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01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02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0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①威公:即齐桓公。因宋人需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威公幸A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F余者G仲能悉H数而去之耶?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中“游”的意思相同。
    B. “鲍叔终善遇之”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中“遇”的意思不同。
    C. “管仲相威公”与《论语》中“愿为小相焉”中“相”的用法相同。
    D.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中“本”的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鲍叔知道管仲很有才能,被管仲欺瞒也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B. 材料二管仲认为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国家动乱,对待他们不必顺念情分,而要远离。
    C. 材料二齐桓公是个离不开音乐和美色的人,如果没有那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D. 两则材料对鲍叔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材料一鲍叔能善待管仲,材料二鲍叔使齐国太平。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2)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14. 管仲对齐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EG
    11. C 12. B
    13. (1)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2)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于它发生的那天,也必有其根源、预兆。
    14. 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称霸诸侯,是因为任用管仲出谋划策。
    ②材料二认为齐国发生祸乱,是管仲没有举荐天下贤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
    “虽威公幸而听仲”,“虽”的意思是“即使”,引出“威公幸而听仲”,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应单独成句,后面的“诛此三人”,有另外的动宾结构,是新的句子,所以C处断开;
    “诛此三人”,有独立的动宾结构,主语则承接前一句的“威公”,应单独成句,后面的“而”表示转折,引起新的一句,所以E处断开;
    “而其余者”,语义转折,充当状语成分,后面的“仲”是主语,状语置于主语之前,表示强调,此处应该停顿,所以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相同,“游”,交往。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秦朝统治时期,(项伯)和我交往。
    B.正确。不同,“遇”,对待;/接触。句意: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C.错误,不同。“相”,动词,辅佐;/名词,举行祭祀、参见君主的时候在旁边喊跪拜、叩首的一种小官,相当于主持人、司仪。句意:管仲辅佐齐桓公。/我愿意做一个小的司仪。
    D.正确。不同,“本”,名词作动词,从根本上着眼;/名词,树木的根。句意: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树木的根要舒展。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待他们不必顺念情分”错,依据“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可知是管仲认为这三人不讲人情,而不是建议齐桓公对这三人“不必顺念情分”。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及”,等到;“囚”,被囚禁;“进”,推荐。
    (2)“作”,发生;“由兆”,根源、预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材料一认为管仲对齐国有功,替齐桓公出谋划策,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
    ②依据“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可知管仲没有举天下之贤者,在其死后,齐国大乱,说明管仲没有尽到责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材料二: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于它发生的那一天,也必有其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河南省新乡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 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 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 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 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 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 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14. 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答案】10. ACF
    11. B 12. C
    13. (1)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
    (2)邹忌跟楚国不友好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
    14. 孙膑建议田忌带兵返回齐国,留下来老弱士兵守险要之地,利用有利地形用军队威胁齐国首都,从而控制齐王,挤走邹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
    “战不胜”与“战而不死”是两种情况,语义对举,单独成句,前后ACF处断开;
    “田忌不进”是主谓句,前后AC处断开。
    故选AC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对呀,确实有这样想的老百姓。
    B.错误。都是“到、往”的意思。句意: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C.正确。感激;品德。句意:一定会深深地感谢大王。/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
    D.正确。当权;行事、办事。句意: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办事。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随从很多”“随从不多”错,“仕人众”意思是推荐任职的人很多,“仕人寡”意思是推荐任职的人不多。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卜”,算卦,占卜;“验”,证明;“走”,逃离,逃走。
