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01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02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03
    还剩4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为小科制作的两个实验装置,材料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为何晾在密闭空间里的湿衣服不容易干?小宁思考后做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空气湿度会对水蒸发产生怎样影响?
    【实验装置】
    在七个相同的密闭房间内装有相同的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控制每个房间的气温和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空气湿度都在70%以上;
    ②开启每个房间的除湿机,用除湿机调节房间湿度,使七个房间内的空气湿度在实验期间分别控制在一定值;
    ③用相同质量的水把毛巾均匀湿润,完全展平后晾在晾衣架上,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1;
    ④经相同时间后,再次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2
    (实验过程中水蒸发对毛巾温度的影响、除湿机工作时对室内空气流动和室温的影响均忽略)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在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空气流速等条件均相同时, ,水蒸发越快。
    【实验反思】
    从微观角度分析,一部分液态水的分子能逸出水面成为气态水的分子,另一方面部分气态水的分子也会返回水中成为液态水的分子;当逸出的水分子数量比返回的水分子数量多时,宏观上表现为水蒸发了。本实验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返回水中的水分子数越 。
    2.小明认为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室外低,于是想用红磷测定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老师告诉他,足量的红磷燃烧并不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建议用一氧化氮气体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
    说明:①V1、V2、V3都是在与教室气温、气压相同的状态下测得。
    ②一氧化氮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③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
    (1)小明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 。
    (2)实验测得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用V1、V2、V3表示)
    (3)小明提出,注射器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但老师指出,相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次要因素”,不是“主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还有许多科学实验中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请再举一例并指明次要因素。
    3.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科建构了“两组分混合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
    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再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分混合物。
    【探究一】根据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的性质,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含量。
    (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
    【探究二】根据混合物中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含量。
    (2)按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止水夹最合理的打开时间是 (填“反应刚结束时”或“冷却到室温时”);
    【交流评价】
    (3)已知:在氧气不充足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且不与碱反应。小科用足量木炭替换红磷,等体积氢氧化钠浓溶液替换集气瓶中的水,规范操作后,测得的氧气含量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继续探究】
    (4)运用上述思维模型,小科又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 。
    4.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
    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
    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
    (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 更合理。
    5.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
    【思考讨论】
    ①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
    ②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
    6.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和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慢)。
    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 (高/低),水蒸发越快。
    ③用粒子模型解释上述结论。 。
    7.1674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梅猷为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开展如下实验(装置如图甲)。
    I.将一根长度等于玻璃钟罩最宽部分直径的铁棒横放在钟罩里,把装有稀硝酸的陶罐通过铁钩挂在铁棒上,用绳索将小铁块悬挂在陶罐的正上方(铁块的升降通过在钟罩外拉动或放松绳索来实现)。
    Ⅱ.调整水槽中初始水位如图乙,再使铁块浸入稀硝酸中,观察到铁块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钟罩内水面下降。[稀硝酸有强氧化性,能与铁发生如下反应:4HNO3+Fe=Fe(NO3)3+NO↑+2H2O]
    Ⅲ.当水位降至接近钟罩口时(如图丙),立即取出铁块,以防气体外逸。IV.等待一段时间后,水面稳定在如图丁的位置。(一氧化氮会与氧气等物质发生如下反应:4NO+3O2+2 =4HNO3)分析与评价:
    (1)步骤Ⅳ中的“?”处应填 。
    (2)从图丙到图丁过程中,钟罩内水位上升的原因是 。(忽略温度变化的影响)
    (3)小科重复了上述实验,虽实验时装置气密性良好,且钟罩内液面上方气体体积均能精确测量(即测定气体体积的误差忽略不计),但经过多次实验测定,发现每次测得空气的含氧量都小于,原因是 。
    8.如图为小科制作的两个实验装置。
    (1)图甲为“光路演示仪”,A、B、C为相同的中央有小孔的纸板,D是光屏,E为底座。实验时,打开激光笔,调整纸板A、B、C的位置,光屏D上出现了亮斑,发现此时三块纸板上的小孔在一直线上,则可推知光在均匀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接着在激光笔与光屏之间大范围喷烟,能观察到激光笔发出光的传播路线,原因是烟将激光笔发出的光 到观察者眼中。
    (2)图乙为“力学演示仪”,小科将一个去顶可乐罐的上端用细线吊在横杆上(可乐罐可自由转动),在罐壁等高的A、B两处沿水平方向斜扎两个同样大小的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再往罐子里加满水,待罐子保持静止后松手,水从两小孔中喷出(俯视时喷水方向如图丙),罐子随即转动。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图中的虚线圆圈上用箭头表示出可乐罐转动方向。
    9.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空气没有“重量”,真空是不存在的。
    材料二:至少从1614年开始,伽利略却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他的同事兼学生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如图实验:把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装满水银倒置在一个敞口的水银槽里,水银从玻璃管顶部下降了一段距离后,液面不再下降,高度总保持距槽中水银面30英寸(76厘米)左右。1646年帕斯卡重复了这一实验。
    材料三:在17世纪中叶,对该实验的两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都有代表性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如表)
    (1)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水银产生了蒸汽,使水银减少,水银液面下降,为了反驳这一观点,帕斯卡同时拿出酒和水,询问反对者:用酒和水做托里拆利实验,酒柱与水柱哪个液面下降得更多?反对者们认为酒的液面下降得更多,原因是 。但是实验现象却是水柱液面下降得更多。
    (2)另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遗留了少量空气,才使水银液面下降。帕斯卡利用1米左右长、不同直径的玻璃管进行托里拆利实验,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就可以反驳反对者们的观点。
    (3)下列关于科学本质及科学发现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A.公元1646年前,所有人都赞同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空不存在”的观点
    B.科学实验中要努力得到和前人一样的实验结论
    C.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0.幼苗得出土率是否与种子种植的深度有关?为研究这一问题,小科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砂土中按不同的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有幼苗先后出土,如图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 ,根本原因是 。
    (2)第15天,取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含量,则 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11.为研究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小宁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某双子叶植物的种子800粒,平均分成8组(A~H)。
    ②将这8组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培养,让其萌发生长。
    ③将其中的7组在萌发的不同时间去除子叶(见表)
    ④萌发生长两周后,同时收集各组幼苗,烘干、称量干重,所得结果如表所示。
    (1)设计A组实验的目的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分析所有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12.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舟建构了“混合体系中,某物质含量的测定”的思维模型:
    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探究:
    (1)图甲中“测定含量”对应于图乙装置中 的测定。
    (2)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图甲中反应转化物B有什么要求? (写出一点即可)
    13.蚕豆种子具有2片子叶,能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小金想知道Cu2+的浓度和蚕豆种子子叶的完整程度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怎样的影响?于是他进行以下探究:
    I.取六个洁净培养皿,分别放入品种相同、大小相近、胚完整的蚕豆种子各50颗。
    II.用Cu2+浓度分别为0mg/L、20mg/L、40mg/L、60m/L、80mg/L、100mg/L的等量溶液充分浸泡一段时间。
    III.取出蚕豆种子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喷洒等量对应的浸泡液。
    IV.7天后,记录各组_____,并计算出萌发率。
    V.另取蚕豆种子300粒,均除去1片子叶后随机平均分成六组,重复上述实验II——IV,记录数据如下表;
    (1)将实验步骤IV补充完整 。
    (2)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出,Cu2+的浓度对蚕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是 。
    (3)小金发现保留1片子叶和2片子叶的萌发率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蚕豆种子子叶的完整程度不影响种子的萌发率。但小金认为该实验还不足以支持他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实验,请简述实验思路: 。
    14.柴胡是常用中药材,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但种子萌发难、发芽率低。为了了解柴胡种子萌发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科研人员做了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通过该实验探究 。
    (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实验中选取种子的方式是 。
    A.随机选取种子
    B.挑选饱满完整的种子
    (3)根据表格信息,小宁认为柴胡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0℃。请你判断小宁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15.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A、B、C、D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在棉花上放20粒菜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下表,请你回答问题:
    (1)对该同学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本实验探究了 是否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两个环境条件.
    (2)实验A和B对照,变量是 .
    (3)根据实验A和实验 的实验结果判断,光照不是菜豆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
    (4)实验设计中,实验A和实验 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有两个变量.
