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共4篇)

    2023-07-31 15:56:18 487次浏览 作者:小学音乐教案
    99%的老师看了都会下载的成套备课资料: 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
    前往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们介绍了藏族音乐的历史和特点。学生们了解到,藏族音乐多以自然景观、家乡风情和人生哲理为主题,通过独特的音调、节奏和歌词,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们也被引导去感受这些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情绪,从而更好地理解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通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这样设计的音乐教学,学生们将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学习音乐,他们还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依马呀吉松》教案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依马呀吉松》。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依马呀吉松》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依马呀吉松》并了解藏族民歌的一些风格特点和风土人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和小组探究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精神。

    3、知识与技能:重点强调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学跳藏族踢踏舞的简单舞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

    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依马呀吉松》。

    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里面的前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走进西藏》。

    教师:听到这首歌曲你们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美丽景色?

    2、教师:同学们,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的藏族同胞,也有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而又神秘的西藏吧!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藏族歌曲《依马呀吉松》。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浓浓的藏族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走进西藏》学生们都非常的熟悉,这样可以更好让学生对藏族音乐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教学建议:运用情景教学法、谈话法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聆听、感受、体验

    (一)聆听歌曲

    1、聆听歌曲《依马呀吉松》。

    教师:注意聆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

    2、带着问题再听歌曲。

    教师:这是一首藏族歌曲,由于西藏地域辽阔,方言各异,民族风格独具特色。《依马呀吉松》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分享。

    4、教师小结:《依马呀吉松》的音乐特点是高亢婉转、优美动听、清新流畅。

    (二)学唱歌曲

    1、朗诵歌词,教师解释歌词中衬词的意思。

    教师:“索呀儿惹洛”、“来斯马拉松松”等这些都是歌曲中的衬词,为了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同学们要从中体会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这里没有按照以往的常规先学谱后学词,因为这首歌曲的词里面包含了很多衬词,能体现西部风情的风土人情,学生能很快的了解藏族风格的特点便于教师下一步教学。】

    2、教师范唱,学生小声哼唱。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自己的坐姿,用“啦”小声随老师唱,注意你们声音的弹性和气息的支持。

    【设计意图:歌曲里面有很多前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教师范唱可强调这些地方,同时引导学生用明亮、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学习歌曲节奏。

    ①教师: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歌曲的节奏及强弱规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歌曲的节奏特点。

    ②学生用“哒”读节奏注意每一个乐句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先让同学们了解节奏型,这样对后面的教学中学习踢踏舞步以及学唱歌曲都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歌曲的曲调。

    ①教师弹旋律,学生用“啦”哼唱,先慢唱然后速度还原。

    ②学生随琴视唱曲谱。

    ③学生画旋律线(找同学板演)用曲线的形式。

    【设计意图:因为歌曲比较简单,学生节奏已经掌握,再逐句教唱已经没有必要,鼓励学生自己哼唱旋律可以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5、加入歌词演唱。

    ①学生自己识谱唱歌词。

    ②全体学生齐唱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

    ③教师领唱学生随老师齐唱。

    ④分小组演唱比赛。

    【设计意图: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分小组唱实际上是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唱的最好。】

    (三)表演歌曲

    1、学习藏族的踢踏舞。

    教师:“依马呀吉松”是流行在四川巴塘一带的堆谐曲。堆谐是代表性的藏族舞,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舞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下面老师就教同学们几个简单的舞步,看谁的模仿力最强。

    2、教师示范,强调动作要领。

    3、找个别同学上台前表演,其他同学伴唱。

    【设计意图:如何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歌曲,体会藏族人民的热爱家乡的情感,我认为仅仅学会歌曲是不够的,通过学习踢踏舞的简单舞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舞蹈给同学们带来的欢乐,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

    三、课堂小结

    1、边唱边舞。

    2、随音乐出教室

    【设计意图:当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的唱起来跳起来,还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随音乐出教室可以达到一种课未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深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喜欢上聆听,并且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尤其要突出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并不能千篇一律的演唱各名族的歌曲。然后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分辨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等民歌体裁。并且哼唱其中的音乐主题。这都有助于对本民族的民歌加强理解与掌握其韵味。

    3、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1、认真细致的聆听这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民歌的内容、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要了解民歌体裁“花儿”。

    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首先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并且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的位置。然后同学们想想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再进行回答。

    师:西北是黄土地与蓝天,不是喧嚣的尘世、色调、景物,这和我们南方的大都市是有区别的。西北音乐的声音都比较单调,很多东西是凝重不变的,就像西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是用音乐排解心中的苦闷,用歌声表达自己不能随便告于他人的情感,所以我们听到的陕北民歌才会感觉那么悠远,绵长,听到《走西口》才会让人肝肠寸断。

    三、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播放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青海是江、河之源,冰川晶莹、湖泊如镜、万涓清流。草原绿茵如毯、油菜如金、牛羊如云。这块净土,孕育了无数优美的民歌,也孕育出王骆宾这样的民歌之子。那么,接下来,我们听一首青海的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民歌演唱的内容是什么吗?

