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教师版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教师版 教案01
    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教师版 教案02
    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教师版 教案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教师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梳理,写作背景,实词积累,文言积累,迁移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学习《古代诗歌四首》,了解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能够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
    3积累诗歌体裁的相关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4.掌握“写景抒情”类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更好地理解此类诗歌。
    EQ \\ac(○,知) EQ \\ac(○,识) EQ \\ac(○,讲) EQ \\ac(○,解)
    过渡衔接
    【导入】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大自然的美景,并体会古人融情于景的手法。
    一、诗人简介
    明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作者生平的重要节点和信息,更重要的是从明作者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确其写作背景和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结合二者去分析诗歌主题内涵,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明作者】
    (1)曹操其人。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2)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写作背景: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万余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这首《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观沧海
    曹操
    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⑤,洪波⑥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⑦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⑧,歌以咏志。
    【注释】①临:到达,登上。②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③澹澹(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④竦峙(sǒng zhì) :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⑤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⑥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⑦星汉:银河。⑧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内容梳理】
    【析标题】
    (1)补——对象/主语
    (2)切——事件
    首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标题缺少主语,因此,我们通过对于诗句的略读,可以补充主人公为诗人。其中“观沧海”中的“沧”是通“苍”,青绿色,其中“海”指渤海。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也是一首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可以配乐演唱。题目多见“行”“歌”“吟”“引”等字眼。
    通过对标题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已经基本了解这首古诗的基本轮廓。而一些问题也自然浮现出来:诗人登山望海都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了解这些问题其实能够帮助我们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诗歌详解(一 )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是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这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这一句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两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两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蕴含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这一句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中心思想: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在一起,于苍凉中又有慷慨,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总结笔记
    【鉴赏表】使用说明:此鉴赏表与学生课本鉴赏表一致,老师可以使用此表帮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填空,从而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课堂练习◆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答案】C选项错误,诗中景色营造了壮观豪迈的意境。
    2.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3.在《观沧海》之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是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写作背景: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土,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写作背景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过渡衔接
    同学们对于诗人李白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们学习过非常多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
    【唐】李白
    杨花②落尽子规③啼,闻道龙标④过五溪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⑥西。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②杨花:柳絮。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④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⑤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内容梳理】
    【析标题】
    (1)补——主语
    (2)切——对象/事件
    首先第一步,补主语,诗人李白。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李白的朋友。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诗歌详解: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指柳絮,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它;三是说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它法。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中心思想: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悲凉感伤的氛围,再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了对友人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鉴赏表】使用说明:此鉴赏表与学生课本鉴赏表一致。老师可以使用此表帮助学生完善课本上的填空,从而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课堂练习◆
    1.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
    【明作者】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古诗
    次北固山下①
    【唐】王湾
    客路②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③,江春入旧年。
    乡书④何处达?归雁⑤洛阳边。
    【注释】①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③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④乡书:家信。⑤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内容梳理】
    【析标题】
    (1)补——主语
    (2)切——对象/事件
    第一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标题的主语为诗人自己。其次,切分出动词“次”,表明作者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首诗歌描写的就是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诗歌详解: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但是满眼的青山绿水却冲淡了乡愁,增添了青春的蓬勃气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才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诗句更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这首诗中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预示着旧事物的消逝与毁灭,新事物的诞生,蕴含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表达对未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中心思想: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课堂练习◆
    1.《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或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中的哲理), 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次北固山下》表现诗人王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种和平静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答案】D选项反衬错误,第一联就写到了客路在外的羁旅、漂泊之情。
    《天净沙·秋思》
    诗人简介
    马致远,著名戏曲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
    【明作者】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①,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②西风③瘦马④。
    夕阳西下,
    断肠人⑤在天涯⑥。
    【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归巢的鸟鸦。②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公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③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④瘦马:瘦骨如柴的马。⑤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游子,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⑥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内容梳理】
    【析标题】
    (1)补——主语
    (2)切——对象/事件
    首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标题的主语为诗人自己。其次,“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诗歌详解: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勾勒出 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中心思想: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课堂练习◆
    1.《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答案】C。乐景反衬哀情,成为心碎断肠的触发物。
    诗歌体裁总结:
    乐府诗、五言律诗、元曲、近体诗
    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体裁。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有几字就是几言绝句。常见的绝句是有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绝句不一定要对仗对偶。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是:
    (1)以格律分类,古体诗和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前者不受格律限制,后者则受格律的限制。
    (2)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也有少数三言和六言。
    4.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EQ \\ac(○,练) EQ \\ac(○,习) EQ \\ac(○,巩) EQ \\ac(○,固)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3分)
    【答案】(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
    2.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4分)
    【答案】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孕育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3分)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1分)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 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1分)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两句抒情作铺垫。(1分)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语近情遥”意思是所说的话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浅显易懂的,但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深远的。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思念家乡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2分)
    【答案】这首诗中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预示着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新的事物诞生,蕴含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答案】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Q \\ac(○,文) EQ \\ac(○,言) EQ \\ac(○,积) EQ \\ac(○,累)
    一、写景抒情诗歌产生原因
    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二、写景抒情诗歌的特点
    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三、景与情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描写了柳絮、杜鹃等景物,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与朋友离别的伤感情绪相契合。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再看这首《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的是温馨的景色,但是整首曲表达的确是漂泊天涯、无以为家的游子的孤独凄凉。这句也是通过“乐”景衬“哀”情。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的“呼啸的北风,遮住太阳的千里黄云,漫天飞舞的大雪,阴沉沉的天气”景象衬托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慷慨豪情,这里运用了“以哀景衬乐情”的手法。
    ◆课堂练习◆
    时间与地点
    【实词积累】
    【文言积累】
    【迁移练习】
    翻译下面语句。
    1.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答案】在早上告别黄河离开,在晚上到达黑山。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译文:屠夫(正)要离开,转过头看堆积的柴火那里,一只狼在那里(挖洞)。
    3.木兰在替父从军前,也曾“当户织”;从军时,和“火伴”“ 关山度若飞”;而归来之后,父母“出郭相扶将”去迎接她。
    译文:木兰在替父从军前,也曾对着(门)织布;从军时和同伍的士兵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而归来之后,父母互相扶持着出(城)去迎接她。
    诗歌
    景物及其特点

