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年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训练卷 语文(一)(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年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训练卷 语文(一)(解析版)01
    2021年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训练卷 语文(一)(解析版)02
    2021年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训练卷 语文(一)(解析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训练卷
    语 文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较少。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逸、注、评、鉴为一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等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学者的挖掘、整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B.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C.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的材料更丰富,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D.《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不足。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B项,“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错误,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时,既角度不同又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B.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C.文章从学术和文化两方面阐释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D.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C项,“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错误,没有论证二者的关系。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更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B.唐宋诗文选本序跋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C.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D.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B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错误,文中只说“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并没有说“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日益增多和普及”错误,原文“……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D项,“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错误,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材料―:
    书法是如人的生命体一样呈现的,而不只是写字,六朝书论中已经对心理学表达的书法与作为汉字工具的写字之间的区别做了论述。后来的所有对书法的评价用语,都提示了书法虽抽象,但传递出来的书法意象却一点都不抽象,比如我们在学书法的时候,总是被老师告知看字要看气息,书法不能写得太甜,而要有苦味。这里的“苦”与“甜”不是以味觉的通感来论的,这个“甜”的意思是“过于流美”,反书法之“甜”包含了书法线条中的人生态度。为了使书法线条像逆水行舟那样不要太流畅,书法运笔上要取“涩势”。虽然中国戏剧在悲剧上不太发达,但书法线条被提升到类似悲剧的意境,这是文人士大夫对书法表达上的要求。
    随之而来的书法审美都带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从而在书法的意趣上形成了关键词,如书法除了要有仙气、清气,还要有都拔之气乃至苍茫之气。书法的高级趣味都要求远离“流美”。而用笔和用墨中的点画和转锋的技法都是从这样的人生态度中来寻找可表达性。书法史和书法批评史告诉我们,书法不是把字写好看那么简单,相反,书法为了达到上面提到的高级趣味,恰恰在说“流美即俗书”,这是书法发展的一条最重要的线索。这条线索通常将汉字写好看与书法完全区分为两回事。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讨论书法的时候,是不能把写字当作书法的。书法成为艺术对象,是以书法批评文献为起点的,然后在书法批评史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部书法史。而现代书法在现代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书法和线条从字形中走出来并让这些线条成为语义本身的创作方向,这种现代书法理论的建立其实在发展了传统书法批评理论的同时也瓦解了作为字、形、义统一体的传统书法,它将汉字视为可拆解的部件并对其进行局部的发展,所以无论是有字形的现代书法,还是无字形的现代书法,它们都在这样一种理论层面上推进。
    (摘编自王南溟《现代书法为什么会这么难懂》)
    材料二:
    可以肯定的是,书法教育的基础是写字,因此要进行所谓书法教育,首先就要做到识字教育,写字教育,在规则、技术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审美与文化教育。其实在技术学习的同时,美育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因为在学习汉字的运笔,结构与节律的过程中,肯定要涉及平衡、和谐、刚柔、阴阳等传统审美内容。只要在一定规则指导下书写汉字,就会不自觉地接触到这些传统美学元素。更重要的是,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还会伴随气息的控制与调整,这是在书写别的文字时所不具备的重要特征。因此不能孤立地区分书法教育和写字教育。不能说开几节审美教育理论课,就叫作书法教育;也不能说写字教育就不是书法教育。书法教育、审美教育都要从写字实践中来。
    少儿书法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需要和家长、老师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儿童有一个自我的、自由的世界,而家长和老师有一个规范的、强制的世界。儿童学习的过程就是这两个世界达到平衡的过程,但是如何达到平衡,就需要我们因材施教,重视过程,寻找每个儿童的审美天性与技术学习之间的平衡点。儿童书法教育不能仅仅是日复一日的临摹,对于技术的规范也不能过于苛刻,可以在一定技术规范内,顺应孩子自由的天性,给孩子一定的发挥空间。在发挥的过程中,既学到技术,体会到传统审美,又能够顺应自然,表达感情,并使观察力和毅力得到提升。
    (摘编自向净卿《书法教育≠写字教育?》)
    材料三:
    纵览中国书法史,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最能体现书法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像周代钟鼎文,秦泰山刻石、汉隶、魏碑、唐楷、唐草等,在韵、法、态、势、意等方面各有开拓,但都在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尚中呈现正大气象。
