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01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02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宜城一中 2023-2024 学年高二生物 9 月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水是生命的源泉,节约用水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下列有关水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是酶促反应的环境 B. 参与血液中缓冲体系的形成
    C. 可作为维生素D等物质的溶剂 D. 可作为反应物参与生物氧化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
    【详解】A、自由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故水是酶促反应的环境,A正确;
    B、血液中的缓冲对是由离子组成的,离子溶解在水中才能形成缓冲体系,B正确;
    C、维生素D属于脂质,脂质通常都不溶于水,C错误;
    D、自由水能参与化学反应,故水可作为反应物参与生物氧化过程,D正确。
    故选C。
    2. 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表明,Cofilin-1是一种能与肌动蛋白相结合的蛋白质,介导肌动蛋白进入细胞核。Cofilin-1缺失可导致肌动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细胞核变形,核膜破裂,染色质功能异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肌动蛋白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B. 编码Cofilin-1的基因不表达可导致细胞核变形
    C. Cofilin-1缺失可导致细胞核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的能力
    D. Cofilin-1缺失会影响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A 、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肌动蛋白不能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肌动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 Cofilin -1的介导,A错误;
    B、编码Cofilin-1的基因不表达,Cofilin-1缺失,可导致肌动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细胞核变形,核膜破裂,染色质功能异常,B正确;
    C、Cofilin-1缺失可导致肌动蛋白不能进入细胞核,从而引起细胞核变形,可能会导致细胞核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的能力,C正确;
    D、Cofilin-1缺失会导致染色质功能异常,染色质上含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基因,从而影响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能力,D正确。
    故选A。

    3.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ATP
    B. 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参与[H]和氧反应形成水的过程
    C. 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O2的直接参与
    D. 线粒体中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故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可产生ATP,A正确;
    B、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该阶段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该过程需要酶的催化,B正确;
    C、丙酮酸分解为CO2和[H]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该过程需要水的参与,不需要氧气的参与,C错误;
    D、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含有少量DNA,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4. 某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前期Ⅱ
    B. 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Ⅰ,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Ⅱ
    C.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卵细胞的2倍
    D. 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16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两两配对联会的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形成四分体可知,该时期处于前期Ⅰ,为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
    B、①与②为同源染色体,③与④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均发生在后期Ⅰ,B错误;
    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核DNA分子数为8,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核DNA分子数为2,C错误;
    D、a和e进入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为1/2×1/2=1/4,由次级卵母细胞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2×1/2=1/4,因此a和e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4×1/4=1/16,D正确。
    故选D。

    5.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等物质
    B. 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外液
    C. 人体内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都是组织液
    D. 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单糖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手和脚有时磨出的水泡是由表皮被擦伤,组织间隙的组织液渗出造成,主要为组织液;人体内大部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
    【详解】A、淀粉属于多糖、蔗糖属于二糖,都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因此在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等物质,A正确;
    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B正确;
    C、人体内大多数的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C错误;
    D、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是人胚胎时期合成的两种糖蛋白”,存在于人体血清等内环境中,因此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D正确。
    故选C。
    6. 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判断以下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 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这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C. 人和类人猿在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说明人和类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D. 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刨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A正确;
    B、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说明人与鱼有共同祖先,B正确;
    C、分子水平的证据为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通过比较人和类人猿在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说明人和类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
    D、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D错误。
    故选D。
    7.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如图为某家族有关甲病、乙病的遗传家系图,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100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考虑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遗传)(  )

