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2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2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01
    12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02
    12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03
    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2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12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考点梳理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和课外文言文结合考查为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题目为5小题左右,分值10分左右。主要考查学生朗读能力、字词句理解能力、信息捕捉能力、概括能力、分析与鉴赏能力等基本文言文阅读能力。整体考查要求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升,从而评价学生对古文的阅读水平,以此提高古文化素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综观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考点具体如下:
    (一)句读停顿。
    句读停顿,即划分朗读节奏,分散文句和诗句。散文句按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根据句意用现代汉语来分析主谓宾成分,据此判断节奏的划分,或根据句子中词语之间意义联系的紧密程度来判断。诗律则要按格律来判断节奏,如七言是“四三”或“二二三”,五言是“二三”或“二一二”。词曲句子按散文句的划分来判断。
    (二)字词理解。
    字词理解,除了了解文言常用虚实词本身的意义以后,还要了解文言字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语法现象。
    (1)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这两上字互相通用,读音相同相近,并没有意义的联系。如“选贤与能”,“与”通“举”。
    (2)一词多义。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义项。但它们之间又往往是有关联的,一般由本义转移至引申义。如:间:①中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介入、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④掺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⑤ 秘密,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会因一定的表达需要,在句中改变它原来的词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名词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③动词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出产的东西”。
    ④形容词作名词。如“披坚执锐”中的“坚”、“锐”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⑤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劳”、“饿”意为“使……劳累”、“使……饥饿”;“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意为“把……当作宾客”。
    (4)古今异义。如“牺牲”“妻子”“交通”“无论”“绝境”“卑鄙”。
    (三)句子翻译。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是在字词的理解基础上,进行整体融合的意义再现。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是掌握全文大意的前提,需要遵循翻译的“信”(直译)、“达”(通畅)、“雅”(优美)的原则,多加训练,做到有备而来。翻译文言句子,要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1)判断句。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翻译时加上“是”。常见句式有:
    ①“……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也”。如:夫战,勇气也。
    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外,还有“则”、“乃”、“皆”、“俱”等表示判断。
    (2)省略句。文言文经常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①省主语:(村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②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来源:学.科.网]
    ③省宾语:小惠未徧,民弗从(您)也。
    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为了强调或出于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翻译时一般要还原位置。常见有:
    宾语前置:如:微期人,吾谁与归?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状语后置:还自扬州
    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
    (4)被动句。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被动者。在文言词中的“于”、“为”做介词时,常含“被”的意思,翻译时应体现被动含义。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四)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内容包括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对文言文的文本分析,主要是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及学会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内涵与外延,提高学生的品鉴与个性化阅读能力。任何文本材料都包含一定的信息,考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提及的人、事、时、地、言、情等等,筛选或从中提炼所要表述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就是要求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信息时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推理与判断,能够归纳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论点的依据、文章整体的内容、作者写作的主旨和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你所获得的人生启示等。
    (五)语句鉴赏。
    鉴赏一般从文言语句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着手,从中对其所传达的文章主旨、情感态度有何作用,或者仅从其语言特色(语气、写法、结构)来进行品析,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审美鉴赏水平。
    (六)启发思考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所揭示的主旨中心予以个性化的解读,谈谈它对当代所产生的现实意义与人生启示。
    文言文阅读(一)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麻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民桥其上 ②逾石而往有石泓
    ③北堕小谭 ④卷石底以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长可十许步。
    ②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甲】文:
    【乙】文:
    【答案】1.搭桥,架桥;越过,经过;落入;弯曲,翻卷
    2.C
    3.①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②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甲]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乙]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1.①句意: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桥:搭桥,架桥。
    ②句意:越过大石头再往前走。逾:越过,经过。
    ③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特别,十分。
    ④句意: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翻卷。
