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1桃花源记(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1桃花源记(原卷版+解析)01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1桃花源记(原卷版+解析)02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1桃花源记(原卷版+解析)03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1桃花源记(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1桃花源记(原卷版+解析),共29页。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东晋“田园诗人”。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写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注释】
    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③〔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④〔缘〕沿着,顺着
    ⑤〔鲜美〕新鲜美好。
    ⑥〔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⑦〔缤纷〕繁多的样子。
    ⑧〔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⑨〔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⑩〔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⑪〔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⑫〔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⑬〔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⑭〔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⑮ (属〕类
    ⑯〔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⑰〔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⑱〔悉〕全,都
    ⑲〔黄发垂髫(tiá)〕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⑳〔乃〕于是,就。
    ㉑〔具〕详细
    ㉒〔要(yā)〕同“邀”,邀请。
    ㉓〔咸〕全,都
    ㉔〔妻子〕妻子儿女。
    ㉕〔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㉖〔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㉗〔乃〕竟然,居然。
    ㉘〔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㉙〔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㉚〔叹惋〕感叹惋情。
    ㉛〔延〕邀请。
    ㉜〔语(yù)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㉝〔不足〕不值得,不必。
    ㉞〔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㉟〔志〕做记号
    ㊱〔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㊲〔诣(yì)拜访。
    ㊳〔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㊴〔刘子骥〕名驎(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㊵〔规〕打算,计划
    ㊶〔未果〕没有实现。
    ㊷〔寻〕随即,不久。
    ㊸〔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内容讲解】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无果。
    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归纳积累】
    1.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2.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具:通“俱”,完全、详尽
    4.出自本文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主旨】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顺序,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课堂练习
    (一)(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 上述文字节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晋朝的___________(人名)。
    5. 解释加点词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 (2)悉如外人:___________
    6. 翻译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 “见渔人,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文中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二)(10分)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⑤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⑤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4. 【乙】文中的五柳先生指_________(人名),我们现在常用___________这一成语形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 【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 【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描绘了作者幻想中的美好生活图景。
    D. 【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均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7. 【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7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姓名),他是________诗派的鼻祖。
    5.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叹惋”由上下文可知,他们“叹惋”的是桃花源中环境优美,生活安定。
    B. 五柳先生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寄托他的理想,又表现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文章最后补叙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只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的幻想。
    (四)(7分)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 本文作者是晋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姓名)。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下列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只是刘子骥等高尚之人心中的向往与追求。
    B. 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经历体现了桃花源的神秘。
    C. “后遂无问津者”表明世人普遍怀疑桃花源的真实性。
    D. “寻病终”意在呈现探寻桃花源之人的惨淡结局。
    (五)文言文(19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 本文是______(朝代)“田园诗人”____________(人名)的代表作。
    3. 解释加点字: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 作者面对纷乱黑暗的现实社会,却塑造了一个和睦的理想社会,从而流露出他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9题。(7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8.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4分)
    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的大诗人,是山水诗派的鼻祖和代表人物。
    B.选文所描绘的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C.桃花源中景色优美、环境宜人,所以里面的人对外界变化漠不关心。
    D.选文具体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上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3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②段描写桃花源的宁静祥和,展现了作者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
    B.第③段叙述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表现了桃花源良好的社会风尚。
    C.第⑤段补叙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只是人们的幻想。
    D.文章叙述武陵人探访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在选文中,与“便要还家”的“要”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个字是“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出自课文《桃花源记》,该文作者曾经写过诗歌《饮酒》。
    B. 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C. 选文反映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真挚淳朴,对待外界或外人毫不设防。
    D. 选文描绘了一个与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虚拟生活图景。
    (四)课内文言文(9分)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8.选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正是出自选文。(4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皆叹惋”写出村中人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而惋惜。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
    C.村中人的自述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D.“不足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宁静生活的心声。