    A. 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 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通过遗传咨询有效检测和治疗
    C. 7 号和 10 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5
    D. 9 号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 50/101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由于5号正常,其双亲均患甲病,故甲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1号患甲病,5号必患甲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号和4号正常,8号为患者,则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由8号患者是女性,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3号必患病,这与题图不符,因此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由于5号正常,其双亲均患甲病,故甲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1号患甲病,5号必患甲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在男性中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等,都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A错误;
    B、3号和4号正常,8号为患者,则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由8号患者是女性,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3号必患病,这与题图不符,因此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遗传咨询可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但不能治疗遗传病,B错误;
    C、6号和7号均不患乙病,但生出了患乙病的孩子,因此6号和7号为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则10号为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2/3,7号和10号都不患甲病,甲病基因都为隐性纯合子,故7号和10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
    D、假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则9号基因型为Aabb,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即b=1/100,B=99/100,正常人群中Bb占比=(2×1/100×99/100)/(1-1/100×1/100)=2/101,即正常女性基因型为2/101aaBb,99/101aaBB,9 号(Aabb)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1/2,不患甲病的概率是1/2,患乙病的概率是2/101×1/2=1/101,不患乙病的概率是100/101,所生孩子不患病的概率=1/2×100/101=50/101,D正确。
    故选D。
    8. 如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不同的体液,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对于B液、C液来说,A液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B. A液可以转化为B液,C液也可以转化为B液
    C. 人体剧烈运动后,B液的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
    D. 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A表示组织液、B表示血浆、C表示淋巴,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B血浆与A组织液和C淋巴相比,最主要差别在于B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A错误;
    B、A是组织液,可以转化为B血浆,C是淋巴液,也可转化为血浆,B正确;
    C、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体剧烈运动后,B血浆中的pH将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饱饭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下降,所以Ⅱ端比Ⅰ胰岛素含量高,D错误。
    故选B。
    9. 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 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
    C. 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 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错误;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B正确;
    C、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C错误;
    D、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D错误。
    故选B。
    10. 为比较不同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在连续传代下的抑菌效果,某研究小组在平板培养基上测定了大肠埃希氏菌在相同剂量下连续两代的抑菌圈平均大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抗生素类型
    大肠埃希氏菌抑菌圈平均半径r(cm)
    第一代
    第二代
    青霉素
    0.95
    0.74
    头孢唑林
    1.17
    0.76
    头孢他啶
    0.28
    0.25
    四环素
    1.31
    0.70
    阿奇霉素
    0.19
    0

