结合国土整治实例,说明区域资源的优势和治理的限制性因素。

    【教学内容】
    一、前言
    1.国土的概念
    国土(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狭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
    2.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
    (1)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
    (2)开发现状:①开发利用具有多样性;②开发程度和利用率比较低;③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4.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因地制宜进行国土整治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土整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
    二、国土整治
    1.国土整治的概念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订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2.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大背景
    表2-1:
    我国国土整治的大背景
    国土整治的原则
    项目
    内容
    自然条件
    地域差异
    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各地区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民族构成、生产基础等方面各不相同。
    我国的国土整治必须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国土利用
    ①自然资源总量多,但人均拥有量少,耕地、森林、草场等后备资源不足;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之间严重失调,导致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紧张;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较快,但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发展水平较低
    3.全国性国土整治工作
    全国性的国土整治工作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跨区域的国土整治工程,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跨流域调水工程、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和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四种类型。实施原因及其代表性工程如下表所示:

    类型
    开展原因
    代表性工程
    成效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①中上游兴修水库;
    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和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
    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表2-2:
    [经典例题1](2001年上海卷)
    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图2-1)回答: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 施加影响。
    (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 河主干道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3)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 河、 河、
    河三大流域用水紧张的情况。
    图2-1
    (4)在图中A、B、C各段输水道中,可依靠自流输水的是 段。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 、 与 。
    解析:本题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南水北调”工程等热点知识,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南水北调”是把长江流域的水引入淮河、黄河、海河,以解决华北、西北的缺水问题。东线工程是指: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穿过黄河后水可自行流至天津,图中的A河段在黄河以北,可以自流输水。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有:①节约用水,特别是农业灌溉;②防止水污染,特别是工业排放的污水;③保护生态环境、杜绝滥垦、乱伐、乱采的现象,以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1)地表径流(2)京杭运河(3)海黄淮(4)A(5)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国土整治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
    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之间已有基础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如20世纪80年代初——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战略;90年代初——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和浦东开发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
    3.区域发展的重点
    表2-3:
    区域
    主要限制性因素
    国土整治措施与区域发展重点
    东北地区
    热量不足、水土流失
    开发农林资源,
    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黄淮海平原
    洪、涝、旱、盐碱风沙
    中低产田的治理
    南方低山丘陵
    生态环境脆弱
    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治理
    西北地区
    水源缺乏、荒漠化
    荒漠化防治
    三峡地区
    中下游多洪涝灾害
    三峡工程建设
    西南地区
    交通落后
    交通运输建设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2、下列工程不属于国土整治工作范畴的是()
    A.“三河”和“三湖”治理
    B.南水北调工程和北水南凋工程
    C.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D.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3、我国进行国土整治工作的难度比世界上许多国家更大些,这并非由于()
    A.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B.我国地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
    C.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
    D.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快但基础薄弱
    4、下列属于国土整治范畴的有:①国土开发;②资源利用;③环境保护;④国土立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分布在我国非季风区域内的河流水、湖泊水都属于
    ()
    A.国土资源B.水产资源C.淡水资源D.自然资源
    6、对上海浦东地区进行的总体部署属于()
    A.国土整治B.国土保护C.国土规划D.国土管理
    二、综合题
    7、读“中国防护林体系与规划示意图”(图2-2),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注的防护林带的名称:
    A ,B ,C 。
    (2)各防护林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A ;
    B ;
    图2-2
    C 。
    (3)其中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是: 。
    (4)A防护林体系的范围大致与我国的 自然区相吻合,区内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2.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考点搜索】
    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涉及范围广。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网络与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和结合,为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本课简要介绍了目前在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应用最广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技术程序和性能特点,并以典型案例方式介绍了它们在国土整治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 知识纲要

    图象判读
    特点
    组成
    概念
    组成
    功能
    概念
    概念
    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
    定位提供数据
    图象

    应应应
    用用用

    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地矿、军事、交通、测绘、水利、广播电视、通讯、电力、公安、社区管理、教育、能源等几乎所有的行业。


    ◆重要图释
    1、图2.4“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遥感影像”图
    此图为飞机遥感影像成像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室内分析处理而成。飞机遥感时正值阴雨天气,虽然图面较暗,但地物仍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图中湖、河等水域为黑色。居民点的颜色为浅灰色,农田格局依稀可见。
    2、图2.5“洞庭湖及荆江地区卫星遥感影像”图
    此图为卫星遥感影像成像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室内分析处理而成。图中深色的范围表示水体,城市呈灰白色。图中看不出农田的格局,说明卫星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没有飞机遥感高。
    【学习策略】
    由于3S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领域,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本节课在介绍有关技术时,可借助教材中的流程图和影像图片。教师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3S”技术的直观认识。




    【教学内容】
    一、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遥感(RS)的概念
    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就是遥感。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2.遥感技术
    图2-3
    目标物
    传感器
    地面遥感系统
    成果
    物体辐射或反射电磁波
    收集
    传输
    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
    专业图件
    统计数据
    遥感技术是指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其主要的基本技术程序(或称环节)如图2-3所示:
    3.遥感的主要特点
    与实地测绘相比,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飞得高,探得远)、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即适应性强等特点,与收益相比,遥感还具有成本低、效益大的特点。
    4.遥感的应用
    遥感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现已广泛应用于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海洋资源调查、测绘、考古调查、环境监测、规划管理等活动,并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大量的数据和图像。
    5.遥感图像的阅读阅读教材上的图分析。
    二、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GIS技术的简要程序(即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等组成,其工作流程由地理空间数据的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等过程构成。其简要程序如图2-4所示:
    信息源(地图、遥感图像、实验数据、GPS数据)


    采集
    数据处理(即建立空间模型和数据模型)


    形成
    数据库(关于某一研究区域的若干图层的总和)


    进行
    空间分析(按一定规则对局部及其相邻部分。甚至整个区域进行综合分析


    输出
    表达(将系统分析的结果形成地图、图像、图表、数字等产品)

    图2-4

    3.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凡是应用地图或需要处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技术,该技术现在已经应用于资源清查、城乡规划、灾害监测、环境管理宏观决策等许多方面。
    三、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2.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表2-4:
    系统结构
    空间位置
    组成和分布
    全球定位系统
    GPS卫星星座

    空间
    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24颗卫星均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
    地面监控系统

    地面
    由分布在全球的5个地面站(包括5个监控站、1个主控站和3个注入站,主控站和注入站都位于站里)组成。
    GPS信号接受机

    用户

    3.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提供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等特点。
    [经典例题1](2003年上海卷)读图2-5和下列材料,回答:
    地理信息系统(CIS)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差别是,C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如目前我国巳应用CIS对各地区各时段“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等指标分类汇总,在地图上进行“地点”、“状况”的位置标定,每日发布各地疫情通报,供有关部门查询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图2-5
    (1)根据我国部分省区“非典型肺炎”累计临床诊断病例通报表中的数据(截至2003年5月22日10时)在我国部分省区图的图例空框中,设计区分各病例数值段的图例符号,并在图上山西、湖南两省范围内画出相应的图例符号。
    省区
    累计病例(例)
    北京
    2456
    天津
    175
    河北
    227
    山西
    447
    河南
    15
    陕西
    12
    重庆
    3
    湖南
    6










    (2)下列课题中,主要是应用CIS进行研究的有
    ()(多项选择)
    A.近50年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B.近10年来,上海市区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
    C.浙江省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D.上海市浦东新区内环线内主要道路交叉点交通流量状况通报及优化公交线网、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3)试设计一项应用CIS的课题研究项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设计图例绘图(2)BCD(3)设计项目如“江汉平原某年水稻长势的监测分析”、“中等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模式及与交通、环境关系的分析”、“油轮在某海域发生大量漏油事故时,预测其污染范围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简要工作程序是()
    A.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B.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库表达
    C.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库数据处理表达
    D.信息源数据库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表达
    2、下列关于“3S”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3S”技术目前仅用于生产方面
    B.“GPS”技术是用来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C.“RS”技术是利用航空器对地物的感知
    D.“GPS”至少采用四颗GPS卫星进行定位
    3、能够为在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候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是
    ()
    A.遥感技术B.GIS技术C.GPS技术D.GSM技术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遥感感知事物是不直接接触事物
    B.遥感技术是遥感信息接收与应用的过程
    C.遥感获得的信息是电磁波信息
    D.遥感对地面不反射和辐射电磁波的物体无法感知
    5、对遥感技术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测的范围大B.受地面条件限制大
    C.对地面物体可以准确定位D.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
    6、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B.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资料
    C.地理信息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D.能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和定位
    二、综合题
    7、1999年3月27日,北约部队一架F—117A隐形战斗机被南联盟防空部队击落。飞行员跳伞后在脚触地的一刹那,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紧急呼救信号,当间谍卫星把呼救信号传送到北约空袭南联盟指挥所后,美军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6小时后,当一架EA—6B电子干扰机发现飞行员的准确位置时,一架MH—60G搜索与救援直升机降落在飞行员面前,将飞行员接上直升机并安全返回基地。据此回答:
    (1)飞行员发出的呼救信号是 系统信号,该系统包括三大部分
    、 、 。 
    (2)北约轰炸的科索沃,其气候属于 气候,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





    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3.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却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使这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长期的广种薄收、陡坡垦耕、过度放牧和过量樵采,再加上独特的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抗灾能力低
    破坏后恢复难
    脆弱的环境——
    地理背景——
    尖锐的人地矛盾
    毁林开荒
    人多地少
    砍材取薪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1、图3.2“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掌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在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稳定。
    2、图3.3“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掌握图中两个要点:一是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什么,二是框图中如何体现出“恶性”循环。
    【学习策略】
    1、读图分析法:
    学习本节内容要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成因可作如下分析:①自然原因:特殊的过渡性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海陆位置及农业结构均存在过渡性)自然环境不稳定自然灾害多发。②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滥垦、滥牧、过樵、过牧)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多发。
    2、讨论法:
    联系实例或结合“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讨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黄土高原概况
    1.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的大部分或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2.地势地貌
    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表被厚层黄土覆盖。
    二、脆弱的环境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和环境遭破坏后难以恢复两个方面。
    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地理位置特殊,处于过渡地带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貌)
    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位置)
    从湿润向干旱过渡(气候)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
    从农牧业向牧业过渡(农业)
    自然要素相互交替自然环境不够稳定
    自然灾害频繁严重
    地震灾害
    水旱灾害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
    滑坡灾害











    图3-1

    黄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是旱灾、水灾和水土流失
    2.环境遭破坏后难以恢复
    (1)古环境特征: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温暖湿润。
    古代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是比较优越的。历史文献、孢粉与古环境的研究、考古发现及黄土高原的植被遗存,足以说明古代黄土高原是一片森林草原地区,河流泥沙含量较少,分布有许多面积广大而平坦的塬。
    (2)破坏严重:人类活动无视或忽略环境保护,产生新增水土流失,并酿成了“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平均每年流失约13亿吨泥沙。在这十几亿吨土壤中,含氮、磷、钾量3000万吨。
    (3)恢复论证: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恢复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成河道淤塞;二是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过度开荒使地表植被覆盖越来越差,在暴雨的作用下,土壤侵蚀越来越严重。原本平坦、宽阔的塬面越来越小,甚至变得支离破碎。迫于人口压力,又不得不继续在陡坡上开垦。由于生态因子恶性叠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加大了开荒扩种的潜在危险。


    三、尖锐的人地矛盾
    1.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黄土高原、母亲黄河、始祖皇帝、黄皮肤的子民,这片黄土地以它宽广的胸襟哺育了中华民族。
    2、不断尖锐的人地矛盾
    黄河流域人口有着数量多、增长快,分布极不平衡、文化水平较低,结构不尽合理的特点。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1)黄河流域八省区(不包括四川省)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数的25.1%,而山东、河南两省人口占该流域人口总数的59.5%,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分布极不平衡。
    (2)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人口较少的省份人口政策略有灵活性,1982—1991年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全国0.9个百分点。
    (3)黄河流域地区在全国仍属于不发达地区,在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水平的只占2.3%,比全国低0.1个百分点;而文盲半文盲人数却占了37.3%,比全国高5.6个百分点。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在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高于50%。据1996年统计,黄河流域贫困县就有126个,占全国贫困县的21.3%。
    3.人口增长造成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土地退化
    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产不稳不高
    开垦荒地
    需更多的劳力
    人口持续增长
    毁林开荒
    破坏生态平衡
    破坏植被
    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
    燃料需求增加



















    图3-2


    总结:“尖锐的人地矛盾”,使“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若无尖锐矛盾,环境虽也脆弱,但不会至此,故“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同时具备,互为影响。因此“脆弱”与“尖锐”两词是本节的关键词。

    [经典例题1](2002年上海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图3-3),回答:
    图3-3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问:“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 环流实现水
    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有 的特点;春季在 河段易形成凌汛。
    (3)黄河流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与上游地区相比较,下游地区尤甚,这是因为上游地区 。
    (4)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上游的宁夏、河套平原由于
    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 河段,消除水害的主要措施是 和 。
    (5)沿河地区资源丰富,按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构想,开发 资源,为兰州发展化学、冶金等多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 资源,在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发展高能耗工业。
    解析:本题立意在于考查学生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与比较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有关黄河水系的知识与能力。本题以黄河水系为主线,将一系列的地理事物现象贯穿起来,同时又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知识相结合,立意比较新颖。紧密联系实际,高考导向作用明确,是一条比较优秀的高考题。
    答案:(1)雨水是主要补给季风(2)暴涨上游河套和下游河口
    (3)流量大;水利枢纽多,起调节作用人口少,工农业生产需水量较少
    (4)引黄灌溉下游中游水土保持,发挥水利枢纽的调节功能;下游加固大堤(5)水能煤炭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组成
    B.位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的地带,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
    C.位于中温带,粮食以春小麦为主
    D.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多为内流区
    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C.贫困D.环境恶化
    3、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
    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②水土流失严重③人地矛盾尖锐④环境遭破坏后恢复困难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地壳下沉C.断裂作用D.水土流失
    5、黄河中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A.凌讯B.地上河决口C.水土流失D.干旱
    6、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由西向东倾斜B.粮食作物以谷子为主
    C.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
    D.黄土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
    二、综合题
    7、读“黄河流域图”(图3-4)及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图示A区域为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往日的优美环境现已面目全非。
    材料二:黄河下游河段近几年来每到冬春季节常常出现断流现象,有的年份,有的河段甚至夏季也会断流。
    (1)近几年来,造成黄河时常断流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沿岸工农业发展,任意截流、储水现象严重
    B.黄河流域旱情严重
    图3-4
    C.中上游地区大量植树种草,大量降水下渗成为地下水
    D.黄河下游没有大的河流汇人
    (2)下列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B.“地上河”指的是黄河中游河段
    C.黄河水力资源集中在中上游河段D.黄河泥沙堆积成为黄土高原
    (3)导致A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① ;② ;③ 。
    (4)A区域的名称是 ,其生态环境的显著特点是: ,人地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3.2水土流失的治理
    【考点搜索】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地形、气候
    土壤、植被
    植被破坏
    耕作制度
    不合理的

    开 矿
    水土流失
    治理
    措施
    保持水土
    小流域综合治理
    科技兴农
    压缩农业用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保护和改善
    天然草场植被
    改善矿区环境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图3.6“南小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
    该图以南小沟为例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图中可以看出宽阔的塬面上,条田纵横;坡上梯田环绕;沟底有坝地,沟头有防护措施,还有一些沟道中有沟边埂,起固沟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地面比较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面,沟谷的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3千米;广大的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区被沟谷蚕食的面积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所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二、水土流失的形成1、自然因素
    ①动力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②地面状况: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
    2、人为因素
    历史上黄土高原绿树葱茏,今天却是荒山秃林,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三、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1、保持水土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想结合。
    2、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压缩牲畜的数量。
    ④做好矿区的复垦工作。
    四、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1、 小流域: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2、 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表3—1: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措施
    功能
    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
    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平整土地
    修建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
    植树(乔木、灌木)种草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
    深耕改土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3、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经典例题1](2001年全国卷)图3-5表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读图5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 、 、 、
    、 。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 。
    图3-5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排名不分先后,答简称同样得分)(2)气候干旱(3)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是()
    A.毁林开荒,营造宫殿B.轮荒作业,破坏林草种源
    C.过度樵采,过度放牧D.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
    2、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及其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流域不能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B.小流域可以相当于黄土高原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
    C.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
    D.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只能采用农业技术措施
    3、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有()
    ①营造宫殿,毁林开荒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③开荒弃荒,轮荒作业④开露天矿,建隔离护坝⑤保塬护坡,打坝建库⑥开挖原生地面,复垦采空矿区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③D.②④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不可治理B.人为因素是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C.植树种草是做好水土保持的基本前提D.开矿会加剧水土流失,故应少开矿
    5、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因素是()
    A.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B.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C.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D.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有()
    A.植树造林B.平整土地C.修建水库D.深耕改土
    二、综合题
    7、图3-6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3-7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3-7
    图3-6
    (1)判断该地形区的名称。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

    (5)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第四单元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该区荒漠化的发展。
    ◆知识纲要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地处内陆
    高原山地阻挡
    温带大陆性气候
    草原
    荒漠化的发展
    古代:盲目垦耕
    近代:人口猛增
    农垦规模扩大
    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荒漠
    发展表现
    ①半干旱的旱农垦区: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②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斑点状荒漠化圈
    ③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沙丘话化
    ④内陆河流下游:固定沙丘话化
    ⑤矿区、居民点、交通线:点线状分布















    ◆重要图释
    1、图4.1“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图”
    从总体上来看,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各要素的综合体现,水分是这一自然景观及其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图示三地降水条件的东西差异明显,正反映了本区自然地带的经向分异规律。
    2、图4.2“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
    从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上看,本区沙漠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和地区差异性。在贺兰山以西主要有四大块。(1)塔里木盆地,盆地中心为广阔的塔克拉马干沙漠。(2)准噶尔盆地,盆地中心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3)新疆、甘肃毗邻地区的戈壁,包括库姆塔格沙漠。(4)阿拉善地区,包括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贺兰山以东有宁夏和内蒙古中部的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再往东则以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为主,戈壁已消失不见,包括内蒙古东部沙地和大兴安岭东麓沙地。
    3、图4.4“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图”
    万里长城大致经过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它既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也是古代中国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自战国、秦、汉以来,直到最近一二百年前,曾长期成为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重要分界线。



    【教学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此区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相当,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并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全部,只是包括其大部分或一部分。
    2.地貌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自然特征
    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4-1所示: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位 置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高山环绕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