    (5)实验A中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应从种子萌发的 条件寻找原因.
    16.如图,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如图甲。待火焰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逐渐上升后停止,如图乙,保持活塞处于打开状态,则:
    (1)如图乙时,若广口瓶的底部A点和烧杯底部B点所受压强分别为pA和pB,则pA pB(选填“>”、“=”或“<”)。
    (2)要准确测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应往图乙的烧杯中注水至与集气瓶内液面相平,若测得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则氧气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比例可用V1、V2表示为 。
    17.面对新冠肺炎我们需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步:与乙握手后,甲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步:与乙再握手后,甲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 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2)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 。
    (3)用大拇指在培养基上按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 。
    18.如图甲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不易成功,科学兴趣小组对该实验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1)小科认为漏气是实验失败最主要的问题。在实验中由于有强烈的气压变化,对装置的气密性的要求比较高,检查气密性时,先将止水夹打开,将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集气瓶,当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后,放开双手,等待一段时间,如果观察到 ,则证明气密性良好,可以实验。
    (2)图乙用放大镜会聚阳光来引燃红磷,与图甲将红磷在瓶外点燃后再放入集气瓶相比,你认为图乙操作的优点是 。
    (3)小明认为实验时从烧杯中倒吸进入集气瓶的水也可以起到吸热作用,所以,集气瓶内不需预先装入水,也无需使用止水夹,于是他利用图丙装置进行实验。请分析小明利用该装置测量出的氧气体积分数 (选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 。
    19.苦瓜在种植生产中对种子的活力要求较高,赤霉素能使种子提早结束休眠,提高发芽率,某科研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选择一定数量、大小相近、用清水浸泡过的苦瓜种子,用滤纸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分,随机平均分为5组,标为A、B、C、D、E。
    步骤2:将B、C、D、E4组种子分别浸泡在浓度为50毫克/升、100毫克/升、500毫克/升、1000毫克/升的赤霉素溶液中4小时,A组种子用清水浸泡4小时,均放置在温度为30℃的环境中。
    步骤3:取出苦瓜种子,用清水洗净,置于铺好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于30℃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48小时后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并统计发芽数。
    (1)步骤1中用滤纸吸干种子表面水分的目的是: 。
    (2)如表是科研小组获得的有关赤霉素溶液对苦瓜种子萌发影响的数据,小明从数据分析得出:处理苦瓜种子最佳赤霉素溶液浓度一定在500﹣1000毫克/升范围内。你赞同吗?并说明理由。 。
    (3)由于苦瓜种子种皮厚且硬,直接播种后出土困难。某科研小组统计了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苦瓜种子的发芽率(如图)。结合图像信息可知,为了提高苦瓜种子的发芽率,在播种前除了用赤霉素处理外,还需对种子进行如何处理。 。
    20.盐度,即水体中的含盐量,是一种非生物因素。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1)提出问题: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2)作出假设: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3)器具材料:正常的大豆种子100粒、清水、10%食盐水
    (4)实验步骤:
    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 中。
    均相同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
    ②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塑料袋中,注明A与B.再将A、B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湿。在A、B两组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均相同,这样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 组,对照组是 组。
    ③两天后,打开塑料袋观察并统计两袋中已经萌发的种子数。
    (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 大豆种子的萌发;
    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 大豆种子的萌发;
    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 。(提示:以上三空选填“无影响”“促进”“抑制”)
    21.为了研究“不同色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取甲、乙、丙、丁4个培养皿,每个培养皿中垫有二层湿滤纸:
    ②选取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莴苣种子400粒,随机平均分四组,分别放入培养皿中:
    ③分别给予4个培养皿不同的光照,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周后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 。
    (2)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用100粒种子的目的是 。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最为全面的结论是 。
    22.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科按照如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燃烧匙内的红磷用大功率激光笔点燃,集气瓶内气压用气压测量仪测定,瓶内气压变化如乙图所示。
    (1)甲图中,对集气瓶内进行5等分的空间是指 (填字母)。
    A.整个集气瓶的内部
    B.集气瓶内水面以上部分
    (2)乙图中,t1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气压显著增加,其原因是 。
    (3)小江对该装置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丙图),导管伸入集气瓶内的水面以下,并且去掉止水夹,其它装置和相应操作均不变,改进后,重新做实验。请你对实验改进后与实验改进前t1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气压变化情况作一比较并作出解释 。
    23.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
    他用激光笔点燃红磷。
    【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得出结论】分析图乙得出,猜想 正确(填①或②)。
    【反思交流】
    (1)根据本实验的结论,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
    (2)曲线 DE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3)查阅资料,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利用铁的缓慢氧化,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
    24.小黄利用一次性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实验步骤如下:
    ①观察并记录注射器所标的最大容积V,并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L。
    ②将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③如图甲所示,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线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 。
    (2)若小黄选用图乙中注射器B进行实验,当弹簧测力计被拉到最大读数时,注射器活塞仍没有滑动,此时你的建议是: 。
    (3)若采用图丙所示的方式来测量大气压强,与甲比较,图丙的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5.小金探究不同浓度青蒿素溶液对绿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实验如下:
    ①取健康、完整、大小均匀的供试绿豆种子,用蒸馏水清洗干净,用75%的酒精浸润种子,润洗后用蒸馏水冲洗1~3次。
    ②将青蒿素粉剂配置成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60毫克/升的6组溶液,以清水为对照,浸种,12h。
    ③用蒸馏水清洗处理后的种子1~3次,用滤纸吸干表面残余的水分,再放入底部铺有圆形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均匀放置种子30粒,每组3个重复,保持皿表面湿润,_____。每天定时定量浇水,以提供种子萌发所必需的水分。
    ④从放入种子起至第3天,统计发芽率。种苗培养到第7天测量下胚轴长、芽粗。第14天测量幼苗根长、株高。所得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实验中,用75%的酒精浸润种子,目的是 。
    (2)步骤③中,应补充的步骤是 。
    (3)种子萌发时,可观察到种子最先长出的器官是 。
    (4)根据表中绿豆幼苗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6.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宇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五个大烧杯内分别垫上滤纸,并各放入20粒相同的菜豆种子,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在如图1所示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请回答:
    (1)图中A、B对照,目的是为了验证种子萌发需要 。
    (2)几天后,A、C、E中的种子均未萌发,B中有1粒没萌发,D中有2粒没萌发。多数种子萌发的B、D组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装置C中油膜的作用是什么。 。
    (4)装置B、E能够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用来验证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吗?请回答能或否并简述理由 。
    (5)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过程中,能正确反应胚干重变化的是图2所示的 。
    27.某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红豆杉种子萌发有关实验,设计如下表。
    (1)实验中所用到的红豆杉种子除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外,还应相同的是 。(写出一点)
    (2)从表格设计中可知,实验探究了 因素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探究“赤霉素浓度对红豆杉种子萌发的影响”,请写出你的初步实验方案。 (浓度范围不高于0.2%)
    28.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在很冷的冬天,用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块粗大的冰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在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
    (2)对此现象的出现,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冰块的厚度越小,冰的熔点越低。
    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
    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
    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
    ②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
    29.某科学研究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发现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误差较大,他们重新设计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连接仪器,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测出整个集气瓶的容积,在集气瓶里装适量的水,燃烧匙里放足量的白磷,用凸透镜点燃;
    ③观察到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待白磷燃烧熄灭后,振荡至白烟消失;
    ④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测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⑤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烧杯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 。
    (2)集气瓶中原有水的作用是 。
    A.使装置密封
    B.吸收燃烧释放的热量
    C.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
    (3)下面哪些操作可能会导致氧气体积分数小于 。
    A.瓶塞没塞紧
    B.白磷的量不足
    C.实验前集气瓶中原有水量过少
    D.集气瓶没有完全冷却至室温就测量水的体积
    30.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是该装置测得弹簧夹打开前集气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
    (1)传感器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待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流入集气瓶,最终往往会出现导管中有水柱残留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到,此时集气瓶内气压 外面大气压(填略大于、等于、略小于)。
    2023年中考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题(共30小题)
    1.为何晾在密闭空间里的湿衣服不容易干?小宁思考后做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空气湿度会对水蒸发产生怎样影响?
