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
    • 解析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1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2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3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1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2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试题(共20小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宋之丁氏/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B.及其家穿井/其人舍然大喜
    C.有闻而传之者/学而不思则罔
    D.闻之于宋君/其一犬坐于前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A.家无井而出溉汲。
    翻译: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
    B.国人道之。
    翻译:国都中的人在道路边谈论这件事。
    C.吾穿井得一人。
    翻译: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D.得一人之使。
    翻译: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共26卷,160 篇。
    B.本文中多次用到“闻”“传”“道”这几个词语,让读者能充分想象到世人口口相传“丁氏穿井得一人”的热闹情境、惊奇神态和信以为真的心理。
    C.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的主人公必须是人,且常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字数不多,言简意赅。
    D.本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考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寓言神话;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答案】(1)B
    (2)A
    (3)B
    (4)C
    【分析】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他们/代词,那;
    C.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但是;
    D.介词,被/介词,在;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ACD.正确;
    B.有误,“国人道之”翻译错误。重点词:道,谈论。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BD.正确;
    C.有误,应为: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
    故选:C。
    答案:
    (1)B
    (2)A
    (3)B
    (4)C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2.阅读《狼》,完成问题。

    蒲松龄
    ㅤㅤ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ㅤㅤ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ㅤㅤ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ㅤㅤ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ㅤ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情节可以多角度概括,从狼的角度为:两狼跟踪一两狼穷追一两狼谋划一两狼被杀。
    B.本文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
    C.本文叙议结合,叙述了屠户杀掉两只狼的故事,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全文的主旨。
    D.本文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4)同是人与动物的较量,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探究屠户和杨靖最终获胜的相同原因。
    【链接材料】
    ㅤㅤ西番①有二仙,弈②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③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④去,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人奇之,告于朝。上诏⑤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选自周敦颐《猴弈》,有删减)
    注释:①西番: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②弈:下棋。③窥:偷看。④遁:隐身。⑤诏:(皇帝)下令。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像狗一样。
    ②睡觉
    ③看,视
    ④大腿
    (2)①骨头已经投完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②一只狼正在其中打洞,它想要钻洞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3)B
    (4)屠户能认识到狼凶残贪婪的本质;面对恶狼,敢于斗争;善于抓时机,行动果断。杨靖做事善于运用智慧,抓住对方的弱点,克敌制胜。
    【分析】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链接材料】在西面的一个蕃国里有两位神仙,在山中的树荫里下棋,一只老猴子每天都在树上偷看他们运棋的技法,于是就学到了他们的(运用棋子)技巧。国里人听到这件事都前往观看,(等他们到时)神仙已经隐去了,老猴就在树下和人下棋,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它)。国人感到这件事很奇怪,便把猴子献给朝廷。皇上召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全部不是(老猴的)对手。有人说有个叫杨靖的人擅长下棋,当时杨靖因为犯法被囚禁在监狱中,(皇上)下令释放他。杨靖请求用盘子来装满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老猴的心思被桃子牵绊,没有心思下棋,于是便被(杨靖)打败。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犬:像狗一样。
    ②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寐:睡觉。“乃悟前狼假寐”意思是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
    ③句意为: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看,视。
    ④句意为: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股:大腿。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语有:尽,完了;并,一起。句意为:骨头已经投完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②重点词语有:洞,打洞;意,打算。句意为:一只狼正在其中打洞,它想要钻洞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ACD.正确;
    B.有误,“主要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有误,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中没有对屠户和狼的语言描写。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文章可知,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由此可以概括为:从心理上,屠户认识到狼凶残贪婪,从开始的心存幻想到不再抱有侥幸心理,不再心存善念,面对恶狼,敢于斗争;从行动上,屠户抓时机,勇敢果断,抓准机会杀死狼。根据【链接材料】中“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可知,杨靖利用猴子爱吃桃子的心理,特意在猴子面前摆上桃子,猴子因为桃子的诱惑专心不了,杨靖便战胜了猴子。杨靖是智慧的,与对方交战时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
    答案:
    (1)①像狗一样。
    ②睡觉
    ③看,视
    ④大腿
    (2)①骨头已经投完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②一只狼正在其中打洞,它想要钻洞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3)B
    (4)屠户能认识到狼凶残贪婪的本质;面对恶狼,敢于斗争;善于抓时机,行动果断。杨靖做事善于运用智慧,抓住对方的弱点,克敌制胜。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钟会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①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①令:美好。
