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13 种群与群落(分层训练)(教师版).docx
    • 学生
      13 种群与群落(分层训练)(学生版).docx
    • 讲义
      13+种群与群落(讲义) (1).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01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02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03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01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02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03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01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02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03
    还剩4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文件包含13种群与群落分层训练学生版docx、13种群与群落分层训练教师版docx、13+种群与群落讲义1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二轮生物复习策略
    高考能否考好,二轮复习是一个关键环节。经过一轮复习,往往学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生物基础知识总是记不准、用不好;对实验探究题感觉不好做,做不好;题读不准,作答了却不得分;对难度稍微大点的生物题比如遗传题缺乏思路,且不能举一反三。为了提升二轮复习的效率,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一、对知识进行层级化的框架梳理:生物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逻辑关系对知识进行层级化的“知识框架”梳理,以便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从而能够更好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回归教材,注重教材细节:新课标I卷的题“不偏”“不怪”“不坑”,不会在题目中设“语言陷阱”,大多数题考查的内容直接或改编至教材。
    三、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类知识”的梳理,深入理解生物学研究方法:新高考命题的呈现,往往是延续科研人员的思维过程。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四、掌握生物学实验的两大要素:自变量和对照。
    自变量保证了实验设计的逻辑正确,对照保证实验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所有的实验设计题都是由自变量得到的因变量(实验结论),因此在做实验题时首先要找准自变量。
    五、帮助学生总结一些答题技巧
    做选择题要把握住几点:(1)高考题往往有非常明确的选项,比我们平时的模拟题要简单,所以千万不要把高考题看得太难,不要想多了,想复杂了。(2)高考题考查的对象一般是重要概念和基本素养,对于重要概念不能过于死记硬背,要理解。(3)生物不是数学,不考复杂的计算,数字越复杂,答案可能越简单。所以要善于运用倒推法、排除法来做选择题。
    做好以上几点,相信二轮复习后学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解密13 种群与群落(分层训练)
    A组 基础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2022·河北·临城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十七年蝉”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然后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图1表示某地“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和被捕食率的变化情况。图2表示某种鸟类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该地“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时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
    B.图1所示的“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与被捕食率成正相关
    C.该种鸟类种群数量是“S”形增长,前8年中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a点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2021·江苏·周市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C.若A代表燕麦胚芽鞘,a为单侧光,则b、c可分别代表生长素在尖端下部横向运输和向光弯曲生长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激活B细胞的信号,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
    3.(2022·河北行唐·高三期末)鳤曾是长江流城广泛分布的鱼类之一,近年来其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从“普通”变成“稀有”,上一次在鄱阳湖监测到鳤是在2012年。2020年1月1日起,鄱阳湖开启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成效明显,仅一年,鄱阳湖的鳤回来了!2021年4月,专家在鄱阳湖都昌松门山水城例行监测时发现一尾长23厘米、重47.4克的鳍,这一尾鳤体型较小,估计为1年龄左右,可以推断,“消失”多年的鳤种群正在恢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012~2020年,最适合用标志重捕法估算鄱阳湖中鳤的数量
    B.2012~2020年,鳤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小于1导致其种群数量逐年减少
    C.专家推断鳤种群正在恢复的理由是鳤种群的迁人率大于迁出率
    D.2021年之后的某段时间内鄱阳湖的鳤种群数最增长速率可能会出现减小现象
    4.(2022·江苏张家港·高三开学考试)某研究小组对某草原两公顷范围内的草原犬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3只,第二次捕获280只,其中有标记的70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犬鼠在重捕前有4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B.调查期间犬鼠的死亡率是43只/公顷
    C.调查期间该地区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700只/公顷
    D.调查期间犬鼠种群的数量波动一定会引起该种群的K值改变
    5.(2022·湖北武汉·高二期末)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

