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01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02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8页。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摘自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①世界上今天存在的民族,不论大小,都是由古代众多的族群融合而成。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民族融合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的。一是相邻的两个以上的民族,大小相当,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近,关系密切,长期互相学习、容纳、婚配,最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二是两个民族的大小悬殊,生产力水平差别很大,虽亦有交流、互补,但最大的、生产力高的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小的、生产力低的民族逐渐消失自己的民族特点,变成大民族的一部分,也丰富发展了大民族。民族融合,在原始社会后期的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有不同的族群存在,就会有民族融合之事发生,而且日益发展。
    ②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古人早已注意到了。如有人用国名与族名不分的统计法述曰:“夏时诸侯,号称万国,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仅百余国。”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奢曰:“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七国国内的民族成分虽各有不同,但其主体民族已经不再称之为华夏或蛮夷戎狄了,而代之以秦人、楚人、齐人,燕及韩、赵、魏人。这些名称都是以原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的主体部分融合而成的新的共同体。这七个共同体的基本民族素质相同,所以在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都被称作秦人。在秦亡汉兴之后,又都被称作汉人,汉人也就是汉族。
    ③华夏与蛮夷戎狄融合而为汉族的过程,时间极长而内容丰富。其主要而关键性的一段时间为自西周初年到战国末年。
    ④西周时期,在民族地区,政治上实行绥靖政策,文化上实行包容政策。西周初共分封诸侯七十余国,其绥靖要求大同小异。文化包容政策就是在分封的民族地区内实行照顾原住族群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这样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为推动早期的民族融合关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⑤春秋时期,华夏文化思想对比蛮夷戎狄的文化思想,有相当高的发展,处于绝对的优势。华夏文化在数百年间,以潜移默化之力对周边的蛮夷戎狄各族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蛮夷各族自觉不自觉地在学习吸收华夏文化这一事实,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起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把春秋时期已在酝酿萌发的变革推上了高潮。变革的范围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可谓遍及方方面面;但其核心的变革是国家观的转变。宗法的、族群的因素基本消失,以疆域和人民为根本的国家观基本确立。各国的改革都是在这一新的国家观的指导下进行。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它的潜在而伟大的作用则是推动原来的被称作华夏和蛮夷戎狄各族间的加速融合,为早期中国的政治大一统和后来被称为秦人、汉人、汉族、汉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继续完成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重任则是由秦汉以后历代我国各族人民承担并逐步推进。
    (摘编自张传玺《华夏与蛮夷戎狄融合而为汉族的历史进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形成的历史过程是漫长的,而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近百年来才出现的。
    B. 华夏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收异族,逐步壮大,最终被称为汉族,其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自西周初年到战国末年。
    C. 民族融合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今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是由古代众多的族群融合而成的,其形成过程或许是一样的。
    D. 在人类历史上,民族融合是一种发展方向,只要有不同的族群存在,就会有民族融合的事情发生,而且会日益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部分汉族成员渗入到其他民族聚居区,起到凝聚和联系民族关系的作用,为此疆域内多民族的联合奠定基础。
    B. 一个民族的发展变大或一个新民族的形成,受民族大小、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影响,其融合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C. 西周时期的绥靖政策和文化包容政策,既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也实现了早期的民族融合。
    D. 战国时期国家观基本确立,七国的民族成分不同,但主体民族不再称为华夏和蛮夷戎狄,而以“某国人”称之。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⑤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楚,蛮夷也”,而楚国太子傅士亹为太子审开列的功课中包括了《春秋》等文化典籍。——《国语·楚语上》
    B. 东夷的小国郯国,国君郯子访问鲁国,孔子拜他为师,叹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
    C. 越王勾践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D. 周成王封鲁国国君伯禽时告诫说:“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左传·定公四年》
    4. 历史上早期民族融合的意义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回答。
    5.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如何逐步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答案】1. C 2. A 3. A
    4. ①民族融合可以改造、提升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②友善包容的民族融合有利于保留各民族丰富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改善民族关系和保持社会稳定。③民族融合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交流。④民族融合也可以促进民族富强,促进中国实现政治大一统。