    (2)“所以”,……的原因;“善”,对……好,跟……友好;第二个“以”,凭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可知,孙膑建议田忌带兵返回齐国,留下来老弱士兵守险要之地,利用有利地形用军队威胁齐国首都,从而控制齐王,挤走邹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成侯邹忌担任齐相,田忌任将军,这两人关系不好。公孙闬对邹忌说:“您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进攻魏国呢?如果战胜了,因为用了您的计划,就可以立功;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就建议齐王派田忌进攻魏国。
    田忌连战连胜,邹忌把此事告诉公孙闬,公孙闬就派人拿了十金到集市上去算卦,说:“我是田忌的部下,我们屡战屡胜,威震天下,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看看吉利不吉利?”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
    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愿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说:“该怎么做呢?”孙膑说:“将军最好是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驻守任这个地方。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碰撞摩擦才能通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这样以后,将军背靠太山,左边有济水,右边有天唐,辎重直达高宛,只需轻车和精锐的骑兵就可以直冲齐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君主就可由将军控制了,而成侯邹忌必定逃走。否则,将军就回不了齐国。”田忌没有听从,果然未能返回齐国。
    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邹忌代替他的将军地位担任齐相,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说客杜赫对邹忌说:“我愿意为您把田忌留在楚国。”杜赫便去对楚王说:“邹忌跟楚国不友好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大王不如把江南封给田忌,以表明田忌不会再重回齐国。邹忌便一定会让齐国和楚国友好。田忌是个逃亡在外的人,他现在得到了封地,一定会深深地感谢大王。如果将来他重回齐国,也一定会使齐国和楚国非常友好。这就是利用田忌、邹忌二人的办法。”楚王果然把江南封给了田忌。
    邹忌做齐宣王的臣子,他推荐任职的人很多,齐宣王不高兴。晏首是齐宣王的重臣,推荐的人却不多,齐宣王很喜欢他。邹忌便对齐宣王说:“我听人说,家里有一个孝子,不如有五个孝子。现在晏首到底推荐了几个人呢?”齐宣王因此认为晏首堵塞了推荐贤人的道路。
    材料二:
    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打魏国。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害怕了,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齐宣王被立为国君,齐宣王知道是成侯出卖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宣王二年,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
    河南省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指断绝,与《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绝”字的含义不同。
    B. 齐,指同等,与《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齐”的含义不同。
    C. 再拜,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与《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含义相同。
    D. 相与,指一起,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相与”的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王想集结越国军队攻打吴国,但无把握能一举攻克,故而把申包胥邀请到越国咨询。
    B. 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 有人询问吴亡越兴是否是上天旨意,答者认为主要是人的因素: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D. 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嚭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
    (2)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
    14. 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0 BDF
    11. B 12. A
    13. (1)吴国施行暴虐,破坏我的国家,铲掉我祖宗的庙宇并将它们夷为平地。
    (2)战争的方法,智慧是首要因素,其次要靠仁爱,还要靠勇敢来决断。
    14. ①勤俭节约,与民共苦。食物分给百姓,饮食节俭,不贪享乐。②爱民如子,去除百姓憎恶的,发扬百姓爱戴的。③交好邻国。与楚国、晋国、齐国都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东南方(的国家)有成为霸主的征兆,我们不如到那里去做官。”两人相邀东游,到了越国就停留了下来。
    “东南有霸兆”,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
    “不如往仕”,省略主语的谓语部分,句意完整,D处断开;
    “相要东游”“入越而止”两组动作,主语相同,各自单独成句,F处断开。
    故BDF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断绝。/越过。句意:从未敢断绝。/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B.错误。含义相同,都是同等、一样。句意:同甘共苦。/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不同。
    C.正确。句意:子贡起身向孔子拜了两拜,问道。/拜两拜献给大将军。
    D.正确。句意:他俩一起谋划说。/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故而把申包胥邀请到越国咨询”错。原文“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的意思是说,“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好碰上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可知,并非越王把申包胥邀请到了越国咨询,只是申包胥来访,顺便而为。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施行;“残”,破坏;“夷”,夷平。
    (2)“知”,通“智”,智慧;“次”,其次;“断”,决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可概括出,勤俭节约,与民共苦。食物分给百姓,饮食节俭,不贪享乐。