    A.猛禽种群密度可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调查
    B.田鼠的种群密度由田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
    C.b点后田鼠数量逐渐上升,与株冠形成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有关
    D.d点后田鼠数量逐渐下降是猛禽数量增多大量捕食田鼠的结果
    6.(2022·河北·无模拟预测)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B.血球板计数法观察酵母菌细胞时无法区分死活
    C.将培养液震荡均匀后再使用血球板计数
    D.通过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的种群数量曲线为“J”型
    7.(2022·山东·一模)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建立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吹绵蚧种群数量低于m或大于p时种群数量都会下降
    B.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之间时,种群数量会下降并稳定于m点
    C.图中m、n、p是吹绵蚧种群数量的稳定点,果园生产中要严防超过n点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吹绵蚧数量也可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8.(2022·山东日照·一模)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产量恒定法则保障了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B.自疏现象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
    C.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D.自疏现象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也是对不利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
    9.(2022·河北保定·高二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黑光灯进行诱捕可估算某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B.对某种鼠进行调查时,做好标记放回后需经过足够时间再重捕
    C.根据某植物的分布情况、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及样方数量
    D.调查得到的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可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0.(2021·湖南·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所列举的种群特征
    B.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
    C.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D.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
    11.(2021·山东·济南市天桥区黄河双语实验学校高二阶段练习)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A.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
    B.由表中数据可知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性,由此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鱼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会更高
    D.大量捕捞7+以上个体,会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明显变化
    12.(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一模)模型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简化描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建构种群S型增长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B.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建构了物理模型
    C.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变化属于物理模型
    D.血糖平衡调节模型建立中应用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来描述过程
    13.(2022·天津·高二期末)如图所示是某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中分母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分子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能够直接影响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乙在0~t1时间段的增长类型是“J”型
    C.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甲的密度时,若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高
    D.t3之后,若通过改善种群乙的栖息环境可使其数量明显增多,这主要是提高了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4.(2022·广东珠海·高二期末)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即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不会影响原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草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C.种群数量接近K值时其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升高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其年龄结构很快走向衰退型
    15.(2022·安徽·高二开学考试)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因素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林冠层的郁闭度增加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D.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决定种群数量的决定性因素
    二、多选题
    16.(2021·江苏·周市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如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型增长
    B.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17.(2022·山东日照·高二期末)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图1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成虫现存量的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率的变化,图2表示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1推测,“十七年蝉”种群的成虫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成负相关
    B.图1中5月10日~22日“十七年蝉”成虫现存量上升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该种鸟在图2中d点时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前8年内其数量最大的点是a点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估算结果会偏高
    18.(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在不同季节以标记重捕法对某种鼠的数量进行研究统计,计算种群数量并记录性别比例,研究结果如图所示,其中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状图表示某月性别比例。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冬季对该鼠种群进行研究数据误差可能会增大
    B.从春季到夏季性别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一定是新产生个体中雄性多于雌性
    C.若从夏季到秋季没有新个体产生,则雄性个体死亡量比雌性要多
    D.秋季鼠种群数量的降低对于种群的发展是有利的
    19.(2021·辽宁·凤城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为研究稻螟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地区将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对4000亩地里的稻螟虫进行有效控制。据此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引入鸭后,稻螟虫种群K值降低,甲图曲线其值为N2
    B.乙图AB段,稻螟虫初始数量为N0,且每天增加3%,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
    C.通过鸭子捕食稻螟虫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D.天敌、竞争者等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也可通过引入稻螟虫竞争者来达到防控目的
    20.(2020·山东宁阳县一中高二阶段练习)下表中数据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单位:株/平方米)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郁闭度值越大则遮蔽程度越强)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郁闭度
    0.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A.光照强度是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重要的非生物因素
    B.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种群密度的变化与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
    C.三个种群密度变化的差异主要是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同所致
    D.只有影响三个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才能影响种群密度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综合题
    21.(2022·福建福州·模拟预测)鳕鱼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海洋鱼类,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科研人员基于数据构建图示模型,用以预测捕捞强度、网眼大小等人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即使没有捕捞,鳕鱼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模型显示,不同网眼160mm和130mm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不同,原因是网眼不仅直接影响捕获数量,还改变鳕鱼种群的_____,从而使_____下降导致种群衰退。鳕鱼是冷水鱼类,对洋流温度变化敏感,因此模型构建时需要考虑__________这一种群特征,对某一海域的鳕鱼种群数量变化进行预测。
    (3)海洋中存在浮游植物一浮游动物一低营养级鱼类一高营养级鱼类的营养结构,高营养级鱼类多具有较高经济效益,为提高高营养级鱼类的捕获量,从营养结构角度可采取的措施是减少________________。
    22.(2022·河北邢台·高二期末)2020年起源于东非的蝗灾数月就席卷了东非、西非的10多个国家,此后蝗虫群又进入亚洲的部分国家。根据媒体报道,当时蝗虫的数量已经达到4000亿只。这次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有效治理蝗灾,则可以通过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来为蝗灾的治理提供依据。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使用该方法时,最后得出的结果要取_____作为跳蝻密度的估算值。
    (2)面对蝗灾,人们想出了很多灭蝗办法,我国科研人员在研究“牧鸭治蝗”时构建的鸭-蝗虫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该模型中,蝗虫数量由N1变为N3的过程中,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为_____,治理蝗虫的最佳时机为图中的_____点,请再提出一种治蝗的措施:_____。
    (3)蝗虫群经过某地区时遇到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该地区次年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这体现了_____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3.(2021·山东·德州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一些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 龄结构,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 g 的为幼龄鼠,体重≥90 g 的为老龄鼠,其余 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 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 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1)甲组研究人员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常用于 调查_____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__。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
    (2)甲组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 90 g 的个体,乙组认为这样做不 正确,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该区域田 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组图示 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__。

    B组 提升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挺水植物芦苇常常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估算值将偏大
    C.在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常用到的调查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草地某种植株种群密度时,需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2.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
    B.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
    C.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有积极作用
    D.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3.下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曲线可表示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所以退耕后的农田会形成森林
    B.a曲线表示群落的初生演替,其演替过程比b艰难而漫长
    C.群落演替中,营养结构都是从简单到复杂
    D.E点可代表已达顶极群落阶段,此阶段可能为灌木丛
    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稻田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的估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B.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K值大于S型增长的K值
    C.弃耕的农田在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群落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D.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5.某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石鳖等动物,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但都可被海星捕食。海星被人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藤壶、贻贝、石鳖三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成为优势种,其种内斗争加剧
    C.该潮间带中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样方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狭长海岸的活动范围小的藤壶种群密度
    6.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会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鹏等鸟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之间存在种间竞争
    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C.小杜鹃和大杜鹃都在林冠层生活,故具有相同的生态位
    D.黑枕黄鹏等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7.在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区栖息着多种动物。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植被
    主要栖息的动物
    地被层和草本层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
    灌木层和幼树层
    树莺、苇莺和花鼠等
    林冠层
    柳莺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柳莺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B.北方针叶林群落中的生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该林区中不同种鸟类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
    D.植被为动物分层提供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8.潮间带常见的浜螺是捕食者,捕食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潮间带的优势种一一浒苔。如图表示藻类种数与浜螺密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潮间带藻类的丰富度
    B.图中结果可为“收割理论”提供证据
    C.若没有浜螺,则藻类的数量将会减少
    D.图中显示浜螺的适度捕食提高了藻类的物种多样性
    9.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根据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
    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与栖息空间有关
    10.下表为三个稳定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生态系统类型
    高山草甸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类数
    160
    100
    80

