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综合复习卷(一)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综合复习卷(一)0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综合复习卷(一)02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综合复习卷(一)0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综合复习卷(一)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综合复习卷(一),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阅读,实用类阅读,文学类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
    一、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 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惑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二、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广泛地介入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也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方式呈现,并从网上流行进入到网下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因轻松新奇、简单易用,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受欢迎度和顽强的生命力, 但也常因低俗轻佻以及不规范地使用而遭诟病,如情绪性谩骂、暴力性中伤、非正式用语、粗鄙化表达、侮辱诽谤等。网络语言暴力破坏了交际表达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道德风气,甚至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4月13日,演员刘诗诗发布律师声明进行辟谣,称不实信息对自己工作生活造成干扰,将就本次网络暴力事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清明节前后,演员杨洋出演电视剧《全职高手》引起部分同名书粉不满,并对其进行了网络暴力攻击。对此,《全职高手》剧组发表声明表示已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世界杯期间,在微信、贴吧等平台出现了所谓的“对骂群”。据说,这源于球迷因比赛中的争议判罚作出的对骂宣泄,随后演变为各种以兴趣、生活习惯甚至地域为主题的网络语言暴力。很多人在对骂群中肆无忌惮地爆粗口、地域歧视、侮辱他人人格。
    (摘编自检察日报《网络语言暴力何时休?》2018年06月19日)
    材料二:
    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不是偶然,而是盘根错节的各种因素造成的。网络文化具有娱乐、戏谑的特征,因此网络语言也具有夸张、游戏化、情绪化的成分,“张嘴”就是“看帖不回帖,全家死光光”“不是人是畜生”之类的语言暴力就形成了。
    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不负责任地宣泄,使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膨胀性地暴露出来,满足自己的窥私欲; ① ,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隐瞒或编造自己的身份,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都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网络虚拟世界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在我国社会这样一个高速的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利益格局的迅速重组,造成了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形成一些人强烈的“仇富”“仇官”心理,并通过网络语言暴力表现出来。
    网络语言暴力是社会心理的揭露。它反映了社会舆论形成机制中非理性的一面,突出表现在社会心理形成过程中的情绪化的盲从心理。很多网络语言暴力的实施者正是鲜明地表现出盲从、情绪化、缺乏正常的判断力等特征。
    (摘编自光明网《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深思》2018年02月11日)
    材料三: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在2017中国IT领袖峰会上对网络暴力提出自己的担忧:“现在知识不良、文化体系不良的情况很可怕,这是‘网络病夫’。网络水军传播不正当言论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人们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指出:“应由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伦理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同时加强对网民的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素养。”
    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一直在不断进步,公民对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维权途径也越来越便利。 ② ,然而不少网络运营平台中仍有很多不实言论来源于非实名的用户。