    【实验装置】
    在七个相同的密闭房间内装有相同的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控制每个房间的气温和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空气湿度都在70%以上;
    ②开启每个房间的除湿机,用除湿机调节房间湿度,使七个房间内的空气湿度在实验期间分别控制在一定值;
    ③用相同质量的水把毛巾均匀湿润,完全展平后晾在晾衣架上,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1;
    ④经相同时间后,再次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2
    (实验过程中水蒸发对毛巾温度的影响、除湿机工作时对室内空气流动和室温的影响均忽略)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在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空气流速等条件均相同时, 空气湿度越小 ,水蒸发越快。
    【实验反思】
    从微观角度分析,一部分液态水的分子能逸出水面成为气态水的分子,另一方面部分气态水的分子也会返回水中成为液态水的分子;当逸出的水分子数量比返回的水分子数量多时,宏观上表现为水蒸发了。本实验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返回水中的水分子数越 多 。
    【分析】(1)根据表格中实验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知:空气湿度越小,毛巾中水的质量增加的越多,即可得出结论。
    (2)液体蒸发和气体液化都是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当逸出的液体分子数量比返回的液体分子数量多时,宏观上表现为液体蒸发;当逸出的液体分子数量比返回的液体分子数量少时,宏观上表现为气体液化。
    【解答】解:由题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其它条件一定时,空气湿度越小,毛巾中水的质量增加的越多,说明水蒸发越快;
    本实验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毛巾中水的质量越小,说明返回水中的水分子数越多。
    故答案为:空气湿度越小;多。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数据的分析、结论的叙述等,本实验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
    2.小明认为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室外低,于是想用红磷测定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老师告诉他,足量的红磷燃烧并不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建议用一氧化氮气体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
    说明:①V1、V2、V3都是在与教室气温、气压相同的状态下测得。
    ②一氧化氮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③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
    (1)小明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 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 。
    (2)实验测得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 。(用V1、V2、V3表示)
    (3)小明提出,注射器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但老师指出,相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次要因素”,不是“主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还有许多科学实验中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请再举一例并指明次要因素。 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分析】(1)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方法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
    (2)根据消耗一氧化氮和氧气体积空气体积+一氧化氮体积﹣量筒内剩余气体体积,结合题干信息求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再求氧气体积分数;
    (3)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
    【解答】解:(1)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
    (2)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则一共消耗一氧化氮和氧气体积为V1+V2﹣V3;由题干信息: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故氧气体积为(V1+V2﹣V3);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00%;
    (3)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故答案为:(1)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
    (2)×100%;
    (3)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合理即可)。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科建构了“两组分混合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
    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再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分混合物。
    【探究一】根据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的性质,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含量。
    (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分离转移 ;
    【探究二】根据混合物中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含量。
    (2)按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止水夹最合理的打开时间是 冷却到室温时 (填“反应刚结束时”或“冷却到室温时”);
    【交流评价】
    (3)已知:在氧气不充足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且不与碱反应。小科用足量木炭替换红磷,等体积氢氧化钠浓溶液替换集气瓶中的水,规范操作后,测得的氧气含量将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继续探究】
    (4)运用上述思维模型,小科又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 铜和装置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装置内的气体冷却到室温时注射器内减少的体积即为装置内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与反应前装置内的总体积之比即为氧气的含量 。
    【分析】(1)根据实验的原理分析;
    (2)根据实验原理分析解答;
    (3)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分析;
    (4)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的沸点低先汽化,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没有转化为新的物质,因此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分离转移;故填:分离转移;
    (2)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装置内的压强差最大,因此在步骤⑤中应等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故填:冷却到室温时;
    (3)从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小科用足量木炭替换红磷,等体积氢氧化钠浓溶液替换集气瓶中的水,是通过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但木炭燃烧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越来越少,在氧气不充足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且不与碱反应,因此生成的气体不能被全部吸收,故测得的氧气含量将偏小;故填:偏小;
    (4)图乙装置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铜和装置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装置内的气体冷却到室温时注射器内减少的体积即为装置内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与反应前装置内的总体积之比即为氧气的含量;故填:铜和装置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装置内的气体冷却到室温时注射器内减少的体积即为装置内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与反应前装置内的总体积之比即为氧气的含量。
    【点评】该题通过实验的方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高了学生用的分析能力。
    4.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
    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
    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小红 的观点是正确的。
    (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大于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 小烧杯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处于平衡状态,不能使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再升高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 方案2 更合理。
    【分析】(1)通过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现象即可判断观点的正确或错误;
    (2)知道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是由于吸收的热量大于水散失的热量,据此分析判断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的原因;
    (3)知道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不变是由于吸收的热量与水散失的热量平衡引起的;据此判断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的原因;
    (4)要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则实验中应满足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再吸热,符合这个条件的装置就是合理的。
    【解答】解:
    (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大烧杯中的水在沸腾,水的沸点是100℃;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18分钟以后,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没有达到水的沸点,小烧杯中的水不沸腾,所以小烧杯中的水温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故小红的观点是正确的;
    (2)本实验是利用“水浴法”给小烧杯中的水加热,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之所以升高是由于从大烧杯中温度高的水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所以,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不变,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处于平衡状态,不能使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再升高,所以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
    (4)要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据此可知:实验中应使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符合这个条件的装置是合理的;
    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方案1是只在小烧杯加盖,方案2是在大烧杯加盖;比较方案1、2可知:方案1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水的表面气压会不相同;方案2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水的表面气压相同,所以,方案2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若沸腾则它们的沸点相同,所以方案2更合理。
    故答案为:
    (1)小红;(2)大于;(3)小烧杯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处于平衡状态,不能使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再升高;(4)方案2。
    【点评】本题以水沸腾的实验考查了实验装置的装配、实验过程分析和沸腾条件等知识,要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和“水浴法”的应用。
    5.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20.94% 。(用百分数表示)
    【思考讨论】
    ①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
    ②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粉末分布不紧密会使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造成初始气体体积变小,当实验结束时,粉末紧密分布,使吸收气体的体积变大,导致最终测试结果偏大 。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此题;
    【思考讨论】①根据反应物接触面积分析回答此题;
    ②根据分布存在间隔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得出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计算三次平均值,即可求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以氧气含量=;
