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01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02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03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选择题,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
    1.(5分)按题目要求填空。
    (1)   ,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2)“世胄蹑高位,   ”出自   的《咏史》。
    (3)《师说》中,韩愈列举孔子曾向老子、郯子等人请教学习的事例,由此得出结论“   ,   ”。
    二、选择题
    2.(2分)小区举办元宵灯会活动,张贴楹联以增添节庆气氛,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
    A.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
    B.玉轮光满大千界,银汉秋澄三五宵。
    C.火树银花家家晓,淑气鸿禧处处春。
    D.笙歌曲中千家月,红藕香里万颗珠。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史前人类处于蒙昧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落所在的位置总是获取水源、食物的理想地带。
    ①因而对环境有着强烈的依赖性
    ②以延续自身生命为目的
    ③将寻觅食物视作根本之务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论散文结构
    ①中国传统文论相当重视文章的结构,只不过,古典文论家心目中的结构,更多属于谋篇布局、行文章法一类的“文章作法”,例如,金圣叹在评点作品时就特别强调“文法”,并列出了“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等文法范例。
    ②到了现代,人们对文章结构依然认识不足。具体到散文结构上,一般都认为:“我国的整个散文创作,尤其是古典散文,在结构上同我国江南园林的布局,大体保持着一致的风格,那就是:在有限中求无限,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人工中求自然”。或者认为散文结构应讲究起、承、转、合,应有一种严谨的结构美。从总体上看,这些论述都是从外在的谋篇布局来把握散文的结构形式的。
    ③正由于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五十年代后散文的结构逐步陷进了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境地。这一时期散文结构的特点一般是开篇先来一段写景,中间写一件或几件事,以事来喻某一个人,最后是抒发感情,升华哲理。这种线性结构或曰苏州园林式的散文结构,是很长一段时期内叙事和抒情散文的常见套路。值得注意的是,当历史进入到新时期以后,仍然有不少散文作家将这种“三段式”奉为典范,而在某些散文研究者那里,它们也仍然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④我并不否认园林式的散文结构自有其美学上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上应该有所偏爱,但散文结构不能仅仅是一种线性结构。那种认为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散文,都应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事件或物象贯穿其中,而且要按照时间的顺序、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谋篇布局,结构要有头有尾、严谨匀称、连贯完整的要求是科班的、不符合散文的实际的。在我看来,对散文结构的这种要求不仅有悖于散文这种体裁的现代性诉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手脚,抑制了作家自由自在挥洒的激情。
    ⑤现代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除了显在结构外,在文本的字面底下,还深藏着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借鉴这一观点,散文的结构其实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除了“披上大衫”,沿着小煤屑路来到荷塘欣赏荷花和联想起江南采莲风俗的表层结构外,近期有学者指出,此文还有一个从“颇不宁静”到“寻找宁静”、从“暂时宁静”到“再复不宁静”的潜在心理结构。又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与其说作者是在寻找“家”,不如说她是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是对历史的忏悔和反思,当然也是在寻找理想和精神的归宿地。这样,只有几百字的一篇短小散文,却具有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还乡”的抽象哲学意蕴。
    ⑥应当看到,散文结构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开放性系统,它总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用狭隘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散文创作,只在某种线条单一的表层结构上下功夫,只能是固步自封。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的解放、心灵模式的深化、艺术思维的多元化,散文的结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涌现出诸多超越“线性结构”的辐射结构,表现出多蕴藉、趋丰富的特点。例如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都通过暗示开拓了散文的结构空间。尤其是寓言结构,在当今作家的笔下增添了超现实的现代意味,极具发展前景。
    ⑦总之,散文结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和作家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潜在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应看到;结构的类型和表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且变化交错着的。好的散文一般以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同时包含其他结构方式。这种以不同的结构方式互为宾主、互为补充、交相渗透的组织方法,使散文较好地避开了单线条的平铺直叙,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的结构方式。这当然是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是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有删改)
    (1)根据第①②段的论述,分析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因果判断是否成立。
    (2)第④段加点词“科班”原指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教学组织,在文中是指   。
    (3)依据文意,能够对第⑥段各类散文结构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从结构类型看,线性结构等于表层结构。
    B.从结构类型看,意象结构属于辐射结构。
    C.从作品效果看,辐射结构差于线性结构。
    D.从作品效果看,寓言结构优于心理结构。
    (4)以下对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结散文结构的艺术特征与多元化形态,使论述更准确。
    B.总结散文创作中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使论述更严谨。
    C.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结构方式的综合性,使论述更周密。
