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共十一大题54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共十一大题54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01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共十一大题54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02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共十一大题54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03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课后练习题,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幕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附】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含义不同。
    B.“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
    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
    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
    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简要分析姚鼐《游媚笔泉记》所表达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①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②,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③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④。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圈。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①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②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③樗蒱(chū pú):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④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1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复循西谷 循:顺着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稍微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模糊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而雪与人膝齐
    B.余始循以入 千呼万唤始出来
    C.其级七千有余 亭西有岱祠
    D.是日观道中石刻 自言本是京城女
    12.这篇文章中,“苍山负雪,明灿天南”精炼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登上泰山所看到的景象,请从“负”和“烛”中任选一字,分析其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13.阅读本文第三段,回答问题。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在日观亭所观日出的景象。请依据文本,完成以下表格。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清】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是日也,天朗气清,金风载爽,坐玉皇之顶,抚没字之碑,则见联络岳顶,黄河控秦吴之胜,昆仑壮夷夏之观,廓如也。既而日忽忽其将暮景翳翳以偕入百灵万籁之嘘作焉旦复蹑日观峰,则见黑云驱而上浮,黄云拥而下升,朦胧晻霭之间,忽有一点若朱丹、若火焰,破重雾而耀红光,奇观也。须臾而半出云间,则天明景藏。
    噫!予南人获游上国最晚,信宿,尽得天地古今之胜,岂非遇与?刺史曰:“九日登泰山,阅诸编帙未之前睹也,可以无纪乎?”遂记之。
    (节选自【明】黄鳌《重九日登岱记》)
    14.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而日忽忽A其将B暮C景翳翳D以偕E入F百灵万籁之G嘘作焉H旦复蹑日观峰
    15.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古代指国家都城,《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中的“帝京”也是此意。
    B.子颖,在文中是朱孝纯的字,在古代“字”常用来平辈互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C.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在古代人们常常以月相来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
    D.胜,在这里指美景,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字意思相同。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者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B.日出之时,姚鼐和朱子颖坐在日观亭中,两人目睹了太阳纯红像朱砂,太阳下面东海红波摇动的壮丽奇景。
    C.黄鳌身坐玉皇顶,手抚无字碑,极目远眺,看到了黄河与昆仑山苍茫辽阔的壮美,也感受到了国土的广袤。
    D.刺史在书籍上没有发现有在九日登泰山看日出这样的记载,材料二作者对登泰山也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须臾而半出云间,则天明景藏。
    18.材料一第二段层次分明,请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南岳【1】记
    【清】罗泽南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2】,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3】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尤奇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目。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有删改)
    【注释】【1】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2】诘朝:次日清晨。【3】舁者:轿夫。
    1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咫尺晦昧 戊申晦(《登泰山记》)
    B.兴几尽 磴几不可登(《登泰山记》)
    C.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 曲中收拨当心画(《琵琶行》)
    D.天或未有以启之 或曰,此东海也(《登泰山记》)
    2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攀危石凌绝顶 危:高
    B.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 骤:快速
    C.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 使:致使
    D.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 极:穷尽
    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各蹑其屦以上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B.云尽为风散矣 因为长句(《琵琶行》)
    C.卑而近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D.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其级七千有余(《登泰山记》)
    2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