    (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停顿两处。
    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相比
    ③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少
    ④魏文帝闻之 听说
    (3)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A.甲文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与乙文中“魏文帝闻之”中“之”的意思不一样。
    B.乙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话语虽短,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C.乙文中“卿面何以汗”与“汗出如浆”中的“汗”字的意思和用法一样。
    D.乙文第一句“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交代了魏文帝想召见他们的原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却说得很得体巧妙。从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补充交代中看出 兄女(谢道韫) 的言语更巧妙。乙文 钟会 的言语显得更加聪明、机警。
    【考点】小说;文言实词;朗读节奏;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①高兴的样子;
    ②相比;
    ③年少;
    ④听说。
    (3)C
    (4)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②魏文帝告诉他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
    (5)兄女(谢道韫);钟会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咏雪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钟会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兄弟俩奉命进见。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我颤颤惶惶,汗出如水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颤颤栗栗,汗水不敢出。”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寒雪日”表示时间,是状语,“谢太傅”是主语,故断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
    ①句意:太傅高兴地说。欣然:高兴的样子。
    ②句意: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拟:相比。
    ③句意:钟毓、钟会在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少:年少。
    ④句意:魏文帝曹丕听说后。闻:听说。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卿面何以汗”的“汗”是动词,即“出汗”,“汗出如浆”的“汗”是名词,作“汗水”解释。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①中重点词语有:未若,倒不如;因,趁、乘。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②中重点词语有:语……曰,对……说;令,命令。句意为:魏文帝告诉他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第一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第二空,“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这句说明钟会更加聪明、机警。
    答案: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①高兴的样子;
    ②相比;
    ③年少;
    ④听说。
    (3)C
    (4)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②魏文帝告诉他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
    (5)兄女(谢道韫);钟会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4.阅读《杞人忧天》,完成下面小题。
    ㅤㅤ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ㅤㅤ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ㅤㅤ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ㅤㅤ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ㅤㅤ其人曰:“奈地坏何?”
    ㅤㅤ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ㅤㅤ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身亡所寄 同“无”
    ②奈何忧崩坠乎 怎么
    ③若躇步跐蹈 跳跃
    ④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C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寓言神话;成语和熟语.
    【答案】(1)①同“无”;②怎么;③跳跃;④伤害。
    (2)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3)C
    (4)讽刺了那种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担心发愁的人;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了解不够。
    【分析】参考译文: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自己无处存身。亡:同“无”。
    ②句意为: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奈何:怎么。
    ③句意为:你行走跳跃。跐蹈:跳跃。
    ④句意为:也不会伤害什么。中伤:伤害。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晓,开导。句意: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3)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ABD.正确。
    C.有误,选项中,“杞人忧天”的事情指的是“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这件事并非需要忧虑或担心的负面问题,成语使用不符合语境。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该文言文主要讲述了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无处安身,以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则寓言以对话的形式,通过杞人担忧天地崩坠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第二问:这个小问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思考和延伸,文言文中的人既自扰又扰人,对身边的事情产生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因此,学生答题时应该阐述其产生无根据忧虑的原因,可以从人物的性格、思维方式阐述。示例:主要原因是这个人对身边的事物没有进行有根据的思考。
    答案:
    (1)①同“无”;②怎么;③跳跃;④伤害。
    (2)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3)C
    (4)讽刺了那种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担心发愁的人;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了解不够。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狐,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麓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吾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荻:.形状像芦苇。②嶷然(yí)有声,很高的声望。麓③(lù)竹编的器物。④賾(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确、坚定。
    ②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③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最终。
    ④修母尝谓之日 曾经。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修闻而服之终身。
    (3)甲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中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4)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考点】议论说理;文言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人物传记.