    图4-1


    4.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如表4-1:
    表4-1:
    自然地区
    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
    贺兰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气候
    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二、荒漠化的发展
    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别。
    (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
    表4-2:
    历史时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
    表4-3:
    地区
    西部荒漠地带
    东部荒漠草原、草原地带
    人为因素
    战争(破坏水利设施)、上游大量灌溉用水和砍伐山地水源涵养林(造成水量减少或河流改道,危及绿洲农田和天然植被)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垦滥牧)、农牧之间的频繁更替、战争等
    发生机制
    植被破坏打破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形成荒漠化土地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植被退化,使地表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局部地表发生风蚀,下伏沙质沉积物被吹扬搬运,出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进而连接成片,形成沙质荒漠化土地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存在着局部好转、总体蔓延的特点。目前,西北地区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因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制约,其分布各具特色。
    表4-4:
    类型
    分布
    主要原因
    斑点状、片状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过度开垦
    斑点状的荒漠圈
    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固定沙丘活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
    过度樵采
    固定沙丘活化
    冲积扇绿洲
    水源破坏
    点状、线状荒漠
    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
    破坏环境
    [经典例题1](2003年上海卷)阅读有关我国畜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
    我国东部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西部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西部牧区主要分布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主要为苹原和荒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牧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天然牧草放养马、牛、羊、骆驼、牦牛等牲畜。
    (1)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确定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阴山— 。
    (2)图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____________地带性变化。限制牧区②和③的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区②是____________,牧区③是____________。
    图4-2
    (3)东部农区牧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东部农区,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其自然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无论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矿区周围的畜牧业都为当地居民供应____________等禽畜产品,其生产布局主要受____________因素影响。
    答案:(1)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2)经度气候干旱高寒(3)饲料丰富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众多河网稠密(4)肉、乳、蛋消费市场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主要分布的地方是()
    A.塔里木河下游绿洲B.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
    C.居民点、工矿区及交通线附近D.科尔沁沙地
    2、近年来,西北地区环境发展的趋势是
    A.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绿洲环境总体趋于好转
    B.风沙活动增强,盐碱地面积增加
    C.绿洲经济以农业为主,无环境污染问题
    D.随着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加强,绿洲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3、我国沙漠沙地所处纬度最高的是()
    A.科尔沁沙地B.呼伦贝尔沙地C.古尔班通古特沙漠D.乌兰布和沙漠
    4、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地处北半球亚洲高压的范围之内B.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C.深居内陆又隔崇山峻岭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河短水少
    5、万里长城是()
    A.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B.二、三级阶梯的分界
    C.秦汉以来,直到最近一二百年前是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分界
    D.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
    6、我国目前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
    A.水田地区和旱作地区B.旱农地区和草原地区
    C.河谷灌区和草原牧区D.旱农地区和高原牧区
    二、综合题

    7、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 。
    (2)A处的天然植被 ,B处的天然植被是 ,C处的天然植被是 。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 的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 决定的 条件。
    (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
    图4-3






    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考点搜索】
    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教材分析】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第2课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形成,介绍典型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整治模式以及荒漠化防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知识纲要
    气候干旱少雨
    地表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自然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人为原因
    荒 漠 化
    防治核心
    防治内容
    防治模式
    注意问题











    ◆重要图释
    1、图4.10“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图”
    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从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来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2、图4.14“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图”
    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特征表现在:a类为肉质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存大量水分,其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短暂的降水过程(如暴雨)中收集水分;b类植物一方面利用其近地表根系吸收可能的降水,另一方面根系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c类为微叶或无叶型植物,叶片强烈缩小或退化,由绿色叶茎行使光合作用功能,蒸腾很弱。
    【教学内容】
    一、荒漠化的成因
    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见图4-4:
    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
    气候条件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作用强盛
    荒漠化
    平地沙质沉积物覆盖深厚
    物质基础




    图4-4

    2.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因素
    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表4-5: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缺乏能源的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二、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和内容
    人与自然的协调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荒漠化;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现象;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能力。
    2.整治模式
    一是要有明确的整治目标,二是采取因地制宜的整治措施,三是健全、完善治理系统。
    3.治理措施
    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和策略。
    图4-5
    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
    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
    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
    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
    体系
    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并与营造护田林网相结合
    营造丘间片林、封育与灌草结合固定流沙
    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营造绿洲内部护田林网和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
    绿洲外围草沙障和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
    结合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例如兴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

















    4.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一是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这是因为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损失要大大超过土地利用收益,荒漠化治理和恢复的投资又远远大于预防的投资);二是要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鼓励地方社区参与治理和开发,加强地方参与规划和决策。
    注意: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表4-6:
    迹象类型
    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
    ①土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
    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1.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技术和经验
    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修建坎尔井等农田水利设施,毛乌素沙地南部引水拉沙造田,利用水土和植物资源建设人工草场等)。现在又在植被恢复、草场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治理经验和措施(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带的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设置沙障造林技术,固沙植物物种选育技术等)。
    2.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固沙
    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又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但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
    3.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进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这是改造利用荒漠的好方法。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防治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C.恢复已发生荒漠化的土地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下列能正确指示荒漠化的迹象是()
    A.土壤酸碱度降低B.土壤有机质增加
    C.土壤紧实度增加D.地表反射率降低
    3.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日数、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4.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A.生态效益为核心B.消除贫困为核心
    C.社会效益为核心D.经济效益为核心
    5.下列有关绿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洲的出现都是自然自身演化的结果
    B.绿洲的形成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C.古代丝绸之路是由一片片绿洲串联而成的
    D.绿洲的大小和规模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6.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扎设草方格沙障B.消除地表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二、综合题
    7.读图4-6,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A、B、C代表的地区名称填在横线上:A (灌溉农业区);B (灌溉农业区);C (沙漠)。
    (2)第二亚欧大陆桥沿线主要的工业城市:D (镍都);E (石油工业城市)。
    (3)本地区发展农业生产,进行国土整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①
    ;② 。
    (4)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 生态建设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可以有效地治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图4-6
    第一~四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周练)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表中。
    1、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A.植被和土壤B.土壤和气候C.气候和地貌D.地貌和植被
    2、东部季风区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
    A.受夏季风影响B.位于地势第三阶梯
    C.位于湿润地区D.南北热量条件差异不大
    3、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的差异B.水分条件的差异C.垂直高度的差异D.非地带性差异
    4、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全年都可生长农作物,主要原因是
    A.1月平均气温>0℃B.1月平均气温≥25℃
    C.湿润地区水分有余D.植被均为常绿阔叶林
    5、我国陆地最低处位于
    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D.大陆邻近约海区
    6、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地貌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7、划分三个经济地带依据的是
    A.自然条件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历史背景D.产业结构
    8、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地带的农业方式是
    A.草原畜牧业B.山地畜牧业C.高寒畜牧业D.耕作业
    9、中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铁路运输能力不适应山西煤炭外运的需要②淡水资源短缺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④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⑤东北森林的过度砍伐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⑤
    10、考虑到东部地带资金、科技实力和中部地带的资源情况,今后可将哪类工业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A.劳动力密集型B.资金密集型C.技术密集型D.市场指向型
    11、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并非由于
    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B.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
    C.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D.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
    12、我国国土整治难度较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A.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B.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C.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D.我国经济基础较差,科技发展水平较低
    读某地等高线图(图一),回答13-15题:
    13、在图中①②③三地可依次见到
    A.牧场、雪山、盐湖
    B.葡萄园、牧场、青稞
    C.葡萄园、牧场、油井
    D.坎儿井、草原、地热田
    图一
    14、图中③所在地区人口密度小,主要原因是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地势高,气候严寒
    C.资源贫乏,人口承载量小 D.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图中③所在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备选答案:a.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 b.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丰富c.邻近河流,有灌溉水源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A.ab B.ac C.bd D.cd
    图二是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6~18题:
    16、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
    图二
    17、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18、该类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水土流失的治理 B.酸性土壤的改良
    C.荒漠化的防治 D.河流的综合整治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此回答19—20题: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就已是千沟万壑的状态
    B.据研究,人为因素是形成本区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C.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进行自然条件的改造
    D.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0、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相比
    A.两区人地矛盾尖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B.水土流失带来的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大
    C.中小河流众多,形成许多小流域
    D.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80分)
    31、读“中国年平均沙尘天气日数分布图”(图三)和“中国北方平均沙尘天气频次与年降水量,冬季平均温度及春季气旋的逐年变化图”(图四),分析回答:(16分)
    (1)从图三中可以看出,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我国____ __地区;其中集中分布于____ ___(在以下选项中选择字母)。
    图四
    图三
      A、准噶尔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内蒙古高原西部 D、黄土高原
    (2)分析图四,我国沙尘天气与降水量的关系_____ ____(明显,不明显);与冬季气温呈_ _(正、负)相关关系;与春季气旋呈________(正、负)相关关系。
    (3)沙漠对沙尘天气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形成沙尘天气主要人为因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对沙尘天气的形成起_______________ 作用。
    32、图五表示的是地形剖面图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问题:(12分)

    图五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_____________米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_____________侧。
    (3)海拔2000米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为____________毫米、____________毫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_____________米。
    33、下表为我国某地1962~1992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读后分析回答:(14分)

    (1)30年来耕地与森林、草原面积的变化趋势是: _ _,其原因是

    (2)30年来自然条件发生的变化是_ __。这些变化对粮食亩产和人均占有量带来的影响是 ___。其根本原因是

    (3)今后合理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A.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C.因地制宜,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环境
    D.控制人口增长,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4、图六是风力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读图回答问题。(10分)


    图六
    (1)这种地貌是由风力的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地区的盛行风向是____ ________。
    (3)P与Q的相对高度应为________________米之间。
    (4)该类地形在我国主要分布的地区是__ _________,近年来我国此类地貌扩大的主要人为因素是 ___、 ___、_ _ __等。
    (5)恢复__ 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我国治理上述地貌的重要生物工程是
    __。
    35、图七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8分)
    (1)将下列备选答案前的数字序号分别填在相应的经济地带后的括号内:
    ①太湖平原②河套平原③霍林河煤矿④秦山核电站⑤河南省⑥二滩水电站
    A经济地带是()
    B经济地带是()
    C经济地带是()
    图七
    (2)从三大经济地带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考虑,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宜建立在
    经济地带;出口商品基地宜建立在 地带(填字母)。
    (3)A地带发展经济具有哪几方面的优势?





    36、图八是“沿北纬40°中国境内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八

    (1)图中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总量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是 ,由东到西降水量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甲地年降水量与太阳辐射量之间关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2)图中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曲线相交点的年降水量为 mm,该等降水量线在农业生产类型上是 区和 区的分界线,在植被发展类型上是 植被和 植被的分界线。
    (3)限制甲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该地种植业发展类型为 农业。
    (4)甲地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①光照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②小麦颗粒饱满③瓜果甜度高④水稻种植面积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D2、C3、B4、D5、C6、AC7、AD8、(1)青藏高寒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2)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暖温带湿润地区(3)畜牧业种植业
    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A2、B3、A4、B5、A6、CD7、AC8、(1)B(2)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S小(土壤肥力差、土质不好)W小(降水少、较干燥)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3)T大(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W大(降水较多、较为湿润)S大(土质好、土壤肥力较高)(4)发展灌溉农业;进行生态建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发展节水农业)
    1.3三个经济地带
    1、C2、B3、A4、D5、C6、BD7、AD8、(1)B(2)B或D(3)D(4)A
    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1、A2、B3、C4、C5、D6、AB7、AD8、(1)祁连喀斯特(岩溶)(2)D水位落差和径流量大风能(或太阳能、或地热)太阳能(或风能、或地热)(3)C(4)旅游资源、气候资源(光热、水分资源)、矿产资源(5)自左到右,自上到下:CEGF
    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
    2.1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1、D2、D3、C4、D5、AD6、AC7、(1)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2)防风沙、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流失防台风(3)三北防护林体系(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
    2.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1、A2、D3、C4、D5、AD6、AC7、(1)B(2)C
    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3.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B2、B3、D4、D5、CD6、BC7、(1)A(2)C(3)地表为疏松的黄土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
    3.2水土流失的治理
    1、D2、C3、C4、B5、AD6、BC7、(1)黄土高原(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防霜冻(5)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第四单元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B2、B3、B4、C5、AC6、BD7、(1)自西向东减少(2)森林草原荒漠和荒漠草原(3)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水分(4)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载蓄量
    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1、D2、C3、D4、B5、BC6、AB7、(1)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2)金昌玉门(3)荒漠化的治理解决水源问题(4)三北防护林工程



    第一~四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选择题答案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A
    B
    C
    B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D
    B
    A
    B
    C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C
    AC
    AC
    CD
    CD
    CD
    AD
    AD
    BD
    AB
    31、每空2分。共14分。
    (1)西北内陆B(2)明显正负(3)提供沙尘源
    (4)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促进
    32、每空2分。共12分。
    (1)4500(2)北(3)250570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从山口进入盆地,并沿天山北坡上升产生地形雨,故北坡降水多(4)2000
    33、第(1)题5分,第(2)题7分,第(3)题3分。共14分
    (1)减少人口增加导致毁林开荒、垦殖草原(2)年降水量减少,平均气温升高,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亩产略有增加,人均占有量减少人口增加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3)CD
    34、每空1分。共10分。
    (1)搬运堆积(2)西北(3)40—60
    (4)西北干旱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5)植被三北防护林工程
    35、第(1)、(3)题每空2分,第(2)题每空1分。共18分
    (1)①④②③⑤⑥(2)ABA(3)①我国主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②交通便利③经济国际程度高④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优势⑤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
    36、第(1)—(3)题每空1分,每(4)题2分。共12分
    (1)负相关海陆分布的差异气候干燥,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2)400农业畜牧业森林草原(3)水源灌溉农业(绿洲农业)(4)B

















    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
    ————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5.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巨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原因,说明了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u 知识纲要
    自然原因
    三洪灾成因
    峡人为原因
    工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
    程防洪 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建 防洪效益减轻洞庭湖淤积
    设 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的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意发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义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和航运长江航运的重要地位:“黄金水道”
    作三峡水库对川江航道的改善作用
    用其它效益: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u 重要图释
    1、图5.3“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图”
    (1)读图后,说出长江中游的主要水文特征: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2)分析“千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措施: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形成“悬河”。一旦发生洪水,堤防漫溃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农田、企业、城市、交通要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治理荆江的措施主要有: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完成了几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
    (3)在图上找出主要分洪区。





    2、图5.5“长江三峡图”
    (1)掌握长江三峡的组成、名称及其在图上的位置:
    表5-1:长江三峡的组成、名称
    峡谷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宽谷

    大宁河宽谷

    香溪宽谷

    庙南宽谷

    起止点
    白帝城大溪巫山官渡口香溪庙河南陀南津关
    说明:①长江三峡的长度数据有多种,如192千米、193千米、204千米208千米等。
    ②有的著作中把大宁河宽谷划入瞿塘峡,把香溪宽谷划入西陵峡。
    (2)在图中找出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
    【教学内容】
    一、长江三峡和长江三峡地区
    1、 长江三峡:指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的200千米
    左右的河段。江水在这里切开地貌上的三个背斜构造,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大峡谷,峡谷之间被向斜和构造盆地所隔开,形成较为开阔的宽谷。长江三峡即为这些峡谷和宽谷的总称。
    2、长江三峡地区:指自宜昌到重庆的三峡工程淹没区(包括葛洲坝库区)及周围地区,称为三峡地区。它大致以三峡工程淹没区及周围移民安置范围为界线,从湖北宜昌到库区回水末端的重庆市,包括沿岸的20多个县(市、区),实际上就是三峡库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和规模
    1、位置:位于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距下游(是三峡工程的下游而不是长江下游)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千米。
    2、规模:当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经典例题1]下列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的有 ( )
    A.长江三峡 B.长江三峡地区
    C.葛洲坝工程坝址 D.三峡工程坝址

    答案:A、B
    三、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峡工程是一座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有巨大的综合效益。(见图5-1)
    图5-1


    图5—2
    (一)防洪
    1、 长江洪水灾害的成因
    (1)自然原因:上游干流及中游南、北支流洪水同时来袭;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2)人为原因:滥伐森林,造成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围湖造田长江中下游遭受洪水灾害的原因,可以概括如图5-2所示。
    (3)社会经济原因:人口激增;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困
    图5-3

    2、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
    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兴建三峡工程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中游地区洪水威胁的关键性工程措施。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是其它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三峡工程的防洪原理及效益如图5-3所示。
    (二)发电
    1. 三峡地区的水能资源
    图5-4
    长江三峡段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和表现如图5-4所
    2. 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如图5-5所示)
    (1)兴建三峡工程对缓解华中、华东及重庆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压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三峡工程所处的良好区位使其与华中、华东地区的输电距离分别为500Km和1000Km,均处在经济输电范围之内,将成为未来全国统一电网的主导电站。
    图5-5



    3.环境效益
    水电代替火电,减少了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从而保护了环境。
    (三)航运
    (1)长江航运的重要地位
    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Km,年运量占全国内河总运量的70℅以上,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号称“黄金水道”。
    (2)川江航道对长江航运的限制作用
    川江习惯上是指自宜宾至宜昌之间的长江,因主要流经四川而得名。其对长江航运的限制作用是:地处丘陵和高山峡谷区,地势陡峭,水流湍急,险滩密布,航道条件十分复杂,使长江航运受到很大的限制。

    (3)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
    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河段的航运条件,对宜昌以下航道也有改善作用。其航运效益如图5-6所示:
    图5-6









    [经典例题2]读图5—7,回答下列问题:
    图5—7
    (1)从宜昌到重庆的长江航道长约 千米,人们习惯上称这一段为 航道。
    (2)将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的名称
    填入图中适当位置。
    (3)三峡水库的正常的蓄水位为
    米。
    (4)三峡水库建成后,险滩被 ,
    水流 ,航道 ,万吨级船队可从上海直达 ,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 ”的作用。
    解析:本图为三峡地区航道剖面图,由图可以看出三峡地区河道的落差以及三峡工程建设完工后江水深度变化和通航能力的变化,通过填图明确葛洲坝工程属于三峡工程的一部分。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1)660川江(2)填图略(3)135——175(4)淹没趋缓加宽加深重庆低成本,大通量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三峡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是 ( )
    A、水资源 B、水能资源
    C、水利资源 D、矿产资源
    2、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 ( )
    A、防洪 B、发电 C、灌溉 D、航运
    3、下列无法体现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是 ( )
    A、处在长江上游出口的独特地理位置,可调控长江上游的全部洪水来量
    B、高耸的水库大坝可用于拦蓄洪水,调节洪峰
    C、避免“悬河”荆江干堤溃决所发生的毁灭性灾害
    D、缓解洪水对重庆市的威胁并减轻对鄱阳湖的淤积
    4、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在航运上的突出意义表现在 ( )
    ① 使川江河道加宽、加深,增加了航运能力
    ② 淹没险滩,使水流趋缓,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
    ③ 可从根本上改变整个长江河段的航运条件
    ④ 上游能增加运输吨位,降低运输成本,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长江三峡的形成与下列哪些地质作用有关 ( )
    A、流水的下切作用 B、流水的溶蚀作用
    C、地壳的上升运动 D、地壳的下沉运动
    6、长江三峡水电站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 )
    A、缓解华中、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B、产生的电能可创造巨大的价值
    C、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少火力发电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水、废渣
    D、可防御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二、综合题:
    图5—8
    7、读图5-8,回答:
    (1)根据事物间的联系,将图中各字母填入下列各项后的横线上:
    ①河湖淤积 ;②上游干流洪水 ;③水源涵养量减少 ;
    ④南北支流洪水 ;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
    (2)该联系图主要说明 ,首先是 原因,其次是 原因。
    (3)为保护和改善长江流域的环境,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 ②






