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强基联盟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看法认为,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两者泾渭分明,并无任何共同之处。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看法失之偏颇。科学与艺术,两者虽有明显差异,但也有诸多共同之处。它们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音乐和物理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目的联系着,即对表达未知的企求。”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化百花园中两朵鲜艳的奇葩,是同一文化母体孕育出来的一对同胞兄妹。然而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所指出的:“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②首先,表现在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探索目的和探索动机。爱因斯坦曾经在《探索的动机》一文中分析过科学与艺术活动的动机。他认为,把人们引向科学与艺术的动机可分为两种,即“消极的动机”和“积极的动机”。所谓消极的动机,指的是那种“要逃避日常生活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即把科学与艺术作为摆脱现实生活的“避难所”的做法。所谓积极的动机,就是“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们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即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因此,无论就积极的动机而言,还是就消极的动机而言,科学与艺术的探索目的和动机都是相同的。
    ③其次,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同一性还表现在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有着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活动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而艺术活动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科学活动所运用的抽象的逻辑思维带有理性的特点,而艺术活动所运用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则带有综合的特点。这种传统的看法并非毫无道理,然而实在有失全面。因为无论是科学活动,还是艺术活动,都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都不可能仅仅运用一种纯而又纯的、单一的思维方式。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必须运用非逻辑思维,即具体的形象思维,包括直觉、想象等思维形式。例如,想象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帮助人们去发明和创造。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贝弗里奇则进一步指出:“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科学家只有运用想象这种思维形式,才能把概念转变成形象,才能构思出感官无法达到的种种假说和模型;才能做出种种惊人的发明和创造。同样,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虽然通常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然而,也必须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补充。如果绘画只是“形似”,那只能达到表面现象的真实,是肤浅的认识。正如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所写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只有达到“神似”,才能达到深刻的、本质的真实。而要达到神似,就必须洞察和把握竹子的深层本质。画竹如此,其他艺术创造又何尝不是如此!艺术家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都必须借助于抽象的逻辑思维,透过生活的表面现象,洞察生活的深层本质,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所创造的艺术典型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和必然性,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典型。
    ④最后,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同一性表现在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在本质上的一致性。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艺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科学揭示自然界的奥秘,艺术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然而,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是人所认识、改造的自然,因而是“人化的自然”;而人则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是“自然化的人”。因此,科学是人的自然的展示,艺术则是自然的人的探索。离开了人和自然,既没有科学,也没有艺术。科学与艺术的这种内在同一性,正促使科学与艺术在经历近四个世纪的分离之后,重新走向结合之路。
    《现代科技革命与文化艺术》(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而“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的传统说法将两者关系做了明显区分。
    B. 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探索目的和探索动机,积极或消极的动机都是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
    C. 科学家为了做出惊人的发明和创造,常常运用形象思维把抽象概念转变成具体形象,构思出感官无法达到的假说和模型。
    D. 正因为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所以科学展示的是人化的自然,艺术探索的是自然化的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与艺术,是同一文化母体孕育出来的一对同胞兄妹”,艺术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应当步调一致,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是当代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B. “音乐和物理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目的联系着,即对表达未知的乞求。”推而广之,艺术和科学都以人类的创造性为基础,共同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C. 艺术家只要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看透生活本质,把握时代的脉搏,就能创造出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
