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09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09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01
    09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02
    09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9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09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梳理,三两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阅读诗歌,完成各小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诗歌鉴赏,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考点梳理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很重要的考查内容,中考大致有四个常考考点。
    (一)文体知识和作者了解
    中考诗词鉴赏主要是鉴赏近体诗,即律诗和词曲,以律诗为主。
    “律诗”,流行于唐代,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词,流行于宋代,与律诗不同,一篇中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词有“词牌”,是曲调名,不一定有“题”。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曲:流行于元代,体式与词相近,曲也有曲牌。
    (二)诗意的理解
    这一考点的考查包括概括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中人物形象、说明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歌内容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人生进取、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家念亲、感叹世事、壮志难酬、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三)语言的品味
    1.语言风格
    (1)清新。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平实。如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绚丽。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明快。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含蓄。如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洗练。如贾岛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7)豪迈。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诗词的艺术风格
    (1)雄浑。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豪放。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沉郁。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4)婉约。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悲慨。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6)旷达。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冲淡。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四)写作技巧分析
    古诗词中写作技艺非常多,大概有十几种,综观近年各地中考,考到的有:
    (1)直接抒情。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借景抒表即是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烘托。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8)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9)虚实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除此,还有“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对比”等。中考试卷中诗词称赏为一大题阅读题,二三个小题,涉及二三个题型。
    一、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春日晚望
    宋 左纬
    屋角风微烟雾霏,柳丝无力杏花肥。
    朦胧数点斜阳里,应是呢喃燕子归。
    (1)诗中哪个词点明诗题中的“晚”?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柳丝无力杏花肥”。
    【答案】(1)以“斜阳”点明“晚”意,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柳条的柔软、细长、随风轻拂的情态和杏花茂 盛、浓艳、润泽的风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一问,“朦胧数点斜阳里,应是呢喃燕子归”作者通过对夕阳景象的描写,那夕阳的余晖中,天际出现几点模糊的黑影,那应该是低容声婉啼的燕子归巢了,以“斜阳”点明“晚”意;二问,在夕阳西下时,看“微烟雾霏”,看“柳丝”“杏花”,看燕子翻飞,表现了诗人那种闲适的心境。
    (2)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以“无力”写柳丝的特点,以“肥”写杏花的特点,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拟人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柳丝无力”写出了春天到来柳条的柔软、细长、随风轻拂的特点,“杏花肥”写出了杏花茂 盛、浓艳、润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意。
    故答案为:⑴ 以“斜阳”点明“晚”意,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
    ⑵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柳条的柔软、细长、随风轻拂的情态和杏花茂 盛、浓艳、润泽的风姿,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具体的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对诗句语言特点的把握。
    诗歌鉴赏
    二、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2.诗歌前两句从哪种角度写出了景象怎样的特点?
    3.末句的一个“凉”字,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赏析“凉”字的妙处。
    【答案】2.前两句从视觉、嗅觉的角度写出了登临纵目所见到的山川一片澄明、风荷十里清香四溢的阔大壮丽的景象特点。(写出视觉、嗅觉的角度1分,景象特点1分,共2分)
    3.“凉”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心境;诗人由景及情,用“凉”字作结,概括了诗人流连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也是词人被贬怅恨之情的自然流露。(意思对即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意思是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起句即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气象不凡。以“四顾”领起,具见豪迈气魄;“接”字下得贴切,描绘出山川相参的壮丽景色;一个光”字,则传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接写“凭栏十里芰荷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给人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其视觉形象,而是其清香四溢,所以着一“香” 字而境界全出。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前两句从视觉、嗅觉的角度写出了登临纵目所见到的山川一片澄明、风荷十里清香四溢的阔大壮丽的景象特点。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意思是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一个“凉”字概括了诗人流连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手法,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写出其摒弃尘虑之想。“清凉”,佛家常用语,指摆脱一切憎爱之念而达到的无烦恼境界。前面所写的景物都有清高脱俗的寓意,构成了一个使心境澄淡的‘清凉世界”。一个“凉”字确是意味深长。山谷在这之前经历了长达六年的谪居黔州、戎州的流放生涯,遇赦 后赴太平州任,仅九日即罢官,只得流寓鄂州,等待命运的安排,结果是远贬宜州而死。尽管如此,他却力图在儒、道、佛的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方面洁身自好,即所谓“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方面寄情山水,放舍身心,置生死荣辱于不顾。这就是他“清凉”心境的内涵。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凉”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心境;诗人由景及情,用“凉”字作结,概括了诗人流连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也是词人被贬怅恨之情的自然流露。