    故答案为:20.94%。
    【思考讨论】①粉末平铺后,增加了粉末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利用脱氧剂与氧气充分接触,保证反应充分进行,使测试结果更为准确;
    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②粉末不够紧密,造成内部存在间隙,使得初始气体体积变小造成AO段变小,但空气的总体积相等,所以当实验结束时,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即AB段不变),那么AB比AO变大,测试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造成AO段变小,但空气的总体积相等,所以当实验结束时,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即AB段不变),那么AB比AO变大。
    【点评】根据已有知识,在情景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知识地大胆迁移,是解决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6.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液体表面积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甲 和 丙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慢 (快/慢)。
    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 高 (高/低),水蒸发越快。
    ③用粒子模型解释上述结论。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逃离液面进入空气 。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越快。蒸发时吸收热量。
    【解答】解:(1)比较甲、丁可知,丁中的无纺布折叠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可以研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故应该选择的装置是甲和丙;
    (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说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
    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③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逃离液面进入空气,所以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故答案为:(1)液体表面积;(2)甲;丙;(3)①慢;②高;③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逃离液面进入空气。
    【点评】被研究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即控制不研究的因素保持一定,另外液体的种类不同,蒸发快慢也不同。
    7.1674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梅猷为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开展如下实验(装置如图甲)。
    I.将一根长度等于玻璃钟罩最宽部分直径的铁棒横放在钟罩里,把装有稀硝酸的陶罐通过铁钩挂在铁棒上,用绳索将小铁块悬挂在陶罐的正上方(铁块的升降通过在钟罩外拉动或放松绳索来实现)。
    Ⅱ.调整水槽中初始水位如图乙,再使铁块浸入稀硝酸中,观察到铁块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钟罩内水面下降。[稀硝酸有强氧化性,能与铁发生如下反应:4HNO3+Fe=Fe(NO3)3+NO↑+2H2O]
    Ⅲ.当水位降至接近钟罩口时(如图丙),立即取出铁块,以防气体外逸。IV.等待一段时间后,水面稳定在如图丁的位置。(一氧化氮会与氧气等物质发生如下反应:4NO+3O2+2 ? =4HNO3)分析与评价:
    (1)步骤Ⅳ中的“?”处应填 H2O 。
    (2)从图丙到图丁过程中,钟罩内水位上升的原因是 一氧化氮与氧气参加了反应,气体减少,使钟罩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大于钟罩内气压,水被压入钟罩,导致钟罩内水位上升 。(忽略温度变化的影响)
    (3)小科重复了上述实验,虽实验时装置气密性良好,且钟罩内液面上方气体体积均能精确测量(即测定气体体积的误差忽略不计),但经过多次实验测定,发现每次测得空气的含氧量都小于,原因是 实验中较难控制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恰好与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无论是一氧化氮过量还是氧气过量,均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 。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解答;
    (2)从图丙到图丁过程中,钟罩内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一氧化氮与氧气参加了反应,气体减少,使钟罩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大于钟罩内气压,水被压入钟罩,导致钟罩内水位上升;
    (3)测得空气的含氧量小于五分之一的原因是:实验中较难控制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恰好与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无论是一氧化氮过量还是氧气过量,均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有4个氮原子、10个氧原子,反应后有4氢原子、4个氮原子和12个氧原子,则空格“?”处还应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H2O;故答案为:H2O;
    (2)从图丙到图丁过程中,钟罩内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一氧化氮与氧气参加了反应,气体减少,使钟罩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大于钟罩内气压,水被压入钟罩,导致钟罩内水位上升;故答案为:一氧化氮与氧气参加了反应,气体减少,使钟罩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大于钟罩内气压,水被压入钟罩,导致钟罩内水位上升;
    (3)测得空气的含氧量小于的原因是:实验中较难控制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恰好与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无论是一氧化氮过量还是氧气过量,均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故答案为:实验中较难控制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恰好与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无论是一氧化氮过量还是氧气过量,均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空气中氧气的测定等,同学们只要抓住要点,此类考点就迎刃而解。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8.如图为小科制作的两个实验装置。
    (1)图甲为“光路演示仪”,A、B、C为相同的中央有小孔的纸板,D是光屏,E为底座。实验时,打开激光笔,调整纸板A、B、C的位置,光屏D上出现了亮斑,发现此时三块纸板上的小孔在一直线上,则可推知光在均匀空气中是沿 直线 传播的。接着在激光笔与光屏之间大范围喷烟,能观察到激光笔发出光的传播路线,原因是烟将激光笔发出的光 反射 到观察者眼中。
    (2)图乙为“力学演示仪”,小科将一个去顶可乐罐的上端用细线吊在横杆上(可乐罐可自由转动),在罐壁等高的A、B两处沿水平方向斜扎两个同样大小的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再往罐子里加满水,待罐子保持静止后松手,水从两小孔中喷出(俯视时喷水方向如图丙),罐子随即转动。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图中的虚线圆圈上用箭头表示出可乐罐转动方向。
    【分析】(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能进入人的眼睛。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行判断。
    【解答】解:(1)打开激光笔,调整纸板A、B、C的位置,光屏D上出现了亮斑,发现此时三块纸板上的小孔在一直线上,则可推知光在均匀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空气特别干净时,我们看不到光线,当空气中有烟雾或水雾时,光碰到烟雾或水雾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2)如丙图,B点的水受到容器给的向左的力向左运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给容器B点一个向右的力,使B向右运动。A点的水受到容器给的向右的力向右运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给容器A点一个向左的力,使A向左运动。转动方向如图。
    故答案为:(1)直线;反射;(2)如上图。
    【点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解决可乐罐转动的关键。
    9.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空气没有“重量”,真空是不存在的。
    材料二:至少从1614年开始,伽利略却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他的同事兼学生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如图实验:把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装满水银倒置在一个敞口的水银槽里,水银从玻璃管顶部下降了一段距离后,液面不再下降,高度总保持距槽中水银面30英寸(76厘米)左右。1646年帕斯卡重复了这一实验。
    材料三:在17世纪中叶,对该实验的两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都有代表性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如表)
    (1)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水银产生了蒸汽,使水银减少,水银液面下降,为了反驳这一观点,帕斯卡同时拿出酒和水,询问反对者:用酒和水做托里拆利实验,酒柱与水柱哪个液面下降得更多?反对者们认为酒的液面下降得更多,原因是 酒精容易蒸发 。但是实验现象却是水柱液面下降得更多。
    (2)另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遗留了少量空气,才使水银液面下降。帕斯卡利用1米左右长、不同直径的玻璃管进行托里拆利实验,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不同直径的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相同 ,就可以反驳反对者们的观点。
    (3)下列关于科学本质及科学发现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CD
    A.公元1646年前,所有人都赞同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空不存在”的观点
    B.科学实验中要努力得到和前人一样的实验结论
    C.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分析】(1)物质由液态保持气体的过程是液化现象;
    (2)大气压能够支持76cm的水银柱;
    (3)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解答】解:(1)反对者们认为酒的液面下降得更多,原因是酒精比水更容易蒸发;
    (2)大气压能够支持76cm的水银柱,用1m长的玻璃管做实验,结果不同直径的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相同,就可以反驳反对者们的观点;
    (3)A、由题意知:从1614年开始,伽利略认为空气是有重量,他的同事兼学生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故公元1646年前,所有人都赞同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空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故A错误;
    B、科学实验中要努力得到和前人不一样的实验结论,故B错误;
    C、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C正确;
    D.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酒精容易蒸发;(2)不同直径的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相同;(3)C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10.幼苗得出土率是否与种子种植的深度有关?为研究这一问题,小科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砂土中按不同的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有幼苗先后出土,如图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 下降 ,根本原因是 子叶中的营养物质不足以供给幼苗出土所需 。
    (2)第15天,取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含量,则 甲 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分析】本题探究子萌发的条件,重点考查探究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以及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即: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1)分析实验结果:种植深度为6cm;11cm;18cm;25cm的出土幼苗数量分别为:29棵;30棵;26棵;20棵 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下降,原因是幼苗出土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如果种植深度过大子叶中的营养物质不足以供给幼苗出土所需。
    (2)分析实验结果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出图后幼苗叶子大小分别为:较大;较小;只有痕迹;只有痕迹,这样看甲组幼苗出土后仍有较充足的营养可以利用来促使幼苗的发育,幼苗可以更早的长出新叶,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所以,第15天,取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含量,则甲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故答案为:(1)下降;子叶中的营养物质不足以供给幼苗出土所需;(2)甲。
    【点评】种植时尽量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这样的种子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可使种子萌发时有充足的营养,萌发出的幼苗更茁壮。