    单位面积种类数(种/m2)
    20
    18
    10
    平均产量相对值
    2 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类数比例(%)
    25.0
    49.1
    78.0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三个生态系统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11.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每天9时抽3个样检测,求平均值
    B
    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选一年生的枝条做插条
    C
    调查某块草地的物种丰富度
    统计多个样方,求平均值
    D
    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随机取样,统计多个样方,求平均值

    A.A B.B C.C D.D
    12.在某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互相不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13.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垂直带
    海拔(m)
    植被类型
    蝶类种数

    <1000
    热带季雨林
    349

    1000~2000
    常绿阔叶林
    452

    2000~2500
    常绿落叶混交林
    201

    2500~3000
    针阔混交林
    136

    3000~3500
    针叶林
    125

    >3500
    高寒灌丛草甸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14.研究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在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下图是某群落中甲、乙、丙三个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一段时间后丙种群数量可能下降
    B.若甲、乙、丙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三个动物种群,甲为植食性动物,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或捕食
    C.田鼠种群变化趋势如乙种群,但田鼠数量随季节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量的变化
    D.在研究该群落时,可通过统计多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并取平均值的方式调查植物丰富度
    15.1968年,班尼特大坝在皮斯河上游建成后,河流下游的洪水脉冲消失,导致三角洲植被的迅速变化,众多鸟类栖息的湖泊和池塘迅速萎缩。下图为大坝建成前后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1中不同植被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据图可知长期的水位波动,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图1和图2 比较可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
    D.图示所有的动植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二、多选题
    16.美国某海岸岩石潮间带的相关动物营养关系如下图所示。生态学家paine在该处相邻区域选择了两块样地,其中一块样地每周检查并去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体型变大并成为了优势种,以后贻贝又成为了优势种,两年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物种数由15种降至8种,四年后,藤壶绝迹,只剩下贻贝和海藻;另一块对照样地则几乎未发生改变。paine又继续在千里之外的新西兰西海岸进行了相似研究,并取得相似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paine实验结果揭示了顶级捕食者对于群落组成影响的关键种地位
    B.捕食者调节被捕食者种间竞争的结果取决于竞争者的资源获取能力
    C.对照样地的物种组成状况排除了自然环境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paine进行新西兰西海岸相似实验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
    17.科学家设计一系列50m×50 m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鼠不能通过。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更格卢鼠的数目时,若被天敌吃掉的个体中有被标记的个体,估算值将偏大
    C.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
    D.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竞争,是因为它们的生态位发生了重叠
    18.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过度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某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
    4
    15
    25
    40
    草木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9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是群落演替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
    C.表中的灌木和乔木的数据可能是在该弃耕农田区采用样方法获取的
    D.表中数据表明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第一年该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
    20.下图甲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曲线,图乙为二者随时间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代表捕食者,N代表被捕食者
    B.P3和N3代表二者的环境容纳量
    C.图甲中①区域种群数量变化对应图乙中a时期
    D.捕食关系对于维持种群数量稳态有重要作用
    21.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多地将荒草地等闲置区域改建为湿地公园,如下图所示,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湿地公园内所有的动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植物种类的选择要注意野生动物食性、栖息环境等差异
    C.湿地公园的改造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从深水区到水岸高地,不同区域植物种类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组
    2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植物出现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原因是_____。植物的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其原因是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__。(用数字作答)
    (2)现有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A、D生物对应的曲线分别是_____。
    (3)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
    (4)捕捞一个池塘里的某种鱼,应如何才能使效益最高?_____。
    Ⅱ、云南省政府在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受破坏后,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如图表示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5)欲统计山脚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对于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常用_____法进行采集。
    (6)b时期时,物种①②③呈垂直分布,该现象的主要意义是_____。

    四、综合题
    23.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_______________。
    (2)若大兴安岭的草丛沼泽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为: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群落→旱柳群落。则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_______演替。
    (3)由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和旱柳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
    (4)旱柳种群具有的特征有_______(填序号)。
    ①死亡率     ②垂直分层现象     ③年龄结构     ④性别比例     ⑤水平镶嵌分布     ⑥复杂的种间关系     ⑦迁入率
    24.某调查小组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图中a~e五个点中,a点的野鲮鱼种群年龄组成是______型,其中野鲮鱼种群数量最少的是____点。影响鲮鱼种群密度波动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3点)。
    (3)当湖泊受到N、P污染的时候,藻类大量繁殖,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估算某藻类细胞的种群密度。若吸取该藻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倍,采用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图2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此样方中藻细胞有_____个。如果计数室中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8个,则1mL样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__________个。
    25.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湖泊A是某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浅水湖泊,有着丰富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和较高生产力的各种水生生物群落。研究人员在近30年来连续开展水生植物多样性调查,以1983、2005、2016三年的调查数据代表该湖泊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湖泊A的物种组成除了各种水生植物外,还有______________。近30年来,城镇化的发展使湖泊A的多个群落面貌不断发生阶段性的变化,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__演替。
    (2)调查群落植物类群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法,表中数据为1983年以来湖泊A各生活型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变化。由数据可以看出,若把湖泊A看作一个大群落,其演替趋势为植物类群的物种丰度____________,其中贡献最大的生活型为____________植物。
    各生活型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变化
    种类
    1983年
    2005年
    2016年
    种数
    所占比例(%)
    种数
    所占比例(%)
    种数
    所占比例(%)
    沉水植物
    14
    37.84
    14
    28.57
    18
    26.87
    浮叶植物
    3
    8.11
    3
    6.12
    3
    4.48
    漂浮植物
    1
    2.70
    3
    6.12
    4
    5.97
    挺水植物
    19
    51.35
    29
    59.19
    42
    62.68
    合计
    37
    100
    49
    100
    67
    100