    D. 科学与艺术有近四个世纪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注意到地图上巴西突出部分与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部分相吻合,直觉怀疑两岸是否原本相连,考察后提出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B. 德国科学家凯库勒梦见苯原子排列成一个圆圈旋转跳舞,受此启发想到用六角形环状结构来表示苯分子式,由此奠定芳香化学基础。
    C. 人工取火是人类的第一项伟大发明,由此引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D. 清代画家郑板桥描述“竹”的创作过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遂有画意。然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4. 作者是怎样论证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的?请根据文本分析。
    5. “曹雪芹依托自己早年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创作《红楼梦》,希望通过封建大家族的盛衰真实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请结合全文,运用材料的观点分析曹雪芹的艺术创造活动。
    【答案】1. B 2. D 3. C
    4. ①(论证思路)先指出传统观念有失全面,接着在阐明科学、艺术活动性质的基础上指出两者思维方式的非单一性。然后分别阐述科学家对非逻辑思维的运用和艺术家对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视。②采用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引爱因斯坦的观点,引用贝弗里奇的话,来证明科学创造需要运用想象这一非逻辑思维。(引用苏轼的话证明绘画需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③采用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以想象为例论证科学家需要运用非逻辑思维。
    5. ①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既求真,也求美。既表现人性的真、社会生活的真,也表现人物的美、作品的美。
    ②曹雪芹早年经历家族巨变,创作《红楼梦》有一定的消极动机;但他借《红楼梦》表达思想,也有积极动机。(分析到其中一种动机即可)
    ③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既运用了形象思维,描绘出各种生动具体的形象;也运用了抽象思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抽象思维这点也可借助原句回答,借助逻辑思维,透过生活的表面现象,洞察生活的本质。)
    ④艺术是自然的人的探索,曹雪芹的《红楼梦》表现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各阶层人的思想情感,众多人物形象既有社会性特点也有自然性特点。(学生举具体人物形象的例子,如说创造林黛玉形象,既表现其人性的真,也表现她由环境造成的敏感、多疑等性格特点,反映了艺术探求的是自然化的人也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积极或消极的动机都是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于文不符。原文“所谓积极的动机……即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中,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是积极的动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无中生有。文章最后只说“科学与艺术的这种内在同一性,正促使科学与艺术在经历近四个世纪的分离之后,重新走向结合之路”,但并没有因此引出选项后半部分的结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第三段观点是:科学和艺术内在同一性表现在思维形式上有互补性。因此论据需要有力印证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具体的形象思维在科学和艺术活动中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A、B证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想象,D证明艺术创作中,也必须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为补充。
    C.只是强调了人工取火的重要意义,与思维方式无关,更不能用来作为论据支持第三段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的是作者对于“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这一观点的论证思路与方法。这一内容主要位于原文第三段。根据原文“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有着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传统的看法并非毫无道理,然而实在有失全面”可知,作者在论述时首先指出传统观念有失全面。此后,根据“因为无论是科学活动,还是艺术活动,都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都不可能仅仅运用一种纯而又纯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可看出,作者接着在阐明科学、艺术活动性质的基础上指出两者思维方式的非单一性。而根据原文“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必须运用非逻辑思维,即具体的形象思维,包括直觉、想象等思维形式”和“同样,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虽然通常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然而,也必须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补充”可看出,作者同时分别阐述科学家对非逻辑思维的运用和艺术家对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视。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论证思路:先指出传统观念有失全面,接着在阐明科学、艺术活动性质的基础上指出两者思维方式的非单一性。然后分别阐述科学家对非逻辑思维的运用和艺术家对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视。
