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9: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9: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01
    专题09: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02
    专题09: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03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9: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9: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37页。

    专题09:记叙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烦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①段与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4.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

    现代文阅读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时,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接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扬扬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诗的意思,我很得意地嚷喊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怆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热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驿外清江十里秋,雁声初到获花洲。征车已驾展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无可移易的存在!
    5.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8.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告母书
    李 真
    亲爱的老妈:
    见信安好!这是我第一次给您写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有些话我只能以这种稍显“愚笨”的方式来跟您说说。
    对不起,妈!我生病了,还是白血病。都说越努力越幸福,我也以为考大学、上研究生就能让您离幸福更近,可事实证明我的努力给这个家带来的只有磨难和绝望。
    我们家从来过得都不宽裕,如今因为我更是雪上加霜。四岁的侄子问他爷爷,为什么我们家的房子这么破?我们都知道原因却又不知如何回答。这三年来,若不是大家的救济和你们的坚持,我早已挥别了这个世界。时至今日,我觉得自己欠这个家和您一个交代。小时候哥他们“欺负”我的事仍历历在目,揍我是家常便饭,还常把我当店小二。很多时候您不但不帮我,还会嗔怪我爱哭,碰不得。若那时有人说我是充话费送的,我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可如今的你们却是我最大的依靠。
    生病之初,大哥说一定要救我,义无反顾地拿出所有的积蓄,为我背负一身债,供我做骨髓移植,甚至怕嫂子反对而提出了离婚;二嫂曾一度心疼得不敢听见我的声音;七岁的侄女哭着说自己再也不吃零食了,把钱留给我治病;怕你们照顾不好我,大哥毅然辞掉了工作,专心照顾我直至出院。
    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啊!
    从化疗到移植,再到感染和排异,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尽管竭尽全力,依旧还是徘徊在生死边缘。这一病,不仅让我们掏空所有,家徒四壁,负债累累,而且让我们的精神不断地游走在绝望与崩溃的边缘,身心俱疲。
    最近半年里几次三番的病危抢救,每一次我都觉得好累,累到不想坚持,只想解脱!那次昏迷,我真有种从未有过的舒适。可是突然间的意识又告诉我,这份舒适很可能换来的是你们永恒的痛。我可以坦然地接受病魔带来的一切苦痛,甚至死亡,却真的不敢看您和姐姐抱头痛哭后那无助而又无神的眼眸,那真是比用刀碎心头肉还要难受啊!
    生病的这三年里,您把我照顾得一丝不苟,为此所吃的苦,受的委屈早已超出了常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每天医院、租房至少六趟行走却从不喊累;每天擦洗、消毒东西恨不能抠掉一层;我上学您陪我到学校;我住院您等我回家;爷爷过世,我们都没能回去相送……
    因为身体虚弱,您每天会给我擦拭身体和泡脚。每次您看到我骨瘦如柴的身体,总会突然红了双眼,一边忍着泪一边像清洗艺术品般小心翼翼。不敢想象在我面前佯装乐观坚强的您,在背后又难过成什么模样!在我病重、在我们走投无路、绝望至极之时,您只是握着我的手浑身颤抖不止,泣不成声,却依旧不忍开口说出“带我回家”几个字,只是委婉地问我有没有想见的人。
    我知道,您已穷尽了毕生力气却始终换不回我一世安康;您努力了半生,却换来一波又一波的绝望;您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
    我曾跟您说,爸妈不哭,咱们笑着回家;也曾告诉自己要笑着活下去。可是生活的玩笑这次开得太大了,大到像泰山压顶,大到只能任凭天意。
    您总说只要人还在,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要我们努力,想要的以后都会有;现在吃点苦以后就可以多享福……每次想起这些话都让我倍感骄傲,您虽然没学历,却比谁都活得有文化。
    您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勤劳自立,待人宽容;您身材瘦小,力量柔弱,却扛起了重如泰山的生活;您温柔善良,被生活蹂躏却从不抱怨和失了希望;您品行质朴却又韧如蒲条……就是这样的您,知道我们缺少很多,需要的更多,却也更知道什么对您自己才最重要。有渴求却从不贪心;简单朴素却又带给我披荆斩棘的勇气;就是这样的您,让我无从放弃自己……
    妈,我能在这跟您做些约定吗?无母不成家,为了这个家您得保重好自己;关于我,咱们努力就好,我不会遗憾和抱怨,您也不必自责;要乐观坚强地去享受生活,不纠结沉溺于过往。
    生活各有际遇,命运也自有其轨迹。若有一天,真的事不可为,希望您能理解,那也只是一种自然法则而已。愿您能收住泪水,笑看过往!因为我只是换个方式守在您身旁。
    谢谢你们的不离不弃!
    爱您的不孝小儿子敬上
    9.细读全文,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10.文章标题为《告母书》,作者却花了不少篇幅叙述母亲以外其他家人对“我”的关爱,请简要概括。
    11.结合语境,从下面的试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每次您看到我骨瘦如柴的身体,总会突然红了双眼,一边忍着泪一边像清洗艺术品般小心翼翼。(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②就是这样的您,知道我们缺少很多,需要的更多,却也更知道什么对您自己才最重要。(联系全文,说说加点的“什么”具体指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枝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来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2.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1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14.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15.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地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6.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的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17.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18.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
    19.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喝茶
    杨绛
    ①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不久,喝茶之风大行,一六六○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莱登大学的庞德戈博士(Dr Cornelius 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茶大做广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人不放;现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子,请他也不肯光临。传说,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他帮他偿愿的。胡峤《饮茶诗》:“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
    ②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冽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仝一气喝上七碗的茶,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诗人柯立治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喝茶论壶不论杯。约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③法国人不爱喝茶。巴尔扎克喝茶,一定要加白兰地。《清异录》载符昭远不喜茶,说“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茶中加酒,使有“和美之态”吧?美国人不讲究喝茶,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因为要抵制英国人专利的茶叶进口。美国人把几种树叶,炮制成茶叶的代用品。至今他们茶室里,顾客们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内行人不要茶;要来的茶,也只是英国人所谓“迷昏了头的水”(bewitchedwater)而已。好些美国留学生讲卫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说是茶有毒素。代用品茶叶中该没有茶毒。不过对于这种茶,很可以毫无留恋的戒绝。
    ④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很慢。”伏尔泰笑说:“对啊,所以我喝了七十年,还没毒死。”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年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因赐名茶五十斤。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得更要慢些。爱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
    20.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各段落的主要内容。
    段落
    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21.在第①段中,作者引用1660年茶叶广告和庞德戈博士做的茶叶广告。你觉得这两则茶叶广告有无重复之嫌,能否去掉一处?为什么?
    22.第②段,英国作家说,“茶只能产生散文”。你认同他的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23.文中谈到喝茶有很多益处,但是如果饮茶方式不当,对身体健康也会产生伤害。请你列举出一些我们生活中饮茶方式不当的例子(至少两例)。
    2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胡峤《饮茶诗》中的“不夜侯”和汤况《森伯颂》中的“森伯”,其实都是茶的别称或雅名。
    B.西方人品味不出茶叶的甘甜,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茶甜微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饮茶方式不当,不应加牛奶和糖。
    C.茶不但能驱疲健体,减肥旺神,还能解口渴,填腹饥,甚至能陶冶情操,但不能触动诗情,产生清澈的作品。
    D.符昭远之所以在茶中加酒,理由是他认为茶的形态过冷,完全不符合和美之道,他甚至揶揄茶为冷面草。