    三、阅读诗歌,完成各小题。
    钟山即事
    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4.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5.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4.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5.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特点的理解能力。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用原文回答。译文: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2)本题考查对作者心情的理解。本诗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反映的是幽闲意境,抒写了诗人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但字里行间也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4.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特点的理解能力。
    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用原文回答。“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句意:山间的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的环绕流淌,竹林边的花草也在浓浓的春意中默默地摆弄着娇羞柔美的身姿,写出了“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一鸟不鸣山更幽”用“鸟不鸣”更突出了中山的幽静。故答案为: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5.本题考查对作者心情的理解。
    这首诗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是的所见所感。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涧、竹、花、草之美,构成一幅春日图景,所写之景是美的,有对美的欣赏之意,也有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三四句中再写情境,点出幽境。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呢?“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适自得,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故答案为: 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概括回答。
    7.后人评价:该诗不言“忙”而“忙”自见。请结合诗歌的后两句简述这种评价的理由。
    【答案】6.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赞美。(意对即可)
    7.“闲人少”是委婉说“人们多在忙”;“才”“又”这两个虚词表明劳动时无空闲,虽没言“忙”,但都是写“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2)本题考查古诗赏析。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6.《乡村四月》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故答案为: 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7.“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故答案为:“闲人少”是委婉说“人们多在忙”;“才”“又”这两个虚词表明劳动时无空闲,虽没言“忙”,但都是写“忙”。
    五、诗歌鉴赏
    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①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②飞上玉搔头③。
    [注释]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②蜻蜓:暗指头上之香。③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得此称。
    8.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中一个” “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极力描写人美、妆美、楼美、院美、花美、蜻蜓美、首饰美,运用 手法,揭示了诗中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痛苦,艺术技巧高超而独特,从而使本诗成为宫怨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9.简要分析”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的精妙。
    【答案】8.愁;反衬(衬托、乐景写哀情、对比)
    9.这一句含蓄地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处境犹如庭院中的花儿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知的蜻蜓。它洗练而巧妙地写出女主人公只能与蜻蜓为伴的孤寂凄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此类题目的难点在于不直接提问,文章的主旨、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结合一定的句子和题目从侧面考查, 所以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其次,建议平时的复习中,应理解性地记忆文章的主旨,要结合文章的情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
    8. 译文: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愁”字是本诗的重点,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揭示女子心里的愁苦。
    故答案为:愁;反衬(衬托、乐景写哀情、对比)。
    9.这句话是说 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女子精心打扮无人赏识,只有蜻蜓陪着女主人公。
    故答案为:这一句含蓄地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处境犹如庭院中的花儿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知的蜻蜓。它洗练而巧妙地写出女主人公只能与蜻蜓为伴的孤寂凄苦。
    六、诗歌鉴赏
    岁暮到家
    蒋士铨<清>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0.诗歌的前六句诗人着重刻画了一个 的形象,具体表现在怜、 、 等几个动词上。
    11.赏析尾联中”愧”的表达效果。
    【答案】10.慈母;呼;问
    11.看到母亲是那么心疼儿子因在外劳累而“清瘦”了不少,自己又怎么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而使她更增担忧;“愧”是愧对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看到母亲为自己日夜操劳,嘘寒问暖,自己已经愧对母亲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愧疚、心疼以及诗人的一片孝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2)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分。
    10.译文: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的,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故答案为:慈母;呼;问
    11.愧 是愧疚的意思,作者看到母亲在家操劳,不忍心再说漂泊在外的劳累。
    故答案为:看到母亲是那么心疼儿子因在外劳累而“清瘦”了不少,自己又怎么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而使她更增担忧;“愧”是愧对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看到母亲为自己日夜操劳,嘘寒问暖,自己已经愧对母亲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愧疚、心疼以及诗人的一片孝心。
    七、诗歌鉴赏
    少年行 王维(唐)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2.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诗句分析。
    13.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 “和” “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答案】12.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塑造了一个侠骨豪情、英姿勃发、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13.纵;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需要通读诗歌,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感情,组织答案。
    12.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出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
