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版).docx
    • 解析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解析版).docx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01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02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03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01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02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文件包含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版docx、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说明文分类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区分的方法只要看标题就可以,一般事理都是解决某个问题。
    二、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时间变化)、空间顺序(地点变化)和逻辑顺序(排除法判断)
    三、说明文结构
    主要是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当然也有递进式(相对较少)
    四、说明方法及作用(重点考试题型)
    举例子:举了什么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
    列数字/据(年、月、日不属于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
    以上是常考的四种,必须要记住。除此之外,还有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对事物的外在描写)、引资料或作引用(引用名言、俗语等)、分类别(分为几种类型)、画图表(图形和表格),其中要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共同点都是对某一事物进行解释,不同点是下定义有科学根据,就像是数学上的公式,而且是一个判断句(……是……),而作诠释只是个人的解释。
    五、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字词(限制性字词:估计、大约等)能否删除?
    答题格式:不能+解释字词+如果删除后,这个句子变成……,与原意/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字词能否换成其它字词?
    答题格式:不能+解释原词和换词+如果换了后,这个句子变成,与原意/实际不符+体香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个例子说明语言准确性或生动性
    准确性:举文中带有限制性词的句子或者带有数字的句子分析
    生动性:举打比方的句子分析
    4、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
    答题格式:解释字词+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说明文开头段作用
    1、运用了什么方法(举例子等)引出说明对象/内容……
    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性(引用),吸引读者的兴趣
    七、指代性的词语具体指代的内容
    首先找出指代性的词具体位置,然后去它的上文中寻找,尽量用原文中的字词或句子回答。
    八、某些段落之间能不能换位置
    1、这些段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2、这些段落与上下文中的某句话相照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梦幻又危险的海雾
    ①宁静的海面上笼罩着一层薄纱,若隐若现的船只随着海浪起伏,船只上的人们遥望夜空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星空与月亮……你一定觉得这样的画面非常美好静谧。但画面的主角之一——海雾,正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一种海洋灾害性天气过程。
    ②尽管你不想把这“烟笼寒水月笼沙”的诗意与灾害这样的字眼儿放在一起,但事实上,海雾的确是一种海洋灾害性天气,它在全球大部分海战频繁地发生,一旦出现海雾,海上的目标则很容易被遮掩,在船只往来密集的海域,极有可能发生船只偏航与相互碰撞的事故,在岛屿附近还有可能发生船只触礁沉没这样的海难。
    ③世界上有许多重大海难与海雾有关,例如英国轮船公司的“埃及”号邮船,在1922年5月22日从伦敦开往印度孟买的航线中,遭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突发性海雾过程,因视线受海雾影响,与法国破冰船“西娜”号相撞沉默,沉船导致游客和船员共86人遇难,连带船上的大量货物一同沉入海底。这次海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也提醒大家在海雾天气驾驶船只时务必更加慎重。据全球海上事故统计,“能见度差”在海上事故原因中占很大比例。
    ④那么,海雾是怎么形成的呢?
    ⑤海雾是指海上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我们都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凝结(气体遇冷变成液体)或者凝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海雾就是和水汽凝结(华)有关的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使得近海面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热力条件下发生凝结(华)冷却,空气中的水汽变成悬浮在近海面空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这就形成了遮住航船视线的海雾。根据水汽冷却方式的不同,或形成海雾的天气条件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海雾分为不同的类型,因此,海雾拥有一个相当庞大且复杂的家族。
    ⑥最为常见的海雾是平流雾,它是湿空气流经较为寒冷的海面时遇冷发生凝结(华)所形成的海雾,发生范围相对较小,维持的时间也较短,经常发生在秋冬季节的海面上,或者是浮冰不太密集的极地大洋上。
    ⑦海面上还有一种特殊的雾,叫作辐射雾,这种海雾一般出现在南北极的密集浮冰区域或北极的冰盖上,通常是由于冰面上强烈的辐射冷却作用,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辐射雾一般出现在日出之前,日出以后这种冷却随即被破坏,辐射雾也就逐渐消散了。
    ⑧为了可能将海雾对海上航船造成的干扰降低,事先的预测预报就十分重要了。海雾的预报可以通过天气学的手段,综合考虑各种能够引起海雾的因素及大气环流场的特征来进行,但由于海雾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对海雾的预报也具有复杂性,比如由于海上的观测条件稀缺,很多区域性海雾过程缺乏观测数据来支持预报:又比如海雾生成的原因较多,如果采用气象数值模式进行预报,又很难用一种数值模式模拟复杂的海雾生成过程。因此,现有的海雾预报方法比较综合,是运用天气学方法并结合数值预报,再结合历史数据的分析。但即便如此,也尚无法将海雾预报得精准不差。目前,这仍是一个有待攻克的气象难题。
    1.选文②~⑧段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海雾,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 →海雾的形成过程→② →③
    2.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尽管你不想把这“烟笼寒水月笼沙”的诗意与灾害这样的字眼儿放在一起,但事实上,海雾的确是一种海洋灾害性天气。
    3.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这段话放在哪一段合适?说明理由。
    1993年的5月2日,我国科学家考察船“向阳红16”号因舟山附近海域的海雾灾害与塞浦路斯的3.8万吨级“银角”号邮轮相撞而沉入大海,造成3人死亡和无法估量的国家财产和资料的损失。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标题用对比鲜明的词语,突出了说明对象海雾的特征,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据统计,“能见度差”在海上事故原因中占很大比例,而海雾就是导致“能见度差”的罪魁祸首。
