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01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02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03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04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05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06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07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08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甘肃平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①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②者有所窜其手。(节选自《荀子·大略·三百一十五》)【注释】①错质:呈献礼物(给君主)。错:同“措”。质:同“贽”。一说犹委质,献身(给君主)。②窭(jù):穷得无法备礼物。泛指贫穷。
    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B.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C.上重义则义克利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乐分施而耻积藏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3.翻译下面句子。(4分)(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4.填空。(6分)【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对__________的追求。【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开篇指出“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的观点,进而强调了自上而下,__________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见解,【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另外,【甲】【乙】两文都具有汪洋恣肆、气势非凡的特点,这得益于两文段都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羞”的基本含义为感到耻辱,如羞耻、羞辱;引申含义为难为情,害臊,如害羞、羞惭 2.C 3.(1)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它们)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 4. 物质利益 舍生而取义者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重视道义 对比论证 排比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为必考题型,分值基本在10-16分之间。考点涉及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手法、理解感悟等方面。
    对于写作手法分析题,考生要在读懂、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特殊手法等进行辨析和欣赏。其中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布局谋篇等。常见出题形式有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
    【常用的写作手法】 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正侧面结合、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正衬、反衬等。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1.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服,互相比较。作用:凸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2.衬托。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3.烘托。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或环境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4.正侧结合。正侧结合是指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5.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构成画面的事物中,动态和静态的事物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动静结合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等。作用:能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独特的意境,彰显表达的艺术性;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绪。 6.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在一起以表达同一种情感。作用: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7.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在描蔡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8.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是指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作用:能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慑力。 9.借景抒情。借助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情感。
    (2023·广东江门·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1.解释加划线词语的意思。(1)心乐之( )          (2)斗折蛇行( )(3)不可久居( )2.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②若无穷,然卒③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④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选自柳宗元《石渠记》,有删改)【注释】①渴:指袁家渴。楚越方言,水的支流为“渴”。②睨(nì):斜着看。③卒:最终。④庥:同“休”,休息。
    3.解释加划线词语的意思。(1)民桥其上( )          (2)睨若无穷(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逾 石 而 往 有 石 泓 菖 蒲 被 之 青 藓 环 周5.两文在写法上都运用了什么手法?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感到快乐 像北斗星那样 停留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3.建桥,筑桥 好像 4.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 5.两文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都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因而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心里为之高兴。乐:对……感到快乐。(2)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那样。(3)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皆若,都好像;空游,在空中游动;依,依傍。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桥:建桥,筑桥。(2)句意: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若:好像。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逾石而往”点明了行进的方位,“有石泓”写发现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分别写石泓表面和周围的植物。故断为: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及文章主旨的能力。回答本题,可以结合对周边的景物描写以及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也可以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自我内心的感受进行分析。【甲】文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致胜,拓阔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乙】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由此可知,【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思想感情上,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为排遣心中愤懑之情,寄情于山水之中的忧伤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
    参考译文:【乙】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迁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问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一、(2021·云南曲靖·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①,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②。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美恶:这里指天资的高下。②长(zhǎng):官长。
    1.解释下列句中词的意思。(1)不知其旨 旨:________________(2)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_(3)学学半 学:________________(4)然后博喻 喻: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3.甲文以“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作用?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谓简要概括。
    【答案】1.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同“敩”,教导 晓喻,明白 2.(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 3.开篇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引出论题,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更易于接受。 4.议论。甲文用“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得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食互相促进的,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学学半”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乙文提出了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的观点。
    二、(2023·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 谈笑有鸿儒         鸿:大B.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 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C.可爱者甚蕃    蕃:多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D.不蔓不枝      蔓:藤蔓           陶后鲜有闻         鲜:新鲜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两方面写出陋室不陋,来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爱莲说》从________、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写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人格。
    【答案】1.D 2.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 托物言志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生长环境
    三、(2022河南濮阳·统考一模)阅读《爱莲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孰视之,自认为不足         反躬自问B.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闻过则喜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博古通今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山清水秀2.把选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选文中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两人怎样不同的处世态度?
    4.选文与下面链接材料都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两个文本的主题简要分析。【链接材料】 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榆扬①,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②之,是但知花好,而昧③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④者于不问,其心安乎?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摘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尽吻榆扬:竭力赞美。②予:这里是赞美的意思。③昧:不知道。④汲:从下往上打水。
    【答案】1.B 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3.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不好,但人格是可以高尚的。 4.文本一中,作者借菊花、牡丹衬托莲花(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文本二中,作者借菊花的美衬托种菊人的美,突出赞美种菊人勤劳的主题。
    四、(2023·河南洛阳·统考模拟)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畔之”中,“畔”同“叛”,是背叛的意思。B.文章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用攻城一方占优势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C.本文中“之”一词多义:“三里之城”中的“之”意思是“的”;“寡助之至”中的“之”意思是“到”。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4.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力迅速强盛起来。【链接材料】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节选自《国语·勾践灭吴》【注释】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案】1.B 2.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3.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先从攻城方论证,“环而攻之", 说明占有“天时”,最后却"不胜”,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从守城方论证,守城方有有利的地理条件,却委而去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经过层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由论战争巧妙过渡到论治国道理,突出“行仁政"的重要性。 4.得道多助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排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解析】1.此题考查内容理解。B.有误,文章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用攻城一方占优势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域:管辖,限制;以:凭借,依靠;封:划定;疆:边疆;固:巩固;险:险要;威:震慑;利:锐利。
    3.此题考查论证过程。作者首先在开头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接着先从攻城方进行论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说明“必有得天时者矣”,最后却“不胜”,证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再从守城方进行论证,守城方有有利的地理条件,“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却“委而去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由论战争巧妙过渡到论治国道理,经过层层论证,最后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突出“行仁政”的重要性。4.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链接材料】中“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排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是说勾践取信于民,采取了各种利民、富民的措施,使国力迅速强盛起来。综上所述,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
    相关课件

    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9 文言文阅读——写作方法(复习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8 文言文阅读——内容理解(复习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8 文言文阅读——内容理解(复习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考点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20 文言文阅读——比较探究阅读(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20 文言文阅读——比较探究阅读(复习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较探究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