    在论证方法上,根据原文“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贝弗里奇则进一步指出:‘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和“正如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所写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可看出,作者采用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引爱因斯坦的观点,引用贝弗里奇的话,来证明科学创造需要运用想象这一非逻辑思维;同时引用苏轼的话证明绘画需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原文“例如,想象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帮助人们去发明和创造”可知,作者还采用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以想象为例论证科学家需要运用非逻辑思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原文“传统看法认为,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两者泾渭分明,并无任何共同之处。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看法失之偏颇”以及曹雪芹写作思想“希望通过封建大家族的盛衰真实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可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既求真,也求美。既表现人性的真、社会生活的真,也表现人物的美、作品的美。
    原文中说“所谓消极动机,指的是那种‘要逃避日常生活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即把科学与艺术作为摆脱现实生活的‘避难所’的做法”,而了解过曹雪芹生平经历则可知,曹雪芹的创作有因为自身经历而产生的消极动机。但根据题干中“希望通过封建大家族的盛衰真实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这一动机,我们也能看出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分积极动机。故可得出:曹雪芹早年经历家族巨变,创作《红楼梦》有一定的消极动机;但他借《红楼梦》表达思想,也有积极动机。
    结合《红楼梦》中曹雪芹描述的大观园具体的建筑、景象,以及他所创造的一系列具体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可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运用了形象思维,描绘出各种生动具体的形象。但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并不仅仅只为展现上述直观形象,结合“希望通过封建大家族的盛衰真实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可知,他也运用了抽象思维,意图以此反映封建社会的本质与规律。
    原文中说“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是人所认识、改造的自然,因而是‘人化的自然’;而人则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是‘自然化的人’”。可见,曹雪芹笔下诸多人物,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对此,只要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其中一个具体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即可,比如,说到林黛玉,我们可以看到她身上人性的本真一面,也就是自然性;也可以看出她由环境造成的敏感、多疑等性格特点,这体现的则是社会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的脑子昏昏沉沉地,他从枕边书箧摸出一本书,是慧远和尚送给他的那本经论,原是他最心爱的,自从慧远死后,他虽看过几次,却终于看不下去。灯盏盘里已没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眼默想。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不见他发过火。闲来就擎一本相书,批评别人的眉生得低、鼻太尖、嘴太小之类的。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渊明叹着气,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低头沉思。
    猛的他脑中划过一个念头:“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能有什么吩咐呢?渊明挖空肚皮想了一回“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
    “京城里可有什么消息来?”渊明的面上充满忧虑。“没有,爹爹。”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席地围坐着连主人的五个。
    渊明对面那个酒糟鼻子,堆着笑招呼渊明来尝是不是好酒,渊明咂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酒糟鼻子得意地笑起来,一面望着斜对面的教书先生,正想说话,不料教书先生先开了口,他朝渊明说:“昔闻先生贵体欠安,今日得见芝颜,想必已经霍然了。”“是!是!”渊明恭敬地回答。
    酒糟鼻子正要箱夹第二只河虾,连说:“呃?我倒忘了,陶先生还生病的哩!我老早想来望望你,可是终没空。”说着向着左肩下的一个:“桂生哥!我是对你说过哦?”那个微微笑了笑。“是!是!”渊明很恭敬地回答着。“请呀!请呀!”主人指着菜肴说。
    大家边吃边闲谈。桂生说到今年又要加粮税,酒糟鼻子嘶着声音喝道:“真他妈!都是这些官府们玩的鬼把戏,那里能加到皇上库里去?官!做官的都爱钱。”
    “这话说的对!譬如陶先生就不肯做官。”老连的口气像是分解,像是赞叹。教书先生摇着头,说道:“贤者避世,这叫贤者避世。避世者,避开了世事也。”
    渊明没有理会这些。他朝桂生追问:“有没有关于相国宋王的消息?”“没有。”
    教书先生晓得不少伟大人物的事迹,且非伟大不谈,这时他找到机会,赶忙说,“宋王真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
    渊明的心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的缘故。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畅爽,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远远望去,通过一带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
    渊明感到轻松舒适,不但眼前的教书先生和酒糟鼻子很有趣,便是那个黑而且矮的家伙也不坏。“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跑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未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唉!”渊明长叹一声。
    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了,但现在就得叫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气。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神在案头坐下,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
    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
    “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阵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话没说完,语意未尽,暗示着陶渊明对刘裕野心的猜测与不满。
