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01
    2021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02
    2021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 70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渐黄昏, , 。(姜夔《扬州慢》)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写弹奏者结束演奏时的手法以及音乐声戛然而止。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排球队在校际比赛中失利,老师想写两句话来鼓励队员们,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C.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D.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 , , 。因此,价值论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目的在于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
    ①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②拒斥一种文化就是拒斥它的价值观念
    ③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交往
    ④而理解和接纳一种文化关键也就在于理解和接纳它的价值观念
    A.②④③①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④②
    【答案】
    1.(1)黄沙百战穿金甲
    (2)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3)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2.(1)(2分)D
    (2)(3分)B
    【解析】1.本项考查的是课内基础的掌握,学生要注意错别字,诗句是否有背串,另外就是理解性默写,一定要反复掌握诗歌本身的意义。有时候题干中也会给到提示要去关注,最终要注意书写。
    2.(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积累与掌握;题干要求的是老师对队员的鼓励。A选项诗歌的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B句意思是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C句意思是大家原本都是住在旧巢,同样衔着泥巴做窝的燕子,直到有一天飞上了枝头,变成身价百倍的凤凰 。寓意为攀上了好的背景或人家,身价一下涨了好多。D句意思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所以D句合适
    (2)本题考查句子排序;排序的时候注意话题一致原则确定收尾句之后进行排除,最后再根据句子中间内部的关系,进行选择。首先放在第一句的应是一句总起句,所以第一条横线选①,③是对①的进一步阐释;④前有个“而”字,说明前面还应有句话,所以④放在最后一条横线,并且④与后面的语句相照应。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4分)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①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②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④“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⑤“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节选自《正午的诗学》,有删改)
    3. 标题中的“青春心态”具体是指 。(2分)
    4. 概括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5. 作者认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2分)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B.“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了一股青春风。
    C.“五四”时期的中国受时代青年们青春气息的影响,有进取气象,变得青春勃发。
    D.“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如《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等等都带有一种青春气息。
    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
    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
    7. 阅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本文的观点。(4分)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节奏)哟!



    【答案】
    3.(2分)青春、欢乐、光明三者融合(三位一体)的精神状态(审美追求)。
    4.(3分)答案示例:本段先提出论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接着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发表《青春》为例,强调“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最后得出结论:“五四”文学运动与“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发现现象本质。层次清晰,逻辑缜密。
    5.(2分)C
    6.(3分)A
    7.(4分)答案示例:①该诗运用一些意象“北冰洋、太平洋、地球”,无疑都是传统诗歌中没有的意象,是一种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中国诗歌的范畴,达到了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的宽度,对怀有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人特别有影响力。②传统文学中闲适安静的白云在郭沫若的新诗里变成“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形成一种强烈的力量感,力量雄强到要“把地球推倒”,意味着去摧毁旧有的、固有的一切。而且“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不但大力赞颂这种破坏-建设的雄奇力量,而且渴望着破坏了旧的并同时建立起新的世界。③这首诗用大量呼告“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等形成视觉、听觉上的震撼。把传统诗歌的那种含蓄甚至压抑的情感解放出来,强调激情勃发,强调形式自由,突出积极进取。
    【解析】
    3.考查在语境中理解标题的含义。关键词在第①段和第②段都有提到,尤其是第②段的首句。注意评分说明:3点,答错1点扣1分,表述不准确扣1分,扣完2分为止。
    4.考查论证思路分析能力。考察难度有减轻,仅仅是一段的论证思路。本段共三个层次,第一层也就是本段的第一句提出论点,紧接着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例李大钊、陈独秀的做法来论证观点,最后也就是本段最后一句话得出结论。评分说明:共三个层次,1层为1点,答对1点给1分。
    5.考查信息筛选与文本判断能力。C选项不是文学领域,而是政治领域,因此不适合作为论据。
    6.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推断的能力。A选项符合第一段的作用,B选项因果关系搭配不当,原因并非是李大钊的观点,C选项错在认为两者是平等同列的概念,“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D选项错在“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文章中没有提到。所以A 是正确的。
    7.考查根据文本进行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现代诗文本,注意现代诗中的意象,品味意象背后的情感。同时观察是否使用了特殊的手法,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注意评分说明:写出2点即可,1点2分,共4分。每点要有观点和依据,需结合具体诗句。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7分)
    森林
    李娟
    ①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
    ②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我们走
    在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料东西:脚下厚厚的苦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
    间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
    ③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
    一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静,直到沉静。森林开始
    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
    声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我们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
    着站起身来,恍忧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含难分。
    疼痛逼入了呼吸。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