    C.海雾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平流雾,经常发生在秋冬季节的海面上:一种是辐射雾,一般出现在日出之前。
    D.选文采用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对海雾进行了系统说明,文脉清晰,重点突出。
    【答案】1. 海雾的危害 海雾的分类 海雾的预测预报 2.引用(杜牧的)诗句;形象概括了海雾所具有的朦胧梦幻的美感,使文章富有诗意(朦胧或如隐若现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揭示)了海雾的本质特征。 4.放在第③段;这段话举了“向阳红16”号因海雾遇险的例子;与第③段“世界上有许多重大海难与海雾有关”的说明内容一致。(或者:这段话通过举例子来说明第③段“世界上有许多重大海难与海雾有关”的事实。 5.C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基本上每段或每几段都会有一个说明的中心,在每一部分的开头或结尾或其它相关部分。因此,抓住这些相关部分,可以概括出:第②③段,写的是海雾的危害;第④⑤段,写的是海雾的形成过程;第⑥⑦段,写的是海雾的分类;第⑧段,写的是海雾的预测预报,提示的部分在本段的开头。据此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烟笼寒水月笼沙”是引用的句子,出自于唐代杜牧的绝句《泊秦淮》,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意及文学色彩,结合第①段“宁静的海面上笼罩着一层薄纱,若隐若现的船只随着海浪起伏,船只上的人们遥望夜空中‘犹抱琵琶半遮’的星空与月亮”可知,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海雾朦胧梦幻的美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第⑤段划线句“海雾是指海上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分析,这是一个规范的下定义模式的句子,“……是……”,且在本句的前面还有一个提示的句子“首先说说海雾的定义”。据此分析,此处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下定义”,用规范的术语,科学准确地概括了“海雾的最基本特征”。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对说明主体进行定义,使说明文更加通俗可信。
    4.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根据材料“考察船‘向阳红16’号因舟山附近海域的海雾灾害与塞浦路斯的3.8万吨级‘银角’号邮轮相撞而沉入大海”可知,材料内容通过举例海雾致使两艘海船相撞,造成重大损失,说明了“海雾”的危害。
    再结合第③段说明内容“世界上有许多重大海难与海雾有关”,与材料说明内容相符合。应将材料放在第③段。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说明文标题及说明顺序。
    C.“海雾共有两种类型”表述错误。根据第⑥段“最为常见的海雾是平流雾”,第⑦段“海面上还有一种特殊的雾,叫作辐射雾”分析可知,本文仅举出两种较为有特殊打的海雾进行说明,而非仅有两种海雾。选项过于绝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文章内容不相符。
    故选C。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蓝天白云印花布
    ①在一个国际时装周秀场上,模特身着中国蓝印花布旗袍从T台上走过。江苏南通的一个农民正好在手机上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吃了一惊:我们这“土不拉几”的蓝印花布,竟也能跻身世界时尚!
    ②蓝印花布是一种蕴含着家庭情感的传统手工面料。人们说它“土”,是因为它司空见惯:布料来自土生土长的棉花,自己纺纱自己织就;染料是土生土长的蓝草,自己动手沤制;蓝白纹样是本地手艺人设计的。所有工艺流程都是手工操作,散发着乡土气息,透着泥土滋味儿。
    ③但是,在异国他乡的人们眼中,蓝印花布是新鲜的,蓝印艺术是美丽的——
    ④蓝,天之蓝,水之蓝;白,雪之白,云之白。蓝白相间,那是蓝天白云之美,那是碧海雪涛之美,那是纯真朴素之美,那是清新和谐之美。在人类美美与共的服饰园圃里,蓝印花布代表的是独具一格的东方美!
    ⑤蓝印花布究竟有什么神秘之处,我们不妨就从“蓝”“花”“印”“布”这四个字说起。
    ⑥先说“蓝”。荀子在《劝学》中有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国先民早就学会从蓝草中提炼青靛色素,从而掌握了蓝靛染料的奥秘。在《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中,关于如何“种蓝”有更详细的记载。先在地上挖坑,坑四壁围以苫子,然后把割下的蓝草倒放坑中,用石头压实。过一两天,漉去荄,把坑中的汁水移入瓮中,倒入石灰搅拌,等瓮中澄清,把水去掉,另外再做一小坑,把蓝靛放进坑中。等到绿汁像稠粥一样,把它取出来,这就是蓝靛。
    ⑦次说“花”。蓝印花布就是蓝白两色,乍看色彩似乎单调,但是跟阴阳二元变化无限一样,蓝白两色在万千纹样中变化成千万画面。我国传统印染行业第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16岁就进入染坊当学徒,17岁开始收集各地流失的蓝印花布。45年来,他走遍全国近1400个农村乡镇,现已搜集蓝印花布纹样6830件。
    ⑧再说“印”。所谓蓝印花布,就是把蓝白花纹印到布上。我国早在东汉就有了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印染工艺。我们现在的蓝印花布印染工艺,就是古时候所说的“药斑布”。“药斑布”是嘉定安亭镇一个姓归的艺人研究创造的。他在白布上抹上灰药染靛色,等布干了把灰药去掉,就露出了白布的底色,其他被染的地方都是靛色。这样一来,蓝白相间就出现了。后来用黄豆粉、石灰粉取代抹灰药做防染浆,因为工艺简便,黄豆粉、石灰粉成本低。石灰粉既可防霉、又可防蛀,植物色素不易褪色。据记载,早在明朝这种工艺就传到了南通。时至今日,传统手艺人仍然保持着这种印染方式。
    ⑨最后说“布”。南通蓝印花布所用的布是南通土布。南通土布,早在明清时代就闻名遐迩。一是因为土布的原料棉花质地优良。南通的沙质土壤和自然气候适宜棉花生长。二是南通偏于江海一隅,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建郡,此后极少有兵燹动荡,也很少有自然灾害,耕作安定,棉花种植和纺织手工作坊得到充分发展。三是南通人勤劳质朴。南通先民由土著盐民和从内地逃荒避难而来的“流人”构成,垦荒植棉,手工自给,成为生活习惯。自产棉花给自织土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章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蓝天白云印花布”的?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根据上文有关知识,结合链接材料,分析工作人员为什么把黄豆粉和石灰粉涂抹在白布上。
    【链接材料】
    李可是南通本地人,她旅居国外的亲戚来家里做客,发现李可穿着蓝印花布的旗袍,家里还有一些由蓝印花布做的家居用品,亲戚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李可带他参观蓝印花布非遗手作体验馆。过程中,他们看到非遗馆工作人员将黄豆粉与石灰粉涂抹在白布上。
    【答案】1.第①段借农民刷到模特身着中国蓝印花布旗袍在国际时装周走秀大吃一惊的事例,引出“蓝印花布”这一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逻辑顺序,从“蓝”“花”“印”“布”四个角度介绍了“蓝花印布”这一传统手工面料。 3.引用,引用《齐民要术》中的记载,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古人能从蓝草中提炼到青靛色素,使说明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4.因为工艺简便,黄豆粉、石灰粉成本低,石灰粉既可防霉、又可防蛀,植物色素不易褪色。
    【解析】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①段“在一个国际时装周秀场上,模特身着中国蓝印花布旗袍从T台上走过。江苏南通的一个农民正好在手机上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吃了一惊:我们这‘土不拉几’的蓝印花布,竟也能跻身世界时尚”借农民刷到模特身着中国蓝印花布旗袍在国际时装周走秀大吃一惊的事例,引出“蓝印花布”这一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及顺序。