    故答案为:搭桥,架桥;
    越过,经过;
    落入;
    弯曲,翻卷
    2.A..…的样子/表转折;B.代词/表示加强语气;C.在;D.从/如果;故选C。
    故答案为:C
    3.关键词:①可、许:都是表示约数。②其巅:树梢。韵:悦耳的声音。故答案为: ①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②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4.根据甲文“有泉幽幽然”“清深多倏鱼”“其鸣乍大乍细”等语句能看出,作者运用正面描写,表现泉水清澈幽深,水声悦耳,鸣声多变的特点;结合乙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可知,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从正面写出了水声悦耳的特点;根据“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可知,作者在写潭中的鱼,通过写潭中的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故答案为:【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
    文言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薛箩。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呤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5.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
    还觅
    岂徒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仆去月谢病/答谢中中书B.梅溪之西/任意东西
    C.孤峰限日/有时见日D.仁智所乐/仁在其中矣
    7.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既素重南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8.[甲][乙]两篇选文在写景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5.消散;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寻找;难道,哪里
    6.C
    7.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8.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①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②句意为: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与: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③句意为: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觅:寻找。
    ④句意为:哪里是虚言呢。岂:难道,哪里。
    故答案为: 消散;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寻找;难道,哪里。
    6.A.不同,谢:辞谢/姓
    B.不同,西:西面/向西
    C.相同,日:两个都是指“太阳”
    D.不同,仁:仁人/仁德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本句的意思是: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
    故答案为: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体会写景的妙处。甲文:动静结合,以不同视角描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以仰视角度写峰,以俯视角度写水。乙文: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
    故答案为: 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文言文阅读(三)
    【甲】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逍遥游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①之北, 有冥海者, 天池也。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 其名为鲲。有鸟焉, 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 负青天,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②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①穷发:指不毛之地。②斥鴳(chì yàn): 一种小鸟,飞不到一尺高。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怒而飞 面山而居
    C.此亦飞之至也 寡助之至
    D.斥鴳笑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0.下面对《北冥有鱼》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怒”,写出鹏腾飞时力度之大;“垂天之云”,兼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鹏翼之大。
    B.“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要有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C.两个“不知其几千里”,用写实的手法突出了鲲和鹏的形体之大。
    D.本文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也有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②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 其名为鲲。
    12.《北冥有鱼》在文中引用《齐谐》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13.结合以上两篇文章内容,分析大鹏形象所呈现出来的客观意义。
    【答案】9.A
    10.C
    11.①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②天池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
    12.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 “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等,极言鹏徙南冥时气势之恢宏。
    13.①大鹏是一个伟岸强大的形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振翅高飞时,“其翼若垂天之云”。如此伟岸的形体蕴蓄着无比强大的力量。②大鹏有着远大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境界有着坚执的追求。③大鹏具有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意志。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9.A.名字/著名。
    B.表修饰。
    C.到
    D.嘲笑。
    故答案为:A
    10.ABD.正确。
    C.有误,是虚写。
    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下,向下;亦,也;是,这样;已:罢了;
    ②重点词:修,长;名,名字。
    故答案为:①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②天池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
    12.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在引用之前,甲文先对鲲鹏作了介绍“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表现了鲲鹏的大,然后引用《齐谐》,对鲲鹏之事补充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故答案为: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 “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等,极言鹏徙南冥时气势之恢宏。
    13.本题考查事物形象的分析。一、这是一个硕大伟岸、力大无比的形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伟岸的形体蕴蓄着无穷的力量。海运而水击三千里,振翼则抟飞九万里,冲天而起,直图南溟,力不可遏。二、这是一个胸怀大志、向往光明的形象。大鹏藏于“幽冥”的北海,原为“鲲鱼”, 本为“滞弱之虫”,但它不肯安于现状,勇于否定自我,毅然离开昏暗的北海,奋翅飞向“启明之方”的南海,成了向明背暗、舍滞求进的大鹏。庄子借大鹏的形象来阐释道家的“有待”与“无待”这一哲学命题的。大至九万里高飞的大鹏,小至“枪榆枋”的蜩和学鸠都是有待而动的,都未能达到绝对的自由,惟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人,才能达到自由无羁的理想境界。