    故答案为: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塑造了一个侠骨豪情、英姿勃发、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13.这首诗的意思是: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在接二连三的“纵死、侠骨”等词语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因此,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纵”和“犹”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故答案为:纵;犹。
    八、古诗文阅读
    送人归京师①
    宋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月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③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③砧声:捣衣声。
    14.两文中的”愁”情完全一样吗?请分析说明。
    15.请选择其中一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渲染”愁”情的。
    【答案】14.不完全一样。虽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苦,但同中有异。《送》文中的“愁”表现了诗人虽有强烈思乡之情,但面对国土沦丧,即使可以回到故园也颇为犯愁的矛盾心理。《朝》文则表现了游子思归的离愁别恨。
    15.示例一:《送》文中扣住门外子规叫个不停、夕阳西下山村幽梦不断的场景来触景生情,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表达一种思念故土却因国土沦丧有家难归的矛盾心理。
    示例二:《朝》文紧扣“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勾起作者思乡的离愁别绪;或《朝》文以“梦家山”“身异乡”作对比,表达作者漂泊异乡、思归不得的孤寂愁苦。
    【解析】【点评】 (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诗歌文本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细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抓住关键字眼进行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表现手法的欣赏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细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平时积累表达情感的手法,比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调动多种感官等等。
    14.《送人归京师》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士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朝天子·秋夜客怀月》作者先精心营造了清幽、寂静、凄凉的氛围。所见到的清冷月光、所听到的鸿雁悲呜,所嗅到的桂花芳香,莫不带有秋夜的气息,莫不触动游子的思乡情怀。
    故答案为:不完全一样。虽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苦,但同中有异。《送》文中的“愁”表现了诗人虽有强烈思乡之情,但面对国土沦丧,即使可以回到故园也颇为犯愁的矛盾心理。《朝》文则表现了游子思归的离愁别恨。
    15.《送人归京师》诗先是描写了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两句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两句的意思是:即使家乡已无兵马战乱,但归家之路仍愁绪万千。愁是因为战争。诗人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突出了诗人对战争留下的悲痛及现实的不满,表达了-种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朝天子·秋夜客怀月》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 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故答案为:示例一:《送》文中扣住门外子规叫个不停、夕阳西下山村幽梦不断的场景来触景生情,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表达一种思念故土却因国土沦丧有家难归的矛盾心理。示例二:《朝》文紧扣“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勾起作者思乡的离愁别绪;或《朝》文以“梦家山”“身异乡”作对比,表达作者漂泊异乡、思归不得的孤寂愁苦。
    九、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次盱眙县①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②,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次:停泊。盱眙:今属江苏, 地处淮水南岸。②秦关:指长安。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16.请结合诗歌内容,试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17.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6.运用叠字,增强了诗歌的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17.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中叠字在写景中的作用。叠字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二是增添语言的音乐美。
    (2)本题概括诗歌的内容。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16.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及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又写出了晓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故答案为:运用叠字,增强了诗歌的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17."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漂泊异乡;"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景色凄凉;"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孤独寂寞;"独夜忆秦关",夜忆秦关等,是诗人不眠的原因。
    故答案为: 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十、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拦得溪声日夜喧”一句中的“拦”字意在表现群山有情,不舍得溪水离开自己温暖的怀抱。
    B.“万”字体现出阻挡重重,“堂堂”二字写出了溪水峰回路转,突围而出,成江成海的气势。
    C.后两句诗描写了山村溪流的景致,又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无可阻挡。
    D.溪水从山中发源,曲曲折折流淌,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地貌,诗人却将这种常见地貌人格化,阐发了一种“奔流”的人生哲学。
    19.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奔”字的妙处。
    【答案】18.A
    19.“奔”,“奔流”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溪在群山万岭间奔流,被万山阻挡的情景,表现了溪水充沛的流量与奋勇向前的精神。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分析。先阅读整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再结合选项逐一分析,找出不符合题意的一项。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先理解词义、词性,再结合诗句内容品读诗句,揣摩诗歌情感或寓意。
    【诗歌译文】
    溪群山阻隔水向前奔流,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
    等到它终于来到前边的山脚尽头,蜿蜒小溪已汇聚成大的溪流流出了前方的村庄。
    18.A:“拦得溪声日夜喧”意思是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拦”是阻拦的意思,说明群山不许溪水向前奔流,所以“表现群山有情,不舍得溪水离开自己温暖的怀抱”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19.“万山不许一溪奔”意思是:群山阻隔溪水向前奔流。“奔”是奔流的意思,这里表现溪水被群山阻挡,却仍奋勇前行的情景。表现溪水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也展现了溪水充沛的流量。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8分)

    明 王渐逵
    烟扉霞馆散睛春,淡日融风岸①葛巾②。
    柳外黄鹂如唤友,溪边红翠③欲窥人。
    【注】①岸:头饰高戴,前额外露。②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③红翠:山鸟名。
    20.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柳外黄鹂如唤友,溪边红翠欲窥人"所展现的画面。
    2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20.示例:柳树上时有黄鹂欢快地鸣叫,仿佛在呼朋引伴;小溪旁的红翠鸟时隐时现,仿佛全偷窥路人。