    结合“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可概括出,爱民如子,去除百姓憎恶的,发扬百姓爱戴的。
    结合“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可概括出,交好邻国。与楚国、晋国、齐国都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好碰上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越王就问申包胥说:“吴国可以攻打吗?”申包胥说:“我孤陋寡闻而不懂得出谋划策,不能够用我来预测啊。”越王说:“吴国施行暴虐,破坏我的国家,铲掉我祖宗的庙宇并将它们夷为平地。我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现在兵车战马、武器铠甲、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我真想听一下有关战争的事,用什么办法才行?”申包胥说:“我实在愚昧无知弄不清楚。”越王坚持问他,申包胥才说:“那吴国,是个善良的国家啊,在诸侯各国都传颂着他们的贤德。我胆敢问一下大王凭什么和他们作战?”越王说:“在我身边的人,我喝酒吃肉的时候从来没有不分给他们吃的;我吃饭不吃五味俱全的菜肴,听音乐不听五音俱全的曲调。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还不可以靠它去作战。”越王说:“越国之内的民众,我以博大的爱心把他们当作子女来对待,以忠厚仁爱之心供养他们;我修改法令,放宽刑罚;布施民众追求的东西,除去民众憎恶的东西;赞扬他们的善行,掩盖他们的罪恶。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仍不可以靠它去作战。”越王说:“我越国在天下之中,南边则到楚国和他们结交,西边则依附晋国,北边则敬仰齐国,一年四季拿礼品、财物贡献给他们,从未敢断绝。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好啊!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了,但还不可以去作战。战争的方法,智慧是首要因素,其次要靠仁爱,还要靠勇敢来决断。君主、将领如果没有智慧,就没有通权达变的计谋去明辨士兵数量的多少;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和全军将士一起节衣缩食、同甘共苦;如果没有勇敢,就不能决断是去还是留、是进还是退的疑惑,就不能裁定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于是越王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了。”
    文本二:
    问道:“吴国灭亡、越国兴起,这是天意呢?还是人为呢?”“这都是人为的。吴王夫差无道,而越国却能得治国之道。这就如天湿易下雨、饥荒易获助一样。”问道:“怎么能知道完全是由于人为呢?”“子贡与孔子在一起闲坐,告诉孔子说:‘太宰嚭死了。’孔子答道:‘他没有死。’子贡将原话重复了一遍,孔子也还是这样回答。于是,子贡起身向孔子拜了两拜,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太宰嚭没有死?’孔子回答说:‘上天让太宰嚭降生,就是要用他来灭亡吴国。现在吴国还没有灭亡,太宰嚭怎么会有不测呢?’后来,果然有人来告诉孔子,太宰嚭确实没有死。况且,圣人是不会乱说话的,因此清楚地知道越国会称霸。”“凭什么这样说呢?”回答道:“文种与范蠡相见的时候,他俩一起谋划说:‘东南方(的国家)有成为霸主的征兆,我们不如到那里去做官。’两人相邀东游,到了越国就停留了下来。贤人不乱说,因此知道越国会称霸。”
    河南省四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出正闺①,刖跪②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公曰:“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卑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忍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今君有失行,而刖跪有直辞,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奸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景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 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入者哉!”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大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大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欲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王珪对曰:“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诸官随入,预闻政事。
    贞观二年,大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宋曰:“公言是也。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注]①正闺:宫中的小门。②刖跪:断足的人。古代受刖刑的人多被役看守宫门,文中即指守门人。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治A天下者B非用C一士之言也D固有E受F而不用G恶有拒H而不入者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文中指坚持,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相同。
    B. 藉,文中指凭借。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意思不同。
    C. 刍荛,指割草砍柴或割草砍柴的人,多用于自谦,文中指粗浅鄙陋的意见。
    D. 矜,文中指夸耀,与李密《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公行为不当,刖跪规劝,景公感到差惭而不去上朝,晏子却认为刖跪敢于直言是国君的福分。于是景公下令加倍赏赐刖跪,并免除了他的赋税。
    B. 在晏子看来,国君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臣下就不进言,那么君王就听不到,在下位的不说话,在上位的听不到,上聋下哑,会妨害国家治理。
    C. 王珪认为,国君听从规谏就会圣明,现在太宗广开言路,他愿意竭尽所能。太宗赞同,下令以后宰相进宫商量国家大事,让谏官跟随,参与政事。
    D. 隋炀帝昏庸,虞世甚身为宰相,不敢直言进谏,没有尽到一个臣子应该尽的责任。太宗始终认为,虞世基罪恶深重,应该和隋炀帝一同被处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
    (2)每见人奏事,必欲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14. 如何“进谏”和“纳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BDG
    11. A 12. D
    13. (1)明智的人揣测君王权衡时势,调和那缓急处置适宜,向上不敢危害君主,向下不危害自身。
    (2)每当见到有人陈述事情,一定给予和悦的脸色,希望听到直言规劝,了解政治教化的得失。
    14. ①臣子权衡时势,敢于直言; ②君主营造宽松的环境,反省短处,虚心纳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治理天下,不是听用一个人的话,当然有听了而不采用的,哪里有拒绝而不听的呢?
