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01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02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
    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接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掉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
    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围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责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
    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方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
    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
    (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材料二:
    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二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
    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
    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丰富的含义,这正是词语生命力的彰显。
    B.“耙梳”语义从“用耙子平土”到“整理、梳理”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
    C.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
    D.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
    2.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播种、栽培等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B.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也会发生变化。
    C.“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是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D.从“体认”的角度看,“深耕”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挂科”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意为“悬”,“挂科”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
    B.“淘汰”,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别裁汰”等,本义不再使用。
    C.“秒杀”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生“秒+V”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
    D.“囵”字本义指“光明”,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来表达“苦闷、无奈、尴尬”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
    4.根据材料中有关“体认语言说”的阐述,对下列图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语言的体认基础
    A.①处箭头表示“感知”,意味着人们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使用。
    B.②处虚线部分表示“体验”和“认知”构成体认两翼,互动体验在前,认知加工在后,二者并不同步,各自独立。
    C.③处箭头表示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形成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往往蕴含着文化。
    D.④处箭头表示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反哺实践的过程。
    5.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那是汉武帝天汉四年的正月。有一天司马迁正在书房里席地而坐,埋着头写着他的《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的时候,他的外孙杨恽,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进来匐着向他报告:
    “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
    在司马迁把书案上的稿件略加整理着的时候,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肚子挺得很高。这胖子便是做着益州刺史的任少卿了。当时的地方官每年正月要进京朝见一次,他是才从四川来到长安的。
    司马迁立起身来迎接着他,两人拱手对揖。
    “少卿你几时进京的?”
    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
    “胡子吗?唉……”司马迁含糊着没有回答出下文来。
    “我记得你要长我两岁的,我今年三十七,你不是三十九岁吗?”
    “是啦。”
    “但你看来却只有三十岁的光景啦。你从前是一位有长胡子的瘦子,如今你长得这样白皙而肥胖起来了,你大约是应着“心广体胖”的那句古话啦。你们过着宫廷生活的人真好。你的声音也变了。子长,宫里的姑娘们一定是很欢迎的罢?吓吓。”
    一见面便一味唠叨着的这位任少卿,全没有想到他说的话,句句都打中了司马迁的伤痕,司马迁对于这位本来不大喜欢的官气十足的朋友,增加了新的厌恨。
    “你请坐罢,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他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不免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话,说李陵的投降怕是策略的投降,因此便触犯了皇帝的怒气,连把他也投在了天牢里。在牢里关了半年,在第二年的正月,终于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自己的宣传工具,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却特别被皇帝看中了,便被超拔了起来,拜为“中书令”,就是皇帝御用的秘书长。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汉武帝对于刑余之人的这样重视,不用说是看上了司马迁的文才,然而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司马迁已经受宫刑了。皇帝的周围是有很多妃嫔的,假如要选用有文才而又完整的人,那岂不是自寻烦恼吗?
    司马迁就这样因受了宫刑而得到了大官。在他下了狱而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他们都说司马迁是“塞翁之马”;甚至于有好几个中年的朋友想自己也有这“塞翁之马”的福分,要司马迁向皇帝介绍,用他们做部下。
    司马迁的感触却和寻常不同。得官的重大原因是由于受宫刑已使他感觉着双重的侮辱。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又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这些侮辱,这些愤慨,他是很想努力把它们忘记的,然而总有些东西要时常向他把它们提起来。
    任少卿一和司马迁对坐着,又好像突然想起了一样,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
    “我还忘记了啦,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们的天官冢宰,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
    这又是射中了伤痕的一箭。
    “老兄的荣升,真是我们交游辈的光宠啦。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仅相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
    司马迁的愤慨这时候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少卿进京的时候自己在狱里,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照顾的。
    “少卿,”司马迁说着,“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起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便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我受了皇上的知遇,是因为我受了宫刑,你明白吗?”
    少卿听着司马迁的这般愤愤的语句,他惊愕了起来。连忙摇着头说:“老兄,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犹言,耳属于垣’①啦!”