    D.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来自散文家的探索,使论述更完整。
    (5)小星同学读完全文产生了疑惑:既然作者不否认园林式散文结构的价值和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应有所偏爱,为何还要撰文批评园林式散文结构?请向小星谈谈你的看法。
    5.(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海水荡漾
    赖赛飞
    ①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②休渔期,网衣摊晒在南田岛上的各个网场,搁不下的摊在公路边。这些下过深水的网一旦重回陆地,从此便不一样了。
    ③它的部分网眼被鱼﹣﹣更多的是其他东西勾勒切割,撕开了口子,伤痕累累。原本青萃的蓝绿两色一下子变得黯淡苍老,上面粘附了鱼鳞、虾皮等海洋生物碎屑,犹如皱纹与斑点。它的体味也出来了,是海腥味。这很另类,与陆上世界完全不相匹配,呈现真实的异域风情。
    ④当一张网以涉险而归坦然于天下的气概宣示了存在,海的内里就这样被顺带翻开直接曝光。以至于每次,渔网静静地委身于地面,看在我眼里却像一片阳光照耀下正在往外翻腾的海,附着在每一只网眼每一根纤维中间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海岛上的每一个日子海水荡漾。岛仿佛是一块被放逐的土地,由造物随手扔进大海里面,住在上面的人随身打上了放逐的烙印。世世代代,人们不仅要从海水中打捞出一片片土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要用堤坝像延长自己的胳膊一样将之圈在怀里保护起来,更多时候,还要动手打造出一片片能漂浮的陆地船。
    ⑥面朝大海,另一种广大世界在眼前无限展开。每天从海岸线上经过,看着潮水对着人一层层地卷过来,退下去又卷着舌头过来。那种无休无止,同样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这跟单纯的太阳照着或雨雪落地总有不同,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
    ⑦终需回应,才能首先平息心海中被引发的潮涌,然而终究未能平息的是一滴海水千重味的想象和事实。
    ⑧从来不会直接品尝海水,但就是深谙它的味道,清而鲜而咸。将刚捞上来的海草塞进嘴里,这种味道特别的刚劲,几乎带来形体之感,完全触碰到了柔软的口腔内壁,清晰得能辨认出质地,脆中带有弹性,爽滑掩饰着粗糙。恍惚之中,已经将海一口含进,正向着身体深处滚滚而下。
    ⑨沿岛行,看着紫菜、苔皮、浒苔之类就这样将自己一端固定在岩礁、滩涂以及船板、绳索随便什么,其余悠扬地活在海水里,通过自己的吐纳,将海水带给收割走它的人品尝。鱼类、贝壳类、软体类也活在海水里,同样通过吐纳,由捕鱼人将隐身于它身体的海水味道带上岸。这种携带方式非常细腻周密,除了需要灵敏的嗅觉与味蕾,还需要已经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恍然觉察﹣﹣海水除了基本的咸、鲜、清,另有甘甜,作为一种回味,藏匿在它们的细胞核心,形成海水灵魂(假设它有)深处的味道。
    ⑩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只要跟踪海边心眼活络的人,便会发现他们很有节制地拿海水来浇灌房前屋后的果树,结出来的果子特别甜,吃过的人都得惦记。此时此地,海水味道的样子就从鱼形、海藻形、贝壳形、软体形改头换面成了果形。复习一下这种秘密入侵,它是以水的形式从渗入土壤开始,伺机进入复杂的植物根须,顺着茎干爬向无数枝头,最后到达每一只果实甜蜜的内部。
    ⑪然而无论自然的恩赐有多慷慨,咸涩就潜伏在地下并不深远处,等待时机泛起。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眼前没有阻挡,身后不见岸,只有无限的可能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海在船上的人,心中的岛成为唯一明确的航标。相对于留守岛上的人,不明所向的船一再成为不知所措的牵挂。
    ⑫有时候想,航行中的船若能于海面上留痕,或者是那一道道相望的目光有迹可循,就能发现指定任何一个时刻,这些沉浮于海水之中的岛屿们,周身都有无数的线条延伸向海天苍茫。每一条虚无缥缈的线索端点都维系着实实在在的一条船,整条船上的人又反过来维系着岛上的一个个家。天涯海角与万家灯火,千百年下来,都是这样对应着、牵挂着。
    ⑬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股海水的味道或受它所驱使,这期间的种种努力,千回百转。也只有这种味道,一直给予他们相同的慰藉,历久弥新。一岛之民,一生之中,反复的重逢与离别,诸般抗拒与迷恋,都笼罩在这里面。
    ⑭哪怕有一天,离开了岛,深入大陆内部,带着口味这种无法拭去的识别码,这些人的体内依然会海水荡漾。
    (1)第①段能否改成以下句子?请说明理由。
    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2)联系第⑥⑦段,赏析“卷着舌头”这一比拟的妙处。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
    (4)本文是否存在《论散文结构》中所说的“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游凤林寺西岭
    [唐]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注】①银箭金壶:古代计时工具,漏水多则夜已深。②高:同“皓”,明亮。
    (1)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   。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典雅绮丽
    B.清新明快
    C.豪迈奔放
    D.空灵飘逸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7.(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许衡,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②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凡丧祭娶嫁,必徵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③中统元年,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阿合马领尚书省六部事,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④帝欲开太学,以为国子祭酒。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
    ……
    ⑤六月,以疾请还怀。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告,皆聚哭。皇庆二年,诏从祀孔子庙廷。
    (节选自《元史》)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②寻居苏门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A.准则
    B.管理
    C.掌握
    D.度量
    ②必徵于《礼》   
    A.召集
    B.责问
    C.引证
    D.表露
    (3)把第②段画波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4)第②段画直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
    (5)根据第④段文意,分析“诸生人人自得”的原因。
    (6)综观全文,从许衡的言行探究他对“读书何为”的认识。
    8.(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玉立斋记
    [宋]杨万里
    ①零陵法曹厅事之前,逾街不十步,有竹林焉。美秀而茂,予甚爱之。欲不问主人而观者屡矣,辄不果。或曰:“此地所谓美秀而茂者,非谓有美竹之谓也,有良士之谓也。”予闻之,喜且疑。竹之爱,士之得,天下孰不喜也,独予乎哉?然予宦游于此几年矣,其人士不尽识也,而其良者独不尽识乎?予欲不疑而不得也。
    ②今年春二月四日,代者①将至,避正堂以出,假屋以居,得之,盖竹林之前之斋舍也。主人来见,唐其姓,德明其字。日与之语,于是乎喜与前日同,而疑与前日异。其为人,庄静而端直,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有士如此,而予也居久而识之,斯谁之过也?以其耳目之所及,而遂以为无不及,予之过独失士也欤哉!