    5.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移民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三峡工程移民问题。修筑水库或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取得人们所期望的水利和水电效应的同时,一般会有相应的淹、占损失和移民搬迁问题。像三峡工程这样举世无双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更是如此,其淹没损失、移民规模、移民安置难度及受公众关注的程度是空前的。



    u 知识纲要


    百 安置的人口数量多
    万 任务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移 艰巨 人口素质低
    民 安置不妥有后遗症

    其 资源丰富,潜在环境容量较大
    安 就地后靠
    置 有利 工程周期长,可从容安置
    条件政府重视,全国支援
    移民方针:开发性移民

    【教学内容】
    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三峡工程在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其中艰巨性、复杂性最大的当首推移民安置问题。
    一、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
    表5—2: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
    项目
    艰巨性的表现
    库区受淹特点和移民规模
    淹没涉及范围广(湖北、重庆的21个县市区)淹没损失大、移民人数多(1992年84万,2009年达113万)、搬迁规模大
    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得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问题的最大困难
    文化、风俗和乡土观念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以往库区移民后遗症影响
    以往曾有部分库区移民因没有得到妥善安置而闹返迁,留下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二、移民安置的有利条件
    1、三峡资源丰富,潜在的环境容量大
    (1)资源有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劳动力资源等。
    (2)潜在的环境容量:随着库区资源的开发和移民开发及三峡工程的兴建,所带动的各种产业可吸纳部分移民安置就业。库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可安置部分农村移民。
    表5—3:移民安置的有利条件
    项目
    淹没状况
    资源和环境容量
    宏观角度
    三峡水库淹没的陆地面积仅占库区总面积的1℅
    随着库区资源开发和移民开发,以及由于兴建三峡工程所带动的各种产业(如加工业、建筑建材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可拓展足够的环境容量安置库区移民,并吸纳农村移民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
    移民结构
    搬迁人口中57℅属非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移民随着城镇兴建、工厂搬迁仍可各就其业,一般不存在重新安置问题;移民环境容量实质上是指库区农村移民能否得到妥善安置的问题,其核心是耕地问题。
    土地资源
    三峡工程共淹耕地、园地2.8万公顷。
    三峡库区有荒山草坡地130多万公顷,水库还有可供养殖的水面7万多公顷;此外,库区现有耕地中有60℅约50多万公顷属中低产坡耕地。因此,农村移民安置应立足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通过改造部分低产坡耕地,并适当开垦条件较好的荒坡地,建设高产稳产水平梯田和经济林园,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避免生态环境恶化。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根本出路是通过发展大农业来解决耕地不足,不应盲目开垦荒坡地,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尽量避免生态环境恶化。
    2、就地后靠,就近安置模式
    三峡库区淹没区线状分布的受淹特点有别于一般水库淹没区的片状分布,使得库区移民具有相对分散的特点,且淹没涉及的356个乡镇没有一个被全淹,甚至全淹的村也很少,这有利于移民在本县甚至本乡就近后靠安置,避免了水库移民大量外迁、远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和后遗症。三峡移民搬迁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
    就近后靠安置的优点是不离本乡本土,移民容易接受,且避免了移民大量外迁、远迁所造成的困难和后遗症;缺点是容易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如过度开垦坡地、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等。
    3、工程周期长,可从容安置移民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1994年~2009年,共17年),使得移民安置能够及早进行,可以从容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2、 政府重视,全国支援。
    [经典例题1]三峡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 )
    A、移民环境容量不足B、三峡地区科技、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C、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难度和障碍,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D、资金严重不足
    解析:移民问题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对于三峡移民问题不仅要认识到其艰巨性,也应认识到安置移民存在的有利条件及国家采取的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内容及作用。本题考核学生对三峡移民安置中遇到困难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常见的错误是认为D选项是正确的,其实移民安置资金由国家统筹安排,不存在不足的问题。

    答案:A


    三、 开发性移民
    国家关于三峡库区移民政策的核心是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
    1、开发性移民的概念: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
    表5—4:开发性移民与赔偿性移民的区别
    项目
    开发性移民
    赔偿性移民
    含义
    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按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
    优(劣)势
    既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不低于原有水平,又为库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移民致富创造条件。把移民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
    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生活仍没有着陆,容易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
    2、开发性生态农业移民模式(后靠式移民安置模式)
    移民安置立足于就地后靠,成功地创造了“线上一条路,路边两排房,房后一片园”的后靠安置模式。
    表5—5:桐树湾村后靠安置模式
    模式
    内容
    线上一条路
    在淹没线以上修建一条公路,解决交通问题
    路边两排房
    在公路两旁集中建设移民新居
    房后一片园
    就近为移民开耕地果园,安置生产出路
    [经典例题2]关于三峡库区移民问题的不正确叙述是 ( )
    A、移民任务的艰巨性首先表现为百万人口的移民数量
    B、移民安置的最大困难是当地文化、风俗和乡土观念的影响
    C、农村移民安置的出路在于通过发展大农业来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
    D、国家关于三峡库区移民政策的核心是实行开发性移民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三峡移民的艰巨性和有利条件。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移民数量巨大是艰巨性的根本原因,环境容量不足是移民安置的最大困难,耕地问题是环境容量的核心问题以及三峡移民在政策上的优势。

    答案:B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 ( )
    A、资金 B、工程技术 C、移民 D、长江截流
    2、三峡移民的艰巨性表现在 ( )
    ①移民范围广人数多 ②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③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 ④部分移民闹返迁
    A、①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3、库区农村移民农业发展的立足点是 ( )
    A、发展大农业 B、扩大耕地面积
    C、提高单产 D、发展山地畜牧业
    4、上海把名牌“白猫”洗涤品转移到万县生产这对双方的好处是 ( )
    ①对发达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使之能更有效地发挥优势
    ②当地引进技术并利用产品声誉、市场,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③吸纳了移民就业,解决了部分移民安置问题
    ④各取所长,互惠合作,体现了全国对库区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造成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峡库区地形山高坡陡,耕地面积少
    B.产业劳动力容量大
    C.人口超载,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D.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6、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最大优势在于 ( )
    A.可免去一次性补偿,节省大量开发资金
    B.节省移民资金
    C.能实现广辟生产门路、拓展环境容量,更好地安置移民
    D.把移民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利于移民区的长治久安
    图5—9
    二、综合题
    7、读图5-9,回答下列问题:

    (1)三峡水库淹没区的耕地类型多为 田和 地,代表性的粮食作物有 ,经济作物有 、 等。
    (2)从三峡库区受淹耕地分布状况可以看出,水库淹没区呈 状分布,库区移民分布具有 的特点。
    (3)根据库区受淹特点,三峡移民搬迁大多可以 、 。
    (4)对三峡库区就近后靠安置移民模式的评价比较恰当的是()
    ①搬迁不离开本乡本土,移民容易接受
    ②避免了移民大量外迁、远迁所造成的困难和后遗症
    ③有利于开发和改造荒坡地和坡耕地
    ④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可以稳定和提高环境容量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即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u 知识纲要
    三 防洪
    峡 三 防治血吸虫病
    工 峡 有利于中下游减轻洞庭湖淤积
    程 工 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
    对 程 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染
    生 的 淹没土地、耕地
    态 生 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环 态 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
    境 环 对库区不利 加重泥沙淤积
    和 境 加重泥沙淤积
    名 效 影响物种生存
    胜 应 增加蚊虫孳生
    古 不可逆转的——补救或挽回
    迹 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影响较大的——有效控制
    的 影响较小的——有效防治
    影 自然景观:影响不大、形成新景观
    响 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文物古迹:迁建、保护、抢救
    【教学内容】
    一、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指建设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
    (1)防洪:。(2)防治血吸虫病:(3)减轻洞庭湖淤积(4)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
    (5)调节局部气候:(6)减轻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2、不利影响及措施
    (1)淹没土地、耕地: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
    (2)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水库蓄水改变了原有地应力的平衡,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4)加重泥沙淤积:水库蓄水,使库区水流速度变慢,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
    (5)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6)影响物种生存:水库蓄水,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7)增加蚊虫孳生: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二、 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根据其所受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不可逆转的、影响较大的和影响较小的三种类型。
    表5—6: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生态环境问题
    成因
    危害
    对策
    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
    不可逆转的,但仍可以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的生态环境问题
    淹没耕地
    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淹没线下耕地受淹
    耕地减少,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
    合理开发现有土地资源,发展大农业,解决耕地不足。
    淹没文物古迹
    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淹没线下文物古迹受淹
    文物古迹受损
    对被淹文物古迹实施搬迁、防护
    影响珍稀水生生物
    三峡大坝的阻隔作用,隔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产卵路线,影响白鳍豚的栖息环境
    影响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1)采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2)在大坝下游江段形成新的繁殖场所;(3)在部分江段建立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和库区人地矛盾问题
    农村移民开发、城市迁建处理不当
    河流含沙量增大,加剧水库及中下游湖区淤积;破坏库区生态环境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牧、果、副、渔大农业生产;(2)改造中低产坡地、三跑田,开发高标准水平梯田;(3)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泥沙问题
    水库蓄水后水流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库区和库尾回水区泥沙淤积
    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威胁重庆港通航(即碍航问题)
    (1)采用“蓄清排诨”的水库运行方式,使来沙和输沙总体趋于平衡;(2)港口整治、航道疏浚
    影响较小且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影响大坝安全
    (1)三峡坝址及库区为难得的弱震区;(2)工程设计在抗震方面留有余地
    影响珍稀陆生生物


    (1)移植;(2)人工培育;(3)建立植物园和保护区
    [经典例题1]下列有关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有效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B、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会使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增多
    C、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有利于长江野生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繁殖与生存。
    D、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答案:A
    三、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1、 影响:有利有弊,利弊参半
    三峡工程蓄水后,原来特有的急流险滩等景观将消失;部分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水库将淹没国家重点文物1处,省市级重点文物5处);有些景点虽然存在,却将失去了其从前的魅力。三峡工程建成后,在水库及支流上游还会形成一些新的旅游点及“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景观,将成为当代的世界奇观。
    2、 对策:减少损失,开发新景点
    (1)对将被三峡水库淹没的文物或迁移重建,或原地保护。
    (2)对已知的尚未发掘的重要文物遗址,可在工程建设期内进行抢救或发掘,以使其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搞好旅游规划和管理,加强三峡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新的旅游景区和景点,促进长江三峡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经典例题2]三峡工程对三峡自然景观的影响是 ( )
    A、三峡风光不再有
    B、三峡旅游业将一去不复返
    C、对自然景观影响大,“高峡出平湖”难比从前三峡魅力
    D、对自然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奇峰秀色尚存
    解析:解答此题常见的错误是认为A选项是正确的,产生此种错误是忽视了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小以及三峡工程建设会产生新的景观。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三峡风光还在,同时在水库及支流上游还会形成一些新的景点,而“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景观,将成为世界奇观。

    答案:D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全面衡量三峡工程的利于弊,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从经济效益看,利大于弊 B、从生态效益看,利大于弊
    C、从社会效益看,利大于弊 D、有利有弊,利弊相当
    2、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 ( )
    A、长江流域 B、长江上游
    C、长江中下游 D、长江中游
    3、库区农村移民开发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和人地矛盾,对此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库区移民尽可能远迁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大农业
    C、农村移民大规模产业转化 D、利用移民资金大办企业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在库区
    B、对三峡库区被淹文物的补救措施是实施搬迁
    C、科技种田可缓解库区人地矛盾
    D、三峡工程将加剧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的发病率
    5、下列有关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大而不可逆转
    B、为防止重要文物屈原祠被淹,补救措施是将其迁建
    C、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景观不会有变化
    D、“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景观将成为世界奇观
    6、属于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与环境不可逆转的影响有 ( )
    A、淹没部分耕地和文物古迹 B、加剧水土流失和库区人地矛盾
    C、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 D、诱发地震和引起滑坡、泥石流
    二、综合题
    7、读图5-10“水库大坝及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左右两列内容用线连起来:
    图5—10
    i. 修建水库形成的淹没区
    ii. 可明显改善航运条件a大坝东面的区域
    iii. 洪水危害可能减少的区域b大坝西面的区域
    iv. 泥沙容量淤积的区域
    (2)建坝时主要应考虑大坝 (东面、西面)地区的气候与水文等历史资料,建设水电站可利用的水位落差应是图上的 (H1、H2、H3),水轮发电机应安放在图中的 (A或B)位置上为妥。
    (3)图b适宜建大坝的河段位于 处(用字母表示)理由是 。

    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6.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
    【教材分析】
    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的比例高达71℅,因此,中、低产田的改造是国土整治的一项相当重要的任务。



    知识纲要
    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范围

    黄河下游、五省二市



    春旱多风沙
    冲 积 平 原
    大 陆 性 季 风 气 候
    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地势

    低平和缓、岗洼相间




    缓斜平原

    气温年较差大


    结构
    冲积低平原




    滨海平原
    降水集中变率大




    不 合 理 灌 溉
    不 合 理 开 垦


    人类活动


    两个空格
    u 重要图释
    图6.1“黄淮海平原地形图”
    读图时,首先要看图例,找出黄淮海平原的位置和范围,然后,通过读图例中的“等高线高程”说出黄淮海平原的地形、地势特点。
    【学习策略】
    1、 综合思维:要从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综合分析黄淮海平原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2、 联系实际:对我省徐淮黄泛平原的旱作土、里下河平原的沼泽土、滨海平原的盐土的成因作出综合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辽阔的冲积平原
    1、 范围:黄淮海平原又称华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
    2、地形组成及特点
    黄淮海平原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高含沙量河流合力冲积而成的典型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由缓斜平原、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三部分组成。
    表6—1黄淮海平原地形的组成及特点
    组成
    位置
    地势
    组成物质和主要特征
    缓斜平原
    山麓

    海滨



    由山前洪积和冲积物组成,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和燕山山麓
    冲积低平原
    由各河冲积物组成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
    滨海平原
    包括渤海沿岸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地势极为低平
    缓斜平原即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冲积扇是水流自山地沟谷流至山麓出口处,因流速急剧降低,所携带的泥沙和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冲积扇地势由扇顶向扇缘倾斜,颗粒由粗到细。这里地下水丰富,土层较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它是地表水、地下水汇集的场所,也是地表盐分运移的归宿。
    二、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
    1、成因:旱涝、盐碱和风沙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这些障碍的形成是黄淮海平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表6-2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和风沙的成因
    因素
    灾害
    自然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气候
    地形
    干旱
    春季气温回升很快,蒸发旺盛,降水不足。

    不合理的开垦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资源能力下降。
    洪涝
    降水集中(7、8月分)且变率大,夏季多暴雨。
    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蓄洪泻洪能力不足
    不合理开垦,使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风沙
    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干旱易起沙,春季多大风。
    地势起伏和缓,缺乏风力屏障。
    不合理开垦,出现沙荒地,使风沙肆虐。
    盐碱
    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致使土壤盐分向地表积聚。
    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
    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2、影响
    (1)旱涝、盐碱和风沙的长期危害会形成涝洼地、风沙地、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业欠收,使农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3)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落后,制约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使这里成为经济落后地区。
    三、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1、中低产田的分布
    黄淮海平原地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但不同的地域单元土地质量不同,农作物产量也不同。高、中、低产田的分布如表6-3所示:
    表6-3高、中、低产田的分布
    地域单元
    土地质量及作物产量
    缓斜平原
    土地质量较高,能够比较充分的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高产田区
    冲积低平原
    土壤或土壤环境中存在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是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滨海平原
    2、低产田的限制性因素
    旱涝:排灌条件很差的低洼地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1)自然因素风沙:风沙活动强烈地区,土壤侵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能力下降。
    瘠薄:土壤能力比较贫瘠的土壤类型,限制农作物产量提高
    只用不养:土壤肥力日益下降。
    (2)人为因素不合理灌溉: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提高,引起土壤盐渍化。
    综上所述,中低产田限制性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通过对这些限制性因素的治理,就可以改造中低产田,使低产田变为中产田、中产田变为高产田。
    3、改造中低产田的意义
    (1)黄淮海平原后备耕地不足,现有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很多,因此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2)黄淮海平原现有耕地中大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性因素,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经典例题1]下列关于黄淮海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秋多雨,地势低平,易发生旱涝、盐碱
    B、从东向西,盐碱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C、土地限制性因素面积占土地总比重最大的是干旱缺水土地
    D、黄淮海平原西部地区中、低产田分布较集中
    解析:黄淮海平原秋季降水少。从东向西,黄淮海平原地势渐高,盐碱化程度应渐轻。黄淮海平原西部地区,耕地质量较高,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黄淮海平原粮棉稳产高产区,故D选项是错误的。解答本题常见的错误是认为A选项是正确的,只要分析一下黄淮海平原秋季是否多雨就可以排除思维障碍:在正常年份,因受夏季风影响,7、8月锋面雨带控制黄淮海平原,带来大量的降水;秋季,锋面雨带对黄淮海平原影响较小,故降水也小。

    答案:C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对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质作用是 ( )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流水的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地壳的上升运动
    2、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是 ( )
    A、西部缓斜平原 B、中部冲积低平原
    C、西部滨海平原 D、中西部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
    3、黄淮海平原,耕地质量较高的是 ( )
    A、缓斜平原 B、冲积低平原
    C、滨海平原 D、侵蚀平原
    4、黄淮海平原发展种植业的关键是 ( )
    A、扩大种植面积 B、加强水利建设
    C、实行机械化 D、加强中低产田的整治
    5、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季节有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可能导致形成盐碱地的原因是 ( )
    A、在地下水位较高的高地,易形成盐碱地
    B、在地势低平,雨水较多的洼地,易形成盐碱地
    C、在排水不畅的洼地,如气候干旱,则易形成盐碱地
    D、经常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做法,会导致盐碱地面积扩大
    二、综合题
    7、阅读下表的统计资料,回答
    类型
    面积(万公顷)
    占平原土地总面积(℅)
    占限制性因素土地面积(℅)
    干旱缺水土地
    947.53
    28.95
    36.27
    低洼易涝土地
    797.02
    24.51
    30.51
    盐碱化土地
    448.48
    13.79
    17.16
    土质过砂土地
    276.61
    8.51
    10.59
    受侵蚀土地
    143.11
    4.40
    5.47
    合计
    2012.75
    80.61
    100.00
    (1)黄淮海平原土地限制性因素面积占平原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 土地、 土地和 土地所占比重较大。
    (2) 、 和 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3)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 。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考点搜索】
    农业低产区的综合治理
    【教材分析】
    本课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说明低湿地和盐碱地是怎样治理的。首先通过有关背景知识的分析,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治理;第二,抓住两地的主要矛盾,提出治理的方法。
    自然特点
    指导思想
    治理模式
    主要矛盾
    中、 低 产 田 的 综 合 治 理
    低 湿 地 治 理
    盐 碱 地 治 理
    地势低平、渍涝严重
    土质好、水源足、水质好
    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
    水盐运动
    土体脱盐
    土体脱盐