    结合文章第⑤段“蓝印花布究竟有什么神秘之处,我们不妨就从‘蓝’‘花’‘印’‘布’这四个字说起”,第⑥⑦⑧⑨段分别从“蓝”“花”“印”“布”四个角度介绍了“蓝花印布”这一传统手工面料。所以是逻辑顺序。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第⑥段画线句子“在《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中,关于如何‘种蓝’有更详细的记载”引用《齐民要术》中的记载,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第⑥段“我国先民早就学会从蓝草中提炼青靛色素,从而掌握了蓝靛染料的奥秘”,使说明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章第⑧段“后来用黄豆粉、石灰粉取代抹灰药做防染浆,因为工艺简便,黄豆粉、石灰粉成本低。石灰粉既可防霉、又可防蛀,植物色素不易褪色”和链接材料“过程中,他们看到非遗馆工作人员将黄豆粉与石灰粉涂抹在白布上”可知,因为工艺简便,黄豆粉、石灰粉成本低,石灰粉既可防霉、又可防蛀,植物色素不易褪色。
    病和症是两回事
    薄世宁
    ①在用科学的方法找到病因、明确诊断后,下一步就是治疗。但其实有些你认为的“病”并不该治,因为这些“病”很可能是保护你的症状。病需要治,但症状未必需要过度干预。我希望帮你建立一个重要的认知:病和症状不是一回事。病是人体出问题了,症状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②临床上有一类常见的急症,叫“创伤性大出血”。车祸、刀伤、枪伤都会引起病人大出血甚至死亡。战地医生在创伤性大出血伤员的抢救上最有经验,因为在炮火无情的战场上,很多伤员都会出现大出血的情况。大出血会导致低血压,这时按理应该输血,可战场上哪有那么多血给伤员输呢?所以,以前的战地医生在做手术之前就只能给病人输大量的液体,先把血压提升起来,以保住伤员的命。
    ③到了2006年,一位美国军医提出,快速、大量地输液以提升血压的做法会加速伤员死亡,因为大量输液会稀释血液中促进凝血的物质。而且人在大出血时,低血压的症状是一种自我保护,它会减慢出血速度。如果采用大量输液的方式来提升血压,出血速度反而会加快,因此会加速伤员的死亡。所以这位军医认为,对创伤性大出血伤员的抢救,止血才是关键,应该减少输液量,在手术止血之前应该让伤员的血压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这个做法,伤员的死亡率从以前的65%降到了17%。当时这个救治方案被评为“美国陆军年度十大发明”之一,现在全世界的医生都在这么做。
    ④这个例子说明:首先,有些症状对人具有保护作用,就像低血压的症状可以减慢出血速度一样;其次,如果盲目地干预症状,治疗有可能会南辕北辙。
    ⑤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症状,常被人们误以为是病,比如骨刺。
    ⑥大多数人对骨刺的认知是:骨刺是一种病,是骨头上长出来的一根扎在肉里的刺,所以长了骨刺会引起疼痛。其实,长骨刺不仅不会引起疼痛,反而是为了让人不疼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骨关节会逐渐退化,关节的稳定性变差了,这才是疼痛的原因。骨刺就是骨质增生,当关节老化、骨头磨损严重时,人体为了减轻异常受力产生的影响,就在骨关节边缘增生了一部分,目的是增大接触受力面积、降低压强,这属于正常的老化现象。当骨质增生长好了,关节稳定了,疼痛就消失了。所以,只有在骨质增生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时,才有考虑手术治疗的必要。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手术刀“切掉”骨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⑦综上所述,症状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提醒“我生病了”,还能主动对抗疾病,甚至能预防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异常情况,这些都是人体进化出的自我保护机制,是生命的本能。
    ⑧但症状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时候,症状掌握不好自己的“火候”。比如前面提到的伤员大出血的例子。低血压是为了减慢出血速度,为了保命,但是血压过低或者这个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则会造成重要器官缺血,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也会引起死亡。所以,症状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反应过度了,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⑨对病和症状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讨论治疗才更有针对性。
    ⑩首先,任何治疗都应该从病着手,只有正确诊断和治疗隐藏在症状后面的疾病,才是根本。只要诊断和治疗正确,在疾病好转的同时,症状也会快速消失。有时候,在找不到病因的情况下就盲目干预症状,反而会让诊断变得更难。
    ⑪其次,对于症状我们要适度干预。我们要尊重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破坏人体天然的防御机制。比如,对于肺部感染的病人,治疗的重点应该是针对病原菌给予敏感的抗生素;而对于咳嗽的病人,过度抑制咳嗽反射,也就抑制了主动排出细菌和坏死物质的能力,这对治疗反而是不利的。
    ⑫总之,症状具有双刃剑效应。如果症状严重或者持续存在,后续可能给身体带来损害,那我们就需要适度干预。
    5.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6.从说明文的语言角度说说第⑥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
    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手术刀“切掉”骨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7.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8.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症状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提醒“我生病了”,还能主动对抗疾病,甚至能预防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异常情况,这些都是人体进化出的自我保护机制,是生命的本能。
    B.长骨刺不仅不会引起疼痛,反而是为了让人不疼的。
    C.美国军医认为,对创伤性大出血伤员的抢救,止血才是关键,应该减少输液量,在手术止血之前应该让伤员的血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D.我们要尊重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破坏人体天然的防御机制。
    【答案】5.病和症状不是一回事。 6.不能删去。 “在大多数情况下”,指通常情况下,表限制,说明用手术刀“切掉”骨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情况是通常的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7.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有些症状对人具有保护作用,就像低血压的症状可以减慢出血速度一样;如果盲目地干预症状,治疗有可能会南辕北辙。 8.C
    【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第①段通过检查后治疗疾病的生活现象,引出“病和症状不是一回事”这一中心内容,并具体解释“病是人体出问题了,症状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之后再通过举例说明“病”和“症”为什么是两回事,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如何治疗病症。据此可知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病和症状不是一回事。
    6.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赏析。
    “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限制作用,表明是在通常遇到的情况下,用手术刀“切掉”骨刺的做法不可取,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对“骨刺”进行切除,如果删去了,就表示所有情况下“切掉”骨刺的做法都不可取,与实际情况不符。“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所以不能够删除。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
