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题组训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题组训练)(解析版).docx
    • 讲义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docx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01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02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03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01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02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03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01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02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文件包含考点02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docx、考点02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题组训练解析版docx、考点02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题组训练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点二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

    ——突破高考第2

    考点讲义

    一、考点解读

    所谓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就是通过分析作者的推理过程,明确作者的推理依据和句句、段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能准确辨识作者的观点态度。此题一般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在考查难度上较第1题难度上有所提升。

    二、知识储备

    (一)整体感知,明确关系

    首先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思考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句子或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主要有假设、转折、因果、目的、条件、并列等。其中命题选项可能会存在假设关系倒置、转折关系倒置、强加因果、因果关系倒置、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并列关系变成转折关系等现象,进而影响判断作者观点态度的结果。

    (二)明辨态度,正确推断

    在判断观点态度时要分清楚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往往观点鲜明、态度明确,隐性信息则需要通过以原文为基础的“推断和想象”,进而推断出文章想表达的观点态度。推断要合乎逻辑,联想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切不可主观臆断;并且要综合归纳文本信息,排除干扰信息,进而推衍出合乎文本观点态度的新信息。

    (三)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熟悉常见的设误类型也能在作答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第1题的基础上,考生已经对文章话题、主要内容、论点、论据有宏观了解,再对文章观点态度进行归纳,符合人类认知顺序和认知规律。在知识储备上,考生必须熟悉此类题型的命题形式和设误角度。此题选项往往运用复句形式概括文本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观点态度。主要有以下四种设误形式:

    设误类型

    错点设置

    辨析方法

     

     

    混淆关系

    命题者有意混淆各种推断关系,比如将并列与转折、递进混淆,将假设与现实混淆,将条件与结果混淆、将充分(必要)条件与必要(充分)条件混淆。尤其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句间关系,关注表示不同逻辑关系的连词,如“并且”、“不仅”、“如果”、“只有”、“才”、“只要”、“就”、“因此”“因为”“之所以”等词语,再根据文本推断。

     

     

     

    说法绝对

    命题者不尊重原文的客观陈述,故意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忽略原文在条件、范围、程度、情态、分寸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地位、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原文的结论。

    解答这类题目,要重点关注表示条件、范围、程度、情态、分寸的词语和句子,注意选项中“就”“全”“都”“最”“可以”“一定”等词语;找到选项所对应的相关语句,逐句比对,找出两者之间在逻辑表述上的细微差别,从而准确锁定答案。

     

     

     

    无中生有

    题干选项的相关表述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依据,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选项所得论断是命题者断章取义、凭空捏造出的某种意思,目的是迷惑考生。此类选项的难点在于,从事理上来看陈述的观点似乎是正确的,考生如果脱离文本,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难排除选项,具有比较强的迷惑性。

    解答此类题目,要依据文本,明确选项的对应语段,分析原文句子的推断类型,准确把握原文观点,规范思维方向,锁定正确答案。

     

     

     

    暗示推断

    选项的表述是对原文某一现象的总结或者对某一观点的转换陈述,原文并没有对该表述的现成文字呈现,需要考生根据原文已有信息,准确推断其是否正确。

    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会有一定的暗示,解题时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

    三、解题要领

    与筛选整合信息相比,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总体把握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态度,明确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文章的某些结论,准确抓住句句、段段、观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并还原到原文相应位置,接着仔细阅读原文上下文语段,圈画有逻辑关系提示的连词、副词等关键词。最后全方位比较、分析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区别,尤其注意选项中逻辑关系是否成立,推断的结论是否符合原文观点态度。对于一些难以判断的句子,可以尝试运用代入法,将选项中句子还原到原文语境,重新阅读,体会句子在语意上的细微变化,最终做出正确判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挖掘原文中的隐含暗示信息,明确作者隐含的看法,进而比对选项与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一致。

    四、典题导引

    在比对关系中,要注意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选项句子一般是对原文的归纳概括,比对时,要首先找到原文中相关语段,仔细分析原文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作者观点态度。

    (一)对比关系

    1.

    选项: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原句:“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

    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选项与原文在“诗歌是时间的艺术”的表述上意思是一致的,观点相同,但是选项中的结果“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原文说“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原文的观点是用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用绘画来描述事情比不上诗歌生动明白。选项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偷换了结果。

    2.

    选项: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原句: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选项中第一句话与原文“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观点一致,但是第二句话因此得出的结果却与作者观点大不相同,原文中作者认为“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选项中“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这一结论和原文观点背道而驰。

    3.

    选项: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原句: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比对结果:一致

    理由:这个选项是对材料理解的情景化设计,假设所陈述的情况是原文相关语句的深度理解,原文对《汉书·地理志》观点是“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战国”属于古国,“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属于历史政区。由此可见,选项的观点是符合原文的。

    (二)说法绝对

    4.

    选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原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原文分析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有的已经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原因,但并没有强调何种原因为主,所以,选项中所说的“主要得益于”表述过于夸张,夸大功效,说法过于绝对。

    (三)无中生有

    5.

    选项: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原句: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选项中的第一个分句观点对应原文“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是符合文章观点态度的,但是第二个分句“也是比传统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在文中并没有提及,并且文章中也没有将两者比较,所以第二个分句属于无中生有。

    (四)暗示推断

    6.