    11.为研究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小宁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某双子叶植物的种子800粒,平均分成8组(A~H)。
    ②将这8组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培养,让其萌发生长。
    ③将其中的7组在萌发的不同时间去除子叶(见表)
    ④萌发生长两周后,同时收集各组幼苗,烘干、称量干重,所得结果如表所示。
    (1)设计A组实验的目的是 进行对照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去除子叶的时间 。
    (3)分析所有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有作用,子叶在前期起到的作用比后期更大 。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子叶储存着营养物质,本实验设置了以去除子叶时间不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实验方案中,A组没有除去子叶,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是进行对照。
    (2)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去除子叶的时间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实验的变量是除子叶的时间。
    (3)本实验设置了对照实验,第一组为对照,与其它组形成对照。由该实验的数据可以看出:子叶去除越早,培养两周植株的干重越小,在第14天时,子叶就不给幼苗提供营养了。由实验数据可知,除去子叶的时间越早,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越大。
    故答案为:(1)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有作用
    (2)去除子叶的时间
    (3)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有作用,子叶在前期起到的作用比后期更大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种子萌发的条件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2.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舟建构了“混合体系中,某物质含量的测定”的思维模型:
    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探究:
    (1)图甲中“测定含量”对应于图乙装置中 氧气含量 的测定。
    (2)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图甲中反应转化物B有什么要求? 只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 (写出一点即可)
    【分析】(1)根据图甲中“测定含量”,指的是测定易测量物的含量,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图甲中“测定含量”,指的是测定易测量物的含量,不易测量经过反应转化物B,转化为易测量物,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图乙装置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是测定易测量物的含量,则图甲中“测定含量”对应于图乙装置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图甲中“测定含量”,指的是测定易测量物的含量,不易测量经过反应转化物B,转化为易测量物。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图甲中所选择的反应转化物B的要求是只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
    故答案为:
    (1)氧气含量;
    (2)只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混合体系中,某物质含量的测定”的思维模型的原理、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蚕豆种子具有2片子叶,能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小金想知道Cu2+的浓度和蚕豆种子子叶的完整程度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怎样的影响?于是他进行以下探究:
    I.取六个洁净培养皿,分别放入品种相同、大小相近、胚完整的蚕豆种子各50颗。
    II.用Cu2+浓度分别为0mg/L、20mg/L、40mg/L、60m/L、80mg/L、100mg/L的等量溶液充分浸泡一段时间。
    III.取出蚕豆种子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喷洒等量对应的浸泡液。
    IV.7天后,记录各组_____,并计算出萌发率。
    V.另取蚕豆种子300粒,均除去1片子叶后随机平均分成六组,重复上述实验II——IV,记录数据如下表;
    (1)将实验步骤IV补充完整 种子萌发数量 。
    (2)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出,Cu2+的浓度对蚕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是 低浓度的Cu2+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Cu2+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
    (3)小金发现保留1片子叶和2片子叶的萌发率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蚕豆种子子叶的完整程度不影响种子的萌发率。但小金认为该实验还不足以支持他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实验,请简述实验思路: 另取两组相同的蚕豆种子,经充分浸泡后除去一片子叶,再将剩余的一片子叶分别除去1/3,2/3后,重复上述实验。 。
    【分析】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7天后,需要记录各组种子萌发数量,从而计算萌发率。所以将实验步骤IV补充完整为种子萌发数量。
    (2)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可知:在相同适宜条件下,Cu2+的浓度0﹣40mg/L时,Cu2.的浓度越高,大豆种子的萌发率就越高;Cu'+的浓度为40﹣100mg/L时,Cu2+的浓度越高,大豆种子的萌发率就越低。因此,Cu2+的浓度对蚕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是低浓度的Cu2+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Cu2+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3)小金发现保留1片子叶和2片子叶的萌发率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蚕豆种子子叶的完整程度不影响种子的萌发率。但小金认为该实验还不足以支持他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实验,简述实验思路:另取两组相同的蚕豆种子,经充分浸泡后除去一片子叶,再将剩余的一片子叶分别除去1/3,2/3后,重复上述实验。
    故答案为:
    (1)种子萌发数量
    (2)低浓度的Cu2+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Cu2+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3)另取两组相同的蚕豆种子,经充分浸泡后除去一片子叶,再将剩余的一片子叶分别除去1/3,2/3后,重复上述实验。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14.柴胡是常用中药材,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但种子萌发难、发芽率低。为了了解柴胡种子萌发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科研人员做了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通过该实验探究 温度和聚乙二醇浓度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
    (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实验中选取种子的方式是 A 。
    A.随机选取种子
    B.挑选饱满完整的种子
    (3)根据表格信息,小宁认为柴胡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0℃。请你判断小宁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因为影响柴胡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不仅有温度还有聚乙二醇浓度 。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解:(1)此题科研人员探究柴胡种子萌发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科研人员做了有关实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科研人员通过该实验探究温度和聚乙二醇浓度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2)种子萌反应同时具备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从种子自身条件来看应采取的措施是随机抽取种子而不是挑选饱满完整的种子,这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3)据表中数据可见:在温度为20℃条件下,并且用浓度为5%的聚乙二醇进行浸种处理,柴胡种子萌发率最高。所以小宁认为柴胡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0℃不正确,不正确,因为影响柴胡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不仅有温度还有聚乙二醇浓度。
    故答案为:(1)温度和聚乙二醇浓度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2)A
    (3)不正确,因为影响柴胡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不仅有温度还有聚乙二醇浓度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以及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15.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A、B、C、D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在棉花上放20粒菜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下表,请你回答问题:
    (1)对该同学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本实验探究了 水分、光照 是否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两个环境条件.
    (2)实验A和B对照,变量是 水分 .
    (3)根据实验A和实验 C 的实验结果判断,光照不是菜豆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
    (4)实验设计中,实验A和实验 D 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有两个变量.
    (5)实验A中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应从种子萌发的 自身 条件寻找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在对照实验中呈现为自然状态(即未加处理)的一组为对照组,而进行了实验处理(或者说人工处理)的为实验组.
    【解答】解:(1)由表分析可知温度同在23℃下,这一条件为不变量,变量为水分和光照,所以可以推测,本实验探究了水分和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2)实验A和B对照,变量为水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一定量的水分
    (3)实验A和C对照,变量为光照,可以得出的结论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因为在潮湿和23℃下,有光无光种子都能萌发.
    (4)实验A和D不能形成对照,因为有2个变量﹣﹣水分和光照.
    (5)因为种子萌发有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且需种子不在休眠期.如果空气充足,温度23度,潮湿,实验A中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可能是种子的胚已经死亡或胚不完整或种子处于休眠阶段.因此应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寻找原因.
    故答案为:
    (1)水分、光照;
    (2)水分;
    (3)C;
    (4)D;
    (5)自身.
    【点评】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6.如图,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如图甲。待火焰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逐渐上升后停止,如图乙,保持活塞处于打开状态,则:
    (1)如图乙时,若广口瓶的底部A点和烧杯底部B点所受压强分别为pA和pB,则pA = pB(选填“>”、“=”或“<”)。
    (2)要准确测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应往图乙的烧杯中注水至与集气瓶内液面相平,若测得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则氧气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比例可用V1、V2表示为 。
    【分析】(1)根据广口瓶底部A点的压强等于瓶内压强加上瓶内液面到活塞所在液面深度之间的高度差所产生的液体压强,会等于右边烧杯中液面上方的外界大气压加上烧杯中的液面到活塞所处液面深度之间高度差所产生的压强进行分析;
    (2)根据连通后两边液面相平,说明两边压强相等,均等于1个大气压进行分析。
    【解答】解:(1)待火焰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逐渐上升后停止,如图乙,保持活塞处于打开状态,广口瓶底部A点的压强等于瓶内压强加上瓶内液面到活塞所在液面深度之间的高度差所产生的液体压强,会等于右边烧杯中液面上方的外界大气压加上烧杯中的液面到活塞所处液面深度之间高度差所产生的压强。故广口瓶的底部A点和烧杯底部B点所受压强是相等的,故答案为:=;
    (2)连通后两边液面相平,说明两边压强相等,均等于1个大气压,故消耗氧气的体积为V1﹣V2,氧气的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比例为:,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7.面对新冠肺炎我们需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步:与乙握手后,甲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步:与乙再握手后,甲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 2 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2)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 酵母菌太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