    ③德明迨暇,与予登其竹后之一斋。不下万竹,顾而乐之,笑谓德明曰:“此非所谓‘抗节玉立’者□?”因以“玉立”名之。而遂言曰:“世言无知者,必曰‘草木’;今语人曰‘汝草木也’,则艴然而不悦。此竹也,所谓草木也非耶?然其生,则草木也;其德,则非草木也。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非以其有立故耶?世之君子,孰不曰:‘我有立也,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然视其步武②而徐数之,小利不能不趋,小害不能不逋。问之,则曰:‘小节不足立也,我将待其大者焉!’其人则不愧也,而草木不为之愧乎?”?德明负其有,深藏而不市,遇朋友有过,面折之,退无一言。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其所立莫量也。
    ④吾既观竹,夜归,顾谓德明曰:“后有登斯斋者,为我问曰,人观竹耶?竹观人耶?”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注】①代者:指接替杨万里职务的官员,当时杨万里在零陵任期已满,正在等下一任官员来交接。②武:半步,泛指脚步。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B.矣
    C.耳
    D.耶
    (2)第③段画线句中连用两个“不能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下列选项中,对作者将斋命名为“玉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扣合斋外竹林美秀的环境。
    B.体现文人雅致的审美情趣。
    C.赞美唐德明端直不屈的品性。
    D.推崇古圣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4)这篇记“行文曲折有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三、写作(70分)
    9.(70分)某位作家曾说: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抹去了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
    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
    1.(5分)按题目要求填空。
    (1)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2)“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出自 左思 的《咏史》。
    (3)《师说》中,韩愈列举孔子曾向老子、郯子等人请教学习的事例,由此得出结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二十四桥仍在(重点字:桥)
    (2)英俊沉下僚 左思(重点字:僚)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
    【点评】《师说》名句积累:
    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于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二、选择题
    2.(2分)小区举办元宵灯会活动,张贴楹联以增添节庆气氛,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
    A.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
    B.玉轮光满大千界,银汉秋澄三五宵。
    C.火树银花家家晓,淑气鸿禧处处春。
    D.笙歌曲中千家月,红藕香里万颗珠。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解答】A.“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更适合放到一个大的地域性场景中。
    B.“玉轮光满大千界,银汉秋澄三五宵”通常用以赞颂中秋之夜的月色。
    C.“火树银花”“淑气鸿禧”更适合小区的居民喜欢喜庆氛围的心理,且对仗工整;“家家晓”更适合小区这样的场合;“处处春”也适合正月十五刚刚立春这样的时节。这两处叠词的使用,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D.“笙歌曲中千家月,红藕香里万颗珠”通常用以庆中秋,也用以庆丰收。
    故选:C。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史前人类处于蒙昧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落所在的位置总是获取水源、食物的理想地带。
    ①因而对环境有着强烈的依赖性
    ②以延续自身生命为目的
    ③将寻觅食物视作根本之务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分析】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
    【解答】该段文字阐述“史前人类选择部落位置的原因”。通读句子可知,①和最后面“部落所在的位置总是获取水源、食物的理想地带”构成因果关系,所以①放在最后。排除C、D两项。与开头“处于蒙昧时期”关联更近的是②。并且②③之间构成因果关系,所以②③排在一起,排除B选项。
    故选:A。
    【点评】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论散文结构
    ①中国传统文论相当重视文章的结构,只不过,古典文论家心目中的结构,更多属于谋篇布局、行文章法一类的“文章作法”,例如,金圣叹在评点作品时就特别强调“文法”,并列出了“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等文法范例。
    ②到了现代,人们对文章结构依然认识不足。具体到散文结构上,一般都认为:“我国的整个散文创作,尤其是古典散文,在结构上同我国江南园林的布局,大体保持着一致的风格,那就是:在有限中求无限,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人工中求自然”。或者认为散文结构应讲究起、承、转、合,应有一种严谨的结构美。从总体上看,这些论述都是从外在的谋篇布局来把握散文的结构形式的。
    ③正由于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五十年代后散文的结构逐步陷进了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境地。这一时期散文结构的特点一般是开篇先来一段写景,中间写一件或几件事,以事来喻某一个人,最后是抒发感情,升华哲理。这种线性结构或曰苏州园林式的散文结构,是很长一段时期内叙事和抒情散文的常见套路。值得注意的是,当历史进入到新时期以后,仍然有不少散文作家将这种“三段式”奉为典范,而在某些散文研究者那里,它们也仍然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④我并不否认园林式的散文结构自有其美学上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上应该有所偏爱,但散文结构不能仅仅是一种线性结构。那种认为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散文,都应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事件或物象贯穿其中,而且要按照时间的顺序、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谋篇布局,结构要有头有尾、严谨匀称、连贯完整的要求是科班的、不符合散文的实际的。在我看来,对散文结构的这种要求不仅有悖于散文这种体裁的现代性诉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手脚,抑制了作家自由自在挥洒的激情。
    ⑤现代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除了显在结构外,在文本的字面底下,还深藏着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借鉴这一观点,散文的结构其实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除了“披上大衫”,沿着小煤屑路来到荷塘欣赏荷花和联想起江南采莲风俗的表层结构外,近期有学者指出,此文还有一个从“颇不宁静”到“寻找宁静”、从“暂时宁静”到“再复不宁静”的潜在心理结构。又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与其说作者是在寻找“家”,不如说她是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是对历史的忏悔和反思,当然也是在寻找理想和精神的归宿地。这样,只有几百字的一篇短小散文,却具有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还乡”的抽象哲学意蕴。
    ⑥应当看到,散文结构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开放性系统,它总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用狭隘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散文创作,只在某种线条单一的表层结构上下功夫,只能是固步自封。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的解放、心灵模式的深化、艺术思维的多元化,散文的结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涌现出诸多超越“线性结构”的辐射结构,表现出多蕴藉、趋丰富的特点。例如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都通过暗示开拓了散文的结构空间。尤其是寓言结构,在当今作家的笔下增添了超现实的现代意味,极具发展前景。