    B.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 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
    C.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D.为昔贤所曾游者 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2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24.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注]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注]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遂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鼐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等,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
    2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余与李榕申甫A皆从B四月C既望D乘山轿E出F郡北门G三里H入山。
    26.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当,“对着”之意,与《项脊轩志》中的“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的“当”词义不同。
    D.顾,指回头看,与《种树郭橐驼》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中的“顾”的词义相同。
    27.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9.(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指曾国藩。
    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3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就是所说的中岳,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以祭告天地。
    B.绯服,唐代规定,官服颜色上,四品、五品官员服绯(朱红)。“绯服”的官阶远高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的级别。
    C.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则是干支纪年。两者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3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封禅影响不小。按照唐代的惯例,封禅后,参与封禅的官员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将升迁一级。郑镒则凭借张说的关系越级升到了五品官。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姚鼐文则侧重描绘了日出前中后变幻纷呈的景象。
    D.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泰山是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会寄予他们的人生感怀。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34.选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岩尻(kā):山岩的末端。
    3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B.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C.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D.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36.下列对文中词语以及《登泰山记》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五岳之一的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五岳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纪年方法。
    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在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D.“戊申晦”中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朔”和“望”则分别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年底游览泰山,在次年年初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两篇文章被认为是“姐妹篇”。
    B.姚鼐写泰山,主要表现泰山的雄浑瑰丽;写灵岩则主要渲染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具特色,相映成趣。
    C.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练,且重学问和考据。这些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游览之后所作,所写之景皆为作者亲眼所见,表达了作者的尽兴之乐。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
    (2)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
    39.请根据《游灵岩记》的内容,简要概括灵岩山中岩石、柏树和溪水的景物特点。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汉,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汉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酷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
    文本二:
    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保绪故好奇,与予善。是月既望,遂相携观月于海塘。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境,予大乐之。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须臾天明,日乃出,然不遮出也。一线之光,低昂①隐见,久之而后升。《楚辞》曰:“长太息兮将上。”不至此,安知其体物之工哉②?及其大上,则斑驳激射,大抵与月同。而其光侵眸③,可略观而不可注视焉。
    (节选自《宝山记游》)
    【注释】:①低昂:起伏,升降。②体物之工:表现事物工巧,精确。③侵眸:刺眼。
    4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
    B.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
    C.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
    D.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
    4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鼓,即五更,古代通常把晚上按两小时为单位分为五更,其中寅时为五更。
    B.五采,同“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现泛指多种颜色。
    C.“越长城之限”与“崖限当道者”两句中的“限”含义相同。
    D.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长城前冠以“古”字,意在说明这不是秦汉以后的万里长城,而是春秋时代齐国所筑,是一处古迹。
    B.作者选择的登山路线是循中谷入,对登山过程轻描淡写,登上山顶毫无艰辛之感,可见作者的兴奋与喜悦之情。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D.全文仅用了四五百字,却描绘了许多壮观的场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44.两段材料描写日出层次分明,请分别描述日上时的景致。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姚鼐,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①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时人以为其文有古人所未尝言,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注】①世父:大伯父,后用为伯父的通称。