    治理方法
    治理关键
    u 知识纲要

    两个空格
    u 重要图释
    1、图6.6“辛店洼某一地形断面(AB)与水位示意图”
    通过读图,不仅能说出在冬春季和夏秋季,丰收河的水位与辛店洼洼底高程之间的变化关系,而且能分析出不同季节辛店洼的渍涝状况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
    一、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1、 低湿地治理开发的原因——辛店洼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
    (1)地势低平:辛店洼洼底海拔17.5米,洼缘海拔19.5米,是全市最低点。
    (2)渍涝严重:其成因如表6-4所示
    表6-4:辛店洼渍涝严重的形成原因
    季节
    河流水位变化
    地下水位变化
    结果
    冬季和春季(旱季)
    河流水位下降。基本与洼底高程持平,河水不会倒灌入洼地。
    下降
    洼底盐碱化
    夏季和秋季(雨季)
    河流水位上升,高于洼地高程,河水有时灌入洼地
    上升
    洼底沼泽化,洼缘盐碱化
    (3)土质好、水源足、水质好: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土壤质地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2、低洼地治理开发的方法:鱼塘——台田模式(或称塘田模式)
    以往辛店洼曾采用挖沟排水的措施治理低洼地,但治理效果不明显,因为辛店洼的主要矛盾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挖沟排水因地势低,排水困难,地下水位难以下降,故治理效果不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辛店洼地区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遵循“因洼制宜”的指导思想,逐步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鱼塘—--台田模式
    表6-5:鱼塘—--台田模式
    项目
    内容
    指导思想
    因洼制宜
    生态模式
    成鱼养殖塘每个约0.3公顷,根据生物的不同习性养殖不同的家禽和鱼类
    台田高1.5~2.0m,根据需要在台田坡地和台地上种植不同的植物
    种养结构
    鱼塘
    表层养鸭,上层养白鲢和鳙鱼,中层养草鱼,底层养鲤鱼和鲫鱼
    台田
    果(苹果)粮(小麦、玉米等)间作,果棉间作,果菜(韭菜、白菜等)间作,果草间作
    立体种养模式
    鱼-果-粮,鱼-果-棉,鱼-果=菜,鱼-果-草
    治理效果
    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经典例题1]根据辛店洼的自然条件,科学工作者在这里摸索出低湿地的典型治理模式是()
    A、蔗基鱼塘 B、桑基鱼塘 C、鱼塘——台田 D、鱼塘——牧场

    答案:C
    二、盐碱地的治理开发
    1、 盐碱地治理开发的原因——北丘洼严重的盐碱危害
    北丘洼土壤盐渍化严重,盐碱化土壤占可耕地总面积的25℅,大面积的盐碱地使农作物产量低,农民的经济收入很低。
    2、 盐碱地的主要矛盾——水盐运动
    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又称水盐运动,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使其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水盐运动的时空变化如图6-1及表6-6所示:

    图6—1




    表6-6:水盐运动
    季节
    水盐运动
    形成原因
    春季(旱季)
    积盐
    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夏季(雨季)
    淋盐
    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
    秋季(旱季)
    积盐
    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冬季(旱季)
    盐分稳定
    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盐分稳定
    3、 盐碱地整治的方法——调控水盐运动
    整治盐碱地的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采用工程、生物和农业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地调节和控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改造盐碱地的关键是使土体脱盐,人们通过实践创造了许多使土体脱盐的方法,具体内容如表6-7所示:
    表6-7:盐碱地整治的方法
    方法
    做法
    目的
    适用地块
    引淡淋盐
    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林区(1m深土体)土壤含盐量
    土体脱盐
    低产田盐渍化荒地
    井排井灌
    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咸水淡化,土体脱盐
    重盐渍化荒地
    覆盖
    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等),抑制蒸发返盐
    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低产田盐渍化荒地
    生物措施
    营造防护林带(林网),果与椿棉间作、培肥、良种等
    巩固水盐调节效果、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中低产田
    [经典例题2]有关山东禹城的叙述,正确的是()答案:BC
    A、位于山东省南部 B、过去这里大部分为中、低产田
    C、现在这里已成为自给有余的产粮区。D、这里只有重盐碱地,而没有低湿地和风沙地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低洼易涝土地的治理措施有 ( )
    A、种植茶树、碱蓬等喜碱植物,进行生物治理B、合理灌溉,有灌有排,排灌结合
    C、挖鱼塘,建台田,治理积水洼地D、挖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2、辛店洼所代表的黄淮海平原低湿地自然条件的特点正确的是 ( )
    A、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0mB、土壤质地好,水资源充足,水质好
    C、雨季时洼地积水入河,沿河沼泽化D、沼泽广布,苇蒲遍地,不能开发利用
    3、影响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水盐运动的主要因素是 ( )
    A、频繁的旱涝变化B、河水水位的季节性涨落
    C、土壤结构的季节变化D、排灌方式的不合理
    4、科学工作者在辛店洼和北丘洼所进行的实验分别是 ( )
    A、低湿地治理开发试验,重盐碱地治理开发试验
    B、重盐碱地治理开发试验,低湿地治理开发试验。
    C、风沙地治理开发试验,涝洼地治理开发试验。
    D、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城郊农业开发试验
    5、关于塘田系统的叙述合理的是 ( )
    A、鱼塘内搞立体养殖,台田上进行间作套种B、立体种养,提高光能利用率
    C、鱼塘已实现立体开发,台田尚未实现立体开发
    D、塘田系统已成为低湿盐碱地开发的新型生态农业区。
    6、盐碱地土壤中的盐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 )
    A、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具有不稳定性特征B、不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具有稳定性特征
    C、表层多,下层少,具有表聚性特征D、表层少,下层多,具有表聚性特征。
    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7.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地区(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本课介绍了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以及开发农业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u 知识纲要
    海陆位置
    季风气候
    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农业

    资源

    的优

    势和

    问题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人地关系
    耕地
    光源潜力
    开发现状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破坏后损失重大













    两个空格
    u 重要图释
    图7.1“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大致范围”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大致范围大致是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对照同纬度世界其它地区的地表景观,得出本区是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根据本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本区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以及这种气候影响下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1、 位置范围: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域广阔,其范围大致是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
    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2、 区位优势:与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南方低山丘陵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区,具有温
    暖湿润的环境,成为回归沙漠地带的“绿洲”,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南方低山丘陵区开发潜力巨大。
    表7-1:亚欧大陆回归线附近东西部比较表
    亚欧大陆
    气候类型
    成因
    西部
    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东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盛行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
    3、人地关系:本区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是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缓慢(如图7-1所示)。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大
    耕地不断减少
    人口增长过快
    土地负载较重
    人地关系矛盾(人多地少)
    人地关系问题
    经济发展缓慢
    自然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
    商 品 经 济 不 发 达
    非耕地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低
    图7-1










    二、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1、气候资源
    (1)优势:南方低山丘陵区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有较高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2)问题:南方低山丘陵区由于季风活动及其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农业气象灾害(又称灾害性天气),如春季低温阴雨、盛夏干热少雨等。其具体成因及减灾措施如表7-2所示。
    表7-2:南方低山丘陵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成因与减灾措施
    气象灾害
    形成原因
    发生区域
    减灾措施
    春季低温阴雨
    冷空气势力较弱,农事较早
    江南至粤中、桂中之间的丘陵山区
    调整作物种植顺序
    盛夏干热少雨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盛夏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大部分地区
    发展水利工程,建立防护林体系
    [经典例题1]南方丘陵山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A、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
    B、全年气候温和,各地都不会受到低温阴雨的影响
    C、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基本不受干旱的影响
    D、各地都不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对发展农业很有利
    解析:南方丘陵山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在江南至粤中、桂中之间的丘陵山区每年春季都受到低温阴雨的影响,对早稻育种不利;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5—9月份,江淮地区每年要受到伏旱的影响;
    答案:A

    2、生物资源
    (1)优势: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有很多农林产品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表7-3:南方低山丘陵区几种农产品产量占全国同产品产量的比重
    农产品
    稻谷
    糖蔗
    茶叶
    柑橘
    竹材
    油菜籽
    松香
    产量(万吨)
    6754
    1989
    22.7
    70.7
    6800(根)
    58.8
    33.2
    占全国(﹪)
    40.1
    38.6
    52.6
    39.1
    95.0
    95.0
    96.5
    (2)问题:南方低山丘陵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物资源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生物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利用品种单一
    大部分人力、物力投向少数几种农作物(如水稻)
    对面积最大的次生林抚育、草地管理等投入少
    大部分生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属粗放经营,深度有限、层次较少
    没有因地制宜,对生物品种要求的生态环境重视不够

    未能
    充分
    发挥生产潜力

    未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图7-2










    3、土地和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影响
    在南方低山丘陵区丘陵、山地所占比例很大,大约为76℅,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表7-3:南方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含义
    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多宜性
    土地可适合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和多个农业部门的需要
    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和分层次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如果利用不当,容易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不稳定性
    低山丘陵区坡地上的水土物质随时可能进入运动状态,一旦利用不当就会导致土地性状的全面改变
    组合性
    丘陵山地地形复杂,各种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2)土壤资源的问题及改良
    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分布面积较大。红壤是在湿热环境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红壤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低产土壤之一,需大力改良,其特点和改良措施如表7-4所示。

    表7-4: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的特点及其改良措施
    土壤性状
    改良措施
    瘦(有机质少、肥力低)
    种植绿肥植物,增加有机质含量;增施矿质肥料,丰富协调土壤养分
    酸(酸性强)
    施用石灰物质(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粉),中和土壤酸度
    粘(土质粘重)
    在土壤中掺人砂子,改良土壤结构
    南方低山丘陵区可以种植茶树、杉木、马尾松等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以实现生物品种的适地配置。
    4、 水资源
    南方低山丘陵区降水丰富,河网密布,便于开发利用,同时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地形复杂,利用的难度增大。
    建设水电工程
    发展灌溉农业
    水 资 源 丰 富
    河 流 众 多
    水 系 发 育
    地表侵蚀切割
    相当强烈
    地表山丘、盆、
    谷交错分布
    地 形 复 杂
    土地利用类型
    多样(利)
    增加开发利用
    难度(弊)
    图7—3







    三、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是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而且由于本区人均土地少,单位面积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都较高,本区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加上本区多为地表疏松层覆盖不厚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层被剥蚀,石质裸露,遭到破坏后治理难度大,有变成“红色荒漠”的潜在危险。其成因和危害如图7-4所示:
    人口密度大
    人多地少
    薪柴匮乏
    毁林开荒
    砍林取薪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降水变率大
    地形起伏大
    气候
    地形
    危害大,损失大
    治理难度大

    图7-4










    [经典例题2]下列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地关系日趋缓和 B、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产值高
    C、单位面积流失土地造成的损失大 D、土层深厚,生态环境好

    答案:B、C

    【知能训练】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山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
    A、气温年变化大 B、垂直分异C、人烟稀少 D、生态系统脆弱
    2、南方低山丘陵之所以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主要原因是 ( )
    A、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受西风带影响C、受夏季风影响D、受海陆位置影响
    3、下列有关南方低山丘陵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地矛盾明显 B、耕地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C、商品经济不发达 D、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5、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和土壤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丘陵山地占3/4以上 B、土壤、气候、生物垂直分异较明显
    C、丘陵山区的土地性状稳定 D、土壤特性良好
    6、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有 ( )
    A、施用石灰物质B、补充酸性肥料C、种植瓜果素菜D、在土壤中掺砂子
    二、综合题
    7、读图7-5“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和“美国五大湖地区图”,回答:
    图7-5







    (1)气候类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 ,五大湖地区为 ,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商品 生产基地,五大湖区周围属 农业带。
    (3)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若长江中游地区的土地若被撂荒,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填一个或一个以上选项,多填、错填均不得分) ()
    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 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
    C、筑沟开垦,进行合理灌溉 D、引进耐碱作物品种,改良盐碱化土地
    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4)两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共同之处(最少四点)
    ① ②
    ③ ④
    (5)列举两地两个相同的工业部门 、 。
    (6)关于甲图的叙述,合理的是 ( )
    A、该图所示区域即为南方低山丘陵区B、该图所示区域属于我国的南方地区
    C、该图所示区域即为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D、该图所示区域即为我国的江南丘陵地区
    (7)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包括的主要丘陵地带有 、 、 ;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内的风景名山有江西的 、安徽的 ;“五岳”中的 、四大佛教名山中的 (浙江)和 (安徽)以及革命纪念地 (江西)和 (鄂、皖交界)均分布在本区。

    7.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考点搜索】
    地区(山区)综合开发途径
    【教材分析】
    在认识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本课主要介绍综合开发农业资源的一些具体做法。课文重点讲了两个内容:建立立体农业体系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的问题。



    u 知识纲要
    走立体农业道路
    优势资源开发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生 态 建 设
    水 土 保 持
    封 山 育 林
    解 决 生 活 用 能
    推广生活用煤
    营造薪炭林
    炉灶技术革新
    大办沼气









    两个空格
    u 重要图释
    图7.6“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
    通过读图说明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布局形式——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教学内容】
    一、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1、目的和意义
    (1) 目的: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丘陵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
    (2) 意义:有利于低山丘陵山地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多方面利用和多层次利用。
    2、开发模式
    (1)走立体化农业的道路
    ①发展立体化农业的原因: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地形地貌多样,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1;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状况脆弱。
    ②千烟洲的立体农业生产体系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林地、草地、耕地、水面甚至家庭院落都已被利用);农业生产类型多样(林业、畜牧业、渔业、种植业等都有安排),且林业用地(包括果园和经济林地)面积最大,超过农业用地的一半,反映出千烟洲的农业结构已从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林业为主。
    布局形式:丘山——丘下为“用才林——经济林和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业——鱼塘”。注意这里的鱼塘与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以及黄淮海平原低湿地上的鱼塘功能有明显差异,这里的鱼塘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微型水库蓄积降水和农沙,使塘坝以下的农田免受洪涝灾害,保证旱季农业灌溉。次要作用是发展水产养殖业。

    表7-5:几种基塘模式
    地区
    形式结构
    千烟洲的基塘模式
    草基鱼塘、果基鱼塘
    辛店洼的塘田模式
    鱼-果-粮、鱼-果-棉、鱼-果-鸡、鱼-果-草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模式
    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
    千烟洲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如图7-6所示。
    (2)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①原因: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是山区致富的一条重要的道路。因为只有对山区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山区的资源优势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
    ②商城县的模式:淮南麻鸭系列;中华猕猴桃系列;残次木材系列
    通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地区都有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开发的关键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合理发展牧业是山区生态农业的核心。
    二、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是南方低山丘陵区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是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切实解决生活用能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封山育林、保持水土的目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水土保持的措施等具体情况如图7-7所示。
    农村

    生活

    燃料

    结构

    不合

    薪炭

    消费

    量大

    与薪

    炭提供量
    滥伐林木
    乱铲草皮
























    推广生活用煤
    推广节能炉灶
    大办沼气
    营造薪炭林
    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图7-7

    [经典例题2]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目的在于()
    A、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B、有利于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
    C、有利于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多方面、多层次利用D、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答案:A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 河南省商城县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方面的特色是 ( )
    A、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B、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C、实行企业化种植园D、木材加工出口创汇
    2、 南方低山丘陵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风沙危害 C、洪涝灾害 D、环境污染
    3、 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要使其真正实现,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
    A、人口迁移问题B、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
    C、育林区的管理问题D、农民的耕地问题
    4、 目前,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办法有 ( )
    ①推广生活用煤 ②推广节能炉灶 ③营造速生薪炭林
    ④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 ⑤实现农村能源电气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5、 下列有关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立体农业的主要作用是 ( )
    A、有利于农业的良性循环B、减少耕地的压力
    C、有利于发展工业D、有利于实现机械化
    6、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主要指 ( )
    A、生态建设 B、科技兴农 C、发展立体农业 D、系列开发优势资源
    二、综合题
    7、图7—8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沼气厂的原料来源有 。
    图7-8
    (2)这种生态农业的好处是 。
    (3)农村使用沼气作燃料,这对防止水土流失有何意义? 。







    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8.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区域发展商品农业的条件
    【教材分析】
    农业为我国基础部门。教材选取东北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围绕东北国土开发整治中的基本问题——农林基地的建设,突出了该区域发展的主题思想。为了更好地分析东北的区域优势和劣势,本课介绍了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地理背景。



    u 知识纲要
    范 围
    位 置
    气 候
    地 形
    经济特征








    土地资源优势
    森林资源优势
    气 候 条 件
    良好的工业基础
    东 北 农 林 基 地 的 建 设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两个空格
    u 重要图释
    图8.1“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
    首先掌握东北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及纬度位置的特点、周围的邻国(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濒临的海域(渤海、黄海),然后找出组成东北区“山还水绕、沃野千里”的主要山脉、主要河流,最后找出组成东北平原的三个部分。

    【教学内容】
    一、区域概况
    1、 范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
    2、 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3、 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热量与水配合协调,热量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南北热量状况不同,作物分布也有差别。如表8-1所示。


    表8-1:东北地区南、北部热量状况与作物分布的比较
    地区
    温度带
    ≧10℃的积温
    作物
    南部
    暖温带
    (>3400℃)
    3600℃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
    中温带
    (600℃~3400℃)
    1000℃~3600℃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
    寒温带
    (<1600℃)
    1000℃
    春小麦、大豆
    4、地形:东北区的地形分布状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如表8-2所示。
    表8-2:东北区的地形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三大林区之首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5、经济特征: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发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资源优势
    1、 耕地面积扩大(1)数量较多(如表8-3所示)
    表8-3:东北区的耕地数量
    项目
    数量(1995年)
    在全国及全区的地位
    总面积
    2000万公顷
    占全国耕地的1/5,占全区土地的16℅
    人均面积
    0.17公顷
    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每劳力担负面积
    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
    (2)分布: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2、 土壤肥沃
    东北区大部分平原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黑土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匈、罗、乌、俄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其分布特征如表8-4所示。
    表8-4:东北区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
    类型
    分布区
    特征
    重要性
    黑土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
    有机质含量高(2.5℅~7.5℅),黑土层深厚(60cm~80cm),肥沃,生产能力较高。
    黑土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黑钙土
    松嫩平原中部
    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如图8-1所示)。
    东北平原
    耕地集中连片(多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地势平坦,坡度多在1°以下
    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图8-1





    三、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广大的山区分布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东北区森林资源优势如表8-5所示:
    表8-5:东北区森林资源优势
    优势
    具体表现
    全国最大的林区
    森林面积约5000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42℅,人均林地超过0.5公顷,为全国人均的8倍;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森林总蓄积量占全国的1/3,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8.4℅(1885年)
    宜林地区广
    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
    森林树种丰富
    森林树种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主要林木有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混交林
    [经典例题1]针对东北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东北区将建设成全国性的 ()
    A、商品粮基地 B、商品棉 C、林业基地 D、牧业基地

