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诗歌课外阅读提升(三)——【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诗歌课外阅读提升(三)——【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01
    诗歌课外阅读提升(三)——【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02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诗歌课外阅读提升(三)——【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诗歌课外阅读提升(三)——【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共4页。

    期末专项训练—诗歌课内阅读提升(三)

    提升一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慨叹,其中一个“__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2.诗中勉励青少年要珍惜时间、及时努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了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的自然法则。

    D.诗人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描写园中葵、百川等景物,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提升二    诗歌对比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中庭地白树鸦(        A.安歇。    B.隐居。

    2)寄书不达(            A.长度。    B.一直。

    2.《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可以从“_______”一词看出。这不禁让人想起李白《静夜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普天之下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但在《月夜忆舍弟》中,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4.下面是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在说法正确的后面画“√”,错误的画“×”。

    1)《十五夜望月》一诗的前两句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    

    2)“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委婉含蓄,别有韵味。(    

    3)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诗人的心境都是欢喜的。(    

    4)这两首诗都以明月为内容,表达了思乡之情。(    

    5.下面的诗句中,同样以明月为内容的是(     )。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源:学科网]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提升三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是对景物的__________描写。

    2.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句中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来源:学科网ZXXK]

    3.理解诗句,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1)下面对“铺”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A.因为残阳已接近江面,的确像是铺在水面上,同时“铺”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之感。

    B.夕阳照在江面上,江面上十分平静,像是有一块地毯铺在上面似的。[来源:学。科。网]

    2)“可怜”的意思是(     

    A.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木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天空中挂着精巧的银弓般的新月,由衷地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B.值得怜悯,诗人看到江边夜景想到露珠易碎,新月未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升四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①,寂寞开无主②,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

    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源:..]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注释)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

    A.雄奇阔达 B.苍凉悲壮 C.落寞凄清 D.清新飘逸

    2.下阕则写出梅花(    )的品质。

    A.高洁 B.卑微 C.畏惧风雪 D.不畏酷暑

    3.“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 B.拟人 C.对偶 D.夸张

    4.“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一、1.

    2.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3.D

    二、1.A    B   

    2.地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3.因为这里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1)√    2)√    3)×    4)√   

    5.A

    三、1.残阳    江水    露珠    月亮    静态   

    2.露似真珠月似弓        珍珠            [来源:学科网]

    3.1A      2A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1.C

    2.A

    3.B

    4.“碾”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相关试卷

    文言文课内外阅读提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及参考译文): 这是一份文言文课内外阅读提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及参考译文),共5页。

    文言文课内外阅读提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及参考译文).1: 这是一份文言文课内外阅读提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及参考译文).1,共5页。

    诗歌课外阅读提升(二)——【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这是一份诗歌课外阅读提升(二)——【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共4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诗歌课外阅读提升(三)——【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外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