    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C.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46.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祖有功而宗有德”,乾隆皇帝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B.京师,指国家的都城,和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词义相同。
    C.晦,每月三十。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是十六。
    D.桐城派,以地域命名,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作者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写景善用修辞,如“半山居雾若带然”,雄伟的泰山具有温柔飘逸的风韵,“苍山负雪”,赋苍山以生命,积雪覆盖山峰。
    B.姚鼐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景色,展示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表达作者对泰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C.姚鼐反对随便做官,认为做官更应关注能否实现志向、能否救助众人等问题。他在《四库全书》完成后,请求辞职奉养父母。
    D.姚鼐善写古文,在家人和方苞、刘大櫆的指导下,取得很大进步。其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接近欧阳修、曾巩的文风。
    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时人以为其文有古人所未尝言,辞迈于方,理深于刘。
    49.请根据文本一内容,依次补充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南麓登山—— —— —— ——遂至其巅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秦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秦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猱,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矶,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5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
    B.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
    C.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
    D.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
    51.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颍,是朱孝纯的字,古人对平辈或荐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人道寄奴曾住”中辛弃疾以字称刘裕表达敬仰之情。
    B.晦,月尽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指每月十五。
    C.羽化,古人认为仙人能飞升变化,因此把成仙叫做羽化。《赤壁赋》中“羽化而登仙”,写出了作者如登仙境般的泛舟畅游之乐。
    D.舆,本义指抬、举,后指车厢,引申指车,又指轿子,此处指轿子。“肩舆”指轿子,“假舆马者”中的“舆”指车子,又因地载万物,古时称大地为地舆。
    5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作者游踪。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
    B.《登泰山记》描绘自然之物更客观,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馆含作者的感情,更侧重主观感受。
    C.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
    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平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
    5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
    54.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请赏析。
    附:参考答案
    一、
    【答案】1.C 2.B 3.C 4.(1)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
    (2)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5.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慕前贤,无意隐逸,隐约含蓄地透露出作者积极入世的心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
    “潭中”是“出”的地点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中”后面断开,排除BD;
    “顾”的宾语为“其侣”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大约;能够。句意: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像月亮一样明亮,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
    B.错误。突然;最终。句意: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而最终也没有增长和消失。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错误。仅在这里请了一次客,表现不出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本文写的是媚笔泉,左太冲并非作者着重叙写的对象。其实,作者写其邀客宴饮,只是在突出媚笔泉的魅力。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罅”,缝隙;“荫”,遮蔽;“布席”,铺席。
    (2)“既”,……之后;“负”,覆盖;“烛”,照亮。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次写循溪西入,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既把媚笔泉与桐城、小溪沿途的景物风光连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在人们眼前现出作者探幽赏奇的志趣。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对媚笔泉的记述,先是写媚笔泉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学冲筑室幽居,盛情邀饮,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显出此地其实僻野荒冷,不宜久留,含蓄表示出作者不慕前贤,不喜欢隐逸的意向,透露出作者积极入世的心态。
    参考译文:
    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附】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个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二、
    【答案】6.C 7.B 8.A 9.(1)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是一个判断句,前后断开,“下”与上句联系密切,排除BD;
    “循”修饰“入”,“以”相当于“而”,用于之间表修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山南水北为阴”错,应为“山南水北为阳”。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说法错误,“朱孝纯子颍”是朱孝纯字子颍,是一个人。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也”,判断句;“谓”,称、叫;“所不至”,所字结构,没到过的地方。
