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 广西南宁市天桃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学科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 广西南宁市天桃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学科试卷01
    , 广西南宁市天桃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学科试卷02
    , 广西南宁市天桃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学科试卷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 广西南宁市天桃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学科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 广西南宁市天桃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学科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来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全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
    (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B. 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C. 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
    D. 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三教合一思想、社会时代特点都影响着茶艺美学。
    B. 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
    C. 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
    D. 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A.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B.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C. 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裤识,珠槽碎釜浪相轻。
    D.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4.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文人为什么能主导和塑造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答案】1. D 2. B 3. C
    4. ①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②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③文人的行为方式。
    5. ①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②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③妙玉对茶器、茶水、茶人的要求颇高,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④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妙玉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茶之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错,结合原文“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应是构建了茶艺美学的体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错,材料二第一段“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然后分别介绍三种思想对茶艺的影响,可见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没有主次之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选自唐代钱起的《与赵莒茶宴》。诗人认为,饮茶过后,浑然忘我,感觉脱离尘世,一 心清静。
    B.选自唐代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该诗表达出灵一禅师对远离尘嚣的山林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C.选自南宋郑清之的《茶》。意在教导读书人要积极进取,不要学习纨绔子弟放浪形骸。该诗是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体现。与材料二第3段中“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体悟到道德之境”的表达相符。
    D. 选自唐代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诗人感觉到出尘之心通往了悠远深邃之境,此诗极具仙风道骨,是唐代道茶流派的代表作。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材料二“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而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可见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影响了茶艺美学的走向;
    唐代“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宋代“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明代“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见文人的行为方式影响了茶艺美学的走向。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妙玉邀人品茶”的情节中,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
    材料一“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此她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怀的“文人”。而她邀请的人只有宝钗、黛玉,这两个人都是诗词高手,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
    材料二“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物质美体现在妙玉对茶器、茶水的要求很高,如茶器是“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茶水是“收的梅花上的雪”,精神美体现在对茶人的要求更高,只邀请了黛玉宝钗,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
    材料一“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而妙玉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茶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
    但当然并不是全屯的人们都如此。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先走喜神方,迎吉利。
    现在也无非就是这茶馆里的空气有些紧张。“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我们屯上的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什么东西!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现在这么胡闹,什么意思?……”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了。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胖脸的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
    “他那时也还年轻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他硬不拜,跑了出来。后来就像现在一样,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他的老子又太疼爱他,不肯将他锁起来。幸亏我家的那时还在,给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后来全好了的!不知道怎么这回看了赛会之后不多几天,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
    “我们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方头说着,便轩昂地出了门。
    “庙门还关着。”阔亭高兴地说。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因为他们向他头上一看之后,就都缩了颈子,笑着将舌头很快地一伸。
    “你干什么?”三角脸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半个的头,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唏唏,胡闹!”阔亭轻蔑地笑了出来,“你吹熄了灯,蝗虫会还要多,你就要生猪嘴瘟!”
    “嘻嘻!”庄七光也陪着笑。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阔亭便立刻颓唐得酒醒之后似的无力;方头却已站上去了,慢地说道:“你是一向懂事的,这一回可是太糊涂了。让我来开导你罢,你也许能够明白。就是吹熄了灯,那些东西不是还在么?不要这么傻头傻脑了,还是回去睡觉去!”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们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到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就说是:因为,社神不安,之故。这样一来,将来,万一有,什么,鸡犬不宁,的事,就难免要到,府上……是的,都要来到府上,麻烦。”
    “是么,”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在暂时静穆之后,这才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地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阁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老娃和方头也顿然都显了欢喜的神色;阔亭吐一口气,尖着嘴唇就喝茶。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孩子们注意到西厢房,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
    孩子们也牵着手,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篷船,对岸歇一歇。
    此刻熄,自己熄。
    戏文唱一出。
    我放火!哈哈哈!
