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01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02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03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04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05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06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07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考点1植被与土壤,思维过程第1题,第2题,答案C,答案1C2B,第3题,答案1D2A,2规律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命题视角:植被与土壤(2022·山东卷)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 第1题,分析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项错误;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B项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土壤水分稳定,流动性差,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剖面,C项正确;与丙处相比,甲处、乙处、丁处三处地势较高,土壤水分向下运移显著,有利于淋溶层的形成,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所以A、B、D项错误。故选C。
    [答案] 1.C 2.C
    1.植被的判读技巧(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
    (2)根据与环境的关系判读。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植物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①植被不适应环境——植被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被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②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茎、叶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风力大。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的天气特征。
    2.土壤特征的分析方法(1)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维: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取决于有机质的收入量与有机质的支出量的对比关系。②有机质的收入量:夏季气候温和湿润或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旺盛;冬季寒冷潮湿,枯枝落叶多,有机质不易分解。③有机质的支出量: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分解快,消耗多。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大。降水强度大,淋溶与侵蚀强度大,有机质淋溶流失多。④地形:地势平坦或低洼,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
    (2)土壤水分含量多少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维: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的收入量与水分的支出量的对比关系。②水分的收入量(入渗或下渗量):大气降水、径流(地表、地下径流)、植被截留、人工灌溉(漫灌、喷灌、滴灌、根灌)、积雪融化、冰川融化、地形(坡度)、土质状况(空隙大小、岩石状况)、凝结水。③水分的支出量:蒸发消耗——干旱、半干旱地区显著。植被消耗(吸收、蒸腾)——森林、灌木、草本、农作物(个体、数量、树冠覆盖度、季节性、根系深浅)。
    (3)土壤温度变化的分析思路。①收入:表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②支出:地面辐射。③保温措施:覆盖地膜、耕作、冬季灌溉、有机肥(分解释放热量、热容量大)等。(4)土壤肥力高低影响因素的分析。①与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厚度、颗粒大小、温度、水分含量、透气性、害虫等密切相关。②取决于各要素含量的协调度,协调度越好,肥力越高。
    3.土壤养护措施(1)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防治土壤的侵蚀,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如深耕松土、采用固沙剂等。(2)采用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土,抗旱、治涝、治盐碱相结合。主要措施有冲洗、排水、井灌井排等。(3)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强水肥管理。(4)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控制污染源、采取相应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5)囤土恢复:开挖矿产之前把土壤移走,放在安全地方进行保护;开挖后可以把土壤重新移植安置。
    (2023广州二模,节选)陕西长武县位于黄土高原南部,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苹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逐渐成为商品化苹果生产基地,但对深层土壤水造成了严重影响。下图示意长武县不同年龄苹果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据此,完成第1题。
    1.随树龄增加,苹果林地5~10 m深度土壤储水量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是(  )A.减少 灌溉减少 B.增加 蒸发减少C.减少 蒸腾增加 D.增加 径流增加
    解析:结合图片,随树龄增加,苹果林地5~10 m深度土壤储水量有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果树的长大,枝叶、冠幅的增长使得植物蒸腾作用加强,根系吸收更多深部水分,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2023·深圳二模,节选)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下图是西拉木伦河上游河谷的景观照片,该处河谷近处段呈东西向延伸,一侧坡面植被茂密,另一侧坡面植被稀少。据此,完成第2题。
    2.与植被稀少一侧坡面相比,另一侧坡面植被茂密主要是因为(  )A.河谷北坡光照充足B.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C.河谷南坡蒸发较弱D.冬季风背风坡气温较高
    解析: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河谷北坡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土壤水分较少,植被稀疏,A项错误;河谷南坡,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茂密,C项正确;当地受夏季风影响小,B项错误;冬季风主要影响冬季,当地植被生长主要在夏季,D项错误。故选C。