    故答案为:①大鹏是一个伟岸强大的形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振翅高飞时,“其翼若垂天之云”。如此伟岸的形体蕴蓄着无比强大的力量。②大鹏有着远大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境界有着坚执的追求。③大鹏具有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意志。
    文言文阅读(四)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之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韩愈)
    【乙】农民将有事①于原野,其老曰:“遵故实②以全,其秋庶可望矣。”乃具所嗜,为兽之羞③,祝而迎曰:“鼠者吾其猫乎,豕④者吾其虎乎!”其幼戚曰:“迎猫可也,迎虎可乎?豕盗于田逐之而去虎来无豕馁⑤将若何?且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恐其决之之怒也;不可与之生物,恐其杀之之怒也。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甚。射之擭⑥之,犹畏其来,况迎之邪?噫!吾亡无日矣。”
    或有决于乡先生,先生听然而笑曰:“为鼠迎猫,为豕迎虎,皆为害乎食也。然而贪吏夺之,又迎何物焉?”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猫虎说》来鹄)
    【注释】①有事:指祈求丰年的祭祀活动。②故实:成例。③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④豕:猪,这里指野猪。⑤馁:饥饿。⑥擭(huò),捕取。
    14.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欲:
    执策而临之 临:
    或有决于乡先生 或:
    且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 闻:
    15.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B.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C.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
    17.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两篇“说”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想要;面对;有人/有的人;听/听说
    15.C
    16.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②由此知道食物被抢夺是不能避免的,于是撤去野兽喜欢吃的食物,不再议论猫和虎的事。
    17.《马说》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与控诉,《猫说》表达了作者对贪婪的官吏抢夺财物(压迫百姓)行为的讽刺与不满。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4.①句意: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欲,想。
    ②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③句意:有的人求断于乡里的先生。或,有的人。
    ④句意:况且还听说,老虎不可以给它完整的东西。闻,听说。
    故答案为:想要;面对;有人/有的人;听/听说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本句句意为:野猪在田间盗食,赶它就走了,老虎来了没有了野猪,它饿了怎么办?故可断句为: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食,吃; 或,有时;粟,粮食。②重点词:由是,由此看来;免,避免;所嗜,喜欢吃的食物;议,谈论。
    故答案为: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②由此知道食物被抢夺是不能避免的,于是撤去野兽喜欢吃的食物,不再议论猫和虎的事。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马说》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乙文由迎猫迎虎的故事,导出了“贪吏猛于虎”的严肃主题,鞭挞了“猛于虎”的封建社会贪赃枉法之官吏。
    故答案为:《马说》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与控诉,《猫说》表达了作者对贪婪的官吏抢夺财物(压迫百姓)行为的讽刺与不满。
    文言文阅读(五)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
    【注释】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
    18.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 ②学学半( )
    ③苟堪励志勤读( ) ④皆宜涉猎( )
    1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其此之谓乎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宜加以看书功夫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宜随手摘录 宜乎众矣(《爱莲说》)
    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1.【甲】【乙】两文谈到了哪些学习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18.①味美;②“学”同“教”,教导;③如果;④粗略地阅读
    19.D
    20.①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该随手摘录。
    21.示例:①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②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③一种书籍须读透,再换其他种类的书;④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乙】
    如果能励志勤学苦读,自然可以渐渐得到进步。只读科举应试之文,不会获得实际的益处。应该增加看书的时间。凡是经史子集,都应该粗略地阅读,但必须看完一种,再换其他种类的书,切忌东抓西拉地随意翻看阅读,白白耗费时间,丝毫没有收获。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该随手摘录。如果能分门别类,积成一大本,那么写文章时就可以将其作为材料了,好处是无穷无尽的。
    18.①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②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敦”,教导。
    ③句意为:如果能励志勤学苦读。苟:如果。
    ④句意为:都应该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故答案为:①味美;②“学”同“教”,教导;③如果;④粗略地阅读
    19.A.所以/原来。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思/代词。
    C.连词/因为。
    D.应该。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②重点词:宜,应该。
    故答案为:①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该随手摘录。
    2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句可得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结合“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得”句可知,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 一种书籍须读透,再换其他种类的书:结合“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句得出: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故答案为:①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②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③一种书籍须读透,再换其他种类的书;④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文言文阅读(六)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 jì)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qú),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②,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节选自顾况《仙游记》)
    【注释】①象耕鸟耘: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啄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②袁晁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
    22.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4.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