    5. ①中华民族首先形成以西周王室为核心的民族主体。②此后,中华民族通过不断地兼并,形成以原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的主体部分融合而成的新的共同体。③中华民族通过华夏与蛮夷戎狄融合而为汉族的过程,形成了基本的中华民族主体,并通过吸收渗透其他民族而不断壮大。④中华民族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国家观的民族实体,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巩固形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其形成过程或许是一样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民族融合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的。一是……二是……”“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可知,不同民族融合的过程未必完全一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部分汉族成员渗入到其他民族聚居区”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可知,作者所说的“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并不是指“汉族成员”的渗入。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蛮夷各族自觉不自觉地在学习吸收华夏文化这一事实,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起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可知,材料二第⑤段观点主要是指华夏文化对周边的蛮夷戎狄各族产生的影响,及蛮夷各族对华夏文化的学习。
    A.蛮夷楚国太子学习中原经典作品《春秋》体现了蛮夷各族对华夏文化的学习。
    B.鲁国人孔子向东夷小国郯国国君郯子学习,体现是华夏文化对蛮夷各族的学习。
    C.“越兵……号称霸王”体现的是蛮夷民族对华夏文化的压制。
    D.“周成王封鲁国国君伯禽”体现的是华夏文化的内部交流沟通。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①段原文“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小的、生产力低的民族逐渐消失自己的民族特点,变成大民族的一部分,也丰富发展了大民族”可知,民族融合可以改造、提升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根据材料二第④段原文“文化包容政策就是在分封的民族地区内实行照顾原住族群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这样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为推动早期的民族融合关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知,友善包容的民族融合有利于保留各民族丰富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改善民族关系和保持社会稳定。
    根据材料二第⑤段原文“华夏文化在数百年间,以潜移默化之力对周边的蛮夷戎狄各族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蛮夷各族自觉不自觉地在学习吸收华夏文化这一事实,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起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可知,民族融合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交流。
    根据材料二第⑥段原文“但其核心的变革是国家观的转变。宗法的、族群的因素基本消失,以疆域和人民为根本的国家观基本确立”“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它的潜在而伟大的作用则是推动原来的被称作华夏和蛮夷戎狄各族间的加速融合,为早期中国的政治大一统和后来被称为秦人、汉人、汉族、汉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知,民族融合也可以促进民族富强,促进中国实现政治大一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思路和结构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可知,中华民族首先形成以西周王室为核心的民族主体。
    根据材料一“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夏时诸侯,号称万国,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仅百余国”可知,此后,中华民族通过不断地兼并,形成以原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的主体部分融合而成的新的共同体。
    根据材料一“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和材料二“这七个共同体的基本民族素质相同,所以在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都被称作秦人。在秦亡汉兴之后,又都被称作汉人,汉人也就是汉族”“华夏与蛮夷戎狄融合而为汉族的过程,时间极长而内容丰富。其主要而关键性的一段时间为自西周初年到战国末年”可知,中华民族通过华夏与蛮夷戎狄融合而为汉族的过程,形成了基本的中华民族主体,并通过吸收渗透其他民族而不断壮大。
    根据材料一“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和材料二“宗法的、族群的因素基本消失,以疆域和人民为根本的国家观基本确立……为早期中国的政治大一统和后来被称为秦人、汉人、汉族、汉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知,中华民族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国家观的民族实体,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巩固形成。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娟
    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附近一棵蛀空了的老树,给雪压得发出轧轧的声音,然后轰通一声,折断了倒在地上。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这家那家的屋顶烟囱里时不时有火星冒出,淮海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能想象,严庄和这里一样,大地上覆盖着白雪,人们住在新屋里,在过年。收黎子呢,她也许正盘坐在暖炕上,雪越下越大了,路上那一行脚印,已蒙上了一层新雪。我极力地想象着收黎子现在的形象。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为首的一个,个子不高,头发和嘴巴都裹在一块大肩布里,只露出一对秀长的眼睛,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
    我想:沿这条路向前,就是前沿阵地,她们这是要把车子朝哪里赶啊?
    “同志,你们车上装的什么?”我拦住了她们,为首的那个喝住了牲口,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我一番,然后说道:“粮食!”
    “你们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你们要把粮食往哪里运啊?”
    “不知道,咱们是跟咱队长走!”
    “哪一位是队长?”我看定了为首那个秀长眼睛的,可是她朝我笑了笑,说:“不是我,喏!”她向雪地上的脚印点了点头说:“我们队长前头联络去了,我们跟着她的脚印走,不会错的。”
    “这样走多冒险,要是你们队长摸到敌人那里去了呢?”