    “夫治天下者”是判断句上句,后面B处断开;
    “非用一士之言也”是判断句下半句,“也”是句末表判断,后面D处断开;
    “有”“恶有”两个句子相对,中间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坚持;本来。句意:坚持劝谏就会危害自身。/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B.正确。凭借;垫着。句意:一定要借助忠臣。/一起在船中互相枕着垫着。
    C.正确。
    D.正确。夸耀;怜悯、同情。句意:隋炀帝喜欢夸耀自己。/尚且蒙受怜悯养育。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太宗始终认为”有误,原文“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太宗开始认为虞世基不敢直言情有可原,或许算不上大罪。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度”,揣测;“调”,调和;“宜”,适宜。
    (2) “颜色”,脸色;“冀”,希望;“谏诤”,直言规劝。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可知,臣子权衡时势,敢于直言;
    ②由材料二“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可知,君主营造宽松的环境,反省短处,虚心纳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不劝谏就危害君王,坚持劝谏就会危害自身。明智的人揣测君王权衡时势,调和那缓急处置适宜,向上不敢危害君主,向下不危害自身。所以对国家来说国家不受危害,对自身来说自己不会危险。
    景公大白天披散着头发,驾着六匹马的车,驰出宫中的小门,刖跪击打景公的马使车子返回,说:“你不是我的国君。”景公羞惭而不上朝,晏子进宫请见,景公说:“我靠您和各位大夫的辅助,能够率领百姓敬守宗庙,现在被刖跪羞辱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跟诸侯并列吗?”晏子回答:“您不要厌恶这件事。我听说,下面没有直言规劝的话,上面就有昏庸的君主;百姓有很多不敢直说的话,君主就有骄横的行为。现在国君有错误的行为,而刖跪有直言规劝的话,这是国君的福分,所以我前来庆贺。请赏赐他,来表明国君喜欢善行;礼遇他,来表明国君接受谏言!”于是下令加倍给刖跪钱财并免征赋税,一时朝野平安无事。
    景公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那么对国家有什么妨害呢?”晏子回答:“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那么臣下就不说话,臣下不说话,那么君王就听不到。在下位的不说话就叫作哑巴,在上位的听不到就叫作聋子;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是什么?治理天下,不是听用一个人的话,当然有听了而不采用的,哪里有拒绝而不听的呢?”
    材料二: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进见的百官,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当见到有人陈述事情,一定给予和悦的脸色,希望听到直言规劝,了解政治教化的得失。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忠臣。”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君主和臣子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安定。”王珪回答:“木头经过墨线的比量就能锯直,国君听从规谏就会圣明。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粗浅愚见,我处在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意竭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商讨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入,参与听闻政事。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圣明的君主反省短处更加贤明,昏庸的君主掩饰短处永远愚昧。隋炀帝喜欢夸耀自己,维护短处拒绝纳谏,实在难被冒犯忤逆。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许算不上大罪。等到炀帝被杀,世基该一同被处死吗?”杜如晦回答:“虞世基身为宰相,处在应当说话的地方,竟然没有一句话进谏,的确也应该被处死。”太宗说:“你说得对。炀帝难道不是因为身边没有忠臣,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罪恶累积灾祸太多,导致灭亡的吗!”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B.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C.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D.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伏惟,下对上陈述时表敬之辞,与《孔雀东南飞》“伏惟启阿母”中的“伏惟”意同。
    B.“今臣亡国贱俘”的“亡”与《苏武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意同。
    C.结草,出自《左传》,后与“衔环”合二为一,指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D.自弱,即“使自弱”,与现代汉语中的“自强”“自立”“自娱自乐”的语法现象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为了消除晋武帝的误解,说自己希望做官显达,不在乎名节;继而又承诺待终养祖母之后应召出仕,以报答知遇之恩。
    B.陈轸认为齐国不能参与到诸侯国的混乱相攻之中,齐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混乱相攻的结果只能是让秦国坐享渔人之利。
    C.陈轸认为齐国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因为齐国距离秦国遥远;韩、魏的民众屡遭兵祸,是因为韩、魏距离秦国太近。
    D.陈之所以推测秦国会有主辱民虏的结果,是因为古代帝王出兵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而秦国出兵则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
    14.李密和陈都在各自的历史情境中,运用“换位思考”的策略完成了劝说,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10.A 11.B 12.C 13.(1)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希望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2)古代王者出兵讨伐,想要来匡正天下,建立功业和名声,而有利于后世。 14.①李密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了晋武帝暂时同意其不为官的好处:树立“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形象、宣扬国策、笼络人心;②陈轸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了齐王若不“以兵合于三晋”的危害:强敌弱己、秦灭韩魏后必攻齐、三晋恐会联合攻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赵、魏、韩三国如果联合,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一定会南下进攻楚国。楚、秦交战之后,赵、魏、韩怨恨齐国不与他们联合,必然会进攻齐国。这就是我所说的齐国必有后患。您倒不如迅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
    “三晋合”为主谓句,语意完整,后面应断开;“秦”是“必不敢攻梁”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D;
    “三晋”是“怒齐不与己也”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臣想到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我要恭恭敬敬地再向母亲您哀求。