    “哼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你用不着那样害怕。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随时都可以死,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这部书我费了十年的功夫来写,但在未下狱之前的几年间我是写得很懒散的,在下狱之后我在一年半的期间便把全部整理了出来,我如今连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
    “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我这是永远不朽的书。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要和有权势的人对抗,看我们的生命哪个更长,我们的权威哪个更大,我们对于天下后世的人哪个更有功德。有些趋炎附势的糊涂蛋在藐视我们做文学的人,我要把我们做文学者的权威提示出来给他们看。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这儿是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我的肉体随时可以死,随时可以被人寸断,但我敢相信我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地上的权势,我笑杀它。哼哼,我笑杀它。”
    “是,是,是。”少卿被司马迁的气焰压倒了,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
    1936年4月26日(有删改)
    注:①君子不能轻发言,有人耳朵贴墙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少卿嘴上说司马迁是“交游辈的光宠”,但他一再揭司马迁的伤疤,可见并不是真心诚意来恭贺,只是为了巴结他。
    B.司马迁认为《史记》是“永远不朽的书”“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表现了他的自大与狂妄。
    C.司马迁说自己被任命为中书令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看似对皇上充满感激,其实满怀愤慨不平之情。
    D.小说称赞司马迁受屈辱而发愤著述《史记》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古人身上铸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格追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语言、动作等手法刻画任少卿,将一个自私自利、见风使舵、小心谨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司马迁和任少卿两个不同的人物。
    C.任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通过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的不赞同。
    D.小说开头由司马迁写《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开始,以介绍《史记》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8.小说对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5分)
    9.小说插叙了司马迁受宫刑和被超拔为“中书令”的原因,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书何易于
    【唐】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③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予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选自《唐文粹》,有删节)
    [注]①榷管: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②矧:何况,况且。③传符:用作凭证的东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B.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C.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D.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舟上下”的“引”指拉的意思,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含义不同。
    B.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此处指何易于的长官。
    C.上下考指吏部考核官吏划分等级,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
    D.“传符外一无所与”的“与”指《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易于体察百姓,不媚权贵。刺史乘船出游,何易于不役使百姓而亲自拉船,表达了对刺史的不满。
    B.何易于心系百姓,不顾生死。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他冒着违抗诏令而获罪的风险烧掉茶树。
    C.何易于一心为民,不求名利。不追求赋税、劳役、捉盗等方面的考核成绩,因此过路的高官也无法为他美言。
    D.何易于爱护百姓,不滥施刑。每遇到有争执打官司的百姓,他都亲自过问,罪小的说服,罪大的杖责而不下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2)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
    14.孙樵写《书何易于》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月下醉题
    陆游
    黄鹄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
    闭门种菜英雄老,弹铗思鱼①富贵迟。
    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②。
    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注:①弹铗思鱼:《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②要离:要离是春秋时勇士,曾为吴王阖闾行刺公子庆忌不成,伏剑自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不明说自身受饥寒的威胁,只用“未免饥”的“黄鹄”自比,用“欲何之”暗示“此身”无处可去,可见处境之艰难。
    B.颔联对句用《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典故,表面上是说“思鱼”和叹“富贵迟”,实际上是袒露自己无意于富贵的心迹。
    C.颈联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李广和要离的仰慕追随之意,并借以阐明自己秉持本心、矢志报国的不变心志。
    D.尾联说要对月“强醉”以解“过悲”之忧,一“强”一“过”,更增辛酸之感。这与杜甫《登高》尾联的内容、意旨是一致的。
    16.前人论此诗,认为“闭门种菜英雄老”一句虽以“闲淡语出之”却饱含愤慨之情,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望海潮》中,柳永以“ , ”两句告诉孙何,自己回到了朝廷,还要继续夸耀杭州的美景。