    女民工先是愣了,接着,那个秀长眼睛的噗地一声笑了,回头对同伴们说道,“咱们的队长会摸到敌人那里去?”
    “哈哈哈……”于是所有的女民工都一齐大笑起来,她们在笑我,笑得毫不留情。
    “打碾庄,打济南,咱队长都到过前线,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女民工自豪地说道。看样子她们有一位极能干、威信极高的队长。
    “同志,不管怎么说你们大车不能再往前走。”我还是耐心地说。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那个秀长眼睛的说着,便一扬鞭子要走。正这时,突然空中亮了一串耀眼的照明弹,霎时,树影摇摇,雪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强烈的亮光中飞舞,四周一片银白。十来个雄赳赳的女民工,更加鲜明地站在我面前。
    我仔细地,一个一个地看着,寻找着,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这当然是痴想,她们拉着牲口的笼头,赶着车,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沿着她们队长的脚印走去。
    “喂!同志,你们队长叫什么名字?”我忽然觉得非问问这位队长的名字不可了。
    “严正英!”远远传来女民工的回答。
    “严正英!”我说不出我是高兴还是失望,“为什么不是收黎子呢?”
    回到驻地,我吹灯睡下。半夜里,我给一阵窃窃的笑声惊醒了。
    “粮食送前线,送前线,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这是那个秀长眼睛的声音,话语当中,好像要把粮食送到阵地上去,才算送到了前线。
    “叫我们送后勤部呀。后勤部,后勤部,总要靠后一些的呀!”
    “谁说靠后一些?你没听队长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处处要比解放军先走一步呢!”
    我刚想去凑个热闹,突然屋门开了,雪花和寒气扑进屋来。跟着,进来一位妇女,这是幻象还是真实?是她,是收黎子。她穿着一件男人的棉袍,前襟撩起,扎在腰间,头上包着手巾,两颊冻得绯红,站在当门说道:“大嫂子,大妹子,牲口喂饱了,人也暖和了,我们走吧!”
    “收黎子!”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
    “啊!”她走到我床前,看清是我,呆住了,然后两手紧紧地箍住了我。
    “好吧,严庄?”话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好,好,都好。今年麦子收得很好,秋粮也不错。春上来全也参加了队伍。”
    “原来你认识咱们队长啊!”这时,那些快乐的女民工又奇怪又高兴地围着我们,压在我们的肩上。
    “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秀长眼睛自豪地瞥了自己队长一眼,仍没忘记我在路上说的那句话。
    “是,她不会。”我看着收黎子,心里想起那个盘腿坐在炕上的妇女。
    “你,你怎么改了名字?”
    “入党的时候,支部给我起的。”收黎子还是那样沉静而有些羞涩地说。
    是她到过济南碾庄的前线?到过那炮火纷飞的前线?我想起她席地坐在废墟上,静静地用马尾修补面筛的事来。是她,是这位收黎子。其实,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房子呢?都盖好了?”这些话都不是我想说的,可是说出来了。
    “盖好了,早盖好了。”收黎子话还没说完,原先坐在我铺边的妇女俏皮地接过去说:“瞧,咱队长倒看到了熟人,咱那个大妹子,怎么偏偏找不到她那个人呢!”