    (2)“是日”,这一天;“远古刻”,更古老的石碑(石刻);“漫失”,模糊或缺失。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三、
    【答案】10.C 11.A 12.示例一:一个“负”字,将泰山比拟为一个身负积雪、饱经风霜的老人。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示例二:“烛”是名词作为动词使用,译为“照耀”之意。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但“烛”字同时形容泰山之外形,形容了泰山的巍峨挺拔。 13. 众山如骰子般白而小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五彩缤纷 太阳红如朱砂,下面又有红光承托 颜色错杂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稍:逐渐。句意: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都是介词,和,同。句意: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B.副词,起初,开始。/副词,才。句意: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
    C.副词,通“又”。/动词,持有,与“无”相对。句意:台阶有七千多级。/日观亭西面有岱祠。
    D.代词,这。/动词,表判断,和“否”相对。句意:这一天,观看了路上的石刻。/她说自己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负”,背负。一个“负”字赋予“苍山”以生命,使之人性化,新颖传神。将泰山比拟为一个身负积雪、饱经风霜的老人。以动写静,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显出泰山的苍劲雄放。
    “烛”是名词作为动词使用,译为“照耀”之意。描绘出雪光映照南天的光彩,令人耳目一新,带给读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愉悦。但“烛”字同时形容泰山之外形,形容了泰山的巍峨挺拔。正因为泰山的雄伟,才能照亮整个南天。整个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如一面桌子,而泰山正像是平坦的桌案上巍然耸立的巨烛。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空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据此概括出:众山如骰子般白而小。
    空2,结合“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可知,此处即: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空3,据“须臾成五采”,形象特点即是:五彩缤纷。
    空4,“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据此概括出:太阳红如朱砂,下面又有红光承托。
    空5,此处对应“驳色”,即:颜色错杂。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四、
    【答案】14.CFH 15.D 16.C 17.(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不久太阳从半空的云间出现,于是天气清明,景象隐藏于天地之间。 18.①五更时分,姚鼐和朱子颖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②日出时,二人目睹了日出壮丽的奇景;③日出后,作者回看日观峰以西山峰的景象。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久太阳快要落山,日光阴暗,各种生灵的声音渐渐起来。第二天早晨登上日观峰。
    “既而日忽忽其将暮”,“既而”,时间状语,“日”为主语,“忽忽其将”作状语修饰谓语“暮”,句意完整,C处断开;
    “景翳翳以偕入”,主谓结构,“景”为主语,“入”为谓语,其余为状语,句意完整,F处断开;
    “焉”,此处为句末语气词,后面H处断开。
    故CFH三处需要断句。
    1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自从去年我离开京城。
    B.正确。
    C.正确。
    D.错误。名词,美景。/形容词,美好的。句意:全部享受到了天地古今的胜景。/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看到了黄河与昆仑山苍茫辽阔的壮美”错误,原文为“黄河控秦吴之胜,昆仑壮夷夏之观,廓如也”,意思是“黄河连接着泰吴的胜地,昆仑一样的山峰构成的壮观景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作者并未看到“昆仑山”。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及”,等到;“负”,背,此处意译为“覆盖”;“烛”,照。
    (2)“须臾”,不久;“则”,于是;“明”,清明。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可概括出,五更时分,姚鼐和朱子颖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
    结合“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可概括出,日出时,二人目睹了日出壮丽的奇景;
    结合“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可概括出,日出后,作者回看日观峰以西山峰的景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材料二:
    这一天,天气晴朗,秋风送爽,坐在玉皇顶上,抚摸着无字碑,看见群峰连绵,层峦叠嶂,黄河连接着泰吴的胜地,昆仑一样的山峰构成的壮观景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久太阳快要落山,日光阴暗,各种生灵的声音渐渐起来。第二天早晨登上日观峰,就看见黑云渐渐上浮,黄云慢慢下沉,朦胧烟霭之间,忽然有一点像朱丹、像火焰,冲破重重迷雾而发出耀眼的红光,构成奇特的景象。不久太阳从半空的云间出现,于是天气清明,景象隐藏于天地之间。
    哎!我是南方人。获得游历上国的时间最晚,这一晚,全部享受到了天地古今的胜景,难道不是机遇吗?刺史说:“九日这天登上泰山,阅览了许多之前未曾见过的风景和编制,可以没有记录吗?”于是记下了这件事。
    五、
    【答案】19.B 20.C 21.C 22.A 23.B 24.逐一(全部) 观览南岳上的幽洞异岩,既要从整体上观看,又要了解它们的细微之处。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
    A.第一个“晦”,昏暗;句意:几尺远的地方都昏暗看不清楚。
    第二个“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句意: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B.第一个“几”,几乎;句意:游览的兴趣几乎没有了。
    第二个“几”,几乎;句意: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C.第一个“画”,绘图;句意:得到了其中的一半便想停止的人,是画地为牢,自我限定。
    第二个“画”,通“划”,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句意: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
    D.第一个“或”,有时;句意:天有时也可能没有启发、开导。
    第二个“或”,有人;句意:有人说,那就是东海。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
    C.“使:致使”错误。“使”,假使,假如;句意:假使因为偶有所得便感觉很快乐而自我满足。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以”,连词,表修饰;句意:我们每个人只得都穿上草鞋上山。
    第二个“以”,介词,在;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第一个“为”,介词,被;句意:云都被风吹散了。
    第二个“为”,动词,写;句意: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
    C.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句意:位于低下而又近处的。
    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句意: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D.第一个“其”,表推测,难道;句意:同游的两位也有这样的愿望吗?
