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含解析)01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含解析)02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含解析)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及特征,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解析
    考点归纳
    1.文章的说明对象及特征,2.说明方法及作用,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说明文语言,如“加点词能否删除”,“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析说明顺序,如“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文章第一段和第一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5、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6.分析特定段落的作用。7.、拓展延伸。
    命题趋势
    近年来,说明文阅读不赋分一般比较固定,多在15分/8分之间,多以检查题、选择题形式出现。兼及填空题。除概括说明内容、指出说明对象、明确说明顺序、品析语言特点、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等常规题型外,拓展积累与探究性试题逐渐增多。所选材料涉及热点科技、生活百科、传统文化、自然奥妙、生态环保等,主题多来自于《人民日报》、《知识窗》、《科技日报》、《百科知识》、《中国国家地理》等报刊。
    预计2022年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趋势: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注重选文的科学价值,选文视野开阔,材料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带、民俗、民情传统文化为主,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命题者将继续围绕说明文内容。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等常规考题进行考查,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将继续成为考查重点。探究能力题将会增加考查比例。如对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和评价,为文章介绍的科学产品或事物写宣传语,为文章说明的自然生态现象提建议等。
    解题要诀
    “三看法”判断说明对象
    一看题目:题目就是说明对象或题目包含说明对象。
    二看结尾:无标题或标题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文章结尾的往往会点出说明对象。
    三看段落中心句:段首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语。
    备考锦囊
    一.关注考题名称的变化。
    各地关于说明文阅读问题一般直接明确为说明文阅读,有些地方则称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或非文学性文本阅读,前者如广西百色、贵州毕节等地,后者如广西梧州等地,而一些地方则称为说明性材料阅读,已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呈现。如浙江舟山、浙江温州等地,考题名称的变化意味着对说明文阅读的定位更明确,考查的形式更多样。了解这一点,可以根据本地以往说明文阅读命题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一些适应性。
    二.关注文本类型选用趋势
    事物类、事理类文本都有可能继续被选用,科普类前沿科技类文本尤为应引起重视,比如2021年多地说明文阅读选文与新冠疫情或新冠病毒有关。贵州安顺《如果没有我》,内容讲的是人体免疫系统,黑龙江龙东地区说明文题目是《病毒克星,干扰素》显然与病毒有关。了解文本选用趋势,多关注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说明文本及前沿科技类文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
    三.关注说明文阅读高频考点。
    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十分明显,命题点也相对比较集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说明语言乃将是命题的高频点,那么,加强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及模拟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
    避免答题过于格式化,不切合题目实际。
    解答说明文阅读的问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按照一定的答题格式有条理的回答,但是也不能过分格式化,尤其是不切合具体的内容,空洞的回答容易造成失分。比如分析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不能仅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进行准确说明,而要结合题目实际,进一步分析怎样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再比如,“……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这样的题目也不能仅回答,不能删除,如果删去了这个词语,说明就不准确了。同样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比较,分析删去之后是如何使说明不准确的。
    通关演练
    真题引路
    【2022★湖南省常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体味是怎么来的
    赵天
    ①家在农村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
    ②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
    原来,人类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虽然视力和听力还未发育,却能闻到妈妈的气味。怀胎十月后,胎儿闻到的食物气味和母亲身上的气味会构成母亲在胎儿头脑中的整体印象,所以当宝宝们降临人间时,带着早已印刻在记忆中的气味印记,能够准确将自己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绝对不可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第一眼看到谁谁就是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只让自己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们就哇哇大哭的原因。
    ③母亲的气味让婴儿觉得熟悉亲近,同样,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们去亲近他们。研究表明,新生儿的气味能激活人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靠近新生儿,大脑就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让人们感到愉悦。这种气味也吸引着大人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
    ④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甚至连长得非常相似的双胞胎也拥有独特的气味。
    ⑤那么,人的体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⑥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
    ⑦首先每个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决定。
    ⑧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长得更高大粗犷,身上体味也更浓。为什么亚洲人的体味不那么重呢?原来,大约70%亚洲人的16号染色体上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汗腺的分泌减少。
    ⑨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非洲人和欧洲人汗水分泌多,所以微生物“发酵”的原料就多,体味就会更大。
    ⑩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
    ⑪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遗传基因和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我们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堪比指纹的气味。
    (选自2021年第12期《奥秘》,有改动)
    9.试用自己的话给第1段中的“烙印现象”下一个定义。
    答: 10.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为什么要从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谈起?