    答案:AC
    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基地的建设)
    1、条件和成就(如图8-2所示)
    土地资源优势
    森林资源优势
    气 候 条 件
    农业机械制造
    工业基础
    自 然 条 件
    农 林 基 地 的 建 设
    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
    渔业俱全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全国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
    图8-2








    2、需注意的问题
    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土地资源的开发还要注意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能力很高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动物栖息地,又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与物质资源。湿地资源遭破坏,会带来水环境污染加剧、土壤沙化和盐碱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等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的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靠垦殖湿地扩大耕地规模来实现,应该对现有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建设和有效保护,实施有利于保护湿地,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 东北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是 ( )
    A、北部有春小麦、大豆B、中部有冬小麦、玉米、水稻
    C、中部有冬小麦、玉米、甜菜D、南部有春小麦、棉花
    2、 关于东北森林资源及林业基地的正确叙述是 ( )
    A、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西侧、长白山东侧和小兴安岭山地
    B、森林树种丰富,多以云杉、冷杉为代表的寒温带针叶林
    C、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林木采伐基地
    D、今后应大规模退耕还林,退湿地还林,加强抚育和更新
    3、 东北区今后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 ( )
    A、发挥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优势,扩大耕地面积
    B、完全依靠现有耕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在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扩大耕地面积
    D、充分利用沼泽、滩涂、湖泊等湿地资源
    4、 东北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到北顺序的是 ( )
    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B、森林类型:暖温带常绿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
    C、平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D、土壤: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
    5、 关于东北区宜农荒地的正确叙述有 ( )
    A、东北区宜农荒地资源数量多、肥力高、平坦连片
    B、东北区荒地集中分布于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C、东北区后备耕地资源丰富,要加速和大规模开垦
    D、东北区的宜农荒地是东北乃至全国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所在
    6、 关于东北平原黑土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平原中东部发育为黑土,中西部发育为黑钙土
    B、黑钙土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东部、北部和三江平原的西部,黑土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C、黑土土层厚,腐殖质层薄,有机质层厚
    图8—3
    D、黑土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二、综合题
    7、读图8—3回答:
    (1)在图上画出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并填注名称
    (2)用虚线画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范围
    (3)东北区的地形结构特点是 、 。
    (4)东北区最南的商品粮基地在 省,以 作物为主,属于 农业地域类型,其形成的区位因素是 。
    (5)东北区最大的优势资源是 和 。


    8.2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考点搜索】
    区域发展商品农业(商品粮)应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教材分析】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是东北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的核心问题,所以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



    u 知识纲要
    水土保持
    土壤培肥
    黑土冲刷
    肥力下降
    富含有机质、潜力大、易开垦
    水分过多、质地粘重
    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黑 土
    沼 泽 土
    土 地 资 源 开 发
    商 品 粮 基 地 的 建 设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商品粮基地作物分布
    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




    优势

    改良

    保护

    两个空格
    u 重要图释图8.7“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对照图例,能够说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地区,并能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市场、交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这些农作物在本区分布的主要区位优势。
    【教学内容】一: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一)黑土的利用
    1、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如图8—4所示)
    黑土辟为耕地
    自然平衡遭破坏
    黑土

    冲刷
    黑土层变薄
    土壤肥力下降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图8—4






    2、黑土的合理开发利用
    东北黑土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因此,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水土保持和培肥土壤两方面,实验证明秸杆还田是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最普遍的办法(如图8—5所示)。
    坡面治理
    沟壑治理
    植树造林
    水 土 保 持
    黑 土 利 用
    黑 土 培 肥
    增施有机肥、草肥
    种植绿肥、牧草
    秸 杆 还 田
    图8—5







    (二)沼泽的保护
    1、 分布状况: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低平原,沼泽广布。
    2、 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雨水较多,集中在夏季;(3)气候寒凉,蒸发量小;(4)冻土发育,土壤中水分不易排干,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3、东北区沼泽的作用:东北区沼泽的环境效益与沼泽遭受破坏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图8—6
    蓄水池和水源地
    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丹顶鹤、天鹅栖息地
    沼泽植物资源
    东北
    陆地
    生态
    系统
    的重
    要组
    成部

    沼 泽
    破 坏 后 的 负 面 效 应
    盐渍化土壤面积扩大
    河川径流量减少
    动植物资源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图8—6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4、东北区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开垦前,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沼泽荒原景观。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已经出现环境恶化的现象,如气候变干,旱灾增多,水土流失加重,有些耕地还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珍稀动物减少。因此,现在的北大荒决定不再开垦荒地,还要因地制宜,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一、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1、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生产特点
    (1)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区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强,商品率高,商品粮多。(2)机械化水平较高
    2、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农作物及其分布状况
    表8-6: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状况
    作物
    分布区
    粮食作物
    细粮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
    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杂粮作物
    玉米
    分布普遍,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是我国的“玉米带”
    谷子
    分布普遍,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高粱
    松辽平原为主产区
    经济作物
    大豆
    平原地区最多,北部多于南部
    甜菜
    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三江平原
    亚麻
    黑龙江省产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附近
    3、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所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而且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4、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综合开发
    东北区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
    总结:搞好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和利用、治理和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不能通过大幅度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来发展粮食生产,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保护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是 ( )
    A、秸秆还田B、增施化肥C、植树造林D、焚烧秸秆
    2、如果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将可以 ( )
    A、降低环境质量B、使农业减产
    C、有大量沼泽动植物资源D、使气温年较差增大
    3、下列商品粮基地,提供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的是 ( )
    A、江汉平原B、太湖平原C、松嫩平原D、三江平原
    4、东北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基础是 ( )
    A、提高种植业生产能力B、大力发展养殖业
    C、大力发展加工工业D、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5、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 ( )
    A、农作物生长 B、黑土冲刷 C、使用化肥 D、水土流失
    6、东北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产粮食B、保护环境C、提高经济效益D、实现农业机械化
    二、综合题
    7、读图8—7,完成下列要求:
    (1)填写山脉名称:A ,B ,C 。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平原及代表性土壤和作物分别是D 、 、 ;E 、 、 ;F 、 、 。
    (3)东北区的地形结构特征是
    (4)图中数字代表的邻国分别是1 ,2 ,3 ,4 。
    (5)2000年黑龙江省政府作出停止开垦北大荒沼泽地的决定,试从生态学、经济和政治三方面说明这一保护湿地的举措的意义。 。
    图8—7
    (6)停垦沼泽后农业发展的出路是 。







    8.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考点搜索】
    区域发展商品农业(林业资源)应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教材分析】
    本课是是在第一课讲述东北森林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东北林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目的是以东北林区为实例,让我们了解我国林区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u 知识纲要
    东北林区生产概况
    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在我国林业中的地位
    采育失调
    皆伐为主
    发掘森林工业潜力
    现 状














    合理利用与保护
    合理采伐
    营造人工林
    促进珍稀树种更新
    提高综合利用率
    综合开发森林资源
    综 合 开 发











    两个空格
    u 重要图释
    1、图8.12“东北林区的分布”
    对照图例能够说出东北林区的三大分布区的名称、位置、森林类型及其主要树种。
    2、图8.13“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分布”
    根据地图说出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的位置、范围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并进而说出“三北防护林”的位置、范围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教学内容】一、林业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1、东北林区在我国林业中的地位(1)全国最大的林区:林地5000万公顷,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1/4上;人均林地超过0.5公顷,是全国人均林地的8倍,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木材蓄积量22.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
    (2)全国最大的木材基地:木材产量约占全国的40%。
    2、东北林区生产概况东北林区的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发达,其中森林采伐业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3、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分布
    表8—7: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分布
    林区
    自然条件及森林类型
    优势树种
    大兴安岭林区
    纬度高,气温低,只适宜耐寒树种生长,属寒温带针叶林
    兴安落叶松等
    小兴安岭林区
    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于针阔混交林生长属温带针阔混交林
    红松、水曲柳
    长白山林区
    红松、紫椴
    除上述天然林区外,东北地区还有大面积的人工防护林,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这里是风沙干旱区,林木稀少,风沙危害较重,营造的防护林带已经成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
    4、东北林区林业开发中的问题
    (1)采育失调,资源破坏
    森林质量下降
    采 育 失 调
    采 伐 大 于 更 新
    有林面积逐年减少
    可采资源日趋枯竭

    原始林呈零星分布

    多为次生林,径级小,材质差

    含义
    图8—8
    森林资源减少









    资源减少








    (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
    生物资源多样性减少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森 林
    覆 盖
    率 下

    毁 林

    大 于

    造 林
    图8—9







    (3)采伐以皆采为主,森林资源浪费严重
    不分

    树龄

    全部

    伐掉
    皆 伐
    省工
    便于机械化作业
    森林资源浪费严重
    不利于森林天然更新
    成本低
    含义


    图8—10









    二、 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首要任务: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
    2、工作重心:要从目前的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材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
    3、生产方针:保护、恢复、发展并重
    东北区虽然森林资源优势显著,但由于多年的过量采伐,导致可采林木资源锐减并濒临枯竭,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措施:
    (1)坚持合理采伐
    (2)积极营造人工林
    (3)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4)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5)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三、 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1、东北林区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开发的原因
    ①一些林场可采资源基本枯竭或濒临枯竭;
    ②一些林区木材不能就地加工,经济效益很低,产品结构单一;
    ③原木大量外运,造成运输紧张。
    2、综合开发具体措施
    ①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发展多层次林产品深加工
    ②发展动植物采集、养殖、栽培技术
    ③发展果园业和柞蚕生产
    3、安图县模式: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
    总结: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具体措施是针对林业生产中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如“坚持合理采伐”是针对“采育失调”提出来的;“积极营造人工林”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则是为了解决森林开发中的“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东北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 )
    ①大兴安岭 ②小兴安岭③长白山地④三江平原⑤松嫩平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目前东北林区生产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包括 ( )
    A、采伐 B、综合利用 C、营林 D、提高森林覆盖率
    3、下列城市中最接近小兴安岭的森林加工工业中心是 ( )
    A、哈尔滨 B、佳木斯 C、长春 D、齐齐哈尔
    4、我国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是 ( )
    A、“三北”防护林体系 B、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
    C、沿海防护林体系 D、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5、关于东北林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森林采伐大于更新 B、森林质量下降
    C、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 D、森林采伐以伐大树为主
    6、下列关于东北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北“三宝”是人参、鹿茸、东北虎
    B、成材周期短的林木,木质较好
    C、东北柞蚕生产主要供区内纺织工业需要
    D、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其首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第五~八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周练)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表中。
    1、东北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
    2、东北区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破坏严重的原因是
    ①水旱灾害 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
    ③滥砍滥伐,毁林开荒 ④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⑤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 ⑥居民烧柴,伐木取薪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3、关于黑土的利用与保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建设商品粮基地,以保持黑土较高的生产力
    B、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以提高土壤肥力
    C、注意土壤的培肥,以避免土壤冲刷
    D、植树造林可以减轻土壤冲刷
    4、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分布集中的地区在
    A、整个平原 B、斜缓平原C、山前冲积扇平原 D、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
    5、南方丘陵山区建立立体农业体系,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土地类型结构 B、人均耕地C、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 D、地形地貌
    6、开发性移民方针指
    A、按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
    B、给移民安家落户发放一次性安家费
    C、移民没有补偿费,由国家统筹安排移民开发资金
    D、除给移民一次性补偿外,国家统筹安排移民开发资金,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作全面安排
    7、下列关于三峡水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水库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
    B、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C、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有利无弊
    D、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
    8、库区农村移民开发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和人地矛盾,对此采取的措施有
    A、库区移民尽可能远迁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大农业
    C、农村移民大规模产业转化D、利用移民资金大办企业,办大企业
    9、一般年份,长江干流不致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洪峰。但有的年份,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致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峰。“多股洪水”主要指来自
    A、川江各支流的洪水B、南北两岸支流的洪水
    C、汇入荆江的支流的洪水D、南北两岸支流和川江的洪水
    10、三峡工程对宜昌市的发展将会起到的作用是
    A、促进宜昌市工业的发展,因为当地要为工程提供施工机械
    B、带动宜昌市建筑业的发展,因为工程的施工单位一定是当地的
    C、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因为庞大的工程带来了巨大的劳务需求
    D、为当地教育增加了负担,因为大批施工人员的子女要入学
    11、山区与平原相比,具有的特征是
    A、地表坡度大,利于耕作 B、气候较湿润,利于耕作
    C、土层较深厚,利于林业 D、环境复杂,利于多种经营
    12、南方丘陵山区在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方面与北方相比,主要优势是
    A、耕地后备资源充足 B、人均土地相对较多
    C、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D、生物品种比较丰富
    13、南方低山丘陵区之所以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主要原因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受冬季风影响
    C、受夏季风影响 D、受信风的影响
    14、关于我国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阴山、秦岭B、属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
    C、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
    D、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15、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是
    A、施有机肥 B、施草肥C、秸秆还田D、施化肥
    16、目前,东北林区的森林开发利用的关键是
    A、加强木材采运业的发展B、种植风景树、提高旅游价值
    C、发展果园和柞蚕业D、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
    17、整治盐碱地工作的核心是
    A、以治沙为中心 B、以治水为中心
    C、以治地为中心 D、以种植为中心
    18、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 B、热量不足C、土壤贫瘠 D、地形崎岖
    19、“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
    A、小麦种植业 B、混合农业C、水稻种植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0、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
    A、资金 B、工程技术C、移民 D、长江截流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表中。
    21、南方丘陵山区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相比
    A、水热资源明显优于其他两区
    B、土地条件明显优于其他两区
    C、农业所生产的生物品种丰富多彩
    D、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图一
    22、图一中各地段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A、①村落②林地③耕地
    B、①耕地②果园③林地
    C、①耕地②林地③村落
    D、①耕地②村落③林地
    23、下列关于三峡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采用的是“多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一次性移民”的建设方案
    B、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环保作用
    C、防洪与发电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
    D、三峡工程建设将减轻西南地区铁路运输的压力
    24、过量开采地下水的严重后果是
    A、可引起土壤盐渍化B、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
    C、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变坏D、会引起土壤沙漠化
    25、黄淮海鱼塘——台田模式与珠江三角洲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具有的共点是
    A、治理低洼地B、治理盐碱地
    C、发展立体农业 D、形成模式的自然条件相同
    26、造成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重要人为原因是
    A、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B、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D、地表质地疏松、河流众多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松嫩平原中西部黑土广布 B、东北是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C、东北各工业部门中,石油发展相对较快D、辽南可种冬小麦及棉花
    28、三峡工程建设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是
    A、库区、库尾泥沙淤积加重B、水库淹没耕地和文物古迹
    C、影响珍稀水生动物的洄游和生存环境
    D、增加库区、库岸发生地震、滑坡的可能性
    29、北丘洼与辛店洼自然条件与治理开发的共同之处有
    A、两地均有大面积的低湿涝洼地和风沙盐碱地
    B、两地都有土地分布集中和水土资源丰富的特点
    C、两地的整治都贯彻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D、两地的基本方法都是调控水盐运动
    30、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基于
    A、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B、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多样性
    C、我国工业部门的多样性D、农业管理方式的多样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
    31、读图二中的两幅图,回答有关问题:(18分)
    图二
    (1)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段河床共同特征是 。
    (2)荆江段长江和黄河下游都是防汛的重点,荆江段主要防 汛,黄河下游段主要防 汛。
    (3)这两段的灾害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荆江段出现于 季,黄河下游段出现于 季。
    (4)荆江段溃堤和黄河下游段溃堤,灾情更严重的应是 ,理由是:① ;② ;③ 。
    32、黄淮海平原某地A年的气候统计资料如下:(12分)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8级的日数
    1.5
    1.8
    3.8
    5.7
    3.0
    3.0
    0.7
    0.8
    0.8
    2.0
    1.4
    0.6
    平均气温(℃)
    -3。2
    -0.7
    6.5
    14.0
    22.0
    27.0
    27.5
    26.5
    20.7
    14.5
    6.3
    -0。7
    降水量
    3.3
    7.5
    4.2
    33.0
    53.0
    24.0
    53.0
    48.0
    240.
    26.2
    26.0
    3.5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2)该地A年的气候特征是 。
    (3)由表中可以推测A年中国是 。
    ①南涝北旱 ②北涝南旱
    (4)该地A年在排水不畅的洼地,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的季节主要有 。
    ①春季 ②夏季 ③秋季 ④冬季
    (5)该地A年发展农业的最大不利因素是 。
    ①旱 ②涝 ③盐碱 ④风沙
    33、图三是“鱼塘——台田示意图”,读图回答:(14分)
    (1)按农业生产对象分,鱼塘——台田农业为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混和农业
    (2)这种模式是遵循“ ”的指导思想,摸索出治理 土地的一种生产模式。
    (3)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好处是:①
    图三
    ② ③
    (4)这种生产不但使农业、副业得到发展,还可能促进工业的发展,利用其产品可发展的工业项目有 (举2种以上)。
    图四
    34、图四是“黄淮海平原某地蒸发与降水季节变化曲线及土壤表层盐分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4分)
    (1)图中表示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的曲线是 ;表示土壤表层盐分变化的曲线是 。
    (2)土壤表层盐分变化与蒸发和降水之差变化关系是
    图五
    (3)该地雨季在 月,此时易发生 灾害;该地易发生干旱的季节在 月
    (4)该地表示土壤中盐分运动规律是 。
    35、图五是“我国生态工程与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填出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
    A
    B
    C
    (2)图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林业生态工程D是 ,其作用是 ;E是 ,其作用是 ,同时 ,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长江流域的目标。
    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5.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B2、A3、D4、B5、AC6、CD  7、(1)①C或D②A或B③C或D④A或B⑤E(2)长江洪灾的形成原因自然人为(3)三峡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5.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1、C2、D3、A4、D、5、AC6、CD  7、(1)水坡耕水稻油菜甘蔗(2)线分散(3)就地后靠就近安置(4)A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1、D2、C3、B4、D5、BD6、AC 7、(1)①②④——b③——a(2)西面H2;B(3)D为峡谷地段,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工程量小,工期短,节省投资。
    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6.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1、A2、B3、A4、D5、AC6、CD  7、(1)80.16干旱缺水低洼易涝盐碱化(2)旱涝盐碱风沙(3)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C2、B3、A4、A5、AB6、AC  7、(1)水资源丰富地势低平渍涝严重 (2)鱼塘——台田使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3)洪涝盐碱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7.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1、B2、C3、B4、A5、AB6、AD  7、(1)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粮、棉 乳畜 (3)AEG (4)水陆交通便利 矿产资源丰富 农业基础好 水资源丰富 (5)钢铁 汽车(6)B (7)江南丘陵 闽浙丘陵 两广丘陵 庐山 黄山 衡山普陀山九华山井冈山大别山
    7.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A2、A3、B4、A5、AB6、CD  7、(1)牛场、猪场粪便和居民的废弃物、粪便等(2)能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了物质生产的良性循环,减轻了环境污染(3)农村使用沼气作燃料,减少了柴草使用量,有利植被的保护和改善,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将减少水土流失量。