    “哈哈……”这一阵大笑,惊得院里的马长声嘶叫起来,收黎子站起身说道,“天不早了,等我把粮车送到地方,完成了任务,回头再来看你。”说着就带着妇女们,一阵风似地走出门去。一会儿,门外响起清脆的鞭声,马喷着鼻子,车声辘辘地走了。
    东边天上已微微露白,敌人的运输飞机又嗡嗡地响着,想来冒雪空投;但在白雪的掩盖下,它们找不到方位,只能在上空呜鸣哀鸣。我披衣起床看见门外雪地上,到处是极深的车辙和脚印,逶迤向南而去。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三次路过严庄的故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描写“蛀空的老树给雪压折”这一景象,既写出自然环境的静谧,也暗示社会背景,腐朽的反动势力将要被人民推翻。
    B. 女民工笑我,“笑得毫不留情”,既写出女民工爽朗的性格,体现出她们对队长的信任,也从侧面写出队长威信高、能力强。
    C. 文章写回忆中收黎子盘坐在暖炕上的情景,与“我”再次见到她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收黎子在党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
    D. “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说明“我”渴盼见到收黎子,同时也渴盼收黎子能够进步,参加革命工作。
    7. 关于文中“秀长眼睛的”女民工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见她时,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显示出她性格豪爽的一面。
    B.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一句话就看出她对队长的信任和拥护。
    C. “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从反问语气中透露出她的勇敢和顽强。
    D. “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她以嘲讽方式反击“我”对队长的误解。
    8. 本文和《百合花》一样,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 茹志娟在《风格应该多样化》中说:“短篇不可能完成长篇作品所能承担的任务,但可以以小见大。”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的。
    【答案】6. A 7. D
    8. ①串联情节。“我”是线索,小说以“我”寻找收黎子的所见所闻所思展开行文,构成了小说的主体;②丰富人物形象。采用第一人称便于自由抒发感想,“我”的心理活动有助于烘托收黎子等人物形象。③更具真实的艺术效果。“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小说主人公收黎子的进步便是借助“我”的视角展现出来的。
    9. ①以小视角书写重大题材。本文围绕女民工支前运粮一事来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②以几个人物塑造群体形象。小说只写了收黎子、秀长眼睛等几个人,但塑造的却是在革命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百姓群体形象。③以小细节表现宏大主题。如文中写女民工的神态、动作、对话等细节,表现出她们支前的热情、勇敢,暗示了民心所向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也暗示社会背景,腐朽的反动势力将要被人民推翻”表述错误,原文只是景物描写,此处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D.“嘲讽”错误,此处是写她为自己的队长感到得意和自豪。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效果的能力。
    串联情节。“我”是线索,小说以“我”寻找收黎子的所见所闻所思展开行文,构成了小说的主体,有利于贯通故事情节,展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故事叙述杂而不乱。
    丰富人物形象。采用第一人称便于自由抒发感想,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带有亲切感,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我”的心理活动有助于烘托收黎子等人物形象。
    更具真实的艺术效果。“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小说主人公收黎子的进步便是借助“我”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以小视角书写重大题材。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围绕女民工支前运粮一事来写,写“我”到严庄的见闻,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以几个人物塑造群体形象。小说只写了收黎子、秀长眼睛等几个普通农村妇女,但塑造的却是在革命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百姓群体形象,表现了收黎子等普通农村妇女在党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代表了对祖国解放有着强烈渴望的广大民众,塑造小人物映射广大群体;
    以小细节表现宏大主题。如文中写女民工的神态、动作、对话等细节,表现出她们支前的热情、勇敢,表现了普通农村妇女在党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广大民众对祖国解放有着强烈渴望这一深刻主题,暗示了民心所向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帝使程钜夫及李孟、许师敬议行科举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于是命钜夫草诏行之。令天下以皇庆三年八月,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贡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亲试于廷,赐及第、出身有差。自后率三岁一开科。
    帝谓侍臣曰:“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尔,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学校无益也。如此而望师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然则所谓贤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岂有可望之理哉!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者,身自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俟其德化之成,庶几有所观感也;其次则求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议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愚之徒者,延致之日,诚诵其书,使学者习之,人耳著心以正其本,则他日亦当有所发也;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乎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
    六年,虞集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尝对左右叹曰:“儒者皆用矣,惟虞伯生未显擢尔。”会晏驾,不及用。
    (选自《元史·虞集传》)
    文本二: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B. 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C. 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D. 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中的“当”,与《登泰山记》“当其南北分者”句中的“当”意义不同。
    B. “及第”中的“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及第”就是科举考中,而“落第”“下第”则指没能考中。
    C. “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句中的“所以”,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D. “文艺”,此处指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与《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都属于古今异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庆三年八月,朝廷下令各地郡县推举贤能之人,经过考试选拔,分别赏赐不同的名次等级。
    B. 虞集认为,那些凭借资格成为老师的人,得不到官府和学生的信从,对学校也没有什么好处。
    C. 学生跟从严格选拔出来的老师学习,诵读其著述,就能够端正本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D. 虞集就教育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仁宗的认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4. 韩愈和虞集认为选择合格老师的标准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我希望的,是使百姓安定来谋求天下太平,然而不任用儒生,怎样达到这个目的!