    A.便舍船/人舍中唯祭得杀
    B.此人——为具言所闻/为众所服
    C.具答之/具以实告
    D.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以容
    25. 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26. 比较【甲】【乙】两文,从内容与形式上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答案】22.③;做记号;等到
    23.①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4.C
    25.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26.①两篇文章的情节非常相似,都是“发现乐土—辞别乐土—再寻乐土而不得”;②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④都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比较【甲】【乙】两文,内容与形式上的相同之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兴愉悦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温州李庭等人,在大历六年,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遇见了漈水(瀑布)。漈水在东越的地方语言中称山上的泉水为漈。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寻找声音,渡过溪水,忽然到了一个村落,(村落)大约坐落在温州与福建的中间,天地之间有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廊桥),(村落)有三百余户人家。(村落)四面环绕着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这里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人们非常懂得礼节,野鸟叫做鸲(亦称“八哥”),飞起来很像鹤。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生,杀生就会发生地震。有一个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李庭一行后,也深感惊异。问他们从何而来,袁晁之乱是否已经平定,现在国家形势如何,当时的朝政怎么样。(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李庭)于是说:“愿意来此居住,可以不可以?”(老人)说:“这里的地方狭窄,住不下。”(接着),老人招待他们吃饭,其间被当作主客敬重对待。然后辞行,砍树做记号。回到家,(李庭)再次入山寻找上次的踪迹,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
    22.悉如外人,翻译为: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悉:全、都
    一狼洞其中,翻译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洞:打洞
    处处志之,翻译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记号
    及鲁肃过寻阳,翻译为: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
    及郡下,诣太守,翻译为: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及:等到
    故答案为:③、做记号、等到
    23.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阡陌、交通、相闻、世、乃、无论”。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世:朝代。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4.A翻译为:渔人便下了船。舍:舍弃
    翻译为: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舍:房屋
    B翻译为: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为:把
    翻译为:被众人所信服。为:被
    C翻译为: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
    翻译为:(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具:详细
    D翻译为: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足:值得
    翻译为:这里的地方狭窄,住不下。足:足够
    故答案为:C
    25.例句翻译为: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廊桥),(村落)有三百余户人家。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药、险”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26.《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而不得,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暗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仙游记》写温州人李庭带领一批人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在瓯闽之间偶遇一处村落,作者对村中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但是不久,李庭再次入山,欲再次拜访老人,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的故事。通过对村中景色的描写,暗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故答案为:①两篇文章的情节非常相似,都是“发现乐土—辞别乐土—再寻乐土而不得”;②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④都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文言文阅读(七)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丽水令沈宣词甚异之,欲酬以五十万。客许而未及给,遽①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后宣词得而乘之,复如是。会③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④,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⑤,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节选自《唐语林》,有删改)
    【注释】①遽:就。②奋眄(miǎn):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会:适逢,恰巧遇到。④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⑤飞龙:指皇家。
    2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见往事耳
    B.安求其能千里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C.客许而未及给/潭中鱼可百许头
    D.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东市买骏马
    28. 把“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成现代汉语。
    29.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30. 结合甲乙两文,思考一匹马能成为“名马”的条件,谈谈它带给你的启示。
    【答案】27.B
    28.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9.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30.①有本领(才能、才华),品貌兼备。“吃饱力足,才美外见”“洁白而毛鬣类朱”。②善于抓住机会,展现才能。名马经过王公遂、沈宣词之手,不被发现。③有“伯乐”的赏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魏帅李公蔚识马,可见“伯乐”对“千里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④社会创设人才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文章讽刺了压制、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附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丽水县令沈宣词觉得十分奇异,想要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购买)。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将马牵出,马懒懒的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的去捶马。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和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后来沈宣词得到了这匹马,乘马的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27.A.同“现”,表现/了解;B.怎么/怎么;C.答应/左右;D.买/集市;故选B。