    3.(2023·汕头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冲沟侵蚀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某研究选择在该区母岩、土壤类型一致的同坡面撂荒坡的不同坡位上,栽种叶片宽大、根系发达的巨菌草,以裸地为对照,发现巨菌草能改善水土流失。不同坡位土壤机械组成不同,对照样地与巨菌草样地土壤粗颗粒(砂粒)含量在上坡位最高,中坡位最低,细颗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位于中坡位B处巨菌草长势最好,位于上坡位(坡顶附近)A处改良效果最差。下图示意该撂荒坡样地的不同坡位分布图。
    (1)种植巨菌草能改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请说明理由。(2)简述中坡位土壤表层细颗粒含量比重增大的原因。
    解析:第(1)题,种植巨菌草能改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可以从植被对水循环、土壤的影响来分析。对水循环而言,首先是对地表径流的量和速度的影响,巨菌草(叶片宽大)可拦截降水,减少坡面汇流;凋落物覆盖地表及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可减少土壤表层径流速度和增加下渗;其次是影响蒸发环节,叶片宽大及凋落物覆盖地表,可遮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进而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作用,涵养水源效果好。对土壤的影响,由材料“叶片宽大、根系发达的巨菌草”可知,可减少土壤表层侵蚀(风蚀和水蚀);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第(2)题,中坡位土壤表层细颗粒含量比重增大的原因主要从物质来源(上坡位和下坡位及母岩)及外力作用来分析。来源于上坡位的物质主要考虑流水、降水、风力作用,由材料“位于上坡位(坡顶附
    近)A处改良效果最差”可知,上坡位的巨菌草长势差,土壤表层细颗粒易受到外力(风力、降水、流水)的侵蚀搬运;由材料“位于中坡位B处巨菌草长势最好”可知,中坡位生长旺盛的巨菌草更易拦截、堆积顺坡而下的细颗粒。来源于下坡位的物质主要考虑风力作用,下坡位细颗粒含量多,受风力搬运至中坡位沉积。由材料“母岩、土壤类型一致”可知,中坡位巨菌草长势好,生物风化作用强,细颗粒增多。综上所述得出结论:中坡位土壤表层细颗粒含量比重增大。
    答案:(1)巨菌草(叶片宽大)可拦截降水,减少坡面汇流;叶片宽大及凋落物覆盖地表,可遮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减少土壤表层侵蚀(风蚀和水蚀);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作用,涵养水源效果好。
    (2)上坡位的巨菌草长势差,土壤表层细颗粒易受到外力(风力、降水、流水)的侵蚀搬运;中坡位生长旺盛的巨菌草更易拦截、堆积顺坡而下的细颗粒,中坡位巨菌草长势好,生物风化作用强,细颗粒增多;下坡位细颗粒含量多,受风力搬运至中坡位沉积,故中坡位土壤表层细颗粒含量比重增大。
    考点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命题视角: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1~2题。1.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2.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解析] 第1题,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坡度较小,雨水降落到地表后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地表水下渗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多,径流较少,牧草生长更好,D项正确。杭盖草原的缓丘与周边坡度较大
    的草原距离较近,气候特点相似,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不大,蒸发差异也不大,A、B、C项错误。第2题,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的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项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项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项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项错误。故选C。
    [答案] 1.D 2.C
    1.从整体性原理理解四大圈层与人类圈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思路
    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答题思路举例
    (2023·汕头二模)阿克赛钦湖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为内流湖。其沉积物粒径大小反映了湖面的扩张与收缩,进而指示气候变化。图(a)为阿克赛钦湖示意图,图(b)为该湖中心区某采样点的沉积物记录。研究表明,该处沉积物来源于湖岸碎屑物,沉积位置离湖泊边缘越远,湖水搬运能力越弱。据此,完成1~2题。
    1.阿克赛钦湖开始转入并维持在深水环境的时间为距今(  )A.5000~4000年 B.4000~3000年C.2000~1000年 D.1000年内2.距今4000~3000年的沉积物特征反映了当时湖区(  )A.湖岸持续塌陷 B.气候波动较大C.冰川不断退缩 D.湖盆面积增大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该处沉积物来源于湖岸碎屑物,沉积位置离湖泊边缘越远,湖水搬运能力越弱”可知,颗粒物粒径越大,搬运能力越强,越靠近湖岸,水深越浅;结合图片可知,距今2000~1000年之后,该地沉积物的粒径维持在一个较小的数值且保持稳定,说明搬运能力较弱,距离湖泊边缘
    较远,湖水较深且维持在深水环境,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第2题,结合图片可以看出,距今4000~3000年的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幅度较大,说明湖泊搬运能力变化较大,湖水的深浅变化幅度较大,而湖水和湖面受到气候的影响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湖区气候波动较大,B项正确;沉积物的颗粒物是波动变化,因此湖岸不会是持续塌陷,A项错误;从沉积物特征的变化并不能看出冰川和湖盆面积的变化,C、D项错误。故选B。
    3.(2023·潮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海洋碳泵理论”是指以生物或生物行为作为动力,将大气中的碳元素传送到海底进而固存的过程。南极的磷虾生物量巨大,被科研人员认为是一个巨大的“碳泵”。南极磷虾肠道短,在特定情况下出现“负生长”,即每蜕一次壳,身体会缩小,甚至蜕变成幼体虾。20世纪70年代至今,部分海域磷虾丰度显著下降。
    (1)分析南极磷虾固存大气中碳元素的过程。(2)说出南极磷虾丰度显著下降可能对南极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解析:第(1)题,“海洋碳泵理论”是指以生物或生物行为作为动力,将大气中的碳元素传送到海底进而固存的过程。海洋中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的碳元素;南极磷虾上浮至海洋表层摄食藻类,摄入碳元素;磷虾体积小,磷虾肠道短,大量的碳未经充分吸收,磷虾下沉,粪便排出体外,含碳有机物进入海水;粪便及磷虾残骸等含碳有机物沉入海底,在沉积作用下固存于海底沉积物中。第(2)题,南极磷虾丰度显著下降不利于有机碳的固存,导致大气中的碳元素比重增加,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南极磷虾丰度显著下降会减少南极磷虾对藻类的摄食,进而影响海洋水体的水质,不利于水体的净化;南极磷虾是更高等级生物的食物,南极磷虾丰度显著下降会影响南极的食物链,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的碳元素;磷虾上浮至海洋表层摄食藻类;磷虾肠道短,大量的碳未经充分吸收,随粪便排出体外;粪便及磷虾残骸等含碳有机物沉入海底,固存于海底沉积物中。(2)不利于有机碳的固存,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减少对藻类的摄食,影响海洋水体的水质(不利于水体的净化);影响南极的食物链,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考点3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命题视角一:陆地自然带(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