    (2)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14. (1)能够传道;(2)通晓经学;(3)有操守,品行端正,不妄言;(4)学问、见解有令人敬佩(惊异)之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集贤修撰虞集单单认为应该治理产生人才的根源,趁机会集中商议有关学校的事情,于是上奏议说:“从师的风气树立起来好人就会增多。学校,是士人接受教育,使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地方。
    “治其源”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因”为副词,修饰“会议”,中间不分开,排除AB;
    “学校者……也”是判断句,主语“学校者”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应当/处在。句意:经学(考查)应当以程颐、朱熹的《传》《注》为主/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B.正确。
    C.两者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都是固定结构,可译为“用来……”。句意:父亲兄长用来引导自己的子弟的/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D.正确。美人,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句意: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皇庆三年八月,……经过考试选拔,分别赏赐不同的名次等级”表述错误,从原文看,皇庆三年八月应是各地郡县推举贤能之人的时间,考试选拔则是第二年的事情。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安”,使……安定;“图至治”,谋求天下太平;“致”,达到。
    (2)“固”,本来;“先乎吾”,状语后置,应为“乎吾先”;“师”,以……为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韩愈认为要选择能够传道的老师。
    根据“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者,身自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俟其德化之成,庶几有所观感也”可知,虞集认为要选择通晓经学的老师。
    根据“其次则求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议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可知,虞集认为要选择有操守,品行端正,不妄言的老师。
    根据“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乎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可知,虞集认为要选择学问、见解有令人敬佩(惊异)之处的老师。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皇帝(元仁宗)让程钜夫和李孟、许师敬商议实行科举考试的事。程钜夫建议说:“经学(考查)应当以程颐、朱熹的《传》《注》为主。文章应该革除唐、宋以来的弊端。”于是(皇上)命令程钜夫草拟诏书予以实行。命令全国在皇庆三年八月,郡县选拔推举有贤德有才能的人,贡举到官府,第二年二月,在京城举行会试,中选的人由皇上在朝廷上亲自考试,按成绩赐给及第、出身等。从此以后,遵循每三年举行一次科考。
    皇帝对侍臣说:“我希望的,是使百姓安定来谋求天下太平,然而不任用儒生,怎样达到这个目的!设科选拔人才,希望得到有真才实学的儒生加以任用,天下太平之道可以兴起了。”集贤修撰虞集单单认为应该治理产生人才的根源,趁机会集中商议有关学校的事情,于是上奏议说:“从师的风气树立起来好人就会增多。学校,是士人接受教育,使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地方。如今天下的学官多是凭借资格授职的,强加到学生之上而称他们为老师,(实际上)官府不信从他们,学生不信从他们,对学校来说也没有益处啊。像这样却希望从师的风尚树立起来,可以吗?偏远地方的读书人,没有什么见闻,父亲兄长用来引导自己的子弟的,开始也没有一定要做学问的真实意图,与老师朋友之间交游往来,也不能分辨他们的好坏,既然这样,那么那些所谓的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这样)哪里有值得期望的道理啊!当今之计,不如让地方官寻求通晓经学有品行修养的人,亲自以老师的礼节尊敬他们,然后用真诚肯切的态度来请求他们,等到他们能够以德感化他人,这样才差不多会有所成就。其次就是寻求操守品行素来端正不做诡异惊俗事情的人,坚持遵守先儒经议师说而不敢妄发议论的人,要众人尊敬信服的而不是乡村老百姓的人,从邀请到他们的那天起,就敬诚诵读老师的著述,让学的人反复练习,听了之后牢记在心来端正他们的本性,那么将来某一天也应当会有所兴举。其次是选取乡里推举为贡生到达京城后落选而回来的人,他们的观点见解和文学经术还是有惊人的地方,并不像那些普通的不知道根底的人一样。”
    (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
    六年,虞集担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仁宗曾经对身边的人感叹说:“儒生们都被任用了,只有虞伯生没有重用提拔啊。”适逢(元仁宗)驾崩,虞集没被重用。
    (选自《元史·虞集传》)
    文本二: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浔阳三题·湓浦竹
    白居易
    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
    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
    玄冥①气力薄,草木冬犹绿。
    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
    其有顾盼者,持刀斩且束。
    剖劈青琅玕②,家家盖墙屋。
    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
    胡为取轻贱,生此西江曲。