    21.春天的美丽景色;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描绘诗歌画面的解题思路是找出景/象→想象画面→串联成句。①找出景/象:找出诗句中的景物或意象,将这些景物、意象一一列举出来。②想象画面:想象这些景物或意象组成的画面,可以简单描述一下;③串联成句:将想象出的画面用语义通顺的句子表述出来,语言要优美,有文采。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对诗人情感的体会。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诗歌的题目和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分析。体会诗人情感,需要抓住诗词中传达情感的关键景物或者意象,根据诗句描绘的画面色调来分析情感。本诗描绘的画面是明媚的、美好的,情感自然是喜爱和赞美之情。
    20.抓住诗歌中的关键景物“柳”“黄鹂”“溪”“红翠鸟”,结合诗句的拟人手法“唤友”“窥人”来描绘画面,即:柳树上时有黄鹂欢快地鸣叫,仿佛在呼朋引伴;小溪旁的红翠鸟时隐时现,仿佛全偷窥路人。
    故答案为: 示例:柳树上时有黄鹂欢快地鸣叫,仿佛在呼朋引伴;小溪旁的红翠鸟时隐时现,仿佛全偷窥路人。
    21.通过诗歌题目《春》和诗歌中的关键词“春”“淡日融风”“黄鹂”“红翠”可知,本诗描写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自己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春天的美丽景色;喜爱和赞美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窘况为许衡州①赋
    [清] 郑 燮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释】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②塾师:指郑燮。
    22.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2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22.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23.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作用的分析。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分析其作用。本诗通过对朋友许衡州生活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朋友生活的清贫困顿,但朋友却志向高洁,诗中借“竹”“梅”“菊”等意象,赞颂了许衡州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理解作者情感,需要定位尾联,联系全诗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可能有多种,作答时都要回答,条理要清晰。
    22.“竹径”“瘦似梅”以及“以菊代茶”写出了许衡州生活的清贫困顿;同时“竹”“梅”“菊”等意象又代表着高洁的情操,喻指许衡州在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故答案为: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23.尾联的意思:诗人多有感慨,送来了一些有点破旧的经书。联系颈联可知,许衡州无处筹借学费,只能叫孩子回来。塾师(即诗人)发现这种情况后,亲自给“学钱无措”的朋友送来旧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故答案为: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十三、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①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②长河:指银河。
    2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诗句是哪两句?
    25.首联中的“吐”“对”二字用得极好,请任选一字赏析。
    【答案】24.本诗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分手时隐隐的哀愁。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诗句是“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25.“吐”字,诗人联想到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写尽了分别在即的离情别绪和寂静状态。“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劝酒外,再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情怀颇为深挚,写尽了分别在即的离情别绪和寂静状态。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其情感的理解。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以下方法: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24.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诗人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最后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此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故答案为:本诗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分手时隐隐的哀愁。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诗句是“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25.这两句诗意为: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注意“吐”是动词,在这里将银烛人格化,“对”写两人分别时的情状。
    故答案为:“吐”字,诗人联想到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写尽了分别在即的离情别绪和寂静状态。“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劝酒外,再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情怀颇为深挚,写尽了分别在即的离情别绪和寂静状态。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唐]
    宿云散洲渚①,晓日明②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③成宾主④。
    [注]①洲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②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③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④宾:指眼前景。主:作者自指。
    2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起首两句,描写了夜雨初晴,洲渚云雾围绕,给人以迷茫、灰暗之感
    B.三、四两句进一步写景,“惊”字用得甚好,仿佛树叶上的雨水是因风受惊洒落
    C.末两句,佳景当前,诗人心情舒畅,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
    D.全诗宛如画,色彩明朗和谐,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生机活力
    27. 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6.A
    27.这首诗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美景图,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抒发了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信念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字里行间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去分析和把握。
    参考译文: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26.A.有误,此处描写的不是云雾围绕洲渚,描写的是云雾消散,明丽光明之景。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7.“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从“无事”可知,是属于直接抒情或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可结合着对诗歌的内容的感知及诗句关键词加以分析,如“宾主”,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的热情好客写出来,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之情。
    故答案为:这首诗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美景图,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抒发了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信念的思想感情。
    十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①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历冬复春。
    近乡情更怯②,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径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②怯:胆小,没勇气。
    28.诗歌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表现作者贬居之苦?