    B.“意同”错。“亡”,灭亡。/同“无”,没有。二者不同。句意: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C.正确。
    D.正确。“自弱”“自强”“自立”“自娱自乐”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弱自”“强自”“立自”“娱自乐自”。同时,“弱”“强”“立”“娱”“乐”还都是形容词的使用用法,译为“使……变弱”“使……强大”“使……独立”“使……快乐”。句意:使自己变弱。/使自己强大。/使自己独立。/使自己快乐。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陈轸认为齐国不会步韩、魏的后尘”错。“而齐民独不也?”是一个反问句,陈轸分析认为齐国也会步韩、魏的后尘。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矜愍”,怜恤;“听”,准许;“庶”,或许、可以。
    (2)“伐”,出兵讨伐;“正”,使动用法,使……正,匡正;“利”,使动用法,使……得利,有利于。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可见,李密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了晋武帝暂时同意其不为官的好处:树立“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形象、宣扬国策、笼络人心;
    由“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可见,陈轸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了齐王若不“以兵合于三晋”的危害:强敌弱己、秦灭韩魏后必攻齐、三晋恐会联合攻齐。
    参考译文:

    臣想到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元老旧臣,均受到怜惜养育,何况臣的孤苦,情况特别严重。再说臣年轻时曾在伪朝做官,历任郎官之职,本来就希图官位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荣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另有所图呢?只因刘氏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没有祖母,就无从长大以至今日;祖母没有臣的照顾,就不能尽其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就臣内心而言不能够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臣在陛下面前尽忠的时日很长,报答奉养刘氏的时日却很短了。臣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臣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人士和梁州、益州的长官明白知晓,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希望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臣生时应当献身,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谨地上奏章以达天听。

    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络赵、魏、韩三国组成联合阵线,然后再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王者出兵讨伐,想要来匡正天下,建立功业,而有利于后世。现在齐、楚、燕、赵、魏、韩六国互相激烈地攻打,这是不能建立功业,流传美名的,正好可以增强秦国,削弱自己,决不是六国的上策。真正能颠覆六国的,只有强秦。六国不去担心强秦,却互相攻打,彼此削弱,以致两败俱伤,使秦国坐享渔人之利,这是我深为山东六国所忧虑的。诸侯为了秦国互相残杀,可是秦国竟连一点力气也不出;诸侯为了秦国互相煎熬,可是秦国竟不拿出一把柴禾。为什么秦国就那样聪明,而山东六国就这样愚蠢呢?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古代五帝、三王、五霸,他们出兵讨伐,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现在秦国出兵讨伐诸侯,却不是这样,它必然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国君必受辱而死,百姓必被俘而亡。韩、魏民众屡遭兵祸,人们为死亡的战士深感哀痛,眼泪从未干过,难道齐国就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吗?并不因为秦国与齐国关系密切,与韩、魏关系疏近,它才攻打韩、魏,而是因为秦国距离齐国遥远,距离韩、魏更近。现在齐国与秦国的距离就要拉近了!现在秦国想要进攻魏国的绛、安邑,他占领了绛、安邑两地之后,往东直指黄河,那就会以东河为表,以西河为里,占领东河与西河广阔之地,作为后方,向东进发,去攻打齐国,齐国被兼并后,秦国的领土就会一直延伸到东海边上。这样,南边将使楚、韩、魏孤立,北边将使燕、赵孤立,如果南、北不能呼应,齐国就会一筹莫展,无可奈何。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现在赵、魏、韩已经组成联合阵线,恢复了兄弟友好关系,派出了精锐部队驻扎在绛、安邑,这是千秋万世的长远大计。齐国如果不立刻派出精锐部队与三国联合,必有后患。赵、魏、韩三国如果联合,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一定会南下进攻楚国。楚、秦交战之后,赵、魏、韩怨恨齐国不与他们联合,必然会进攻齐国。这就是我所说的齐国必有后患。您倒不如迅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齐王说:“敬从您的指教。”果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节选自《六韬·龙韬》)
    材料二: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节选自《战国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善者A见利B不失C遇时D不疑E失利F后时G反受H其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奇正,古代兵法术语。“正”指依规依矩正面临敌;“奇”指打破常规出其不意。
    B.挠,指干扰,和成语“不屈不挠”“百折不挠”中的“挠”字意思都不同。
    C.御、指抵御,和“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御”意思相同。
    D.靡,指浪费、消耗,和“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的“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姜太公强调将领的智慧和思考,用兵掌握主动权,不泄露重要机密,不言说用兵谋划,用兵行动和计谋要出其不意。
    B.良将不靠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智士不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国师的智慧、国工的技艺不能与一般人相同。
    C.作战抓住了时机,就能像迅雷一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一样使人不及闭目,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去常态如狂癫。
    D.武安君分析长平一战秦国虽然取胜,但厚葬死者、照顾伤者、慰劳战胜归来的将士,国力消耗巨大,力阻昭王伐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2)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14.武安君白起对“赵未可伐”的判断,符合《六韬》中“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答案】10.CEG 11.D 12.C 13.(1)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向敌人示弱,然后进行决战,因此可事半而功倍。(2)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您却说“不可以进攻赵国”,这种说法是什么道理呢?
