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1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2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课后预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2.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3.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4.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论述方式和语言特色。

    5.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孟子及《孟子》一书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今天,我们来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主张。

    教师板书课题:9  鱼我所欲也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一) 文本知识

    1.作者介绍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儒家的著名代表人之一——孟子吗?

    预设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预设2: “性善论”的要点

        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2.课文背景

    教师:通过本文的作者介绍,我们了解了作者孟子,下面一起来了解《孟子》一书。

    预设:《孟子》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二)预习检查

    读一读生字词。

    2.解一解词语。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求正义。形容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提示:教师:同学们,参照注释,先听读课件示范朗读,然后自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点拨: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教师: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内容吧。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教师:我们继续疏通课文的内容。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教师:同学们,我们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内容。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教师:同学们,下面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的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教师:我们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教师: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学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太笼统了,应该简洁一点儿,即回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2:舍生取义。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作者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开头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语句出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学生1:本文开篇用鱼、熊掌类比生、义。

    学生2:运用类比,是比喻论证方法。

    教师点拨:这里用鱼、熊掌作类比,有舍鱼而取熊掌。从而突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这个比喻论证,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教师指导:比喻论证注意问题①用来作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且是具体、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

    ②比喻应当贴切,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③因比喻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有缺陷,要完整、深刻地论述问题应把比喻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2.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语句出示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学生:运用道理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

    教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是如何从正面论证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学生2:所恶    甚于死(不义)  故不辟患。

    语句出示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教师:同学们,以上语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反面论证论点。

    学生2:所欲         莫甚于生   何不用(即不择手段求生)。

    学生3:所恶(反面) 莫甚于死   何不为(即不择手段躲祸)。

    语句出示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教师:上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道理论证。

    教师追问:那么,本文是如何分析的?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在此运用了因果分析法。

    学生2:“由是则生”  “不用”是结果    是“有甚于生者”原因导致。

    学生3:“ 由是辟患” “不为”是结果     是“有甚于生者”原因导致。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是心”,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教师追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学生:孟子主张人性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3.大声朗读第2段,说说孟子在这一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

    (学生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语句出示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教师:同学们,这段话怎样论证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正面论证。

    学生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学生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教师总结:羞恶之心,舍生取义。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 在意义上呢?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学生默读,讨论分析。)

    学生1:“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很少的,但在关乎生死的时候,比“万钟”还要贵重。

    学生2:而“呼尔”“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会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万钟”在数量上远远多于“一箪食,一豆羹” ,贪图富贵的人接受了它,就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语句出示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教师:同学们,这段话是如何论证的?学生1:反面论证。

    学生2: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辨礼义 ,接受万钟,这就是“见利忘义”。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学生2:批判“重利轻义、丧失本心”的表现,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须在利诱时坚持大义”的观点。

    4.文中两次提到“心”,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心”“本心”分别指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是心”: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

    “本心”:舍生取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鱼我所欲也》的大体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一下课文,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1.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教师追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

    教师补充: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3.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预设: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预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5.结合文中观点,给本文补充两个有说服力的论据。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文天祥宁死不降,慷慨就义。

    学生2: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二)字词句归纳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            “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非独贤者有心也           古义:代词,这;今义:动词,表示答应的词。

                         古义: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类植物。

    万钟于我何             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我与   同“德”,名词,恩惠。在这里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省略句,应为“(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判断句

    ,我所欲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做人不应该苟且偷生,假如要背信弃义地过完长久的一生,那还不如舍弃生命的长久,选择道义,光明正大地、充实地度过短暂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道义,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那这种人就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预设2:人格、价值、权势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有什么地位,都要有羞恶之心,都要坚守做人的尊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预设2: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

        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2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第1段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用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2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4.板书设计。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孟子的名言。2.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教学反思】

    本课由“舍生取义”名言导入,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之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并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疏通文意,为以后领会文章主旨打下基础。课后布置学生背诵课文,能使学生对课文更加熟悉,有助于下一课时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第二课时由检查背诵导入,既能巩固前一课时所学,又可顺势开启后面的教学。先引导学生提炼本文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再从文章细节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主旨;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体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又有助于他们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应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拓展延伸部分,通过名句展示,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本文的思想主旨,让学生领会“舍生取义”这一品质的高尚,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唐雎不辱使命》的大意,积累重点字词。

    2.预习《唐雎不辱使命》,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3.预习《唐雎不辱使命》,通过对本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36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36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理解词语,赏读课文,鉴赏评价,安排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