    教育部、国家语委表示,网络文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一大重要选择。《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战略目标,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这将净化网络环境,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摘编自人民日报《杜绝“网络暴力”任重道远》2018年07月12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以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方式呈现,已进入到网下日常生活。
    B.面对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人们已经形成依法追究责任的维权意识。
    C.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规范都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D.我国网络语言暴力盛行,净化网络环境、杜绝网络暴力任重道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暴力社会危害极大,有可能会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B.我国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造成了网络上语言暴力的盛行。
    C.杜绝网络暴力,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也需要网民素养的提升。
    D.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6. 在材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7.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阅读
    现代文阅读
    造船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
    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一绝是看树料。有次他去旱地买树,看上去高大光滑的树料他不要。偏偏看中了有一片疤的木头。儿子泥鳅问他为什么,他拽着泥鳅的老头辫儿说,傻小子跟爹学着点儿,你看这高大光滑的树,它顶部的叶子有焦梢,根部肯定空了。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空了半截。来,看这块,你甭看它有疤,还是一片疤,没关系,这是干疤,不是水疤。水疤说明树质有毛病,干疤呢,就白捡便宜了,木头坚硬,价钱又低。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无碍。第二绝是甩线一手准。旱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长远造船时能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第三绝是放印子,就是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船孔自然呈不规则状态。然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凭着这三个绝活儿,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
    马长远开始时造鹰排子、鸭排子。老年间白洋淀水势大,水阔鱼多,渔民们放鸭牧鹰,自在得很。后来,马长远又稍加改造,造成了枪排船。船只平底无舵,前宽后窄,宽处能搭上三管火铳,供白洋淀的猎户用来打野鸭,捕大雁,捉水鸥。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这设计,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砂粒顶出去,一声枪响,猎物就轰然落地了。1937年的一个雨夜,任大桅神神秘秘地找到马长远,把一兜大洋交给了他。喘着气说,长……长远哥,你抓紧备料,连夜加工,给……给我造八只枪排船!他接过大洋问,干什么要这么急?任大桅说,雁翎队打鬼子,日本的汽艇都开到白洋淀了!他把大洋兜子放回到了任大桅手里,穿着裤衩跑到院里清点木料。兄弟,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任大桅这回不喘气了,他说,那这船钱?马长远说,船什么钱?打完鬼子再说!任大桅道了谢,说了声小心些就要走,马长远一把拦住了任大桅,等等,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
    全国解放以后,当过雁翎队长的任大桅当上了县长。土地改革中,任县长打倒了汉奸渔霸熊邦忠,拆掉了他家的祠堂,就在熊家祠堂的旧址,帮助马长远盖起了船厂。鞭炮声中,任大桅给船厂剪了彩,然后红着脸对马长远说,长远哥,我回来了,我没把泥鳅带回来,他被安排在天津造船厂了。他才十几岁,先学学徒吧。将来回你厂里当工程师!马长远鼻子一哼,屁!连家都不回的人,能学出什么好?能当什么工程师?我不稀罕,我自己就成!
    马长远说对了,泥鳅终究也没有回到水寨定居,没有回到他爹的船厂。他在天津造船厂当到了厂长,退休后在县城投资创办了白洋淀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马泥鳅每年都回来给他爹拜年,拜年的时候就做马长远的思想工作。早些年,他说爹跟我去天津吧,你看白洋淀都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你造的船也用不上了,连吃喝都挣不上;你去看看我造的画舫、龙舟,颐和园、西湖都用呢!你再看我造的万吨巨轮,直达太平洋呢!马长远就懒懒地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后来黄河水来到了白洋淀,他又说,爹你都90多岁了,搬到城里住吧,我为你可是让了步,回到了县城,还给你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马长远眼皮耷拉着说,我住着任县长给我的房子舒服,那是人民政府给我的念想!每到这时候,马泥鳅就想用武力解决,他和司机把马长远架到车上。马长远总是打着坠儿往下出溜,我不去,本来好好的水路能跑我的木船,你倒好,捐资架桥,水路都修上油漆了,我走不惯!
    马泥鳅没辙了。他给马长远雇了个保姆,寒假暑假还打发上大学的孙子马力来和马长远做伴。马力觉得他太爷这白胡子老头儿好玩儿,就不停地打听他的过去,打听他造船的事。听完了,他就对马长远嘟囔,太爷,都是你自己吹牛,现在白洋淀里跑的都是快艇、机帆船,顶不行也是机器钢船,你说你造的木船在哪里啊?