    火火,点心吃一些。
    戏文唱一出。
    ……”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
    (选自鲁迅同名小说,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交代屯上的居民出门前必须查黄历、走喜神方,寥寥几句,却反映出吉光屯人思想的落后与迷信
    B. 社庙门前,“他”以低声、温和的语气试图使阔亭等人明白那一盏灯必须吹熄,换来的却是轻蔑的嘲笑。
    C. 社庙里发光的“长明灯”,却由名为“老黑”的人看守,微妙的讽刺之中已隐约可见它名实相悖的本质。
    D. 吉光屯等级制度森严,郭老娃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方头、阔亭、四爷等则是自甘充当封建势力的爪牙。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明灯”,既象征着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封建迷信思想,同时也是行文的线索。
    B. 作者以将“梁武帝”误说为“梁五弟”的灰五婶,影射明知“灯”无用但仍维护的人。
    C. 本文的吉光屯,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相似,都是鲁迅笔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D. 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记录各个场景中人们的言行,使叙述语调显得客观冷峻。
    8. 鲁迅塑造了很多“先觉者”形象,本文的“他”也是其中之一。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他”这一“先觉者”形象的。
    9. 本文以孩子们笑唱随口编派的歌结尾,这一结尾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①对比或反衬。通过与其他人看黄历、信鬼神,极力阻止熄灭长明灯行为的对比,反衬出“他”一个人的率先觉醒。
    ②言行描写/语言、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他”不顾阻挠,说“那一盏灯必须熄掉它”“我自己去熄”“我放火”、寻找火种,表现出“他”渴望消除屯里封建迷信的决心与勇气。
    ③神态描写/细节描写。通过刻画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狂热的眼光、眼睛的闪闪发光等,凸显出“他”的悲愤与坚定。
    9. ①儿童角度,凸显绝望色彩。与庸众们的愚昧无知,甚至无药可救不同,孩子们是天真无知、理应充满希望的,以孩子们出于天性的无心之举结尾,更凸显吉光屯未来的悲凉无望,包含着鲁迅极为深广的忧愤。
    ②处境对比,增强讽刺意味。与“他”“媳灯”失败后囚禁于庙房幽暗处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形成对比的,是结尾天下太平、孩子们一起笑吟吟走回家的情形,觉醒者一切的努力都显得那样空洞无力,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③歌词内容,引发读者深思。歌词内容将“他”先后“吹熄”“放火”的灭灯方式都编派进来,悲壮的革命努力在儿歌中都成了娱乐,其意义被“哈哈哈”消解殆尽,以余音不绝的儿歌结尾,引发读者深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方头、阔亭、四爷等则是自甘充当封建势力的爪牙”说法错误,由“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单为了驱走“他”,人们都要专程求教屯中的四爷,以及“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可知,四爷不是封建势力的爪牙,而是吉光屯的统治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影射明知‘灯’无用但仍维护的人”说法错误。由“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可知,作者借灰五婶影射的是对于他们所维护的“长明灯”并无真正的认知,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的人。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以及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对比或反衬。结合“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现在这么胡闹,什么意思?……”“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可知,吉光屯的人们认为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没有熄过,而且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人们都要变泥鳅。可见文章采用了侧面烘托,用其他人的愚昧无知封建迷信对比、反衬出先觉者的醒悟,体现出他对于封建思想的不屑与憎恶。
    言行描写。“‘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为语言描写,在社庙冲突时,通过对他的直接描写表现出了他想革新旧思想的决心与勇气,体现出他的勇敢坚定。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通过刻画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狂热的眼光、眼睛的闪闪发光等,凸显出“他”的悲愤与坚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儿童角度,凸显绝望色彩。孩子们是天真无知、理应充满希望的,当“他”成为全屯“被看”的对象后,一切的努力都显得那样空洞无力,甚至无聊和可笑,竟还成了屯中孩童们自编儿歌的佐料。单纯孩童无心的玩乐更显出一种莫名的悲凉之感,以孩子们出于天性的无心之举结尾,更凸显吉光屯未来的悲凉无望,内蕴着鲁迅极为深广的忧愤,表现作者对社会进化论的疑惑以摒弃。
    处境对比,增强讽刺意味。“孩子们注意到西厢房,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与“他”“熄灯”失败后囚禁于庙房幽暗处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形成对比的,“孩子们也牵着手,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是结尾天下太平、孩子们一起笑吟吟走回家的情形,觉醒者一切的努力都显得那样空洞无力,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歌词内容,引发读者深思。悲壮的革命努力在儿歌中都成了娱乐,其意义被“哈哈哈”消解殆尽,同时在孩童的歌声里听到“此刻熄,自己熄”“我放火”,寄托了作者的坚定反对封建思想的意志。文章以孩子们合唱的歌结尾,而没有直接说灯有没有熄灭,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祖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资为军费。至元十五年,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 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之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质,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
    材料二:
    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闳,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
    (节选自杨士奇《文丞相祠重修记》)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陈继A周发郡中B豪杰C并D结溪峒蛮E使F方兴召G吉州兵H诸豪杰皆应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效法、遵循,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从容辞令”的“祖”意思相同。
    B. 奇,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一致。
    C. 其,一定,表期望,与《伶官传序》中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相同。
    D. 以,凭借……的身份,与《苏武传》中的“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的“以”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天祥幼年时看到学宫里供奉着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塑像,他们谥号都含“忠”,就非常仰慕他们。