    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重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比如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怀着对叛军的满腔义愤,对侄儿为国献身的无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终写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书法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
    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承载体,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不只是技术,还是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像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
    要写出正大气象,书法家应当正确认识书法艺术,深研书法传统,认真学习先贤治学之道,临其经典,悟其精神,在掌握传统法度和美学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提振作品的“精气神”,不媚俗,不取巧。而“精气神”源自书法家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精神的提炼,正如清代石海所言“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由此实现形式与内容、意境与意蕴相统一,成就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品格。
    (摘编自刘寿堂《书法应有正大气象》)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法虽然是抽象的,但传递出来的书法意象却是具象的,欣赏书法,要欣赏书法所体现出来的意趣。
    B.现代书法形成了让线条成为语义本身的创作方向,这与作为字,形,义统一体的传统书法不同。
    C.根据现代书法批评理论,书法和线条将从字形中走出来,汉字成为可拆解的部件,字形不复存在。
    D.在日复一日临摹的基础上,儿童书法教育给予儿童一定的发挥空间,从而提升儿童的多项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C项,“字形不复存在”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3段中的“而现代书法在现代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书法和线条从字形中……无论是有字形的现代书法,还是无字形的现代书法”可知,字形仍然存在。故选C。
    5.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B.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C.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者,韵自胜焉。
    D.学书者有二观:日观物,日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是书法书写要领。其他三项均与材三第2段中的“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相契合。故选B。
    6.写字与书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①写字只是书法的一部分,不能把写字当作书法,写字注重将汉字写得好看,书法更多体现的是书写者的人生态度。②写字是书法教育的基础,在写字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书法的审美与文化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写字与书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本题的答题区间是材料一和材料二。由材料一中的“书法是如人的生命体一样呈现的,而不只是写字”“书法不是把字写好看那么简单”可知,写字只是书法的一部分;由材料一中的“随之而来的书法审美都带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从而在书法的意趣上形成了关键词”可知,书法更多体现的是书写者的人生态度。由材料二中的“书法教育的基础是写字,因此要进行所谓书法教育,首先就要做到识字教育、写字教育,在规则,技术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审美与文化教育”可知,写字是书法教育的基础,在识字教育和写字教育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书法的审美与文化教育。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渐愧”和“不满”说法错误,文章没有此意。故选B。
    8.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②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③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把握文章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分。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典型的考查段落的作用题。答题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明确其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了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
    9.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题,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蒋空侍郎为准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狼,其令可知。”蒋曰:“不然。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天章阁待制社杞也。
    盛文肃①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些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辅田从事’。得一暮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益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盛文肃:姓盛,名度,字公量,宋仁宗时人。卒溢文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人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B.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人/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C.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人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D.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人/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至客次”的意思是“到旅店住下后”,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在“次”后断句,排除CD;“公得诗不发封”,“公”为“得”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封”做“发”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本句译为:到旅店住下后,先让人拿着他封好的诗笺进门递交。盛文肃拿到诗函没有开封,当即还给了来人,让人答谢有章说“我(盛度)已衰老无用,不用看这诗了。”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北方,民间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下属在此日要送上祝贺,这是古代官场的惯例。