    根据第③段“到了2006年,一位美国军医提出,快速、大量地输液以提升血压的做法会加速伤员死亡,因为大量输液会稀释血液中促进凝血的物质”“按照这个做法,伤员的死亡率从以前的65%降到了17%”等内容可知,这段话主要通过举例的说明方法,举了美国军医发现失血时血压降低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应该先进行止血治疗的事例。联系第④段内容可知,作者举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有些症状对人具有保护作用,就像低血压的症状可以减慢出血速度一样;其次,如果盲目地干预症状,治疗有可能会南辕北辙。”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第③段“所以这位军医认为,对创伤性大出血伤员的抢救,止血才是关键,应该减少输液量,在手术止血之前应该让伤员的血压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可知,选项中“让伤员的血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有误;
    故选C。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用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释】①榫卯(sǔn mǎ):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9.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 、 两种功效。
    10.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11.第⑧段中“迄今为止”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拟人手法引起读者的兴趣。
    B.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榫卯能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
    C.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完全不需要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D.一榫一卯总关情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深深为之折服,领悟到事物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
    【答案】9. 平衡 耗能 10. 举例子 具体说明了榫卯 结合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牢固不破。 11.“迄今为止”是对时间的限定,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去掉以后则是肯定了以后一直都是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C
    【解析】9.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⑤段中的“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可得:连接。根据第⑤段中的“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可得:平衡。根据第⑥段中的“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可得:耗能。
    1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第⑥段画线句列举了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的实例,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本段说明中心“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分析作用,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榫卯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列举生活和历史实例,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为了使说明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说明文中常用一些生动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句中的“迄今为止”意思是到现在为止,在时间上起限制作用,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是现在发现的实物,不排除以后会有新的发现,“迄今为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结合④段中“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可知,并不是“完全不需要做一点改变”;
    故选C。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
    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已入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全集》第一卷。画卷恢宏典雅、用笔精当、施色手法多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②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大得多。出自北宋晚期著名画家王希孟之手,他以半年时间绘成,时年仅十八岁。
    ③画家王希孟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一一展现出来。当我们展开画卷,开首的小径将我们引入画中,村舍俨然,绿树丛生渔农安闲,游人自得。作者的巧思置景,宛如动人的旋律,在大青绿色调中展开。中段由一组一组变化万千、蔚然高耸的山体组成,群峰险峻处高耸入云,气势巍峨。这也是画面的高超所在,奇巧处九曲盘旋,分合得当,寺观田舍,亭桥舟楫,一一具备。随后画面平缓下来,一片江渚,一带远山由近及远。末了再以耸峙的高峰收尾,好似琴键上的重音,结束这一动人的乐章。卷尾的跋文由蔡京所题,记录了这段作画传奇。
    ④《千里江山图》卷在用笔和设色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粒,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⑤《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18岁便英年早逝的王希孟如耀眼的流星,但他画卷中流淌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心性和对中国壮美河山的浓丽抒写,将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千里江山图》为说明对象,写了它恢宏典雅、用笔精当、施色手法多变等特点。
    B.文章整体采用逻辑顺序,但也有空间顺序的运用,比如第③段对画卷构图的说明。
    C.画卷开首展现了一组组变化万千、蔚然高耸的山体,高耸入云、气势巍峨,十分壮美。
    D.文中引用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的评价,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欣赏与赞叹之情。
    14.第②段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大得多。
    15.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
    (2)作者的巧思置景,宛如动人的旋律,在大青绿色调中展开。
    16.近几年,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走红全网。从福禄有余收纳盒便签到脊兽钥匙扣,再到金瓯永固双层玻璃杯,无一不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创产品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就是将文化主题与实物融合,创造出具有文化味道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工艺品。请你结合《千里江山图》的内容,再给博物院设计一款文创产品并简述创意。
    创意产品:
    创意简述:
    【答案】13.C 14.运用了列数据(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了“51.5厘米、1191.5厘米”这组精确的数据,并将《千里江山图》画幅的大小与《清明上河图》的大小作比较,准确鲜明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尺幅巨大的特点,也紧扣首段的“恢宏”一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5.(1)“目前”,限制时间,意为“现在,当下”,用在文中表明现在存世的作品中,仍然还没有一件作品在“青绿法”的运用上超越《千里江山图》,但不排除以后会发现有超过《千里江山图》卷的作品。“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作者的巧思置景比作动人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在构画绘景的过程中布局构思精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6. 千里江山异型茶具套组 千里江山异型茶具套组,仿山石造型制作,可做品茗的用器,亦可倒置后做为家居摆件装饰。/创意产品:千里江山艺术折扇创意简述:千里江山艺术折扇,扇面图案依《千里江山图》选用上好的缎面,辅以手绘画卷片段,山水名作之美与手工创作完美结合。(结合《千里江山图》元素设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C.“开首展现了一组组变化万千、蔚然高耸的山体,高耸入云、气势巍峨,十分壮美”表述错误,根据文章第③段“当我们展开画卷,开首的小径将我们引入画中,村舍俨然,绿树丛生渔农安闲,游人自得”“中段由一组一组变化万千、蔚然高耸的山体组成,群峰险峻处高耸入云,气势巍峨”可知,中段才是变化万千、蔚然高耸的山体,高耸入云、气势巍峨,十分壮美。
    故选C。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语句“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可知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了精确的数字;语句“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大得多”可知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千里江山图》画幅的大小与《清明上河图》的大小作比较,准确鲜明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尺幅巨大的特点。《千里江山图》尺幅巨大也进一步体现了“恢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1)“目前”的意思是现在、此刻,即到现在为止,不排除有以后的情况。在文中指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作品在“青绿法”的运用上能够超越《千里江山卷》,但不排除以后会有超越的的作品。“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
    (2)“宛如动人的旋律”可知,运用了打比方(比喻)的说明方法,将作者的巧思置景比作动人的旋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构思画图景色的时候,心思细腻,布局精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6.本题考查拓展应用。题干中要求结合《千里江山图》的内容,抓住元素特点,结合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创意产品:千里江山手提袋。
    创意简述:《千里江山图》经典的颜色为青绿配色,选用手提袋,可以作为日用品,更为实用。让青绿山水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流感与阳光
    ①为什么冬季流感会大规模爆发并危及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现在流行病学的一些研究给出了部分答案。原因之一是,由于冬季人们较少晒太阳,结果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造成抵抗力低,容易患流感。同时,晒太阳少也意味着无法充分利用太阳的杀菌功能,给了流感病毒进攻人的机会。
    ③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冬至后的那个月是流感和感冒最厉害的时期,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情严重,严重时会致人于死地。对全球的流感疫情统计表明,平均每年死于流感和与流感相关的疾病的大约100万。
    ④早在1981年,英国流行病学家埃德加·霍普·辛姆普森就提出,流感的季节性高发病率可能与太阳辐射有关。只是当时几乎没有其他专业人员把这个假说当回事。但此后持续不断的证据显示,维生素D可能在人的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⑤今天,一些研究再次证明辛姆普森的流感季节性理论,而且有了更为深入的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阿塔斯卡德罗州立医院的约翰·坎内尔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流感的各种研究结果的综合性调查,提出维生素D可能是冬季流感中重要的一环。比如,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和克拉斯诺达重复进行的一项研究证明,接种了流感灭活疫苗的年轻男人在冬至后的冬季出现发烧和免疫反应的症状是他们在夏季时的 8 倍。这可能是在严寒的冬天人们晒太阳少,而在夏天晒太阳多,因而维生素D在冬天生成少的缘故。
    ⑥而在印度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低于每毫升10毫克的儿童比那些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高20倍。对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多项流感研究回顾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如果人们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鳕鱼油,可以减少患流感的几率。成年人以每日正常剂量服用鳕鱼油4个月以上,可减少50%的流感发病。
    ⑦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方式,只要晒太阳就可以迅速并大量生成维生素D,以满足身体之需。比如,在夏季只进行几分钟的日光浴,人体就会制造出约2万国际单位(500微克)的维生素D。这种生产维生素D的机制对生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维生素D帮助人吸收钙,以制造骨骼和维持骨密度。同样,维生素D在免疫上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当然,晒太阳还能助力流感病毒的杀灭。
    ⑧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维生素D的作用只是一种假说,需要双盲对照研究来证实。同时,冬季人们易患流感是有很多相关因素的。美国纽约医学院的退休教授埃德温·基尔本认为,冬季让人置身于流感威胁中。比如,相对低的湿度形成了流感病毒最容易藏身的气溶胶,而且在户内的密集人群和设施中易于传播。即使在实验室中对小鼠控制这些环境因素,如拥挤和湿度,小鼠的流感也仍然存在着重要的季节因素,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的传播。
    ⑨但不管怎样,如果针对流感在冬季发生的几个要素来预防,就可能较大减少流感的发病。如勤开门、窗通风,多晒太阳,食物多补充维生素D,有条件时尽量接种流感疫苗,平时多锻炼,提高抵抗力等等,都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发病。
    17.根据文章内容,以下选项中不是冬季流感大规模爆发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晒太阳少B.湿度相对低C.户内人群密集D.少吃维生素D
    18.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19.第⑤段和第⑥段划线处所举的研究事例,哪一个更能说明维生素D能够减少呼吸道感染?为什么?
    【答案】17.D 18.(1)晒太阳能预防流感。
    (2)晒太阳还能助力流感病毒的杀灭
    (3)维生素D的作用只是一种假说,需要双盲对照研究来证实。 19.第⑥段划线处所举的研究事例能说明维生素D能够减少呼吸道感染。因为此处事例明确指出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儿童比那些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高20倍。
    【解析】17.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D.根据末段中的“如勤开门、窗通风,多晒太阳,食物多补充维生素D,有条件时尽量接种流感疫苗,平时多锻炼,提高抵抗力等等,都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发病”可知,本项“少吃维生素D”有误。故选D。