    (3)将湖泊A划分为若干群落类型分别进行调查,获得下表数据(具体群落名称未给出)。研究发现,在2005年水生植物群落数量最低,仅有4大类共9个群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群落数量减少最多,推测这些区域被挺水植物群落侵占,因为当时的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属于挺水植物)在湖泊A已形成入侵趋势。若接下来不进行治理,推测2005年后的湖泊A会出现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__等现象。
    湖泊A水生植物群落类型及群落数量演替动态
    群落类型
    1983年
    2005年
    2016年
    数量(个)
    挺水植物群落
    4
    4
    9
    沉水植物群落
    10
    3
    8
    浮叶植物群落
    2
    1
    4
    漂浮植物群落
    0
    1
    1

    (4)下表的调查数据为1983年以来湖泊A水生植物干重的变化。由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的单位面积水生植物干重约为1983年的____________倍。研究发现干重增加最为明显的区域距离城镇较近,由于人类活动____________,造成藻类植物爆发式增长,使群落类型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
    1983年以来湖泊A水生植物干重的变化(g/m2)
    湖泊A的不同区域
    1983年9月
    2005年8月
    2016年8月
    东部
    126.4
    453.2
    634.9
    中部
    100.6
    92.0
    257.4
    西部
    106.3
    113.1
    478.5
    平均值
    111.1
    219.4
    457.0