    B. “庭训”指父亲的教诲,泛指家庭教育。阿舒在父亲教育下温良恭顺,但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他既难以安贫,又在“庭训”下变得柔弱而不敢抗争。
    C. 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表现了陶渊明对他们身处乱世缺乏血气的自责和同情,使结尾儿子们被抓像羔羊一样不敢反抗的想象合乎情理。
    D. 画波浪线句,二儿子阿宣说的话,只是他的托辞,从前文他惹父亲生气的话,就可看出他并没有为救国干一番实事的志向。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爱饮酒,参与邻里聚会,关心庄稼年成,写诗作赋,这正是我们熟悉的《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安时处顺、乐天安命的陶渊明形象。
    B. 慧远和尚是追名逐利的尘世中德行高洁的代表,但他留给陶渊明的经书却让渊明最终看不下去,这意味着现实无法回避,带着宗教色彩的清修、超脱无法救人脱离苦海。
    C. 陶渊明不愿接受刘裕篡权、国家改制的现实,画横线句的外貌描写即表现了他为国途世运忧虑而情绪低落、身心俱疲、内心痛楚的样子。
    D. 陶渊明对刘裕的回忆以及教书先生在席间对宋王的赞美,从侧面表现了刘裕的能说会道、善于钻营,热衷权力且野心勃勃、精明强干。
    8. 请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陶渊明思想情感的起伏变化。
    9. 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是指中国现代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命运的描写和展示,反映和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本文作者运用“以文见史”的同时并不拘泥于历史的客观真实。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作家是如何“以文见史”传达主旨的。
    【答案】6. C 7. A
    8. ①开头对杨柳、秋风的描写,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萧瑟,烘托了陶渊明听到刘裕篡位传闻后沉重、忧虑的心情。②对初秋野外明朗清新环境的描写,渲染了轻松、惬意的氛围,与陶渊明在赵家做客未闻刘裕篡权后的轻松、舒畅相符。③对老鼠“吱吱”叫声的多处描写,烘托了刘裕篡权后,陶渊明与儿子们对话时焦虑的心情。(写表现陶渊明对儿子们怯懦的急躁与失望,也可)④写房间阴暗的灯光,蚊虫、蝎子的活动,渲染了沉寂的氛围,暗示了陶渊明与儿子们对话结束后的悲愤、愧悔、无奈。⑤末尾对杨柳与阵阵晓风的描写,与陶渊明动笔写诗以反抗的坚定相映衬。
    9. ①小说以刘裕篡权这一历史事件为线索,借展示陶渊明所处时代的动荡不安折射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混乱与黑暗。②通过虚构陶渊明的言行,塑造了虽不做官但忧虑国家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形象,代表了广大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爱国知识分子。③通过虚构陶渊明儿子们的怯懦和软弱,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批知识分子面对社会黑暗与民族危难的虚无主义与逃避态度。④陶渊明一家生活拮据、受衣食困扰,人们痛恨加粮税但只能无奈地牢骚抱怨,表现了现实社会中反动政府高压统治下人民命运的悲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同情”错,对儿子们的缺乏血气充满了失望。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安时处顺、乐天安命的陶渊明形象”错,文中的陶渊明参与邻里聚会并非内心喜悦,始终关注时局的变化,写诗是为了“留一点教训”,这都表现出其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开头对杨柳、秋风的描写,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萧瑟,烘托了陶渊明听到刘裕篡位传闻后沉重、忧虑的心情。
    ②“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畅爽,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远远望去,通过一带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对初秋野外明朗清新环境的描写,渲染了轻松、惬意的氛围,与陶渊明在赵家做客未闻刘裕篡权后的轻松、舒畅相符。
    ③“‘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吱!吱吱!吱吱!”对老鼠“吱吱”叫声的多处描写,烘托了刘裕篡权后,陶渊明与儿子们对话时焦虑的心情。(写表现陶渊明对儿子们怯懦的急躁与失望,也可)
    ④“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写房间阴暗的灯光,蚊虫、蝎子的活动,渲染了沉寂的氛围,暗示了陶渊明与儿子们对话结束后的悲愤、愧悔、无奈。
    ⑤“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阵阵晓风”末尾对杨柳与阵阵晓风的描写,有暗示的作用,虽然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与陶渊明动笔写诗以反抗的坚定相映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小说以刘裕篡权这一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陶渊明回忆刘寄奴的内容,交代了当时纷乱的时局,折射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混乱与黑暗。
    ②小说开篇部分,通过陶渊明评价慧远和尚,以及回忆刘寄奴的内容,写出了陶渊明对国家的担忧,交代了当时纷乱的时局。小说结束部分“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气。他悲愤,愧悔”描绘陶渊明写诗时的内心活动,直接交代了陶渊明创作《述酒》等诗篇的目的,流露出了陶渊明的悲愤和愧悔。通过虚构陶渊明的言行,塑造了虽不做官但忧虑国家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形象,代表了广大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爱国知识分子。
    ③“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通过虚构陶渊明儿子们的怯懦和软弱,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批知识分子面对社会黑暗与民族危难的虚无主义与逃避态度。
    ④“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桂生说到今年又要加粮税”陶渊明一家生活拮据、受衣食困扰,人们痛恨加粮税但只能无奈地牢骚抱怨,表现了现实社会中反动政府高压统治下人民命运的悲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倘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陈子昂《复仇议状》,有删改)
    材料二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柳宗元《驳〈复仇议〉》,有删改)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调人掌司A万人B之仇C凡杀人D而义者E令F勿仇G仇之H则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尉,唐代县级政府机构中的重要官员,负责一县的军事、治安等工作,为县令的属官。
