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阶段质量检测物质的分类及计量(一)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阶段质量检测物质的分类及计量(一)含答案01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阶段质量检测物质的分类及计量(一)含答案02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阶段质量检测物质的分类及计量(一)含答案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阶段质量检测物质的分类及计量(一)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阶段质量检测物质的分类及计量(一)含答案,共12页。

    阶段质量检测(一)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句中体现的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不对应的是(  ) 3. 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⑤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③化合物 B.②碱、⑤氧化物 C.②化合物、⑤含氧化合物 D.④含氧化合物、③氧化物 4.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与溶液 B.“雨后彩虹”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光学现象,同时也与胶体有关 C.1 mol Fe3+完全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的数目为NA D.分散质粒子可能是单个的有机大分子,也有可能是小分子的聚集体 5.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C eq \o(――→,\s\up7(CuO),\s\do5(高温)) CO2→H2CO3→CaCO3→CO2,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可能为(  ) A.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B.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C.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D.化合、置换、复分解、分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l2的摩尔质量为35.5 g·mol-1 B.2 mol H2含有NA个原子 C.任意温度和压强下,2 mol NH3的质量都是34 g D.标准状况下,1 mol O2和1 mol O3的体积不相等 7.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复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离子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 8.对下列物质进行的分类正确的是(  ) A.纯碱、烧碱均属于碱 B.CuSO4·5H2O属于电解质 C.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于酸 D.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9.很多人喜欢逛超市,走进超市可以看到饮料区的货架上放有碳酸饮料,顾名思义,碳酸饮料就是饮料中溶解了碳酸;人身体有汗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把一个橘子插入电极接入电路,也能导电。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酸是电解质,而碳酸饮料是电解质溶液 B.身体有汗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是因为人的汗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无机盐离子 C.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能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D.橘子能导电,是因为在橘子汁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10.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B.该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C.Mr(甲)=Mr(乙)+Mr(丙) D.该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4 g SO2含有氧原子数为2NA B.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的MgCl2溶液,含有Cl-数为1NA C.标准状况下,22.4 L H2O的分子数为1NA D.标准状况下,17 g OH-所含电子数和22.4 L NH3所含质子数均为10NA 13.甲、乙、丙、丁分别是Na2CO3、AgNO3、BaCl2、盐酸四种无色溶液中的一种,它们两两反应后的现象如下: 甲+乙―→沉淀;甲+丙―→沉淀;乙+丙―→沉淀; 丙+丁―→沉淀;乙+丁―→无色无味气体。 则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依次是(  ) A.BaCl2 Na2CO3 AgNO3 盐酸 B.BaCl2 Na2CO3 盐酸 AgNO3 C.Na2CO3 盐酸 AgNO3 BaCl2 D.AgNO3 盐酸 BaCl2 Na2CO3 14.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下列与“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正确的是(  ) A.现有CO、CO2、O3三种气体,它们分别都含有1 mol O,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3∶2 B.28 g CO和22.4 L CO2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一定相等 C.标准状况下,11.2 L 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16 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32 D.a g Cl2中有b个氯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数值可表示为 eq \f(35.5b,a)  mol-1 15.两份体积相同的某植物营养液,其配方分别如下: (注:“—”表示营养液中不含该物质) 则两份营养液的成分(  ) A.K+的物质的量相同 B.Cl-的物质的量相同 C.