    解密13 种群与群落(分层训练)
    A组 基础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1分析,种群密度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密度大时被捕食率低,密度大有利用于生存。因此在空间上,“十七年蝉”的成虫在其生存环境中最可能呈集群分布。
    2、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详解】
    A、“十七年蝉”活动范围小,所以一般不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通过图1可知,“十七年蝉"种群的种群密度与被捕食率的关系成负相关,B错误;
    C、=1时,种群数量不变;>1,种群数量增加;从图2可以知道,e点以后,>1并且是个定值,所以在e点后的平台种群数量变化是符合“J”型曲线的;前八年中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b,C错误;
    D、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D正确。
    故选D。
    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大脑皮层能产生渴觉;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单侧光或地心引力能引起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在体液免疫中,当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详解】
    A、血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中,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同时将兴奋传递给大脑,大脑产生渴觉,A正确;
    B、诱捕雄虫,雄虫的数量下降,使其性别比例失调,从而干扰昆虫的正常交尾,并导致种群密度下降,B正确;
    C、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但生长素的运输部位在尖端,C错误;
    D、当有信号(如抗原)激活B淋巴细胞后,会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3.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
    A、鳤是稀有物种,不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由于题干没有具体的数据,所以不能知道2012~2020年,鳤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是否一直小于1,B错误;
    C、专家推断鳤种群正在恢复的理由是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断增大,C错误;
    D、2021年之后的某段时间内鄱阳湖的鳤种群数最增长速率可能会出现减小现象,D正确。
    故选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详解】
    A、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因此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含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可知该调查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A错误;
    B、调查期间褐家鼠的死亡率是43÷1400×100%≈3%,B错误;
    C、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393-43)×280÷70=1400只,调查范围为两公顷,故种群密度约为700只/公顷,C正确;
    D、根据题意“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可知,因此褐家鼠种群的数量波动不会引起稳定平衡密度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5.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4、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详解】
    A、猛禽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或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调查,A正确;
    B、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少,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密度基本不变,B正确;
    C、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C正确;
    D、d点后,株冠开始萎蔫,这样不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减少,为田鼠提供食物来源少,D错误。
    故选D。
    6.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
    (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详解】
    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为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A正确;
    B、血球板计数法观察酵母菌细胞时无法区分死活,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B正确;
    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正确;
    D、通过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的种群数量曲线为“S”型,D错误。
    故选D。
    7.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图中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m点之前种群数量增加,m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逐渐在m点稳定,n点时种群数量达到平衡,高于n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大,p点达到新的平衡点,高于p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然后在p点稳定。
    【详解】
    A、据图可知,当种群数量低于m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上升,种群数量大于p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
    B、当种群数量介于m-n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下降,但低于m,种群数量又会上升,所以最终稳定在m点,B正确;
    C、被捕食率高时种群数量下降,补充率高时种群数量上升,所以m、n. p是三个稳定点,一旦超过n点,种群数量会上升,害虫的数量多会导致果园减产,所以要防止超过n点,C正确;
    D、投放适当澳洲瓢虫,由于捕食作用,可使吹绵蚧种群数量下降,但若种群数量仍大于n点,种群数量还是上升状态,吹绵蚧数量也可能维持在较高水平,D正确。
    故选A。
    8.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成为S型曲线。不论哪种生物的种群,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叫K值。
    2.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3.单一物种是同一地点同种生物,属于种群层次。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
    A、产量恒定法则保障了种群成员间既互相吸引也互相排斥,维持产量的恒定,A错误;
    B、自疏现象时种内斗争激烈,导致死亡率增大,不会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现象,B错误;
    C、出现产量恒定法则即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高密度下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
    D、当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也是对不利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D错误。
    故选C。
    9.
    【答案】D
    【解析】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等。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
    【详解】
    A、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初次捕获的个体做好标记后放回原来环境,需经过一段时间分布均匀后再进行重捕,B正确;
    C、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C正确;
    D、种群密度只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D错误。
    故选D。
    10.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2、分析题图:图1中,a是性别比例;b是年龄结构;c是种群密度;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反之,种群密度下降。
    【详解】
    A、a是性别比例,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只有雌雄异体的生物才具有性别比例,A错误;
    B、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某种群的数量,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B正确;
    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正确;
    D、图2所示起始阶段出生率=死亡率,为稳定型年龄结构,随着时间的延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变为增长型年龄结构,D正确。
    故选A。
    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来表示。年龄结构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由题表可知,处于繁殖前期(幼年期,年龄为0+~2+)的个体数为 92+187+121=400 ,处于繁殖期(成年期,年龄为3+~8+)的个体数为 70+69+62+63+72+64=400 ,处于繁殖后期(老年期,年龄为等于或大于9+)的个体数为 55+42+39+264=400 ,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相当,由此可推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详解】
    A、鱼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因此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B正确;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鱼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
    D、大量捕捞7+以上个体(成年个体),会导致该种群出生率降低,即会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明显变,D正确。