    答: 11.根据上文,说说“人的体味”的形成过程。
    答: 12.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从而让人感到愉悦。
    B.大约70%亚洲人因基因突变,汗腺分泌减少,体味较轻,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
    C.运动之后,人们的体味往往会加重,其根本原因是运动使得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D.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会发出刺鼻的气味,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
    【答案】9.“烙印现象”​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生物学现象。
    10.用“烙印现象”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由此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靠的是“闻”,进而亮明本文说明的对象“人的体味”。
    11.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
    12.C
    【解析】
    9.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是×××的×××”。
    从首段“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可知,“烙印现象”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其特点是小鸡小鸭等动物追随它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并产生依恋。故而可得:“烙印现象”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生物学现象。
    10.本题考查段首的作用。
    说明文的段首往往能引出说明对象,或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从“烙印现象”说起,一是因为烙印现象是日常的常见的现象,充满生活的趣味,故而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由第②段“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可知,从动物的烙印现象进而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再进一步人类的烙印现象靠的是“闻”体味,从而得出说明的对象——人的体味。
    1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第⑨段“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可知,人产生体味的第一步是“分泌汗液”;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这一发酵转化的过程是第二步;最后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进而形成了体味。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2.A.“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表述错误。从第③段“……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可知,新生儿的此时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是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
    B.“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表述错误。从第⑥段“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可知,人的体味的浓淡与汗液的多少和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虽然另30%的亚洲人没有基因突变,汗液分泌和欧洲人非洲人差不多,但可能因为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较少而体味较轻。故不能得出“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的结论。
    D.“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表述错误。从第⑩段“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可知,女人体味较清淡,不仅因为其身上带有的棒状杆菌少,最主要原因是她们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
    故选C。
    【2022★湖南省衡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巧用微生物,改善水环境
    张文豪
    ①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堪称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超乎想象,有微生物学家形容微生物是“最小的生命,有最大的作用”。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更好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善加利用,可以在处理污水、改善水质上实现更好的效果。
    ②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这意味着人为创造了一个适合微生物菌群生长的生态系统,继而通过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③近年来,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巧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改善水质,推进资源化利用。同时,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比如,四川成都最大的人工湖泊兴隆湖水质一度达劣V类,当地在采用控流截污等常规手段外,还投入复合菌等微生物、种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投放鱼虾等动物,形成以微生物消解藻类、沉水植物吸附氮磷、底栖螺类生物以及鱼虾消化微生物的完整闭合生态链。这一天然“净水器”,使兴隆湖具备了强大的自净能力,水质逐渐稳定转好。从巧用微生物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到人工合成微生物传感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再到微生物助力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微生物技术在城乡污水处理、水环境修复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④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对包含微生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就一定能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在更多地方重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1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生物之所以能净化水体,是因为水的不断流动,使细菌快速繁殖。
    B.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氧化还原等物理方法。
    C.微生物技术在处理污水、修复水环境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D.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
    18.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19.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请举例谈谈你的设想。
    答:
    【答案】17.C
    18.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微生物治污与传统的物理治污、化学治污相比,体现了微生物治污的多种优势,进一步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19.言之有理即可,切记联系生活实际。
    【解析】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根据第①段“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第②段“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可知,此选项中的“是因为水的不断流动,使细菌快速繁殖”说法错误;
    B.根据第②段“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可知,“氧化还原”属于化学方法,此选项中“物理方法”说法错误;
    D.根据第④段“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可知,此选项“已经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说法错误;
    故选C。
    1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
    读划线句“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可知,这里拿物理治污、化学治污和微生物治污相比较,说明微生物治污具有多种优势,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将物理治污、化学治污和微生物治污相比较,突出强调了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进一步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增强说服力。
    19.本题为开放性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在湖泊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先投放食藻虫把水中的藻类生物和有机碎屑吃掉,改善水体浊度,使水质更加清澈见底,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之后种植沉水植物,如苦草和红线草,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去除水底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则可以进一步稳定水流、降低浊度,形成良性循环;然后投放水生动物,如鲫鱼、鲢鱼、虾螺贝等,吃掉牺牲的食藻虫。各种不同的种群以有规律的方式共处激发土著微生物,从而建立“浮游生物(食藻虫)——水下森林(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激发土著微生物)”的共生生态,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平衡。
    二。新题模拟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①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燕山山脉最西段,这里年平均气温比北京市区低3~4℃。位于延庆赛区核心区的小海陀山,平均气温比延庆还低十几摄氏度,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它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赛场。高山滑雪赛道的出发平台,海拔2198米,是北京市海拔最高的建筑,造型巍峨,犹如一只乘风欲飞的风筝。
    ②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拥有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第一,延庆赛区整个场馆设施属于新建场馆,特别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不仅海拔最高,而且在初期建设中,山上没有道路、水、电和通信;第二,国际雪联对于整个赛道要求非常严苛,国内又没有冬奥会相应的雪道建设经验以及标准参考,所以整个建设过程中,都是根据国际雪联的相应要求进行建设的;第三,这条赛道的坡度非常大,最大的坡度达到68%,很多区域机械作业无法到达,因此完全要靠人力进行相应的施工作业。