    【注】①玄冥:冬神。②琅玕:竹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从地点、季节和天气特征等方面交代了湓浦竹的生长环境。
    B. 第三到六句紧承前文,写初冬虽有风霜,但草未凋零,树未落叶,为下文写湓浦竹的境遇作了铺垫。
    C. 最后四句,先宕开一笔写汾晋之地的竹子,后反问湓浦之竹,抒发了对湓浦竹受到不公待遇的慨叹。
    D. 本诗和《琵琶行》中的“黄芦苦竹绕宅生”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6. 本诗和《琵琶行》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湓浦竹寄寓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15. D 16. 盆浦竹抗霜耐寒,却要被当做建筑材料白白糟蹋。作者借溢浦竹的不公命运,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都采用了托物言志”错误,《琵琶行》中的“黄芦苦竹绕宅生”不是托物言志,诗人借“黄芦苦竹绕宅生”这一居住环境来抒写自己谪居卧病的凄苦,这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遭贬后的精神苦闷和生活的单调乏味。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题干所述得知此诗与《琵琶行》在同一个创作时期,都处于作者被贬谪到边远地区的时候。再根据诗中所写的“玄冥气力薄,草木冬犹绿”可知,盆浦竹品质坚韧,非常能适应这种严寒且带霜的天气。后文很快笔锋一转,写道“其有顾盼者,持刀斩且束。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说明当地不识货的人家并没有怎样重视这种品质坚韧高洁的植物,不过是把它当做了建筑材料白白糟蹋。再跟“汾晋间”“重如玉”的竹子一对比,更凸显出了这种命运的不公。结合写作时间和背景可知,作者是想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和“金”为喻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2)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者只有扎根于人民,才能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的源泉。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既能体现作者性格又能表现诗歌主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故木受绳则直 ②. 金就砺则利 ③. 取之无禁 ④. 用之不竭 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 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绳,砺,竭,摧。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一直是传媒的工具,偶被提及也只是作为文艺作品中的配角。央视纪录片频道在兔年春节长假的黄金时段开播了其最新纪录片《中国话》,是第一部我国以语言为对象的纪录片。该片 _____①_____我们:语言学既是基础科学,也是应用学科,语言需要我们给予关注,需要我们积极发展。
    在横向空间的尺度上,除却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同样是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持与载体。就我国而言,中国的语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该片定名《中国话》而非“汉语”“中文”,一方面因为使用口语化的称呼更加亲切,另一方面则是彰显中国的语言 ______②______范围十分广泛。在纵向时间的尺度上,语言是维系我们与祖先、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纽带之一。价值、情感、公共记忆无不以此为_____③_______,更深受语言本身的影响。所以民间才有“宁卖祖先田,不忘祖先言”的说法。可以说,继承中华语言是对中华文化最关键的继承,而传播中华语言也是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播。
    因此,推动语言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我们希望每个个体都能有意识地过好自己的语言生活,教育者重视语言的关键性地位,政府部门努力推动语言和相关技术、服务的发展,共同_______④_______,我们的语言文化。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警醒 涵盖 媒体 宏大
    B. 提醒 涵盖 媒介 光大
    C. 提醒 覆盖 媒体 光大
    D 警醒 覆盖 媒介 宏大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材料末段明确提出了推动语言发展和繁荣的要求,请根据这一要求拟制一条公益宣传语。要求:语言生动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
    【答案】18. B 19. 央视纪录片频道在兔年春节长假的黄金时段开播的其最新纪录片《中国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语言为对象的纪录片。
    20.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警醒”,警觉醒悟;使人警觉醒悟。“提醒”,从旁指点别人或促使别人注意。此处语境是指《中国话》促使人们注意,所以应该用词语“提醒”。
    第二空,“涵盖”,包容、覆盖。“覆盖”,遮盖、掩盖。此处语境是指中国的语言覆盖范围十分广泛,所以应该用词语“涵盖”。
    第三空,“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广告等。“媒介”,能使人或事物两方面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此处语境是指价值、情感、公共记忆无不以语言发生关系,所以应该用词语“媒介”。