    故选C。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理模型也可简称模型,但在这种情况下与概念模型通常不同,是可以模拟物理对象的较小或更大的复制品。概念模型是一种或多或少的形式化描述,描述的内容包括建立软件组件时,所用到的算法、架构、假设与底层约束。这通常是对实际的简化描述,包括一定程度的抽象,显式或隐式地按照头脑中的确切使用方式进行构建。
    【详解】
    A、数学模型是运用数理逻辑方法和数学语言建构的科学或工程模型,建构种群S型增长模型属于数学模型,A正确;
    B、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是真实的图像,不是模型,B错误;
    C、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变化属于物理模型,C正确;
    D、模拟运动时,血糖含量及激素分泌情况,需要卡片代表血糖含量及激素的分泌,这个模拟活动本身是构建动态物理模型,模拟活动结束后,画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涉及到语言的描述,属于概念模型,D正确。
    故选B。
    1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曲线,Nt+1/Nt=1时种群数量稳定,>1时种群数量增加,<1时种群数量减少,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能够直接影响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B、在0~t1时间段内,种群乙的Nt+1/Nt>1,且为一个定值,则其增长类型是“J”型,B正确;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高,C正确;
    D、t3之后,通过改善种群乙的栖息环境可使其数量明显增多,即提高了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A。
    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因此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详解】
    A、外来物种入侵会使种群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而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故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原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
    B、在自然条件下,草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随气候、季节更替而变化,B正确;
    C、种群数量接近K值时其出生率会降低,死亡率会升高,C错误;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其年龄结构一般为稳定型,D错误。
    故选B。
    15.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详解】
    A、环境因素中的食物因素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不是所有的环境因素都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温度、阳光等,B正确;
    C、林冠层的郁闭度增加会使一些林下喜阳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阴生植物的数量上升,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
    16.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
    【详解】
    A、在自然条件下,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正确;
    B、由曲线Ⅰ可知,其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少,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B正确;
    C、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减少,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破坏,如果建立保护区,可以增加该种群的数量,C正确;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等导致种群灭绝,天敌多不会导致种群完全消失,D错误。
    故选ABC。
    17.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分析,种群密度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密度大时披捕食率低,密度大有利用于生存,因此在空间上,十七年蝉的成虫在其生存环境中最可能呈集群分布。
    【详解】
    A、通过图1可知,“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成负相关,A正确;
    B、图1中5月10日~22日“十七年蝉”成虫现存量上升原因是被捕食率下降,B错误;
    C、图2中d点时λ<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d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从b点开始,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所以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C错误;
    D、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故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D正确。
    故选AD。
    18.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进行统计的结果,秋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该季节社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春季社鼠种群中雌性仍多于雄性,但性比有所下降,而社鼠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时,社鼠种群中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此时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夏季社鼠种群中雄性多于雌性,此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详解】
    A、冬季气温较低,鼠的活动量降低,被标记的鼠可能会由于食物不足而被冻死,A正确;
    B、分析图中数据,从春季到夏季,种群数量变化不大,但是性别比例下降明显,说明雌性个体的存活率小于雄性,B错误;
    C、若从夏季到秋季没有新个体产生,但是性别比例上升明显,则雄性个体死亡量比雌性要多,C正确;
    D、秋季鼠种群数量的降低对于种群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减少种内竞争,D正确。
    故选ACD。
    19.
    【答案】AC
    【解析】
    【分析】
    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的过程中的食物链是植物→稻螟虫→鸭,鸭捕食稻螟虫,种群数量减小;当鸭种群数量过大,稻螟虫数量较少,稻螟虫的食物充足,种内斗争减小,稻螟虫种群数量会升高;鸭和稻螟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可以使两个物种达到相对稳定,鸭将稻螟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影响水稻产量。
    【详解】
    A、鸭可捕食稻螟虫,引入鸭可降低稻螟虫的环境容纳量,且甲图显示,引入鸭后,稻螟虫种群数量在N1~N3之间浮动,即N2附近波动,故引入鸭后,稻螟虫种群的K值为N2,A正确;
    B、乙图AB段食物和空间条件等充裕且适宜,稻螟虫初始数量为N0,每天增加3%,即λ=1.03,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B错误;
    C、利用捕食关系防治属于生物防治,可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C正确;
    D、天敌、竞争者等生物因素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但引入稻螟虫竞争者,虽可使稻螟虫数量减少,但竞争者同样会危害农田,D错误。
    故选AC。
    20.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一年蓬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均逐渐降低,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少。
    【详解】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因此光照强度是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重要的非生物因素,A正确;
    B、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少,而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均逐渐降低,B正确;
    C、表中信息说明不同种植物对光照调节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换言之,三个种群密度变化的差异主要是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同所致,C正确;
    D、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除了影响三个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外,还有种间竞争、捕食等诸多因素,D错误。
    故选ABC。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综合题
    21.
    【答案】(1)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存在天敌
    (2)     年龄组成     出生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3)捕捞低营养级鱼类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1)
    由于受到资源和空间的限制,并且也存在天敌,因此,即使没有捕捞,鳕鱼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
    (2)
    模型显示,不同网眼160mm和130mm的条件下,捕获的个体的大小不同,进而改变鳕鱼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而影响了出生率,所以不同网眼捕捞条件下,鳕鱼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同。鳕鱼是冷水鱼类,对洋流温度变化敏感,即鳕鱼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出现大量的迁入和迁出,因此模型构建时需要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一种群特征,进而对某一海域的鳕鱼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3)
    海洋中存在浮游植物一浮游动物一低营养级鱼类一高营养级鱼类的营养结构,高营养级鱼类多具有较高经济效益,为提高高营养级鱼类的捕获量,则需要提供给高营养级鱼类更多的食物来源,因此,从营养结构角度分析,需要适当减少捕捞低营养级鱼类,从而为高营养级鱼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增加其K值,从而可以提高高营养级鱼类的捕获量。
    【点睛】
    熟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种群的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2.