    [思维过程]第1题,第2题,
    [解析] 第1题,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项正确。第2题,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项正
    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低,A项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项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项错误。第3题,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极地特有种灌木的生长条件,D项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项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项错误。
    [答案] 1.D 2.B 3.D
    命题视角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2022·浙江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A.纬度 洋流 B.地形 洋流C.纬度 大气环流 D.地形 大气环流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而产生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项正确,没有体现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B、D项错误。所以选C。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
    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项正确;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项错误,所以选D。
    [答案] 1.C 2.D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植被的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植被的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主导因素:水分。
    2.掌握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1)判断阴坡、阳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的坡为阳坡,分布海拔较低的坡为阴坡,图中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2)判断南、北半球。若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可判断该山位于北半球;若南坡为阴坡、北坡为阳坡,可判断该山位于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3)判断山地位置(或热量带)。根据基带类型确定山地位置,如上图山地位于热带地区,可能位于非洲。(4)判断迎风坡、背风坡。迎风坡雪线较低,自然带数量较少。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北坡为背风坡。
    (2023·辽宁模拟预测)贵州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1 000万年前的古老物种珙桐为落叶乔木,喜凉湿,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现仅存于我国地形复杂的西南地区。下图为梵净山植被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1~2题。
    1.梵净山海拔1 300~1 400米处存在天然珙桐林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人类活动影响小C.物种进化缓慢 D.第四纪冰期影响小2.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梵净山高山草甸和灌丛的分布(  )A.向高海拔退缩 B.向低纬度扩散C.面积不断扩大 D.向低海拔扩展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其中1 000万年前的古老物种珙桐为落叶乔木,喜凉湿,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现仅存于我国地形复杂的西南地区”可以看出,梵净山海拔1 300~1 400米处由于海拔差异产生的独特水热组合条件,适合天然珙桐林生长,纬度较低,避免了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从而保留下来,D项正确;该区域气候与同纬度低地相比没有温暖湿润的优势,
    且天然珙桐林喜凉湿,A项错误;海拔高不会导致物种进化速率改变,人类活动影响小也不会使其物种保留千万年,B、C项错误。故选D。第2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梵净山高山草甸和灌丛的分布的下界持续上升,而上界受到海拔的限制没有变化,分布范围向高海拔退缩,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
    3.(2023·华南师大附中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罗浮山(23°13′N~23°25′N,113°55′33″E)又称“东樵山”,其主峰海拔为1 281.5 m。罗浮山植物种类丰富、发育多种土壤类型。下图示意某调查小组对罗浮山不同海拔的样地调查记录统计。
    (1)指出罗浮山海拔300 m的植被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2)指出罗浮山样地乔木平均密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原因。(3)从气候、植被的角度,分析罗浮山海拔1 100 m以上发育出有机质丰富的草甸土的原因。
    解析:第(1)题,300 m的海拔相对较低,难以产生较大的水热条件变化,垂直地域分异尚不明显,所以300 m海拔的自然带即为当地基带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保持一致,罗浮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以罗浮山海拔300 m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结合图中平均密度曲线可知,平均密度数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后再降低,在海拔1 245 m处,平均密度变为0。这种密度的变化特点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均有关系。在低海拔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人类开发较早,受人类开发的影响,低海拔处乔木大量被人为砍伐,平均密度较小;随着海拔的升高,受人类影响减小,乔木开发难度增加,平均密度增大。但在更高海拔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坡陡土薄,高海拔地区风大,云雾多,湿度大,使得植被矮化,植被演替为灌丛草甸带,乔木退出植物群落,所以平均密度下降且