    B.扬州,文中指宋代的一个州,与《禹贡》中所描述的“扬州”不同。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一般认为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C.字,指“表字”。古人的“字”不是随便起的,是有年龄性别,含义规范的。只有男子才能有字,必须在加冠之后才可取,而且和“名”要互为表里,所以叫“表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因为“祷于尼丘得孔子”。
    D.庆历,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至民国废止。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年号,2019年是令和元年。皇帝在位期间,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年号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C项,“字,……只有男子才能有字,必须在加冠之后才可取”说法错误。女子在及笄后可以有字。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盛文肃善于察人。原本称赞夏有章才情高雅,并摆酒招待他,后来却因看了夏有章写的诗封而断定他没有前途。
    B.夏有章受到盛文肃的款待后,以诗答谢,不料突遭冷遇,大惑不解。几年后死于国子监主簿兼郑州推官任上。
    C.刁绎与夏有章相识,他亲自到盛文肃处询问“退诗”原因,得到的答复出乎意料。
    D.蒋堂眼光独到,勇于推荐人才。他能从皂隶的野狠中推测出县令是一个能吏,并为他传扬声誉。这是蒋堂成为名臣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D项,“蒋堂眼光独到,勇于推荐人才。他能从皂隶的野狠中推测出县令是一个能吏,并为他传扬声誉。这是蒋堂成为名臣的重要原因”说法错误。“并为他传扬声誉。这是蒋堂成为名臣的重要原因”错误,由原文“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可知,是苏子美为那个县令传扬声誉,那个县令后来最终成为名臣。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
    (2)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
    【参考答案】(1)只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侍郎身边侍候的人劝他走,他一概不听,甚至呵斥驱赶他也不走。
    (2)当个幕僚就如此轻佻不稳重。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的志向已经满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责”,索取;“左右”,侍郎身边侍候的人;“谕”,告诉。第二句得分点:“轻脱”,轻佻;“但”,只管;“止于此官”,介宾结构后置,应该为“于此官止”,就当到这个职位了。
    【参考译文】
    蒋堂侍郎任淮南转运使时,下属各县按惯例送来祝贺冬至的书信,都是递交贺信后就回去。只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侍郎身边侍候的人劝他走,他一概不听,甚至呵斥驱赶他也不走,说:“宁可冒犯大人,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城。”当时苏子美在座,感到特别吃惊和奇怪,(就)说:“做仆从的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蒋堂说:“不是这样的,县令一定是个强干的人,能够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答复他,那差役才离去。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后,收到蒋堂的来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强干的人。”于是为他传扬声誉,后来(那县令)终于成为名臣。有人说那位县令就是(后来的)天章阁待制杜杞。
    盛文肃以尚书右丞之职任扬州知州,简静持重而对人少有称许、肯定。当时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升任郑州推官,路过扬州,盛文肃屡次称赞他有才能、风度不俗,第二天备酒招待他。有人对有章说:“盛公未曾宴请过路过的客人,(只有)特别器重的人才款待一顿饭。”有章承蒙盛公的情意,另一天作了一首诗感谢他,到旅店住下后,先让人拿着他封好的诗笺进门递交。盛文肃拿到诗函没有开封,当即还给了来人,让人答谢有章说“我(盛度)已衰老无用,不用看这诗了。”夏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就去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委。刁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说:“盛公性格多与人相抵触,诗里有无刺激触犯他的地方?”(有章)说:“(他)原本就没开封。”(刁绎)又说:“恐怕是书信写得不讲究吧?”(有章)说:“是我亲笔写的,非常严谨。”(刁绎)说:“这样看来,一定是奉命给你办事的人对盛公有所冒犯了。”于是(刁绎)去见文肃并问他:“夏有章今天献的诗怎么样啊?”盛公说:“没有看,已经退还给他了。”刁绎说:“您先前十分厚待有章,现在却连他献的诗都不看,为什么呢?”盛公说:“起初见他风度清正修雅,以为必是个前途远大的人才。今天见他诗封上竟自称‘新圃田从事’,当个幕僚就如此轻佻不稳重。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的志向已经满足。千万记住我的话,今后可以验证。”贾文元当时任参知政事,与夏有章有旧谊,就荐举他做馆职。有诏令,等到任一年后参加考试,第二年(夏有章)被授为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了他以往的过失,于是取消对他的任命,改任国子监主薄,仍兼带郑州推言的职名。没过多久,(有章)就在京城去世。文肃观察人物多像这样,不再依仗其他什么方法。
    景祐年间,审刑院判案,有使臣何次公整理上报的案卷,主判官刚呈上去,皇帝忽然问道:“此人名‘次公’是什么意思?”主判官答不上来,当时庞庄敏正担任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跟随长官上段,就越级应答说:“臣曾经读过《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把‘霸道’放在‘王道’之后了。这位何次公一定是仰慕黄霸的为人。”皇帝点头称是。另一天又递呈案卷,皇帝看着审刑院主判官说:“前些日子那个姓庞的详议官为什么没来?”主判官回答说:“他在京中任期满了,已经外派做官去了,”皇帝急忙命令中书省给(庞庄敏)安排京城的职务,先是任命他为三司检法官,不久又提升为三司判官,庆历年间,(庞庄敏)当上了宰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雨中花
    高观国①