    【答案】(1)①明确、坚定。
    ②疾行,指迅速逝去。
    ③最终。
    ④曾经。
    (2)①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3)“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4)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分析】参考译文:
    【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就有了很高的声望。一天,欧阳修在废弃的书筐中得到唐朝韩愈遗留的书稿,阅读后心里仰慕他。(他)下苦功夫探索奥秘,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决心要快马加鞭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最终凭借文章名冠天下。
    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憾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②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③句意:最终凭借文章名冠天下。遂:最终。
    ④句意:欧阳修母亲曾经对他说。尝:曾经。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①重点词: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重点词:闻,听;服,服从。句意: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整个句子来理解。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去:消逝,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驰”与“去”,有惜时的力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飞快,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坚定意志,刻苦勤奋学习。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从甲文中“非志无以成学”和乙文中“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可以知道:学习须有“志”。要选定目标,明确志向,勤学励志。从甲文中“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可以知道,诸葛亮认为,学习须能“静”。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从乙文中“苦志探賾,忘寝食”,甲文中“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可以知道:学习须能“勤”。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勤奋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要有不怕苦累的精神,刻苦勤奋的学习。从甲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可以知道,诸葛亮认为,学习须惜“时”。要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才能在生活中挤出更多时间来学习,才能学有所成。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①明确、坚定。
    ②疾行,指迅速逝去。
    ③最终。
    ④曾经。
    (2)①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3)“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4)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ㅤㅤ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ㅤㅤ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ㅤㅤ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朱熹家训》)
    (1)解释下列句划线词的意思。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疾行,快速逝去。
    ③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一定。
    ④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过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3)谈谈你对“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的理解。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分别告诉了后代子孙哪些道理?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轻薄浮躁。
    ②疾行,快速逝去。
    ③一定。
    ③过错。
    (2)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②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贤嫉能的心态。
    (3)才能的增长必须依靠勤奋的学习,不立下远大的志向,是不可能学有所成的。立志勤学是成功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立下远大的志向,就沿着这个目标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功。
    (4)勤俭持家;立志勤学;珍惜时光;尊老爱幼;宽容大度;不损人利己;不取不义之财。
    【分析】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
    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躁:轻薄浮躁。
    ②句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驰:疾行,快速逝去。
    ③句意为: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必:一定。
    ④句意为: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过:过错。
    (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修养身心;养德,培养品德。句意: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②重点字词:勿,不要;妒,妒忌;嫉,嫉视。句意: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贤嫉能的心态。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为: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此句强调了学习与立志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要不断学习,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就。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甲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得出:勤俭持家;
    根据甲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得出:立志勤学;
    根据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得出:珍惜时光。
    根据乙文“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得出:尊老爱幼;
    根据乙文“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得出:宽容大度;
    根据乙文“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得出:不损人利己;
    根据乙文“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得出:不取不义之财。
    答案:
    (1)①轻薄浮躁。
    ②疾行,快速逝去。
    ③一定。
    ③过错。
    (2)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②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贤嫉能的心态。
    (3)才能的增长必须依靠勤奋的学习,不立下远大的志向,是不可能学有所成的。立志勤学是成功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立下远大的志向,就沿着这个目标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功。
    (4)勤俭持家;立志勤学;珍惜时光;尊老爱幼;宽容大度;不损人利己;不取不义之财。
    【点评】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7.阅读。
    ㅤㅤ[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ㅤ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ㅤㅤ
    ㅤ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ㅤ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ㅤ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ㅤㅤ[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逾矩: 法度
    ②饭疏食: 吃
    ③博学而笃志: 坚定
    ④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确
    ⑤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甲乙两文关于学习或做人有相同的观点。请列举两点,并分别以两文中的原句作阐释。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读书学习.
    【答案】(1)①法度。
    ②吃。
    ③坚定。
    ④明确。
    ⑤增长。
    (2)①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不能改变的。
    ②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①学习要立志(或:要有坚定的志向)。甲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或:匹夫不可夺志也;或:博学而笃志)。乙文:非志无以成学(或:非淡泊无以明志)。②要珍惜时间。甲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乙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③淡泊。甲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乙文:非淡泊无以明志(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不会超过规矩。矩:法度。
    ②句意:吃粗粮。饭:吃。
    ③句意: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④句意: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明:明确。
    ⑤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夺,改变;志,志向。句意为: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不能改变的。
    ②中重点词语有:淫,放纵;则,就。句意为: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非志无以成学”可知,学习要立志(或:要有坚定的志向)。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可知,要珍惜时间。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和“非淡泊无以明志”,可知,要淡泊。