    ⑦总之,散文结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和作家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潜在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应看到;结构的类型和表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且变化交错着的。好的散文一般以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同时包含其他结构方式。这种以不同的结构方式互为宾主、互为补充、交相渗透的组织方法,使散文较好地避开了单线条的平铺直叙,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的结构方式。这当然是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是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有删改)
    (1)根据第①②段的论述,分析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因果判断是否成立。
    (2)第④段加点词“科班”原指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教学组织,在文中是指 不具备现代发展特点的、保守/单一/程式化的 。
    (3)依据文意,能够对第⑥段各类散文结构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B 。
    A.从结构类型看,线性结构等于表层结构。
    B.从结构类型看,意象结构属于辐射结构。
    C.从作品效果看,辐射结构差于线性结构。
    D.从作品效果看,寓言结构优于心理结构。
    (4)以下对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总结散文结构的艺术特征与多元化形态,使论述更准确。
    B.总结散文创作中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使论述更严谨。
    C.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结构方式的综合性,使论述更周密。
    D.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来自散文家的探索,使论述更完整。
    (5)小星同学读完全文产生了疑惑:既然作者不否认园林式散文结构的价值和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应有所偏爱,为何还要撰文批评园林式散文结构?请向小星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逻辑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重点是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章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做这种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不能想当然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要有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思维,善于将原文和选项进行比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结构及其的作用的能力。做这种题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总分式、并列式、层递式、并列式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能力。做这种题除了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外,还要善于从带观点性的语句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答】(1)第③段画线句子是“正由于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五十年代后散文的结构逐步陷进了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境地”。这里的因是“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果是“五十年代后散文的结构逐步陷进了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境地”。第①段主要说中国传统文论重视的文章结构,更多属于谋篇布局、行文章法一类的“文章作法”。第②段主要讲到了现代,人们对文章结构依然认识不足。这道题可以可以从不成立和成立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如果从不成立的角度思考,由第①段主要论述的内容可知,“许多作家和理论家从外在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结构”是由来已久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论即是如此。结论中所说的“五十年代后”才出现的“散文结构”的问题,就在时间上对不上。第①段中举了金圣叹的例子,可以看出文法也是多样的,并非是中国传统的散文结构都是单一结构,因此得不出第③段划线句子的结论。从第③段画线句本身来看,“许多作家和理论家”的影响力问题没有涉及,因此也不能推出后面“程式化和单一化”的结论。
    如果从成立的角度思考。“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他们这样理解,自然体现在行动上,所以“散文的结构逐步陷进了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境地”也就合情合理了。第①段中,“古典文论家心目中的结构,更多属于谋篇布局、行文章法……”这是古人对散文结构的狭隘认识,第②段中,“到了现代,人们对文章结构依然认识不足”,因为认识上的不足,因此散文创作就会出现问题。
    (2)“科班”这个词出现在第④段,我们要根据文本推断其意思。其后有“不符合散文的实际的”,可见“科班”是指不符合实际的。“有悖于散文这种体裁的现代性诉求”,可见“科班”是指不具备现代发展特点的。“束缚了作家的手脚”,可见“科班”是指保守的。“结构要有头有尾、严谨匀称、连贯完整的要求”,可见“科班”是单一的、程式化的。据此总结即可。
    (3)A.“从结构类型看,线性结构等于表层结构”错误。原文中说“只在某种线条单一的表层结构上下功夫”,可见线性结构属于表层结构。
    B.正确。“辐射结构,表现出多蕴藉、趋丰富的特点。例如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可见,意象结构属于辐射结构。
    C.“辐射结构差于线性结构”错误。文中说“散文的结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涌现出诸多超越‘线性结构’的辐射结构”,可见,辐射结构优于线性结构。
    D.“寓言结构优于心理结构”错误。文中说“例如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都通过暗示开拓了散文的结构空间。尤其是寓言结构,在当今作家的笔下增添了超现实的现代意味,极具发展前景”,文中并未说寓言结构优于心理结构。
    故选:B。
    (4)A.“总结散文结构的艺术特征与多元化形态”只是对“同时还应看到:结构的类型和表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且变化交错着的”的概括,并不能概括出全段的意思。
    B.“总结散文创作中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错误。本段只是在谈结构问题,并未涉及内容。
    C.正确。
    D.“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来自散文家的探索”是对“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的结构方式。这当然是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是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的概括,但这里并未强调散文家探索的问题,而是强调结果方式。
    故选:C。
    (5)题干中小星认为文中作者自相矛盾,分析的时候要细读文本,从辩证的角度二者的关系。
    “我并不否认园林式的散文结构自有其美学上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上应该有所偏爱,但散文结构不能仅仅是一种线性结构”,文中这段话前后存在转折关系,不否认园林式散文结构的价值和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应有所偏爱,但是作者笔锋一转,认为散文结构不能仅仅是一种线性结构,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我看来,对散文结构的这种要求不仅有悖于散文这种体裁的现代性诉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手脚,抑制了作家自由自在挥洒的激情”,由此,作者提出结构的多样化的观点,是要让更多的作家打开思路自由创作。

    答案:
    (1)答题角度一:不成立,两者不存在必然关系。“许多作家和理论家从外在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结构”由来已久,但五十年代前散文结构没有陷入程式化单一化,可见五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困境另有其他推动因素。而且,从外在谋篇布局来把握散文结构形式,不等于只推崇一种写作套路,例如金圣叹便列出若干文法范例。此外,“许多”作家和理论家对散文结构认识不足,可见不是历史上全部作家和理论家都如此,何况不是所有作家创作都一定依照文学理论按部就班,文中并未交代这种认识不足是否在五十年代达到顶峰,并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作家,进而导致创作上的问题,因果判断证据不足。
    答题角度二:成立,两者紧密关联,前者是后者出现的原因。从外在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结构,导致创作上先进程式化单一化,符合思想决定行为的规律;先有古今人们对散文结构狭隘的认识,再出现散文创作上相应的问题,符合“先因后果”的时间顺序;自古至今长期的认识不足,增强了结果出现的必然性。
    (2)不具备现代发展特点的、保守/单一/程式化的
    (3)B
