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版高考数学苏教版一轮教师用书:7.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版高考数学苏教版一轮教师用书:7.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01
    2021版高考数学苏教版一轮教师用书:7.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02
    2021版高考数学苏教版一轮教师用书:7.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版高考数学苏教版一轮教师用书:7.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展开

    第六节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最新考纲]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了解向量方法在研究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ab分别是两异面直线l1l2的方向向量,则

     

    ab的夹角〈ab

    l1l2所成的角θ

    范围

    0<〈ab〉<π

    0<θ

    关系

    cosab〉=

    cos θ|cosab|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平面α的法向量为n,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an|.

    3二面角

    (1)如图ABCD是二面角α­l­β的两个面内与棱l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θ

    (2)如图②③n1n2分别是二面角α­l­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大小θ满足|cos θ||cosn1n2|,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是向量n1n2的夹角(或其补角)

    点到平面的距离

    如图所示,已知AB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n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B到平面α的距离为||.

    一、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所成的角就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

    (2)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就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

    (3)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是这两个平面所成的角. (  )

    (4)两异面直线夹角的范围是,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二面角的范围是[0π]              (  )

    [答案](1)× (2)× (3)× (4)

    二、教材改编

    1.已知向量mn分别是直线l和平面α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若cos mn〉=-,则lα所成的角为(  )

    A30°       B60°

    C120°   D150°

    A [由于cosmn〉=-,所以〈mn〉=120°,所以直线lα所成的角为30°.]

    2.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0)n(0,1,1),则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  )

    A.        B.π

    C.π   D.π

    C [m(0,1,0)n(0,1,1)

    m·n1|m|1|n|

    cosmn〉=mn〉=.

    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π,故选C.]

    3.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MN分别是BDAD的中点,则B1MD1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A [D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如图,

    AB2,则N(1,0,0)D1(0,0,2)M(1,1,0)B1(2,2,2)

    (1,-1,-2)

    (1,0,-2)

    ·=-143

    ||||

    cos〉=0

    B1MD1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故选A.]

    4.如图,正三棱柱(底面是正三角形的直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2,则AC1与侧面ABB1A1所成的角为       

     [如图,以A为原点,以(AEAB)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

    z(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DA1B1的中点,

    A(0,0,0)C1(12)D(1,0,2)(12)(1,0,2)

    C1ADAC1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

    cosC1AD

    ∵∠C1AD

    ∴∠C1AD.]

    考点1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用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

    (1)选择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确定异面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从而确定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

    (3)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出向量夹角的余弦值.

    (4)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两向量夹角余弦值的绝对值.

      (2017·全国卷)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C120°AB2BCCC11,则异面直线AB1BC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C [ 在平面ABC内过点BAB的垂线,以B为原点,以该垂线,BABB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B­xyz,则A(0,2,0)B1(0,0,1)C

    C1(0,-2,1)

    cos〉=,故选C.]

    [母题探究]

    1.本例条件换为: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AA1ABC90°,点EF分别是棱ABBB1的中点,则直线EFBC1所成的角是       

     60° [B为坐标原点,以BCx轴,BAy轴,BB1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ABBCAA12,则C1(2,0,2)E(0,1,0)F(0,0,1)

    (0,-1,1)(2,0,2)·2

    cos〉=,则EFBC1所成的角是60°.]

    2.本例条件换为: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为等边三角形, AA1ABNM分别是A1B1A1C1的中点,则AMB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如图所示,取AC的中点D,以D为原点,BDDCDM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AC2,则A(0,-1,0)M(0,0,2), B(0,0)N

    所以(0,1,2)

    所以cos〉=.]

     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θ,两向量的夹角α的范围是[0π],当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时,就是该异面直线的夹角;当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为钝角时,其补角才是异面直线的夹角.

    [教师备选例题]

    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ABC120°EF是平面ABCD同一侧的两点,BE平面ABCDDF平面ABCDBE2DFAEEC.

    v

    (1)证明:平面AEC平面AFC

    (2)求直线AE与直线CF所成角的余弦值.

    [](1)证明:如图所示,连接BD,设BDACG,连接EGFGEF.

    在菱形ABCD中,不妨设GB1.

    ABC120°

    可得AGGC.

    BE平面ABCDABBC2,可知AEEC.

    AEEC,所以EG,且EGAC.

    RtEBG中,

    可得BE,故DF.

    RtFDG中,可得FG.