    答案:
    (1)①法度。
    ②吃。
    ③坚定。
    ④明确。
    ⑤增长。
    (2)①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不能改变的。
    ②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①学习要立志(或:要有坚定的志向)。甲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或:匹夫不可夺志也;或:博学而笃志)。乙文:非志无以成学(或:非淡泊无以明志)。②要珍惜时间。甲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乙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③淡泊。甲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乙文:非淡泊无以明志(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ㅤㅤ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③,去④饥寒犹远。若之⑤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捕鼠》)
    【注释】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③已耳:罢了。④去:距离。⑤若之:像这样。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①善捕鼠及鸡: 擅长,善于
    ②鼠尽而鸡亦尽: 也
    (2)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4)文中赵人与其子在养猫的问题上各自的主张不同,其子认为“ 盍去诸 ”;赵人认为“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5)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擅长,善于。
    ②也。
    (2)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
    (3)没有鸡,不吃鸡就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很远。
    (4)盍去诸;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5)示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也有弊。做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分析】参考译文:
    赵国有个人家发生了鼠患,他到中山国去讨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过去了,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对此很担忧,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送走呢?”他的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明白的。我所担忧的是老鼠,而不在乎没有鸡。我们家有了老鼠,它就偷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啃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就会挨饿,受冻,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没有鸡,不吃鸡就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很远。像这样为何还要送走那只猫呢?”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善:擅长,善于。
    ②句意: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亦:也。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赵国有个人家发生了鼠患,他到中山国去讨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故断为: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无,没有;弗,不。句意为:没有鸡,不吃鸡就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很远。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可知儿子认为应该把猫送走;结合“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可知赵人认为不应该送走那只猫。
    (5)本题考查得到的启发。此题是开放性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也有弊。做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答案:
    (1)①擅长,善于。
    ②也。
    (2)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
    (3)没有鸡,不吃鸡就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很远。
    (4)盍去诸;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5)示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也有弊。做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9.阅读回答问题。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C.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D.一狼径去/太丘舍去
    (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写了屠户杀狼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狡诈的本性,嘲讽了恶狼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
    B.故事的情节是围绕屠户与狼展开,可以依次概括为: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第③段“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他的机智。
    D.结尾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从“狼”上升到“禽兽”,意思是像狼一样的恶势力都终将失败,升华了文章主旨。
    (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尽”字用得十分精妙,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考点】小说;一词多义;内容理解;写法技巧.
    【答案】(1)D
    (2)B
    (3)一个“尽”字,既写出了屠户的窘(困)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又表明妥协退让不能战胜敌人,为下文点明主旨作铺垫。
    【分析】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止:同“只”,只有/动词,停止.
    B.敌:攻击/敌人。
    C.前:前面/上前。
    D.去:都是“离开”。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本文的故事依次可概括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不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本文写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因“惧”而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其中的一个“尽”字,既写出了屠户所处的困境,引起下文叙写御狼和杀狼的内容,又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从而更加突出地提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答案:
    (1)D
    (2)B
    (3)一个“尽”字,既写出了屠户的窘(困)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又表明妥协退让不能战胜敌人,为下文点明主旨作铺垫。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0.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③,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⑤!然野心不过遁逸⑥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⑦耶?
    (选自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注:①畜: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屋。③俟:等待。④啮:咬。⑤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⑥遁逸;逃跑。⑦贻患:留下祸患。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把两个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甲][乙]两文作者对于狼的行为分别持什么态度?
    (4)[甲][乙]两文中的狼最终都自取灭亡,说说两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考点】文言翻译;内容理解;一词多义.
    【答案】(1)C
    (2)①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的。
    ②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3)示例:甲文作者讥讽嘲笑狼的狡猾只是给人增加笑料;乙文作者揭露、斥责狼性不改。(用文中原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和“狼子野心,信不诬哉!”回答也可)
    (4)示例一:从屠夫暴起杀狼得出遇事抓紧时机,当机立断,不可心存侥幸心理;
    示例二:从屠夫经历可知,在恶势力面前不能退缩,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
    示例三: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用智慧取胜;
    示例四:从狼的灭亡可知一切恶势力最终会自取灭亡。
    【分析】参考译文:
    甲:
    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
    有一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喂养,狼和狗相处地相安无事。时间长了,狼长大了,也很驯良,富室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中午,主人躺在客厅里睡觉,听到狗群发出愤怒的“呜呜”声,惊醒起来,四周查看却没有一个人。当他再次靠着枕头准备睡觉时,狗又像先前那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待。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想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狼不让它向前。主人就把狼杀死了,剥了它们的皮。
    狼子野心,确实不虚妄啊!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着罢了。它们表面上假装亲昵,而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是不只有野心罢了。野兽本性不值一提,为什么这个人还要来饲养它们,而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离开/离开/逝去。