    第二个“其”,代词,那些;句意: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没有人施以援手”错误。应为:一旦不慎失足跌倒,人们没有办法用手援救。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错误。根据原文“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可知众人看到云随风翻转的形象并不是在上封寺,因为上封寺已经被浓云遮住了。
    故选B。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梳理和分析能力。
    根据最后一段的“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可以知作者既想“得其概”,也想“观其大”和“尽其细”,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游南岳记
    罗泽南
    戊戌年的秋季,我与陈子乔、林固庵二人同往南岳衡山。乘轿子行了两天到达衡山脚下。天阴下来,大雨突然像倾倒的一样,几尺远的地方都昏暗看不清楚,游览的兴趣几乎没有了。第二天早晨,云雾暂时散开了,祝融峰忽然从天边显露出来,一会儿便(又被云雾遮蔽)看不到了。
    勉强行走,上山的小路崎岖不平,抬轿的人没有办法使用他们的气力,我们每个人只得都穿上草鞋上山。午间到达半山亭休息。半山亭以下清净明澈,以上云层深厚,什么也看不见。喝过了茶水,前行经过三十六湾,山路像羊肠一样细长弯曲,特别奇险让人畏惧。瀑布奔流鸣响在万丈山崖的下面,如果一不谨慎失足跌倒,人们没有办法用手援救。秋天的太阳从上面蒸晒,白云呈现出五彩的颜色,特别耀眼。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不久,一座山峰出现在眼前,我们以为已经登上了山顶。奋力向上攀登,便听到了钟声、磬声、鸡犬鸣叫声,有人一边走一边唱或相互问答的声音,此唱彼和地在半空中交响,抬头仰望却又看不到这些声音发出的地方。从容不迫地向上攀登,到达了上封寺,便在这里住下。
    云雾涌来,寺庙忽然一下被浓云遮断,山峰顶端挺立显现在云雾中,像田螺,像发髻,像大海中孤立的小岛,一点依靠都没有。风吹动云雾飞舞,整个衡山都像在动摇,令人眼花心跳不能控制自己。到半夜,刮起了大风,佛殿上面所盖的铁瓦好像要飞走一样。清早起来观看,云都被风吹散了。于是攀登高石,上到祝融峰的极顶。近处可以看到荆州、襄阳,远处可以观览天地,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看得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我私下因此有感慨了。位于低下而又近处的,它的景象容易被人看见;处于又高又远的,它的奇妙便难以被人发现。天地间蕴藏的奥秘,常常多数是隐秘深藏而不易被人了解的。假使因为偶有所得便感觉很快乐而自我满足,将不可能穷尽天地的大观,全部显示出大自然的奇妙。所以安于愚昧而不求长进的人,是自暴自弃;得到了其中的一半便想停止的人,是画地为牢,自我限定。应该竭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所能做到的,要追求自己可以达到的境界。至于因事物相似或因自己的眼花而使自己产生疑虑、错乱,天有时也可能没有启发、开导,又总有自己还不能达到的,尽了自己的能力又能得到天的帮助,然后在心里大概便没有遗憾了。这便是我游览南岳产生的感慨。
    我听说南岳衡山上有许多深幽的岩洞、奇异的山岩,是过去贤者所曾经游历过的地方。我打算逐一访求并且细致地观览,能够全部了解它们的概貌。既要观看它们的大处,又要努力全部了解它们的细处。同游的两位也有这样的愿望吗?
