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01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02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03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04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05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06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07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展开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三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虚词辨识七方法,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介词因为,连词因为,动词赞成,表陈述语气的助词啊,表疑问的代词哪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高频、易混四虚词辨析
    高考对本考点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一)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即练即悟〗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余渖。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节选自《虞初广志》,有删改)
    (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这里设席摆下酒宴,实在是因为礼部考试的时间近了,到京城去没有资金路费,想借助亲朋好友的集会大家来筹集资金,解决燃眉之急。
    与其让鱼肉腐烂坏掉,不如大家一块吃个痛快。大家赶紧来就座,我作为东道主,请大家开怀畅饮。
    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解析:(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以,因为。(2)“与其……孰若……”属于固定句式,应该翻译成“与其……不如……”。(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者”表判断的标志。“以”,介词,译为“用、拿”;“何难之有”,宾语前置,译为“有何难”。“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参考译文】这时有一群乞丐路过他家,看见先生家里摆列着杯盘,认为一定有喜事。于是都聚集在门外,争着想得到吃剩的饭菜。这时候,先生饥饿和愤恨交织,于是出门对这群乞丐说:“我在这里设席摆下酒宴,实在是因为礼部考试的时间近了,到京城去没有资金路费,想借助亲朋好友的集会大家来筹集资金,解决燃眉之急。怎知亲朋好友都辜负我,今天都食言了,以致使我的酒菜都成了摆设。即使如此,与其让鱼肉腐烂坏掉,不如大家一块吃个痛快。大家赶紧来就座,我作为东道主,请大家开怀畅饮。”一群乞丐进屋喝酒吃肉,酒足饭饱,对先生说:“我们是地位低微的人,承蒙先生赏赐给酒和食物,这本来已经是非分之想了,我们今天想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师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使路上不挨饿,能顺顺当当抵达京师就行了。”
    群丐应声回答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一路上旅馆的主人赞叹他们的侠义行为,对他们的事感到惊异,常常多送给他们食物。到了京师以后,群丐分头乞讨,用乞讨所得的钱财供给先生应试的费用。考试结束后,来懋斋先生果然考中了礼部考试的进士。出京做某地的县令,按照惯例回乡省亲。群丐也催促他回去。
    (二)代入检验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句,判断“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赤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连词,译为“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与”是介词,译为“跟”。
    〖即练即悟〗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1)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
    这是什么话!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
    解析:(1)首先确定虚词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句子,分析是否恰当即可。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2)是:这个。与:同“欤”,语气助词。“是何言与!”这是什么话!表示不同意别人所说的话。句中“以”为介词,可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结毦”。代入读通即可。
    (3)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3)句中“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以”,介词,可以译为“用”。(4)句中“之”为代词,代上述事情。句中可译为“这样”。
    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过人的谋略,于是用对待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
    《九州春秋》所说的也是这样。
    【参考译文】《魏略》上说:刘备驻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袁绍),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往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制作饰物,当时正好有人把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于是)诸葛亮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
    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认为(和曹操相比)如何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这个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的话,国内人口就多了,就可以征军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过人的谋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所说的也是这样。
    (三)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即练即悟〗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1)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想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
    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
    解析:(1)句意为“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可确定“以”为目的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永其人”是前一行动“辑其梗概”的目的。(2)句意为“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可确定“之”为助词,“的”。
    (3)“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3)句意为“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可确定“其”为副词,“大概”。(4)第一句的句意“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可确定“于”为介词,“到、在”。
    “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
    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
    【参考译文】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不朽的医家,高寿去世。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想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反而假托于陈文恭先生讲学等等。唉!自此而一瓢先生不被传扬了,磨灭了!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谈。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仁学,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不居官位却能奉行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又何必舍弃此而追求其他呢?陈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高官借百姓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百姓倚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您随意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为先人立传,恐怕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的具体体现。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只是从表面上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缺乏,唯独讲学一流反而不缺乏,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验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医一百个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谈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
    (四)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即练即悟〗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选自《说苑》)
    (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
    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解析:(1)句中“以”,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句中“之”为助词,的。(2)“者”为代词,……的人。“而”表递进关系,并且。
    【参考译文】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为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五)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做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做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即练即悟〗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1)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基则是向黄榦从师学习,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
    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
    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
    解析:(1)句中的“于”,介词,译为“向”;“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益”,副词,“更加”。(2)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3)句中的“且”,可译为“并且”;“以”处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为连词,译为“来”。
    【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则是师学于黄榦,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
    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
    (六)语法切入法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做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即练即悟〗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
    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卞和就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
    解析:(1)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2)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其”修饰“左足”,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3)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
    (4)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怎么)哭得这么伤心?
    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
    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
    解析:(4)句中的“之”为助词,的。(5)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用”。(6)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
    【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拿着那块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后,卞和就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
    (七)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即练即悟〗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1)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
    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
    解析:(1)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2)“乃”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可译为“才”。
    (3)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3)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4)“若”,如,像。自若:像自己(以前)一样。
    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一起围坐着喝酒吃饭。
    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着像自己以前一样。
    【参考译文】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着像自己以前一样。
    (一)而“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或两个句子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下三种情况考生最容易辨析不清,我们重点加以讲解。
    1.表修饰 VS 表递进“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缒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饰关系。“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递进关系。
    2.表顺承 VS 表并列如何判断“而”是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两点:(1)“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穷而匕首见”。(2)“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3.表修饰 VS 表顺承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即练即悟〗1.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秦王还柱而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蟹六跪而二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赵强而燕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毕礼而归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非生而知之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和而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以 “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介词表原因 VS 连词表原因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词。[提示] “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
    (2)“以”为连词:它后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的前后是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以”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因此,应该看作表原因的连词。[提示] “以”作连词时,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即练即悟〗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以供养无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以刘日薄西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与“与”作“和、跟、同”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1.介词表“和、跟、同”VS 连词表“和、跟、同”“与”译为“和、跟、同”是连词还是介词,可以这样辨别:(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若互换,基本意思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如“当与秦相较”中的“与”作介词。(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增加状语成分,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
    2.实词“与”VS 虚词“与”分不清“与”的词性是虚是实,这是关于“与”的第二个难点。判断“与”是实词还是虚词,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短语。例如:(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这里的“与”和后面的“嬴”构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2)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这里的“与”前后都是名词,因此“与”是连词,译为“和、同”。
    〖即练即悟〗3.解释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与一生彘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与徐公孰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焉表代词或兼词 VS 表语气助词如何区分“焉”表代词或兼词还是表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中的“焉”为陈述语气。(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中的“焉”表疑问语气。
    〖即练即悟〗4.解释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1)于是余有叹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焉置土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钟于我何加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犹且从师而问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课件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微专题二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微专题二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内容导图概览,汝其思之吾其还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三 题型一 文言断句: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三 题型一 文言断句,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A,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四 牢记文言句式五类型: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二 基础落实四 牢记文言句式五类型,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C,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答案D,答案B,太师撞谁,您治理东阿很好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