    【答案】(1)     样方法     平均值
    (2)     先减少后增多     N1     利用化学物质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蝗虫种群的出生率
    (3)     产卵数量少,出生率下降     非生物#非密度制约
    【解析】
    【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1)
    跳蝻活动范围小,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使用该方法时,为减小误差,最后得出的结果要取平均值作为跳蝻密度的估算值。
    (2)
    根据模型分析,当蝗虫数量由N1变为N3的过程中,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后增加,防止蝗灾不爆发治理蝗虫的最佳时机为图中的N1点,此方法为生物防治。除此治理方法外,还可以采取利用化学物质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蝗虫种群的出生率的措施。
    (3)
    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温度、阳光、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产卵数量少,出生率下降,致使该地区次年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这体现了非生物(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知识,要求考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答题。
    23.
    【答案】(1)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稳定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
    (2)     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田鼠,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易恢复     降低环境容纳量
    (3)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更大
    【解析】
    【分析】
    1、分析曲线图,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树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
    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体重≤40 g 的为幼龄鼠,体重≥90 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根据表格中数据,幼龄鼠的数量为32+57+102+72+61=324只,中龄鼠的数量为71+79+68+102=320只,老龄鼠的数量为112+85+ 95 +31=323只,各个年龄段数量差不多,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2)
    若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田鼠,中龄鼠和幼龄鼠的种内斗争减弱,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使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升高,种群数量易恢复。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都是为了增加环境阻力,其目的是降低环境容纳量。
    (3)
    由图示可知,b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利于躲避敌害。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结合图示可推知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的模拟树桩更多,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而且曲线Ⅰ中的田鼠数量减少更多,说明肉食性猛禽获得了更多的食物来源,故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B组 提升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3、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详解】
    A、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群落的空间结构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湿地边的挺水植物芦苇属于种群,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数目时,该动物的数目(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脱落,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因此估算值将偏大,B正确;
    C、在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常用到的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而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
    D、调查草地某种植株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否则调查结果不准确,D错误。
    故选B。
    2.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
    【详解】
    A、除演替时间外,该农田能否演替至森林阶段还取决于环境,如果是在干旱的地方,很难演替至森林阶段,或许只能演替至草本植物阶段或者灌木阶段,A错误;
    B、随着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至灌木阶段,群落结构变得复杂,所以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增加,B错误;
    C、人工林生物种类简单,不利于提高物种丰富度,C错误;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等,所以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D正确。
    故选D。
    3.
    【答案】D
    【解析】
    【分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a是次生演替,b是初生演替。
    【详解】
    A、b是初生演替,而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a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比b初生演替时间短,B错误;
    C、如果环境变得恶劣,则群落营养结构也会由复杂向简单演替,C错误;
    D、E点物种丰富基本不变,可代表已达顶极群落阶段,如果该地缺少水分,则不会演替至森林,此阶段可能为灌木丛 ,D正确。
    故选D。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详解】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稻田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统计的数据中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因此会导致调查的估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A正确;
    B、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不存在K值,B错误;
    C、弃耕的农田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即群落演替向着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C正确;
    D、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选B。
    5.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海星可以捕食藤壶、贻贝、石鳖,而藤壶、贻贝、石鳖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海星被人捕光以后,发现“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表明藤壶在这种竞争中占优势。
    【详解】
    A、根据题干: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但都可被海星捕食,且当海星被捕光以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说明三者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
    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变成优势种,随着数量的增多,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种群,该地区除了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外还有其它的生物,C错误;
    D、藤壶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长条形地块的藤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C。
    6.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
    2、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
    A、红松和红皮云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两者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A正确;
    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不能仅根据生活区域就判断生物的生态位,大杜鹃和小杜鹃和黑枕黄鹂只是生活在同一地点,可能因为占用资源等不同,导致生态位不同,C错误;
    D、群落是指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的所有种群的集合,包括改区域的所有生物,黑枕黄鹏等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A。
    7.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
    3、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
    A、柳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调查柳莺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A正确;
    BD、北方针叶林群落中植被有地被层和草本层、灌木层和幼树层、林冠层,植物存在垂直结构,存在分层现象,植物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D正确;
    C、据表可知,树莺、苇莺都主要栖息在灌木层和幼树层,因此该林区中不同种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C错误。
    故选C。
    8.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增加;超过一定范围,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降低。
    【详解】
    A、藻类为低等植物,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潮间带藻类的丰富度,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浜螺捕食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随着浜螺数量的增加,可能捕食了更多的浒苔,从而为其他的藻类大量繁殖提供了空间资源,因此藻类种数增加,因此图示的信息可为“收割理论”提供证据,B正确;
    C、图中 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增加;超过一定范围,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降低,据此可推测若没有浜螺,则藻类的种类数将会减少,C错误;
    D、图中 显示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种数最多,多样性最高,说明 浜螺的适度捕食提高了藻类的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9.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详解】
    A、农业生产上,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A正确;
    B、群落的空间结构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对光照等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
    D、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鸟类等)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D正确。
    故选C。
    10.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详解】
    A、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求调查结果准确,应严格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典型草原每平方米的平均种数大于荒漠草原,但是缺乏单位面积中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故不能说明典型草原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B错误;
    C、三个生态系统的群落的空间结构既存在水平结构,也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
    D、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由表中数据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80×78.0%=62.4,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00×49.1%=49.1,草甸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60×25%=40,故比较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最多,即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正确。
    故选D。
    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样方法使用时要做到随机取样,统计结果时,统计多个样方,然后求平均值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2、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或显微计数法。每天定时抽样检测,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次抽样时要多次取样求平均值。
    3、物种丰富度表示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详解】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每天一个定时取样,每次计数前应该振荡摇匀,并多次取样计数后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A正确;
    B、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选取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作为插条,B正确;
    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C错误;
    D、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随机取样,统计多个样方,求平均值,D正确。
    故选C。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捕食者的增加又导致了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的减少,从而又使捕食者减少。
    【详解】
    A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互相影响,形成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规律,使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现象,A错误,B正确;
    C、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错误;
    D、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影响,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影响,两者相互影响,D错误。
    故选B。
    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表格表示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植被类型发生差异,蝶类种类数目也逐渐减少。
    【详解】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不同引起的结果,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A错误;
    B、群落空间结构的范围是群落,每一个群落有各自不同的空间结构,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不能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这不是一个群落的内部空间上的配置,而是许多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B错误;
    C、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的垂直结构,所以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C错误;
    D、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的垂直结构,故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D正确。
    故选D。
    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特征包括:
    ①种群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②种群空间特征: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③种内关系:种内竞争,种内互助。
    群落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
    【详解】
    A、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下降的可能是丙,因为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A正确;