    14.①闻则议、见则图:长平战败后赵国君臣励精图治,军民一心,又积极拉拢外援,守备力量是原先的十倍。②知则困,辨则危:赵国以防备秦国为要务,积极商议应对之策,贸然出兵我军会陷入困境、遭遇危险。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
    根据句式结构特点,“见利不失”和“遇时不疑”都以“善者”为主语,并两者都句式完整,两句其后都断开,故CE处需断开;
    “失利”“后时”两个短语并列,表达一样的意思,中间不断开,“后时”后要断开,故G处需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不屈不挠”和“百折不挠”的“挠”都是“弯曲”。句意: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百折不挠:指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C.正确。句意: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没有人能抵御他。D.错误。“靡不毕见”中“靡”意为“无,没有”,意思不同。句意:消费掉国家的资财。/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去常态如狂癫”理解错误,原文“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这里的意思是说抓住时机进攻时,我军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先胜”,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见”,显现;“战”,决战。
    (2)“息”,休养;“倍”,加倍;“说”,说法。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闻则议、见则图:由材料二“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可知,长平战败后赵国君臣励精图治,军民一心,又积极拉拢外援,守备力量是原先的十倍。
    知则困,辨则危:由材料二“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可知,赵国以防备秦国为要务,积极商议应对之策,贸然出兵我军会陷入困境、遭遇危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进攻作战的原则是什么?”太公答道:“作战的态势要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战术的变化产生于敌我双方的临阵对垒,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机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谋略不可言传,况且机密极为重要只能藏于心中而不能表现为言论,军队的部署和运用只能隐秘而不可暴露于敌。倏然而去,忽然而来,独断专行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的原则。”
    “敌人听说我军兴兵,就会商议应对之策;敌人发现我军行动,就会设计对我算计图谋;敌人了解我军企图,我军就会陷入困境;敌人摸清我军规律,我军就会遭遇危险。所以善于用兵的,取胜于军队行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能够消除祸患于未然;善于打胜仗的,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战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因此,经过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的,不是良将;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的,不是智士;智慧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师;技艺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工。用兵最重要的莫过于所攻必克,作战最重要的莫过于保守机密,行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其不意,计谋最重要的莫过于神妙难测。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向敌人示弱,然后进行决战,因此可事半而功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看到有胜利把握就进攻,没有获胜的可能就停止。用兵的害处,最大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所以,明智的指挥者抓住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经决定就绝不迟疑。所以投入战斗才能像迅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使人不及闭目,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阻挡它的就被击破,靠近它的都被消灭,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
    (节选自《六韬·龙韬》)
    材料二:
    秦昭王在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兵器车辆得到整顿之后又想攻打赵国。武安君说:“不可以进攻赵国。”秦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进攻赵国’,这种说法是什么道理呢?”武安君说:“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的得到厚葬,受伤的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劳苦的饮酒解乏,吃饱喝足并得到馈饷,消费掉国家的资财。赵国战死的人得不到收殓,受伤的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尽力共同分担忧患,加紧耕田劳作多生资财。如今大王能够派出的军队虽然超过从前的一倍,臣下料想赵国守备国家的军队也会超出原来的十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四面派出使者向诸侯求和,同燕、魏两国结为同盟,同齐、楚两国连成伙伴,处心积虑,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正当现在这个时候,是不可以攻打赵国的。”
    (节选自《战国策》)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 - 副本: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 - 副本,共8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共10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