    ③虽然面临海拔高、施工条件差等难题,但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的铁律。针对“可持续性”原则,组委会制定了54项任务,既有生态修复等环境可持续任务,也有与赛区周边居民生活改善相关的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任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奥运会史上第一次把所有相关业务都融入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的赛事。
    ④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造雪工作也是一项极其艰苦及严格的工作:为了保证比赛选手最高滑行时速能达到130~140公里/小时,国际雪联对雪道硬度有严格要求,因此造雪成为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根据比赛要求,雪道表面必须保持结品状态,近似于冰面,这种雪被称为冰状雪。冰状雪可减小雪板和雪道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雪道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雪道表面平整光滑,让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的相对完美,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⑤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用的水来自佛峪口水库和白河堡水库。通过7.5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把造雪用水送往小海陀山海拔1050米的塘坝和海拔1290米的蓄水池进行蓄存。再通过三级泵站将造雪用水分别注入各雪道造雪系统,最终到达小海陀山2198米最高点附近的出发平台。同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还建设了完善的融雪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回收的水资源实现了重复利用。
    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内共设计了11条索道,不同制式的索道又形成了5个换乘站,确保运动员可以从冬奥村出发在30分钟内抵达各项目出发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B.本文依次介绍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位置、赛道、引水、造雪、索道等。
    C.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D.本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高山滑雪赛道的坡度非常大,最大的坡度达到68%,机械作业无法到达,完全要靠人力进行施工作业。
    B.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把所有业务都融入绿色低碳、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的赛事。
    C.雪道表面近似于冰面,可减小雪板和雪道之间的摩擦力,让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的完美。
    D.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燕山山脉最西段,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赛场设在小海陀山。
    (3)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哪些方面让你感到自豪?请根据文本简要回答。
    【答案】
    (1)B
    (2)D
    (3)①拥有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②是目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③建设理念先进,坚持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建设理念;④回收的水资源实现了重复利用;⑤交通便捷,确保运动员可以从冬奥村出发在 30 分钟内抵达各项目出发点;⑥高山滑雪赛道的出发平台造型巍峨,外形优美。
    【解析】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依次介绍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位置、赛道、造雪、引水、索道等。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有关分析。
    ACD.正确。
    B.有误,本文依次介绍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位置、赛道、造雪、引水、索道等。
    故选:B。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A.有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多区域机械作业无法到达,因此完全要靠人力进行相应的施工作业”。
    B.有误,扩大范围,原文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奥运会史上第一次把所有相关业务都融入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的赛事”。
    C.有误,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冰状雪可减小雪板和雪道之间的摩擦力”“让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的相对完美”。
    D.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信息。结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拥有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虽然面临海拔高、施工条件差等难题,但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的铁律”“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还建设了完善的融雪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回收的水资源实现了重复利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内共设计了11条索道,不同制式的索道又形成了5个换乘站,确保运动员可以从冬奥村出发在30分钟内抵达各项目出发点”等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二)阅读《森林为什么是“水库”》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 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 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 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7.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B. 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C.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D.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D. 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答案】6. D 7. C 8. D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第⑧段“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可知,“雨、雪”是垂直降水形态,并非水平降水形态。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A.“例如”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37亿”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没与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例如”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37亿”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没与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且主要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D.由第⑨段“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可知,画线句子主要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第①段“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第③段“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第④段“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第⑤段“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第⑥段“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尾段“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可知,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故选D。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植物吃了“垃圾食品”
    ①化肥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创历史记录的高产农作物。大多数化肥的主要成分是氮、磷和钾,它们可使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大。从196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但全球粮食产量翻了三倍,这是农业生产取得的空前伟大的成就。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用化肥助长的高产作物,会损失某些营养成分。这些高产作物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素都低于传统作物。
    ③作物营养水平下降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高产谷物、水果或蔬菜的体积趋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一块土地的总含铁量是相等的,如果在这块土地上种植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大品种的土豆,每单位生物量中的含铁量显然比小品种的少,因此高产作物的营养密度会降低。
    ④植物中强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益处,但现代农业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显然产生了不利影响。一般来说,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而现代农肥的大量使用则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
    ⑤植物中矿物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下降的问题,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植物根部。虽然那些在化肥施用后的绿色庄稼茁壮健硕,但其根部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呢?