    在直角梯形BDFE中,由BD2BEDF,可得EF,从而EG2FG2EF2,所以EGFG.

    ACFGGACFG平面AFC

    所以EG平面AFC.

    因为EG平面AEC,所以平面AEC平面AFC.

    (2)如图,以G为坐标原点,分别以GBGC所在直线为x轴、y轴,||为单位长度,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G­xyz

    (1)可得A(0,-0)E(1,0)FC(00)

    所以(1).

    cos〉==-.

    所以直线AE与直线C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是菱形,AB2BAD60°.

    (1)求证:BD平面PAC

    (2)PAAB,求PBAC所成角的余弦值.

    [](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

    所以ACBD.

    因为PA平面ABCD,所以PABD.

    又因为ACPAA

    所以BD平面PAC.

    (2)ACBDO.

    因为BAD60°PAAB2

    所以BO1AOCO.

    如图,以O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P(0,-2)A(0,-0)B(1,0,0)C(00)

    所以(1,-2)

    (0,20)

    PBAC所成角为θ,则

    cos θ.

    PBA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考点2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利用向量法求线面角的2种方法

    (1)法一:分别求出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转化为求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

    (2)法二: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角(夹角为钝角时取其补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2019·深圳模拟)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为菱形,PDPBHPC上的点,过AH的平面分别交PBPD于点MN,且BD平面AMHN.

    (1)证明:MNPC

    (2)HPC的中点,PAPCABPA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60°,求AD与平面AMHN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连接ACBDACBDO,连接PO.因为ABCD为菱形,所以BDAC

    因为PDPB,所以POBD

    因为ACPOOACPO平面PAC

    所以BD平面PAC

    因为PC平面PAC,所以BDPC

    因为BD平面AMHN

    且平面AMHN平面PBDMN

    所以BDMNMN平面PAC

    所以MNPC.

    (2)(1)BDACPOBD

    因为PAPC,且OAC的中点,

    所以POAC,所以PO平面ABCD

    所以PA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PAO

    所以PAO60°

    所以AOPAPOPA

    因为PAAB,所以BOPA.

    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PA2,所以O(0,0,0)A(1,0,0)BC(1,0,0)DPH

    所以.

    设平面AMHN的法向量为n(xyz)

    所以

    x2,则y0z2,所以n(2,0,2)

    AD与平面AMHN所成角为θ

    所以sin θ|cosn|.

    所以AD与平面AMHN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若求线面角的余弦值,要注意利用平方关系sin2θcos2θ1求出其值.不要误认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成夹角的余弦值即为所求.

     (2019·浙江高考)如图,已知三棱柱ABC­A1B1C1,平面A1ACC1平面ABCABC90°BAC30°A1AA1CACEF分别是ACA1B1的中点.

    (1)证明:EFBC

    (2)求直线EF与平面A1BC所成角的余弦值.

    [] 法一:(几何法)(1)连接A1E,因为A1AA1CEAC的中点,所以A1EAC.

    又平面A1ACC1平面ABCA1E平面A1ACC1

    平面A1ACC1平面ABCAC

    所以,A1E平面ABC,则A1EBC.

    又因为A1FABABC90°,故BCA1F.

    所以BC平面A1EF.

    因此EFBC.

    (2)BC中点G,连接EGGF,则四边形EGFA1是平行四边形.由于A1E平面ABC,故A1EEG,所以平行四边形EGFA1为矩形.

    (1)BC平面EGFA1,则平面A1BC平面EGFA1

    所以EF在平面A1BC上的射影在直线A1G上.

    连接A1GEFO,则EOG是直线EF与平面A1BC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不妨设AC4,则在RtA1EG中,A1E2EG.

    由于OA1G的中点,故EOOG

    所以cosEOG.

    因此,直线EF与平面A1BC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法二:(向量法)(1)连接A1E,因为A1AA1CEAC的中点,所以A1EAC.

    又平面A1ACC1平面ABCA1E平面A1ACC1

    平面A1ACC1平面ABCAC,所以A1E平面ABC.

    如图,以点E为原点,分别以射线ECEA1y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xyz.

    不妨设AC4,则A1(0,02)B(1,0)B1(32)F(2)C(0,2,0)

    因此(1,0)

    ·0,得EFBC.

    (2)设直线EF与平面A1BC所成角为θ.