    拓展阅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
    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体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25.说说文章记叙了徐老师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温馨提示:概括要抓住重点。)
    26.品味下列句子。
    (1)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温馨提示:抓住动词品析人物的特点。)
    (2)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
    (温馨提示:抓住关键词语品析人物的特点。)
    27.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分析。
    (温馨提示:先分析哪些是抑,哪些是扬,再分析这样写对塑造人物有何效果。)
    28.本文首尾段落有何特点?
    (温馨提示:从结构上分析两者的关联、从内容上分析含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我父亲的女儿
    ①他不算很老,66岁,如果染染头发,刮净胡子,穿上那套得体的西服,还是一个很帅的老头儿。他自己也始终不肯服老,上台阶时扶他一把,他会很生气地甩开我的手,像要证明什么似的,“蹬蹬蹬”疾步走出很远。给园子里的菜浇水,还像个年轻人一样,一手一只水桶,一哈腰提起来,健步如飞。带我出去,把车骑得风驰电掣一般,让坐在车上的我胆战心惊。
    ②他的脾气还是那么坏。我平时一天给他打一次电话问候,那天家里来了朋友,我陪着客人吃饭聊天出去看景点,像陀螺似的忙了一天,忘了给他老人家请安。结果第二天我再打电话回去,他一听到我的声音便火冒三丈:“你眼里还有我这个老爸吗?你都38小时42分钟没有往家里打电话了!不中用的东西,真是白养了你……”便狠狠撂了电话。
    ③对于这样的情况,我通常只消隔半个小时再打回去,对前尘往事绝口不提,只可怜兮兮地说正在啃方便面,馋他做的红烧鱼可乐鸡,他便前嫌尽释,不出一个小时,便在楼下把我的小名喊得惊天动地。自然,少不了一份香气四溢的红烧鱼。
    ④他还喜欢不断地给我惹事。前一天刚帮他给李阿姨家的儿子写了单位的行业征文,后一天他又跑来,要我给常来送信的那个邮递员写篇读后感。我知道,这都是他四处为我吹嘘带来的副产品。我板了脸,埋怨他:“爸,你能不能不给我揽这些闲七杂八的活儿啊?我自己的事儿都忙不完,你这不是给我添乱吗?”他这时候会变得很谦恭,跟着我身前身后地转,赔着笑:“我闺女是大作家,哪能让这点事儿难住?再说,我都答应人家了。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我给你烧鱼去……”
    ⑤他越来越爱争风吃醋。饭桌上,我给老公夹菜而没有给他夹;回家,我给妈买了新衣,却只给他一盒茶叶;他想吃牛肉我却给他买了烧鸡;我坐老公的车回来没有让他送我……他都会生气不肯理我。他什么都喜欢争,像个任性的孩子。我必须加倍地对他好,才能应付他如此频繁的索求。我大大咧咧的性格,在他这样的督促提醒之下,亦开始变得细腻而温柔。我知道他喜欢听哪种碟穿什么颜色的衣,知道说哪些话能哄他开心,知道怎样用自己的成绩去取悦他的虚荣心……
    ⑥他,粗暴,任性,虚荣 。我和他做了父女,我们的个性在爱的作用力下彼此消融,相互化解。我们只是这尘世里最平凡的一对父女,他不过是想要一个乖巧能干的女儿,我也不过是想把这个老男人,哄得舒舒服服喜笑颜开。
    2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刻画父亲的形象特点。
    30.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不出一个小时,便在楼下把我的小名喊得惊天动地。
    (2)他越来越爱争风吃醋。
    31.第④段中写“他还喜欢不断地给我惹事”,“他”给“我”惹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2.赏析下列句子。
    他自己也始终不肯服老,上台阶时扶他一把,他会很生气地甩开我的手,像要证明什么似的,“蹬蹬蹬”疾步走出很远。
    33.文章开头和结尾把父亲称为“一个很帅的老头儿”和“这个老男人”,你认为是否是对父亲的不敬?结合文章加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说说黄胄先生
    韩天衡
    与黄胄先生相识是在1963年。当时黄胄先生还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创作员。由于不用坐班,白天我便经常去他家里学习。他的家在羊坊店,极普通的公房,印象中是二楼。
    一位出色的画家,天赋与勤奋缺一不可。黄胄先生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勤奋。我曾开玩笑说,他除了睡觉之外,手里永远离不开竹子,吃饭时是一双筷子,其余的时间是抓着一支毛笔。手不离笔,是他日常的状态。无论什么朋友来看望他,甚至是他的长辈画家、领导来看望他,他都只顾画画,头也不抬,只是说:“你好啊!来啦!”从不放下画笔,更不起身倒茶。解放初,二十出头的黄胄先生从新疆调到了北京,向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徐悲鸿先生提出了去美院学习的想法。然而,徐悲鸿先生敏锐地看到了黄胄超人的天分,对这个画坛晚辈已经形成的风格暗自欣赏,而学院派的条条框框或许会限制了他的艺术创作,便善意地婉拒了他。我以为,悲鸿先生邀齐白石到中央美院当教授,他是伯乐;拒绝黄胄先生入院学习的请求,同样,也是伯乐。
    黄胄先生画毛驴堪称一绝。一个大的清水笔洗,一支干净的大羊毫笔,就这么在水里蘸几下,饱含清水以后,濡一点淡墨,然后或轻或重,或急或缓,或大或小地一个块面一个块面地往宣纸上垛。这个过程,黄胄先生熟练到不需要看画面,可以随心地和你相视聊天。而宣纸的特点使每一块面间按下之后会产生水痕,当那些大大小小的块面堆垛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他才把目光移回纸上,根据画面上种种形态的浅墨块面,用焦墨点上驴眼,驴嘴上牵绳子,再将驴蹄一勾,简单几笔,匹匹生动的毛驴跃然纸上,站着的、躺着的、跪着的,一群栩栩如生的毛驴就呈现了出来。画毛驴,他像个魔术师,实在是神奇得很!还记得有一次,一位首长拿着一本吴昌硕的册页来找黄胄先生。册页经装裱后反面是空白的,首长有意让先生在空白之处作画,他也欣然应允。12张的册页,黄胄先生用了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且张张精彩非凡。现在想来,就是这特异的禀赋和勤奋,才造就了这样一位画坛天才!
    黄胄先生一生惊险跌宕,像坐过山车一般,但他始终怀有一颗乡土气十足的朴质之心。曾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陌生人来找他,进门就跪下,说:请您无论如何帮帮忙,家里老人死了,买不起棺材。先生二话不说,便拿给对方两幅画:“到荣宝斋去换钱吧。”
    如此可爱、可敬的艺术家,无论他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如何,他留给我的都是无比丰饶的精神财富,让我知道,做人要真诚,搞艺术要勤奋!先生过世近20年,但他始终是我学习的典范,是我不能忘怀的一位恩师!
    34.本文叙写了关于黄胄先生的四件小事,请分别概括一下。
    35.徐悲鸿先生为什么拒绝黄胄先生入美院学习?
    36.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无论什么朋友来看望他,甚至是他的长辈画家、领导来看望他,他都只顾画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张的册页,黄胄先生用了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且张张精彩非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38.阅读选文③~⑯段,完成下列表格中A、B两处的填空。
    段落
    ③~④段
    ⑤~⑥段
    ⑦~⑨段
    ⑩~⑫段
    ⑬~⑯段
    概括
    内容
    母亲带我到田野;我看见了田野里的美景
    A
    我用母亲交给我的红头巾捕鱼
    B
    我终于找到了奔向我而来的,寻找我的母亲