    29.请简要分析作者“近乡情更怯”的原因?
    【答案】28.空间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
    29.想要知道家人情况,又担心家人发生意外的矛盾心理。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羁旅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作答,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2)本题考查学生对羁旅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做对。理解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绝句。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8.翻译: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岭外”指作者流放岭南,是从空间隔离角度来写;“音”指音信,“断”指和家人之间音信断绝,是从联络断绝角度来写;“复”是又的意思,是从时间久远角度来写。长时间的和家人分离,身处异域他乡,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故答案为:空间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
    29.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故答案为:想要知道家人情况,又担心家人发生意外的矛盾心理。
    十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辋川①六言(其五)
    [唐]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
    30.任选第一、二两句诗中的其中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31.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答案】30.【示例1】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示例2】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31.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追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诗人的追求即可。
    30.诗句中“孤烟”“远村"“独树””高原”等是关键词,对这些词语进行想象,运用描写的方法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即可。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故答案为:
    【示例1】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示例2】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31.“山下孤烟远村”一句,表明诗人远离尘世喧嚣,孤身静处,希望过上恬静安适的田园生活。“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诗句中提到颜回、五柳先生这两个人,说明作者希望像颜回和五柳先生一样安于清贫,过着宁静的生活。
    故答案为: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
    十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宿野人家
    [宋]陆游
    避雨来投白版扉,野人怜客不相违。
    林喧鸟雀栖初定,村近牛羊暮自归。
    土釜暖汤先濯足,豆秸吹火旋烘衣。
    老来世路浑谙尽,露宿风餐未觉非。
    32.小杨和小周在旅途中阅读了陆游的《宿野人家》,一致认为画线诗句描绘了如画般的美景。请你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线诗句的画面。
    33.小杨认为诗中无一处言情,却处处含情。你能读出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32.暮色四合,树林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也渐渐没有了,一些鸟儿静静地站在枝丫上,悄悄地进入了梦乡。村民家饲养的牛羊迈着缓缓的步子从村外野地里向自己家走去。
    33.对野人家热情接待自己在此避雨并提供热水、暖火的感激,对村庄恬静安然景象的喜爱,对旅途中出现意外情况的淡定从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画面描绘题。答题注意先指出景物,翻译古诗句,指出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天下大雨了,我到野人家避雨,他们热情接待了我。
    傍晚时分,树林里鸟雀的鸣叫声渐渐平息了下来,村子里的牛羊不慌不忙地回家了。
    野人家给我用瓦罐先烧了热水让我洗脚,豆杆烧火给我烘干衣服。
    这么多年旅途下来,今天的风餐露宿我没有觉得不是。
    32.画线句翻译为:傍晚时分,树林里鸟雀的鸣叫声渐渐平息了下来,村子里的牛羊不慌不忙地回家了。画面描绘时注意结合翻译,加上一些修饰即可。
    故答案为:暮色四合,树林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也渐渐没有了,一些鸟儿静静地站在枝丫上,悄悄地进入了梦乡。村民家饲养的牛羊迈着缓缓的步子从村外野地里向自己家走去。
    33.避雨来投白版扉,野人怜客不相违。翻译为:天下大雨了,我到野人家避雨,他们热情接待了我。
    林喧鸟雀栖初定,村近牛羊暮自归。翻译为:傍晚时分,树林里鸟雀的鸣叫声渐渐平息了下来,村子里的牛羊不慌不忙地回家了。傍晚动物们都归家了,一副安静祥和的画面,表达对村庄恬静安然景象的喜爱。
    土釜暖汤先濯足,豆秸吹火旋烘衣。翻译为:野人家给我用瓦罐先烧了热水让我洗脚,豆杆烧火给我烘干衣服。表达对野人家的感激。
    老来世路浑谙尽,露宿风餐未觉非。翻译为:这么多年旅途下来,今天的风餐露宿我没有觉得不是。写旅途出现意外情况很正常,表现诗人的淡定、好心态。
    故答案为:对野人家热情接待自己在此避雨并提供热水、暖火的感激,对村庄恬静安然景象的喜爱,对旅途中出现意外情况的淡定从容。
    十八、古诗词阅读
    【甲】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乙】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①,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②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③添长!
