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9.初高中化学衔接——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差量法 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9.初高中化学衔接——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差量法 学案01
    29.初高中化学衔接——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差量法 学案02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9.初高中化学衔接——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差量法

    展开
    这是一份29.初高中化学衔接——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差量法,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固体差量,液体差量,气体差量,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高中化学衔接——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差量法

    第一部分: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理解差量计算的原理

    差量法是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题方法。我们甚至把差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中的一种特殊产物。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一般说来,化学反应前后凡有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密度差、压强差等差量都可用差量法求解。

    知识点2: 掌握差量法的适用条件:

    (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知识点3:掌握差量法解题步骤

         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形成差量的原因(即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

         找出差量与已知量、未知量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比例式(对应成比例,注意:单位要一致)。

         求解。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和处理建议

    初中教材要求:

    不作要求

    高中要求:

    差量法作为高中化学计算的一种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建议:

    在高中化学第一册 第二章<<碱金属>>部分补充并强化练习差量计算

    第三部分:教案     差量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差量计算法

    能力目标:把握差量计算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差量计算的简捷性

    教学过程

    一、固体差量

    例1.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分析Fe+CuSO4=FeSO4+Cu

        56            64

    (离开铁棒)(回到铁棒)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棒的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铜。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离开铁棒的同时,就有64份质量的铜回到铁棒上,则使棒的质量增加64-56=8(份)。现已知棒的质量增加100.8克-100克=0.8克,则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Fe+CuCO4=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差量)

    56            64     64-56=8

    x                100.8克-100克=0.8克

    56∶8=x∶0.8克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二、液体差量

    例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分析:Fe+H2SO4 = FeSO4+ H2

         56             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溶液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氢气。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进入”溶液中的同时,则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从溶液中逸出,故溶液质量增加56-2=54(份)。由题目给的差量 55.4克-50克=5.4克,据此便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Fe+H2SO4=FeSO4+H2↑溶液质量增加(差量)

    56           2    56-2=54

    10x克            55.4克-50克= 5.4克

    56∶54=10x克∶5.4克

    答:此铁的纯度为56%。

    三、气体差量

    例3.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分析:CuO+CO= Cu+CO2

              28    44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气体质量增加的原因是CO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每28份质量的CO参加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CO2,使气体质量增加44-28=16(份)。现已知气体质量增加 18克-12克=6克,据此便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

     

    CuO+CO= Cu+CO2气体质量增加(差量)

        28    44   44-28=16

    12x克          18克-12克=6克

    答: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87.5%。

     四、其他

    例4.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待天平平衡后,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

    分析:①因硫酸足量,故铁和镁全参加反应。

    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②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天平两端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加入的金属和生成的氢气。[来源:学科网ZXXK]

    ③分别加入铁和镁后,只有当天平两端增加的质量相同时,天平才可仍保持平衡。[来源:学.科.网]

    解:设所加铁与镁的质量分别为x、y(此时天平两端增加的质量均为a)。

    Fe+H2SO4=FeSO4+ H2↑增加的质量(差量)

    56           2   56-2=54

    x                   a

    Mg+H2SO4=MgSO4+ H2↑增加的质量(差量)

    24           2     24-2=22[来源:学科网]

    y                      a

    56∶54= x∶a

    24∶22=y∶a

    答:当酸足量时,所加的铁与镁的质量比为77∶81时天平仍保持平衡。

    第四部分 习题

    1   agNa2CO3和NaHCO3混合物加热至质量减少到bg,则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

    2    将44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有过氧化钠的硬质玻璃管,发现导出的气体变为38.4g,问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反应?有多少过氧化钠参加了反应?( 此过程中发生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有15.6g过氧化钠参加了反应。)

    3   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A. Fe    B. Al    C.Ba(OH)2    D.Na2CO3

    4   是实验室常用有机溶剂,取一定量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若中完全燃烧反应生成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

    A6.72L  B13.44L  C15.68L  D22.4L

    解析:由于,可知(液)在氧气中燃烧时,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本题燃烧后最后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仍为,在标况下其体积为。故正确答案D

    5天平两端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内盛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将物质的量都为的铝和镁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的烧杯中,反应完毕后,在哪一盘的烧杯中加入多少克同种金属才能平衡。

    解析:开始反应前和反应后均要求天平平衡,实质上是要求最终增加溶液的质量相等,即可利用溶液质量增加这一实质求解。[来源:学科网]

    解:右盘:溶液质量增加

          2g   

           

    左盘:   溶液质量增加

           6g   

                

    由于,放入铝的左盘要净重克,设在右盘应再加入镁的质量为

    右盘:  溶液反应增加[来源:学&科&网Z&X&X&K]

              

              

    求得  

    答:应在右盘烧杯中再加镁才能保持平衡。

     

    相关学案

    30.初高中化学衔接——元素族的学习: 这是一份30.初高中化学衔接——元素族的学习,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编排的意图分析,学习方法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2.初高中化学衔接——质量守恒法、原子守恒法等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这是一份32.初高中化学衔接——质量守恒法、原子守恒法等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共2页。

    17.初高中化学衔接——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这是一份17.初高中化学衔接——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共11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