    B. 文天祥到潮阳后,元人让他叩拜张弘范,他拒绝了。但张弘范并不生气,因非常敬佩他的仁义,故以宾客之礼相待。
    C. 文天祥不仅仪表堂堂,也才华出众,皇帝亲自选为第一。宋亡后元帝急求有才的宋朝人,王积翁积极推荐了他。
    D. 文天祥虽然抗元最终失败,但他能忠于国家,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质,可不谓之仁哉!
    (2)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
    14. 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EH
    11. C 12. B
    13. (1)文天祥侍奉两位弱主,兵败之后被捕,从容就义,能不说是仁吗!
    (2)身上充满浩然正气,可是最终他的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天命不护佑大宋的原因。
    14. ①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
    ②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同时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位英雄都回应。
    “陈继周”是人名,中间不可断开;“郡中”作“豪杰”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发郡中豪杰”为动宾结构,应在其后断开,故应在“C”处断开。
    “溪峒蛮”作“并结”的宾语,为一完整句子,应在其后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
    “吉州兵”作“召”的宾语,为完整的动宾结构,故中间不能断开。“诸豪杰”为下句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故应在“H”处断开。
    故选C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其’意思相同”错误。文中意为“大概”,《伶官传序》中意为“一定”。句意: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的父亲的志向。
    A.句意: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
    B.句意: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的意志节操与众不同。/单于认为他的气节壮烈。
    D.句意:任命为江西提刑安抚使召他进京。/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因非常敬佩他的仁义,故以宾客之礼相待”因果关系错误。“非常敬佩他的仁义”是后文张弘范听到文天祥“国亡不能救”的悲痛之辞后的表现,与“以宾客之礼待他”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孱”,软弱;“执”,捉住,逮捕;“伏质”,被处死,此处引申为就义;“身执”,被动句。
    (2)“卒”,最终;“遂”,实现;“盖”,大概;“去”,离开,引申为远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意为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却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可知,文天祥认为国家在危急存亡时刻,没有人挽救危亡。
    根据“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意为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要以身殉国,期望天下将有一听到消息(此事)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依靠仁义取胜者可谋立功,依靠人数众多就能成功。可知,文天祥希望通过自己以身殉国的义举,能够激励更多人闻风而动,挽救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漂亮白皙像玉石,眉清目秀,顾盼生辉。在童子时,看到学校祭供的同多先辈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谧号都叫“忠”,就欣然景仰他们,说:“死后如果不侧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供,就不是大丈夫。”年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
    当时理宗在位时间长,政务渐渐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长达一万多字,不起草稿,一挥而就,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了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的意志节操与众不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江上告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同时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位英雄都回应,集中一万人的军队。事情上报,任命为江西提刑安抚使召他进京防卫。友人阻止他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迫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捕斗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是这样。但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却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感到非常痛心。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要以身殉国,期望天下将有一听到消息(此事)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依靠仁义取胜者可谋立功,依靠人数众多就能成功,像这样国家还能保住。”于是将全部家财用作军费。至元十五年,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能吗?”张弘范一再坚决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诗的末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了笑放在一边(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崖山被攻破之后,元军举行盛大的宴会,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能改变心意,以侍奉宋的态度来侍奉我们皇上,将还不失去做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着泪说:“国家灭亡不能够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辜,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且怀有二心呢?”张弘范认为他很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元帝非常着急地寻求有才华的南宋官员,王积翁推荐文天祥。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从本分上说我应当以一死报国。倘若因为你们以宽大为怀,我能够以道士身份回到故乡,来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聊备顾问是可以的。”王积翁想让降元的宋官谢昌言等十人上书请求释放文天祥去做道士,留梦炎却认为不可以,他说:“一旦文天祥被释放出来,又会在江南重新号召百姓,那么将我们十人置于何种境地呢!”此事就搁置了。元帝知道文天祥不可屈服,商议将他释放,文天祥说:“希望赐我一死!”元帝还是不忍心,但身边人却极力怂恿元帝听从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帝下诏杀了文天祥。他的衣带中有赞文,写道:“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把道义践行到了极点,仁德自然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读圣贤书,想学的是什么呢?从今以后,大概可以问心无愧!”