    18.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1)根据第②段中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冬季人们较少晒太阳,结果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造成抵抗力低,容易患流感。同时,晒太阳少也意味着无法充分利用太阳的杀菌功能,给了流感病毒进攻人的机会”可得:晒太阳能预防流感。
    (2)根据第⑦段中的“当然,晒太阳还能助力流感病毒的杀灭”可得:晒太阳还能助力流感病毒的杀灭。
    (3)根据第⑧段中的“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维生素D的作用只是一种假说,需要双盲对照研究来证实”可得:维生素D的作用只是一种假说,需要双盲对照研究来证实。
    19.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第⑤段划线句的事例只是证明了“维生素D在冬天生成少”,因而会产生发烧和免疫反应的症状,与呼吸道感染关联不大。而第⑥段划线句则直接指明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儿童比那些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高20倍。所以第⑥段划线处所举的研究事例更能说明维生素D能够减少呼吸道感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林之光
    ①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农谚说“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还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选自《科普时报》2021年11月21日)
    20.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浓霜毒日头”是因为白天霜融化时散热,温度迅速上升。
    B.霜降节气在前、小雪节气在后,“霜上加雪”的情况经常出现。
    C.“雪上加霜”比较常见,对庄稼和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D.成语是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
    21.根据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这句话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2.文章第⑧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案】20.C 21.不能删去,“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这里指严霜断送大部分收成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但并不是肯定会发生。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逻辑顺序。第8段从成语的内涵、给人的感受、组辞的美感三个方面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成语的原因。三个原因从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解析】2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根据第④段中的“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可知,“浓霜毒日头”是因为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
    B.根据第⑤段中的“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可知,本项“经常出现”有误;
    D.根据第⑩段中的“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可知本项“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有误;
    故选C。
    2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删去。然后结合语境说明理由即可。
    “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在句中的表示的是经常会有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的情况发生。但并不是一定会发生。如果去掉,语意过于绝对,“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2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第⑧段中的“首先”“第二”“第三”可知,本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顺序介绍了三个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说明成语的内涵,“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说明给人的感受,“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说明组辞的美感。所以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阅读《美丽的晕》,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晕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 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 1 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23.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24.第⑥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作比较 列数字B.作诠释 列数字C.作诠释 作比较D.分类别 列数字
    25.本文依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C.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D.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答案】23.A 24.D 25.A
    【解析】23.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根据前句中的“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可知,“这一发现”指的是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故选A。
    2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本段中的“俗称‘短晕’”“俗称‘长晕’”可知,运用了分类别,把晕分成短晕和长晕。根据选段中出现的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故选D。
    25.本题考查说明内容。
    根据首段中的“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可得:解说概念。
    根据第②段中的“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到了西周……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可得:追溯历史。
    根据第③段中的“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可得:解释成因。
    根据末段中的“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可得:说明作用。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斗,争当天上最亮的“星”
    ①北斗二号胜利开通后,北斗人立刻向北斗三号进军。有人为中国北斗的前途担心;覆盖国土的北斗一号和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二号,对于中国来说不成问题,但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就有些麻烦了。
    ②北斗卫星导航从覆盖亚太到覆盖全球这一步,的确太难走!