    景情关系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秋雨连江,夜暮降临等凄清的景物;清晨雾中的远山。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哀景衬乐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细雨,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周
    围的柳树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
    诗人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表现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乐景衬哀情
    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
    文言文
    文言例句
    表示过去时
    曾经
    (较长时间)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刚刚
    (较短时间)

    大儿初醒声《口技》
    进行时
    适逢,正赶上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方欲行《狼》
    将来时
    后来
    (较长时间)
    已而
    已而夕阳下山《醉翁亭记》
    不久
    (较短时间)
    既而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未来很短时间
    一会儿
    俄而
    顷刻
    少时
    俄而雪骤《咏雪》
    而顷刻两毙《狼》
    少时,一狼径去《狼》
    突然发生
    突然,忽然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
    屠暴起《狼》
    一天中的时刻
    清晨,日出
    中午
    黄昏,傍晚
    晚上

    日中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暮至黄河边《木兰诗》
    昨夜见军帖《木兰诗》
    一般词
    (含义广泛,通用)
    单扇的门,或者泛指门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郊外,田野

    顾野有麦场《狼》
    关塞山岭
    关山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城,城郭,
    内城,外城
    郭(“城”与“郭”并称时,“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城”“郭”连用
    时泛指城。)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特殊词
    (含义具体,特定)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诸葛庐
    南阳诸葛庐《陋室铭》
    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子云亭
    西蜀子云亭《陋室铭》
    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明堂
    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文言词语
    文言例句
    解读
    寒雪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咏雪》
    时间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寒雪日

    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时间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当时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
    时间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每天

    一屠晚归《狼》
    时间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晚上

    一狼洞其中《狼》
    地点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挖洞
    相关教案

    第13讲 【作文】抓特点,写人物 教师版: 这是一份第13讲 【作文】抓特点,写人物 教师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前序知识,作文题目,迁移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0讲 【作文】重观察,写具体 教师版: 这是一份第10讲 【作文】重观察,写具体 教师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前序知识,故事梗概,参考答案,义项积累,迁移练习,实词字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讲 【古文】《世说新语二则》精讲 教师版: 这是一份第8讲 【古文】《世说新语二则》精讲 教师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世说新语》儿童故事四则,知识详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教师版 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