    (3)用大拇指在培养基上按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 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培养皿影响实验 。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解答】解:(1)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我们要探究的是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只有洗手前接种还是洗手后接种这一条件为变量的,其他条件都一样,可以作为一组对照试验。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2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2)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因为酵母菌很小,不易观察。因此,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3)用大拇指在培养基按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培养皿影响实验。
    故答案为:(1)2。
    (2)酵母菌太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3)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培养皿影响实验。
    【点评】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
    18.如图甲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不易成功,科学兴趣小组对该实验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1)小科认为漏气是实验失败最主要的问题。在实验中由于有强烈的气压变化,对装置的气密性的要求比较高,检查气密性时,先将止水夹打开,将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集气瓶,当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后,放开双手,等待一段时间,如果观察到 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则证明气密性良好,可以实验。
    (2)图乙用放大镜会聚阳光来引燃红磷,与图甲将红磷在瓶外点燃后再放入集气瓶相比,你认为图乙操作的优点是 装置始终密封,测定结果更精确 。
    (3)小明认为实验时从烧杯中倒吸进入集气瓶的水也可以起到吸热作用,所以,集气瓶内不需预先装入水,也无需使用止水夹,于是他利用图丙装置进行实验。请分析小明利用该装置测量出的氧气体积分数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 装置内的空气由于红磷燃烧放热体积会膨胀,部分空气会由导管逸出,实验结束装置冷却至室温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偏多 。
    【分析】(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实验方案来分析;
    (3)根据实验设计来分析判断。
    【解答】解:(1)检查气密性时,先将止水夹打开,将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集气瓶,当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后,放开双手,等待一段时间,如果观察到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可以实验;故答案为: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2)图乙用放大镜会聚阳光来引燃红磷,与图甲将红磷在瓶外点燃后再放入集气瓶相比,图乙操作的优点是装置始终密封,测定结果更精确;故答案为:装置始终密封,测定结果更精确;
    (3)若不夹上止水夹,装置内的空气由于红磷燃烧放热体积会膨胀,部分空气会由导管逸出,实验结束装置冷却至室温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偏多,测定结果偏大;故答案为:偏大;装置内的空气由于红磷燃烧放热体积会膨胀,部分空气会由导管逸出,实验结束装置冷却至室温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偏多。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9.苦瓜在种植生产中对种子的活力要求较高,赤霉素能使种子提早结束休眠,提高发芽率,某科研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选择一定数量、大小相近、用清水浸泡过的苦瓜种子,用滤纸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分,随机平均分为5组,标为A、B、C、D、E。
    步骤2:将B、C、D、E4组种子分别浸泡在浓度为50毫克/升、100毫克/升、500毫克/升、1000毫克/升的赤霉素溶液中4小时,A组种子用清水浸泡4小时,均放置在温度为30℃的环境中。
    步骤3:取出苦瓜种子,用清水洗净,置于铺好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于30℃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48小时后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并统计发芽数。
    (1)步骤1中用滤纸吸干种子表面水分的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减少实验误差 。
    (2)如表是科研小组获得的有关赤霉素溶液对苦瓜种子萌发影响的数据,小明从数据分析得出:处理苦瓜种子最佳赤霉素溶液浓度一定在500﹣1000毫克/升范围内。你赞同吗?并说明理由。 不赞同,C组和D组之间也可能出现种子萌发的高峰 。
    (3)由于苦瓜种子种皮厚且硬,直接播种后出土困难。某科研小组统计了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苦瓜种子的发芽率(如图)。结合图像信息可知,为了提高苦瓜种子的发芽率,在播种前除了用赤霉素处理外,还需对种子进行如何处理。 30℃ 。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实验的变量是赤霉素溶液的浓度的不,步骤1中用滤纸吸干种子表面水分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减少实验误差;
    (2)不赞同处理苦瓜种子最佳赤霉素溶液浓度一定在500﹣1000毫克/升范围内,因为C组和D组之间也可能出现种子萌发的高峰;
    (3)结合图像信息可知,为了提高苦瓜种子的发芽率,在播种前除了用赤霉素处理外,时间相同,30℃时发芽率最高。
    故答案为:
    (1)控制单一变量,减少实验误差;
    (2)不赞同,C组和D组之间也可能出现种子萌发的高峰;
    (3)30℃.
    【点评】仔细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20.盐度,即水体中的含盐量,是一种非生物因素。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1)提出问题: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2)作出假设: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3)器具材料:正常的大豆种子100粒、清水、10%食盐水
    (4)实验步骤:
    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 清水 中。
    均相同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
    ②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塑料袋中,注明A与B.再将A、B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湿。在A、B两组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均相同,这样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 A 组,对照组是 B 组。
    ③两天后,打开塑料袋观察并统计两袋中已经萌发的种子数。
    (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 促进 大豆种子的萌发;
    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 抑制 大豆种子的萌发;
    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 无影响 。(提示:以上三空选填“无影响”“促进”“抑制”)
    【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4)实验步骤: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含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清水中。均在相同的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
    ②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黑色塑料袋中,注明A与B.再将A、B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湿。在A、B两组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均相同,这样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A组。B组是对照组。
    (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因此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促进大豆种子的萌发;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抑制大豆种子的萌发;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4)①清水; ②A B
    (5)①促进;②抑制;③无影响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21.为了研究“不同色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取甲、乙、丙、丁4个培养皿,每个培养皿中垫有二层湿滤纸:
    ②选取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莴苣种子400粒,随机平均分四组,分别放入培养皿中:
    ③分别给予4个培养皿不同的光照,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周后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 为种子萌发提供适量的水分 。
    (2)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用100粒种子的目的是 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最为全面的结论是 其他条件不变时,橘红光可促进莴苣种子发芽,但远红光可抵消橘红光的作用 。
    【分析】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惟一性.分清对照组与实验组。
    【解答】解:(1)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因此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
    (2)为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用100粒种子。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其他条件不变时,橘红光可促进莴苣种子发芽,远红光可抑制莴苣种子发芽,但远红光可抵消橘红光的作用。
    故答案为:
    (1)为种子萌发提供适量的水分
    (2)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其他条件不变时,橘红光可促进莴苣种子发芽,远红光可抑制莴苣种子发芽,但远红光可抵消橘红光的作用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22.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科按照如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燃烧匙内的红磷用大功率激光笔点燃,集气瓶内气压用气压测量仪测定,瓶内气压变化如乙图所示。
    (1)甲图中,对集气瓶内进行5等分的空间是指 B (填字母)。
    A.整个集气瓶的内部
    B.集气瓶内水面以上部分
    (2)乙图中,t1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气压显著增加,其原因是 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气压增大 。
    (3)小江对该装置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丙图),导管伸入集气瓶内的水面以下,并且去掉止水夹,其它装置和相应操作均不变,改进后,重新做实验。请你对实验改进后与实验改进前t1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气压变化情况作一比较并作出解释 气压上升较小,气压先降低且较缓慢,最终相同,因为实验改进后装置中没有止水夹,燃烧开始时燃烧放出热量导致气压增大的幅度比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大,气压增大,当燃烧放出热量导致气压增大的幅度比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小时,气压开始减小,导管在集气瓶中伸入水面以下,可防止气体通过导管逸出,故最终气压相等 。
    【分析】(1)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2)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气压增大。
    (3)实验改进后装置中没有止水夹,燃烧开始时燃烧放出热量,气压增大,当燃烧放出热量导致气压增大的幅度比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小时,气压开始减小,导管在集气瓶中伸入水面以下,可防止气体通过导管逸出,故最终气压相等。
    【解答】解:(1)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甲图中,对集气瓶内进行5等分的空间是指集气瓶内水面以上部分,故选:B。
    (2)t1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瓶内气压显著增加,其原因是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气压增大。
    (3)实验改进后比实验改进前t1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气压上升较小,气压先降低且较缓慢,最终相同,因为实验改进后装置中没有止水夹,燃烧开始时燃烧放出热量导致气压增大的幅度比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大,气压增大,当燃烧放出热量导致气压增大的幅度比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小时,气压开始减小,导管在集气瓶中伸入水面以下,可防止气体通过导管逸出,故最终气压相等。
    故答案为:(1)B;
    (2)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气压增大;