    第四空,“宏大”,比喻事物的气势宏伟,巨大。“光大”,使显赫盛大。此处语境是指共同使我们的语言文化显赫盛大,所以应该用词语“光大”。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是第一部我国以语言为对象的纪录片”缺主语,不能承接前面的主语“央视纪录片频道”,把“开播了”中的“了”改为“的”。
    二是语序不当,“第一部”是数量词,放在“我国”后面。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宣传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题目要求为推动语言发展和繁荣拟制一条公益宣传语,所以要紧扣主题“推动语言发展和繁荣”,“树立语言规范意识”符合这一主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可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树立”对“提高”,“语言”对“民族”,“规范意识”对“文化素质”。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说春暖花开,可是冰天雪地中为何也有植物开花?植物开花、展叶、结实等,都是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自然界,植物开花的目的是繁衍,实现自身基因的延续。在恰当的时节开花,能保证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 ① 也遵循这条规律。
    梅花等植物冬季开花是对温度的一种适应,它们早开花、早结实,可以避开夏季的酷暑。春夏秋季,温度较高,昆虫、鸟类等动物较为活跃,更容易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然而,研究发现,即便是冬天,依然有蜂类、蛾类等传粉动物在活动,虽然这些动物数量相比春天、夏天要少,但此时开花的植物也少,冬季开花的植物得以躲开激烈的传粉竞争, ② 。
    冰天雪地,植物也可以开花,但 ③ 。实际上,不管是冬天开花的植物,还是高寒地区开花的植物,开花时节都存在另一条规律:往往是在初冬或者冬末气温略微回升时,几乎没有哪种植物的花朵在深冬时节盛开。类似梅花、腊梅这些冬季开花的植物,遇到极端低温也无法顺利开花。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请用一个疑问句为文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答案】21. 示例:①冬天开花的植物 ②完成花粉传播(或“成功实现繁衍”) ③并不能说越冷越好
    22. 示例一:冰天雪地,为何也有植物开花?
    示例二:为何冰天雪地也有植物开花?
    示例三:有些植物为何在冬天开花?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前文“都说春暖花开,可是冰天雪地中为何也有植物开花?”可知,此段是对“冰天雪地中为何也有植物开花”的解释,故此处可填“冬天开花的植物”。
    第②处,结合前文“冬季开花的植物得以躲开激烈的传粉竞争”和此段重点讲述植物完成花粉传播这一问题,故此处可填“完成花粉传播(或“成功实现繁衍”)”。
    第③处,结合后文“往往是在初冬或者冬末气温略微回升时,几乎没有哪种植物的花朵在深冬时节盛开。类似梅花、腊梅这些冬季开花的植物,遇到极端低温也无法顺利开花”及前文“冰天雪地,植物也可以开花,但……”可知,此处与“冰天雪地,植物也可以开花”形成语意转折,故此处可填“并不能说越冷越好”。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拟写标题的能力。
    首先抓住文段中心进行分析可知,语段主要在讲冰天雪地中为何也有植物开花的问题,再结合题干用一个疑问句的要求,故拟题为“冰天雪地,为何也有植物开花?”或“为何冰天雪地也有植物开花?/有些植物为何在冬天开花?”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材料二:姚鼐在《惜抱轩集》中记述了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
    姚鼐早年爱好广泛,古文、诗词、经学、医药养生等均有涉猎。嘉定人王凤喈说自己先前很害怕姚鼐,现在却不怕了。有人问他原因。王凤喈答道:“他总想做一个‘多能’的人,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所以我不再怕他了。”姚鼐听说此事后,果断放弃了其它爱好,专心致志学写文章,最终成为文章大家。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荀子·劝学》中这段话我们都很熟悉,是强调“专心”的重要性,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要专心一意,不可心浮气躁,否则一事无成。姚鼐分享的这个故事,关键句是“专力则精,杂学则粗”,告诉我们专力于一事就会学得精,会达到一定高度;而学得杂就会粗陋,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分散过多,确实会妨碍做得精深。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专”的重要性。
    “专”,就是对追求事业的坚定,是始终追随梦想的态度。“专”是一种追求,一种志向,一种信仰,一种将全部精力倾注某一领域,为了将某件事做成而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精神。如今时代,信息纷杂,诱惑颇多,更需要我们具备“两耳只读圣贤书”的专心一意。曹雪芹、李时珍、司马迁,袁隆平、樊锦诗、陈忠实、任正非……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的人,哪一个不是专心于一事,从而成为了某一领域的专家?我们推崇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狭而深的专题研究”,就是因为由“专”才能做到“精”。
    当然,考生也可以在文章结尾辩证分析一下“杂”也有其作用,但综合来看,本文更推崇“专”的态度和做法,因此“杂”这部分内容应一带而过,不可过多。应该主要分析“专”的内涵、意义、具体做法等,从而引领青年有正确的认知。
    立意:
    1.业精于“专”。
    2.“专”是“精”的必由之路。
    3.“专”是一种可贵品质。
    相关试卷

    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