    六、
    【答案】25.BDE 26.B 27.D 28.(1)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2)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29.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
    “余与李榕申甫皆从”是主谓结构,“余与李榕申甫”是主语,“从”是谓语,应在“从”后断开,因此选B;
    “四月既望”是时间状语,可在“望”后断开,因此选D;
    “乘山轿”是动宾结构,“乘”是谓语,“山轿”是宾语,应在“轿”后断开,因此选E;
    “出郡北门三里”作“入”的状语,之间不断开,“出郡北门”是动宾关系,之间不断开,“郡北门”是偏正短语,不断开,“三里”为补语,之前不断开。
    故选BDE。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 正确。
    B.错误。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是干支纪日。
    C. 正确。当,对着/挡住。句意: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D. 正确。顾,都是指回头看,句意:犹豫不前而回头看。/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头看。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薛福成文末自语”错误。薛文最后“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旧例”,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旧例;“惟”,只有;“迁”,升官;“骤”,突然;“绯服”,红色衣服。
    (2)“俄”,不久;“夷”,平坦;“向”,先前;“遽”,立即。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分析,可以得出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
    结合“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分析,可以得出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结合“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分析,可以得出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参考译文:
    (甲)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姚鼐《登泰山记》)
    七、
    【答案】30.C 31.A 32.C 33.(1)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34.不能看到泰山日出无须怨天尤人,心胸应阔达;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
    “以巡阅河防”,“河防”是“巡阅”的宾语,句意完整,“河防”后面停顿,排除AB。
    “乘”后所接宾语为“山轿”,“出”是下一句的谓语,故应在“出”前停顿,排除D。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中岳”说法错误。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中岳是指嵩山。
    故选A。
    3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说法错误,从乙文“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可知,薛福成文也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循”,沿着;“僻”,偏僻;“当”,处在。
    (2)“或”,有的;“得日”,被日光照到;“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的样子。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意思是“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曾国藩没能看到日出,却没有将之归咎为天气,展现出阔达的胸襟;曾国藩认为“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不能主观猜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这是说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
    参考译文:
    (甲)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乙)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丙)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八、
    【答案】35.B 36.C 37.D 38.(1)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
    (2)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但我来不及去,就写信告诉朱子颍。 39.①灵岩寺的岩石高而多,状如城墙;
    ②柏树遍布,林深荫翳;
    ③溪水交错,泉若甘露。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
    “朗公谷东南”表方位,是“溯”的路线,不可断开,排除CD;
    “东长城岭下”是“抵”的地点,不能断开,排除AD;
    “泰山东麓”是“缘”的路线,在“东麓”后断开,排除AC。
    故选B。
    3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错,应是“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皆为作者亲眼所见”和“尽兴之乐”有误。《游灵岩记》中姚是有遗憾的,一憾好友不得同去,二憾未能亲见琨瑞山的幽邃岩谷;且在文中琨瑞山的幽美景致并非亲见,而是听闻,见原文第二段,所以“亲眼所见”“尽兴之乐”不妥当。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居”,安放、供奉;“度”,估计;“十九”,十分之九。
    (2)“益”,更加;“不及”,来不及;“书”,写信。
    3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答题区间为文章第一段,文中写灵岩景物特点的句子有“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可得出灵岩寺的岩石高而多,状如城墙;
    “重溪络之”“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可得出溪水交错,泉若甘露;
    “皆种柏,翳高塞深”可得出柏树遍布,林深荫翳。
    参考译文:
    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灵岩,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逆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九、
    【答案】40.D 41.C 42.B 43.(1)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回头看日观峰西面的山峰,这些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着腰鞠躬的样子。 44.①材料一:太阳升起,红得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荡漾,托着它冉冉上升。②材料二:光彩斑驳,喷涌四射,大体上与月亮一样,光芒刺眼。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到几日,我们又相伴去观看日出,等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几尺内都看不清,只听着耳旁的浪涛声,感觉就像是风吼雷鸣骤然到来似的。
    “日出”作“观”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在“出”后断句,排除AB;
    “咫尺不辨”是一个语意完整的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D。
    4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两句中的‘限’含义相同”错误,“越长城之限”的“限”,界限。句意:越过长城的界限。/“崖限当道者”的“限”,门槛。句意: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
    故选C。
    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登上山顶毫无艰辛之感”错误,结合“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可知,描写了登山的艰辛。
    故选B。
    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负”,覆盖;“明”,形容词作名词,雪反射出来的光,或明亮的光;“烛”,照亮。