    B.神情、态度/意图/意志。
    C.均为代词。
    D.表转折/语气助词/表转折。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①句重点词语:假寐(mèi),假装睡觉;寐,睡觉;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句意: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的。
    ②句重点词语:伺,等;未觉,没有醒来;啮,咬;阻,阻止;前,向前。句意: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甲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句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
    乙文“狼子野心,信不诬哉”“更不止于野心矣”,这句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启示。
    甲文,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他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于是屠夫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进行防御,一只狼假装睡觉迷惑屠夫,另一只狼打算从后边攻击屠夫,屠夫抓住时机,勇敢反击,先砍杀前狼,后“自后断其股”杀掉第二只狼。启发我们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我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不能心存幻想,怯懦退缩,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乙文,富人引狼入室,狼想在富人熟睡时咬破富人的喉咙,体现了狼子野心;启示我们:本性难移,对于坏人要有所防范。
    答案:
    (1)C
    (2)①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的。
    ②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3)示例:甲文作者讥讽嘲笑狼的狡猾只是给人增加笑料;乙文作者揭露、斥责狼性不改。(用文中原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和“狼子野心,信不诬哉!”回答也可)
    (4)示例一:从屠夫暴起杀狼得出遇事抓紧时机,当机立断,不可心存侥幸心理;
    示例二:从屠夫经历可知,在恶势力面前不能退缩,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
    示例三: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用智慧取胜;
    示例四:从狼的灭亡可知一切恶势力最终会自取灭亡。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1.阅读回答问题。
    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④矣!’”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④必:完全肯定。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两处)
    王 引 弓 欲 射 有 鹄 拂 王 旃 而 过 翼 若 垂 云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欲闻射道乎?
    (3)从养叔的话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考点】寓言神话;文言断句;文言翻译;迁移拓展.
    【答案】(1)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2)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3)①目标专一,做事容易成功;②目标过多,精力容易分散;③做事要专注,要善于排除其他干扰;④人们常常因为弄不懂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以容易迷失方向;⑤做事的时候,目标过于分散,会让人无所适从。
    【分析】【参考译文】
    常羊跟(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知道)射箭的方法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鹿从楚王的右边跑出。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专注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什么。养由基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射得中射不中我就不能保证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的意思是: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王引弓欲射”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主谓句,“翼若垂云”的主语是“鹄”,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重点词:若,你;欲,想要;闻,听;射道,射箭的道理。句意: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常羊学射》这则故事讲述了屠龙子朱告诉常羊学习的道理,其中讲述了楚王射箭时因为要射的目标过多不知道要射什么。结合语句“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意对即可。
    答案:
    (1)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2)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3)①目标专一,做事容易成功;②目标过多,精力容易分散;③做事要专注,要善于排除其他干扰;④人们常常因为弄不懂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以容易迷失方向;⑤做事的时候,目标过于分散,会让人无所适从。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止有剩骨”中“止”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一狼得骨止
    B.止增笑耳
    C.望梅止渴
    D.适可而止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生动刻画形象的同时,还能带给读者深刻的启示。请结合对《狼》及【链接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将表格填写完整。
    【链接材料】
    鼠好夜窃粟①。越人置粟于盎②,鼠恣啮③,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人教以术,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不意咸④溺死。
    (《越人溺鼠》)
    注:①[粟]谷子,小米。②[盎]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③[恣啮](zì niè)放肆地咬。④[咸]全,都。
    【考点】一词多义;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B
    (2)①骨头已经没有了,两只狼却依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屠户于是奔过去躲藏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3)①果断冷静(或:勇敢机智)
    ②缀行甚远(或: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③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④要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手(或:贪得无厌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分析】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链接材料: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越国人把粮食装入腹大口小的盎(容器)里,任凭老鼠去吃,从来不去管它。老鼠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盎里,必定要饱餐一顿才肯回去。越国人于是就把盎里的粮食倒干净,换上水,然后用一层糠皮浮盖在水面上。老鼠不知底细,到了晚上,依旧又呼唤同伙一个拉着一个地跳进盎里,结果全部被淹死。
    【解答】(1)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题干中“止有剩骨”意思是只剩下骨头。止:只。
    A.一狼得骨止: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止:停止。
    B.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止:只。
    C.望梅止渴: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宽慰自己。止:解、停止。
    D.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止:停止。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尽,完,没有;故,原来。句意:骨头已经没有了,两只狼却依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重点词:乃,于是,就;弛,解除、卸下。句意:屠户于是奔过去躲藏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①处,通过文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的内容可知,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束了它的性命。体现出果断冷静,勇敢机智的形象特点;
    ②处,通过“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内容可知,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所以可概括为:“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或“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③处,通过文中“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的内容可知,越国人于是就把盎里的粮食倒干净,换上水,然后用一层糠皮浮盖在水面上,用以捕鼠,体现了越人的善用智计。故填写“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④处,通过文中“人教以术,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不意咸溺死”的内容可知,制服对手,要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这样更有效果。通过文中“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不意咸溺死”的内容可知,贪得无厌者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答案:
    (1)B
    (2)①骨头已经没有了,两只狼却依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屠户于是奔过去躲藏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3)①果断冷静(或:勇敢机智)
    ②缀行甚远(或: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③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④要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手(或:贪得无厌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3.