完全相同 D.SO eq \o\al(\s\up1(2-),\s\do1(4)) 的物质的量不同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16.(8分)如图为“铁链”图案,甲同学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两种物质在常温下都是气态 (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甲同学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上图中某种物质M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实验中不停止加热,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乙、丙两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①乙同学向1 mol·L-1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②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两位同学的操作________(填“乙”“丙”“都”或“都不”)正确。 17.(12分)(1)3.01×1023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 mol 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所含的SO eq \o\al(\s\up1(2-),\s\do1(4)) 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所含H2O的数目是________。 (3)一定量的Na2CO3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4)0.5 mol NaOH中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在________ mol Na2CO3中所含Na+数目与上述0.5 mol NaOH所含Na+数目相等。 (5)12.4 g Na2R含0.4 mol Na+,则Na2R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含R的质量为1.6 g的Na2R,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 18.(14分)已知C和H2O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O和H2。根据下列物质间转换的框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框图中物质A、B、E、F分别指代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 (2)如果2 mol Na2O2与足量水蒸气反应,可得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________L;同时反应中转移电子总数是________。(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3)如果A、B混合气体3.0 g(平均摩尔质量15 g·mol-1),在与G充分反应后,通过足量Na2O2层,可使Na2O2增重________ g,并得到O2________ mol。 19.(16分)(1)标准状况下,1.92 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 mL,则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2)在25℃、101 kPa的条件下,同质量的CH4和A气体的体积之比是15∶8,则A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3)两个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X、Y,在25℃下,X中充入a g A气体,Y中充入a g CH4气体,X与Y内的压强之比是4∶11,则A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体积比为a∶b和质量比为a∶b的H2和O2的混合气体,其平均摩尔质量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5)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 L,质量为61 g,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________ mol,CO占总质量的________%。 (6)在某温度时,一定量的元素A的氢化物AH3,在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中完全分解为两种气态单质,此时容器的体积变为原来的 eq \f(7,4) ,则A单质的分子式为________。 阶段质量检测(一) 1.解析: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A项正确;“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描述的是铁置换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故B项正确;句中描述的对青蒿素的提取利用的是萃取,萃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项错误;蜡的燃烧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项正确。 答案:C 2.解析:化学反应依据反应前后有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化合物电离时根据阴阳离子类型而分为酸、碱与盐,故B正确;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故C正确;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无机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故D正确。 答案:A 3.解析:因大圆圈表示纯净物,由图中②③④⑤包含关系可知②是化合物,①是单质。氧化物和碱均含氧元素,所以⑤是含氧化合物;③和④哪个是氧化物哪个是碱难以确定。 答案:C 4.解析:Fe(OH)3胶体粒子由多个Fe(OH)3组成,胶体粒子的数目小于NA个,C错误。 答案:C 5.解析:碳和氧化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和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或碳酸钙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B 6.