    史臣说:“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的有志之士,是不会因为事情的成败或难易而使自己的心志动摇的。文天祥侍奉两位弱主,兵败之后被捕,从容就义,能不说是仁吗!”许有壬说:“文天祥经历各种变故却不改变志向,事情本来是不可以简单地用成败而论的。”
    材料二:
    文丞相刚刚二十岁在朝廷回答皇帝问题,极尽论辩才能议论国家大事。不久,元兵渡过长江,他又上书请求斩杀君主宠幸亲近的小人中主张皇帝迁居他处的人,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安定国家,本来已经气魄盖过天下了。从此,专诚守一忠心耿耿,竭尽智力和计谋,挽回颠危的局面,以复兴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虽然历尽艰难险阻,各种挫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幸国家灭亡自己被俘,但是忠贞大义更加显明。文丞相志向刚正,有大才能,见识高远而且有宏大气度,身上充满浩然正气,可是最终他的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天命不护佑大宋的原因。虽然天命不眷顾大宋王朝,但是天理还在,一定不会停止。所以宋朝灭亡了,杀身成仁的臣子却不少。评论者一定称赞文丞相为第一忠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①
    柳宗元
    临蒸②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④,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此诗作于816年,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柳州的第二年。②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是卢衡州任职之地。③牂牁(zāngkē):指牂牁江,意指柳州处在南荒之地。④白蘋洲畔客:南朝诗人柳恽的《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逄故人”的诗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告诉友人虽气候难耐,环境恶劣,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
    B. 颔联对险恶环境的描写令人产生窒息的严酷感,林邑与牂牁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孤绝。
    C. 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色彩艳丽、充满画意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D. 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回应前文,情感真挚。
    16. 这是一首劝慰诗。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劝慰友人的。
    【答案】15. C 16. ①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可借雁寄语传递友情;
    ②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景色;
    ③借用典故,以被贬的柳恽来宽慰劝勉友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颈联用比拟”错。颈联意思是: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并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联,“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意为: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诗人收到友人来信,得知友人难以忍受衡阳的炎热,直接劝慰对方不要悲观,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正好可借雁寄语。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颔联,意为: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像剑戟般高耸;像牂牁,南流的水像开水一样滚烫。写出林邑山势的曲折、高耸,牂牁水的滚烫,突出了环境的恶劣。颈联,意为: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描写了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的景色。
    尾联,意为: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当时柳恽被贬到吴兴,思念潇湘江畔的古人,诗人引用这个典故,以被贬的柳恽来宽慰劝勉友人,表达对友人的遥远祝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4)《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___________”,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句子则是“___________”。
    (5)《过秦论》中,把陈涉起义军装备与九国之师进行比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国风》好色而不淫 ④. 《小雅》怨诽而不乱 ⑤.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⑥. 盖自怨生也 ⑦.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⑧.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⑨. 锄耰棘矜 ⑩.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指”“迩”“淫”“诽”“幽”“笞”“藩篱”“耰”“矜”“戟”“铩”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秋时节,层林尽染,树叶有的变红,有的变黄。秋天树叶的色彩为何如此绚丽?这其中有什么奥秘?这要从人眼对颜色感知的原理说起。 (1) ,实际上是对物体反射光线的识别。植物叶片里的叶绿素吸收蓝光、红光的能力很强,当阳光照到叶片上时,蓝光、红光被吸收,绿光——黄光波段的光被反射出来。人眼对绿光最敏感,所以在人眼里,叶片通常是绿色的。