    (2)《蜀相》中,杜甫用“ , ”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3)时光飞逝,时序更迭太快,屈原在《离骚》用以下两句抒发了这样的感慨:“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我们大脑中的每个观念( ① )都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而真实存在的事物却独立于观念之外。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正确观念( ② )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虽然我们对观念的控制力有限,但并非( ③ )。因此,我们在面对错误观念的时候也并非无计可施。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 A ,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只能通过观念来了解世界,它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正确的观念能使此桥( ④ )。观念能感知的来源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因而最有效的确认观念正确与否的方法,乃是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如果我们认为观念是不依靠客观事物的无根之花,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它。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B 。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外部世界只是大脑的创造品,而非世界本身的面貌,观念将与世界脱节。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最终 ②忠实 ③无所作为 ④固若金汤
    B.①始终 ②忠诚 ③无能为力 ④安之若素
    C.①最终 ②忠实 ③无能为力 ④固若金汤
    D.①始终 ②忠诚 ③无所作为 ④安之若素
    19.根据上下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假设关系复句补充完整。(4分)
    20.有同学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太啰唆,可以修改为“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你赞同这样修改吗?请简述理由。(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涧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茵茵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若一幅青绿山水。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到初夏则更显成熟,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1.文中画横线部分使用了“幽”“野”“闲”三个单音节形容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2.文中加点的两个词组都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拟人化的方式不同,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但成熟的稻穗总是低着头,饱满的向日葵亦低垂着头……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检测(一)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答案】D 【解析】D项“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有误。原文材料二第三段“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由此可知,认知能力的高低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丰富的体验、生理条件、体认工具的优化,选项以偏概全。且原文并没有强调这几个因素的主次关系,所以“主要”于文无据。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的第一段的观点“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选项有两处推断不合理:①不是所有的农耕词汇都具有表达优势;②“不同领域”扩大范围。
    3.【答案】C 【解析】材料二第二段是阐述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带来语言的变化。C项“秒杀”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语言的变化。A、B、D都是词语语义泛化的证明,与体认对象本身的变化无关。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5段,互动体验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一定的认知观念,第6段语言和文化的认知观念又会反过来对身体(体验)施加影响;并且材料二第3段也强调认知受益于体验,因此,认知与体验之间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5.【答案】①农耕词汇本身具有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能够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找到契合点。②当代语境体认场景丰富,人们认知能力提升,二者互动,使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农耕词汇运用于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空间。③农耕词汇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农耕文化,能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提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也反过来为语言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解析】(1)材料一从农耕词汇自身的“体认性”特点,突出了农耕词汇本身的优势,即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2)材料二探讨了促进语言发展的三个推动力:从体认对象来讲,“当代语境”属于“异质的改变”,能够提供丰富的体验场景;从认知能力的提升角度来讲,主体心理投射能力增强,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从二者之间的互动来讲,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3)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后半部分的内容,语言具有反作用,农耕词汇作为独特的农耕文化的载体,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B.“自大与狂妄”错,更多的是自信和对写成《史记》价值的确信。故选B。
    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心谨慎”错,应该是胆小怯懦。故选A。
    8.①通过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对司马迁的脸色、声音、体质的描写,写出了司马迁受刑前后的变化,表现了刑罚对司马迁身体和心灵双重的伤害。②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司马迁与任少卿的对话,尤其是最后对《史记》的介绍,塑造了司马迁坚强隐忍、坚贞不屈、不畏权势的形象。③通过对比(答衬托、侧面描写也可得分)手法塑造人物。小说通过描写任少卿和其他亲戚故旧的阴暗、卑鄙与丑陋,突出了司马迁的高尚、隐忍与坚贞。
    9.①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插入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司马迁外貌的变化,解释了司马迁坚持写《史记》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②更好的突出了司马迁正直、隐忍与不屈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③使情节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在司马迁与任少卿的交谈中对往事的插入回忆,避免了平铺直叙。④暗示主题。作者通过皇上对司马迁的处罚以及破格提拔来讽喻现实,表达作者对当权者和丑陋人性的讽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10.A 【详解】句子意思是:何易于说:“正当春天,百姓不是种田便是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我是您手下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劳役。”
