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衔接教材讲解(2)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衔接教材讲解(2) 教案01
    高中语文衔接教材讲解(2) 教案02
    高中语文衔接教材讲解(2) 教案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衔接教材讲解(2)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衔接教材讲解(2),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几种重要的文言句式,情感主旨类,表达技巧类,语言类,多角度综合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初高中衔接教材讲解提要

    第一部分
    第1讲 认识语文 喜欢语文 学好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现代汉语语法
    第2讲 汉字与词性 第3讲 短语结构类型
    第4讲 单句成份 第5讲 高中病句识别方法

    第三部分 高中阅读部分
    第6讲 文言文讲解 第7讲 诗歌鉴赏
    第8讲 论述类文本解读 第9讲 小说阅读技巧
    第10讲 散文阅读技巧

    第四部分 高中作文部分
    第11讲 材料作文写作流程
    第12讲 走出“材料作文”写作误区
    第13讲 材料作文审材与立意
    第14讲 材料作文拟题例说
    第15讲 “写作材料”的活用
    第16讲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第17讲 文段构段技巧
    第18讲 文采段构段例说

    附录: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析精练


    第五讲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
    1、概述
    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2、名词用作动词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3、名词作状语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如:
    ①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①“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如:
    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如:
    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赤壁之战》)
    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如:
    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如: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①“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②“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3)时间名词作状语。
    ⑴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如:
    ①日削月割。(《六国论》)
    ①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
    ⑵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
    ①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天”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这个动词既与原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又能恰当支配句中的宾语。如: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①“私”用作动词,译为“偏爱”。②“明”用作动词,译为“照明”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如:
    ①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
    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促织》)
    ①“昂”是使动用法,使……昂贵,译为抬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使+宾+为+名”的形式对译。如:
    ①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
    ①“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作主将”。
    6、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意动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时的形容词和名词都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以+宾+为+形”的形式对译。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美”是意动用法,“美我”译为“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宾+为+名”的形式对译。
    ①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①“宝”是意动用法,“宝珠玉”就是把珠玉看成宝物。
    7、思路导析及小结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的语言环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分,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从内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考查大家根据上下文辨析常用词词义的能力。包括实词的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虚词的一般用法等。二是考查大家能否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包括句式辩识,句译选择等。三是考查大家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也就是整体阅读能力。这些情况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际是不很协调的。它启示我们,一定要在高中起始阶段认真读熟读透课文,注重积累和掌握常用文言文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言文句式和有关的文化常识等,其中尤以词义积累为基础。

    二、几种重要的文言句式
    1、概述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2、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的说,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形成“……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
    (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3、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着,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着,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4、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⑶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⑷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⑴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⑵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动词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省略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如:永州之野产野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6、思路导析及小结
    翻译题的考查是每年高考必考项目之一,高考直接考察翻译的分数为10分,而省均分往往仅三四分。翻译的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的过程中会常常涉及到文言句式。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是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高考考查古汉语的句式,主要把它糅合在翻译中考查。
    今后高考,一方面不会设题直接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另一方面会在翻译句子或理解词语题中涉及文言句式的考查,着眼与理解和运用,即考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用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通常是以翻译句子和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误的判断的形式出现的。要做好翻译,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1、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对我们同学来说,主要是“信”、“达”二字。所谓的“信”,就是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从词语到结构的直接对译。“意译”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记忆。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唯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
    2、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如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但大多数特殊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距,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不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或用法。
    3、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词类活用,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的把握。如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既来之,则安之”一句,若是孤立的看,可能是会受到现代汉语的影响而误解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看,结合上文“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进行揣摩,则可推断“来”和“安”是使动用法,分别相当于“使……前来归顺”和“使……安定生活”。
    4、勤于实践。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对”“换”“留”“删”“补”“调”。“对”就是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够词成分的词,如“师”替换成“军队”。“留”就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现代汉语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以这样处理。“删”是删略,文言文句子中有些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连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译,而且删后又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补”就是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语意不能省略的部分。“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装句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可以编为如下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第七讲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析