    马长远就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力的头,说了声小混蛋,你来!他颤巍巍地把马力领进了院里一间锁着的棚子里,嘎吱吱棚门打开,一道阳光窜进来,哇,马力看到了一屋子精巧细腻的木船模型。
    马长远含糊不清地说,这是鹰排子,这是鸭排子,这是枪排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删改)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长远看不上儿子马泥鳅造的船,认为那不是手艺,有一种感伤的情怀,表达了对传统造船技艺逐渐没落的失落之情。
    B.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C.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D.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依次将看树料、答应为雁翎队造船、拒绝进城、领马力看船模等情节串联成统一连贯的发展过程,时间跨度虽大,结构却不枝不蔓。
    9. 小说主要塑造了马长远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他的特点。
    10. 小说中写任大桅找马长远造枪排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 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3. 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也”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第二段借助“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出发,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得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D.文章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从这个简短的结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节选《拿来主义》)
    15. 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B.“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C.“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16. 对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孱头”对文化遗产采取逃避主义的态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B.“昏蛋”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C.“废物”对文化遗产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而且专门喜欢吸收遗产中的消极因素。
    D.“‘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7. 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18. 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维码已经很常见,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①__。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比如把信息卖给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另一个更大的风险则是,如果该二维码本身就是一个木马病毒,只要扫了,②__,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您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因此,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切莫轻易(胡乱)去扫。
    六、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写泰山日出前,云霞异色,瞬间变幻成五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写登山的情景时,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了登雪中泰山的困难和艰辛。
    (3)《赤壁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与客人的高雅的情调。
    (4)苏轼《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5)文中写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之后的悲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求学的人即使自身有优势也不可用心不专。
    (7)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































    答案

    一、论述类阅读
    1. 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
    D项,“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A项,“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错误,结合原文“担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
    B项,“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结合文本“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批评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来判断。
    故选B。
    二、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以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方式呈现,已进入到网下日常生活。
    B.面对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人们已经形成依法追究责任的维权意识。
    C.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规范都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D.我国网络语言暴力盛行,净化网络环境、杜绝网络暴力任重道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暴力社会危害极大,有可能会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B.我国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造成了网络上语言暴力的盛行。
    C.杜绝网络暴力,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也需要网民素养的提升。
    D.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6. 在材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7.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6. ①网络世界具有匿名性;②尽管法律明确规定网络用户实名制。
    7. ①材料一:侧重报道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造成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③材料三:侧重报道应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措施。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人们已经形成依法追究责任的维权意识” 以偏概全,错误。材料一只是列举了演员刘诗诗和杨洋的维权事例,并非所有人。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B项,“我国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造成了网络上语言暴力的盛行”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二“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不是偶然,而是盘根错节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可知
    “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只是造成网络上语言暴力盛行的原因之一。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每处不超过20个字”。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第一空前边是分号,说明这答案和前文相对应,所以要充分理解上文找准话题概括陈述的角度,根据下文“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隐瞒或编造自己的身份”得出①处应该填入“网络世界具有匿名性”,这恰好契合了前文“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然后看第二空,这也不难解决。“②,然而”可见下文与此处结论相反。前文说“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一直在不断进步,公民对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维权途径也越来越便利”所以此处应和前文意思相同,分析至此答案不言而喻。除了结合上下文或语境把握中心内容,还要重点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信息提示语,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所以此处应填“尽管法律明确规定网络用户实名制”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此题,要找出每段材料的中心句,材料一的中心句主要在第一段中间部分,仔细阅读可得出答案:材料一:侧重报道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
    材料二的中心句是第一句“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不是偶然,而是盘根错节的各种因素造成的”,由此可得出答案:材料二:侧重报道造成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
    材料三的中心可从每段的第一句中总结,阅读第三段可知,材料三是在寻找相关措施解决网络语言暴力,由此得出答案:材料三:侧重报道应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措施。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阅读
    现代文阅读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长远看不上儿子马泥鳅造的船,认为那不是手艺,有一种感伤的情怀,表达了对传统造船技艺逐渐没落的失落之情。
    B.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C.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D.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依次将看树料、答应为雁翎队造船、拒绝进城、领马力看船模等情节串联成统一连贯的发展过程,时间跨度虽大,结构却不枝不蔓。
    9. 小说主要塑造了马长远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他的特点。
    10. 小说中写任大桅找马长远造枪排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8. C 9. ①技艺高超②有民族大义③坚守传统④对现代技艺不理解、对传统技艺的没落有失落之感。
    10. ①照应前文,表现马长远造船技艺高超名噪一时。②丰富人物形象。通过马长远主动加宽尺寸、还回大洋以及让儿子参军等细节表现他的民族大义。③推动情节发展,通过送儿子参军自然引出儿子的人生经历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④为后文做铺垫,马长远晚年的落寞与此时的豪迈形成对比,丰富小说意蕴。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
    A项,“失落之情”错误。表达的是对传统技艺的自豪和坚守,不是落寞。
    B项,“是为了……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错误。有忧伤,但不是小说要表达的目的。