    旆②拂西风,客应星汉③,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官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④,名动万里呼韩⑤。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⑥。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注】①高观国:南宋词人。开禧元年(1205)七月,史达祖随李壁使金祝贺金主完颜璟的生辰。吟社词友为他送行,其好友高观国写下本词赠之。②旆:古代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③客应星汉:借用“乘槎上天河”典故喻指出使。④颖露囊锥:用毛遂“锥处囊中”之典。⑤呼韩:即汉呼韩邪单于,这里指金主。⑥“寄梅”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梦雁”用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相思不得反,且寄别书归”句意。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旆拂西风……盛世衣冠”用“玉节征鞍”、旌旗、“缓带轻裘”等意象极力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表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
    B.“吟倦……关山”句视野开阔,意境高远。词人猜想,西湖边的吟咏作诗,已令友人产生缕缕倦意,正好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的关山。
    C.“过离宫……泪应弹”承接前句“看北塞关山”,虚写友人出使路上的所见所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为已废弃的故国宫苑和堡垒工事。
    D.“情寄……霜寒”,虽连用典故,但并不晦涩,读者即使不知所引典故,也可从“情寄”“梦随”处领会诗意收到了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分析错误,“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确实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因为依据注解,此次词人的友人也跟随出使,词人作此词赠别,意在肯定此次出使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是借出使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同时,下文的“争看”主语应是百姓,百姓争先恐后的围观出使的队伍,可见此次出使是得民心的,可知作者也并非借机讽刺当朝统治者。故选A。
    15.词人借本词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伤悼故国之情。词人设想友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看到故国荒凉破败,故垒布满烟尘;也抒写了自己的伤悼故国之情。②对友人文才武略的盛赞之情。词中借用毛遂自荐的典故,暗示友人是有才之人,同时也直接评价友人文采斐然,且素有平戎之才。③对国家未来的自信豪迈之情。友人名动金国,说明南宋并不缺乏才俊,同时“立勋未晚”也洋溢着个人建立功业、国家必有未来的自信与豪迈。④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借用典故,设想友人到达金国时,词人将从江南寄梅花以表思念,也希望友人能捎回书信以慰相思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过离宫……泪应弹”,虚写友人出使路上的所见所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废弃的故国宫苑,那布满烟尘早被废弃的防御工事,让人油然而生黍离之悲、沧桑之叹,抒发了对故国的伤悼之情。“文章俊伟,颖露囊锥,名动万里呼韩。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你所写的诗词文章英锋俊彩,绝伦超群,盛名甚至传到了金主耳中,而且我知道你平素对抗金平戎的策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正好可趁出使小试牛刀,相信你会很出色地完成出使任务。这几句盛赞词友的文采武略,赞扬了史达祖的才能,预示了史达祖能完成任务,友人名动金国,说明南宋并不缺乏才俊,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立勋未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估计你到达金国时已是秋冬季节,我会将一枝带着冷香的吴梅从江南给你寄去,也希望你能早日让那塞北的鸿雁将你的书信捎给我,以解我魂牵梦绕之相思,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表示对友人的思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表达诗人老病孤愁的苍凉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运用这一意象表达愁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难免“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作,兼,胥,赢,仓,皇。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_______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至今,( )。国际金融危机_______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201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6%的较高增速,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今年前4个月,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增长_______,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超出预期,提升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国际社会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的形势下,中国秉持“和”“合”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_______的动力和活力。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推动 暴发 态势 滔滔不绝
    B.推动 爆发 趋势 源源不断
    C.拉动 爆发 态势 源源不断
    D.拉动 暴发 趋势 滔滔不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第一空:推动: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拉动:采取措施使提高,增长或发展。因所搭配的是“经济增长”,应选“拉动”。第二空: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属于事变,突然发生。应选“爆发”。第三空:态势:状态和形势。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有状态和形式两层意思。应选“态势”。第四空: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此处限制的是“动力和活力”,又接连不断的意思。应选“源源不断”。分析可知,C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C。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
    B.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传奇