    39.选文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40.选文第⑮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
    4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母亲”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的事实依据。
    42.“血红的头巾”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阅读《46个闪亮的名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他是个怪人。
    ②他很少说话,上学经常迟到,脾气还特别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每个学期的学费总要拖很久才能缴。
    ③他成绩不好,又不大合群,因此,同学和老师都不太喜欢他。
    ④再后来,他与我成了同桌。可不到一周,我们就被调开了。
    ⑤他喜欢把书推得乱七八糟,有时还会闯进我的领地。有一次,我怒了,指着他的脑袋问他:“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呢?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
    ⑥因为这句话,他忽然跳起来踹了我一脚。此时年少气盛,我怎忍得住?我们大打了一架之后,彻底成冤家仇人了。
    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忽然莫名其妙地跳起来打我。
    ⑧初二上学期,他继续欠缴学费。班主任问他具体什么原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不说话,把头埋得很低很低。
    ⑨没人理他,他也没有朋友。就连上体育课时,他通常都是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睡大觉。因为没人愿意和他做同桌,所以他被调到教室的角落里一个人坐。很快,我们便把他遗忘了。
    ⑩初二时票选班委会,大家选出来的班长是个女生,她不仅为人善良、学习勤奋,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因此人缘极好。
    ⑪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班长拿着一张绿色的信纸来找班里的每个人签名。她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想把大家的字迹都留在一起,这样比较有意义,而且,只要谁签字,她就免费请谁喝一瓶可乐。所有人都乐坏了,争先恐后地跑过去签。
    ⑫最后,46个人拿着46瓶可乐回到教室,有说有笑,把角落里的他反衬得更加孤独与落寞。
    ⑬再后来,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起初我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后来一问,大家都这么认为。
    ⑭他不仅把整个班里的卫生都承包下来,还天天顶着大太阳去操场上提水给同学喝。最离谱的是开秋季运动会时,他陪跑、送糖水不说,还喊“加油”两个字喊得比谁都热血沸腾。
    ⑮没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但他的行为的确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努力汇聚的同时,也已把周围的心灵全然濡湿。
    ⑯很多人觉得感动,对他伸出援助之手。有人帮他补习,有人给他买早餐,甚至有人提议在新学期秘密募捐,帮他把学费的问题给解决掉。
    ⑰期末考试过后,他虽然成绩只是中等,但仍旧被选为年度进步最大的优秀学生,上台发言。
    ⑱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流泪。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绿色的信纸,小心翼翼地摊开:“我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很辛苦。那天我来得很早,打算收拾完书本然后退学,没想到,竟收到了这封信。真的很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你们会看不起我……没有你们给我凑的学费,我可能已经是个苦命的煤炭工了……”
    ⑲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那张绿色的信纸上,有46种不同的笔迹和46个熟悉的名字。
    ⑳没人说话,也没人转头去看班长。我们都在那一刻突然长大了。
    43.文章以“他是个怪人”一句开头有什么作用?
    44.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并具体分析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45.第⑫段写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6.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47.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现代文阅读
    捡拾一地暖
    包利民
    ①那个时候我还小,家还在农村。我家是村西的第二户,第一户是几年前从唐山搬过来的一家。那户人家很穷,虽然当时每一家都不富裕,可他家里,更是一贫如洗,只有一个人的口粮地,产的粮食甚至不够一家人填饱肚子。
    ②秋天的时候,家家户户从田地里用马车往回运粮食,他家就更显落寞。每当有马车从门前的土路上经过,他家的两个孩子都会眼巴巴地望着。车过后,他们便冲到路上,去捡那些从车上掉下来的玉米棒、谷穗什么的。整个秋天,他们捡的粮食数目也是极为可观,甚至够他们一家维持大半年的。这让我们很是眼红,于是也想着在车经过时去路上捡,却被大人们严厉制止。便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捡,我们却不行。
    ③有一次,帮叔叔家收地,拉了一车的玉米棒回村里。我和叔叔坐在马车上,身下是金黄的玉米棒子。从村西刚一进村,路过那户人家门前时,叔叔故意用脚把一些玉来棒子蹬下车去。我问:“你这是干嘛?”叔叔不让我回头看,说:“他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又不好直接给他们,只好这样做。你没发现吗?咱村里的人家,田地在村西的,往回拉粮食时,都会在他家门前故意掉落下一些!”
    ④多年以后,在一个城市当邮递员,常去十公里外很偏僻的一个军营去送信件。由于熟悉,所以每周要去的时候,我都会搭乘他们在城里往回拉煤的汽车。在军营附近,有几户人家,住着很破败的草房。有一年冬天,我坐着他们的军车回军营,车上拉的依然是煤。经过那几户人家时,开车的小战士,不知怎么便将车开得极为不稳,其实道路倒是很平整的。小战士告诉我,这样做只为了从车上颠下一些煤去,给那几户人家。而且,他们每一辆车的司机都会这么做,倒不是为别的,只是大家觉得,这几户人家的草房,看起来极像他们的家乡,给他们一种温暖的感觉。
    ⑤我觉得,那几户人家一定也知道经过的每一辆军车都是故意这样做,因为坐在车上,我会看到他们望向军车那温暖的眼神和灿烂的笑脸。那样的时刻,我的心里也暖暖的,仿佛整个冬天都变得不那么寒冷。
    ⑥有个朋友曾给我讲过她的一段经历。那时候她上班到很晚,下班时正好赶上末班车,冬天的时候,天便早已黑透了。她坐车一直到终点,终点在一条街的尽头,而她家就在正对着街的一条深巷子里。她说:“我都是最后一个下车的,而那车也不开走,依然亮着前灯,正好照进通向我家的深巷子,我便一点儿也不害怕了,踩着那一地明亮的光走向家门!直到我进了家门,公交车才掉头开走。”她也知道,那个好心的司机一直这样默默地关照着她。虽然那个时候,她的一切都很不如意,可是却从没丧失过希望,就是因为寒冷黑暗的路上,那一束暖暖的光。
    ⑦有一年回故乡的县城,遇见了当初在农村时邻家的两个孩子中的一个。他在县城里开了一家电脑公司,闲谈间提及故乡的小村子,他对我说:“那时候我家很穷,是那么多的好心人家帮了我们,要不,我和弟弟不可能总在我家门前捡到那些粮食……”
    ⑧是的,在长长的来路上,我们总会捡拾到许许多多的温暖,让我们有勇气、有力量度过那么多艰难黯淡的境遇。其实,是有许多许多的人在默默地关心着我们,是他们在我们眼前的路上撒落了那么多的温暖。所以,我们也应该继续把这份温暖撒落给别人,就像不经意间撒落下的种子,会在别人的心里开出最美的花朵!
    48.作者在文中讲述了经历中的三个片段,请仿照示例,概括情节。
    示例:收获季节,马车抖落一地粮食,让邻居拾起一份希望;
    49.文章以“捡拾一地温暖”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50.分析下列各句的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
    (1)每当有马车从门前的土路上经过,他家的两个孩子都会眼巴巴地望着。
    (2)坐在车上,我会看到他们望向军车那温暖的眼神和灿烂的笑脸。
    51.联系全文,为第⑦段结尾省略处补写几句话。
    52.结尾第⑧段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漫啜秋光浓似酒
    叶静
    (1)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2)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听到的是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3)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4)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5)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刚才还有些微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一块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6)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它的素养。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发酵,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7)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在红杆绿叶的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而后开始收割,再大捆地背着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8)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9)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
    (选文有删改)
    53.文章第(2)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
    54.文章除了写祖父,为什么还侧重描写背草捆儿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5.按要求赏析句子。
    (1)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从修辞角度)
    (2)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赏析加点词语)
    56.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评 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 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⑭“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57.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1)小学三年级时,_;
    (2)十多年后,___。
    58.第⑧段画线句反映了“我”当时__ __和__的心理。
    59.第⑭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60.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2)示例: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4)示例:母亲额头的皱纹。(5)示例: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2.“阳光灿烂”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1)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贴”字用得生动传神,通过母亲这一个动作表现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把母亲比作树,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4.示例:文中的妈妈是一个关爱儿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围绕“妈妈的额头”,结合关键句子概括。第①段,写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第②段,写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第③段,写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第④段,写母亲额头的皱纹。第⑤段,写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2.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是指……(语境义),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情感。先答出“阳光灿烂”本义,是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再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境义,由“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可知,“阳光灿烂”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判断要赏析的句子是环境描写句还是人物描写句,其次判断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最后分析其作用。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回答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结合上文“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可知,通过母亲这一个动作细节表现了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情景,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结合上下文可知,“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写出母亲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的付出,表达了“我”对妈妈的感恩。
    4.一问,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即可。 “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写出母亲对儿女的关爱;“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写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写出母亲的任劳任怨和默默付出。
    二问,考查发散思维。结合文意和自身实际回答。从文中的母亲疼爱儿女、照顾家庭的伟大付出联系自己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通过具体事件,叙述家人对自己的付出,抒写自己的感恩之情。

