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3篇)

《草原》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一自然。。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了解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一、 单元导入 交流预习
- 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关于作者触摸大自然的山水湖海、花草树木表达所思所想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一个是阅读的目标,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一个是习作的目标,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2.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的陈巴尔虎旗的草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通过触摸大自然的草原来表达情感、主题的。
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简介作者老舍。
二、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1.让我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近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自然段后空白的地方写上一两个词语提示自己。同桌交流。
2.交流分享。
你能借助各部分主要意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吗?
这次访问,我看到了美丽迷人的草原。离目的地几十里,主人们就骑马盛装来相迎。来到蒙古包外,主人们下马人情迎接我们。进了蒙古包,主人和我们把酒联欢,场面热烈感人。太阳偏西了,我们才和主人们依依惜别。
3.出示词语自由认读,读出草原的旖旎风光。
4.指导书写“毯 襟 涩”。
三、初读课文,感受草原美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草原美在哪些景物?画出相关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2.展开想象:你会看到怎样的天,闻到怎样的空气?体会草原的空气新鲜与作者的心情。
3.在你脑海中,一碧千里是怎样的画面?这样的广阔应该怎么读?拓展介绍内蒙古草原。
4.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反复读这个句子,哪个词用得最巧妙?(绣)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境还可以比作什么?
面对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用朗读告诉大家这美丽的草原之景。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6.“这种境界”是指什么?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做什么?
在音乐声中朗读,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
7.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交流并小结: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抒发了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第1自然段。这节课我们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二、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
1.自由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并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2.这段话描写了什么场景?(迎接客人)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把“飞”改成“跑”行吗?,更能体现草原人民的热情。用“彩虹”来比喻草原人民一是因为草原人民穿着各色的衣裳,二是比喻草原人民的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联系生活实际,你会这么做吗?尽管语言不通,但心意却是相通的。
4.“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5.“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我们对蒙古族人民的友谊又从何体现呢?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深情
1.面对着这样热情的蒙古族人民,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分别呢?所以尽管夕阳已经西落,大家仍然谈兴正浓。
2.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
3.课文主要写的是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不论是景色美还是人情美,所表现的都是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草原景和草原人来展开的,所以本文以“草原”为题。
4.小结: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草原的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单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草原人民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
草原
风景美 人情美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qiū)渲染(xuàn )迂回( yū)蒙古包( měng )
襟飘带舞( 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 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
2.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
第1课《草原》(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图片导入。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放声朗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1.引导想象,指导学法。
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文联系,激起疑问。
(1)“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齐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3)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画面?
3.小结:
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读写结合,个性表达。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五、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六、抓关键句,学习“远迎”一节。
(指名读)你在“飞”字中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小结: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主客相见时骏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蒙汉人民之间的情在飞呀!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