    A. 第一代大肠埃希氏菌对四环素的抗性最弱,而对阿奇霉素的抗性最强
    B. 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频率均有提高
    C. 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大肠埃希氏菌总是朝着抗生素抗性增强的方向突变
    D. 抑菌圈大小的改变是不同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变异选择的直接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抑菌圈形成的原因是抗生素能够杀死大肠杆菌,形成抑菌圈,抑菌圈大小是大肠埃希氏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大小的直接体现。
    【详解】A、抑菌实验中,抑菌圈越大,抗生素效果越好,菌体抗生素抗性越差,反之则越强。表中显示,第一代大肠埃希氏菌在四环素下的抑菌圈最大(半径1.31cm),而在阿奇霉素下的抑菌圈最小(半径0.19cm),说明第一代大肠埃希氏菌对四环素的抗性最弱,而对阿奇霉素的抗性最强,A正确;
    B、表中显示,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在5种抗生素下的抑菌圈半径均比第一代的抑菌圈小,说明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对5种抗生素的抗性均有所提升,这与在抗生素选择作用下提高了抗生素基因频率有关,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并且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使用只是为大肠埃希氏菌变异提供了选择的因素,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大肠埃希氏菌朝向抗性增强的方向进化,C错误;
    D、抑菌圈大小是大肠埃希氏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大小的直接体现,大肠埃希氏菌在使用不同抗生素前已存在不同抗性的变异类型,抗生素选择了抗性较强的菌体,故抑菌圈大小的改变是不同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变异选择的直接结果,D正确。
    故选C。
    11. 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②、⑥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乙和丙
    D. 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过程②为一部分组织液进入血浆,⑥为一部分组织液形成淋巴液,若受阻②、⑥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正确;
    B、由图分析可知: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B正确;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结合B选项的分析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乙和甲,C错误;
    D、血液中会含有淋巴细胞,所以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甲血浆和丙淋巴中,D正确。
    故选C。
    12. 心肌收缩是Ca2+流入细胞质触发的,这一过程需要Ca2+通道RyR2来介导,人体对RyR2活性的精确调控对维持心跳是至关重要的。某科研团队研究了咖啡因对正常RyR2和发生某种突变后的RyR2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Ca2+释放率是指某条件下的Ca2+释放量占有可能达到的最大释放量的比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低浓度咖啡因可提高RyR2活性,高浓度咖啡因可抑制RyR2活性
    B. 突变后的RyR2仍会受到咖啡因影响,在咖啡因浓度更高时Ca2+才能达到最大释放量
    C. 在1mmol/L咖啡因作用下,Ca2+流入细胞需要的能量比0.1mmol/L时多
    D. 心肌细胞中能量来源主要是线粒体中葡萄糖的有氧呼吸提供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与题图:随着咖啡因浓度的上升,正常的RyR2与突变后的RyR2所对应的Ca2+释放水平都是先升高后降低,但前者曲线峰值对应的咖啡因浓度低于后者,说明突变后的 RyR2 仍会受到咖啡因影响,但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下降,在咖啡因浓度更高时Ca2+才能达到最大释放量。
    【详解】A、由图可知,随着咖啡因浓度的上升,Ca2+释放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但无论低浓度的咖啡因,还是高浓度的咖啡因,都会提高RyR2活性,A错误;
    B、由图可知,两曲线的峰值对应的咖啡因的浓度,正常的RyR2低于突变后的RyR2,说明突变后的RyR2仍会受到咖啡因影响,在咖啡因浓度更高时Ca2+才能达到最大释放量,B正确;
    C、Ca2+流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进行,需要通道RyR2来介导,其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C错误;
    D、心肌细胞中能量来源主要是有氧呼吸提供,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故选B。
    13. 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关于上述反应过程,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B. 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C. 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 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自主神经系统是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神经纤维所构成,主要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故又叫内脏神经。同时这种神经所控制的心跳、呼吸等活动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的支配。
    3、交感神经通常在个体应付紧急情况时发挥作用,副交感神经则在个体处于松弛状态时发挥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获得必要的休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拮抗性质,使个体有张有驰,维持体内生理变化的均衡,保证个体活动的正常进行。
    【详解】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A正确;
    B、奔跑等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明显受到意识的支配,所以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到中枢神经系统(如脑)的控制,B正确;
    C、脑神经和脊神经中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构成自主神经系统,所以自主神经系统中也有脑神经,C错误;
    D、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D正确。
    故选ABD。
    14. “渐冻症”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从发现至今已有130多年,病因至今不明,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患的即为该病。该病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但因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包括吞咽和说话困难,直至呼吸衰竭,身体就像逐渐被冻住一样,故称“渐冻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
    B. 患者体内部分条件反射丧失
    C. 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应属于传出神经元
    D. 呼吸衰竭的原因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
    【答案】D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
    2、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做出的。
    【详解】A、患者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能判断出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A正确;
    B、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说明体内部分条件反射丧失,B正确;
    C、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肌肉,所以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属于传出神经元,C正确;
    D、题意显示呼吸衰竭是患者最终的死因,其原因也可能是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导致无法完成呼吸运动所致,并不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所致,D错误。
    故选D。
    15. 甲昆虫的体色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978年某地区甲昆虫的体色中浅色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环境污染,该区域的甲昆虫每年浅色个体的减少率为10%,黑色个体的增长率为10%。现在该区域的甲昆虫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区域甲昆虫个体间存在的体色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B. 1979年该区域的甲昆虫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22.9%
    C. 1980年该地区的甲昆虫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59.1%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体基因的选择来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1、某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该区域昆虫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不同,体现了基因多样性,A错误;
    B、由题意知,1979年,AA=10%× (1+10%) =11%, Aa=20%×(1+10%) =22%,aa=70%× (1-10%)=63%,因此1979年AA=11/96,Aa=22/96,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11/96+22/96×1/2≈ 22.9%,B正确;
    C、由题意知,1980年,AA=10%×(1+10%) 2=12.1%, Aa=20%×(1+10%) 2=24.2%, aa=70%×(1-10%) 2=56.7%, 因此1980年该种群中aa的比例是56.7%÷ (24.2%+12.1%+56.7%) ≈60.9%,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环境不能对生物体基因进行选择,D错误。
    故选B。
    16.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口服抗菌药物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③⑦ D. ②③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
    详解】①血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属于内环境,①错误;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营养物质)都可存在于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
    ③葡萄糖(营养物质)和胰岛素(调节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
    ④递质小泡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激素和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
    ⑤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喝牛奶进入胃中不是进入内环境,⑤错误;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先进入消化道内,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⑥错误;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相当于进入组织液中,可成为内环境的成分,⑦正确;
    ⑧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⑧错误。
    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 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静息电位的恢复受阻,但不影响动作电位产生,故药物处理后,静息电位不能恢复正常,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8.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不属于反射
    C. 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只能分布在神经细胞上
    D. 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B、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正确;
    C、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可分布在神经元上,也可分布在肌肉细胞或内分泌腺细胞上,C错误;
    D、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出现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成杯状的突触小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

    19. 甜食经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等形式进入人体内环境。长期大量吃甜食可能会增加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吃甜食后产生甜味感的原因如下图所示。科学家让小鼠摄入苦味食物却产生甜味感觉,分析原因是(  )