    5.(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6.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7.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孩子的慈父。
    8.爸爸教“我”的诗令“我”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解析】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先通读文章,然后结合题干要求作答。题干中提示“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由此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③④⑤这三个自然段讲述了爸爸教“我”读中国诗的三件事情,分别是:第③段在“我”孩提时的一个夏夜,父亲用奇特的吟啸声让“我”记住陆游的诗;第④段上学前“我”已经会背《示儿》,并明白它的含义,父亲喜极而泣;第⑤段上小学后,爸爸教“我”对杜甫诗中的思乡之情的理解;然后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事件示例作答即可。
    6.考查对文章细节的分析能力。阅读文章可知,第①段中“十个月时,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奠定了后面父亲看到“我”懂得知识后开心的基础,因为生病,他们害怕“我”会和正常人不一样,所以第④段中讲述了上学前“我”不但会背诗,而且还懂得诗的含义,因此父亲喜极而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7.考查对人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先阅读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来进行分析。文章第①段说明了“我”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在父亲得知“我”能够认字时就开始教“我”学诗,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关心,热爱孩子的人;③④⑤这三个自然分贝讲述了孩提时、上学前、上学后爸爸对“我”的教育可知,爸爸是一个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人;由文中父亲教“我”读杜甫和陆游的诗,以及第⑦段“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可知,父亲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8.考查对文章结尾句的理解。通读全文可知,爸爸在得知“我”能够认字之后就开始教“我”读中国诗,由此可以明确第⑧段划线句子中“童年时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是爸爸教给“我”的诗领我终身难忘,该段中对于多年后在报纸上看到的绝句感到熟悉,在得知是陆游的诗之后,明确了爸爸教“我”的这些诗篇对“我”的影响,这也是爸爸的情怀对“我”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怀念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母亲是一位生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勤劳自立、宽容、细心、无私、坚韧、质朴、温柔、善良、睿智的母亲。
    10.①大哥为了救“我”,毫不犹豫地拿出所有积蓄供“我”做骨髓移植;②二嫂曾一度心疼得不敢听到“我”的声音;③七岁的侄女哭着说自己再也不吃零食了,把钱留给“我”治病;④怕其他人照顾不好“我”,大哥毅然辞掉了工作,专心照顾“我”直至出院;⑤在医院“我”昏迷时被抢救,姐姐和母亲抱头痛哭。(意近即可)
    11.(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骨瘦如柴的身体比作艺术品,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跃然纸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在为“我”清洗身体时的小心谨慎。
    ②“我”及家人的生命、健康。
    【分析】
    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扣紧文章的叙事部分,抓住描写母亲的关键词语,尤其是文中的细节描写。文中作者花了较长篇幅写母亲“把我照顾得一丝不苟”,从中可看到母亲的慈爱、温柔、细心。哪怕是在最绝望的时候,母亲也只是用言语委婉地表达,可见母亲的坚韧、睿智。文中还有直接抒情的语句,表达对母亲的赞颂,如“您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勤劳自立,待人宽容”“您温柔善良”“您品行质朴却又韧如蒲条”,综合上述内容,提炼出关键词语,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10.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按题目要求,要概括的是母亲以外“其他家人对‘我’的关爱”,文中集中写其他家人的关爱是第4段,相关家庭成员有大哥、二嫂、侄女。“大哥说一定要救我,义无反顾地拿出所有的积蓄,为我背负一身债,供我做骨髓移植,甚至怕嫂子反对而提出了离婚;二嫂曾一度心疼得不敢听见我的声音;七岁的侄女哭着说自己再也不吃零食了,把钱留给我治病;怕你们照顾不好我,大哥毅然辞掉了工作,专心照顾我直至出院”,结合以上句子,分别概括出他们对“我”的关爱,以“什么人+做什么”的形式概括即可。
    11.考查词句赏析。
    ①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模式:方法(修辞手法)+规范化(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具体化(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每次您看到我骨瘦如柴的身体,总会突然红了双眼,一边忍着泪一边像清洗艺术品般小心翼翼”,把“骨瘦如柴的身体”比作“艺术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为“我”清洗身体时的小心翼翼和对“我”的爱。
    ②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答题时,先要看这个句子出自哪个段落;本句出自文章第13自然段,结合下文“就是这样的您,让我无从放弃自己”,上文第7自然段“我可以坦然地接受病魔带来的一切苦痛,甚至死亡,却真的不敢看您和姐姐抱头痛哭后那无助而又无神的眼眸,那真是比用刀碎心头肉还要难受啊”分析,再抓住“最重要”一词,可知,一家人的生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由此可以解释“什么”的指代义。