    孔子过泰山侧
    ㅤㅤ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③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苛政⑥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做动词。②壹:实在,确实。③重:重叠。④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⑤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⑥苛政:残暴苛刻的政令。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何为不去也 离开
    ②苛政猛于虎 比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 昔 者 吾 舅 死 于 虎 吾 夫 又 死 焉 今 吾 子 又 死 焉
    (3)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实?(请用原文回答)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断句;内容理解.
    【答案】(1)①离开;②比
    (2)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苛政猛于虎也。孔子是体恤百姓、洞察时事的人。
    【分析】参考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去:离开;
    ②句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于:比。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
    “然”对子路的话表示肯定,“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独立完整的表达句意;
    故断为: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根据“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可知,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这里没有苛政带来的灾难,表现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进而用“苛政猛于虎也”这一事实点明“苛政”带来的灾难深重。
    根据“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可知,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听到有一位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便“听之”让子路去询问原因,可见其关心百姓疾苦;得知妇人的公公、丈夫、儿子皆死于虎口,却因为此地远离苛政而不愿离开,于是孔子得出“苛政猛于虎也”,可见其洞察时事,理解百姓。
    答案:
    (1)①离开;②比
    (2)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苛政猛于虎也。孔子是体恤百姓、洞察时事的人。
    【点评】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4.阅读回答问题。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三军可夺帅 改变
    ②静以修身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振奋
    ④意与日去 消失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志”,请结合“匹夫不可夺志也”“非志无以成学”两句,谈谈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翻译;读书学习;内容理解.
    【答案】(1)①改变;②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③振奋;④消失。
    (2)①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是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以改变,侧重强调志向的坚定性;“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侧重强调“志”与“学”的关系,即只有明确志向,才能学有所成。
    【分析】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夺:改变。
    ②句意: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③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
    ④句意: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去:消失。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
    ①重点词:罔,迷惑。殆,疑惑。句意: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重点词:无以,无法。致远,达到远大目标。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是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以改变,侧重强调一个人志气的重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侧重强调立志与学习的关系,鼓励人们要不断学习,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就。
    答案:
    (1)①改变;②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③振奋;④消失。
    (2)①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是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以改变,侧重强调志向的坚定性;“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侧重强调“志”与“学”的关系,即只有明确志向,才能学有所成。
    【点评】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鹿亦有知
    ㅤㅤ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伐 砍伐
    ②稍 渐渐
    ③值 遇到,碰上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②是夜鹿去,遂不归。
    (3)从全文看,“鹿亦有知”表现在哪些地方?
    【考点】寓言神话;文言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砍伐。②渐渐。③遇到,碰上。
    (2)①于是向李氏请求要他那只鹿,李氏不给他。
    ②这天夜里鹿就逃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3)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鹿出,至暮必归;是夜鹿去,遂不归。
    【分析】【参考译文】
    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良,见到人就呦呦叫。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那个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于是向李氏请求要那只鹿,李氏不给他。猎户一个劲地哀求。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考虑。”当夜鹿就离开了(逃走了),不再回来。姓李的人十分后悔。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以砍柴为生。伐,砍伐。
    ②句意:鹿长大一点后。稍,渐渐。
    ③句意:到了秋祭的时候。值,遇到,碰上。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①重点词:乃,于是;之,指代鹿;与,给。句意:于是向李氏请求要他那只鹿,李氏不给他。
    ②重点词:是,这;去,离开;遂,于是。句意:这天夜里鹿就逃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鹿亦有知”意为:鹿也是有智慧的。“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体现了鹿的智慧,对人表示亲近。“鹿出,至暮必归”体现了鹿的智慧,早上离家觅食,晚上回家休息。“是夜鹿去,遂不归”体现了鹿的智慧。感受到危险,离家不归。
    答案:
    (1)①砍伐。②渐渐。③遇到,碰上。
    (2)①于是向李氏请求要他那只鹿,李氏不给他。
    ②这天夜里鹿就逃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3)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鹿出,至暮必归;是夜鹿去,遂不归。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6.阅读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
    ③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乙】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节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篇)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多不接世/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
    B.诫子书/宜诫翻奖
    C.淫慢则不能励精/骄慢已习
    D.俭以养德/当以疾病为谕
    (4)请用两条“/”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5)根据【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乙】文中的“骄慢已习,方复制之”,符合【甲】文中的哪一句?【乙】文作者认为该如何教子?