    一、形象(意象)类
    名词解释:
    形象(意象)——形象(意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指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意象)。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3)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格式:
    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
    (形象+形象特征) + (形象意义)
    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示例:
    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
    (1)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2)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3)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示例:
    试分析下面诗中的诗人形象。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参考答案:
    (1)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2)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者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二、意境类
    名词解释: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题目类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示例: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步骤一)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步骤一)。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步骤三)
    三、情感主旨类
    题目类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通过什么 + 抒发什么
    (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
    答题步骤: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示例:
    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
    ⑴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⑵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示例:
    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参考答案: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四、表达技巧类
    题目类型: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
    答题步骤: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示例:
    下面这首词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参考答案:
    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五、语言类
    (一)诗眼炼字类
    题目类型: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3)你认为这首诗(第*联*句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题格式:
    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答题步骤:
    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参考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示例: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参考答案: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步骤一)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步骤二),使画面具有动感。(步骤三)
    (二)关键字词类
    题目类型: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题格式:
    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步骤: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一要注意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要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後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参考答案: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三)语言风格特色类
    题目类型: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格式:
    语言风格+举例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步骤: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参考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示例: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六、多角度综合类
    从以上提及的多个角度综合设问,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理清共几问,分清各问的类型,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各问答题要领参照上文,注意根据提问方式,灵活处理侧重点,严防出现漏答或无意义的内容重复。
    (一)开放题型类
    开放型题是近几年才在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其用意也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辨证的能力,这种题型相比其他的主观题而言有更大的优越性,对检测学生的能力有更好效果,这更能达到检测和选拔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江苏卷已有该类型。
    对这类题型的解答,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却有论述的合理与不合理之说。所以,要想使自己的论述做到合理,也并不是轻易能够做好的,这除了在平时的备考训练外,还需要了解一些解题策略才能够面地面对这种题型游刃有余。在答题时,不应只有自己的分析和说明,也应照顾到原诗,把原诗中的个别有用的诗词引用到你的分析中,这样使分析更显得有理有据,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辨证能力自然而然体现出来了。
    题型分析
    (1)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示例: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失误及矫正:
    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阐明理由不得要领。但前者失误是最主要的。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的丢分。在阐明理由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在答题时还会出现一种毛病,那就是不考虑诗论的内容,只是从诗歌本身来考虑,这样的答题一定是不准确的。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要求。
    (二)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示例: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示例:
    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 春 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参考答案:
    不相同。《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
    失误及矫正:
    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第八讲 论述类文章阅读

    树立一种观念:答案只在文章里,不在头脑中(不可想当然)。
    具备两种心理状态:阅读文章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辨别答案时要十分仔细。
    做题步骤:一读 读文本晓大意;二读 审题目做标记 定范围细筛选 抓关键确答案 回归原文验答案
    常见的误区设置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5、转化失误:
    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变相对为绝对——注意:“可能”、“一些”、“肯定”、“一定”、“也许”、大概、绝大多数、差不多等。
    6、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注意“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等词。
    7、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8、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有效信息句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9、答非所问:尽管选项出自文章,但与题干毫不相干。
    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
    科技文阅读的所有单项选择题的选项都源自提供的文本,文本与选项的不同点只在于内容的表述,当然,这其中也包含有内容的概括、筛选和整合。为此,同学们做题的第一要旨就在于准确地找出选项所对应的文本信息,诸多优秀考生的临场经验告诉我们:谁找准了对位的文本信息,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
    做对科技文阅读题的另一半成功要旨来自“对位的文本信息”与“选项内容”的比照。在“文本”与“选项”的比照上,不仅需要精确的逻辑思维,同时也需要敏锐的识别力。同学们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要通过到位的指导和严实的训练,练就出这双“火眼金睛”。
    第九讲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环境题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2.答题指要
    解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映衬)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情节题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⒈情节的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⑴ 情节安排的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把后发生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按顺序叙述。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简要补充。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答题指要
    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
    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分析人物形象
    1.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他人物的言行,事件叙述等烘托所,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3.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
    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
    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概括主题内容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从作者背景、人物特征、情节发展、语言情感色彩、整体倾向。
    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主题的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五、分析写作技巧
    1.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解题思路
    表达方式
    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5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6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⑴小说常用的开头
    A. 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⑵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分析小说的标题
    一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六、品味语言特色
    解题思路
    ①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②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③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第十讲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题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题型二 线索作用分析题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寻找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看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题型三 理解词语的含义题

    一“联”
    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题型四 理解句子的含意题

    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题型五 句段作用分析题

    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起下文。③为下文做铺垫。④提供背景,渲染气氛。
    中间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③照应前文,结构严谨。④发人深思,意蕴深远。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题型六 表达技巧鉴赏题

    修辞
    手法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散文常用)
    表达
    方式
    记叙
    ①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②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③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③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散文常用)
    抒情
    ①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散文常用)
    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散文常用)
    行文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等

    题型七 语言特色鉴赏题

    1.用词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
    古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长句短
    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
    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
    角度
    特点或作用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题型八 层(段)意概括题

    1.提取词句法: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直接提取即可。
    2.层意相加法:没有中心句、结论句、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段落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各层层意相加。
    另外,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题型九 主旨概括题

    概括主旨的格式一般为: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题型十 特定信息概括题

    “特定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摘取法
    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合并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层析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题型十一 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

    一、什么是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是指对人物形象特点或物象特点的概括分析。
    二、怎样答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一)“3角度”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特点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特点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题型十二 物象作用分析题

    主要物象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艺术构思方面: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物象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相关教案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十九讲 句子的衔接 精品教案 (新高考):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十九讲 句子的衔接 精品教案 (新高考),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导入,教学内容,技法演示,解题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大铁椎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大铁椎传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段描写了大铁淮的外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及反思,共6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