    12.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
    13.对奶奶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14.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
    15.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分析】
    12.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从“奶奶在树下喊”“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枝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
    1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和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是对奶奶的动作描写,“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是对奶奶的语言描写。揣摩记叙文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大意。也就是由分到总的思维过程。这句话写出了奶奶的不满,说明她渴望有自己的生活。
    14.本题考查某一情节在全文里的作用。回答时,先从本句分析,说一下这个句子本身的作用,即交代了什么情节,表现了什么;然后再说和前后文的关系,是不是和后文形成照应或者具有铺垫作用。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此处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是为了表现老海棠树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从而赞美了奶奶的爱,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15.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本文所写的奶奶的几件小事都与海棠树有关,所以题目是线索。海棠树也是奶奶的象征,这棵树见证了奶奶的衰老与我的成长,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主旨。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作答时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的表面意思,然后再联系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说出它的表达效果。

    16.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17.示例一: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
    示例二: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弧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努力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18.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错,表明她对“我”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
    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示例三:此句运用了粘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19.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弧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满怀激动的心情。
    【分析】
    16.本题考查事件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本文是以倒叙的方式写作,按时间顺序,第②件事是: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第③件事是: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一定要注意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不能填错。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中的三件事,都写了母亲对孩子离去的不舍,表现母亲是一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母亲;母亲虽然对孩子的离去很是不舍,但她并没有向孩子提出留下或是同居的要求,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明事理,懂得替孩子着想的母亲。据此整理出答案。
    18.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此题理解句意,进行合理分析即可。“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意思是说,雨天里我被淋湿了,但是比淋湿更难受的是母亲,因为她会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作者用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说明,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深。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分析,突出母爱即可。
    19.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要结合两次流泪的语境,答出“我”对母亲的两种情感,并分别进行简单的分析。结合语境来看,这两次流泪的原因相同,都是为知晓母亲对自己的不舍而流泪,为母亲的孤单而流泪,也为母亲对自己的理解、关爱而感动。