    故答案为:B
    28.重点词:策,鞭打;道,方法;食,同“饲”,喂;材,同“才”,才能;通,通晓。
    故答案为: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9.句意: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他日”是时间状语,“谒公遂”“问向时马”是两层意思。故可断为: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故答案为: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30. 结合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乙文“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句可知,“名马”要有本领,品貌兼备;
    结合乙文“公遂引出,至则奋眄,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后宣词得而乘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句可知,“名马”善于抓住机会,展现才能;
    名马经过王公遂、沈宣词之手,不被发现,最后被李公蔚相中才一举成名。结合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句可知,“伯乐”对“千里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乙文“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可知随便谁都可以使唤它,失去了它该有的价值,所以说是王公遂根本不懂马,不爱惜马,让马没有发挥它的才能。可见,社会应为人才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故答案为:①有本领(才能、才华),品貌兼备。“吃饱力足,才美外见”“洁白而毛鬣类朱”。②善于抓住机会,展现才能。名马经过王公遂、沈宣词之手,不被发现。③有“伯乐”的赏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魏帅李公蔚识马,可见“伯乐”对“千里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④社会创设人才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文章讽刺了压制、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文言文阅读(八)
    【甲】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卞和泣玉
    韩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②,而刖③其左足。及厉王薨④,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⑤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⑥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 ①璞:含玉的石头,未经雕琢的玉。②诳:欺骗。③刖(yuè):古代砍掉双脚或脚趾的酷刑。④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⑤奚:为什么。⑥理:治玉,雕琢。
    3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②执策而临之:
    ③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④厉王使玉人相之:
    3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有千里马B.故/虽有名马
    C.王又以和/为诳D.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33.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与结构助词“的”解释一致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厉王使玉人相之
    3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35.通过“识马”“相玉”,【甲】【乙】两文反映的社会现实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31.①见:同 “现”,表现;②临:面对。;③乃:于是,就;④相:鉴别。
    32.B
    33.C
    34.①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35.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作此类题,在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2)本题考查句子节奏。作此类题,要掌握文言句子划分的方法: 1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停顿;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停顿位置;3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关联词或提示词来停顿;4根据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需要分开;5根据语言顺序和分析结构来停顿。 总之,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划分需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3)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做此类题,要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做出判断,进行比较,然后积累特殊词语的用法。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作此类题,在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调”“换”“补”等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作此类题, 首先要掌握文章内容和文章主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全面分析作答。
    31.①句意: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②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③句意: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乃,于是。
    ④句意: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相,鉴别。
    故答案为:①见:同 “现”,表现;②临:面对。;③乃:于是,就;④相:鉴别。
    32.A.有误,句意:这样之后才有千里马。故可断为:然后/有千里马。
    B.正确。
    C.有误,句意: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故可断为:王又以/和为诳。
    D.有误,句意: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故可断为: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故答案为: B
    33.A.定语后置的标志。
    B.凑足音节,无义。
    C.助词,的。
    D.代词。
    故答案为: C
    34.①重点词:等,等同;安,怎么。句意: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重点词:奚,什么。句意: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故答案为: ①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35.甲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乙文:通过围绕和氏璧展开,说明只要坚持真理,终有一天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坚持真理,终被认识,偏听偏信,害人误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挖掘事物的实质。同时也警示人们,芸芸众生,真正能识玉者寥寥无几。让他人相信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是要付出努力,甚至是代价的!由此得出两文共同的特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故答案为: 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文言文阅读(九)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乙】
    教人读书,即是我读。教人做文字,即如自做。教人解书,即是自解。教人熟记,即是自熟自记。教人便是自学,如此力行,不待人有长进,我亦自有长进。
    教小童,虽不能与尽解,我却不可不自晓得。须每日随人所上之书,逐段自解。不可徒读其句读,不晓其道理。每日早起要晏①眠,莫妄出,并与人闲说话,惹是非。待学生,必正色端庄。如此,决不遭侮。须是勤而有常谨而不敢轻易能守得勤谨二字万万无失。