    (3)气压上升较小,气压先降低且较缓慢,最终相同,因为实验改进后装置中没有止水夹,燃烧开始时燃烧放出热量导致气压增大的幅度比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大,气压增大,当燃烧放出热量导致气压增大的幅度比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小时,气压开始减小,导管在集气瓶中伸入水面以下,可防止气体通过导管逸出,故最终气压相等。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3.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
    他用激光笔点燃红磷。
    【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得出结论】分析图乙得出,猜想 ① 正确(填①或②)。
    【反思交流】
    (1)根据本实验的结论,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不可行;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
    (2)曲线 DE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 。
    (3)查阅资料,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利用铁的缓慢氧化,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细铁丝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
    【分析】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过程中产生白烟,放热;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得出结论】白磷能够燃烧,说明装置中含有氧气,即红磷没有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因此猜想①正确;故填:①;
    【反思交流】(1)课本上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不严谨的,其理由是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故填:不可行;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2)DE段: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故填:白磷燃烧消耗氧气;
    (3)一段时间后将看到的现象是细铁丝绒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故填:细铁丝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4.小黄利用一次性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实验步骤如下:
    ①观察并记录注射器所标的最大容积V,并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L。
    ②将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③如图甲所示,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线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 求出活塞的底面积 。
    (2)若小黄选用图乙中注射器B进行实验,当弹簧测力计被拉到最大读数时,注射器活塞仍没有滑动,此时你的建议是: 换用小量程注射器A进行实验 。
    (3)若采用图丙所示的方式来测量大气压强,与甲比较,图丙的测量结果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分析】(1)注射器所标的最大容积V,并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L,目的求出活塞底面积S=。
    (2)压力的大小跟活塞的作用面积有关,在大气压强一定时,面积越小,压力会越小,所以应选择较小的注射器;
    (3)若采用图丙的方式来测量大气压强,由于注射器自身有重力,会导致所测大气压力偏大,根据p=可知测量结果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1)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求出活塞的底面积;
    (2)因为大气的压强是一定的,根据公式F=pS可知,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也会越小,所以当弹簧测力计量程不够时,可换用小量程注射器A进行实验;
    (3)若采用图丙的方式来测量大气压强,由于注射器自身有重力,会导致所测大气压力偏大,根据p=可知将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求出活塞的底面积;(2)换用小量程注射器A进行实验;(3)偏大。
    【点评】利用注射器测量大气压时,用到的公式是p=可知要分别测大气压力F和活塞的横截面积S,利用二力平衡可通过弹簧测力计测出大气压力,利用几何知识可得出活塞的面积S,便可求出大气压的值了。对测量结果的评估则主要看是否对几个测量值造成了影响,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最后确定是偏大或偏小。
    25.小金探究不同浓度青蒿素溶液对绿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实验如下:
    ①取健康、完整、大小均匀的供试绿豆种子,用蒸馏水清洗干净,用75%的酒精浸润种子,润洗后用蒸馏水冲洗1~3次。
    ②将青蒿素粉剂配置成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60毫克/升的6组溶液,以清水为对照,浸种,12h。
    ③用蒸馏水清洗处理后的种子1~3次,用滤纸吸干表面残余的水分,再放入底部铺有圆形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均匀放置种子30粒,每组3个重复,保持皿表面湿润,_____。每天定时定量浇水,以提供种子萌发所必需的水分。
    ④从放入种子起至第3天,统计发芽率。种苗培养到第7天测量下胚轴长、芽粗。第14天测量幼苗根长、株高。所得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实验中,用75%的酒精浸润种子,目的是 杀死附在种子上的各种病菌 。
    (2)步骤③中,应补充的步骤是 放入恒温箱中培养 。
    (3)种子萌发时,可观察到种子最先长出的器官是 根 。
    (4)根据表中绿豆幼苗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青蒿素抑制绿豆幼苗根和植株的生长发育,而且青蒿素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
    【分析】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惟一性.分清对照组与实验组。
    【解答】(1)75%的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实验前进行种子的消毒,可以杀死附在种子上的各种病菌。
    (2)用蒸馏水清洗处理后的种子3次,用滤纸吸干表面残余的水分,再放入底部铺有圆形滤纸培养皿中,每皿均匀放置种子30粒,保持滤纸湿润,放入恒温箱中培养,每天定时定量浇水。
    (3)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首先吸水,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植物的根。
    (4)由实验数据可知,青蒿素抑制绿豆幼苗根和植株的生长发育,而且青蒿素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故答案为:
    (1)杀死附在种子上的各种病菌
    (2)放入恒温箱中培养
    (3)根
    (4)青蒿素抑制绿豆幼苗根和植株的生长发育,而且青蒿素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26.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宇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五个大烧杯内分别垫上滤纸,并各放入20粒相同的菜豆种子,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在如图1所示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请回答:
    (1)图中A、B对照,目的是为了验证种子萌发需要 适量的水分 。
    (2)几天后,A、C、E中的种子均未萌发,B中有1粒没萌发,D中有2粒没萌发。多数种子萌发的B、D组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适宜的温度 。
    (3)装置C中油膜的作用是什么。 隔绝空气 。
    (4)装置B、E能够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用来验证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吗?请回答能或否并简述理由 不能、存在温度与光照两个变量 。
    (5)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过程中,能正确反应胚干重变化的是图2所示的 C 。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外界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图中ABC可以形成两组对照实验,AB形成一组,变量是水分,目的是为了验证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BC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目的是验证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2)题干中对照BD两组,D组放在恒温箱中,B没有放到恒温箱中,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3)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外界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装置C中油膜的作用是隔绝空气。
    (4)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对照BE两组发现有两个变量,温度和光照都不同,因此不能形成对照实验,不能验证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5)种子在萌发初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则细胞干重不断减少,幼苗形成后叶片形成,开始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所以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故在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过程中,能正确反映胚干重变化的是图C。
    故选:C。
    故答案为:
    (1)适量的水分
    (2)适宜的温度
    (3)隔绝空气
    (4)不能、存在温度与光照两个变量
    (5)C
    【点评】关键是探究实验变量的唯一性以及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7.某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红豆杉种子萌发有关实验,设计如下表。
    (1)实验中所用到的红豆杉种子除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外,还应相同的是 品种(或数量,成熟度等合理即可) 。(写出一点)
    (2)从表格设计中可知,实验探究了 种皮的完整程度和有无赤霉素浸泡 因素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探究“赤霉素浓度对红豆杉种子萌发的影响”,请写出你的初步实验方案。 设置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来进行实验 (浓度范围不高于0.2%)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该实验中,甲与乙、丙与丁分别形成对照,变量都为种皮的完整程度;甲与丙、乙与丁又分别形成对照,变量都为有无赤霉素浸泡。据此解答。
    (1)该对照实验中,变量为种皮的完整程度和有无赤霉素浸泡,所以除了变量外,其他的条件,如所用到的红豆杉种子的形状、大小、品种、数量、成熟度等都应该相同。
    (2)从表格设计中可知,实验探究了种皮的完整程度和有无赤霉素浸泡这些因素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探究“赤霉素浓度对红豆杉种子萌发的影响”,需要设置以赤霉素浓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初步设计实验方案:设置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来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1)品种(或数量,成熟度等合理即可);
    (2)种皮的完整程度和有无赤霉素浸泡;
    (3)设置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来进行实验。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实验相关信息,然后结合对照实验中对单一变量的控制。
    28.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在很冷的冬天,用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块粗大的冰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在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熔化,凝固 。
    (2)对此现象的出现,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冰块的厚度越小,冰的熔点越低。
    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
    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
    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金属丝的温度与冰的温度相同无法使冰吸热熔化 。
    ②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保持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挂在同一冰块上,比较金属丝陷进冰块的程度 。
    【分析】本题研究了影响熔点和凝固点的因素,在实验室注意控制变量法结论的得出改变了什么,不影响结果时说明与该物理量无关,在探究与压强的关系时注意要改变压强。
    【解答】解:
    (1)由题意可知,冰块先发生熔化现象,由发生凝固现象;
    (2)①因为金属丝和冰块挂在一起,所以金属丝和冰块的温度应该一样,故猜想2是错误的;
    ②为了验证第三种猜想,应该改变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可以保持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挂在同一冰块上,比较金属丝陷进冰块的程度。
    故答案为:(1)熔化;凝固;
    (2)①金属丝的温度与冰的温度相同无法使冰吸热熔化;
    ②保持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挂在同一冰块上,比较金属丝陷进冰块的程度。