    (1)可得(1,0)(0,2,-2)

    设平面A1BC的法向量为(xyz)

    n(11)

    sin θ|cosn|

    所以cos θ

    因此,直线EF与平面A1BC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考点3 求二面角

     利用向量计算二面角大小的常用方法

    (1)找法向量法:分别求出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在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到二面角的大小,但要注意结合实际图形判断所求角是锐()二面角.

    (2)找与棱垂直的方向向量法: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找到与棱垂直且以垂足为起点的两个向量,则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

    提醒:判断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可结合图形进行.

     (2019·全国卷)如图,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AA14AB2BAD60°EMN分别是BCBB1A1D的中点.

    (1)证明:MN平面C1DE

    (2)求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

    [](1)连接MEB1C

    ME分别为BB1BC中点,

    MEB1BC的中位线,

    MEB1CMEB1C

    NA1D中点,且A1DB1C

    NDB1CNDB1C

    MEND

    四边形MNDE为平行四边形,

    MNDE.

    MN平面C1DEDE平面C1DEMN平面C1DE.

    (2)法一:ACBDOA1C1B1D1O1

    由直四棱柱性质可知:OO1平面ABCD.

    四边形ABCD为菱形,

    ACBD.

    则以O为原点,可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AMA1D(0,-1,0)N.

    AB中点F,连接DF,则F.

    四边形ABCD为菱形且BAD60°

    ∴△BAD为等边三角形, DFAB.

    AA1平面ABCDDF平面ABCD

    DFAA1.

    DF平面ABB1A1,即DF平面AMA1.

    为平面AMA1的一个法向量,且.

    设平面MA1N的法向量n

    .

    x,则y1z=-1 n.

    cosn〉=

    sinn〉=

    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为.

    法二:由已知可得DEDA.D为坐标原点,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

    A(2,0,0)A1(2,0,4)M(12)N(1,0,2)(0,0,-4)(1,-2)

    (1,0,-2)(0,-0)

    m(xyz)为平面A1MA的法向量,则

    所以可取m(1,0)

    n(pqr)为平面A1MN的法向量,则 可取n(2,0,-1)

    于是cosmn〉=

    所以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为.

    [母题探究] 本例条件不变,求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

    [] 法一:(几何法)CC1E的垂线,垂足为H.由已知可得DEBCDEC1C,所以DE平面C1CE,故DECH.

    DEC1EE

    从而CH平面C1DE,故CH的长即为C到平面C1DE的距离,

    由已知可得CE1C1C4,所以C1E

    CH.

    从而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为.

    法二:(等体积法)在菱形ABCD中,EBC中点,所以DEBC,根据题意有DEC1E

    因为棱柱为直棱柱,所以有DE平面BCC1B1

    所以DEEC1,所以SDEC1××

    设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为d

    根据题意有VC1­CDEVC­C1DE

    则有××××d××1××4

    解得d

    所以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为.

     本例(2)在求解中给出了两种常见的建系方式,建立便捷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是求解本例的关键.

     1.如图所示,二面角的棱上有AB两点,直线ACBD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AB.已知AB4AC6BD8CD2,则该二面角的大小为       

    60° [

    ||

    2.

    ·||·||·cos〉=-24.

    cos〉=-.

    又所求二面角与〈〉互补,

    所求的二面角为60°.]

    2.如图,EA平面ABC DB平面ABCABC是等边三角形,AC2AEMAB的中点.

    (1)求证:CMEM;

    (2)若直线DM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求二面角B­CD­E的余弦值.

    [](1)证明: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MAB的中点,所以CMAM.

    因为EA平面ABCCM平面ABC

    所以CMEA.

    因为AMEAA,所以CM平面EAM.

    因为EM平面EAM,所以CMEM.

    (2)以点M为坐标原点,MC所在直线为x轴,MB所在直线为y轴,过M且与直线BD平行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M­xyz,如图所示.

    因为DB平面ABC

    所以DMB为直线DM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所以tanDMB2

    BD2MB,所以BDAC.

    不妨设AC2,又AC2AE,则CMAE1.

    B(0,1,0)C(0,0)D(0,1,2)E(0,-1,1)

    所以(,-1,0)(0,0,2)(,-1,1)(1,2)

    设平面BCD与平面CDE的一个法向量分别为m(x1y1z1)n(x2y2z2)

    x11,得y1,所以m(10)

    x21,得y2=-z2.

    所以n.

    所以cosmn〉=0.

    所以二面角B­CD­E的余弦值为0.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1版高考数学苏教版一轮教师用书:7.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