    (选编自陈定宇《示子贴》,有删改)
    【注释】①晏:迟;晚。
    3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不知其善也
    ③学学半
    3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须 是 勤 而 有 常 谨 而 不 敢 轻 易 能 守 得 勤 谨 二 字 万 万 无 失。
    39.【甲】【乙】两篇文章都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答案】36.味美;好处;同“教”,教导
    37.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38.须是勤而有常/谨而不敢轻易/能守得勤谨二字/万万无失。
    39.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4)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甲]参考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参考译文:教别人读书,就是自己在读书。教别人写文章,就是自己在写文章。教别人理解书中的知识,就是自己在寻求理解。教别人熟练地记诵,就是自己在熟练地记诵。教别人就是自己学习,这样努力去做,不仅别人有长进,我自己也有长进。教育小孩子,虽然不能全部(给他们)全部解释清楚,我自己却不可以不知道。必须每天随着别人拿来的书,自己逐段做好解释。不能只读书中的句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每天早起晚睡,不要随便出去,也(不要)和别人说闲话,招引是非。对待学生,脸色一定要严肃,端正庄重。这样,一定不会遭到轻慢。必须是勤奋而有恒心,谨慎而不敢轻率。能保持得住“勤”“谨”两个字,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什么过失。
    36.①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②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好处。
    ③句意: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教”,教导。
    故答案为:味美;好处;同“教”,教导
    37.重点词有:自反,自我反思;困,困惑。
    故答案为: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38.句意:必须是勤奋而有恒心,谨慎而不敢轻率。能保持得住“勤”“谨”两个字,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什么过失。“勤而有常”“谨而不敢轻易”为并列关系,在“谨而不敢轻易”前断一处。“万万无失”强调“能守得勤谨二字”的重要性,应在“万万无失”前断一处;故断为:须是勤而有常/谨而不敢轻易/能守得勤谨二字/万万无失。
    故答案为:须是勤而有常/谨而不敢轻易/能守得勤谨二字/万万无失。
    39.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通过只有品尝菜肴才能够知道它的味道甘美类比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最好的道理;接下来论述“学”与“教”带来的后果“知不足”“知困”,进而“自反”“自强”,达到“教学相长”;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强调“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启发我们在学习时可以通过教与学的方式互相促进,要多交流。
    根据乙文“教人读书,即是我读。教人做文字,即如自做。教人解书,即是自解。教人熟记,即是自熟自记。教人便是自学,如此力行,不待人有长进,我亦自有长进”可知,在教授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学习、成长,作为教师,会在授课的过程中受益,学生在被教授的过程中,对于老师的助益也很大,两者相互促进。
    文言文阅读(十)
    【甲】
    ㅤ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40.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4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2.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上与群臣论止盗
    ②费广则赋重
    43.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44. 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答案】40.同“举”,推举;培养;兴起
    41.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42.禁止;费用
    43.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44.示例:要实现大同社会,当政者要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一心为公的人。全社会要行动起来,都能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做到人人都能诚信做事,和睦相处,相互宽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大同社会相关句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禁止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唐太宗)皇上又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而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我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40.①翻译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②翻译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③翻译为: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故答案为:同“举”,推举;培养;兴起
    41.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恶、藏”。恶:憎恶。藏:私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42.①翻译为: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禁止盗贼。止:禁止
    ②翻译为: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费:费用
    故答案为:禁止、费用
    43.例句翻译为: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而国家灭亡。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君、腹、毙”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44.【甲】人人都行动起来,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乙】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翻译为: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
    故答案为:要实现大同社会,当政者要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一心为公的人。全社会要行动起来,都能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做到人人都能诚信做事,和睦相处,相互宽容。
    文言文阅读(十一)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浪游记快
    暇日出游,得至吼山。近①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临流建石阁五椽②,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③焉。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④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⑤犹在,一无可取。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⑥生。此幼时快游之始。
    (节选自沈复《浪游记快》)
    【注释】①近:靠近。②五椽:五间(石阁)。③唼(shà)食:鱼争食食物。④横阔如掌:横向摊开如手掌。⑤凿痕:人工雕凿的痕迹。⑥霹雳:打雷声。
    4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心乐之( ) 斗折蛇行( )
    4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流建石阁五椽/临溪而渔
    B.俗名之曰“水园”/名之者谁?
    C.游览既毕/录毕,走送之
    D.宴于水阁/宴酣之乐
    4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命 从 者 放 爆 竹 轰 然 一 响 万 山 齐 应 如 闻 露 雳 生
    49.【甲】【乙】两篇文都写到了水中的游鱼,两文写鱼的目的相同吗?为什么?
