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湖北省襄阳市襄阳东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 (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湖北省襄阳市襄阳东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 (解析版)01
    【生物】湖北省襄阳市襄阳东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 (解析版)02
    【生物】湖北省襄阳市襄阳东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 (解析版)03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湖北省襄阳市襄阳东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湖北省襄阳市襄阳东风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二3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B. 某些种群不具有性别比例这个数量特征
    C. 当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其数量就会减少
    D. 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3、群落的特征: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详解】在“S”型曲线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因此种群密度不同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A正确;有些生物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个数量特征,如雌雄同株的植物,B正确;当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其数量可能减少,由于种群数量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迁入率和迁出率,所以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其数量也有可能不减少,C错误;玉米构成的是种群,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
    A. 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
    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核心)的数量特征,根据种群密度预测种群未来变化趋势
    C. 一片草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细菌构成一个群落
    D. 群落的水平结构中,不同种群在同一地段的分布常呈镶嵌分布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详解】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结构,A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核心)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B错误;一片草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而细菌只是微生物中的一类,C错误;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故选D。
    3.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B.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C. 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
    D.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 K值,只是 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答案】D
    【解析】
    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A项正确;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B项正确;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C项正确;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没有K值,D项错误。
    4. 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挖出所有个体.
    A. ①②③④ B. ①⑤②③④
    C. ②⑤③④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的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时首先要确定调查哪一种生物----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即确定取样的方法和样方的数量;之后对选定的样方中的特定植物进行计数;最后汇总数据,并计算出种群密度。答案A。取样调查时挖出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将生物杀死,不仅会使调查数据不准,严重的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考点:种群密度的调查
    点评:样方法是最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并且属于高频考点,所以学习时对其调查程序、样方确定方法、数据处理、最终结果获取等要全面掌握。
    5.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5 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以下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捕获数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A.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 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C. 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总数为60,雄性个体总数为40,即性别比例为3:2,故A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种群的数量为:50×50÷10=250,种群密度=种群数量/面积,因此该种群的密度为250/5=50只/hm2,故B错;若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导致种群密度变大,故C错;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如图表示的是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
    B. 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 ④为年龄组成,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D. 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图中①为年龄组成,A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所以图中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项正确;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图中④为性别比例,C项错误;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D项错误。
    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每隔10米种植一棵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①③⑤⑥ B. ②③⑤⑥⑦
    C. ②⑤⑥⑦ D. ②④⑤⑥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
    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为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③错误;
    ④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迁入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
    故选:D.
    考点:种群的特征.
    8.如图表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导致物种进化
    B. 种群数量减少到K2时遗传的多样性会减少
    C. 当种群的变化曲线为Ⅲ,则可推出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若a点变化为干旱且干早能抑制蝗虫天敌的生长,则该种群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Ⅰ
    【答案】C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使生物减少的数量,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A正确;种群数量减少到K2时,由于种群中的个体大部分死亡了,所以遗传的多样性会减少,B正确;当种群的变化曲线为Ⅲ,a点种群数量为K,则可推出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错误;若a点变化为干旱,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I,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及生物种间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 丁为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发展趋势
    C. 调查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可使种群密度增加,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可使种群密度减少,A正确;丁为年龄组成,通过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来预测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B正确;蚜虫活动范围小,个体小,一般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下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
    C. 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c点时种群增长率与a点时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0-b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b-c种群增长速率减少,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于种群的K/2。
    【详解】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A正确;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重捕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B正确;只要是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在增加,故a点、c点时,种群数量都是增长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C错误;增长率是增长的量除以原来的量,S型曲线中的增长率是逐渐减小,故c点时种群的增长率小于a点的增长率,D正确。
    故选C。
    11.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B.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C. 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 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曲线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
    【详解】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会使种内斗争加剧,K值不可能增加,A错误;
    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K值增加,B正确;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使其食物或者栖息环境发生了改变,K值可能增加,C正确;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该新物种捕食该种群的天敌,或者为该种群提供食物,那么K值可能增加,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分析图形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12. 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 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 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 沙丘上造林、沧海桑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B
    【解析】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13.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 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 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解:A、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
    B、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错误;
    C、第4年后开始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C正确;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但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故D错误.
    故选:C.