    A. 改变A的结构
    B. 改变C的释放方式
    C. 改变D的结构
    D. 提高 Ca2+的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1为味细胞,A为其膜上的受体。甜味分子与A受体结合,引起细胞1兴奋,发生电位变化,释放神经递质C,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甜味的感觉。
    【详解】甜味分子与位于细胞1的细胞膜上的A受体结合,引起细胞1兴奋,发生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小泡B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的神经递质C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D结合,引起细胞2兴奋,进而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甜味的感觉。据此可推知:不同的气味分子识别结合的受体不同,因此传递的信息不同,从而产生的味觉不同,科学家让小鼠摄入苦味食物却产生甜味感觉,是通过改变受体A的结构实现的,A正确,BCD均错误。
    故选A。
    20. 图甲表示置于生理盐水中的离体神经纤维,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变化情况;图乙表示用电流计测定神经纤维膜外电位差的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A、B之间的任意一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计指针将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该离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原因是钠离子内流
    C. 实验过程中,若提高生理盐水中钠离子浓度,则图中c点对应的膜电位将会增大,若用KCl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则给予神经纤维相同强度刺激时能产生神经冲动
    D. 在图乙M处滴加适量的某种药物,N处给子适宜强度的电刺激,若电流计指针发生1次偏转,则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向前传导,受刺激处恢复为静息电位,即内负外正。
    【详解】A、若在A、B两电极中点位置,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兴奋双向传导同时到达A、B两两电极,电流表两电极的电位相等,电流表不发生偏转;故在A、B之间的任意一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计指针不一定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错误;
    B、该离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B错误;
    C、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若提高生理盐水中钠离子浓度,钠离子内流速度增大,动作电位增强,图中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因此峰值电位将会增大;钾离子外流形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没有关系,因此若用适宜浓度的KC1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将不会产生动作电位,给予神经纤维相同强度刺激时,不能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
    D、在图乙M处滴加适量的某种药物,如果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N,当兴奋传导到电极B处,电位发生改变,电流计偏转1次,随后B处恢复静息电位,但兴奋不能传到A处,故电流计不再偏转,D正确。
    故选D。
    【点睛】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1. 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 →测pH →滴加5 ml 0.1mol/L的HCl、摇匀 →测pH →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 →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②. 加水 ③. 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 ④. 对照 ⑤.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⑥. 加入NAOH后,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观察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值,以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
    (2)①加水组实验前是呈中性,加HCl后,溶液pH值应该下降,因此加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
    ②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
    ③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实验时,可设置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本实验还需添加NaOH,测量血浆pH值的变化,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样实验更完善。
    【点睛】技巧:实验如何设置,要从实验题目出发进行分析。该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溶液有酸性、碱性和中性,所以实验应该设置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
    22. 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黑龙江段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生型已经很是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
    (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______________。
    (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的结果。
    (3)在对史氏鲟的某一理想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 (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决定。
    【答案】 ①. 地理隔离 ②. 基因 ③. 共同进化 ④. 否 ⑤.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⑥.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⑦. 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生物共同进化,通过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1)两者属于不同水域,且都具有河口短距离洄游的习性,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基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结果。
    (3)该动物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1-10%-70%=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10%+20%×1/2=20%、d的基因频率=1-20%=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1-4%-64%=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4%+32%×1/2=20%、d的基因频率=1-20%=80%,在这一年中该动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动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通过分析现代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再结合题中问题进行解答。
    23. 为研究处于不同焦虑状态的个体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愿意付出努力的意愿)的变化,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者首先将大鼠按照焦虑状态,分为低焦虑大鼠和高焦虑大鼠两类,随后给予大鼠刺激,使其处于相同的压力状态,并将其放入操作式条件反射箱中,如图(a)所示,在该箱中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操作,才能获得奖励,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越多,表示大鼠的努力动机越强,实验结果如图(b)所示。

    (1)图(b)所示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研究表明,在相同压力状态下,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降低,而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升高,因此有研究者推测不同焦虑状态下的大鼠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的变化可能与CRHR1表达量的差异有关,为证明这一猜测是否正确,研究者将两类大鼠置于相同压力状态下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完善该实验。
    组号
    大鼠类型
    处理
    检测指标
    1



    2
    低焦虑大鼠
    不干扰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
    3
    高焦虑大鼠
    使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升高
    4