    B. 原始,推求事情的开始,原,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用法相同。
    C. 介然,指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怀的样子;自克,与“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一样。
    D. 谢,文中的意思是“认错、道歉”,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子昂认为诛杀徐元庆也是为了成全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高尚节操,诛而后旌是有效之法。
    B. 陈子昂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体现了孝道与大义,但若赦免他,众人都可能学样去刺杀朝廷命官。
    C. 柳宗元认为旌与诛不应该同时施加到一个人身上,陈子昂的提议更不可以成为国家法典。
    D. 柳宗元引用《周礼》和《公羊传》中关于违法受诛不可复仇的规定,进一步说明礼与法的统一。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
    (2)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14. 请简要归纳柳宗元不同意陈子昂对徐元庆杀人处理方式所提建议的主要理由。
    【答案】10. CEG 11. C 12. B
    13. (1)徐元庆之所以仁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能做到舍生忘死从而达到了道德标准。
    (2)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今后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以前的意见处理。
    14. ①刑与礼的本质一致,旌与诛不能同时,否则不是滥刑就是坏礼。②赏罚要分明,应以事实为依据,察清是非曲直。先诛而后旌无法区别刑法与礼制的运用。③陈子昂对礼的认识模糊,先诛后旌违背《周礼》《春秋公羊传》的礼法规定。④徐元庆之父无罪被杀,徐元庆报仇既合礼又合法,不当杀。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
    “调人掌司万人之仇”语意完整,“万人之仇”做“掌司”的宾语,故C处断;
    “凡杀人而义者”中,“而”字是连词,中间不能断开,故E处断;
    “仇之则死”中的“仇”做后句主语,故G处断。
    综上,CEG处断。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推求;推究。句意:推究案子的起因。/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C.“介然,指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怀的样子”错,介然,意为“意志专一,坚定不移的样子”。“克”,约束。/能。句意: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D.正确。句意: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众人都可能学样去刺杀朝廷命官”不合文意,陈子昂担心的是出现“亲亲相仇”的局面。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伏”,使……佩服;“忘生”,舍生忘死;“及”,达到。
    (2)“断”,审理;“以”,根据;“从事”,处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可得出:刑与礼的本质一致,旌与诛不能同时,否则不是滥刑就是坏礼。
    由“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可得出:赏罚要分明,应以事实为依据,察清是非曲直。先诛而后旌无法区别刑法与礼制的运用。
    由“……是惑于礼也甚矣……《周礼》……《春秋公羊传》曰”可得出:陈子昂对礼的认识模糊,先诛后旌违背《周礼》《春秋公羊传》的礼法规定。
    由“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可得出:徐元庆之父无罪被杀,徐元庆报仇既合礼又合法,不当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据我了解,在则天皇后时,同州下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徐元庆最终亲手杀死了仇人,然后将自己捆绑起来,投案自首。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元庆不应被处死。但我听说在古代,刑罚产生的原因,本来就是用来制止暴乱的。(圣贤)讲求仁德(对天下)益处,在于依靠它来(使人们)崇尚道德。如今徐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他在尽为人子的孝道,从道义上来看,是属于仁义的行为。行仁义之举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同被处死,这虽叫依法处刑,却不能用来教育人。从这一点可明显看出,徐元庆是可以被宽恕的。但是,邪恶的行为往往有正义的动机,有修养的心灵也会导致祸乱的发生。从前(圣贤)用礼教对人性的防范极端严密,依然无法克服人性的弊端,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损害国家刑法的威严,长远考虑,以后治理国家必然会多出许多艰难;因此元庆的罪行,不能赦免。为什么呢?每个人都会有孩子,每一个为人子女的人都会有亲人,如果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的局面该靠谁来挽救?所以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因为政策不能只持续一两天。靠长远的谋划使自己的政令一致。所以说:“(国家如果任由)个人伸张自己的正义,那么它的政令是不会通行的。况且因个人的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个人气节,奉行王道的国家没有先例。徐元庆之所以仁德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能舍生忘死,从而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谓的杀身成仁,舍身赴死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认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人按正道从事。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
    材料二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却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处以死罪,同时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则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施一人的。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是对刑法的严重滥用。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是对礼制的严重破坏。如果以这种处理方式作为刑法的准则,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想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以此作为法则行吗?大凡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