    ③作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不仅需要在太空布设数十颗卫星,同时要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建设众多的地面站点。如GPS,就在全球各地建了众多地面站。但中国难以在全球布设站点,建不成“地网”。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由区域向全球拓展面临的首要亦是最大障碍。
    ④不能在世界各地建设地面站点,北斗全球系统就不建了吗?
    ⑤北斗人通过艰苦探索,开创性设计出无须在亚太以外地区建设地面站点的星间链路方案。星间链路是航天器与航天器、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具有数据传输和测距功能的无线链路。即在星星之间、星地之间,织成一个“天罗地网”。
    ⑥信息天路串并联,从此天堑变通途。
    ⑦星间链路,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北斗绝技!
    ⑧但星间链路工程实现难度非常大;不仅测量距离、信息传输量增加了一个数量级,而且卫星以每秒七八千米的速度运行,要相互对准难度本来就很大,相隔几万千米的卫星之间要实现厘米级距离测量,更是难上加难。
    ⑨为此,国内多个优势单位集成攻关,其中就有某研究院空间仪器工程团队。
    ⑩接到任务安排后,空间仪器工程团队的郭熙业风尘仆仆地前往成都中电集团某研究所,开始投身星间链路攻坚战。
    ⑪攻关难度超常,而完成任务还不能超时。郭熙业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十六个小时;攻关遇到问题,不解决不下班;工作时间手机关机。而实际情况是,几乎每天都会遇到难题,几乎每月都要熬十个通宵。
    ⑫郭熙业的项目攻关完成一个阶段后,上级前来检查。看了他们的星间链路模拟演示后,孙家栋总设计师说:“你们要继续加强攻关,把一个个未知难题搞清楚,并进行充分验证,确保在工程建设中好用、管用。”
    ⑬孙家栋总设计师对他们前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鼓励,让这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感到万分激动,也更加信心十足。
    ⑭星间链路设备比测开始了。参加比测的几家单位,都拿出自己精心生产调试的设备进行对抗式演示。让郭熙业没想到的是,第一场比测,他们竟然输了!
    ⑮怎么会这样?郭熙业连续一周几乎不眠不休,仔细梳理系统设计方案,检测每个设备的技术状态,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至于如何解决问题,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在原方案上打补丁,堵住漏洞,提升设备性能;二是推翻原有方案,另起炉灶,设计新的算法。前者实现容易,但性能提升空间有限;后者前景广阔,但推倒重来需要耗时半年,而距离下一场比测只有一个月时间!
    ⑯郭熙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用一个月干完了原本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⑰第二场比测,郭熙业的设备研制团队反败为胜,而且设备性能指标大幅跃升。
    ⑱但郭熙业没有松劲,他带领团队继续加班加点,完善改进设备,在第三场比测中,他们以绝对优势稳占鳌头。
    ⑲比测工作后,又开展了大量的体制优化设计、星地试验验证工作,才最终突破了关键技术,实现了有关技术性能的一系列跨越;主要技术指标提升了数十倍;温度控制性能比原计划提高一倍;测距精度相当于能看到两千千米外的一根头发丝!
    2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用覆盖国土的北斗一号和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二号引出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
    B.星间链路无须在亚太以外地区建设地面站点,是除了中国以外别国所没有的绝技。
    C.面对修正原方案和另起炉灶的两种选择,郭熙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并取得了成功。
    D.文章第⑲段中“能看到两千千米外的一根头发丝”,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测距精度之不容易。
    27.北斗三号的建设难在什么地方?星间链路工程实现难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26.D 27.①北斗三号的建设难在中国难以在全球布设站点。②星间链路工程实现难度体现在相互对准难度很大,相隔几万公里的卫星之间要实现厘米级距离测量非常难。
    【解析】26.本题考查内容鉴赏。
    D.“突出了测距精度之不容易”表述有误。根据原文“实现了有关技术性能的一系列跨越;主要技术指标提升了数十倍;温度控制性能比原计划提高一倍;测距精度相当于能看到两千千米外的一根头发丝”可知,此处是用于强调郭熙业团队突破了关键技术,有了更好的效果,而不是表现“测距精度之不容易”;
    故选D。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根据第③段“作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不仅需要在太空布设数十颗卫星,同时要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建设众多的地面站点。如GPS,就在全球各地建了众多地面站。但中国难以在全球布设站点,建不成‘地网’”可知,北斗三号的建设难在中国难以在全球布设站点。根据第⑧段“但星间链路工程实现难度非常大;不仅测量距离、信息传输量增加了一个数量级,而且卫星以每秒七八千米的速度运行,要相互对准难度本来就很大,相隔几万千米的卫星之间要实现厘米级距离测量,更是难上加难”可知,星间链路工程实现难度体现在相互对准难度很大,相隔几万公里的卫星之间要实现厘米级距离测量非常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①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大蓝蝶在英国灭绝的前夕,牛津大学杰里米·托马斯等人追踪残存的大蓝蝶的生活史,发现了大蓝蝶灭绝的秘密。
    ②大蓝蝶对生活的要求极为挑剔,离不开一种百里香植物和一种红蚁。每年的6月至7月,是英国大蓝蝶飞翔的季节。每只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天。在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前,雌大蓝蝶必须找到合适的百里香产卵。这些百里香必须是生长在红蚁巢的边上,而且含苞待放。它把卵附在百里香的花蕾里,一两周后,幼虫孵化出来,就以百里香的花为食。在吃了大约两周的花宴、蜕了3次皮之后,幼虫掉到了地上,等待路过的红蚁发现它。
    ③大蓝蝶幼虫靠分泌蜜汁吸引红蚁。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用触角拍打它,让它分泌蜜汁,然后把它带回地下蚁巢。在蚁巢里,其他红蚁和红蚁幼虫围上来,分享大蓝蝶幼虫的蜜汁。等到蜜汁被吃完,大蓝蝶幼虫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它还必须保护自己——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散发出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它们当中的一员,允许它继续在蚁巢中住下去。