    【答案】45.向西;以……为乐;像北斗星那样
    46.①(鱼儿)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②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47.B
    48.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49.不相同。[甲]文写鱼是衬托小石潭的水清澈见底,用鱼游水中的美景烘托作者内心的孤寂,而[乙]文写水中游鱼争食是表现作者幼时用诱饵逗鱼的快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养成多记多积累的好习惯,在做笔记时要做好归类整理,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重上下文的联系,通过推敲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该词的具体含义;寻找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有固定的搭配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搭配方式来确定该词的意义;根据语法规则判断词性:文言文中的词语有时会因为语法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该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借助词典或其他资料: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确定该词的意义,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或其他资料,以获取更准确的解释;总之,在解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要读懂句意,然后技巧断句,具体方法有:按意义划分,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看看有几层意思,一般层与层之间应该停顿;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在现代汉语是复音词,可是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的,应注意分开,比如“可以”这个词;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谓-宾”“状-谓”“谓-补”来停顿;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都是按意义划分节奏,划分时,只需要停顿一两处,不宜过多。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先要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只有了解文章大意,你才能进一步去揣摩文章的主题、内涵,才能进一步去探讨人物的性格、品质;其次是读题,带着问题到文中找答案,在通读全文,了解了文章大意以后,开始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次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由于有了第一遍的通读,对于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这一步做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组织语言,用什么模式答题。
    【附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在闲暇的日子里出外游玩,我们来到吼山。靠近吼山看见一个石洞,里面豁然空阔,四面都是悬崖峭壁,俗名叫“水园”。临水建构了五间石阁,对面石壁上有“观鱼跃”三字。水流深不可测,相传有巨大的鱼潜伏其中,我投鱼饵来试探,仅仅见到不足一尺的鱼儿跃出水面来争食。石阁后面有条路通旱园,旱园内乱石林立,有的像拳头胡乱矗立,有的横向摊开如手掌,有的柱石削平了顶端,再在上面垒块大石头,人工雕凿的痕迹清晰可见,毫无可取之处。游览完毕,我们在水阁里设宴饮酒,叫随从燃放爆竹,轰然一响,千山万壑一齐回应,好像听到了打雷的声音,这是我小时候畅游的开始。
    4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翻译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所以“西”是动词“向西”的意思;心乐之的翻译是:心里为之高兴,所以“乐”是以……为乐的意思; 斗折蛇行的翻译是:(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所以“斗”是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
    故答案为:向西;以……为乐;像北斗星那样
    4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翻译是: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注意“佁然”是呆呆的样子,“似”是好像的意思;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翻译是: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注意“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的意思。
    故答案为:(鱼儿)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47.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A都是“来到”的意思,相同;B第1个名是“名字”的意思,第2个名是动词“取名字”的意思,不相同;C都是“完”的意思;D都是“宴请”的意思。
    故答案为:B
    4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露雳生的翻译是:叫随从燃放爆竹,轰然一响,千山万壑一齐回应,好像听到了打雷的声音。所以正确断句为: 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
    故答案为: 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鱼是衬托小石潭的水清澈见底,“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用鱼游水中的美景烘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乙]文“临流建石阁五椽,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写水中游鱼争食表现作者幼时用诱饵逗鱼的快乐。
    故答案为:不相同。[甲]文写鱼是衬托小石潭的水清澈见底,用鱼游水中的美景烘托作者内心的孤寂,而[乙]文写水中游鱼争食是表现作者幼时用诱饵逗鱼的快乐。
    文言文阅读(十二)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丞相府归马。
    (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五·卓茂传》,有改动)
    5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男有分
    5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顾而谓曰 ②幸至丞相府归我
    5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
    54.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卓茂的处世为人与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的相通之处。
    【答案】50.同“举”;培养;职分,职守
    51.因此用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自财物,作反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门上,这叫作理想社会。
    52.回头;归还
    53.没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
    54.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要求“讲信修险”,卓茂“心知非是”,仍“解以与之”,可见他全然信任他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气氛。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3)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4)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要求“讲信修睦”,即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参考译文】
    甲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文
    卓茂曾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的,单灵河他说:“您的马道大多久了?”那人答道:“一个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扯了车要离开,将要离开时。他回头对那人说,“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丢失的,请您到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日,那位马的主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到各相府归还牵茂的马。