    ⑥维持植物健康的“食物配方”非常复杂,远远超出植物生长所需氮、磷、钾的简单混合。植物健康配方中包含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根系微生物包裹并保护植物的根,并将大量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土壤中的有益化合物输送到植物的根部,帮助植物宿主输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以多种方式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⑦互惠互利,才能让这种共生关系保持下去。植物宿主不会轻易付出,除非它能从根部微生物群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反之亦然。植物的根不只是简单吸取营养的“吸管”,同时也通过土壤向根系微生物群泵送植物渗出液——植物分泌的碳水化合物、植物化学物质和其他可食物质的混合物。
    ⑧植物以大量渗出液喂养根部微生物群,而根系微生物群则以为植物输送氮、磷、钾和促进植物健康的大量营养物质作为回报,同时也输送在植物与其根系微生物群之间传送化学信号的一些物质。
    ⑨这就是现代化肥对植物来说是“垃圾食品”的原因。当作物获得了含大量氮、磷、钾的化肥时,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共生生存方式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植物会减少渗出液的产生。结果呢?根系微生物群产生的对植物有益的代谢物会越来越少。
    ⑩因此,当我们大量使用化肥时,最终得到的是外表好看、但内在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较低的高产作物。这样的结果对植物来说是一场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了拥有这些“垃圾食品”让植物渐渐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懒虫”。植物“垃圾食品”之灾,最终会破坏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在漫长岁月里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和良性循环机制。
    (选自《大自然探索》2022年第3期,有删节)
    19. 下列对“垃圾食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食品”中的氮、磷和钾等成分,虽然利于植物长得更快、更大,但会导致高产作物某些营养成分损失,营养水平下降。
    B. “垃圾食品”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植物中强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益处。
    C. “垃圾食品”的大量供给,使植物习惯了不劳而获,不再产生大量渗出液喂养根部微生物群,渐渐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懒虫”。
    D. “垃圾食品”的大量使用对植物生长是一场灾难,会破坏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长期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与循环机制。
    20.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高产作物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素低于传统作物的原因是它们的体积趋大。
    B. 现代农肥的使用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使其越来越接近野生祖先。
    C. 根部微生物群不会轻易付出,除非它能从植物宿主那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
    D. 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较低的高产作物,解决了全球人口剧增的吃饭难题。
    2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从“垃圾食品”导致作物营养成分降低和破坏根部共生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B. 文章运用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阐释了“垃圾食品”对植物健康生长的影响,通俗易懂。
    C. 本文语言科学严谨,既使用“根系微生物”等专用术语,解释植物生长原理;又使用“懒虫”等生活词语,生动形象。
    D. 这篇科普文章将客观事实和科学解释相结合,引发读者对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探究精神。
    【答案】19. B 20. C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B.由第④段“植物中强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益处,但现代农业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显然产生了不利影响”可知,是现代农业而非“垃圾食品”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
    故选B。
    【20题详解】
    A.由第③段“作物营养水平下降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高产谷物、水果或蔬菜的体积趋大”可知,体积趋大只是因素之一,并非唯一因素,选项表述以偏概全;
    B.由第④段“一般来说,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而现代农肥的大量使用则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可知,原文说的是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并非选项说的现代农肥的使用会使植物越来越接近野生祖先,曲解原意;
    D.由第①段“化肥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创历史记录的高产农作物”“从196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但全球粮食产量翻了三倍,这是农业生产取得的空前伟大的成就”可知, 原文并没有阐释“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较低的高产作物”是“解决全球人口剧增的吃饭难题”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21题详解】
    B.由第①段“一番”“三倍”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第②段“这些高产作物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素都低于传统作物”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文中并没有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故选B。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4节 文学作品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4节 文学作品阅读(含解析),共39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3节 句子(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3节 句子(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修辞恰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3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3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解析),共6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辨析信息,概括信息,解读图表,分析探究,理解运用,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通关练习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