    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8.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1、A2、A3、B4、C5、AD6、AD  7、(1)(2)略(3)山环水绕沃野千里(4)辽宁省水稻水稻种植业自然因素:地处暖温带,热量条件较好,积温高;辽河及支流可提供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有哈大、京哈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雄厚的农业机械制造为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基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5)土地资源森林资源。
    8.2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A2、C3、D4、A5、BD6、BC  7、(1)长白山地小兴安岭大兴安岭(2)D三江平原黑土和沼泽土小麦E松嫩平原黑钙土和黑土玉米F辽河平原褐土水稻(3)山环水绕沃野千里(4)朝鲜俄罗斯俄罗斯蒙古(5)①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天然的蓄水池和水源地,能调节气候,保护环境,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等的栖息地②沼泽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③我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的缔约国,保护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6)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走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B2、A3、B4、A 5、AB 6、CD  7、(1)毁林开荒(2)气候水土流失(3)退耕还林

    第五~八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选择题答案表(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D
    C
    D
    A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C
    C
    D
    B
    B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D
    BD
    BD
    BC
    AC
    AC
    BD
    BC
    BC
    AB
    31、每空2分。共18分。
    (1)地上河(2)夏凌(3) 夏初冬和早春(4)荆江段 ①长江流量更大,摧毁性更强②江汉平原地区人口更稠密城市更密集 ③江汉地区排水能力比黄河下游差,积水时间更长。
    32、每空2分。共14分。
    (1)温带季风气候(2)春季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较少且集中在9月,夏季干旱(4分)
    (3) ①(4)①②(5)①
    33、每空2分。共14分。
    (1) C(2)因洼制宜低湿 (3)①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减轻自然灾害的发生②生态系统内营养物质得以循环③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4)果品加工、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棉纺织等
    34、每空2分。共12分。
    (1)②;①;(2)正相关(3)7、8;4——6;(4)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份稳定
    35、每空1分。共14分。
    (1)A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B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C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2)D“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库、河道泥沙淤积(3)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①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因此单位面积流失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②这里多为石质山地,一旦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存在着山区“石漠化”的潜在危险③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36、每空2分。共8分。
    (1)三江平原(2)正确“北大荒”的存在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3)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


    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
    ——以西南地区为例
    9.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土开发要充分考虑到交通运输因素。通过对本区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使之了解到交通运输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最终得出西南区经济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交通运输建设的结论。

    ◆知识纲要
    自然地理区位
    西南区区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区位条件经济地理区位
    政治地理区位

    地形多山,起伏很大
    自然条件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地形各异,影响交通艰巨性
    地质复杂,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丰富
    资源条件能源资源丰富必要性
    农林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总体水平落后,制约经济发展——迫切性
    ◆重要图释
    1、图9.2“西南区地形图”
    自西向东跨全国地势三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广西境内的平原。要求熟练掌握各地形区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2、图9.5“川、滇、黔、渝、桂主要矿产分布图”
    读图找出本区主要的矿产及分布地区,看本区已建有哪些工业基地,分析工业基地建设的条件。假如本区有发达的交通,还可以建设哪些工业基地。(
    【教学内容】
    “要想富,先修路”,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经典例题1](2001年广东河南卷)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建设必须先行,这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较长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
    C.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D.投资回报较高,实现持续发答案:C
    一、 区位条件——西南边陲,内陆腹地
    1、自然地理区位
    ①大西南范围:川、云、贵、藏、渝、桂(面积占全国1/4多,人口约占全国1/5),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但劳动力素质不高。
    ②地处西南边疆:主要邻国有东南亚(越、老、缅)和南亚(印、不、锡、尼)等国,邻国众多,有利于边贸往来
    ③地处内陆腹地:地域广,腹地深,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但因此成为我国战略大后方。
    2、经济地理区位
    ①不利因素: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本区开发程度低,邻国经济较落后,对本区交通建设、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不利。
    ②有利条件:广西沿海出海便利,北部湾沿海港口为大西南提供了对外联系最近便的出海门户,可以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西南地区内陆腹地的位置在非常时期得到发展,一批“三线”工程为西南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加强。
    3、政治地理区位:地处内陆腹地,国防安全优势明显。
    二、 自然条件——地形地势影响最深刻
    读“西南区地形”图,分析本区地形地势对自然条件和交通建设的影响。
    1、地形多山,起伏很大:本区多高原山地,自西向东跨越全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很大,修建公路、铁路均要克服许多天然屏障。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冻土广布,交通施工十分艰巨。
    2、河流湍急,不利航运:由于落差大,江河多奔腾于高山峡谷之中,航运条件不理想,只有川江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航运价值较高。
    3、地形各异,影响交通:见表9-1
    地形区
    交通建设的主要障碍
    青藏高原
    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形成高寒荒漠和多年冻土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生态环境脆弱
    横断山区
    山河纵列,相间分布,山高谷深
    四川盆地
    山岭围绕,低山、丘陵起伏
    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峰丛林立,地表破碎,地形崎岖

    表9-1 :不同地形区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3、 地质复杂,灾害频发:本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给交通线路的建设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

    4、 [经典例题2]
    (1)影响大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气候
    (2)对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影响最为深刻的自然因素是()
    A、地震多发B、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C、湿热的气候D、河流密集答案:(1)C(2)B
    三、 资源条件——种类多,数量大,组合佳
    1、 矿产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组合较好:世界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中,西南区就有130多种,且有多种矿产储量居世界或全国首位(前列)。如有便利的交通,重化工业的发展条件格外优越。
    2、能源资源丰富,与矿产资源相匹配:本区水能资源丰富(约占全国70%),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重要地位,贵州号称“江南煤海”,北部湾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相匹配,为西南区的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
    3、农林资源丰富,水热条件组合好:本区属热带、亚热带地区,虽然由于地形崎岖,耕地短缺,但除青藏高原外,各地的水热资源丰富。而且由于地势高差大,垂直地带差异明显,为多种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区的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位居全国第一。
    资源种类
    优势种类
    产地举例(分布图)
    矿产资源
    世界首位:钒、钛、锡、
    全国首位或前列:铁、铅、锌、
    铝、铜、磷、汞、井盐
    攀枝花、个旧、綦江、兰坪、
    修文、平果、东川、铜仁、
    能源资源
    水能:占全国70%,
    四川天然气:占全国重要地位
    煤炭和石油:较丰富
    地热:丰富
    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乌江
    自贡、泸州、六盘水、北部湾、藏南谷地(羊八井)
    农业资源
    水热资源丰富
    生物资源丰富
    物种资源丰富
    横断山区:第二大林区
    云南:动植物王国
    四川盆地:天府之国
    滇南谷地: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表9-2 :西南地区资源条件


    四、社会经济条件——总体水平落后,制约经济发展
    1、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因本区地处西南边疆,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经济较落后。
    2、建国后交通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建国后,西南区作为“三线”工程建设的重点,初步建成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交通面貌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交通建设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资源的潜在优势远未能得发挥,内部经济联系和协作薄弱,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
    结论:加强交通建设是西南区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交通运输建设区位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有()
    ①地形②水文③气候④物流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西南地区河流众多,但通航条件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
    A.河流大多奔腾在高山峡谷中B.河流短小流急
    C.人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不强D.河流流量小
    3、从目前看,大西南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
    A.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南部和西部有漫长的国界线
    B.三峡工程建设和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D.区内地域广,沿海腹地长,资源开发程度高
    4、对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适宜发展成原材料生产基地
    B. 西南地区常规能源丰富,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70%
    C. 西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D、西南地区水热资源十分丰富
    6、西南地区有较高航运价值的河流是()
    A、川江及其支流的中下游河段B、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
    C、贵州境内的乌江水系D、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水系
    二、综合题
    图9-1
    7、读“西南地区图”(图9-1)完成下列题:
    ⑴填出地理名称:
    城市E___H___邻国①___③____河流④____⑤___
    (2)图中ABCDG各省区,__号称“江南煤海”,____素称“天府之国”,____是世界著名的“动植物王国”。(填字母)


    (3)N所在地形区最为典型的地貌是______,该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_____,它受到_____作用而成,其形成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其原因是___________,该地区
    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____。

    9、2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搜索】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在前一课的基础上,首先以南昆铁路为例,具体地分析了西南区交通建设对于区域发展的意义,然后对比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交通状况,指出国家在加强西南区交通建设上做出的积极努力以及达到的效果,最后针对西南区交通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 知识纲要

    交通运输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
    西南区交通经济意义
    运输发展的政治意义
    重要性战略意义
    解放前交通方式原始落后
    铁路运输
    交通面貌的变化公路运输
    解放后交通面貌大变样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加快交通运输建设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重要图释
    1、图9.6“南昆铁路示意图”
    掌握南昆铁路起止点、支线、途经地区、铁路线附近的矿产资源(云南的磷矿、贵州的煤矿、广西的铝矿等);南昆铁路使西南区南连北海、防城港、湛江、钦州等港,成为西南区通往沿海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使西南地区物资出海路程缩短了600千米,对西南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2、图9.10“西南三省一市和广西主要铁路分布图”
    本图展现了西南三省一市和广西的主要铁路分布,要求重点掌握本区内的环状铁路——成渝-川黔-贵昆-成昆线,新建的南昆线、内昆线,以及宝成线(联系西北区),襄渝线、湘黔线和湘桂-黔桂线(联系中南区),枝柳线(联系中南区和华北区)等区际铁路,昆河线等国际铁路及重要铁路枢纽。
    3、图9.11“西藏自治区交通图”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目前唯一没有正式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读图后要能掌握联系拉萨的四大入藏(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公路及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注意四大入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起止点,铁路经过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教学内容】
    一、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以南昆铁路为例)
    1、南昆铁路概况:东起广西南宁,西至云南昆明,北接贵州红果,南连广西北海,全长898千米,于1997年建成通车。
    2、南昆铁路的建设对西南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1)经济意义
    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
    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小结:南昆铁路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吸引和集聚作用,促使本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本区与沿海地区的区域合作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政治意义
    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的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的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的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经典例题1]我国最大的扶贫项目是()
    A、南水北调工程B、三峡工程C、滇藏公路D、南昆铁路答案:D
    (3)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小结:交通运输建设可以将西南区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可以加快扶贫脱贫步伐进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西南区交通运输是促进西南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经典例题2]读南昆铁路位置图(图9-2),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铁路线、矿区和城市名称。
    铁路:①________线②_________线;矿区: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
    城市:⑤________⑥__________;
    (2)简要说明南昆铁路建设对西南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3)在南昆铁路的建设中
    面临的最大困难是_______
    __________,此外沿途地壳构造活动活跃,________多发,也给本区交通线路的建设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
    (4)从南昆铁路的建设可以看出影响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1)焦柳;黔桂;六盘水;平果;桂林;昆明(2)经济意义:有利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促使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有利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利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政治意义: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战略意义: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巩固国防,保卫边疆。(3)地形崎岖;地质灾害(4)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分布和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
    二、西南区交通面貌的变化
    1、解放前西南区原始落后的交通运输状况:铁路少而短;公路少而质量差;航道短而少;人力、畜力成为主要运输方式;西藏运输主要依靠牦牛。
    2、解放后交通建设发展迅速:
    ①陆路运输:建国后西南区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区东部三省一市和广西已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的运输网络;西藏则是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运输网。
    ②水路运输:整治川江、西江航道,改善通航条件;进行港口建设,开辟出海通道。
    ③航空运输:开辟新航线和国际航线
    ④管道运输:天然气管道运输发展成网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南区的交通建设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各种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的落后面貌。
    三、加快交通运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仍然是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2、主要问题和对策:如表9-3所示。
    表9-3 西南区交通运输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决措施
    运力和运量的矛盾突出
    加强铁路建设,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运输能力;加强河道整治和港口建设,挖掘水运潜力等。
    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
    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例如:提高本区北出口通道的运输能力,开辟南出口通道等。
    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薄弱
    完善公路网的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潜力,实行水陆联运,提高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改善区内通达度,重视援藏公路建设,续建青藏铁路,促进区内经济联系和合作。
    对外国际交往不便
    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促进区域国际合作。
    结论:交通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适当超前的交通建设,才能为经济发展和国土开发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对西南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B、教育水平的落后
    C、交通状况的落后D、信息的闭塞和不畅
    2、跨越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铁路线是()
    A、襄渝线B、川黔线C、宝成线D、成渝线
    3、最接近攀枝花铁矿和平果铝土矿的铁路线分别是()
    A、成昆线、黔桂线B、南昆铁路、成昆线
    C、宝成线、成昆线D、成昆线、南昆线
    4、下列铁路枢纽中,经过铁路线最多的城市是()
    A、成都B、昆明C、南宁D、重庆
    5、对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A、本区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B、本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是壮族
    C、新中国成立后,本区交通面貌变化很大,各省(区、市)都已通铁路
    D、目前,本区已初步形成以钢铁、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6、有关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B、 比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气温日较差小
    C、 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D、牧草矮,生物种类少,生态环境脆弱

    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
    ——以海南岛为例
    10.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海域、海岛开发的意义及地区综合开发途径。
    【教材分析】
    教材以海南岛及其周围海域的开发为例,介绍我国海岛和海域资源的现状和开发的意义。本节着重列出了开发海南岛的一些地理背景材料,包括优势和不利因素以及开发的一些相关措施。


    ◆知识纲要
    背靠大陆,四面临海
    是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
    地理区位优势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珠江三角洲,外临东南亚
    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连接亚洲、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1988年划定为经济特区
    海南岛开发光热资源优势,农作物一年三熟
    的历史背景热带资源优势
    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因库
    生物资源提供食品和旅游观赏资源
    海洋资源优势 渔业资源为我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基础
    油气资源据评估可与波斯湾媲美
    旅游资源别具热带风情
    ◆重要图释
    1、图10.1“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图”
    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济位置、交通位置方面掌握海南岛的区位,见教学内容表格10-1中的地理位置特征栏目。
    2、图10.3“海南岛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月份分配图”
    从气温曲线图上可以看出,海南岛最冷月气温在150C以上,可判断它位于热带,再根据降水柱状图可知它是“夏雨型”,因此确定它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为发展海南岛热带高效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教学内容】.
    一、 地理区位优势
    1、区位概况:海南岛近似椭圆,五指山为最高峰。北面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海南省是我国最南的一个省份,辖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陆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人口787万人。海南岛有多民族聚居,主要少数民族为黎族等,海南是黎族唯一的聚居地。
    学习时掌握北纬20°纬线、东经110°经线经过的地区、琼州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
    海峡,雷州半岛,东南亚地区、我国的邻国、港澳、台湾、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向东经台湾海峡到日本,向西经马六甲海峡到南亚、西亚、非洲的航海线。
    2、区位优势: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济位置、交通位置方面分析,如表10-1所示:
    表10-1: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及其影响

    地理位置特征
    对区域开发与发展的影响
    纬度位置
    北纬20°以南,位于热带北缘
    光照充分,夏长冬暖,热带资源丰富。
    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东南部,四面环海(即地处海陆结合部)。
    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经济位置
    内临港澳台和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的东南亚。
    既有广大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的辐射,还可发展外向性经济。
    交通位置
    连接两洲(亚洲、大洋州)和两洋(太平洋、印度洋)。
    有利于依托港口发展外向性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经典例题1](1995年上海卷)琼州海峡位于()
    A、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B、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
    C、台湾岛和澎湖列岛之间D、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之间答案:A
    3、政策优势
    海南省于1988年3月成立,并同时划定其为海南经济特区。20多年来,依托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比重下降,工农业、贸易等均得到迅速发展,发展最快的行业是国内旅游业。
    二、 热带资源优势
    1、自然环境特点:海南岛位于200N以南的热带海洋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气候区,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岛上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夏长冬暖,1月均温大于16℃,生长期长,一年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降水集中5-10月,东部降水(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于西部沿海(背风坡)。原始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
    海南岛的人口是台湾的三分之一,但台湾的十分之七是山地,海南的十分之七是耕地,如果再将沿海滩涂利用起来,海南热带农业土地资源的前景非常广阔。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方面是光热充足,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不利因素是夏秋季台风活动频繁,冬春季有低温危害热带作物的生长。
    3、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热带作物非常丰富,热带农业资源繁多。热带水果有香蕉、龙眼、荔枝、菠萝;热带经济作物有橡胶、剑麻、可可、咖啡、蔗糖和反季节瓜菜;还有热带花卉和热带海淡水养殖。
    三、 海洋资源优势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意义重大,而海南省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管辖海域面积占全国海洋国土的2/3,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能源。
    1、 海洋资源类型:如表10-3所示。
    表10-3:海南岛海洋资源类型
    资源类型
    生物资源
    渔业资源
    油气资源
    旅游资源
    空间资源
    特点
    种类多,价值大
    品种多
    储量大
    别具特色
    广阔
    [经典例题2]读海南岛图(图10-1),回答下列问题:
    ⑴海南岛最著名的盐场是_____盐场,
    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_____。
    ⑵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_____地带,
    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图10-1
    ⑶在海南岛拟建一纯碱厂,此厂应建在____
    附近,根据是纯碱厂的布局需要__________。
    ⑷海南岛___部有著名的铁矿产地,其品位特点是__________。
    ⑸海南岛南部的三亚附近的著名旅游景点是_____。
    答案:⑴莺歌海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蒸发旺盛⑵东部沿海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平原分布广,土壤较好⑶莺歌海盐场接近原料地(盐场)⑷西品位高,为著名的富矿⑸鹿回头
    2、岛屿的成因:海南岛的可开发的空间资源中岛屿众多,这里用表10-4复习区域地理中的岛屿的类型。
    表10-4:岛屿按成因分类
    岛屿的类型
    成因
    特点
    举例
    大陆岛
    原为大陆的一部分,多由沿海山地陷落而成。
    岛屿主要由山岭构成,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世界著名的大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等。
    冲积岛
    河流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而成。
    面积不大,地势低平
    崇明岛
    海洋岛
    火山岛
    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露出水面而成。
    面积不大,地势陡峻
    夏威夷群岛、澎湖列岛、火烧岛、兰屿等
    珊瑚岛
    在热带浅海地区的珊瑚虫遗骸堆积而成。
    面积很小,地势低平,从岸礁→堡礁→环礁发育。
    南海海域的南沙、中沙、东沙、西沙群岛的大部分,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有关我国海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面积大的岛屿少,面积小的岛屿多B、多数岛屿常住人口少,有待开发
    C、我国岛屿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100D、多数岛屿远离大陆海岸
    2、关于海南岛地理区位优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充分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B、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
    C、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D、近傍香港,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
    3、分别是我国最北和最南的经济特区是()
    A、厦门和汕头B、上海和海南岛C、厦门和海南岛D、深圳和珠海
    4、关于海南岛资源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②较丰富的矿产和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③全国最为丰富的光照和热量资源;④独特的热带旅游资源;⑤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④⑤
    5、形成海南岛自然环境环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离海远近的差异B、地势高低的差异
    C、纬度位置的差异D、人类活动的差异
    6、下列关于海南岛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B、我国最大的天然温室
    C、生物资源,物种资源全国第一D、石油探明储量全国第一,可与波斯湾媲美
    二、综合题
    7、读海南岛图(图10-2),回答问题:
    ⑴填注:①琼州海峡②雷州半岛③海口
    ④三亚⑤莺歌海
    图10-2
    ⑵海南岛的地形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地利用类型是 。
    ⑶海南岛是我国的热带宝岛,光照充足,日均温≥10℃积温在___℃以上。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超过___℃。农作物的熟制可以达到______。
    ⑷海南岛的气候类型是_____,气候特点为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10.2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
    【考点搜索】
    海域、海岛综合开发途径、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认识海南岛开发的主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本课从海南岛产业部门的合理布局、海南岛的特色经济部门开发现状、海洋环境保护三个方面介绍开发和保护海南岛的主要方针和须注意的问题。