    当时如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威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充耳不闻;而徐元庆却能够把容忍不共戴天之仇视为奇耻大辱,把时刻不忘报杀父之仇看作是合乎礼制,想方设法,用武器刺进仇人的胸膛,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死也就不是被官吏错杀,而是因为犯法被杀。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这是对礼的认识太模糊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触犯了法律,以身抵罪而被处死这种情况。而所谓“他杀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杀掉他”,不过是不问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这种违背圣贤经传教导的做法,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上说:“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报复行为是不能根除彼此仇杀不止的祸害的。”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就合乎礼制了。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克尽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制的建议,不能作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白的。
    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今后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以前的意见处理。谨发表上面的意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词作,完成小题。
    酒泉子·买得杏花①
    司空图(唐)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②。假山西畔药阑③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注】①这首《酒泉子》词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春。上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奔蜀。司空图扈驾不及,只好避居故乡河中(今陕西永济)。②坼:绽开,词中指花蕾绽放。③药阑:篱笆、花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一二两句叙述栽种杏花的经过,三四句描述杏花开放的景象。
    B. 上阕四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不言而喻。
    C. 三个“旋”字,突出“花开花落花空”之快,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
    D. 词人面对杏花虽有惜时之感,但总体上从容淡定,心情愉悦。
    16. 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的理念,即要求文学作品要做到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请联系整首词,谈谈你对这一创作理念的理解。
    【答案】15. D 16. ①词人离家十年归来,杏花“方始坼”,言外之意是花亦多情,竟知待归始放。②“旋开旋落旋成空”,富有意蕴。一为韶华易逝,二为十年功名成空。蕴含怅惘、失意和痛楚。③尾句表面写祝春风护花,实暗含对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思虑与期愿;最后三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饱含焦虑、忧思。④全词写种花、赏花、惜花,始终未离杏花一步,而忧国之思蕴含其中。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从容淡定,心情愉悦”不当,词人借花抒怀,面对个人前途与家国命运,不乏悲伤、忧思与期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买得杏树,直到十年后我归来它才开花。词人离家十年归来,杏花“方始坼”,言外之意是花亦多情,竟知待归始放。
    ②“旋开旋落旋成空”,富有意蕴。三个“旋”字,把花开花落花空三个阶段飞快扫过,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悲物也是悲己,暗含十年功名成空的怅惘、失意和痛楚。
    ③尾句“黄昏把酒祝东风”黄昏时举酒畅饮,从容酹酒,遥祝东风,愿留春光暂驻。表面写祝春风护花,实暗含对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思虑与期愿;最后三字“且从容”,“从容”舒缓,不急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饱含焦虑、忧思,寄寓了忧国之思。
    ④全词感时伤世,借花抒怀,由种花、赏花、惜花,写得祝告东风,乞驻春光护花,寄寓了忧国之思。画意诗情,耐人寻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诗经》当中两种不同体例诗歌的风格特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离骚》的风格,认为《离骚》兼而有之。
    (2)今夏八月,第19届亚运会举办地——杭州,钱江潮格外汹涌、广袤,似向全世界展示杭州的繁盛。这江潮让人想起了宋代柳永在《望海潮》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声,常不直言其妙,而是间接、侧面地加以表现,请说出以衬托或烘托手法表现声音之妙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国风》好色而不淫 ②. 《小雅》怨诽而不乱 ③. 怒涛卷霜雪 ④. 天堑无涯 ⑤.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⑥. 唯见江心秋月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淫”“堑”“舫”“幽”“壑”“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数智化建设各类应用场景探索中最为前沿的领域,人工智能在推动高质量阅读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是既令人期待又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众所周知,面对信息化社会的“知识爆炸”,面对扩增迅猛、体量庞大的知识信息海洋,传统阅读方式在摄取知识、梳理信息、消化内容方面,已经不是“时不我待”能够形容,而常常是一种“ A ”。在阅读体量上,个体阅读速度面对现代化社会的整体知识生长速度,确乎是难以企及和无法匹配的;在阅读选择上,大量信息不对等,特别是新增知识领域不断扩容而造成的阅读选择遗漏,往往连个体自身都茫然无知。