解析:Cl的摩尔质量为35.5 g·mol-1,Cl2的摩尔质量为35.5 g·mol-1×2=71 g·mol-1,A错误;1 mol任何物质具有的微粒数为NA,2 mol H2含有2NA个分子,一个氢气分子含有两个氢原子,故2 mol H2含有4NA个原子,B错误;任意温度和压强下,摩尔质量不受温度和体积的影响,NH3的摩尔质量为17 g·mol-1,故2 mol NH3的质量都是34 g,C正确;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具有的体积都约为22.4 L,相同条件下,1 mol O2和1 mol O3的体积相等,D错误。 答案:C 7.解析:涉及的化学反应有CuSO4+5H2O===CuSO4·5H2O,为化合反应,CuSO4·5H2O eq \o(=====,\s\up7(△)) CuSO4+5H2O,为分解反应,Fe+CuSO4===Cu+FeSO4,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A 8.解析:A项,纯碱是Na2CO3,属于盐;B项,CuSO4·5H2O是化合物,溶于水自身电离而使溶液导电,属于电解质;C项,NaHSO4、NaHCO3均能电离出H+,但它们均属于盐;D项,NH4Cl、NH4NO3等铵盐中不含金属阳离子。 答案:B 9.解析:碳酸能电离出离子,是电解质,而碳酸饮料是电解质溶液,A正确;身体有汗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是因为人的汗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无机盐离子如Na+等,B正确;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能导电,但二氧化碳不能电离出离子,是非电解质,C错误;橘子能导电,是因为在橘子汁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D正确。 答案:C 10.解析:纯碱为碳酸钠,不是碱,是盐,A、B错误;氢氧化铁沉淀不是胶体,D错误。 答案:C 11.解析:分析可知,乙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2,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故A正确;反应的特点是化合物生成单质,该反应可以表示为2BA3―→B2+3A2,为分解反应,故B正确;该反应可以表示为2BA3―→B2+3A2,则2Mr(甲)=3Mr(乙)+Mr(丙),故C错误;该反应为分解反应,且有单质生成,A、B元素化合价一定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答案:C 12.解析:64 g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1 mol,1 mol二氧化硫中含有2 mol氧原子,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故A正确;没有指明氯化镁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氯化镁溶液中的氯离子数目,故B错误;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 L水的物质的量,故C错误;标准状况下,22.4 L NH3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质子数为10NA;17 g OH-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电子数为10NA,故D正确。 答案:AD 13.解析: 丙与甲、乙、丁三种物质都生成沉淀,则丙为AgNO3,能生成气体的是Na2CO3和稀盐酸,则甲是BaCl2,可推知乙为Na2CO3,丁为盐酸。 答案:A 14.解析:含有1 mol O的CO、CO2、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 mol、 eq \f(1,2)  mol、 eq \f(1,3)  mol,其物质的量之比为6∶3∶2,A正确;未指明气体所处状况,22.4 L CO2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B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C错误;由n= eq \f(N,NA) = eq \f(m,M) 知,NA=N× eq \f(M,m) =b× eq \f(35.5 g·mol-1,a g) = eq \f(35.5b,a)  mol-1,D正确。 答案:AD 15.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①②共有的离子为K+、Cl-和SO eq \o\al(\s\up1(2-),\s\do1(4)) ,计算出①中n(K+)=0.3 mol+0.4 mol=0.7 mol,n(SO eq \o\al(\s\up1(2-),\s\do1(4)) )=0.3 mol,n(Cl-)=0.3 mol,②中n(K+)=0.1 mol+0.6 mol=0.7 mol,n(SO eq \o\al(\s\up1(2-),\s\do1(4)) )=0.3 mol,n(Cl-)=0.1 mol。 答案:A 16.解析:(1)H2和CO2在常温下都是气态;含有钠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钠和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氧化钠均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氯化钠和氯化铁都是能电离出酸根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类。(2)①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氯化铁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所以M的化学式为FeCl3;②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所以可以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物质,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3)最终都得到红褐色沉淀,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1)A C B D (2)①FeCl3 ②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物质,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 ③出现红褐色沉淀 (3)都不 17.解析:(1)n= eq \f(N,NA) = eq \f(3.01×1023,6.02×1023 mol-1) =0.5 mol。 (2)每个Na2SO4·10H2O中含有Na+、SO eq \o\al(\s\up1(2-),\s\do1(4)) 、H2O数目分别为2、1、10,故1.5 mol Na2SO4·10H2O中所含Na+、SO eq \o\al(\s\up1(2-),\s\do1(4)) 物质的量分别是1.5 mol×2=3 mol、1.5 mol,含H2O的数目为1.5 mol×10×6.02×1023 mol-1=9.03×1024。 (3)由碳酸钠化学式可知,1 mol碳酸钠含有1 mol碳原子,含有3 mol氧原子,所以碳原子与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4)每个NaOH所含电子数目为20,故0.5 mol NaOH中含10 mol电子。