    (2)“绛皓”,红白;“驳”,驳杂,错杂;“偻”,弯腰,或脊背弯曲,或鞠躬的样子
    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可知,太阳升起,红得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荡漾,托着它冉冉上升。
    结合原文“及其大上,则斑驳激射,大抵与月同。而其光侵眸,可略观而不可注视焉”可知,光彩斑驳,喷涌四射,大体上与月亮一样,光芒刺眼。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西面的山峰,这些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着腰鞠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文本二:
    初夏四月,荆溪人周保绪从吴中来。保绪本性好奇,与我友善。于是在这个月十六日我们一起到海塘看月亮。海里波涛汹涌就像山崩地裂一样,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就像银光散碎,境界开阔,清寒,我们两相对视,怀疑这不是人间之境。我太喜欢这种美妙的景象了!不到几日,我们又相伴去观看日出,等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几尺内都看不清,只听着耳旁的浪涛声,感觉就像是风吼雷鸣骤然到来似的。一会儿天亮了,太阳就要出来,然而又不是突然出来。一线光芒,起伏,升降,隐约出现,过了一会后太阳就升起来了。《楚辞》说:“我长叹一声,将要飞升”。不到这,怎么能知道这里表现万物的工巧精确呢?当太阳跃出海面时,光彩斑驳,喷涌四射,大体上与月亮一样。但是太阳的光芒刺眼,只能大略观看一下而不能长久地注视。
    十、
    【答案】45.A 46.C 47.D 48.(1)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
    (2)当时的人认为他的文章有古人不曾提到的地方,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櫆深刻。 49. 中谷 中岭 西谷
    【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击面”,动宾短语,不断开,排除BD;
    “白若樗蒲数十立者”为定语后置句,不断开,排除C。
    故选A。
    4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句意: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C.“晦,每月三十”错误,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故选C。
    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家人和方苞、刘大櫆的指导下”错误,原文是“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应该是在姚范、刘大櫆的指导下,并没有方苞。
    故选D。
    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挡;“限”,像门槛一样;“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应为“限当道崖”;“谓”,叫。
    (2)“以为”,认为;“所未尝言”,不曾提到的地方;“辞迈于方,理深于刘”,状语后置,“辞于方迈,理于刘深”。
    4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可知,作者的登山路线为:南麓登山——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姚鼐,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姚鼐擅长写作古文。康熙年间,侍郎方苞在当时名声很大,同乡刘大櫆承续他。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櫆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因此更加得以长进,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和欧阳修、曾巩的文风非常接近。当时的人认为他的文章有古人不曾提到的地方,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櫆深刻。三个人都是桐城籍,世人传颂他们为桐城派。
    (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十一、
    【答案】50.B 51.A 52.C 53.①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②接近傍晚,到西海门去看落日,山上的草比人要高,路又断了。 54.①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②“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
    ③整句话描绘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整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 ,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
    “露角尖”动宾短语,不断开,排除AC;
    “类”的宾语是“……状”,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B。
    5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
    A.“以字称刘裕”错误,“寄奴”是刘裕的小名。
    D.“假舆马者”句意:借助车马的人。
    故选A。
    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两段选文都……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错误,选文二中只是提到云雾离散,万峰簇簇,仍还原形”,无法展现出红日初升霞光灿烂的景象。
    故选C。
    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或”,有的;“驳色”,颜色错杂;“若偻”,像鞠躬的样子。
    ②“薄”,接近,靠近;“草高于人”,介宾短语后置句,“草于人高”;“绝”,断,走不通。
    5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汉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半山居雾若带然”是作者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居雾”指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意思是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使用比喻手法,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
    “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参考译文: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 ,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草比人高,路又断了。叫来几十个工役把杂草割掉,然后再前进。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西边山峰拔地而起,中间模模糊糊有几十座山峰,好像天台山的琼岛。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盼,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当“海马”( 当地有背惯游客的人)背着我时,敏捷得像猿猴,向前直冲,千万山峰也学着人在奔跑,样子像潮水奔涌。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如果叫“海马”走慢一点,自己觉得也太胆小了。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们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
    初九日,从天柱峰背面转道下来,过白沙虹,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时间的词语
    表现景象的语句
    概括景象特点
    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风雪扑面,云雾弥漫
    稍见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须臾
    日上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回视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或红或白, ,像佝偻的背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综合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