    不干扰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
    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
    Ⅱ: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以证明假设是正确的。
    (3)若人类在压力状态下努力动机的变化与大鼠相似,那么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与正常状态相比,相同压力状态下,低焦虑大鼠的努力动机会提高,而高焦虑大鼠的努力动机会下降
    (2) ①. 低焦虑大鼠 ②. 高焦虑大鼠 ③. 使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降低 ④. 统计大鼠在操作式条件反射箱中获得奖励的次数 ⑤. 若第2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1组大鼠,第3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4组
    (3)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低焦虑的状态,这样在压力下会有更加强烈的努力意愿,不会轻言放弃
    【解析】
    【分析】本实验为研究处于不同焦虑状态的个体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愿意付出努力的意愿)的变化,则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焦虑状态的大鼠,因变量为“努力动机”。
    小问1详解】
    从图(b)中可以看出低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获得奖励的次数增加,而高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获得奖励的次数减少,而获得奖励的次数越多,表示大鼠的努力动机越强,因此实验结果可以说明低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努力动机会提高,而高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努力动机会下降。
    【小问2详解】
    为证明“不同焦虑状态下的大鼠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的变化可能与CRHR1表达量的差异有关”这一猜测是否正确,则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焦虑状态的大鼠和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因变量为努力动机,即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结合已有的实验,设计实验为:组号①②的大鼠类型都为低焦虑大鼠,组号③④的大鼠类型都为高焦虑大鼠,因为在相同压力状态下,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降低,而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升高,故使组号①的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降低,组号③的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升高,组号②④的大鼠,不干扰其脑中CRHR1的表达,作为对照组。因为实验的因变量为努力动机,即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故检测指标为统计大鼠在操作式条件反射箱中获得奖励的次数。若证明假设是正确的,即要符合“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降低,而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升高”,则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越高,大鼠的努力动机越强。因为组号①的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比组号②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更低,故实验结果为第2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1组大鼠;因为组号③的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比组号④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更高,故实验结果为第3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4组。
    【小问3详解】
    从题中实验可以分析出压力状态下,低焦虑大鼠的努力动机增加,高焦虑大鼠的努力动机降低,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调整焦虑状态,这样在压力下能够更加努力,而不是选择放弃。
    24. 人的眼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从而使眼睛可以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各种运动,如眨眼、瞳孔收缩等。回答下列问题:
    (1)眨眼反射是由于面部叩打,光,音,角膜触觉等刺激而引起的眼轮匝肌收缩反射,通常表现为不自主的眨眼运动或反射性闭眼运动。图1为眨眼反射的部分神经传导通路示意图。

    ①当眼前有东西飞来时,眼睛会不受控制地眨一下,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做到不为所动,结合图1分析可知,参与上述眨眼反射的神经中枢有________。
    ②如图2所示,眨眼反射的检测方法为:用刺激电极刺激一侧眼框上部的传入神经,然后用记录电极同时记录两侧眼下轮匝肌的肌电信号(电位变化)。刺激正常人的一侧神经时,可记录到同侧轮匝肌先后出现早反应(R1)和晚反应(R2),对侧轮匝肌则会出现晚反应(R2)(见图3)。从时间上看,同侧的R1总是先于R2出现,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
    ③利用眨眼反射,可诊断脑部神经相关疾病的病变部位。某患者左侧面瘫,可能是左侧三叉神经或左侧面神经受损所致。医生对该患者进行眨眼反射检测,刺激左眼时,若结果为下图中的______(选填),则为左侧三叉神经受损;若结果为下图中的_________(选填),则为左侧面神经受损。

    (2)动物实验表明:若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则瞳孔扩张;若切断支配虹膜的交感神经,则瞳孔缩小,说明正常生理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瞳孔_________(填“扩张”或“缩小”),而交感神经的作用与之相反。与虹膜类似,许多组织器官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二者的作用往往相反,这种双重神经支配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
    【答案】(1) ①. 脑干和大脑皮层 ②. R1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较少 ③. D ④. C
    (2) ①. 缩小 ②. 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解析】
    【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小问1详解】
    ①当眼前有东西飞来时,眼睛会不受控制地眨一下,这一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脑干,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做到不为所动,是因为有大脑皮层的控制,根据图1分析可知,参与上述眨眼反射的神经中枢有脑干和大脑皮层。
    ②从时间上看,同侧的R1总是先于R2出现,根据图1分析可知,R1通路只需经过三个神经元,而R2通过所需经过的神经元更多,即R1的反射弧比R2短,R1通路的神经元数量少于 R2,R1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较少,故所需时间更少。
    ③对该患者进行眨眼反射检测,若左侧三叉神经受损,则刺激左眼时,左眼、右眼的R1、R2通路均不能发生作用,结果为图中的D;若左侧面神经受损,则左右侧R1通路不能起作用,右眼R2通路可以起作用,结果为图中的C,故分别选D、C。
    小问2详解】
    相关试卷

    湖北省鄂州市、宜昌市、襄阳市等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鄂州市、宜昌市、襄阳市等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主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