    B、若甲、乙、丙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三个动物种群,甲为植食性动物,则乙可能捕食丙,或者丙捕食乙,或者乙和丙共同捕食甲,乙、丙为竞争或捕食关系,B正确;
    C、据图示可知,乙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持续数年调查田鼠,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波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随季节发生变化,C正确;
    D、调查群落中的植物丰富度时,取平均值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D错误。
    故选D。
    15.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大坝在皮斯河上游建成后,河流下游的洪水脉冲消失,导致三角洲植被的迅速变化”,可以推测,由于大坝建成,导致下游水位下降,原来下游只有灌木,而大坝建成后,出现了草本沼泽、湿草甸,所以图1是建成后的情况,图2是建成大坝前的情况。
    【详解】
    A、从图中看出,不同地段植物的不同是由于其离河流的远近,即水分的多少,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从图中看出,虽然有水位波动,但植物仍然在生长(草本和湿草甸),群落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没有降低,而是提高了,B错误;
    C、从图中看出,由于水位的波动不同地段的植被种类不同,所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C正确;
    D、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群落包括其中的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D错误。
    故选C。
    二、多选题
    16.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详解】
    A、从题图看,海星是顶级消费者,生态学家paine在其中一块样地中持续去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体型变大并成为了优势种,以后贻贝又成为了优势种,两年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物种数由15种降至8种”,由以上题干信息可知,paine实验结果揭示了顶级捕食者对于群落组成影响的关键种地位,A正确;
    B、捕食者调节被捕食者种间竞争的结果取决于捕食者对哪种被捕食者摄取量更大,B错误;
    C、由题干信息“生态学家paine在该处相邻区域选择了两块样地”可知,对照样地的物种组成状况排除了自然环境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实验要遵循平行重复原则,paine进行新西兰西海岸相似实验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D正确。
    故选ACD。
    17.
    【答案】CD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2、据图中曲线可知,有更格卢鼠区域比无更格卢鼠区域内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较少,说明二者为竞争关系;无论更格卢鼠是否存在,各区域中的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变化趋势总是同时增多或减少,故种群数量的这种变化可能是气候或生产者的数量等因素造成的。
    【详解】
    A、由题意“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可知,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被天敌吃掉的个体中有被标记的,也有未被标记的,因此不影响调查的数值,若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捕食,则估算值偏大,B错误;
    C、题图显示:在有、无更格卢鼠的条件下,因变量(捕获的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数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同步的,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C正确;
    D、对比每次捕获的数据可知,与有更格卢鼠区域相比,无更格卢鼠区域内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较多(高),说明更格卢鼠和小型啮齿动物食性相同,它们的生态位发生了重叠,两者为竞争的关系,D正确。
    故选CD。
    18.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其类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种数可获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
    B、研究植物群落演替的方法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过程,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构为基础,通过同时研究当前植被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变化的时间过程。故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CD。
    【点睛】
    19.
    【答案】AC
    【解析】
    【分析】
    1、据表格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
    A、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但不能说明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是群落演替必经的三个阶段,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达到乔木阶段,B错误;
    C、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也可采用该方法进行,C正确;
    D、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其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AC。
    20.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据图甲分析,被捕食者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被捕食者的K值为N2,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的K值为P2;当被捕食者的数量上升时,捕食者由于食物充足,其数量也会随之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增加后,对被捕食者的捕食量增加,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会下降,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
    2、根据图乙判断,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的变化在先,捕食者的变化在后。
    【详解】
    A、根据图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N先增加,代表被捕食者,P后增加,代表捕食者,A正确;
    B、据图甲分析,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的环境容纳量为P2,被捕食者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被捕食者的环境容纳量为N2,B错误;
    C、图甲中①区域表示随被捕食者数量增加,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对应图乙中a时期,C正确;
    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通过捕食关系能够相互制约对方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利于维持二者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CD。
    21.
    【答案】BC
    【解析】
    【分析】
    人为建造湿地公园需要合理的引入植物、动物等,需要考虑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和生存环境,营造良好健康的群落发展情况,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有利于生产者的繁殖。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详解】
    A、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该湿地公园内所有的动植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
    B、引入新的物种时,为了防止形成外来物种入侵,需要调查种间关系和生存环境,种类的选择要注意野生动物食性、栖息环境等差异,B正确;
    C、人对于湿地公园的改造体现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由图可知,从深水区到水岸高地,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的深水区、浅水区、浅滩区到水岸高地的渐变过程,所以不同区域植物种类的变化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群落在同一区域上下分层的现象,D错误。
    故选BC。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组
    22.
    【答案】(1)     垂直结构     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②
    (2)③和 ④
    (3)     ②④     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
    (4)在K/2到K之间捕捞,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
    (5)     取样器取样法     取样器取样法
    (6)有利于提高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分析】
    I、根据表格分析,该栎林中,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分层的因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根据图形分析,图示为种间关系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的是捕食,②代表的是竞争,③代表的是互利共生,④代表的是寄生。
    II、群落演替的类型:
    1、原生演替(又称初生演替)(1)定义: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过程(裸岩):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举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3)举例: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
    根据表格分析,表格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光照强度,而植物又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进而导致动物也出现分层现象,这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竞争,即图中的②。
    (2)
    A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对应③;D中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对应④。
    (3)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②④中b都不断增加,而a都下降甚至消失,因此两图中若b死亡,对a都是有利的。兔是被捕食者,狐是捕食者,若狐死亡,则兔的数量会先因缺乏天敌而不断增加,后又因食物的限制而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
    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该是S形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该在K/2到K之间捕捞,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以使效益最高。
    (5)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对于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也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6)
    群落中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点,准确判断表格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原因,以及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相关知识,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难度适中
    四、综合题
    23.
    【答案】(1)     水平     种群
    (2)次生
    (3)竞争
    (4)①③④⑦
    【解析】
    【分析】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2、次生演替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1)
    由题图可知,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种群。
    (2)
    由于植被变化是:海三棱蔗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怪柳群落→旱柳群落,土壤条件并没有破坏,原有的植物还存在,所以三棱蔫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是次生演替。
    (3)
    怪柳与旱柳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
    (4)
    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种群密度。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故选①③④⑦。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4.
    【答案】(1)种间竞争和捕食
    (2)     增长型     d     种内竞争、种间竞争、捕食与被捕食(或天敌)
    (3)     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     10     1.28×107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大约5年开始下降,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最小的点是d点。
    分析图2: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
    (1)
    由题意“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可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
    由曲线可知,图1内a-e五个点中,a点λ>1,种群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d之间λ<1,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d点种群数量最少。种内竞争、种间竞争、捕食与被捕食(或天敌)是影响鲮鱼种群密度波动的生物因素。
    (3)
    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0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8÷25×400×104×10=1.28×107个。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酵母菌密度调查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种群数量变化,学会分析曲线趋势,识记种间关系和种群年龄组成。
    25.
    【答案】(1)     动物和微生物     次生
    (2)     样方     越来越大     挺水
    (3)     沉水植物     降低
    (4)     4     排放大量含N\P的污水(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速度和方向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
    湖泊A的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其物种组成除了各种水生植物外,还有动物和微生物。城镇化的发展使湖泊A的多个群落面貌不断发生阶段性的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次生演替。
    (2)
    调查群落植物类群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83年以来湖泊A物种数逐渐增加,即物种丰度越来越大;该演替过程中,挺水植物所占比例一直是最大的,且逐渐增加,因此其中贡献最大的生活型为挺水植物。
    (3)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由1983年至2005年,沉水植物群落减少幅度最大,可能是由于挺水植物的生长,遮挡了阳光,使沉水植物大量减少。由于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属于挺水植物)在湖泊A已形成入侵趋势,导致沉水植物群落减少,因此若接下来不进行治理,可推测2005年后的湖泊A会出现物种丰富度下降等现象。
    (4)
    2016年的单位面积水生植物干重约为1983年的457.0÷111.1≈4倍。由于人类活动向湖泊排放大量含N\P的污水,导致水体矿质元素增加,因此距离城镇较近的位置水生植物干重增加最为明显,造成藻类植物爆发式增长,使群落类型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点睛】
    本题考查水体污染和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相关试卷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7 基因工程: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7 基因工程,文件包含17基因工程分层训练教师版docx、17基因工程讲义docx、17基因工程分层训练原卷板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6 细胞工程: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6 细胞工程,文件包含16细胞工程分层训练教师版docx、16细胞工程讲义docx、16细胞工程分层训练学生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5 +发酵工程: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5 +发酵工程,文件包含15发酵工程分层训练学生版docx、15发酵工程分层训练教师版docx、15+发酵工程讲义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3 +种群与群落 (1)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