    (4)C
    (5)答案示例:小星你的困惑来自作者对园林式散文结构的态度。确实,作者特地强调了自己不否认这种结构的价值以及人们偏爱它的合理性,这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写作意图:不是出于个人对这类结构的喜恶,而是从推动散文创作现代化多元化发展、使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角度出发,希望人们反思此类结构要求统一文坛带来的弊端,提升对散文结构的认识,使更多作家能打开思路自由创作。
    【点评】做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重点是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比对和筛选,也要善于防止逻辑陷阱。如本题第(3)小题的C项,“辐射结构差于线性结构”错误。文中说“散文的结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涌现出诸多超越‘线性结构’的辐射结构”,可见,辐射结构优于线性结构。将原文和选项进行比对之后,分明地发现选项犯了曲解文意、张冠李戴的错误,明明是辐射结构“优于”线性结构,结果说成是“差于”。这告诉我们做这类题,要善于甄别、分析。
    5.(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海水荡漾
    赖赛飞
    ①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②休渔期,网衣摊晒在南田岛上的各个网场,搁不下的摊在公路边。这些下过深水的网一旦重回陆地,从此便不一样了。
    ③它的部分网眼被鱼﹣﹣更多的是其他东西勾勒切割,撕开了口子,伤痕累累。原本青萃的蓝绿两色一下子变得黯淡苍老,上面粘附了鱼鳞、虾皮等海洋生物碎屑,犹如皱纹与斑点。它的体味也出来了,是海腥味。这很另类,与陆上世界完全不相匹配,呈现真实的异域风情。
    ④当一张网以涉险而归坦然于天下的气概宣示了存在,海的内里就这样被顺带翻开直接曝光。以至于每次,渔网静静地委身于地面,看在我眼里却像一片阳光照耀下正在往外翻腾的海,附着在每一只网眼每一根纤维中间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海岛上的每一个日子海水荡漾。岛仿佛是一块被放逐的土地,由造物随手扔进大海里面,住在上面的人随身打上了放逐的烙印。世世代代,人们不仅要从海水中打捞出一片片土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要用堤坝像延长自己的胳膊一样将之圈在怀里保护起来,更多时候,还要动手打造出一片片能漂浮的陆地船。
    ⑥面朝大海,另一种广大世界在眼前无限展开。每天从海岸线上经过,看着潮水对着人一层层地卷过来,退下去又卷着舌头过来。那种无休无止,同样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这跟单纯的太阳照着或雨雪落地总有不同,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
    ⑦终需回应,才能首先平息心海中被引发的潮涌,然而终究未能平息的是一滴海水千重味的想象和事实。
    ⑧从来不会直接品尝海水,但就是深谙它的味道,清而鲜而咸。将刚捞上来的海草塞进嘴里,这种味道特别的刚劲,几乎带来形体之感,完全触碰到了柔软的口腔内壁,清晰得能辨认出质地,脆中带有弹性,爽滑掩饰着粗糙。恍惚之中,已经将海一口含进,正向着身体深处滚滚而下。
    ⑨沿岛行,看着紫菜、苔皮、浒苔之类就这样将自己一端固定在岩礁、滩涂以及船板、绳索随便什么,其余悠扬地活在海水里,通过自己的吐纳,将海水带给收割走它的人品尝。鱼类、贝壳类、软体类也活在海水里,同样通过吐纳,由捕鱼人将隐身于它身体的海水味道带上岸。这种携带方式非常细腻周密,除了需要灵敏的嗅觉与味蕾,还需要已经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恍然觉察﹣﹣海水除了基本的咸、鲜、清,另有甘甜,作为一种回味,藏匿在它们的细胞核心,形成海水灵魂(假设它有)深处的味道。
    ⑩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只要跟踪海边心眼活络的人,便会发现他们很有节制地拿海水来浇灌房前屋后的果树,结出来的果子特别甜,吃过的人都得惦记。此时此地,海水味道的样子就从鱼形、海藻形、贝壳形、软体形改头换面成了果形。复习一下这种秘密入侵,它是以水的形式从渗入土壤开始,伺机进入复杂的植物根须,顺着茎干爬向无数枝头,最后到达每一只果实甜蜜的内部。
    ⑪然而无论自然的恩赐有多慷慨,咸涩就潜伏在地下并不深远处,等待时机泛起。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眼前没有阻挡,身后不见岸,只有无限的可能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海在船上的人,心中的岛成为唯一明确的航标。相对于留守岛上的人,不明所向的船一再成为不知所措的牵挂。
    ⑫有时候想,航行中的船若能于海面上留痕,或者是那一道道相望的目光有迹可循,就能发现指定任何一个时刻,这些沉浮于海水之中的岛屿们,周身都有无数的线条延伸向海天苍茫。每一条虚无缥缈的线索端点都维系着实实在在的一条船,整条船上的人又反过来维系着岛上的一个个家。天涯海角与万家灯火,千百年下来,都是这样对应着、牵挂着。
    ⑬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股海水的味道或受它所驱使,这期间的种种努力,千回百转。也只有这种味道,一直给予他们相同的慰藉,历久弥新。一岛之民,一生之中,反复的重逢与离别,诸般抗拒与迷恋,都笼罩在这里面。
    ⑭哪怕有一天,离开了岛,深入大陆内部,带着口味这种无法拭去的识别码,这些人的体内依然会海水荡漾。
    (1)第①段能否改成以下句子?请说明理由。
    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2)联系第⑥⑦段,赏析“卷着舌头”这一比拟的妙处。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
    (4)本文是否存在《论散文结构》中所说的“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个别句子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点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关注修辞,从不同角度切入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语段艺术手法的的能力。解答时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准确细致把握即可。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关注细节,准确分析即可。
    【解答】(1)不能。修改后语意重心发生了变化,通过关联词“不是……而是……”,就把强调的重点落在“而是看网”一句上,同时语句显得较长,读起来语气较为急促,不便于抒情。而原句在“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后有所停顿,不仅提示读者关注本文的重点是“海洋的深广与动荡”,而且节奏变得稍慢慢,语气变得更加舒缓,读起来更具有抒情色彩,便于抒发作者对海的深沉情感,有韵味。
    (2)“卷着舌头”一词把潮水一层层卷过来的状态,说成像人的舌头一样翻卷过来,赋予人的动作。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这一比拟能够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的联想,就像文中所说,“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首先在视觉上,形象地描摹出海潮翻卷着朝人涌来的形态,生动形象;其次在听觉上,就像文中所说“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最后从味觉上,呼应下文“一滴海水千重味”,引出对海水味道的想象,符合“舌头”这一喻体的功能。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宏大海洋的向往、亲近与热爱。
    (3)这段使用了虚实相生,化无形为有形的表现手法。这一自然段通过作者的想象,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使无形的东西形象化,短暂的东西的永恒化;在上一段“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画面描述的基础上,作者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岛屿延伸向海天”“线索端点系着船”“船系着家”,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浓缩凝聚了世世代代无数渔家的命运和期冀,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深化了意境,拓宽了时空。
    (4)存在。《论散文结构》中的潜在结构是指不同于表层叙述顺序的内在情思结构。本文的主要顺序是:第一到第五段主要内容是对“网场”的描述,第六到第八段叙述了“海岸线”,第九到十一段叙述了“海边人家”,对渔家生活进行了描述等,以上这些是按照作者的观察和感受进行的具体描述,属于通常所说的表层叙述顺序。但是,却隐含这一条内在情思结构。文中紧紧围绕题目“海水荡漾”,高度概括了“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这样的渔家生活,从文中十二段到最后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表现了渔家对海的依恋已经渗入岛民灵魂深处,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从而也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答案:
    (1)不能。修改后的语句较长,语气较为急促,重点落在了“看网”一词上。而原句在“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后有所停顿,节奏变慢,语气更舒缓,增强了抒情意味,更能表现出对海的深沉情感。
    (2)这一比拟能够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的联想,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海潮翻卷着朝人涌来的形态,而且扣合了下一句中的“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生动地表现出无休无止的海潮声仿佛是来自海上世界的诉求、召唤,宏大而顽强,令人心潮澎湃,还呼应下文“一滴海水千重味”,引出对海水味道的想象,表现出对宏大海洋的向往、亲近与热爱。
