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专题复习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举例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专题复习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举例01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专题复习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举例02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专题复习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举例0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专题复习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举例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专题复习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举例,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章体裁,表达方式,常见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记叙文六要素,记叙顺序,记叙文中的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 代 文 阅 读
    第一部分、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象、 衬托(正衬、反衬)、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五、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用: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④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六、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
    (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七、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 推动情节发展; ③ 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如《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④ 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或 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如《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⑤ 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突出、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增强文章感染力。
    例:《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 暗示社会环境。
    如《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2)、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记叙文中心、主题的归纳: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二、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十三、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十四、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十五、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十六、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七、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八、说明文的分类: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十九、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比较、下定义、
    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名言、资料等)
    二十、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二十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二十二、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三、论证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具体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1、作用:①例证法: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2、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二十四、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五、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步骤: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二十六、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七、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八、三大文体语言特色: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一)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承上文,总起下文),过渡作用;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文末:总结全文;点题或点明中心;引人深思;深化主题,升华主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三)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清新优美、简洁凝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精辟深刻、音韵和谐、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有说服力、引发阅读兴趣、富有感染力。
    风格: 柔婉 豪放 灵秀 庄严 绮丽 朴实 繁复 凝练生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即修辞+修辞作用)。
    用XX比喻XX(或XX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态(或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2、拟人:把XX拟人化(或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态(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栩栩如生,逼真)。
    3、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使句式更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4、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5、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7、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8、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9、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0、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
    11、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12、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附:语句作用、含义分析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拟、夸、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四、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即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作用:A、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
    B、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五、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六、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七、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八、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A、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 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B、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 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 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 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 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C、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 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 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九、归纳中心或中心思想:中心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所叙述描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或作者在说明文中主要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或作者在议论问中所论述的中心论点。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文章通过对XXX人(或事件或事物)的XXX(情况)的叙述描写,刻画了一个XXX(人物特点)形象(展示了XXX(事件名称)由… …(盛、衰等)到… …(衰、盛等)的发展过程),表现(或“表达”)了作者对XXX(文章所表现的现象特点)的热爱、赞美(或“鄙视”、“厌恶”、“批判”)等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XXX(某种生活、社会现象)的向往(或“批判”)。
    ◆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作者以XXX(说明顺序)为顺序,运用XXX(主要说明方法),说明了XXX(说明对象)的XXX(事物、事理特征名称)特征,表达了作者对XXX(说明的特点)的XXX态度。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作者运用XXX论证方法,论证了XXX(论点),表现了作者XXX(论证的现象)的关注,表达了作者XXX(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等内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十、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手法: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托物言志)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中心。
    ◆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5、烘托、渲染: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十一、描写手法的作用:
    1、①外貌(肖像)描写: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2、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十二、记叙线索公式:
    1、 分析线索种类:①以“物”为线索;②以“事”;③以“人”;④以“时间”;⑤ 以“感情”。⑥以“地点”
    2、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十三、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 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 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四、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五、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先答具体的说明顺序,再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四、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
    五、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六、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类型A:“×”词好在哪里?有何作用?