    秋天到来后,叶绿素的降解使得叶片吸收蓝光和红光的能力逐渐减弱,叶片中残存的叶红素、叶黄素开始起主导作用。叶红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绿光,照在叶片上的黄光、橙光和红光则被反射出来, (2) 。
    ①植物生长中充满了生存智慧。②众所周知,叶片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并将合成的有机营养输送给树木,以供其生长繁殖。③当天气寒冷时,叶片里的水分会结冰,细胞结构会被破坏,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叶片表面的蒸腾作用还将进一步降低树木的温度。④因此,为了生存,植物进化出更敏锐的机制,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会一天内根据光照时长和温度来感知气候变化。⑤秋天到来,白天逐渐变短、温度逐渐变低,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就会向植物发出信号,随之,植物会迅速合成一种叫作脱落酸的植物激素,可以降解叶绿体及其中的叶绿素,将它们转化为可以运输的有机营养物质返还给枝干;⑥同时,促进叶柄基部逐渐形成离层,准备脱落,降低叶片与母体的连接强度。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1)人眼能分辨色彩 (2)人眼所见便是黄橙色或红色的树叶
    19. ③叶片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
    ④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会根据一天内光照时长和温度来感知气候变化
    ⑥降低叶片与母体的连接强度,准备脱落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要从人眼对颜色感知的原理说起”“实际上是对物体反射光线的识别”,推断①处是说人眼能感知识别颜色,可以填入“人眼能分辨色彩”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文“照在叶片上的黄光、橙光和红光则被反射出来”,推断②处人们看到的就是黄色、橙色或红色的树叶,可以填入“人眼所见便是黄橙色或红色的树叶”之类的内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三段表述不当的句子有:
    第③句,成分残缺,要在“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之前添加“叶片”;
    第④句,语序不当,要把“根据”放到“一天内”之前;
    第⑥句,语序不当,要把“降低叶片与母体的连接强度”放到“准备脱落”之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一样,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其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办起学校无教室,野惯了的孩子,撕了窗户,扯了炕席。地下,雨天、雪天两脚泥;冬天,还要出去打柴搂草烧炕。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爱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办学,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荏学生。到一九七四年他们两口子盖了五间窑,又专门给学生留了两间。学生娃多了,一间窑已经放不下。直到一九八三年,村里富了,才专为学校盖了三孔窑。全村三十五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孩子又在她的炕头上毕业升到了初中。
    土炕,我下意识地摸摸身下这盘热烘烘的土炕。这就是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雨雪天就坐在这里编筐、织席,晚间又常挤到谁家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贾淑珍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为生存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你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选自梁衡《热炕》,有删改)
    20. 文本中“打柴”和“搂草烧炕”之间本应有一个顿号,但在这里有意省去;“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这句话却专门用顿号隔开。请从表意角度说说其效果有何不同。
    21. 文中加点词“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2. 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改成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①“打柴”和“搂草烧炕”之间去掉顿号,强调了动作的连续性,更能体现事务的紧张,烧炕的不易,生活环境的艰苦。
    ②“睡觉、吃饭、纺线、织布”专门用顿号隔开,更有画面感,凸显出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强调了土炕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21. ①拟物,将这批野孩子当作植物去写,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
    ②口语化,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22. 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加进新的内容——教育。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由语境“冬天,还要出去打柴搂草烧炕”可知,即使在冬季,贾淑珍依然是繁忙的、紧张的,此处把“打柴”和“搂草烧炕”之间去掉顿号,强调了动作的连续性,体现事务的紧张,烧炕的不易,生活环境的艰苦。