    (3)化无形为有形。这段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虚实相生,深化了意境。
    (4)存在。《论散文结构》中的潜在结构是指不同于表层叙述顺序的内在情思结构。本文从“网场、公路”“海岸线”到海边人家,从“看网”到“观潮听潮”“品尝海味”,到进一步了解渔家生活,展现出沿岛观察感想的具体叙述顺序。而在表层文字之下,还隐含着作者围绕“海水荡漾”,对海上人家认识深化的心理过程,即从感受海上生活的艰辛苦难,到感受海上广大世界的吸引力,体会海水滋味的甘甜,再到出航后亲人彼此之间的牵挂,以及从大海中获得的慰藉,最后领会到岛民一生难以割舍的对大海的依恋;标题“海水荡漾”也因此具有多重意味,表面上指对海洋深广动荡这一特征的观察感受,深层暗示的是对海的依恋已经渗入岛民灵魂深处,化作生命的脉动。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游凤林寺西岭
    [唐]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注】①银箭金壶:古代计时工具,漏水多则夜已深。②高:同“皓”,明亮。
    (1)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 A 。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B 
    A.典雅绮丽
    B.清新明快
    C.豪迈奔放
    D.空灵飘逸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内容决定诗歌的风格特点,接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分析。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解答】(1)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此诗属于五言律诗。
    (2)B.这首诗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颈联对仗工稳,直抒胸臆,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遄飞。“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尾联意渭让我们把月亮召唤来一道伴我们回家,“招”字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是善解人意的伙伴。用“招”字不仅表达了诗人愉人悦己的心情,而且也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用得传神,颇具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答案:
    (1)A
    (2)B
    (3)此诗写春游山野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石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尾联写大家陶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

    赏析:
    《游凤林寺西岭》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与年轻的伙伴们同游的逸兴。作者这次春游,正当良辰美景,所以心情极好。移情于景,于是满目青山,一片明丽。三联写与伙伴们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遄飞,种种情状都想象可得。尾联写游兴未尽,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写明月相照,下一“招”字,这种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游赏之乐,对后代诗人也有影响。
    【点评】鉴赏怀古咏史诗要注意的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③要分析写法。怀古咏史诗常用的写法有:借古讽今、运用典故、怀古抒情、以景衬情、正反对比等。
    ④要关注注释。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
    7.(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许衡,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②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凡丧祭娶嫁,必徵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③中统元年,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阿合马领尚书省六部事,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④帝欲开太学,以为国子祭酒。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
    ……
    ⑤六月,以疾请还怀。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告,皆聚哭。皇庆二年,诏从祀孔子庙廷。
    (节选自《元史》)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端正 
    ②寻居苏门 不久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D 
    A.准则
    B.管理
    C.掌握
    D.度量
    ②必徵于《礼》 C 
    A.召集
    B.责问
    C.引证
    D.表露
    (3)把第②段画波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4)第②段画直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
    (5)根据第④段文意,分析“诸生人人自得”的原因。
    (6)综观全文,从许衡的言行探究他对“读书何为”的认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6)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解答】(1)①“衡独危坐树下自若”中“危”,在高而惧也,本义为不安全,引申指“端正的,正直的”,这里“危坐”指端坐,“危”,端正的。译文: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
    ②“寻居苏门”的“寻”,一般表示搜求、查找,又有沿着之义,由此引申为连接不断,又引申指时间,表示随即、不久。如初中《桃花源记》“寻病终,未果”以及本句中的“寻”都表示时间,译为“不久”。译文:不久移居苏门。
    (2)①译文: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度量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揆:度量。
    故选B。
    ②译文: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徵:引证。
    故选C。
    (3)“以分”省略了宾语,以(之)分,把钱财分给;“诸生之贫者”,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贫诸生”,贫困的学生;“遗”,馈赠,赠送;“义”,名词用作动词,不符合礼义;“弗受也”,省略了主语“许衡”,(许衡)就不会接受。译文:一旦钱财有余,许衡就把它们分给众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许衡)就不会接受。
    (4)“曰”字一般与后面说话的内容断开;“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是完整的句子,在它前后断开;“苟……则”是表假设的关联词,连接两个分句,在两个关联词的前面断开。所以正常的断句为: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译文:许衡曾说:“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
    (5)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与许衡的教学分不开。“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许衡平等对待学生并关爱学生。“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许衡教学顺应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其学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不仅学习诵读,还学习礼仪、算数,教学内容广泛多样。“少者则令习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以游戏方式学习,许衡的教学寓教于乐,张弛有度,督促得法。
    (6)许衡可以说践行了儒家士大夫传统的“修身、传道、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说明他不满足于只了解书中章句含义,而是希望领会其中精神,身体力行。“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对于无主的梨子,许衡坚决不摘,说明许衡正心克己,传承道义。“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学有所成后奋然地把(传播)道义当作自己的任务,弘扬礼义,倡导向学。“衡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许衡认为治国应以义为本。“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面对权倾朝野的大臣,许衡能秉直力争,坚持原则。“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许衡慷慨解囊,对于不义之财绝不接受,可以说力求明德于天下。