    ④大蓝蝶幼虫必须在蚁巢中待上整整10个月,这使得它不仅能躲避天敌,而且还能事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在给了红蚁一点甜头后,大蓝蝶幼虫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在这种情况下,大蓝蝶幼虫仍然危险重重。如果蚁巢中有蚁后,蚁后会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一只以后也将变成蚁后的超级红蚁幼虫,从而发出化学信号让工蚁把它杀死。如果蚁巢的规模太小,或者红蚁又搬来了一只大蓝蝶幼虫,红蚁的卵和幼虫不够吃,大蓝蝶幼虫最终也会饿死。
    ⑤所以,大蓝蝶幼虫藏身的蚁巢规模要足够大,不能有竞争对手,还不能有蚁后。这样,度过秋、冬、春三季,在蚁巢内结茧、化蛹,在夏“天来临时变成蝴蝶,从蚁巢中走出,飞翔而去。
    ⑥如果没有红蚁的收养,大蓝蝶不可能生存。红蚁本身对生活环境也有一个要求:它们喜欢温暖,在朝南向阳的山坡筑巢,而且地面上的草的高度最好在2厘米-3厘米。如果草太高,把阳光遮住了,蚁巢的温度太低,红蚁幼虫会冻死。
    ⑦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去控制,让大蓝蝶更快地灭绝。随着草越长越高,大蓝蝶生存依赖的那种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冷的红蚁取而代之,这种红蚁也喜欢吃大蓝蝶幼虫的蜜汁,但能识破其伪装,将它杀死。等到草的高度超过10厘米,连百里香也难以生长繁殖了。
    ⑧这些发现来得太迟,无法拯救英国大蓝蝶的灭绝。但是大蓝蝶在其他国家还有幸存,可以从那里引进。英国逐渐恢复了52处百里香草地,并进行管理,通过割草、放牧绵羊控制草的高度,红蚁数量也随之上升。到2008年,英国大蓝蝶的数量已多达数万只。
    ⑨大蓝蝶成了第一个成功获得重生的濒危蝴蝶物种。这一切都是由于对它的习性和灭绝的原因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英国大蓝蝶因人类的盲动而灭绝,因科学的进展而重生。
    28.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9.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大约”为什么不能删掉?
    30.选文第⑨段画线句“英国大蓝蝶因人类的盲动而灭绝,因科学的进展而重生”一句中,“人类的盲动”在选文中具体指什么?
    31.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28.由英国大蓝蝶灭绝的事例,提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大蓝蝶灭绝的原因,吸引读者,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29.“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是十分精确,在句中说明了大蓝蝶幼虫食百里香花的大致时间,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删掉后则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符。 30.“人类的盲动”在选文中具体指由于不了解大蓝蝶的生活习性,英国人盲目地把大蓝蝶的栖息地划为保护区,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去控制,导致大蓝蝶更快地灭绝。 31.列数字。具体说明了红蚁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极为挑剔,令人信服。
    【解析】28.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作用。
    根据文章第①段“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可知,提出了英国大蓝蝶灭绝的事例。根据文章第①段“大蓝蝶在英国灭绝的前夕,牛津大学杰里米·托马斯等人追踪残存的大蓝蝶的生活史,发现了大蓝蝶灭绝的秘密”可知,本文通过英国大蓝蝶灭绝的事例提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大蓝蝶灭绝的原因,吸引读者,引出下文内容对大蓝蝴蝶灭绝原因的具体说明。
    29.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大约:差不多,不是十分精确,在文中起修饰限定作用。带词解句:大蓝蝴蝶差不多要吃两周的花宴,并不是正好两周的时间。删词解句:大蓝蝴蝶正好要吃两周的花宴。“大约”一词在句中说明了大蓝蝶幼虫食百里香花的大致时间,表达留有余地,删掉后则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第⑦段“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去控制,让大蓝蝶更快地灭绝。随着草越长越高,大蓝蝶生存依赖的那种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冷的红蚁取而代之,这种红蚁也喜欢吃大蓝蝶幼虫的蜜汁,但能识破其伪装,将它杀死。等到草的高度超过10厘米,连百里香也难以生长繁殖了”可知,“人类的盲动”具体指由于人们不了解大蓝蝶的生活习性,英国人盲目地把大蓝蝶的栖息地划为保护区,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去控制,导致大蓝蝶更快地灭绝。
    3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画线句“2厘米-3厘米”可知,用准确的数字列出了地面上的草具体的高度范围,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讲述草的高度在2厘米-3厘米最好,具体说明了红蚁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极为挑剔,使说明文更具说服力。
    相关试卷

    19作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19作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文件包含19作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版docx、19作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6默写-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16默写-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文件包含16默写-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版docx、16默写-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议论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12议论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文件包含12议论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读原卷版docx、12议论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11说明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例题引领+巩固练习(原卷+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