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答题技巧2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答题技巧2 教案01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答题技巧2 教案02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答题技巧2 教案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答题技巧2 教案

    展开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基本观念,分布推进。

    具体步骤: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解题技巧

    (一)看题目记叙文可以分为写人、记事、状物等类型的。记叙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

    1.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神态等,从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2.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情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3.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象、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4.借景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等,篇末点题即可。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特点;

    3)想象、联想、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四、文章的结构

    1.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2.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五、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六、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分析文章标题。如《背影》。

    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篇点题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用概括法,概括出各段的意思。

    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七、如何找记叙文中的主人公

    出现次数最多,描写的最详细的人物,主人公一般都是作者在文章中笔墨用得最多的.

    八、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必须用第一人称;

    .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九、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一)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的方法: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展示人物性格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十、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其它见附)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十一、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二、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写作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3.修辞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三.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十四.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十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答题技巧2 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