    20.第①段:喝茶的功效;第②段:喝茶的方式;第③段:古今中外对喝茶的偏见;第④段:表明作者的态度。
    21.不能删掉。虽都是广告,前者是针对普通人群,后者是精英学者,两者并引,更见喝茶之风的大行。
    22.不认同。茶不但能产生散文,也能触动诗情,产生清澈的诗。(言之有理即可)
    23.①空腹时(特别是早上)喝浓茶,容易伤胃;②休息前喝浓茶导致失眠;③经常喝茶容易引起骨质疏松,钙大量流失……
    24.A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第一段结合“胡峤《饮茶诗》:‘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可以得出写的是:茶的功效;第二段结合“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冽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仝一气喝上七碗的茶,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诗人柯立治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喝茶论壶不论杯。约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可以得出写的是:喝茶的不同方式。第三段结合“法国人不爱喝茶。”“美国人不讲究喝茶,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等可以得出,古今中外对待茶的不同态度。第四段结合“爱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写出了作者的态度,多喝茶。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删去,然后集合具体内容分析。一六六○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这个广告针对普通的人群。“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这则广告则是针对的精英学者。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本题从这句话前面“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冽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这些句子可知这句话说明说明西方人的饮茶方式,结合“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中国人还能写出优美的诗歌。故不认同。
    23.本题考查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中对“茶”的功效及正确喝茶的方式,分析生活中不正确的方式即可。如:经常喝茶容易引起骨质疏松,钙大量流失;空腹时(特别是早上)喝浓茶,容易伤胃。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B项,“他们饮茶方式不当,不应加牛奶和糖”的表述不符合文意。C项,“不能触动诗情”错误;D项,茶中加酒的是巴尔扎克。故选A。

    25.(1)作文课因学生性急发问,“我”挺身分辩,他勃然大怒。(2)编辑教材新旧兼收。(3)朗读咬牙切齿,一字不苟,朗朗上口。(4)批改作文大勾大抹,郑重解释。
    26.(1)使用动作、神态描写,“仰”“迈”“望”“撇”,四个动词漫画般地勾勒出徐老师的外貌古怪凶狠,刻画出其严厉、盛气凌人的特点。(2)使用语言描写,“官腔”“咬牙切齿”,似贬实褒,突出其朗读传情达意,教法独特。
    27.前文写了徐老师相貌古怪凶狠,上课老是骂人,尤其是作文课骂了“我”一个钟头,这些是“抑”,后文写徐老师编新旧兼收的教材,朗朗上口的朗读,大勾大抹批改作文,这些是“扬”。前面写他凶是为了刻画他的责任感强,要求严格,为后文进一步写他开通、独特的教学方法做铺垫。使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徐老师的形象立体真实,十分鲜活。
    28.首尾呼应,“十八九岁”“五十年”,这两个数据强调了徐老师对“我”的影响之深,“我”对他的怀念敬慕之深。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人物是徐老师,围绕徐老师发生了那些事,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即可。第4段内容可以概括出:作文课上,徐老师骂我;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可以概括出:徐老师编辑教材新旧兼收;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体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可以概括出:徐老师朗读咬牙切齿,一字不苟,朗朗上口;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可以概括出:徐老师批改作文大勾大抹,郑重解释。
    26.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结合温馨提示赏析即可。(1)句从动词的角度分析。结合“仰”“迈”“望”“撇”分析,本句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出徐老师严厉、盛气凌人的特点。(2)结合“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写出了徐老师认真的教学态度,突出徐老师朗读传情达意,教法独特。
    27.本题考查学生对“欲扬先抑”手法的理解和把握。首先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欲扬先抑”的手的实质。然后结合文本分析“抑”“扬”的具体内容。文本对徐老师相貌古怪凶狠,上课老是骂人,尤其是作文课骂了“我”一个钟头,这些是“抑”。 徐老师编新旧兼收的教材,朗朗上口的朗读,大勾大抹批改作文,这些是“扬”。从而表现出徐老师是一个责任感强,要求严格,具有独特教学方法的人。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结构的理解。注意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首段中写我“十八九岁”,尾段中写道“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点明中心。写出了对徐老师的赞美和徐老师对我的影响深。表达了我对徐老师的思念之情。

