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0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0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0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0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05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06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07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答案A,答案C,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二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一 诗歌基础篇
    第2讲 读一首诗,懂一类诗——从11类题材入手,理解鉴赏诗歌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等十一大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一、送别怀人诗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之一。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诗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典例1]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白下驿饯唐少府王 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项,“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时间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选A。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
    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是属于直接抒情。《白下驿饯唐少府》中颈联“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的大意是落日余晖笼罩着水边酒楼,乡村的道路上风吹烟飘。此句实写了诗人与友人的饯别场景,借凄清之景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路程就像到天边那么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担忧之情。
    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②本诗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二、赠送酬答诗酬赠诗,即诗人赠送酬答之作。酬赠诗产生于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独立之时,这时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注意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发一己之怀。他们融情于诗句,故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清逸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
    [典例2]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A项,“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标题中“奉和”指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我”。皮日休先写诗给作者,并没有“与外界不通音讯”。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标题传递了重要信息:“奉和”谓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袭美抱疾杜门”说明好友皮日休因病闭门在家。因此,这是一首写给病中好友皮日休以表达关切之情的应和诗。诗歌的首联交代与友人春季欢饮的约定未能实现,因此,描写春色的诗篇也没能完成,诗句中透露出愿望未能达成的遗憾之情。颔联化用屈原的诗句,用兰花、蕙草为喻,说明自己辛勤教学,培养了许多贤才,但也渴望到山间去领略美好的春色。后两联重在安慰友人要宽心静养。尾联再次用典,借沈约重瞳之典,鼓励友人战胜眼疾,而最末句更是用“不怕江花不满枝”的灿烂图景来鼓励友人要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三、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典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晓行巴峡王 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 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巅。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这里“井”是“村落”的意思。“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
    (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郦诗和杜诗: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四、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两类诗内容往往融合在一起,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了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对清闲安逸生活的自得或羡慕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
    [典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纪村事韦 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解析: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说法错误,根据颔联中的“庭果烂”“稻熟”和尾联的到田间送饭可推知,这是收获的农忙时节,而不是“农闲时节”,也自然没有“慵懒闲散”之意。
    (2)“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①“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②“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五、边塞征战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典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 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B.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C.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为作者亲眼所见,“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不曾到”写其荒凉,“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比喻的手法写眼前实景,而本诗中的“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是想象的内容,写边塞的萧瑟之景。
    解析:C项,“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为作者亲眼所见”错误,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六、咏史怀古诗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者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咏史怀古诗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典例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晚唐诗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B.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C.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景色旷远苍凉,令人神往。D.看到这荒凉的景色,诗人劝谏统治者如果不能爱民施行仁政,大唐的结果会和大秦帝国一样。
    解析:C项,“令人神往”错误,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诗人将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七、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即物与志的结合。
    [典例7]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 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欧诗托物言志,描写了画眉鸟在林间山中千啼百啭、高低飞舞的姿态,直接描写出画眉鸟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借此表达出自己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但文诗中只对画眉鸟的鸣叫声进行了侧面描写,重点表现的是诗人对鸣声的听觉感受,借以烘托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理状态。因此,文诗并没有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也并不是咏物诗。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
    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八、哲理思辨诗哲理思辨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词。大多哲理诗将抽象的哲学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
    [典例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子由渑池怀旧苏 轼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①。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②嘶。[注] ①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②蹇驴:跛脚的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人生这一大问题着眼却并不空洞,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效果。B.前两联使用设问、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给人一气贯通之感。C.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破壁上的旧题,意在表达诗人对他们的怀念。D.前四句理趣十足,意境恣逸,后四句于朴素的叙事中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解析:C项,“意在表达诗人对他们的怀念”错误。颈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你怎样的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然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诗人以渑池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我们也应明白虽然人生有着不可知性,但不应该放弃努力,而应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答案:道理:人生充满偶然性,有着太多的不可知,许多事情发生了,留下了印迹,但很快又不复存在。启示:虽然人生有着不可知性,但不应该放弃努力,而应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九、劳动民生诗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善良,忠厚坚忍,有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古代诗词之中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劳动赞歌。生活于乱世的诗人词人,常常悲叹黎元,关心民间疾苦,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典例9]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B项,“田塍望如线”,运用了比喻修辞,意思是说远望田埂笔直如线,而不是“蜿蜒起伏”;“时隐时现”也不准确,原诗中的“白水光参差”是说水田之上清水粼粼闪光,变幻多姿。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一首七律酬赠诗: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因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整首诗诗情起伏
    跌宕,语言雅丽工整,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到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十、题画写意诗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题画诗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典例10]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的画高度赞美之情。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十一、投赠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出仕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典例11]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D项,“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相应的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即学即练]1.(2020·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解析:《赠别郑炼赴襄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赠别友人郑炼之作,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B项,“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意思是“手拿着您的诗篇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深感不安和震惊”。“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分析错误,不是“日后陪伴”而是“现在正在拜读”。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颈联承“念此别”说从此别后,我在峨眉,君在岘首,地阔天高,何时会面。郑炼赴襄阳,而杜甫在蜀地,诗人看似是写两地之山,实则是表示两人分隔异地。同时通过写两座山的不同之景,互文见义写出相隔之远,突出牵挂之深,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2.(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苦 笋陆 游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媚妩:美好可亲。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苦笋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解析:C项,“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因此,“苦笋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注] 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二人分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正面写离别的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B.颔联诗人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悟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C.颔联中的“凉”暗用陶渊明“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的意思,表达了诗人悲观厌世、渴望归隐田园的思想。D.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解析:C项黄庭坚在这里引用“凉”,并没有悲观厌世,只是想要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
    (2)本诗的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暮春赵长卿[注]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 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解析: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
    (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5.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 朴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
    解析:C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
    (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位作者怎样的相同与不同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经河源军汉村作①吕 温行行忽到旧河源,城外千家作汉村。樵采未侵征虏②墓,耕耘犹就破羌屯③。金汤天险长全设,伏腊④华风亦暗存。暂驻单车空下泪,有心无力复何言![注] ①吕温出使吐蕃,途经旧河源汉人居住的村庄时有感而作。河源军为唐高宗时所置。唐军在此屯垦戍边,有效地防御了吐蕃的侵扰。肃宗时其地被吐蕃占领。②征虏:将军的封号,泛指当年屯田部队的军官。③破羌屯:此处指唐兵营旧址。④伏腊: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忽”字,一个“旧”字,把作者的思绪拉到了从前,感受复杂。B.颔联运用了细节描写,“未侵”“犹就”可见河源军汉村民心之所向。C.颈联写汉村里的村民修筑城堡作为天险,以保卫汉族的风俗习惯。D.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生动地反映了汉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生活情形。
    解析:颈联应是写“当年屯垦戍边时修筑的城堡和据守的天险依然如故,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也仍然保存”。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反映了边地汉族居民盼望大唐收复失地,免受吐蕃奴役的强烈愿望;②表现了诗人对朝廷腐败无能的忧虑;③抒发了诗人希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游赏心亭①王 珪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眼前的气势。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解析:D项,“王气”是指王朝的运数;颈联是说,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
    (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亦可分析“空” “压”“来”“入”等的炼字之妙)②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摊破浣溪沙·咏桂花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D.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解析:C项,“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不恰当,没能从全词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牵强附会。通读全词可知,“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一诗歌基础篇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一诗歌基础篇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答案A,答案C,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首诗涵盖所有核心考点 课件: 这是一份一首诗涵盖所有核心考点 课件,共20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 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三步走,规律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读一首诗,懂一类诗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