    “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雨雪天就坐在这里编筐、织席,晚间又常挤到谁家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语段叙写了北方农民特有的生活场景,“睡觉、吃饭、纺线、织布”专门用顿号隔开,更有画面感,强调了土炕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一茬又一茬”,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这批野孩子”当作庄稼来写,“一茬又一茬”具有动作上的延续性,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
    “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更具口语化特点,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把长句变为短句,需要确定句子主干,注意在抽离句子的主干的时候,可以适当保留修饰词;然后把余下的成分,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合排列。
    首先确定本句的主干“贾淑珍又加进新的内容——教育”,然后把状语“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改变语序为“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置于整个句子之前,与前文衔接;“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存、进步”紧随其后,最后陈述“贾淑珍又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与后文衔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养浩然正气,祛内外邪气
    “扶正祛邪”乃是中医扶正固本、祛除邪祟的治病救人之法。治疗身体之疾如此,养护人生又何尝不是?面对红尘滚滚,世俗纷纷,当如何抵御邪气侵袭?唯有养一身浩然正气才能强基固本,不入“病”途。
    “乱花渐欲迷人眼”,多少名利现在大行其道,张牙舞爪。一众网红热衷于赚流量、博眼球,一众少年贪享乐、重安逸。少男少女高呼“颜值即正义”,浓妆艳抹、搔首弄姿,只为在某些视频平台引流,粉丝数、点赞量成了他们心中最崇高的追求。金钱、名气,轻易攻陷这些少年的心。为何?只怪其正气不足,精神空虚,才会让社会的歪风邪气肆意侵袭。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世界总有人即使身处黑暗,也常心向光明。纵遭人冷眼,雷海为却热爱诗歌,终于在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常被人歧视,宋彪却苦练技能,终于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金牌。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试想,这些人,其处境有多少艰难困扰?其周围有多少歪风侵袭?其生平又有多少无眠长夜?面对人生之迷途,现实之枷锁,唯有一身正气者赢,唯有一生要强者胜。
    个人如此,社会又何尝不是?唯有一代代青年人,无数个个体,都养一身正气,方能让这土地上长满庄稼,而非滋生野草。
    为何某知名女主播因偷税漏税被处罚后,网上会一片叫好?为何某公知发表侮辱英烈言论后被处罚时,群众们齐声点赞?又为何反映志愿军精神的电影《长津湖》上映后,票房会不断刷新纪录?天下苦流量久矣,厌邪气久矣。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能容忍宵小之辈一直跳脱下去的,正气终有压倒邪气的一天。
    当今世界局势动荡,俄乌战争频繁,世界疫情不断。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国家社会正本清源,扬社会正气,祛社会邪风,形成一股正能量的全社会的认知。
    其险也若此。人若正气不足,则脾胃虚弱,易遭邪气入侵,易有身体之疾;心若正气不足,则精神空虚,易受名利干扰,会有心理之疾;国若正气不足,则思想混乱,易受外部势力蛊惑,会有动荡之忧。
    吾善养浩然正气,唯有养得了正气,才有人生的底气,才有面对未知的勇气,方可一往无前,无往而不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然后分别解释了“扶正”和“祛邪”,最后指出中医治疗坚持的原则和对“正”的重视。
    中医学上,“扶正祛邪”,原意指邪正的发展、转化。疾病的发生、变化在于邪正的盛衰变化。正气充沛,则抵抗力强,疾病自然减少、消失;正气不足,则疾病就会发生、发展。所以,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中医哲学观带给我们的自然不仅仅是祛除身体疾病的力量,更在于对于我们人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当今世界,正是价值观念剧烈冲突、碰撞的时候,青少年成长成才之际,如果不擅长培育浩然正气,则容易在“精神”上出现疾病,误入歧途。另外“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也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不能容忍“致病因子”的存在,有了小问题必须及时处理,不能酿成大祸,伤及自身之“正”;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敢于下手,又要注意不能“伤正”。
    从“思考和感悟”来看,文体更倾向于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结构,从中医治病需要“扶正祛邪”,再到青少年成长中的“扶正祛邪”,到国家发展的“扶正祛邪”,逐步深入论述。可以谈为何要“扶正祛邪”,采用正反对比手法论证“扶正祛邪”的重要性;可以谈如何“扶正祛邪”,通过涵养正气抵御邪气侵袭,有了“邪”不能讳疾忌医,要敢于暴露并“动刀”将其祛除。也可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重点围绕“扶正”或“祛邪”展开,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多种手法突出主题。
    立意:
    1.扶正方能祛邪
    2.邪不压正,自古如此。
    3.祛邪需要勇气,扶正则要正气。
    相关试卷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9万辆和 1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卷(1): 这是一份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卷(1),共6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