    答案:
    (1)①端正;②不久
    (2)①D;②C
    (3)一旦钱财有余,许衡就把它们分给众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许衡)就不会接受。
    (4)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
    (5)由于许衡对待学生关爱平等,教学内容广泛多样,采用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启蒙教育方式,一张一弛,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督促得法,因而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6)许衡拥有儒家士大夫传统的“修身、传道、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不满足于只了解书中章句含义,而是希望领会其中精神,身体力行,正心克己,传承道义;学有所成后便一直以教化为己任,弘扬礼义,倡导向学;入朝后更是讲求治国以义为本,秉直力争坚持原则,力求明德于天下。

    参考译文:
    许衡,怀州河内人。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不久移居苏门,后移居辉县附近之苏门山时,常与姚枢及窦默讨论学问,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不是他们讨论的话题,奋然地把(传播)道义当作自己的任务。许衡曾说:“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请许衡回京师。当时王文统因为善于搞经济晋升为平章政事。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许衡认为治国安邦之道休戚与共,必须以义为本,文统忌恨他。阿合马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
    皇帝想要开设太学,任命许衡兼任国子祭酒。许衡接到任命,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许衡教学顺应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其学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课堂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年龄小的就让他们学习进退、应对的礼仪,有的学习射箭,有的练习投壶(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输的处罚读书若干遍。过了一段时间,诸位学生人人自然而然学到很多东西。
    ……
    六月,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皇庆二年,皇上下诏与孔子一道受祭祀于庙廷。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8.(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玉立斋记
    [宋]杨万里
    ①零陵法曹厅事之前,逾街不十步,有竹林焉。美秀而茂,予甚爱之。欲不问主人而观者屡矣,辄不果。或曰:“此地所谓美秀而茂者,非谓有美竹之谓也,有良士之谓也。”予闻之,喜且疑。竹之爱,士之得,天下孰不喜也,独予乎哉?然予宦游于此几年矣,其人士不尽识也,而其良者独不尽识乎?予欲不疑而不得也。
    ②今年春二月四日,代者①将至,避正堂以出,假屋以居,得之,盖竹林之前之斋舍也。主人来见,唐其姓,德明其字。日与之语,于是乎喜与前日同,而疑与前日异。其为人,庄静而端直,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有士如此,而予也居久而识之,斯谁之过也?以其耳目之所及,而遂以为无不及,予之过独失士也欤哉!
    ③德明迨暇,与予登其竹后之一斋。不下万竹,顾而乐之,笑谓德明曰:“此非所谓‘抗节玉立’者□?”因以“玉立”名之。而遂言曰:“世言无知者,必曰‘草木’;今语人曰‘汝草木也’,则艴然而不悦。此竹也,所谓草木也非耶?然其生,则草木也;其德,则非草木也。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非以其有立故耶?世之君子,孰不曰:‘我有立也,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然视其步武②而徐数之,小利不能不趋,小害不能不逋。问之,则曰:‘小节不足立也,我将待其大者焉!’其人则不愧也,而草木不为之愧乎?”?德明负其有,深藏而不市,遇朋友有过,面折之,退无一言。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其所立莫量也。
    ④吾既观竹,夜归,顾谓德明曰:“后有登斯斋者,为我问曰,人观竹耶?竹观人耶?”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注】①代者:指接替杨万里职务的官员,当时杨万里在零陵任期已满,正在等下一任官员来交接。②武:半步,泛指脚步。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D 。
    A.也
    B.矣
    C.耳
    D.耶
    (2)第③段画线句中连用两个“不能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下列选项中,对作者将斋命名为“玉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扣合斋外竹林美秀的环境。
    B.体现文人雅致的审美情趣。
    C.赞美唐德明端直不屈的品性。
    D.推崇古圣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4)这篇记“行文曲折有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行文脉络的基本能力。在仔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脉络与结构。
    【解答】(1)“此非所谓‘抗节玉立’者(  )?”意思是“这些竹子难道不就是人们所说的‘抗节玉立(坚贞不屈,操守坚定)’吗?”
    “耶”,文言助词,相当于“吗”“呢”,这是一个疑问句,所以句末语气词应该是“耶”。
    故选D。
    (2)“小利不能不趋,小害不能不逋”,意思是“蝇头小利是一定要追求的,哪怕是一点点危险也要躲开”。“我有立也,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意思是“我能坚守节操,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运用双重否定,和上文的“我能”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世之君子”一味趋利避害还要自吹自擂、博取名利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不能不”,必然,一定会。连用两个“不能不”,形式整齐,加强了讽刺的语气。
    (3)D.“推崇古圣人天人合一的智慧”错误,曲解文意,作者将斋命名为“玉立”是因为“美秀而茂”,即斋外竹林美秀的环境;“庄静而端直”,即唐德明端直不屈的品性;还有文人一贯的雅致的审美情趣,而没有“推崇古圣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故选D。
    (4)第一段中,见其美竹,闻其美名,却不见其人,再加上作者深信零陵名士已交遍而对竹林主人产生的疑虑,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结交缘由,作者一方面从正面赞扬了唐德明“庄静而端直”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又自责,咫尺贤士,却视而不见,反衬了唐德明的沉静低调。
    第三段方才登斋观竹,“因以‘玉立’名之”,即“玉立斋”的命名及相关议论。“世言无知者,必曰‘草木’……问之,则曰:‘小节不足立也,我将待其大者焉!’其人则不愧也,而草木不为之愧乎?”一面托物喻人,赞扬友人抗节玉立的高洁品行,另一面讽刺那些言行不一、沽名钓誉的假君子不如草木,更反衬出君子修竹般品质的可贵。
    文末用“人观竹耶?竹观人耶?”的问话收束全文,表明人即竹,竹即人,饶有理趣,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答案:
    (1)D
    (2)运用双重否定,和上文的“我能”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世之君子”哪怕面对小利小害都无法持身守节的现实,对他们一味趋利避害还要自吹自擂、博取名利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连用两个“不能不”,形式整齐,加强了嘲讽语气。
    (3)D
    (4)文章开篇写欲观赏邻家美竹而未果,听闻邻人是良士而有疑,设置了悬念。然后写即将卸任才结识唐德明,“失士”的反思更体现出唐德明庄静端直、不招摇的品性。两段之后方才登斋观竹,通过“玉立斋”的命名及相关议论,一面托物喻人,赞扬友人抗节玉立的高洁品行,另一面讽刺那些言行不一、沽名钓誉的假君子不如草木,更反衬出君子修竹般品质的可贵。最后用“人观竹耶?竹观人耶?”的问话结束全篇,人竹互衬,饶有趣味。行文层层铺垫,委婉曲折。

    参考译文:
    在零陵法曹官署的门前,穿过街道不到十步远,有一片竹林,长得秀美茂盛,我很喜欢这片竹林。我多次想不过问主人就径直去参观,却一直未能成行。有人说:“此处所说的秀美茂盛,不是指茂美的竹子,而是指贤良之士。”我听了之后,又是欣喜又是疑惑。有修竹可喜欢,有良士可结交,普天之下有谁不欣喜若狂,难道只有我吗?然而我在此地为官已有多年,对其间一般的名士不敢说都认识,但对其中的佼佼者难道还没认全吗?我对竹林主人的疑惑一直没消除。
    今年春的二月四日,接替我职务的官员即将到零陵,我要让出衙署,只好暂借房子来住,借到一间,就是那片竹林前面的一间房舍。主人赶来见面,此人姓唐,字德明。每天与他交谈,于是与他结交的欣喜与前些时候相同,只是又有了新的疑虑。唐德明为人,庄重沉静而正直不阿,如果不是深明正道常理,唐德明的学识能这样深厚吗!身边有这样的有德之士,而我却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才结识他,这是谁的过错呢?完全凭据自己的耳闻目见来识人,就自以为没有不认识的,这是我的错啊,我差点失去了结交有德之士的机会!