    29.①不肯服老;②脾气很坏;③喜欢给我惹事;④爱争风吃醋。
    30.(1)毫无顾忌,放开嗓子,大声叫喊。(2)生怕“我”对别人的爱超过了“他”,因而极力争夺。
    31.让“我”给他认识的人写行业征文和读后感等;以此炫耀他的女儿是“大作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2.“甩开”、“噔噔噔”等词语(运用了动作描写),具体细致地展现出了“他”人老不服老,健步如飞的情态,表现了“他”豪爽的性情。
    33.不是;诙谐幽默的称谓,折射出了父女间的无拘无束和父亲在女儿心中和蔼可亲的形象,这样写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解析】
    29.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即可。结合“他自己也始终不肯服老,上台阶时扶他一把,他会很生气地甩开我的手,像要证明什么似的,‘蹬蹬蹬’疾步走出很远。给园子里的菜浇水,还像个年轻人一样,一手一只水桶,一哈腰提起来,健步如飞。带我出去,把车骑得风驰电掣一般,让坐在车上的我胆战心惊。”得出父亲:不肯服老;“他的脾气还是那么坏。我平时一天给他打一次电话问候,那天家里来了朋友,我陪着客人吃饭聊天出去看景点,像陀螺似的忙了一天,忘了给他老人家请安。”得出他脾气很坏;“他还喜欢不断地给我惹事。前一天刚帮他给李阿姨家的儿子写了单位的行业征文,后一天他又跑来,要我给常来送信的那个邮递员写篇读后感。”得出他喜欢给我惹事;“他越来越爱争风吃醋。饭桌上,我给老公夹菜而没有给他夹;回家,我给妈买了新衣,却只给他一盒茶叶;他想吃牛肉我却给他买了烧鸡;我坐老公的车回来没有让他送我……他都会生气不肯理我。他什么都喜欢争,像个任性的孩子。”得出他喜欢争风吃醋。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三要结合文章的主题。理解词语的含义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时要注意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运用简洁得体的语言来作答。一般要先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原文语句,然后揣摩出最切合题意的关键语句,最后运用精炼恰当的语言回答即可。“惊天动地”原意是: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很大。在这里采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毫无顾忌,放开嗓子,大声叫喊的形象。争风吃醋:指因追求同一异性而互相忌妒争斗。这里是贬义褒用。在这里是生怕“我”对别人的爱超过了“他”,因而极力争夺。
    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分析即可。“前一天刚帮他给李阿姨家的儿子写了单位的行业征文,后一天他又跑来,要我给常来送信的那个邮递员写篇读后感。我知道,这都是他四处为我吹嘘带来的副产品。”原因是:满足他自己的虚荣心。
    32.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描写,遣词造句的角度即可。结合本句“甩开”、“噔噔噔”等词语分析,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然后集合动作描写的作用分析即可。
    33.不同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点与表达技巧的把握。解答此题时,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幽默、平实、自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从表达技巧看,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文章开头和结尾把父亲称为“一个很帅的老头儿”和“这个老男人”,不是对父亲的不敬,而是诙谐幽默的称谓,折射出了父女间的无拘无束和父亲在女儿心中和蔼可亲的形象,这样写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4.黄胄先生手不离笔,客人来了也如此;黄胄先生想进美院,被悲鸿先生拒绝;黄胄先生画一本册页仅用半小时;黄胄先生义助陌生人。
    35.因为悲鸿先生发现黄胄有超人的天分,生怕学院派的条条框框限制了他的艺术创作,因此才善意拒绝的。
    36.“无论”和“甚至”的使用,突出表现了黄胄先生笔不离手,异常勤奋的特点。“12张”与“半个小时”两者间的巨大反差,突出表现了黄胄先生特异的禀赋与高超的艺术才能。
    37.表达了作者对黄胄先生品德与艺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黄胄先生的怀念之情。
    【分析】
    34.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黄胄先生”为陈述的主体。分别概述出“黄胄先生”手不离笔、没进成美院、仅用半小时就画一本册页和义助陌生人等事件。
    35.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如可提取第2段的“然而,徐悲鸿先生敏锐地看到了黄胄超人的天分,对这个画坛晚辈已经形成的风格暗自欣赏,而学院派的条条框框或许会限制了他的艺术创作,便善意地婉拒了他”作为答案。
    36.赏析语句中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1)“无论”和“甚至”是两个关联词语,“无论”表示任何情况,“甚至”表示进一步的事件,这两个关联词语强调了黄胄先生笔不离手,异常勤奋的特点。(2)“12张的册页”是说任务的难度大,“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是说完成的速度惊人。把这两个数字进行对比,形成巨大反差,突出表现了黄胄先生高超的艺术才能。答此题,一定要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去理解,要特别注意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
    37.考查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把握。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分析最后一段对黄胄先生的赞美与怀念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38.A.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
    B.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
    39.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子繁密的特点。
    40.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41.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表现出母亲坚强的性格;叮嘱“我”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表现出母亲细心的特点。
    4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等。
    【分析】
    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此类题通常用“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作答。第⑤~⑥段可概括为: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第⑩~⑫段可概括为: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
    3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子”比作“墙壁”,叶子层层叠叠宛若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叶子的繁密茂盛。
    40.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时,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作答。句中通过“跌倒”“爬”等描写语言可知,划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由“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可知,划线句运用了外貌描写。联系文章内容可知,划线句的描写发生在母亲因听不到儿子回答而焦急寻找之后,可知母亲的心情当时是担心和焦急的;虽然在寻找的过程中母亲受了伤但她并不在乎,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无私的。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主旨,通过具体事例来分析作答。由“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和其之后希望以“冲喜”的方式让作者说话可以看出,母亲没有因为作者不能说话而放弃努力,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作者,因此,她是坚强的;在母亲带作者来到田野后,考虑到作者不能说话的事实,与其约定要在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可以使母子二人时时保持联络,以免意外发生,体现了母亲细心的性格特点。
    4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即可。文章主要围绕着“头巾”这一事物展开记叙,母亲交给孩子头巾,嘱咐孩子在听到呼喊时将头巾扬起,“我”因为贪玩怕母亲责备而没有及时扬起头巾,这导致母亲以为“我”走丢了而疯狂寻找,“我”也因此知道自己的错误,体会到深深的母爱,知道了无论在何时都要在母亲呼唤时扬起头巾,及时告知母亲自己的状况,让母亲放心。因此“头巾”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也通过头巾来表达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我”通过这一事情明白了母亲对“我”的爱,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大家都不喜欢他,以及他的转变作铺垫。
    44.具体介绍他的性格与上学时经常迟到、拖欠学费。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5.内向、孤独;与下文他的表现形成对比,突出他的变化巨大,从而表现巧妙的关爱方式会改变一个人的主题。
    46.全班46位同学在班长的带动之下,帮助一位因经济困难而准备辍学的单亲家庭的同学(他),从而使他放弃辍学念头,主动融入集体为同学服务,成为年度进步最大的优秀学生。
    47.示例: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关爱他人是必要的,但也要讲究方法。(或:我发现善意的谎言,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解析】
    4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结构上看,此句作为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情节。从内容上看,开篇交代他是个“怪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为下文他的突然转变形成对比,从而为表现小说的主旨服务。
    44.本题考查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与作用分析。阅读第二段,主要是介绍他的性格以及总是拖欠学费。“他很少说话,上学经常迟到,脾气还特别大”,是紧承上段,介绍他“怪”的具体表现;而“他每个学期的学费总要拖很久才能缴”又是为下文第十八段的内容埋下伏笔,而且让读者明白了同学们冷落他的原因。所以此段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5.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的概括与作用分析。第十二段运用对比的写法,用其他人获得可乐的快乐与“把角落里的他反衬得更加孤独与落寞”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沉默寡言而有孤独的人。作者极力地表现他的这一性格,是为了与下文的他形成对比,一个性格如此内向孤独的人,突出就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关心其他同学,开始表现自己的特长,这一切都是因为班长那巧妙的帮助方式,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46.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形式表述。这篇小说涉及到的人物有:他、班长、全班同学,事件主要是他的转变。表述时要注意人物间的关系,表述的语句简洁。
    4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阅读启示的概括。根据上题的解决,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事件。在初二下学期之前,他在班里一直受到同学们的冷落,没有愿意与他同桌;是在新班长上任后,她以巧妙的方法暗中帮助他,让他感受到同学们的关爱,从而改变了自己对大家的态度。由此可见文章意在以他的转变,表现了关爱他人要讲究方法,或是真心的关爱可以改变一个人。