    文学常识(1分)
    词语解释(1分)
    句子翻译(2分)
    本文的作者是:
    (1) 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2) ________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句:(3) _______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东晋“田园诗人”。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写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注释】
    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③〔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④〔缘〕沿着,顺着
    ⑤〔鲜美〕新鲜美好。
    ⑥〔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⑦〔缤纷〕繁多的样子。
    ⑧〔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⑨〔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⑩〔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⑪〔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⑫〔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⑬〔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⑭〔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⑮ (属〕类
    ⑯〔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⑰〔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⑱〔悉〕全,都
    ⑲〔黄发垂髫(tiá)〕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⑳〔乃〕于是,就。
    ㉑〔具〕详细
    ㉒〔要(yā)〕同“邀”,邀请。
    ㉓〔咸〕全,都
    ㉔〔妻子〕妻子儿女。
    ㉕〔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㉖〔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㉗〔乃〕竟然,居然。
    ㉘〔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㉙〔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㉚〔叹惋〕感叹惋情。
    ㉛〔延〕邀请。
    ㉜〔语(yù)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㉝〔不足〕不值得,不必。
    ㉞〔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㉟〔志〕做记号
    ㊱〔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㊲〔诣(yì)拜访。
    ㊳〔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㊴〔刘子骥〕名驎(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㊵〔规〕打算,计划
    ㊶〔未果〕没有实现。
    ㊷〔寻〕随即,不久。
    ㊸〔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内容讲解】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无果。
    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归纳积累】
    1.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2.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具:通“俱”,完全、详尽
    4.出自本文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主旨】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顺序,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课堂练习
    (一)(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 上述文字节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晋朝的___________(人名)。
    5. 解释加点词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 (2)悉如外人:___________
    6. 翻译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 “见渔人,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文中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答案】
    4. ①. 《桃花源记》 ②. 陶渊明
    5. ①. 整齐的样子 ②. 全,都。
    6.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7.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
    【4题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选段出自《桃花源记》,这篇作品为晋朝的陶渊明晚年所作。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句意: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悉,全,都。
    【6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7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见渔人,乃大惊”意思是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另外“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由此分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也体现了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
    (二)(10分)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⑤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⑤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4. 【乙】文中的五柳先生指_________(人名),我们现在常用___________这一成语形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 【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 【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描绘了作者幻想中的美好生活图景。
    D. 【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均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7. 【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①. 陶渊明 ②. 世外桃源
    5. (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关键词“黄发”指老人,“重髫”指小孩)
    (2)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关键词:“会意”“欣然”) 6. C
    7.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及成语。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来形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2)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甲】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虚构“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表来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而【乙】文则以自传似的口吻讲述了五柳先生也就是陶渊明的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二是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陶渊明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本文为写实的文章,内容并非虚构;“【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描绘了作者幻想中的美好生活图景”表述有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第二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再联系第三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可见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平和、安居乐业、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三)(7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姓名),他是________诗派的鼻祖。
    5.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叹惋”由上下文可知,他们“叹惋”的是桃花源中环境优美,生活安定。
    B. 五柳先生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寄托他的理想,又表现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文章最后补叙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只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的幻想。
    【答案】
    4. (1). 陶渊明 (2). 田园
    5. 他们带领妻子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6. B
    【解析】
    【详解】1.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本文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妻子,古今异义词,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的人,乡邻;绝境,古今异义词,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A.错误,桃源人“皆叹惋”的是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C.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与外人不交往的心理,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理解错误;