    D项,“结构却不枝不蔓”错误。小说没有一个贯串全文的情节,而是多个片段构成的。“结构不枝不蔓”说法不当。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由文中内容“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一绝是……”可看出他技艺高超。由“马长远说,船什么钱?打完鬼子再说”,马长远知道造船是打鬼子后不要钱,可知他有民族大义。由马长远不愿住楼房、喜欢水路,以及一屋子子精巧细腻的鹰排子、鸭排子、枪排船的木船模型,可理解他能坚守传统。由“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马长远看不上儿子马泥鳅造的船,认为那不是手艺,有一种感伤的情怀,可知他对现代技艺不理解。而没有了水,马长远造的各种船用不上,儿子生产的船却能派上大用场,引发他对传统技艺的没落的失落之感。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及材料安排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本题问“任大桅找马长远造枪排船这一情节的作用”。照应了前文提的马长远“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表现马长远造船技艺高超。丰富人物形象。“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马长远主动加宽尺寸,还回了大洋;“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让儿子参军;这些表现了他的民族大义。而送儿子参军又引出儿子的人生经历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此为推动情节发展。这一情节充分体现马长远的豪迈,和晚年的落寞形成对比,耐人寻味,从而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设置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 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3. 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也”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第二段借助“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出发,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得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D.文章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从这个简短的结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答案】11. B 12. A 13. D
    14. (1)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他是明智的呢。(2)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本题是考查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惑而不从师”,师,名词,老师。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名词,老师。
    ⑤“不耻相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⑦“吾师道也”,师,动词,学习。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分析可知,①③④为名词,老师;②⑤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⑦是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⑧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句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语意独立完整,句式相同,句中不能断开,句子前后需要断开,排除C项。“于此”是“出”的状语,与“出”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学习古代道理”理解错误,应为“遵循古人从师之道”。
    故选D。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师,动词,学习;遗,遗弃、丢弃。
    (2)不必,不一定;于,比;术业,技能学业。
    【点睛】
    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节选《拿来主义》)
    15. 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B.“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C.“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16. 对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孱头”对文化遗产采取逃避主义的态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B.“昏蛋”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C.“废物”对文化遗产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而且专门喜欢吸收遗产中的消极因素。
    D.“‘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7. 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18. 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15. D 16. A 17. C
    18. 这句话揭示了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强调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作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D项,“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理解错误,文中是说拿来主义者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并没有说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孱头’对文化遗产采取逃避主义的态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孱头”是对文化遗产缺乏占有的态度。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
    C项,“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在文中没有依据,由原文可知,鲁迅先生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可见鲁迅先生对“孱头”“昏蛋”和“废物”都是给予强烈批判的。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个性化解读时,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自己的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运用了双重否定句,揭示了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没有拿来”“不能”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解要抓住关键词“拿来”“自成为”“新人”“新文艺”和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这句话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两个基本目标,即改造人和改造文艺。“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作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点睛】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维码已经很常见,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①__。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比如把信息卖给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另一个更大的风险则是,如果该二维码本身就是一个木马病毒,只要扫了,②__,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您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因此,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切莫轻易(胡乱)去扫。
    【答案】 (1). 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风险(隐患) (2). 就会泄露许多(相关)个人信息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①处,由前文“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及后文“另一个更大的风险”可知,此处是强调“扫码也会带来风险或隐患”。
    第②处,根据前文的关联词“只要”可知,此处应有关联词“就”与之呼应;再结合后文“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可知,此处是强调“扫码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
    【点睛】
    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六、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写泰山日出前,云霞异色,瞬间变幻成五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写登山的情景时,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了登雪中泰山的困难和艰辛。
    (3)《赤壁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与客人的高雅的情调。
    (4)苏轼《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5)文中写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之后的悲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求学的人即使自身有优势也不可用心不专。
    (7)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
    【答案】 (1). 极天云一线异色 (2). 须臾成五彩 (3). 道中迷雾冰滑 (4). 磴几不可登 (5). 桂棹兮兰桨 (6). 击空明兮溯流光 (7). 舞幽壑之潜蛟 (8). 泣孤舟之嫠妇 (9). 知不可乎骤得 (10). 托遗响于悲风 (11). 蟹六跪而二螯 (1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 (13). 佛狸祠下 (14).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情景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臾、磴、棹、壑、嫠、骤、螯、鳝。
    【点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
    相关试卷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2——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解析版): 这是一份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2——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解析版),共15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2——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 (原卷版): 这是一份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2——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 (原卷版),共8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1——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 (原卷版): 这是一份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01——统编版上册综合复习 (原卷版),共7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