    ★答:用了“×”词,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C:“×”词能不能删掉?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D: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E: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七、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注意: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八、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 + 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九、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十、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二、议论文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2、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的议论文。
    3、杂文:即直接地反映社会是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如鲁迅的杂文。
    4、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是人们阅读作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三、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缺一不可。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的。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为 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论为主。
    (一)立论及立论文
    1、立论: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从正面论述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要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如吴晗的《谈骨气》一文开篇就用“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作为中心论点,接着用具体事例及事理对论点作了有力的论证。
    2、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 (2)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 (3)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二)驳论及驳论文
    1、驳论: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并阐明自己论点是正确的论证方式。
    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
    2、驳论文阅读:
    首先,要弄清文章反驳的论点。
    其次,要弄清反驳的方法。 反驳方法有三种,即反驳论点,反驳论证,反驳论据。
    (1)反驳论点:即对对方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是荒谬的、虚伪的。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A、直接反驳即用确凿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来直接反驳,或者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解剖,直接指出错误所在。
    B、间接反驳又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对一些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但是引申出来的结论却是荒谬的,从而使敌论露出马脚,以此驳倒敌论的论点,即归谬法;另一种是不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谬误所在,而是建立起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新论点,通过充分论证使这一新论点树立起来,那么相反,也就证实了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即反证法。注意:反证法所反驳的论点与自己所证明的论点应是互相对立,不能相容的。这样才符合逻辑学上矛盾律的要求,达到肯定这个否定另一个的目的。
    (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论述的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驳倒了论据,就使论点站不住脚。   
    (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个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进行这样的论证,需要对于对方的言论作冷静的分析。  
    3、驳论文的破立结合: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五、论点:
    1、含义: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B、放在文章中间;C、放在文章结尾;
    D、标题直接提出;E、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4、论点的表达句式: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的形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6、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
    (3)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4)根据作者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5)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再提出论点; (6)用比喻、对比等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7)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7、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位于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词后。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六、论据:
    1、含义: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根据。   
    2、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现象、统计数据等。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诗歌等。
    (3)要求:
    ①确凿性: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引用事例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④论据的表述要准确、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    
    3、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七、论证:
    1、含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
    2、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位可以分为两类:
    (1)演绎论证:(先摆论点,后摆论据)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   
    (2)归纳论证: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八、论证方法: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的区别:
    论证方式是指一篇议论文所采用的论证的基本形式。论证方法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2、常见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其要领是,先提出论题,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2)引证法(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包括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等。
    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3)喻证法(比喻法或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文学性、说服力。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4)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分为 类比法和对比法。
    A、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B、对比法(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即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作用: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5)归谬法: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即“归谬法”。它不是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而是抓住对方的谬误,顺水推舟,加以引申、延长、扩展,使其荒唐可笑之处愈发明显。这样,对方的观点便不攻自破了。
    ★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
    九、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即:引论 本论 结论 。
    1、引论 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好的引论应当简洁新颖。
    2、本轮 又叫正论,是文章的主体。好的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类型:
    (1)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无主次、强弱。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2)层递式(递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A、“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B、“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3)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A、“总分总”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B、“总分”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C、“分总”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4)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详写方面为论证的重点,略写方面只作陪衬。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如:“有”“还有”“虽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等。
    3、结论 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十、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2、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议论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A、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B、语言生动表现为:简洁明快的勾画,可借用成语、俗语、歇后语和各种修辞方法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题型: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
    ◆题型: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十一、相关题型:
    1、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事实或道理,属……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2、找出论据加以概括:人名+事件名+论据属性。
    3、论据作用:为论点或分论点服务。具体的如:
    ①举例论据:引用事实,通过举……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的观点,用事实说话,很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据:通过引用……,充分有利的证明了……,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③对比论证:通过A与B对比,突出观点。从而证明了……,使论证全面。   
    ④比喻论证:用A来比喻B,突出有力的证明了……,从而证明了……。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具体的语境要具体分析:   
    A、根据论点补充论据(作用:使论证更全面,更有力,更具普遍性)   
    B、反推论点   
    C、解析语段中论据使用是否恰当(质疑:属性,全面性,典型性,呼应关系)
    4、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5、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6、议论文开头作用的答题规律:一般有三个作用,但是要看具体怎样开头
    (1)(列举生活中的现象或从生活中的情景或引用诗歌等)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
    (2)引出下文的议论(思考,观点,论点,论题); (3)充当什么论据,证明什么论点。

    其他:
    (一)称谓变化公式: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二)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三)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四)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五)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六)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七)读图题公式:
    ① 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 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 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 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 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八)概括题公式:
    ①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 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九)名著阅读公式:
    ① 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 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 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 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 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写信公式:
    ① 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 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 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一)编短信公式:
    ① 用“皖”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 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二)诗文佳句赏欣公式:
    ① 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 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 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三)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公式:
    ① 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 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 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四)文言句子划分停顿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五)探究题公式:
    ① 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 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 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 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技巧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技巧教案,共4页。

    初中作文-写作技巧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作文-写作技巧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小街是美的,美在自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说明文的方法、语言教案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说明文的方法、语言教案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