    生:这首民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采用比兴手法。

    师:同学能发现这首歌曲的特点又是什么吗?

    生:歌曲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2、介绍“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歌曲音域宽广、音调淳朴,由上下两句构成。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多次出现四度跳进与大跳,表现鲜明的地方色彩。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宁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3、复听歌曲,带领学生们用方言演唱。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是“花儿”,并且对其代表作品《上去高山望平川》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分析。同学们课后可以更加深层次的探究“花儿”的风格特征,感受民间歌手演唱时,运用的方言,衬词衬腔、发声方法。认识这首歌,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认识“花儿”这种民歌体裁。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新疆舞曲第二号》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新疆舞曲第二号》,体验新疆人民豪爽的性格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2、模仿学习新疆舞动作,通过体验和编创舞蹈,进一步掌握新疆的音乐风格。

    3、音乐与舞蹈本是一家,通过欣赏《新疆舞曲第二号》体验新疆舞曲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新疆舞曲第二号》教案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感受新疆舞曲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即兴编创新疆舞蹈并表演,使歌舞一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片,这幅图片展现的地方在我国的西北部,那里是智慧而又正义的阿凡提的故乡,你猜出是哪里了吗?

    新疆,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新疆)

    新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图片中来感受。(师随机介绍)

    新疆美吗?新疆风景美,人美,歌舞更美。

    三、新课教学

    1、欣赏《新疆舞曲》第二号。

    让我们来听一首钢琴独奏曲,听听乐曲是哪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格音乐,为什么?

    2、学生讨论。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小伙子们敲着手鼓与姑娘们边歌边舞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所见。这首舞曲就是我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丁善德采用新疆民歌为主题写成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独奏曲。它描绘了节日中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3、分析歌曲结构。

    乐曲是三段体结构。第一段以手鼓节奏为引子,并在这样的伴奏音型上,奏出了欢乐歌舞的主题:这一主题通过重复、转调和发展,力度加强,变得更为热烈。但随即出现一段舒缓、柔和的旋律,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它取材于第二段的主题音调,起到过渡的作用。在静寂中,手鼓的节奏突然响起,第二段的主题随之出现:手鼓节奏始终伴随着旋律,犹如小伙子敲起手鼓,引吭高歌。在第一段主题再现后,乐曲在强烈的手鼓声中结束。作曲家以豪放的笔调、艳丽的色彩及粗犷的风格,描绘了一幅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风俗画。

    4、复听。

    设问:乐曲中的伴奏音型节奏是模仿新疆少数民族中哪件民族乐器?

    5、学生讨论。

    手鼓。

    6、再听。

    全体学生模仿手鼓的节奏。

    7、学习简单的新疆舞步,和着音乐跳一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疆的民歌,也学习了新疆的舞蹈,你喜欢吗?现在就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出教室,你可以是唱着歌曲,也可以是跳着舞蹈走出教室。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四季调》教案

    教学内容

    演奏《四季调》。

    教材分析

    《四季调》是我国青海民歌,是一首传统的情歌。以春、夏、秋、冬四季盛开什么花为起句,表达了少女的情意。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包含三个乐句。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上句结尾上扬,以羽调式的主音为落音;下句句末下行,落在下方的主音上,互相呼应。第三乐句取材于第二乐句,在结构中起补充的作用。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律动感,具有“花儿”的风格。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四季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四季调》旋律和所表现的内容。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感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

    3、能力发展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欲望。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四季调》。

    教学难点

    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象,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四季调》

    1、介绍传统青海民歌《四季调》,以春、夏、秋、冬四季开什么花为开头,所以称为“四季调”。

    2、初听第一段音乐,感受青海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再次复听这一段,请学生选用双响筒、沙槌、三角铁、铃鼓或其他打击乐器为主旋律伴奏,体验青海民歌的风格。

    3、欣赏全曲。

    设问:《四季歌》的曲调共出现几次?它们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请用力度记号把它记录下来。

    4、再次聆听全曲。

    设问:

    (1)全曲在音色彩上有什么变化?能说出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及形式吗?

    (2)从力度与音色的变化上,你能否体验出每段的情绪变化,从而与“四季”联系起来,说说你的体验。

    5、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谁能最完整地把《四季歌》的曲调哼唱出来,谁就是优胜者。

    三、小结

    按照最初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感受不同力度与音色的变化,基本能体验到每段音乐的情绪变化。一首看似简单的民歌,在经过改编之后能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学生听起来也不至于枯燥,从而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


    阅读全文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