    14.某种生物群落中,竞争最激烈的是( )
    A. 水稻植株之间 B. 稗草植株之间
    C. 水稻与稗草之间 D. 蛙与昆虫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 
    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水稻植株之间属于种内的斗争关系,不属于种间的竞争关系,A错误;稗草植株之间属于种内关系,不属于种间关系,B错误;水稻与稗草属于不同的种群,二者之间可竞争阳光、土壤中营养等,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蛙捕食昆虫,蛙与昆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15.如图表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0只
    B. 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t1时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数量最多
    D. t1-t2种群数量变化与食物等有关
    【答案】D
    【解析】
    图中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2000不是该种群的K值,K值小于2000,A错误;t2之后该种群的数量上升,因此该点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与该种群之间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根据捕食与被捕食的曲线可知,被捕食者先达到最大数量,而捕食者后达到最大数量,因此t1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其天敌数量不会达到最大数量,C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外源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其中外源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内源性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在多种外源因素、内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属于S型曲线。在t1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16.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査,结果如图所示(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
    C. 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
    D. 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分析题图: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详解】由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还未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根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为1:1时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7.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 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 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 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 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D
    【解析】
    考查了种群增长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18.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其中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当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时,则丙和乙除了具有捕食关系外,在争夺生存空间方面、溶氧等方面还存在竞争关系,相关的食物链为: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大量的鱼在短时间内会捕食更多的浮游动物,导致浮游动物急剧减少,鱼类因食物缺乏等导致生存斗争加剧,随之也会大量减少。可见,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最终应是甲种群,即藻类,C正确,A、B、D均错误。
    19. 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A. 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 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 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项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为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第8年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1/2K,即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项正确;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0.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C.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C
    【解析】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B正确;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C错误;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D正确。
    21.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 2、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 3、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详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中等题.
    22.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生态因素
    B.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 B、C两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 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由图示可知,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中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农业生产中,可以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解:A、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
    C、b、c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正确;
    D、b处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
    故选:C.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总趋势是物种丰富度增加和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②群落演替中草本植物逐渐取代地衣,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主要原因都是对阳光竞争的结果
    ③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所以只要气候适宜,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均可形成树林,只是时间有长有短
    ④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激烈
    ⑤因为地衣可以分泌有机酸,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所以是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
    ⑥通过群落演替,森林里不再有地衣、苔藓等生物
    ⑦人类活动不仅没有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反而加快了自然演替的速度
    A. ②③⑤
    B. ①②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⑤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解:①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总趋势是物种丰富度增加和系统的稳定性提高,①错误;
    ②群落演替中草本植物逐渐取代地衣,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主要原因都是对阳光竞争的结果,②正确;
    ③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所以只要气候适宜,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均可形成树林,只是时间有长有短,③正确;
    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④错误;
    ⑤因为地衣可以分泌有机酸,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所以是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⑤正确;
    ⑥通过群落演替,发生优势取代,但森林里仍然有地衣、苔藓等生物,⑥错误;
    ⑦人类活动能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⑦错误.
    故选:A.
    考点:群落的演替.
    24. 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B. 竞争的结果表现为一方优势,一方劣势甚至被淘汰
    C. 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
    D. 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竞争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5.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
    D. 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另外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A、该群落的演替是在保留植物种子和土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错误;
    C、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逐渐下降,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C正确;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考点:群落的演替.
    26. 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最先进入的往往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的结果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 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原来从没有过植被,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红松林之所以能取代杨树和白桦是由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初期,杨树与白桦会因为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等资源而发生竞争;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会越来越丰富。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
    (1)群落演替的方向
    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2)群落演替的结果
    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27.下列情况下发生的演替,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 水灾过后的草原 B. 过量砍伐的森林
    C. 弃耕的农田 D. 光秃的裸岩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水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过量砍伐的森林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而光秃的裸岩从来没有植被覆盖过,所以进行的是初生演替。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8.在群落的演替中,一个种群的数量迅速增长的时期过后,往往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这种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A. 天敌数量减少 B. 可利用食物的增加
    C. 死亡率增加或出生率降低 D. 出现了其他新物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详解】天敌数量减少,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增加的趋势,这不是种群数量稳定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可利用的食物增加,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增加的趋势,这不是种群数量稳定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出生率、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大小,一个种群的数量迅速增长后,会由于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其天敌也会因食物来源增加而数量增加,导致该种群的死亡率增加或出生率降低,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出现相对稳定的状态,C符合题意;出现了其他新物种不一定与该种群存在种间关系,即使存在种间关系,也不一定会使种群数量处于稳定阶段,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9.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该相同,C正确;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3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对于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边及夹角上的个体数。