    11.B 【详解】“此处指何易于的长官”错误,此处指何易于。
    12.C 【详解】“因此过路的高官也无法为他美言”错误,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来往的达官显贵不为他进言是因为何易于没有讨好他们。
    13.(1)我岂能吝惜自己而损害全县的百姓呢?也不会使罪祸牵连到你们。
    (宁,岂、难道;毒,损害;尔曹,你们;各1分,句意1分。)
    (2)向上级请求宽容期限,不想勒索百姓,让百姓低价卖出粮食和丝绸。
    (贷,宽容;绳,约束,制裁,这里指勒索,逼迫;贱,低价;各1分,句意1分)
    14.①赞扬何易于关爱百姓,执政有方。
    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却被评为中上等是不公平的,表达对考绩制度不公平的不满。
    ③呼吁掌权者知人善任,表达希望何易于名垂青史的情感。(每点1分,共3分)
    【详解】第一段写何易于为了不耽误百姓耕作,自己亲自拉船;第二段写何易于铲除茶树,为百姓不惜得罪朝廷,第三段写何易于关爱百姓,执政宽松;第四段写何易于在考核官员时却只被评定为中上;第五段作者发表感叹,“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据此可以概括出。
    15.D(“这与杜甫《登高》尾联的内容、意旨是一致的”错。在内容上,陆诗写自己借酒解忧,杜诗却写出了自己因病停酒的境况。)
    16.诗人写日常“闭门种菜”,显得闲静淡泊;(2分)
    但诗人立志一生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常以“英雄”自居,(2分)
    如今年华老去,报国无门,心中自有无限愤慨。(2分)
    (三)17.(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始终”:开始和结局。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过程,不符合语境;
    “最终”:最后。强调的是经过变化或发展后得到的结论或结果,用在这里表明观念是描摹事物所得出的结果。故选“最终”。
    “忠实”:真实正确。强调的是符合客观事实,能真实地、准确地反映;
    “忠诚”:真心诚意,无二心。强调的是态度上的忠诚可靠、尽心尽力。此处强调“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故选“忠实”。
    “无所作为”: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并非无能为力”可以与上一句构成转折关系,故选“无能为力”。
    固若金汤”:比喻非常坚固,难以破坏或攻克。
    “安之若素”:形容面对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这里形容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桥梁的稳固、坚固,故选“固若金汤”故选C。
    19.A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是扭曲(歪曲)的
    B客观与主观的联结纽带将会断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假设复句,又称假设句。指分句之间具有假设关系的复句。前边的偏句提出一句假设的情况,后面的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之下所产生的结果。常用“如果(假如、要是、倘若、若是)……就(那么、那就、那么就、便)”等关联词语表示。
    A处是“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的前提,关联词选用“如果”,内容根据上文“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可以确定表达特点是“扭曲”的,再根据“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来确定“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做分句的主语,可在“关系”前加“对应”来强调一一对应性,故填“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是扭曲的”或“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是歪曲的”。
    B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的结果,根据下文“观念将与世界脱节”,“脱节”意味着“联结纽带将会断裂”,而上文业指出观念是主观的,而世界是客观的,故此处可填“客观与主观的联结纽带将会断裂”。
    20.示例:不赞同。原句有两层逻辑关系(两步推理),即“对事物理解深刻”是“与事物接触多”带来的结果,而“对事物理解深刻”又会带来“观念清晰”这一结果。修改之后,变成了一层逻辑关系,从“与事物接触多”直接跳到了“观念清晰”,缺乏必要的推理过程,逻辑的严谨性不如原句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是论述性的语句,论证的语言可以简洁,但论证的过程要充分证明观点。
    “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是第一层推理,强调接触的重要性;“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是第二层推理,突出最终的结果。两层推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表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而且“对它的理解越深刻”两次出现,有顶针的效果:使论述更加准确、谨严和周密。层层推进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或信息,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改句虽然简洁明了,突出了“接触”“理解”“观念”三个概念,但是缺少层层推进的气势,缺少无可辩驳的力量。
    作答时,先表明观点,再具体分析逻辑关系变化即可。21.
    (二)21.①“幽”“野”“闲”言简义丰,更具多义性,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感受;
    ②这三个字别具一格,有一种文言的趣味,使得语言节奏更富于变化和美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幽”用来形容黄龙涧绿的特点,“野”用来形容屏风山绿的特点,“闲”用来形容九曲十八涧绿,这三个词除了“幽”之外,“野”和“闲”很少用来形容景色,因此具有多义性,这样就有言简义丰的特点,什么样的绿是“幽”的,什么样的是“野”的,什么样的是“闲”的,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感受;
    ②这三个字都是单字,言简意赅但意蕴丰富,富有文言趣味,因此别具一格;同时表达上突然出现单字,使得语言节奏更富于变化,也就有了独特的美感。
    22.①“蹬着脚”赋予摇摆的柳枝儿以人的肢体动作,突出了她们的活泼、热情和想要让人们感受春天来临的急迫状态;
    ②“持重”则赋予荷叶以人的性情、气质,突出了荷叶亭亭玉立的风姿,也与柳枝儿的活泼俏皮形成对照,突出不同的绿带给作者的不同感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注意解答“拟人化的方式不同”。
    ①“蹬着脚”本来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形容“柳枝儿”,描写的是柳枝儿在春风中不停跃动、摇摆的样子,赋予摇摆的柳枝儿以人的肢体动作,表现的是柳枝儿的活泼、热情,“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表现她们想要让人们感受春天来临的急迫状态;
    ②“持重”也是形容人的性情的词语,这里用来形容“荷叶”,因为荷叶是顶在茎杆上,而且比较硕大,摇摆起来不像柳枝儿那么轻盈,因而用这个词语赋予荷叶以人的性情、气质,突出了荷叶亭亭玉立的风姿;用不同的拟人方式表现荷叶的绿给人的感受,也与柳枝儿的活泼俏皮形成对照,突出不同的绿带给作者的不同感受。
    四、写作(60分)
    23.略
    相关试卷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