    C.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目的东方传奇,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D.中国经济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逻辑关系,应先有“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然后才谈得上创造了“东方传奇”,排除CD两项;从上下文语意的连贯性看,不宜将“举世瞩目”独立开来,排除A项。故选B。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世界而言,中国这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自己把事情办好了,就是巨大的贡献。
    B.对于世界而言,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贡献巨大。
    C.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D.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线句错误有二:一是句式杂糅,“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和“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两种用法杂糅在一起,且这个介宾短语宜放在句首;二是不合逻辑,“中国……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判断不成立。A项,句式杂糅。“作为”改为“对于”,“把”字移动到“自己”前面。B项,结构混乱,应在“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前加“作为”,让该句变成状语。C项,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可以把“把”字移动到“中国”后面;“对于……”成分残缺,一般为“对于……而言”,可以把“对于”改为“作为”。D项,修改正确。故选D。
    20.有一度假山庄的设计布景,完全体现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有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狗吠、鸡鸣等,且取名“渊明山庄”。请你写一段赞美(或宣传)“渊明山庄”的话,要求语言生动、有文采、有意境,能吸引游客,8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现代都市充满无奈,春天的鸟啼,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虫叫,冬天的雪声,这些大自然的声音难以听到,而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却四季叫器。去渊明山庄一游。会让你洗去烦躁郁闷,让你的心灵保持宁静旷达。这里有清风流水,有桃红柳绿,有狗吠鸡鸣,在这里,你可以为心灵找到归宿。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语言表达要做到鲜明生动,可以考虑运用一些修辞,用词要讲究文采,句式等也可以运用排比等。本题要体现陶渊明诗歌中静谧的意境,要突出“渊明山庄”在涤荡人心方面的作用。语言要优美,以吸引游客为目的。比如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都市中听到、看到是什么,渊明山庄听到、看到的是什么,突出这里的环境之优美、之宁谧;具体描写时可以运用排比手法来写,比如可以采用“这里有……”的句式来写;选择意象可以用题干中的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狗吠、鸡鸣等,意境方面突出“静谧”;另外必须写可以荡涤一身的烦躁和疲惫,让人的心灵受到洗涤等,以吸引游客。
    21.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6分)
    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参考答案】(1)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较深的事有哪些?(2)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3)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具体为设计访谈问题。访谈是面对面的交流,提问不能突兀。针对“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问题,可先引导老师说出他与陌生人交往的故事和经验,由此可提问“印象较深的事有哪些”,“最喜欢和哪类人交往”,“和陌生人说的第一句话一般是什么”。第二步由具体事件让老师给总结经验,可以问“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或者“您认为我们和和陌生人交往需要的技巧有什么”。最后再请老师提给我们建议,可以问“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问“您给我们年轻人提些建议吧”。这样既能使问题思路清晰,又符合问题步步深入的要求。据此提问,组织语言即可。
    四、写作(6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
    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
    【写作指导】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较为简单,共两句话,材料的第一句话“土,地之吐生物者也”,是关于“土”的基本解释,也是作文立意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内涵,应该贯穿本次写作始终。材料的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申发,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土生万物,土创文明,土蕴情感等。材料中的“土”是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的物象,立意不能偏离这一理解。作为核心要素,凡是能紧扣土地的承载、孕育、根基等特质为文的,都视为切题。不同的文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记叙文,躲不开的乡愁;在亲情的土壤中成长发展(亲情);记叙家乡的风俗文化,表现对家乡的赞美,人情美,人性美;记叙一次与土地有关的故事;记叙人们对土地态度的变化,反映人们观念的变化。议论文:注重基础(根基);土地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美德;土地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土地为我们提供了衣食,养育了万物,我们应该对这一片土地永怀敬畏感恩之心;反思人们对待土地的态度。散文:赞美土地;抒写乡愁;探寻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土地意识。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明;鲜明的地域特点哺育了灿烂的特色文化。重点注意,材料中的表述看似围绕“土”展开,切不可狭义理解为只能写“土”。写作时可以扩大视野,提升层次,如写农村发展、经济建设、民生工程、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等领域,这样不仅有利于展示写作个性,也 能体现命题人立德树人、弘扬正面价值观的初衷。


    相关试卷

    语文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1年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训练卷 语文(一)(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