    在海拔1 245 m处,平均密度变为0。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在高海拔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坡陡土薄,高海拔地区风大,云雾多,湿度大,使得植被矮化,植被演替为灌丛草甸带,而灌丛草甸可以提供大量的植物残体,但在高海拔地区,土壤低温潮湿的环境使得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下降,分解能力下降,植物残体难以分解,使得有机质积累增加,所以海拔1 100 m以上发育出有机质丰富的草甸土。
    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判断理由:罗浮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300米处海拔较低,难以形成明显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因此其乔木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特点:平均密度数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后再降低;在海拔1 245m处数量为0。原因:罗浮山开发早,开发程度较高,低海拔处乔木大量被人为砍伐;随海拔升高,乔木开发难度增加,数量增加;在更高海拔的地方,由于坡陡土薄,风大,云雾多,湿度大,植被矮化,自然带更替为灌丛草甸带,乔木退出植物群落。(3)海拔较高,低温潮湿的环境不利于乔木生长,而适宜灌丛草甸生长;灌丛草甸每年能提供大量植物残体,低温潮湿环境中土壤生物活性逐渐下降,植物残体分解率降低,有机质累积增加。
    微专题5 生物多样性与独特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与变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1.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①气候:热量和降水。②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显著。③生存空间:面积大,且自然条件差异大。④封闭程度(独特物种必用)。⑤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⑥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远近。⑦优势物种。
    (3)生物多样性原因答题模板。
    2.影响物种独特性的因素(1)极端的环境,自然环境变化小。(2)自然地理环境的障碍隔离(缺少交流、长时间独立进化)。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2)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迁地保护目的只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还是要让被保护者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
    (3)建立基因库。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比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现在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4)构建法律体系。人们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3·梅州二模)高黎贡山地处横断山区,当地孕育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的美称。丰富的鸟类是高黎贡山地区极高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下图为高黎贡山中段鸟类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高黎贡山中段鸟类最丰富的地区的植被类型是(  )A.湿性常绿阔叶林 B.河谷稀树灌木草丛C.寒温带针叶林 D.高山草甸2.高黎贡山1 800米以下鸟类的物种数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有(  )①降水丰富,湿度过大 ②人类活动干预多 ③气候干燥,植被稀疏 ④众多食鸟性动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高黎贡山中低海拔的鸟类物种数在冬季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  )A.中低纬地区鸟类迁徙B.正处在鸟类繁殖时期C.高海拔鸟类垂直迁徙D.冬季栖息地环境改善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高黎贡山中段鸟类最丰富的地区在海拔2 300~2 800 m左右,此处位于横断山区,本身属于云贵高原,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丰富,并且受到地形抬升,地形雨较多,适合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长,A项正确。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热河谷,B项错误。高黎贡山中段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难以形成寒温带,C项错误。高山草甸分布在海拔更高的地区,D项错误。故选A。第2题,由于海拔较低,人类活动较多,栖息地受到影响,并且河谷地区受下沉气流影响,气候干燥,植被较少,难以给鸟类提供生存空间和食物,②③正确,①错误。众多食鸟性动物不是主要原因,④错误。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第3题,冬季低海拔地区温度适宜,高海拔鸟类为了寻找温度适宜的环境,垂直迁徙到此处,C项正确。中低纬地区温度较高,鸟类迁徙数量较少,A项错误。冬季并不是多数鸟类的繁殖时期,B项错误。冬季栖息地环境改善无法推断,D项错误。故选C。
    答案:1.A 2.B 3.C 
    (2023·佛山二模)多样性指数是衡量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的重要指标,气候和土壤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某研究团队对我国某山脉东坡山麓至山顶的五种典型植被样地进行调查,得出其乔木、灌木、草本层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变化(下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山脉最有可能是(  )A.太行山脉 B.武夷山脉C.贺兰山脉 D.长白山脉5.高山灌丛草甸带的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山地针叶林带的,主要是由于其(  )①光照更充足 ②降水更丰富 ③微生物活动更弱 ④土壤蒸发量更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基带为荒漠草原,因此可以判断出该山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降水较少,基带植被为荒漠草原,所以该山脉最有可能是贺兰山脉,C项正确。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太行山位于华北地区,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木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答案1B2D,答案3B4A,答案4B5A,思维过程,答案1D2A,答案3D4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统计,网络构建,核心考点聚焦,思维流程第1题,先上升后下降,第2题,第3题,3气候与土壤,栖息地,迎风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