    【点评】控制变量法:引起某个事物变化的因素可能很多,我们想知道变化了事物与某个因素的关系,我们要把其它因素控制相同,只研究变化了的事物与某个单因素的关系,这样把多因数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数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类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9.某科学研究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发现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误差较大,他们重新设计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连接仪器,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测出整个集气瓶的容积,在集气瓶里装适量的水,燃烧匙里放足量的白磷,用凸透镜点燃;
    ③观察到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待白磷燃烧熄灭后,振荡至白烟消失;
    ④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测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⑤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烧杯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 先上升后下降 。
    (2)集气瓶中原有水的作用是 ABC 。
    A.使装置密封
    B.吸收燃烧释放的热量
    C.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
    (3)下面哪些操作可能会导致氧气体积分数小于 ABD 。
    A.瓶塞没塞紧
    B.白磷的量不足
    C.实验前集气瓶中原有水量过少
    D.集气瓶没有完全冷却至室温就测量水的体积
    【分析】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
    【解答】(1)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集气瓶中的压强增大,导致集气瓶中的水通过导管进入烧杯,当白磷燃烧完并且降温至室温时,集气瓶中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水进入集气瓶,因此在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冷却的过程中,烧杯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先先上升后下降;故填:先上升后下降;
    (2)集气瓶中原有水的作用是其一是为了液封导气管末端;其二是加快集气瓶冷却;其三是吸收反应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故选:ABC
    (3)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的原因可能是:未冷却到室温就读数、白磷不足、装置漏气等,瓶塞没塞紧,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大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填:ABD。
    故答案为:(1)先上升后下降;
    (2)ABC;
    (3)BD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30.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是该装置测得弹簧夹打开前集气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
    (1)传感器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待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流入集气瓶,最终往往会出现导管中有水柱残留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到,此时集气瓶内气压 略小于 外面大气压(填略大于、等于、略小于)。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气压变大,同时消耗氧气,气压减小,但是传感器显示压强增大进行分析;
    (2)根据恢复到室温,导管内有水柱残留进行分析。
    【解答】解:(1)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气压变大,同时消耗氧气,气压减小,但是传感器显示压强增大,所以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故答案为:大于;
    (2)恢复到室温,导管内有水柱残留,说明集气瓶内气压比外界大气压略小,故答案为:略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空气湿度
    40%
    45%
    50%
    55%
    60%
    65%
    70%
    m1/g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m2/g
    599.9
    586.0
    573.1
    561.3
    550.6
    540.7
    532.0
    时间/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
    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
    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关键问题的回答
    支持者
    反对者
    大气压力支撑水银柱
    笛卡尔
    帕斯卡
    所有亚里士多德学派
    罗贝瓦尔
    水银柱上方存在真空
    罗贝瓦尔
    波义耳
    所有亚里士多德学派、笛卡尔、
    伽利略、霍布斯
    组别




    种植深度
    6cm
    11cm
    18cm
    25cm
    出土幼苗数量
    29棵
    30棵
    26棵
    0棵
    未出土幼苗生长情况
    1棵种子未萌发
    /
    幼苗略有萎缩现象
    幼苗萎缩现象较明显
    幼苗叶子大小
    较大
    较小
    只有痕迹
    只有痕迹
    组别
    处理方法
    两周后平均干重
    (克/株)
    A
    不去除子叶
    4.4
    B
    培养到第3天时去除子叶
    0.2
    C
    培养到第4天时去除子叶
    0.7
    D
    培养到第6天时去除子叶
    1.3
    E
    培养到第8天时去除子叶
    2.0
    F
    培养到第10天时去除子叶
    4.1
    G
    培养到第12天时去除子叶
    4.3
    H
    培养到第14天时去除子叶
    4.4
    子叶完整度,萌发率,Cu2+的浓度mg/L
    2片
    1片
    0
    82
    81
    20
    86
    86
    40
    90
    89
    60
    88
    87
    80
    81
    83
    100
    68
    65
    组别
    温度(℃)
    聚乙二醇浓度(%)
    种子数(粒)
    萌发数(粒)
    1
    15
    0
    1000
    286
    2
    20
    0
    1000
    536
    3
    20
    5
    1000
    751
    4
    20
    10
    1000
    702
    5
    20
    15
    1000
    650
    6
    20
    20
    1000
    555
    7
    20
    25
    1000
    549
    8
    25
    0
    1000
    373
    9
    30
    0
    1000
    83
    装置
    A
    B
    C
    D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3℃
    23℃
    23℃
    23℃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种子萌发情况
    23粒
    0粒
    24粒
    0粒
    组别
    赤霉素浓度(毫克/升)
    发芽种子数
    (粒)
    发芽率(%)
    A
    0
    103
    68.6
    B
    50
    105
    70.0
    C
    100
    118
    78.6
    D
    500
    122
    81.3
    E
    1000
    120
    80.0
    培养皿




    光照条件
    用黑纸遮光
    照橘红光
    先照橘红光,再照远红光
    先照橘红光,再照远红光,最后照橘红光
    一周后萌发的种子数/粒
    0
    99
    40
    98
    青蒿素浓度(毫克/升)
    0
    10
    20
    30
    40
    50
    60
    幼苗根长/cm
    12.4
    9.4
    9.2
    8
    7.5
    5.9
    4.3
    幼苗株高/cm
    13.5
    13.2
    12.0
    11.4
    11.2
    10.3
    10.1
    实验组




    处理
    种皮完整,25℃蒸馏水,浸泡24h
    机械破损种皮,25℃蒸馏水,浸泡24h
    种皮完整,0.05%赤霉素水溶液,25℃浸泡24h
    机械破损种皮,0.05%赤霉素水溶液,25℃浸泡24h
    发芽率%
    4.3
    28.2
    23.8
    80.4
    空气湿度
    40%
    45%
    50%
    55%
    60%
    65%
    70%
    m1/g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m2/g
    599.9
    586.0
    573.1
    561.3
    550.6
    540.7
    532.0
    时间/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
    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
    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关键问题的回答
    支持者
    反对者
    大气压力支撑水银柱
    笛卡尔
    帕斯卡
    所有亚里士多德学派
    罗贝瓦尔
    水银柱上方存在真空
    罗贝瓦尔
    波义耳
    所有亚里士多德学派、笛卡尔、
    伽利略、霍布斯
    组别




    种植深度
    6cm
    11cm
    18cm
    25cm
    出土幼苗数量
    29棵
    30棵
    26棵
    0棵
    未出土幼苗生长情况
    1棵种子未萌发
    /
    幼苗略有萎缩现象
    幼苗萎缩现象较明显
    幼苗叶子大小
    较大
    较小
    只有痕迹
    只有痕迹
    组别
    处理方法
    两周后平均干重
    (克/株)
    A
    不去除子叶
    4.4
    B
    培养到第3天时去除子叶
    0.2
    C
    培养到第4天时去除子叶
    0.7
    D
    培养到第6天时去除子叶
    1.3
    E
    培养到第8天时去除子叶
    2.0
    F
    培养到第10天时去除子叶
    4.1
    G
    培养到第12天时去除子叶
    4.3
    H
    培养到第14天时去除子叶
    4.4
    子叶完整度,萌发率,Cu2+的浓度mg/L
    2片
    1片
    0
    82
    81
    20
    86
    86
    40
    90
    89
    60
    88
    87
    80
    81
    83
    100
    68
    65
    组别
    温度(℃)
    聚乙二醇浓度(%)
    种子数(粒)
    萌发数(粒)
    1
    15
    0
    1000
    286
    2
    20
    0
    1000
    536
    3
    20
    5
    1000
    751
    4
    20
    10
    1000
    702
    5
    20
    15
    1000
    650
    6
    20
    20
    1000
    555
    7
    20
    25
    1000
    549
    8
    25
    0
    1000
    373
    9
    30
    0
    1000
    83
    装置
    A
    B
    C
    D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3℃
    23℃
    23℃
    23℃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种子萌发情况
    23粒
    0粒
    24粒
    0粒
    组别
    赤霉素浓度(毫克/升)
    发芽种子数
    (粒)
    发芽率(%)
    A
    0
    103
    68.6
    B
    50
    105
    70.0
    C
    100
    118
    78.6
    D
    500
    122
    81.3
    E
    1000
    120
    80.0
    培养皿




    光照条件
    用黑纸遮光
    照橘红光
    先照橘红光,再照远红光
    先照橘红光,再照远红光,最后照橘红光
    一周后萌发的种子数/粒
    0
    99
    40
    98
    青蒿素浓度(毫克/升)
    0
    10
    20
    30
    40
    50
    60
    幼苗根长/cm
    12.4
    9.4
    9.2
    8
    7.5
    5.9
    4.3
    幼苗株高/cm
    13.5
    13.2
    12.0
    11.4
    11.2
    10.3
    10.1
    实验组




    处理
    种皮完整,25℃蒸馏水,浸泡24h
    机械破损种皮,25℃蒸馏水,浸泡24h
    种皮完整,0.05%赤霉素水溶液,25℃浸泡24h
    机械破损种皮,0.05%赤霉素水溶液,25℃浸泡24h
    发芽率%
    4.3
    28.2
    23.8
    80.4
    相关试卷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一——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 这是一份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一——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学家发现,科学研究发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五——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 这是一份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五——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乐通过图示实验装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四——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 这是一份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四——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共48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二——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专题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