    D.错误,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当时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神了秘色彩;
    故选B。
    【点睛】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7分)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 本文作者是晋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姓名)。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下列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只是刘子骥等高尚之人心中的向往与追求。
    B. 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经历体现了桃花源的神秘。
    C. “后遂无问津者”表明世人普遍怀疑桃花源的真实性。
    D. “寻病终”意在呈现探寻桃花源之人的惨淡结局。
    【答案】
    4. 陶渊明 5.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6.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平时注意从“名、评、时、作”几方面积累识记。《桃花源记》是晋代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关注特殊句式。
    此句重点词意为:此,代指桃花源中人。语,告诉。云,说。不足,不值得。为,对、向。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道,说。这是个省略句:“此中人语(之)云:(此)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时,要补充处省略成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细读第五段,分析选择。
    A.“桃花源只是刘子骥等高尚之人心中的向往与追求”理解错误,结合写作背景和上文可知,桃花源是当时所有百姓的向往与追求;
    C.“后遂无问津者”表明人们根本找不到,暗示这样的社会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
    D.“意在呈现探寻桃花源之人的惨淡结局”错误,“寻病终”意在呈现探寻桃花源的艰难; 故选B。
    (五)文言文(19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 本文是______(朝代)“田园诗人”____________(人名)的代表作。
    3. 解释加点字: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 作者面对纷乱黑暗的现实社会,却塑造了一个和睦的理想社会,从而流露出他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答案】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①. 东晋 ②. 陶渊明
    3. ①.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 值得
    4.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5. 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解析】
    【2题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率领妻子、孩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句意: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足,值得。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5题详解】
    考查赏析文本主旨。读文可知,作者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经过。作者于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联系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可知,作者描写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与黑暗的现实形成了对比,隐晦地传达出自己对于黑暗现实的不满。最后渔人寻桃源而不得,刘子骥最终病死,在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的同时,也暗示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9题。(7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8.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4分)
    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的大诗人,是山水诗派的鼻祖和代表人物。
    B.选文所描绘的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C.桃花源中景色优美、环境宜人,所以里面的人对外界变化漠不关心。
    D.选文具体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
    (三)课内古文阅读(7分)
    8.(1)陶渊明(1分) (2)属:类(1分) (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关键字:阡陌、交通)(2分)
    9.B(3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答案】
    1.(3分)(1)类(2)全,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方 ;D 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略)
    3. (4分)(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1分)(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 其中“ 所闻 ”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分 )
    【解析】
    1.该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注意课内重要实词的积累。
    2.该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课内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定要作为积累的重中之重。“交通”交错相通。“妻子”妻子和儿女。“无论”不要说、不必说。这三组均为古今异义词。因此选A项。
    3.该题考查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课内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重要句子的理解。(1)紧扣“黄发垂髫”“怡然自乐”(2)紧扣“具言”“所闻”。
    4.该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邀请渔人做客,准备酒菜”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叮嘱渔人“不要向外人说起桃花源”表现了他们不想被外界打扰。
    5.该题考查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上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3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②段描写桃花源的宁静祥和,展现了作者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
    B.第③段叙述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表现了桃花源良好的社会风尚。
    C.第⑤段补叙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只是人们的幻想。
    D.文章叙述武陵人探访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答案:
    7.晋 陶渊明
    8.村中其他的人都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做客(关键词:余、 延、其)
    9.C
    (三)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在选文中,与“便要还家”的“要”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个字是“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出自课文《桃花源记》,该文作者曾经写过诗歌《饮酒》。
    B. 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C. 选文反映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真挚淳朴,对待外界或外人毫不设防。
    D. 选文描绘了一个与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虚拟生活图景。
    【答案】 9.延
    10.C
    (四)课内文言文(9分)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8.选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正是出自选文。(4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皆叹惋”写出村中人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而惋惜。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
    C.村中人的自述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D.“不足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宁静生活的心声。
    18.陶渊明 世外桃源
    19.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0.A
    文学常识(1分)
    词语解释(1分)
    句子翻译(2分)
    本文的作者是:
    (1) 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2) ________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句:(3) _______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4庄子两则(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4庄子两则(原卷版+解析),共19页。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3诗经二首(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3诗经二首(原卷版+解析),共24页。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2小石潭记(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2小石潭记(原卷版+解析),共25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古诗文复习01桃花源记(原卷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