    5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①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
    ②句意: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③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分:职分,职守。
    故答案为:①同“举”②培养 ③职分,职守
    5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重点词: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故,所以;外户,泛指大门。而,连词,表并列。闭,用门闩插门;谓,是;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句意:因此用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自财物,作反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门上,这叫作理想社会。
    故答案为:因此用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自财物,作反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门上,这叫作理想社会。
    5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①句意:他回头对那人说。顾:回头。
    ②句意:请您到丞相府还给我。归:归还。
    故答案为:①回头 ②归还
    53.本题考查断句。
    本句句意: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挽车离去。“有马数年”“心知非是”的主语都是“茂”,这是两个独立的分句,“而”表示转折的连词,其前面应断开,据此断句为: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 故答案为: 没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
    5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要求“讲信修睦”,即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根据乙文中的“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可知,卓茂明明知道这匹马是自己的,但仍把马给了对方,只是提醒对方,如果不是您的马,请到丞相府还给自己。从这个细节当中,可以看他全然信任他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谐,哪怕自己蒙受损失。
    故答案为: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要求“讲信修险”,卓茂“心知非是”,仍“解以与之”,可见他全然信任他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气氛。
    文言文阅读(十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5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
    A.讲信修睦/信以为真/信口开河/通风报信
    B.幼有所长/拔苗助长/茁壮成长/草长莺飞
    C.是为大同/是非不分/惟命是从/自以为是
    D.便得一山/各得其所/妙手偶得/洋洋得意
    5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理解:每个人不只敬爱、疼爱自己的父母与子女,还要推己及人,关爱别人的父母与子女,使社会亲如一家。
    【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不喜欢的财物,可以把它丢到地上,不必非要留在自己身上。
    理解:自己用不上的财物,尽管丢在地上,因为总会有人用得上而拾起它,这样就达到了“物尽其用”。
    【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与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
    理解:桃花源内道路畅通,村落人烟稠密,乃至鸡鸣犬吠不绝于耳,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画面。
    57.根据上面两篇选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赦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①起者,以相爱生也。
    (取材于《墨子》)
    材料二
    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③与万物并。
    (取材于《庄子》)
    注:①[毋]不。②[连属其乡]指居所相连。③[族]聚集。
    四则材料分别写出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和追求。《大道之行也》中理想社会形成的前提是“① ”;桃花源人过上理想生活源于他们与世隔绝后共同的劳动创造;墨子认为“② ”是理想社会实现的保障;而庄子推崇的“至德之世”中,人与万物应该 ③ 。
    【答案】55.B
    56.【甲】
    57.天下为公;兼爱;和谐共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先要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只有了解文章大意,你才能进一步去揣摩文章的主题、内涵,才能进一步去探讨人物的性格、品质;其次是读题,带着问题到文中找答案,在通读全文,了解了文章大意以后,开始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次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由于有了第一遍的通读,对于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这一步做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组织语言,用什么模式答题。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大同社会。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材料一:
    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只要是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
    材料二:
    正是在这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因此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雀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
    5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第1个“信”是“诚信”的意思,第2个“信”是“相信”的意思,第3个“信”是“随便”的意思,第4个“信”是“消息”的意思,不同;B都是“成长”的意思,相同;
    C第1个“是”是“这”的意思,第2个“是”是“正确”的意思,第3个“是”是“就”的意思,第4个“是”是“对”的意思,不同;
    D第1个“得”是“看见”的意思,第2个“得”是“得到”的意思,第3个“得”是“得到”的意思,第4个“得”是“满意”的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B
    5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和理解。【甲】 全部正确; 【乙】 翻译和理解都错误,正确翻译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正确理解是自己用不上的财物,不能丢在地上,可以送给需要的人,这样就达到了“物尽其用”; 【丙】 正确翻译: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与狗的叫声,可以到处听到。
    故答案为:【甲】
    5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理想社会形成的前提是“天下为公”;根据“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①起者,以相爱生也”可知兼爱是理想社会实现的保障;根据“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可知人与万物应该“和谐共存”。
    故答案为:天下为公;兼爱;和谐共存文言词语
    理解词义的方法提示
    解释
    悉如外人
    查阅词典法:①详尽、详细;②尽;③全、都
    A (填序号)
    处处志之
    词类活用法:一狼洞其中
    B
    及郡下,诣太守
    课内迁移法:及鲁肃过寻阳
    C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2:文言文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2:文言文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文件包含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2文言文阅读-综合练习解析版docx、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2文言文阅读-综合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12文言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