    48.寒冬时分,军车颠下一些煤炭,给村民带去一续温馨 漆黑夜晚,车灯照进一条深巷,给乘客带去一片光明
    49.全文的线素,贯穿全文:新颖独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善良的人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温暖;揭示文章文题,表达了作者对送温暖人的赞美之情。
    50.(1)“眼巴巴”写出了两个孩子渴望自家能多有点粮食,填饱肚子的心理。
    (2)“温暖的眼神和灿烂的笑脸”写出了那几户人家对军车司机的感激之情。
    51.提示:所补写的句子中既包含他对帮助过自己和家人的好心人表示感谢,还要包含他也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意思。
    52.结构上: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内容上:揭示主题,号召大家传承这种美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记叙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48.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而且还要注意句式和例句保持一致。本文具体写了三件事例:第③段具体写的是叔叔和村西的村民往回拉粮食时,都会在那户很穷的人家门前故意掉落下一些玉米棒子等粮食;第④段具体写的是军车会故意颠下一些煤炭,给军营附近几户住着破败草房的人家;第⑥段讲“我”的一个朋友每晚最后一个人下车时,那个好心的司机总是为她照着车灯直到她进屋。找出事例后,然后按照例句的句式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49.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常见的作用:①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②概括主要内容、情节;③交代文章写作情感;④点明文章中心思想;⑤作为文章的线索;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首先标题中一个“暖”字,会让读者思考“暖”是什么,有什么含义,因而标题新颖,设下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全文所写的三件事例都体现了“温暖”,所以标题又是全文的线索,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标题中的“暖”也暗示了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的人在默默地关心着我们,他们在我们眼前的路上撒落了许多的温暖,这也是作者所要赞美的,因而标题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0.本题考查神态描写的作用。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分析时要结合表情、神态的词语去揣摩人物心情。(1)句要抓住“眼巴巴”的神态来进行分析。因为那户人家很穷,一贫如洗,只有一个人的口粮地,产的粮食甚至不够一家人填饱肚子,所以每当看到有马车从门前的土路上经过,这家的两个孩子就特别渴望自家能有点粮食来填饱肚子;(2)句要抓住“温暖的眼神和灿烂的笑脸”这个神态来分析。因为在军营附近的几户人家,住着很破败的草房,而开车的小战士及每一辆车的司机经过草房时都会故意从车上颠下一些煤去给那几户人家,而我觉得,那几户人家一定也知道经过的每一辆军车都是故意这样做的,所以这样的神态就写出了他们对军车司机的感激之情。
    5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示例:谢谢你们无声的帮助,让我们有勇气、有力量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现在我们条件好了,我们也会继续把这份温暖撒落给别人,让温暖在别人的心里也开出最美的花朵!
    52.本题考查的是结尾段的作用。要回答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关键是要看段落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文段或内容的联系,要整体思考,不可断章取义。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1)在文章开头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出下文,或开篇点题,点出文章的主题;(2)在文章中间的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3)在文章结尾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总结全篇,或者深化主题。分析第⑧段是放在文章结尾,从结构上看,“是的,在长长的来路上,我们总会捡拾到许许多多的温暖,让我们有勇气、有力量度过那么多艰难黯淡的境遇”这一句话就是上文所写几件事例的总结,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捡拾一地暖”,使文章结构严谨而完整;内容上看,“其实,是有许多许多的人在默默地关心着我们,是他们在我们眼前的路上撒落了那么多的温暖。所以,我们也应该继续把这份温暖撒落给别人”揭示了文章主题,既表达了对播撒温暖的人的感谢,也表达了要传承美德,继续播撒温暖,帮助他人的感情。

    53.(1)写了太阳西下的情形及落日照耀下树林的色彩。
    (2)写秋天成熟的草木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芬芳。
    54.(1)衬托祖父的形象,“背草捆儿的老人”这一形象和祖父互为印证。说明像他们这样勤劳、坚持、有耐心的人,才会获得人生的丰收,得到温暖。
    (2)老人也是秋光中一道风景,对老人进行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揭示主旨。
    55.(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的蝉声动听优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的喜爱之情。
    (2)“犟种”一词表面上是说那些没有被风吹掉的僵桃,实则是形容祖父的倔强,写出了祖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不屈服的精神。
    56.(1)强调只有辛勤地劳作,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才能度过难关,才能获得人生的丰收。(2)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
    【分析】
    53.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仔细阅读文章第2段,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析概括即可。如“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是写太阳西下的情形及落日照耀下树林的色彩。而“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是写秋天成熟的草木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芬芳。
    54.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描写背草捆儿的老人是为了衬托祖父的形象,与祖父互为印证。说明他们都是勤劳而有耐心的人。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才能获得丰收与幸福。衬托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这里是正衬。使主体的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55.赏析句子。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和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1)“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蝉声动听优美的特点外,还要答出作者对秋光的情感。(2)“犟种”一词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僵桃,实则是形容祖父的倔强,写出了祖父不屈服的精神。答题时要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56.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的作用。在内容上,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只有辛勤劳作,坚强乐观,才能获得人生的丰收。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

    57.(1)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努力的动力,让我提高了成绩。一学期后,我才突然得知是误读。(2)我当了老师,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误读。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价。
    58.急切、疑惑。
    59.【题示】本题间接考查了描写方法,考试可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鉴赏。可以将本题转化为“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来思考。
    60.【提示】本题可以转化为“标题的好处(作用)”类题型来思考,再加以比较、回答本题时,要学会运用其他考题。据结构角度来看,“评语”这具题目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包含了“小学时老师广评语对我的作用”和“十多年后我作为老师写评语给学生”两部分,如果改为“误读”,只涵盖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够全面。“评语”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角度来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相关学案

    专题12:写作练习-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2:写作练习-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19页。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37页。

    专题05:病句的辨析与修改-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5:病句的辨析与修改-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14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9: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