    选项: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原句: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落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比对结果:一致

    理由:从原文“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可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当下规划具有参考价值。而“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则从理论上阐述了历史地理学对规律的探寻,并点明“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与选项所陈述的“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观点一致。

    7.

    选项: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原句: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选项中的“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是原文事件概括,“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是命题者推导出来的结论。但是结合原文“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可见,绘画也可以叙述动作,抓住一个关键画面表现动作全过程;诗歌也可以描绘静物,只是要化静为动,如王维的诗歌,大多是以动衬静,所以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非没有道理。虽然文章中作者没有发表对王维诗歌的现成看法,但是可以依据文本中的句子分析得知。

    五、随堂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小题。(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月考)

    材料一:

    面对重大灾害、困难,文艺的作用不言而喻。文艺界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推出后,官方微博点击量一天内突破900万,之后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在二十家卫视和百余家地方电视台播出。这一现象反映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鼓舞斗志、慰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工作者该如何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呢?

    首先,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这次疫情危害严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也使主旋律更为激越。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疫”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厚底蕴。比如,一批批医护人员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奔赴抗疫一线,千里之外的菜农驾车将万斤蔬菜捐献运送到疫区,年轻护士因长时间的封闭工作疲惫不堪却仍然冲锋在前、恪尽职守……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奋斗着,体现出整体组织性和个体自觉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正像歌曲《坚信爱会赢》所说,“长江黄河水流长,我们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

    其次,应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形象真切的表达。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其中的关键,是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写《红楼梦》组曲之时不可能穿越到古代,但这并不影响他写出名篇佳作,关键在于对内容的深入体悟,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二是形象生动的表达。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倾向“应由情境和情节本身产生出来,而不应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应该“通过情节发展本身生动活泼地仿佛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意思。面对疫情的创作也是如此,应用生动的形象、词句、情节、旋律去描绘、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宣示、口号上。近日一幅《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的漫画被网友大量转发、点赞,正是形象化表达的功效。

    最后,应抱有更为高远的艺术理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是在不断战胜灾难中前进的,一方面抗击疫情促使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致,彰显了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再者,战胜疫情的经历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的契机。疫情中当然也暴露出了一些价值观的落后和社会治理的短板,显现出一些人精神境界的低洼和公德意识的薄弱,这些都可以在高远的艺术理想中,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去对比、去反思、去呈现,给人以灵魂的触动和警醒;抱有远大理想,同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都是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能,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升增添新的力量。

    (摘编自袁正领《如何把握战“疫”主题下的艺术创作》,有删改)

    材料二:

    作家艺术家如何才能筑就高峰?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这些都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当然,筑就高峰还需具备多方条件,比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与读者进行充分交流;与时代保持密切联系,到时代的深处、生活的腹地中去思考,等等。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作家艺术家要有贡献鲜明时代气息的独特审美创造,对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热情,潜下心来,不被功利主义左右。

    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作家要穿透纷纭驳杂的表象,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通过作品交付给读者,启迪人们认识生活,理解时代。这是作家的天职,也是文学的天职。

    (摘编自《冯骥才专访:作家艺术家要勇担时代责任》,有删改)

    材料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如《亲爱的翻译官》等“时尚职场剧”所展现的职场与真实职场存在隔膜。 

    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和身临其境感。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而“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虚空”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现实主义创作不是对生活的同格化描摹,它需要对现实进行提炼和概括,需要塑造一批紧扣时代发展,生动鲜活且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形象。最后,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以网文IP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知及公德意识之间存在较大冲突。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且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只有少量作品如《春风十里不如你》《如果蜗牛有爱情》《一起同过窗》有着较强的生活实感,体现了青年人应有的思想格局。

    (摘编自戴清《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如何才能羽翼丰满》,有删改)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抱有高远的艺术理想,一方面能彰显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同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相辅相成。

    B.作家艺术家要筑就高峰,除了创作要取材于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外,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

    C.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形象地阐明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作家要勇担时代责任,这是作家的天职。

    D.有些作品因为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导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

    【答案】C

    【解析】A项,曲解文意,见材料一第四自然段,“这二者”一是指对于疫情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在高远的艺术理想中,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去对比、去反思、去呈现,给人以灵魂的触动和警醒;由“同时也”可见二是指“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B项,以偏概全,见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作家艺术家要筑就高峰,除题干所说外,“还需具备多方条件”。D项,强加因果,见材料三,“且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与前句构成递进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第2小题。(浙江省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联考)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抑大令(王献之),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

    2.关于“盛唐之音”,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B.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故称“盛唐之音”。

    C.盛唐时代的绝句和七古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在当时的社会最为流行,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D.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答案】C

    【解析】A项“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错误,依据文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推断可知,“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说的是书法,不包括李白的诗。故此种说法属于张冠李戴。B项“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故称‘盛唐之音’”错误。根据第六段第一行“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推断可知,“盛唐之音”指的是“一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故此种说法属于偷换概念。D项“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错误,依据文句“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分析可知,原文不包括绘画。故此种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2 明确观点,合理推断(讲义+词组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2 明确观点,合理推断(讲义+词组训练),文件包含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2明确观点合理推断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doc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2明确观点合理推断讲义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训练: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训练: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共30页。

    考点19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考点19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解读,典题导引,随堂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考点02 分析逻辑关系,辨识观点态度(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