0.5 mol NaOH中含Na+为0.5 mol,则0.25 mol的Na2CO3所含Na+也为0.5 mol。 (5)1 mol Na2R含有2 mol Na+,题目中有0.4 mol Na+,则应有0.2 mol Na2R。M(Na2R)= eq \f(m(Na2R),n(Na2R)) = eq \f(12.4 g,0.2 mol) =62 g·mol-1。Mr(Na2R)=62,求得Mr(R)=62-2×23=16。已知m(R)=1.6 g,根据n= eq \f(m,M) ,得n(R)=0.1 mol,则n(Na2R)=0.1 mol。 答案:(1)0.5 mol (2)3 mol 1.5 mol 9.03×1024或15NA (3)1∶3 (4)10 mol 0.25 (5)62 g·mol-1 16 0.1 mol 18.解析:C和H2O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O和H2,由转化关系可知G为O2,E应为NaOH,F为Na2CO3,则A为H2,B为CO,C为H2O,D为CO2。 (1)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H2,B为CO,E为NaOH,F为Na2CO3; (2)设生成气体的体积是x,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y, 2Na2O2+2H2O===4NaOH+O2↑   转移电子 2 mol 22.4 L 2 mol 2 mol x y 则x=22.4 L,y=2 mol,数目为2NA; (3)一氧化碳、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水再和过氧化钠反应。将2H2+O2 eq \o(=====,\s\up7(点燃)) 2H2O和2Na2O2+2H2O===4NaOH+O2↑相加:H2+Na2O2===2NaOH。同理可得:Na2O2+CO===Na2CO3,所以过氧化钠增重等于CO与H2的质量,故过氧化钠增重3.0 g;设混合物中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n1,氢气的物质的量是n2,则 eq \f(28n1+2n2,n1+n2) =15,整理得n1∶n2=1∶1,由二者质量有28n1+2n2=3.0,联立解得n1=0.10 mol,n2=0.10 mol,根据原子守恒CO、H2与O2反应后生成0.10 mol CO2,0.10 mol H2O,由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可知,生成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eq \f(1,2) ×0.10 mol+ eq \f(1,2) ×0.10 mol=0.10 mol。 答案:(1)H2 CO NaOH Na2CO3 (2)22.4 2NA (3)3.0 0.10 19.解析:(1)标准状况下,672 m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1.92 g÷0.03 mol=64 g·mol-1,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2)在T、P相同时,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15∶8= eq \f(m g,16 g·mol-1) ∶ eq \f(m g,M(A)) ,计算得M(A)=30 g·mol-1。 (3)在T、V相同时,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4∶11= eq \f(a g,M(A)) ∶ eq \f(a g,16 g·mol-1) ,计算得M(A)=44 g·mol-1。 (4)平均摩尔质量为 eq \x\to(M) = eq \f(m,n) ,相同条件下,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a∶b,物质的量之比为a∶b,二者平均摩尔质量为 eq \f(2a+32b,a+b)  g·mol-1;质量比为a∶b的H2和O2的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 eq \f(a,2) ∶ eq \f(b,32) =16a∶b,平均摩尔质量为 eq \f(16a×2+32b,16a+b) = eq \f(32(a+b),16a+b)  g·mol-1。 (5)标准状况下39.2 L 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eq \f(39.2 L,22.4 L·mol-1) =1.75 mol,设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则 eq \b\lc\{(\a\vs4\al\co1(28x+44y=61,,x+y=1.75,)) 计算得出x=1,y=0.75,即混合气体中CO为1 mo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75 mol,1 mol CO的质量为28 g·mol-1×1 mol=28 g,则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 eq \f(28 g,61 g) ×100%≈45.9%。 (6)分解完毕,体积变为原来的 eq \f(7,4) ,因为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体积与气体分子数成正比,所以气体分子数也为原来的 eq \f(7,4) ,A的氢化物AH3完全分解为两种单质,其中一种必然为H2,另一种设为Am,根据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得,mAH3===Am+ eq \f(3m,2) H2,m× eq \f(7,4) = eq \b\lc\(\rc\)(\a\vs4\al\co1(1+\f(3m,2))) ,解得m=4,则A单质的分子式为A4。 答案:(1)64 (2)30 g·mol-1 (3)44 g·mol-1 (4) eq \f(2a+32b,a+b)  g·mol-1  eq \f(32(a+b),16a+b)  g·mol-1 (5)1.75 45.9 (6)A4 选项分类标准分类结果A根据化学反应中有无单质参加或生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B根据电离时生成的阴阳离子类型酸、碱、盐C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溶液和浊液D根据无机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特点酸、碱、盐、氧化物等选项单质酸碱胶体A钨硝酸纯碱蛋白质溶液B水银硫酸纯碱烟CC60醋酸熟石灰雾D臭氧碳酸氢氧化铜氢氧化铁沉淀成分 含量 编号KClK2SO4ZnSO4①0.3 mol0.2 mol0.1 mol②0.1 mol0.3 mol—Na2CO3AgNO3BaCl2盐酸Na2CO3—沉淀沉淀气体AgNO3沉淀—沉淀沉淀BaCl2沉淀沉淀——盐酸气体沉淀——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阶段质量检测物质的分类及计量(一)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