    以上问题的种种典型表现,尤其集中于科研人员的文献查阅和检索工作。①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这项基础性工作,占据了科研人员一半以上的科研时间。②而Al模式文献检索工具,则可以通过对话交互方式进行文献检索、分析、阅读和管理,显示了极大提升工作效率的可能。③今天,大数据、大算力呈现效果更加拟人化、直观化,数智化服务能力、服务范围更为大众化、日常化,而由此显示出的人工智能赋能数字阅读的应用潜力,令人浮想联翩。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但这种延伸并不仅是简单的、机械的替代,而是指数级放大的替换。⑤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能够承担某些原由人力承担的工作内容,更在于其可能完成之前由人力承担所无法达成、远超想象的工作需求。⑥在服务文献检索乃至数字阅读方面,人工智能的未来应用极大可能助力人类走向“超级阅读”。
    “超级阅读”是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作乐观展望的一种未来阅读模式。个体传统阅读方式无法突破的限制, B ,个体阅读的体验、效率、效果,理论上完全可以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其中A处填写一个成语;B处填写一个句子,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A.望洋兴叹 B.将在“超级阅读”中轻松实现
    19. (1)语句①,改为: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这项基础性工作,占据了科研人员一半以上的的科研时间。(或: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这项基础性工作,占据了科研人员一半以上的的科研时间。)
    (2)语句②,改为:而AI模式文献检索工具,则可以通过对话交互方式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分析和管理,显示了极大提升工作效率的可能。
    (3)语句④,改为: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但这种延伸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替代,而是指数级放大的替换。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强调我们面对知识爆炸、阅读体量的增加,感到自己无比渺小,无可奈何,故可填:望洋兴叹。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后比喻因眼界大开而惊奇赞叹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无可奈何。
    B处,上文讲述“超级阅读”的好处,语境强调“超级阅读”对个体阅读的突破,故可填“将在‘超级阅读’中轻松实现”之类的句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根据……表明”,句式杂糅。用其中任意一种表达方式,可改为: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这项基础性工作,占据了科研人员一半以上的的科研时间。(或: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这项基础性工作,占据了科研人员一半以上的的科研时间。)
    语句②,语序不当,应为先“阅读”,后“分析”。改为:而AI模式文献检索工具,则可以通过对话交互方式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分析和管理,显示了极大提升工作效率的可能。
    语句④,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原句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应用“不是……而是”。改为: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但这种延伸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替代,而是指数级放大的替换。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绿草如茵的旷野上,我独自一人,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洗礼。阳光穿过稀疏的云层,投射在大地之上,将远处的山峦映照得更加苍劲有力。那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如同诗人的诗篇,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感动。
    在这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我似乎听到了风的呼唤,那是一种悠远而神秘的声音。它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这片土地的古老传说。我如同一匹自由的马,在这片草原上任意驰骋。我感受到了那风的速度,也领略了那草原的辽阔。
    在这片草原的深处,我发现了那些野马。那些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线条和浓密鬃毛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的野马,在阳光下奔跑着。那是一种毫无束缚的自由。
    然而,在这片草原上,马并不是唯一拥有这种自由的生物。还有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逐水草而居;他们以简单而朴素的方式生活,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这片草原上,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那就是追求自由,尊重自然。无论是那些野马还是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20. 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这家餐厅的菜肴味道仿佛和我妈妈做的一样美味。
    C. 夜幕下的那座高塔,仿佛一盏古老的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D. 站到队列前,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指挥官,所有人都在等待我的号令。
    21.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短句,要求语境协调,文意顺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 D 21. 那些野马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的线条和浓密的鬃毛,它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它们在阳光下奔跑着。
    22. (1)比喻,把游牧的人们比成“飘荡的云彩”,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游牧且自由的生活特点。(2)排比,揭示了游牧人们自由、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方式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隐含着作者的感动和赞美,增强了语势。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仿佛”表示“想象”。
    A.比喻词,表通感。
    B.表示比较。
    C.表示比喻
    D.表示“想象”。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野马在阳光下奔跑着。