    【考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议论说理.
    【答案】(1)①达到。
    ②放纵。
    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2)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②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D
    (4)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孩子要从小管教,不要放纵,该训诫时要训诫。
    【分析】【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的需要,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呵斥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还认为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等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再去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等到长大成人,最终养成败坏的品德。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着重在口头上予以怒斥伤及他们的脸面,却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应该拿生病来作比喻,难道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应当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略。简略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②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放纵。
    ③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非,不;广,增长。句意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②中重点词语有:险,轻薄;躁,浮躁。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世事;
    B.告诫;
    C.懈怠;
    D.来/把。
    故选:D。
    (4)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还应当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故断为: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从“骄慢已习,方复制之”的意思“(等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再去制止”,可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和句子意思相同;从“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可知【乙】文作者认为孩子要从小管教,不要放纵,该训诫时要训诫。
    答案:
    (1)①达到。
    ②放纵。
    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2)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②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D
    (4)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孩子要从小管教,不要放纵,该训诫时要训诫。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7.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丙]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②也。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③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精神专利: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②寤:同“悟”,聪慧。③贤:胜过,超过。
    (1)选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C
    A.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B.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C.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D.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 B
    A.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B.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危险
    C.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D.皆终成大儒
    皆:都
    (3)选出对甲乙丙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D
    A.甲文第一章主要强调每个人都要随时反省自己,第二章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选择。
    B.乙文是诸葛亮劝诫儿子的信,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
    C.丙文用家训对孩子进行了谆谆教诲,提出了要进行早教,并说明其原因。
    D.三篇选文都有劝诫的意思,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甲文是语录体,乙文和丙文是书信体。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考点】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答案】(1)C
    (2)B
    (3)D
    (4)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②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好的机会。
    【分析】参考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丙】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好的机会。我在七岁的时候,读《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过的经书,如果过一个月不温习,就忘得差不多了……朱云也是四十岁,开始学《易》和《论语》;皇甫谧二十,才开始学习《孝经》和《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少年时能坚持学习的人,好比太阳升起时的光芒;老年时学习的人,好比端着蜡烛在夜晚行走,还是胜过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语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宾语、补语之间应有停顿。“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的意思是少年时能坚持学习的人,好比太阳升起时的光芒;老年时学习的人,好比端着蜡烛在夜晚行走。“幼而学”是“者”的定语,二者之间无需停顿,“如日出之光”是跟从“幼儿学者”的谓宾短语,二者之间应有停顿;“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与“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为并列关系,故“日出之光”与“老而学者”之间应有停顿;“如秉烛夜行”是跟从“老而学者”的谓宾短语,二者之间应有停顿。综上,断句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重点字词。
    ACD.正确。
    B.有误,“险躁则不能治性”的翻译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轻薄。选项“险:危险”解释有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C.正确。
    D.有误,丙文选自《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散文集,共二十篇,主要内容是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讲立身处世之道。丙文为散文,选项“丙文是书信体”有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句意: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②重点词:固,同“故”,因此,所以;早,尽早,早早地;失,失去。句意: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好的机会。
    答案:
    (1)C
    (2)B
    (3)D
    (4)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②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好的机会。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8.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亦君子乎 指有才德的人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2)请认真阅读选文,完成以下问题。
    ①请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选文中能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③世博会期间,喜迎各国宾朋,请用选文中的话来表达这种喜悦之情。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博 学 而 笃 志 切 问 而 近 思 仁 在 其 中 矣。
    (4)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了孔子本人言行。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匹夫是指男子汉。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为: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而”有转折的味道,可见,知新比温故是更重要的学习方法。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指有才德的人;
    ②诚信。
    (2)①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B
    【分析】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②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④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⑤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⑥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⑦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⑧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②句意: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
    (2)①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重点字词:逝,往,离去;如,像;斯,代词,这,指河水。句意为: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②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学’和‘思’的关系”,应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喜迎各国宾朋”可知,这里是欢迎朋友到来,故应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先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断句。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博学”和“笃志”表示并列关系,组成并列的短句;“切问”和“近思”也表示并列,组成一组并列关系的短句;“仁在其中矣”是前面条件的结果。故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
    A.有误,《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选项中“只记录了孔子本人言行”表述错误;
    B.正确;
    C.有误,句意为: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句中泛指平民百姓;
    D.有误,此句意在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凭借这一点为师。“而”表承接关系,孔子所说“温故”是基础,“知新”是深化,学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二者不存在轻重的关系。
    故选:B。
    答案:
    (1)①指有才德的人;
    ②诚信。
    (2)①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B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闻夔①一足
    《韩非子》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②。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注释:①夔(kuí):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的官员。
    (1)下列加点词语都是动词的一项是 B
    (2)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乙文中文言字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这两则寓言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天都充斥着种种信息,真伪莫辨,对此你觉得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考点】一词多义;文言翻译;内容理解;文言实词.