    唐德明等到有空闲,与我登上那竹林后面的一间屋子。竹子不下万根,环顾四周,心里十分高兴,笑着对唐德明说:“这些竹子难道不就是人们所说的‘抗节玉立(坚贞不屈,操守坚定)’吗?”因此以“玉立”来命名。我接着说道:“世人说别人不明事理,必定说‘你就是一根草木’;现在对人说‘你真是一根草木’,对方就会勃然大怒。这些竹子,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草木吗?然而竹子生长着,其形态是草木;它的精神品德,却不是草木。不因为雨露滋润而欢欣,不因为霜雪摧残而悲伤,这难道不是因为竹子能坚守节操的缘故吗?世上的所谓君子,哪个不是自诩:‘我能坚守节操,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然而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总是从容算计着,蝇头小利是一定要追求的,哪怕是一点点危险也要躲开。责问他,还大言不惭地说:‘小的节操不值得坚守,我将等到有大的节操再来坚守!’这些人真是毫无羞愧之心,而那些具有竹子般品格的真正的君子难道不替他们羞愧吗?”唐德明拥有满腹才学,却深藏不露,从不炫耀,遇到朋友有过错时,就当面指责,回来后就再不议论别人。平时总是愤恨社会不公,憎恶世人邪曲,他的高尚节操真是不可限量啊。
    我观赏完竹林后,天已黑了,准备回房,回头对唐德明说:“如果再有登上这屋子的人,替我问一问,是以人观照竹子呢?还是以竹子观照人呢?”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写作(70分)
    9.(70分)某位作家曾说: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抹去了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
    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分析】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抹去了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这句话强调细节的重要性。细节虽小,看似微乎其微,事实上,它决定一切。细节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细节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细节能铸就一切。造成人们失败的往往就是因为不注重细节,所以学会观察细节将会对你自己有着极大的好处。细节虽小,有时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幸福,学会关注细节会让你的人生添一份色彩。有的时候细节不只是用来观察的,还必须加以运用。所以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成功的关键。围绕“细节”的重要性来作文。
    参考立意:
    1.细节的魅力;
    2.细节决定成败;
    3.细节决定一切;
    4.小细节大智慧等待。
    【解答】
    细节的魅力
    细节,如一滴水,千万滴水汇聚起来,就会成为江河酣畅流去;细节,像一颗明星,千万颗明星汇聚在一起,就会撑起一片璀璨的星空;细节又如一枚图钉,千万枚图钉合在一起,就会坚不可摧,老不可破;细节,也似一个小石子,千万颗小石子组在一起,就会成为我们成功的奠基石,引领你走向成功。一件事做的如何往往在于对细节的处理。正如汪中求所说:“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这才是细节的魅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时间回到了五百年前的英国,查理三世让一个铁匠去给自己的战马钉马掌,结果差了一个钉子,铁匠便草草了事。不久,查理三世与敌方交火,大战中突然一只马掌掉了,国王被掀翻在地,王国也随之易主。由此可见,细节非常的重要。
    细节,不仅可以使人遗恨千年,也可以使人走向辉煌。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能将小事做细,还能把握机会,一鸣惊人;注重细节的人,能够在不起眼的事物中启发出无穷的想法和人生的感悟。
    戴维•帕卡德曾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而航天第一人加加林,就是这样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在进入太空的前20天,经过一层有一层的筛选,季托夫、加加林等人脱颖而出,进入最后的筛选,在进行模拟测试时,只见加加林脱下鞋子,小心地进入了太空舱。这一细节被总监看到,于是上前问他:“小伙子,为什么拖鞋进入舱内呀?”加加林说:“我工作有个习惯,就是对工作对象十分珍惜,尤其是这种精密的仪器,更不能带进尘埃。”这番话感动了总监,于是,后来加加林光荣当选,论成绩和技术,加加林在季托夫之下,但他却光荣当选,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生活中,我们也不乏细节的存在。为什么成熟的苹果掉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这一细节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为什么沸腾的水会把水壶盖掀开呢?这一细节使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什么人们不能在夜晚也获得源源不断的光明呢?这一细节使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小小细节,魅力无穷。细节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物,它魅力巨大,能使一个人堕落,也能使一个人成功;它记录着人的崇高与卑微、高尚与渺小;它也体现了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这就是细节的作用,细节的魅力!
    【点评】标题切合题意,“细节的魅力”,首段一组排比引出“细节的魅力”这个观点。第二段由故事得出“细节对我们如此的重要”;第三段围绕“细节,不仅可以使人遗恨千年,也可以使人走向辉煌”论述;第四段例举“细节的魅力”具体事例;第五段例句“生活中,我们也不乏细节的存在”。最后强调“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相关试卷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按要求选择,写作,看成语适用的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7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7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