    【注释】①不多黄:黄熟的不多。②已分:早已料定。③闰:农历有闰月,比常年多一个月。
    34.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小童”“坐船中”写出了两个小渔童躺在船上的疲倦之态。
    B.“张伞”“使风”点明了小孩子舞动伞柄原来是为了吹动小船前进。
    C.“不多黄”写出了收成不好,“早着霜”写出了风景秀丽美好。
    D.“已分”“更堪”写出农民希望时间可以慢一点流逝。
    35.请分析诗歌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
    【答案】34.B
    35.①闲适愉快的心情,对儿童天真活泼的喜爱之情;②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4.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意思是“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不是躺在船上,没有表现小渔童的疲倦,故错误。
    B.正确。
    C.“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意思是“一望如云的稻田因为不下雨而黄色稀疏,荞麦花未结实便早早地经受了风霜的袭击”,“早着霜’写出了风景秀丽美好错误,诗句状写出庄稼遇灾的景象。黄色不多,是没有成熟之意,这是旱灾的结果。而空花着霜,又是何等残酷的早霜之灾。这一年的庄
    稼遭受这两重自然灾害,其年景之差可想而知了,“早着霜”写的是遭遇早霜的灾害,故错误。
    D.“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意思是“他们只能精打细算,忍饥挨饿度过年底。更糟糕的是偏偏又遇着闰年,令艰难的日子更加漫长”,第三联写的是遭遇灾害, 收成不好,第四联写农民忍饥挨饿,但是又遭遇了闰年,日子漫长难捱,所以“写出农民希望时间可以慢一-点流逝 '错误,希望的应该是时间过得快一些。
    故答案为:B
    35.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甲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在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而诗人悟到了两个小孩之所以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和闲适自在。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乙诗:这首诗写的是农民因久旱不雨、寒霜早降,以至于水稻收成锐减,荞麦未能扬花。他们只能精打细算,忍饥挨饿度过年底。更糟糕的是偏偏又遇着闰年, 令艰难的日子更加漫长。自古农民种粮都是看天吃饭,遇上好年景还罢了。若是遇到自然灾害,那就只有认命的份了。但人常说祸不单行,本来就严重欠收的灾年,偏偏赶上了闰年。生存尚且如此,再加上官府的赋税,艰难的日子可想而知。诗人用他的诗给予了广大农民深切的同情。
    故答案为:①闲适愉快的心情,对儿童天真活泼的喜爱之情;②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十九、诗歌鉴赏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3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D.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王诗用枣花、桑叶与牡丹进行对比,袁诗中苔花与牡丹形成对比。
    37.这两首咏物诗各自借所咏之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36.D
    37.《咏牡丹》借描写牡丹开着耀人眼目的花却“不成一事”,表达对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的鄙视。《苔》借微小的苔花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牡丹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的诗歌文本的赏析能力。赏析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重点看内容分析是否正确,手法的判断是否正确,表达效果分析是否恰当。
    (2)本题考查学生对咏物诗歌表达的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从意象的象征性,从作者托物言志的手法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36.D.“袁诗中苔花与牡丹形成对比”的说法错误,细读文本“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苔花与牡丹是类比,而不是对比。
    故答案为:D。
    37.题干要求回答两首咏物诗各自借所咏之物表达了什么感情?王溥的《咏牡丹》,将牡丹花和枣花、桑叶进行对比,目的是讽刺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作者这样写是讽刺空有其表,而无实用价值的人和事。
    袁枚的《苔》,写生长环境不好的“苔”,凭借自己的执着不舍,“像牡丹一样”尽情开放。诗人讴歌的大胆追求青春的绽放,勇于展现最美的自己的人和物。
    故答案为:《咏牡丹》借描写牡丹开着耀人眼目的花却“不成一事”,表达对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的鄙视。《苔》借微小的苔花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牡丹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诗歌
    表现的情感
    甲诗

    乙诗

    相关试卷

    专题09 古诗词鉴赏-备战中考语文专项精练(广东广州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9 古诗词鉴赏-备战中考语文专项精练(广东广州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9古诗词鉴赏-备战中考语文专项精练广东广州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09古诗词鉴赏-备战中考语文专项精练广东广州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9 诗词鉴赏(过关测试)(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9 诗词鉴赏(过关测试)(含解析),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描述诗歌画面,鉴赏诗歌形象,炼字,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主旨情感,赏析诗歌用典情况,与其他诗歌的比较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诗词鉴赏(考点专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9:诗词鉴赏(考点专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部编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09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