    【答案】(1)B
    (2)①充足,足够。
    ②精通。
    (3)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4)甲文告诉我们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乙文告诉我们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由此得出: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分析】译文:
    穿井得一人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闻夔一足
    鲁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对有学识的人的作用给以很高的评价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
    【解答】(1)本题考查词性的判断。
    A.等到,副词/来得及,动词。
    B.传播,动词/传授,动词。
    C.像,介词/你,代词。
    D.所以,连词/原来,形容词。
    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足,充足,足够。
    ②句意:就只是精通音律。通,精通。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重点词:非,不是。句意: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结合“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句得出: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乙文结合“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句可知,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由此得出: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答案:
    (1)B
    (2)①充足,足够。
    ②精通。
    (3)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4)甲文告诉我们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乙文告诉我们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由此得出: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20.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③戏,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⑤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被收:被逮捕。②中外:朝廷内外。③琢钉:古时候一种儿童游戏。④遽(jù)容:恐惧的脸色。⑤冀:希望。
    (1)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两处。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翻译划线句子。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比喻义。
    【考点】小说;成语和熟语;朗读节奏;文言翻译.
    【答案】(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3)覆巢无完卵 比喻主题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分析】参考译文: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罪责可以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差役果然也到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岂见覆巢之下”和“复有完卵乎”均为主语“大人”所见的内容。因此断句为: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重点字词:故,依旧,仍然;戏,游戏;了无,全无、毫无;遽容,恐惧的脸色。句意为: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结合标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可得:覆巢无完卵。表意为: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比喻灭门大祸,无一幸免。
    答案: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3)覆巢无完卵 比喻主题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A.及其家穿井
    穿:挖掘,开凿
    B.闻之于宋君
    闻:知道,听说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于:向,对
    D.不若无闻也
    闻:知道,听说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其一犬坐于前
    语境推断法——词类活用
    ① 像狗一样。
    乃悟前狼假寐
    成语迁移法:梦寐以求
    ② 睡觉。
    顾野有麦场
    字典查询法:①照顾;②顾虑;③看;④探访
    ③ 看,视。 (填序号)
    屠自后断其股
    借助典故:悬梁刺股
    ④ 大腿。
    A.一狼径去
    相委而去
    意与日去
    B.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与日去
    C.又数刀毙之
    下车引之
    闻之于宋君
    D.而顷刻两毙
    俄而雪骤
    人不知而不愠
    篇目
    文中形象及其特点
    原文关键语句摘录
    阅读启示
    《狼》
    屠户:① 果断冷静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再狡诈的禽兽也会被人的智慧所战胜。
    狼:贪婪、狡诈
    “② 缀行甚远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越人溺鼠》
    鼠:贪得无厌
    “鼠恣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
    ④ 要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手
    越人:善用智计
    “③ 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
    A.及其家穿井
    将复何及
    B.有闻而传之着
    传不习乎
    C.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
    D.故君子曰
    两狼之并驱如故
    句子
    方法
    加点词意义
    蘷一而足矣
    查阅词典法:①充足,足够;②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③足以,值得。
    充足,足够。
    而独通于声
    迁移法:通古博今万事通
    精通。
    相关试卷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0寒假作业(作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10寒假作业(作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10寒假作业作文原卷版docx、10寒假作业作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