    ◆知识纲要
    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有所侧重
    海岸带重点开发地带,大力建设港口和外向型经济
    合理布局产业丘陵台地环带建设多类型农业基地,为全岛乃至全国服务
    山地丘陵带注重生态和保护,逐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逐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海南的开 搞好农业经济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基地
    发和保护发展特色经济开发海南旅游资源,建成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海洋环境保护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
    ◆重要图释
    图10.5“海南岛的环带开发布局图”
    受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离海远近等因素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环带状分布的特点,从中部至沿海依次是山地、丘陵台地、滨海平原三个地带。海南岛产业开发布局依据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化配置,也形成了环状布局形式,海岸带基础和交通条件好,重点开发,形成外向型企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分布的地带;热带高效农业主要分布于面积广大的丘陵台地环带;山地位于中部偏南,是全岛的水源区,可发展林业,还可利用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
    【教学内容】
    先复习三大产业的划分,如表10-5所示。
    表10-5:国家统计局规定的三大产业的划分
    一、合理布局产业
    1.自然环境特色:具环带状,具体见重要图释。2.海南岛的环带开发布局如表10-6所示。
    表10-6:海南岛的环带开发布局
    环带
    资源、环境特征
    产业布局
    海岸带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
    港口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和工业加工区,形成外向型经济
    丘陵和台地环带
    面积最大,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山地丘陵带
    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林业和旅游业、山区的特色工业
    二、发展特色经济
    1.建成新兴的工业省
    根据海南岛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区政策,比如海南周边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岛上森林、矿产丰富,可培育和发展如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纸浆建材等支柱工业;利用本地资源发展高科技的天然饮料、保健食品、生物医药和热带花卉为原料的化妆品、清洁造纸、绿色化工等制造业,形成开放型经济,把海南建成一个新兴的工业省份。
    2.热带高效农业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和育种基地,其热带季风气候与大陆省份有季节差和品种差,可发展生产热带水果、冬季蔬菜、热带花卉、天然橡胶等品种的热带高效农业;因我国多数地方都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热带面积较小,故海南的热带农业除常规农业部门以外,还注重发展面向全国的热带植物的育种业,充分发挥“大温室”的作用。近海深水养殖业也是海南岛发展的一个重点部门,辽阔的南海有着丰富的水域面积,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条件,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和近海深水养殖业。
    [经典例题1]读“海南岛果菜上市时间”表(表10-7),回答:
    表10-7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蔬菜
    西瓜
    菠萝
    香蕉
    芒果
    荔枝
    ⑴海南岛蔬菜、西瓜上市时间与我国北方地区有何不同?为什么?
    ⑵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差别来发展海南岛的经济?
    答案:⑴海南岛蔬菜、西瓜上市时间是冬季,而我国北方地区是夏季。原因是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冬季气温也较高,适宜蔬菜、西瓜的生长。而我国大陆,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下,只能在夏季才能种植蔬菜和西瓜。
    ⑵发挥海南岛“大温室”的作用,利用的是海南岛与大陆省份的季节差,建设具有市场需求的冬季瓜菜等系列商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面向国内市场,带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1.开发独特的旅游资源
    海南旅游资源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海南岛因地处我国南端,“海之南”路途的遥远使这个地方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梦想之地,加上影视媒体的宣传作用,能亲眼一睹海南岛的自然风光成为大家共同的心愿。海南各旅游资源中,最突出的是热带迷人的海滨及岛屿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特色,可发展热带生态旅游和热带雨林考察旅游专项产品。旅游市场除国内市场外,港澳、东南亚、东亚比较近,交通便利,潜力巨大,海南有条件成为避寒、冬泳、观光、度假、疗养、会议和购物胜地。
    三、海洋的环境保护
    海南开发较晚,加上受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海南岛及其周围海域环境自净能力强,海南生态环境良好,但随着海南经济发展,海上油气开采,港口和港湾工业以及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有恶化的可能,所以海南岛开发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把海南岛建成生态型的海岛,使海岛及其海域在人为保护下持续永久地获得发展。为此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1)“生态省”的含义:具有良好的热带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产业、自然与人类和谐的生态文化,一流的生活环境的省份。
    (2)建设生态省的意义:第一,保护环境,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第二,以优良环境作为本省的一个亮点,发展相关的产业,例如生态农业、旅游业、近海深水养殖等,以明显的地方特色使海南岛呈现在中国和世界的面前,纳入亚太地区的经济圈中。
    (3)建设生态省所面临的问题:第一是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立足生态农业必然造成资金的不足;第二是经济部门的选择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多数为初级加工业,产品增值少,伴生的污染比较严重,而这种企业在海南注重生态和环境的政策下很难生存,海南适宜发展旅游业,而东南亚的旅游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例如泰国的热带风光和多样化的旅游服务;香港成为“购物的天堂”;澳门的博彩业历史悠久,新加坡的现代化城市国家的风光和浓郁热带风光的街道等都成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海南的旅游特色至关重要。
    (4)建议:海南岛的发展要立足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娱乐业(大型主题旅游项目的开发)、近海深水养殖业、污染小的工业部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铁矿资源的开发和输出等(借鉴澳大利亚的矿石开采和运输,海南岛有着丰富的高品位的铁矿)。
    1、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可结合教材111页“活动2”的内容进行教学,该题选项中有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好几个项目。结合填图分析:
    (1)山地生态区适宜植树造林,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使野生动植物更好地栖息,构成一个完整的海岛生态保护区网,所以在本区适宜开展绿化宝岛百万人大行动封山育林(E),建设热带天然林工程(G),建设珍惜濒危、农用和药用野生物种就地保护和迁地繁衍基地(J)等三个项目。
    (2)丘陵和台地区地形略有起伏,面积较大,适宜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用地成为本区的主要开发方向,所以适宜进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建设,本区的开发需要适当的修建水利设施,以便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水源条件。
    (3)海岸生态区主要的地形是沿海平原和一些台地,面积较小、形状狭长,是本岛的人类主要聚居地,营造和更新改造沿海防护林(C),包括修筑沿岸红树林(F),可以使海岸减少后退和恶化,减少台风等风灾的影响,建设椰林工程(I)既有助于增加椰树的数量,增加椰树产品,也有助于美化海南岛的自然风光,使热带风光的特色更加耀眼,成为本岛的一种标志。
    (4)海洋生态区适宜建设海洋生态区(A)、可持续捕捞业(D)等产业,并且规范管理滨海采矿和养殖活动(H)。
    3、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
    海南的海洋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同海南陆地资源开发及其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必须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即使了解海洋环境变化,制定法规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经典例题2]读图10-3,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内容的序号填入图中空格内
    ①海洋生态破坏②海洋环境污染③自然原因④人类原因⑤危及海洋生物⑥危及人类健康⑦工业生产
    农耕
    运输
    倾倒废物
    港口建设
    海洋环境保护
    海岸工程
    围海造田
    对某些海洋生物过度捕捞
    图10-3







    答案: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依次为⑦⑤②①④⑥③
    图10-4
    小结:综上所述,开发海南岛必须立足本岛资源,着重开发热带资源和海洋资源;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和世界的开发环境,扬长避短,创办特色经济部门,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和祖国大陆其他省份以及周边临近地区如东南亚、港澳台地区相协调。
    [经典例题3](1998年上海卷)读图10-4,完成下列各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我国最大海洋渔场和当前重点开发区的名称:A:_____渔场B:_____重点开发区
    C:____重点开发区D:____重点开发区
    ⑵图中A处形成我国最大海洋渔场的原因:______
    ⑶比较B、C两重点开发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和不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⑷结合D重点开发区气候、草场、和海洋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确定当前及今后开发重点应在本区建成哪些农业生产地?
    答案:⑴舟山京津唐沪宁杭海南岛⑵位于暖流与沿岸冷海流交汇处;沿岸有长江、钱塘江汇入,饲料丰富⑶B区:优势是煤、铁资源丰富;不利因素是水资源紧缺;C区:优势是水运方便,可以从区外或国外输入原料;不利因素是能源与矿产资源缺乏。⑷以热带作物为中心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海洋渔业基地;畜牧业基地;热带珍稀动物饲养基地。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海南岛的特色经济()
    A、热带水果、生态旅游、海水养殖B、天然饮料、天然化妆品、清洁造纸
    C、油气化工、汽车制造、化纤纺织D、生物医药、热带花卉、绿色化工
    2、在海南岛红树林品种之多,林相之齐,居全国之冠。红树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①旅游业②工业③生态学④渔业
    A、①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④
    3、海南岛的水源区处于()
    A、沿海平原地带B、山地丘陵带
    C、丘陵和台地环带D、海陆交界的海岸带
    4、生活在海南岛上的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黎族B、彝族C、傣族D、高山族
    5、下列有关海南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陆交界的海岸带,是海南岛的重点开发地带
    B、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势低平,平原广阔,是重要的热带农业区
    C、海南岛中部是茶叶的主要产地
    D、海南岛周边海域油气资源丰富
    6、开发海南岛的旅游资源,需要突出开发和发展的是()
    A、 热带海滨和喀斯特地貌B、少数民族风情和佛教文化景观
    图10-5
    C、 热带海滨和岛屿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特色D、海洋生态游、热带雨林考察游等
    二、综合题
    7、读图10-5,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A山周围地区主要农业用地类型是_____。
    ⑵图中B城是著名的旅游城市___,其发展方向应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旅游。
    ⑶C城所在的纬度大约是___,说明图中岛屿主要在____(温度带)。
    ⑷D城是该省的省级行政中心____,北临___海峡。
    ⑸沿海地区有利于建设工业加工区,从环境因素考虑,重化工区应主要分布在__沿海。
    ⑹海南省开发和建设的方向是 。





    第十一单元资源的跨地区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11.1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陆地自然资源中天然气能源的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天然气的利用对东部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状况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格局
    天然气作为能源的优点
    从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看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性
    我国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
    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体格局
    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地区
    天然气的开发由东部向西部战略转移
    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
    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其中能进行跨区域调配的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本单元以西气东输为例.









    ◆ 重要图释




    1、图11-1“1998年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世界的天然气消费占23%,而天然气高效清洁,可避免使用煤炭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在我国这样一个产煤和用煤大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和利用天然气具有现实意义。
    2、图11-2“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图”
    我国陆地上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陕甘宁、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地区,总的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教学内容】
    一、 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a) 天然气作为能源的优点
    表1-1:天然气与煤炭的特点比较
    资源
    储量
    开采成本
    使用
    燃烧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较方便


    可作为化工原料
    天然气

    更低
    方便


    可作为化工原料
    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如上表所示,与其他矿物能源比较,天然气具有干净、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发热量高、价廉等优点。
    b) 从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看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性
    图11-1
    分析图11-1可得出结论: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天然气使用水平,我国落后许多,中国以使用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的煤炭为主,占能源消费结构的71.6%,但造成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天然气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景广阔,可使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为零,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减少一半以上.在我国这样一个产煤和用煤大国,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一、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状况
    a) 我国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
    我国的天然气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资源比较丰富,天然气总资源量位居世界前列并且潜力很大。学习时注意区别以下概念:天然气资源量——通过某种科学的计算方法预测在某个含油气沉积盆地可能拥有的储量;天然气地质储量——通过一定的勘探技术手段可被利用的储量;天然气探明储量——最终确定的可以进入开采阶段的天然气储量。
    b) 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体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见重要图释11-2。陆地上约占60%,海上约占40%,陆地上主要集中在四川、陕甘宁、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地区。
    c) 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区
    我国西部的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四大气区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5万亿
    立方米,约占全国的59%,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两气区的大气田是“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气源。而我国东南沿海常规能源少,能源短缺长期得不到缓解,需要大量清洁、优质、价廉的能源,如水电、天然气等,故西气东输是必然选择。
    一、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格局
    a) 天然气的开发,由东部向西部的战略转移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东部地区和东北、华北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
    工业的主要基地,已逐渐进入减产阶段,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b) 西部地区天然气的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
    (1)西部各省市大规模开发天然气资金和技术水平不足,需国家大力投入或其他方法解决;
    (2)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天然气的消费量很小,只有输送到沿海,资源优势才能变为能源优势;
    (3)天然气输到东部面临着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亦即管道运输不足的问题。大规模的输气管道是西部地区天然气的开发的必然出路。
    c) 天然气利用对东部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
    东部地区利用天然气资源最大的不利条件就是远离资源产地,长距离运输天然气用管道可谓是得天独厚,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既解决了能源紧缺,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图11-2
    有关资源的跨地区调配问题,还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近年高考屡有涉及,复习时应予重点关顾。
    [经典例题2]图11-2是“我国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跨流域调水是利用 原理,解决水资源 问题的有效途径。
    (2)2002年12月27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启动了 线一期工程,在图中画出南水北调中线输水线路。
    (3)A、B两种电能转化利用方式,较为优越的是 ,理由是
    (4)“西电东送”另一条重要的输出线路是 ,其电力来源于 、 等水电站。答案:(1)水循环和水平衡时空分布不均(2)东见解析,图略(3)BB
    为水能发电(A为火力发电),属洁净、可再生能源,成本低,收益大(4)西江上游(或红水河)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岩滩龙滩大化天生桥鲁布革(任填两个)
    【知能训练】
    一、 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天然气作为能源优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清洁B、使用方便C、价格比较高D、燃烧效率高
    2、天然气工业是资金与技术密集产业,具有的特点是
    A、投资大、周期短B、投资少、周期长C、投资少、周期短D、投资大、周期长
    3、我国规划中的“西气东输”主干管道经过的省级行政区有
    图11-3
    A、8个B、9个C、10个D、11个
    d) 如图11-3所示,背斜构造内E、F、G分别代表
    A、气、水、油B、气、油、水C水、气、油D油、水、气
    5、如图11-3所示,在#2位置再打一口井,其水头喷出高度与#1的水头喷出高度相比
    A、高度相等B、无法比较C、#1高于#2D、#2高于#1
    6、我国四大天然气的主要分布区
    A、都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区B、都在非季风区
    C、都在地势的一、二级阶梯上D、都在西部经济地带
    7、下列叙述中,属于约束和限制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的原因是
    A、 西部地区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
    B、西部地区地域狭小,气候干旱
    C、现有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D、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勘探、开发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11.2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
    【考点搜索】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环境保护。
    【教材分析】本节在前一节了解天然气的利用价值、前景和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基础上讲述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措施、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 知识纲要
    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
    打造中国能源输送的大动脉
    西气东输工程的深远影响
    西气东输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西气东输与东部地区的发展

    西气东输工程概况
    西气东输是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
    主要区位条件
    有可靠的资源和技术保证
    有广阔的市场远景










    ◆ 重要图释
    图11-3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图中可见西气东输工程主要穿越的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连接了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经济地带,自然景观上由东向西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教学内容】
    一、 打造中国能源输送的大动脉
    1、 西气东输工程概况
    (1)三大组成部分——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2)主干道走向——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吐鲁番、哈密、柳园、张掖、武威、干塘、中宁、靖边、柳林、郑州、尉氏、淮南、南京、常州,最终到达上海,全长近4200千米。
    [经典例题1]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图11-5),回答:
    (1)天然气按形成和来源分属于来自 的能源,
    图11-5
    与煤炭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2)写出西气东输主干道的起点和终点:
    A (油气田)B 市
    (3)为天然气东输提供气源的有图中的
    C 盆地,D 盆地,E 盆地以及 地区。(4)管道输送天然气的特点 。
    (5)“西气东输”工程,对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是
    (6)“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7)图中F是我国著名的 灌溉农业区,G为全国重要的 基地。
    答案:(1)太阳辐射属于流体,便于开采运输使用,发热量高,对环境的污染小(2)轮南上海(3)塔里木柴达木四川陕甘宁(4)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占地少,安全可靠但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5)加快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并可以吸引和积累资金,促进西部发展(6)改变东部地区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促进东部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的压力(7)河西走廊山西能源
    2、西气东输工程总意义
    实现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的对接,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
    [经典例题2](2003年江苏卷)“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C、减少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D、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答案:A、C
    3、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主要区位条件
    (1)有可靠的资源和技术保障
    塔里木盆地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鄂尔多斯天然气气田勘探也有重大突破,能保证西气东输管道安全稳定地供气;且西部已建立起现代化石油天然气工业体系,西气东输上游工作的工作开展有较好的技术保障。
    (2)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能源消费量大;东输天然气价格比人工煤气和进口天然气更具竞争力。
    二、 西气东输工程的“双赢”战略及深远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的“双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西部双赢,即东部、西部共享其利,各得其所;二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用清洁的天然气代替污染严重的煤炭,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有利,天然气运输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价格比较便宜,经济效益可观。
    1、 西气东输与西部地区发展
    (1)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推动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3)促进中西部地区地方能源气化的实现,推广民用天然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解乡村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2、 西气东输与东部地区的发展
    (1)使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优化能源结构;
    (2)极大地带动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的大气环境;
    (3)进一步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促进东部地区轻重工业结构调整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知能训练】
    一、 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
    1、因“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而带动的相关产业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钢铁、建材B、航空、电子C、运输、商业D、土建、机械
    2、西气东输的市场优势主要在于(   )
    A、天然气的价格优势B、沿线地区的能源需求
    C、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需求D、西部地区的需求日益增加
    3、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天然气分布区位于(   )
    A、东北B、华北C、华南D、西北
    4、设计“西气东输”主干管线走向时所考虑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地形B、河流C、城市分布D、农业类型
    5、天然气资源和水能资源的相同点是(   )
    A、都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B、都对大气无任何污染
    C、都是可再生资源D、主要分布地区相同
    6、天然气作为燃料与煤、石油相比,下列物质及污染物中可达到排放为零的是(  )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氮化物D、粉尘
    7、关于“西气东输”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能源优势
    B、主干管线贯穿了九个省、市、区,其中有四个省区属于中西部
    C、对于东部地区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D、对地区的生态环境没有影响
    二、综合题
    8、图11-6为“涩宁兰工程”示意图,该工程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点项目,读图回答:
    图11-6