    然后把修饰语独立出来,添加成分,化为分句:“那些强壮而矫健”添加主语改为“那些野马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线条和浓密鬃毛的”去掉句尾“的”,改为“拥有着流畅的线条和浓密的鬃毛”;“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独立成句。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连贯表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游牧的人们,喻体是“飘荡的云彩”,二者的相似点是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逐水草而居;他们以简单而朴素的方式生活,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句式上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动与赞美。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往往被冻结在他者的凝视中,被贴上物质的标签。
    年轻人在“他者的凝视”中长大。生活中,他者的“凝视”如影随形,即使他者缺席,“凝视”却永远在场。
    然而,重要的是如何将“凝视”内化为自我的审视。比他人的评价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才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倾听他人,看清自我
    莎士比亚说:“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人生路上,有许许多多或指导我们的人、或责难我们的人。对待这些,或许我们即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起码应给予其最基本的尊重。当然,尊重他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要舍弃自我。倾听他人,看清自我,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他者的声音可以教会我们成长。父母的说教、师长的教诲、朋友的规劝,甚至是竞争对手挑衅的话语,都是滋养我们人生的养料。当我们的人生还是一张白纸时,我们应该多听;当我们长大一些,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独立思考后,我们依然应该多听。以人为镜,多听则明。倾听每一个不同的声音,我们才能全方位地看清自我,看清自己在他人眼中及社会上的位置。因此,作为自我人生的创作者,我们也应该是个忠实的倾听者,尊重我们生活的“读者”,倾听他们的声音,以便更好地看清自己的所言所行。
    但我要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尊重并不等于认同,我们的人生作品应由我们自己来打造。难道他人的妄加揣测我们也要当真吗?难道尊重他人就意味着要按他们的方式去行动吗?难道以为听从他人的声音我们的人生就一定能更加辉煌吗?当然不是。他人的声音不一定都是真理,也可能是刺穿我们人生胸膛的利刃,带给我们痛苦,对于这些声音,我们自然不必理会。因此,对于他人的声音,我们要反复斟酌地倾听,谨慎小心地执行,千万不能让其主导我们的人生。
    多听,不代表我们要对他人绝对服从,坚持己见才是更重要的。因此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依附他人而存在的。纪伯伦说:“应站在一起,但不要靠的太近。因为廊柱分立才能撑起庙宇。橡树和松柏也不能在彼此的阴影中生长。”因此,对于他者的言论,我们可以倾听,但要学会取舍,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个独立的自我,才能创作出我们自己的人生作品,而不是活成别人的影子。
    “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曾铿锵有力地如是说。即使尊重他人,聆听他言,也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坚持,有特立独行的勇气。人生之路上,我们要开两扇窗,一扇侧着开,可以小,但是足够让光照入,让责难和真言进来;另一扇开向天穹,要看得清头顶的星空,看清自己最后的决定。毕竟,倾听他人,是为了看清自我,书写我们自己的人生佳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话引用了哲学家萨特的话。“他者的凝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他者价值观的投射,是他人的关注、评价、期待。在“他者的凝视”中主体的思考容易被消解、被凝滞。所谓“被贴上物质的标签”,即被对象化、客体化甚至物化,失去了自我塑造个性追求的主动性。(存在主义哲学关于“凝视”的解读极其丰富,在写作中无需展开深入讨论)。
    材料第二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一步理解“他者凝视”的含义,从而思考可能带来的结果。他人,尤其是师长亲友的关注与期待的确给予了年轻人爱护、鼓励和指导,但他者的价值取向,世俗社会的关注和评价也会固化年轻人的自我追求。更可怕的是这种来自他人的思想情感或价值观等的影响很可能永远存在,且常以“温情脉脉”的面貌出现,对个体产生极大的作用,使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忽视了“如何看待自我”的重要性,妨碍了自我塑造的实现。
    材料第三段话是重点。既然在成长历程中“他者的凝视”无可避免,那么如何直面值得思考。第三段话为考生如何面对“他者凝视”提供了积极的可行性。来自他者的“凝视”经过思考判断与选择,可以也应当部分内化为对自我的主动审视。个体并非为实现他人的评价与期待而被动塑造自我,而当借助他者的评价与期待审视自身的不足。相比在他人的凝视中被肯定,人生更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个体。只有建立主体自我塑造的主动性才能激励自身不断向梦想中的自己奋斗进取。
    这是一道二元作文题,学生的作文应体现思辨,不能单纯只写对“他者凝视”的体验或理解,也不能只写自我审视、自我评价的意义,更不能写成梦想的重要意义,或是脱离语境单纯写如何成为梦想中的自己。而应当写出如何正确对待“他者的凝视”,怎样借助他者的凝视来建立自我的价值追求、树立更积极成熟的人生观;既要论证“如何看待自我”的重要性,也要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此,写作时,考生可以有一定的角色身份意识,以及对时代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敏感与关注,在解读“他者凝视”内涵时可以结合自身体验和当下的环境特点,从而使“如何看待自我”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立意:
    1.无畏凝视,成就自我。
    2.直面凝视,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3.悦纳自己,抵达梦想。
    4.他者的凝视也是一种鞭策,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


    相关试卷

    2024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模拟检测(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模拟检测(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强基联盟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PDF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强基联盟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PDF版附答案),共13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