    【详解】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使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及其顶角的菌体,结果正常,不会偏小,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发病率和探究酵母菌数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二、非选择题
    31.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若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甲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图甲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__________(写出两点)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
    (2)若图甲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_____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C点后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从a年到e年,___________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密度 (2). Aλt (3). 资源、空间 (4). B (5). 当种群数量为B点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6). 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7). 0~e (8). 乙 (9). 群落的演替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
    图甲中,曲线X表示J型曲线,曲线Y表示S型曲线,两条曲线之间的阴影表示环境阻力或在环境阻力下被淘汰的个体。
    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曲线显示该比值越来越小,说明甲树种越来越少,乙树种越来越多。
    【详解】(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若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甲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Aλt 。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以表示由于受到生存空间、食物、天敌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
    (2)若图甲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鱼的数量可以在最短时间恢复。C点后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此时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在0〜e均处于竞争状态。从a年到e年,曲线显示该比值越来越小,说明甲树种越来越少,乙树种越来越多,即乙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的这种变化叫做群落的(次生)演替。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明确图1中阴影部分的意义,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并结合曲线信息准确答题。
    32.种群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它具有相关的特征。请完成下图。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1)调査牧场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调查山羊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请举出两个实例_________________。
    (3)种群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在位置和布局上还具有________特征。
    【答案】 (1). 出生率 (2). 迁出率 (3). 年龄组成 (4). 性别比例 (5). 样方法 (6). 标志重捕法 (7). 确定渔业捕捞的最佳数量;确定害虫的防治时间 (8). 空间特征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使种群数量增加,故①为出生率,种群的死亡率和迁出率使种群的数量减少,故②为迁出率,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故③为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故④为性别比例。
    【详解】通过概念图及上述分析可知,①为出生率,②为迁出率,③为年龄组成,④为性别比例。
    (1)调查植物和某些昆虫卵的密度常用样方法,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故调査牧场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调查山羊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对于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所以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确定渔业捕捞的最佳数量、确定害虫的防治时间等。
    (3)种群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在位置和布局上还具有空间特征,常见的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作答。
    33.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以下是不同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小组在对某池塘内鲫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条,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 160条,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10条,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条,此方法为________,适用于_____________的动物。
    (2)第二小组对某地区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单位:株·m-2)连续进行5年的调查,所得的数据如表所示,其中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
    年份
    种名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0
    6.8
    5.5
    曼陀罗
    3.0
    2.1
    1.1
    0.3
    0.1
    灰绿藜
    3.2
    2.8
    1.7
    1.3
    0.6

    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豚草与灰绿藜的关系最可能是_________。
    (3)第三小组的成员发现该地区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的分布都具有垂直结构,引起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等,引起动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___等。
    (4)第四小组的成员发现由于合理保护,该地区中的物种组成不断增多,群落结构越来越___,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
    【答案】 (1). 3200 (2). 标志重捕法 (3).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 (4). 随机取样 (5). 竞争 (6). 阳光 (7). 食物条件 (8). 复杂 (9). 次生演替
    【解析】
    【分析】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群落的垂直结构常表现为分层现象,引起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引起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中物种数量越多,营养结构一般越复杂,群落的结构越稳定。
    【详解】(1)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池塘内鲫鱼符合此特点,故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200条,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条,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10条,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计算公式为:N=M×n/m(N为种群数量,M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为第二次捕获的总数,m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即N=200x160/10=3200。
    (2)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随机取样,表中数据显示随着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灰绿藜的种群密度在减少,故推测两种生物存在竞争关系。
    (3)引起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等,引起动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环境和食物分布。
    (4)第四小组的成员发现由于合理保护,该地区中的物种组成不断增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这种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作答。
    34.如图所示为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个点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一个点是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迁入第________年后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答案】 (1). d (2). b (3). 2 (4). 6 (5). b
    【解析】
    【分析】
    该图为“S”型增长曲线,0~a段,种群数量较少,增长较缓慢;a~b段,随着种群基数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加快,到达b点时最快;b~c段,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变慢;到d点之后,即达到K值,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d点之后,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d。 
    (2)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增长速率,故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b。 
    (3)图中0~a段,种群数量较少,增长较缓慢,当S型曲线的起始阶段达到一定的种群基数后,增长速率逐渐增大,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超过K/2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故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ab段,即在迁入2年后开始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增长变的很缓慢,由图可知,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迁入第6年后开始的。
    (4)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的点是d,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捕捞后保持在K/2,即b点,此时的种群增长速率较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种群数量。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明确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特别是K值和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的特点,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节的重点内容,并深刻理解,灵活的运用。
    35.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装置是________,B装置是________。
    (2)图中A装置主要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性进行采集。
    (3)许多土壤小动物不适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要用B装置采集大量跳虫用于实验培养,则B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_________(选“干燥的棉花”、“湿润的棉花”、“清水或酒精”,下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则B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5)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诱虫器   吸虫器  (2)趋暗、避高温、趋湿  (3)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4)湿润的棉花 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酒精  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5)为了使空气流通
    【解析】
    (1)图中AB装置分别是诱虫器和吸虫器。(2)诱虫器营造的是温度差异、明暗差异和湿度差异的环境,所以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特性进行采集。(3)部分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所以均不适宜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4)该小题要注意培养和保持的区别。(5)为了使空气流通,应将土壤与花盆之间保留一定的空隙。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