    (1)“涩宁兰工程”是一项 工程,同时也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西起 盆地的涩北,向东经
    至 。
    (2)该工程完工后,可以()
    A、缓解沿线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
    B、向沿线地区输送电力
    C、实现部分城市能源替换和减轻大气污染
    D、向涩北输运能源,促进西部开发
    (3)该工程的线路走向大致与邻近的 平行。
    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
    12.1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1、 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的标志。
    2、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材分析】我国城市化速度迅猛,其中大城市发展尤为突出,在老城市的外围寻求新的发展土地,建设城市新区势在必行。本节以上海为例,介绍建设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

    ◆ 知识纲要
    上海市面临
    的城市问题

    交通堵塞,居住拥挤,
    绿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环境污染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条件
    城市规模的扩大
    建设上海浦东
    新区的地理背景





    u 重要图释
    图12.1“上海市位置图”
    掌握上海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和长江航线的出海口,有京沪、沪杭两条铁路线联系全国铁路网,处于沿海、沿江两大经济最发达带的交叉点上。
    【教学内容】
    一、 上海市的发展
    1、优越的区位条件
    1)优越的自然条件——位置适中,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
    2)便捷的交通——地处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和长江航线的出海口,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有京沪、沪杭两条铁路线联系全国铁路网。
    3)广阔的经济腹地——地处沿海、沿江两大经济最发达带的交叉点上,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内总人口4亿,是上海的主要腹地,区域内经济基础雄厚,上海是沪宁杭城市带的核心城市。
    4)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农业基地之一。
    5)高素质的劳动力——地处人口稠密的长江三角洲,上海市1996年全市人口1419万人,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劳动力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商品经济意识。
    2、城市规模的扩大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上海的发展速度更快。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952年-1990年,上海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3.5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港口输入输出规模扩大,货物吞吐量居全国各港口之首。
    (2)人口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市区人口比1949年增加了331万。
    (3)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市区范围依托黄浦江西岸,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
    二、 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
    1、 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口、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更为突出,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因为城市环境的特殊性(比如生态系统缺少生产者和分解者,消费者人太多等)造成的。
    2、 问题的表现:(1)道路狭窄,交通堵塞(2)居住拥挤,用地紧张(3)绿化面积
    小,环境质量差。
    总结:从总体上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生许多城市环境问题不可避免。为求得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分散过多的人口、工业等给市区带来的压力,所以建设城市新区是可行之路。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
    1、 有关上海的交通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间位置B、地处长江航线的出海口
    C、有京沪线联系祖国中西部地区D、有京沪线、沪杭线与全国铁路网相联系
    2、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上海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商业中心区位选择因素与港口的区位选择因素的共性条件是(   )
    A、自然地理条件B、经济地理条件
    C、地理位置D、经济腹地
    3、中国政府宣布开发上海浦东的时间是(   )
    A、1978年B、1985年C、1989年D、1990年
    4、有关上海优越区位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可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B、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
    C、是我国最大城市带的核心城市D、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5、目前上海市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众多老人负担过重B、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大
    C、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
    6、城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规模扩大B、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C、城市管理混乱D、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
    7、下列可反映上海市的城市问题的是(   )
    A、上海市区人均道路面积略高于北京市区B、上海市沙尘暴天气多发
    C、上海市许多家庭三代人同室居住D、上海市人均绿地面积稍高于重庆




    12.2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考点搜索】
    1、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及城市的合理规划。
    2、 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城市新区发展的可能模式。
    【教材分析】城市新区的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活力,在上节了解地理背景的基础上,本节继续以浦东为案例对一座城市的规模、扩大与发展的规划原则做进一步探索。

    开发条件
    位置
    土地
    前景
    u 知识纲要



    新区作用
    缓解城市出现的问题,加强经济职能,提高上海地位
    带动腹地经济新飞跃

    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城市规划
    城市化与非城市化地区并存


    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
    轴向发展与组团布局结合
    绿化覆盖率高的花园式新城




    新区发展
    兴建基础设施工程;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形成现代城市格局
    城市环境优美





    ◆ 重要图释
    1、图12.5“浦东新区的规划图”
    首先了解浦东新区的位置,浦东新区位于黄浦江东部,东临东海,北濒长江,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和上海市繁华的外滩和南京路只有一江之隔;其次要了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
    2、图12.6“浦东新区图”
    图中可见已建成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等功能分区,理解浦东作为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3、图12.8“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图(1997年)”
    读此图应该明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工业,第二产业占62.1%,比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仅占0.8%,为充分发挥浦东新区的龙头作用,今后该区应继续把第二产业放在首要位置,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的基地。
    【教学内容】
    一、浦东新区的开发条件和作用
    建设城市新区是上海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新城区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区域。
    1、 浦东新区的开发条件
    (1)国家政策:根据国家的宏观战略,上海发展目标是国际性大都市,1990年4月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2)浦东新区的区位条件:
    ①位置——浦东新区位于黄浦江东部,东临东海,北濒长江,和上海市繁华的外滩和南京路只有一江之隔,但由于长期以来无桥梁、隧道沟通,使浦西的繁华与浦东的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要解决越江交通问题,新区和老城区就可连为一体,共同发展;
    ②面积——浦东新区面积相当于上海市建成区的2倍,发展空间很大;
    ③地形——地形平坦;
    ④水源——河渠纵横,水资源丰富;
    ⑤产业布局现状——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开发空间大,开发成本低,难度小。
    综上所述,浦东新区的开发条件很好,成为上海市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首选。
    2、 浦东新区作用
    (1)能解决上海市面临的若干环境问题,可有效分散中心市区的人口压力,缓解交通、住房、和用地的紧张状况;
    (2)浦东的开发开放可使上海作为长江沿岸工业地带的龙头地位更突出,可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出现新飞跃。
    二、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
    1、 浦东新区的发展方向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上海市制定了该区的整体规划。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塑造出符合未来现代化城市功能与环境需求的城区形态、人文景观和市政基础设施。为了和国际接轨,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多功能、外向型、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2、 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要点
    (1)城市化与非城市化地区并存;
    (2)形成沿黄浦江南北轴向发展与向东组团发展的布局形态;
    (3)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建设多条快速干道与骨干河道,内外环线及桥梁、隧道,把浦东与浦西联系起来;
    4)高度重视绿化——规划好公共城市绿化用地,把浦东建设成绿化覆盖率高的花园式新城。
    三、浦东新区的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2、新区格局基本形成:
    3、 城市环境优美:
    [经典例题2]下列关于上海浦东新城区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浦东新区将全部建设成为城市化地区答案:B
    B、浦东新区采取以黄浦江为南北发展轴与综合组团发展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C、浦东新区的地域结构采取同心圆模式D、浦东新区内部全部采取快速干道组成交通网络
    【知能训练】
    一、 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
    1、目前,对浦东新区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是(  )
    A、农业B、工业C、旅游业D、商业
    2、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有(   )
    A、第二产业比例最大,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
    B、按比例由少到多排列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第一产业仍占主体,第二产业规模不大
    D、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比例相差不大
    3、使上海老城区与浦东新区连为一体的关键举措是(   )
    A、从老城区抽出资金支援新区B、将老城区的人口与工业迁移到新区
    C、解决越江交通问题D、传统工业布局在老城区,传统工业布局在新城区
    4、1990年以来浦东兴建的基础设施骨干工程不包括(   )
    A、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B、地铁和轻轨铁路
    C、内外环线和虹桥机场D、浦东国际机场
    5、下列关于浦东新区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外高桥设立保税区,这是在浦东实行的一项优惠政策
    B、 新中国成立后,浦东开发明显加快
    C、 浦东新区面积相当于上海市已建成土地面积的1倍
    D、浦东人口密集,不宜建大型飞机场
    6、上海浦东开发区引资兴办工业企业的主要优势是(   )
    A、劳动力群体的文化及技术素质高B、区域经济基础雄厚
    C、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D、环境优美、空气洁净、能源丰富
    7、上海市建设浦东新区是上海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原因是(   )
    A、上海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
    B、上海市要建成国际性的旅游中心
    C、上海市的发展目标是国际性的政治、经贸中心
    D、上海道路狭窄,交通堵塞,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第九~十二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项
    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表中。
    2001年12月4日,纵贯蜀黔桂、我国西部连接三省会的第一条跨省区高标准西南公路出海通道全线贯通。它的建成是落实党中央西部开发战略决策的重要措施,为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更为坚实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据此回答1—4题。
    1、西南公路出海通道,由北向南途径的主要地形区是
    A、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江南丘陵B、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两广丘陵
    C、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珠江三角洲D、成都平原横断山脉珠江三角洲
    3、 西南出海通道纵贯西南,通江达海,这里的“江”和“海”具体是指
    4、 A、雅鲁藏布江东海B、澜沧江南海C、长江南海D、珠江东海
    3、西南地区公路交通设施建设一直相对滞后的原因主要是
    ①经济落后②文化落后③地形多样,需修筑大型桥梁和隧道,工程巨大④地质条件复杂,喀斯特地貌广布,要防止塌方、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技术难度大⑤水泥、钢筋、沥青、沙石等建材短缺⑥劳动力不足,人才缺乏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C、①③④⑤D、④⑤⑥

    4、西南出海通道的建成将促进西南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壮
    大。下列经济发展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
    ①利用丰富的水能发展发电并往东部地区输送②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建设小造纸厂和生产一次性卫生筷③利用丰富的自然及文化景观发展旅游业④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⑤鼓励开挖小煤矿和建设小型有色金属冶炼厂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
    下表中人口数、GDP、铁路长度为1999年资料。读下表,回答5-8题。

    云南
    贵州
    陕西
    甘肃
    青海
    人口(万人)
    4192
    3710
    3618
    2543
    510
    GDP(亿元)
    1856
    912
    1488
    932
    238
    铁路长度(㎞)
    1873
    1654
    1941
    2323
    1092
    年均降水量(mm)
    1000--1500
    1100-1400
    500-1000
    30-860
    20-700
    面积(万km2)
    38
    17
    19
    39
    72
    5、按人口密度从大到小排列,各省依次是
    A、青海、甘肃、陕西、贵州、云南B、贵州、陕西、云南、甘肃、青海、
    C、陕西、云南、贵州、甘肃、青海D、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
    6、各省人均GDP远低于全国人均6350的水平,其中
    A、云南的人均GDP约为5500元B、青海的人均GDP最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C、贵州的人均GDP仅达全国平均水平的50%D、陕西的人均GDP约为4100元
    7、各地区降水存在差异()
    A青海因海拔高且多山而少雨
    B陕西的纬度介于云、贵和甘、青之间,故降水量也居中
    C云、贵秋季有西南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
    D甘肃部分地区处于非季风区,故降水量较少
    8、我国是一个多地质灾害的国家,以下地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的是
    A、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C、山东丘陵D、长白山地
    9、海南省著名的山水名胜有
    ①虎跑泉②五指山③万泉河④天涯海角⑤鹿回头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④⑤
    10、海南岛和台湾岛的共同特征是()
    A、河流较为短小,盐场都分布在西南部B、气候都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C、都受到台风影响而不受寒潮影响D、地形都以山地为主,地势都是西高东低
    11、具有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的能源是
    A、煤炭B、石油C、天然气D、水能
    12、我国能源矿产的分布大致是
    A南多北少东多西少B南少北多,西少东多C南多北少,西多东少D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13、我国天然气能源最大的短缺地区是
    A、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B、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C、云贵高原、黄土高原D、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14、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主干没有经过的省区是
    A、湖北B、甘肃C、安徽D宁夏
    15、西气东输采用管道运输,主要是因为管道运输
    A、投资大,周期长B、运量大,连续性好,受外界影响小
    C、能改善所经地区的交通状况D、灵活,能满足不同数量的要求
    16、认识一座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如下各组中的
    A、气候、地形、经济腹地、劳动力数量B、交通、农业基础、行政管理、劳动力
    C、经济腹地、土地面积、人口数量、水资源D、人口素质、农业基础、交通、经济腹地
    17、浦东先已建成的功能分区中,陆家嘴是属于
    A、金融贸易区B、出口加工区C、现代农业开发区D、文化旅游区
    18、上海市区向浦东扩展有利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浦东有相当于上海已建成区面积2倍的土地资源可供利用
    B、浦东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小,投资较节省
    C、浦东与上海老城区之间无天然障碍相阻隔D、浦东临近上海老城区金融、商贸中心区
    19、长期以来,浦东经济远远落后于浦西,最主要的原因是
    A、决策失误B、交通因素C、自然条件D、资金、技术
    20、上海市的发展目标是
    A、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B、国际上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
    C、国际上最大的金融中心D、世界上的最大城市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
    31、读“西南地区示意图”(图一),将图中字母和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12分)
    A、 ____(城市)
    B、 ____(城市)
    C、 ____(城市)
    D、 ____(城市)
    A、 ____(在建的水电站)
    B、 ____(河流)
    C、 ____(河流)
    D、 ____(河流)
    E、 ____(铁路)
    F、 ____(铁路)
    G、 ____(矿产地)
    H、 ____(矿产地)
    32、读“西藏自治区交通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
    ⑴填写交通线名称:
    A、____公路B、____公路C、____公路
    ⑵沿A公路进藏,经过的地形区是____,这里的地形区特征是____,这里的主要资源有____、____。(不少于两种)。
    ⑶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其形成原因是:__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角度看,该城市是由于________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⑷西藏是我国唯一没有通铁路的省区,该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是: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⑸加强本区交通运输建设有何意义?__________
    33、图三是位于热带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现有一个
    科研小组拟对该岛进行综合开发。岛上缺乏煤、石油、
    天然气资源,盛行很强的东北风,且有流速很大的河
    流,岛上森林丰富,多温泉。读图回答:(11分)
    ⑴图中A、B两地降水较多的地区是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
    ⑵如图中所示,拟在该岛平原地区建一个小型农场,则此农场中草原类型属于____。根据农场的布局,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在C处应充分开发
    利用的新能源为_____。⑶D处应大力营造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
    ⑷该岛除在C处开发新能源外,还可以开发哪些能源资源,请列举三种:__、__、__。
    ⑸根据现有条件,请你为科研小组设计的开发方案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图四为“西气东输”与“西电东送”示意图,读图回答:(16分)
    图四
    (1) 将气与电输送到图中B处的原因是①
    ;②
    (2)“西电东送”工程的作用是把西南、中南地区的电力送达 地区;中南地区已建成的最大是 省 水电站。
    (3)图中所示A是 电,B是 电。B电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地区;B电作为能源比A电优越的主要表现是:①
    ;② ;③ 。
    (4)西气主要来源于 盆地,其东输管道经过陕甘宁地区的原因是 。
    (5)我国实施“西气东输”与“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等工程的重大意义有哪些?(至少写出三点)
    图五
    35、读图五,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将移到黄浦江上游的A处,是因为
    A、距市中心近B、交通方便C、水质较好D、接近旅游区
    (2)B是金山石化总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设在此处是因为① ;②
    (3)图中D、E两处郊区农业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有 业和 业,原因是
    (4)C地是宝山钢铁公司,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① ;②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宝山钢铁厂区位选择是否合理? 理由是
    【参考答案】
    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
    9.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1、C2、A3、B4、C5、BD6、AB
    7、⑴昆明拉萨①印度③缅甸④雅鲁藏布江⑤澜沧江(2)GDB
    (3)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流水溶蚀CaCO3+CO2+H2O====Ca(HCO3)2
    (4)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地震泥石流滑坡
    9、2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1、A2、A3、D4、B5、BD6、AD
    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
    10.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
    1、D2、C3、C4、C5、AB6、CD
    7、⑴略⑵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多种多样
    ⑶840016一年三熟⑷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干燥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0.2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
    1、C2、D3、B4、A5、AD6、CD
    7、⑴杂粮林业区⑵三亚热带海滨风光⑶20°N热带⑷海口琼州⑸西部
    ⑹新兴工业省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第十一单元资源的跨地区调配
    11.1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地理背景
    1、C2、D3、B4、B5、A6、CD7、AC8、(1)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2)盆地我国西部经济不发达(3)天然气分布区人口较少,工农业发展相对落后,而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供应紧张实施西气东输
    11.2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
    1、B2、A3、D4、C5、A6、BD7、AB8、(1)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工程柴达木盆地西宁兰州(2)C(3)青藏铁路
    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
    ——以上海浦东为例
    12.1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
    1、C2、D3、D4、D5、A6、BD7、CD、8、(1)182(2)道路狭窄,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用地紧张(3)西北西南(4)D
    12.2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1、B2、B3、C4、C5、A6、AB7、AD

    第九~十二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选择题答案表(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D
    B
    D
    D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A
    B
    D
    A
    C
    B
    A
    31、每空1分。共12分。
    A、昆明B、成都C、宝鸡D、怀化E、三峡F、澜沧江G、嘉陵江H、西江I、南昆铁路J、川黔铁路K、铜仁汞矿L、东川铜矿
    32、第⑶、⑸题3分,⑷题4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⑴滇藏青藏新藏⑵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森林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等
    ⑶地处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已处于对流层的中层,空气中的水汽及尘埃物质较平原地区少云量少天空晴朗,加上处于中纬度地区,因此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所以有“日光城”之称宗教
    ⑷a、地形地势是影响该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加上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峡谷,地形复杂
    b、高原上冻土广布,对路面的破坏极大,也难以维修
    c、青藏高原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地壳不稳定,多地震和活动断层,给路基选择带来困难d、这里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⑸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是藏族的集中分布区。从民族团结、边疆安宁、政局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角度出发,加快西藏自治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发展社会经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3、第⑸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11分。
    ⑴B地处东北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明显⑵热带草原沼气⑶海防林防止台风和海浪侵袭⑷风能、海洋能、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任意三种即可)
    ⑸略(可从旅游、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科学考察等方面回答。)
    34、每空1分。共16分。
    (1)①常规能源严重短缺②工农业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湖北葛洲坝(3)火水一、二阶梯的交界处①可再生②清洁无污染③可以综合利用(4)塔里木地形便利,并带动沿途经济发展(5)①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局面②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③可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④改变能源结构,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答三点即可)35、每空1分。共14分。
    (1)C(2分)(2)①石化厂占地广,污染严重,故布置在远离城区的郊外②上海属于季风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布局在此处污染物不影响到城区(3)乳畜业园艺业市场需求量大,且距离近,运输方便,不会因运输不及时造成腐烂变质(4)①靠近最大的消费市场上海市②海洋运输运量大,成本低廉,宝钢靠中国最大港口上海,从国外进口富铁矿(5)合理地处河流下游,与盛行冬夏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
    相关学案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优秀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预习自测,规律总结,对点训练,问题探究,真题研析,限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优秀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必备知识,预习自测,问题探究,规律总结,对点训练,真题研析,限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精品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精品导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必备知识,预习自测,问题探究,规律总结,对点训练,真题研析,限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