    伤。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
    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
    ④我大声喊着妈妈。我的声青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回到我面前问我:“妈
    妈?”我跑了起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头发和裸露的手臂被挂痛的
    感觉从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我加快了步子。我巳
    经想象到自己四肢布满伤痕地走出森林的情景——那时阳光普照,我却丢失了我的母亲……
    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爬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远的空地上,看着我,坚一根食指。
    ⑤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问最饥遇,最庞大的火种。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
    射的枝条。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
    枯枝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便是等待,更为无边际的等待。
    ⑥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最爱的
    那首歌,那首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湿透,一句一
    句沉重,一句一句坠落。我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 我们的歌声多么单薄,而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清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滓,便绝望地在大地上向上方伸服着手臂,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那样的高度。便开始洞零。
    ⑦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于是我
    们离开时,它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这一声响彻
    山野后。制下更为广袤的寂静。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籟的任何一声。这一声只喊一声,终生
    只喊一声。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荡着“笃、笃、笃”的叩门声。妈妈,那又是哪一
    棵树呢?我们找不到,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尺之遥隐藏到千里之外。
    ⑧我们在森林里目送一只啄术乌远去。
    (有删改)
    8.根据第②③④段内容概括森林给人的独特感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开头和结尾使用了相似却又不同的句子,请分析其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综观全文,评析第⑦段的意蕴。(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 (4分)答案示例:安静沉寂的空间(或深陷其中难以行走);邈远的心理时间;身体的
    疼痛;内心的孤独、恐惧、忧伤;宿命感和乡愁:人类的平凡和渺小。
    评分说明:答对任意4点即可,1点1分,共4分。
    9. (4分)答案示例:这句话写出了森林由众多树木构成,易于燃烧,所以说是“庞大的火
    种”;森林的常态是生命(四季常青)、但死去以后,不仅色彩与火焰相似(橘黄、赭红),
    面且留下枯枝败叶等待燃烧。所以说蕴藏”火焰而“饥渴"。比喻新颖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说明:火种、蕴藏、饥渴的理解各1分,修辞手法与效果1分,未结合文本酌情扣
    分。
    10. (4分)答案示例:结构上:首尾呼应,用啄术鸟贯穿全篇,显得整一; 内容上:以小
    见大,用一只啄木鸟作为森林的代表;开头用“找到一只啄木鸟”提示读者两人刚进入森林,
    结尾用“目送啄木鸟远去”收束由森林引发的感兴。
    评分说明:结构1分,内容3分。
    11. (5分)答案示例:第⑦段告诉我们:树木是组成森林的最根本的生命体;它的倒塌声
    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而不同于山风林籁;树木的生命只有一次,终其一生才有从开始到完
    结的全过程。作者在赞美了森林伟大的力量之后,也向读者展现了作为个体的树木脆弱的一
    面,借此提醒我们个体生命的价值和重要性。
    评分说明:分析意蕴3分,评价2分。
    【解析】
    考查内容的概括,结合原文②③④段内容概括森林给人的独特感受,注意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②段破折号后面表示解释说明,由“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可知作者感受到的是安静沉寂的空间,由“脚下厚厚的苦藓浓裹的汁水”、“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可知作者感受到的是深陷其中难以行走。③段由“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举一动”“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可知感受到的是邈远的心理时间。由“疼痛逼入了呼吸,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表现了身体的疼痛,内心的孤独、恐惧、忧伤,宿命感和乡愁。这几段用个体在森林中迷失的经过体现了人类的平凡和渺小。
    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从手法、炼字、句式等方面切入,结合内容进行理解赏析。本题具体从火种、蕴藏、饥渴的理解、修辞手法与效果、文本内容结合几个方面来作答。文本内容提示我们“迸发出簇簇四射的枝条”易于燃烧,“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以及留下枯枝败叶等待燃烧,可知森林是“庞大的火种”,“蕴藏”火焰而“饥渴"。手法上面运用比喻的修辞。比喻新颖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10.考查开头结尾句子的作用。注意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等方面作答。内容要结合手法分析,结构要关注句子位置,并且结合两者之间的关联作答。 内容上:以小见大,用一只啄木鸟作为森林的代表;开头用“找到一只啄木鸟”提示读者两人刚进入森林,结尾用“目送啄木鸟远去”收束由森林引发的感兴。结构上:首尾呼应,用啄术鸟贯穿全篇,结构严谨。
    11.考查对段落内容的评析。注意先对相关段落内容理解后进行准确深入阐释,接着进行评价和分析。文章第⑦段属于结尾部分,要适当结合前文内容和主旨进行作答。结合本段内容:树木是组成森林的最根本的生命体,它的倒塌声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而不同于山风林籁;树木的生命只有一次,终其一生才有从开始到完结的全过程。另外本段开头“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是过渡句。作者在赞美了森林伟大的力量之后,也向读者展现了作为个体的树木脆弱的一面,借此提醒我们个体生命的价值和重要性。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陈]阴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侍河津。
    鼓声①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②与城関③。
    [注]①鼓声:古代开船时,打鼓为号。②江汉:指今湖北省一带。③城闥:城门,此指作者所在之城。
    12.对标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分)
    A."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地名
    B.“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官职
    C.“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官职
    D.“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言古诗。
    B.这首诗与李白《送友人》的题材相同。
    C.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思想感情。
    D.本诗描写细腻,想象奇丽,语言清新。
    14.本诗围绕“不及”层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1分) C
    13.(2分) D
    14. (5分)答案示例:首先是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不及”、 作者靠在江边望着友人乘船远去,
    虽是百般依恋也无可奈何。其次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描写”不及”的感觉,直到开船的鼓声完全散去,友人的船在天边完全看不见,作者还在河津长望。接着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时间之久,作者细致刻画了周遭环境的变化:直到岸边的离亭里人群已经散去,码头上只剩下鸟儿,晚钓的人都已经收线回去,周围安静得连林中树叶的飘落都似乎听得清,诗人仍然徘徊当地,沉浸在“不及”的懊丧之中、久久不肯离去。最后通过直接抒情,深刻表达了自己错过送别友人后无可奈何怅惘若失的感受。全诗通过不同方式的层层铺写,把自己送友人“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说明: 4层各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情感概括不准确、分析不到位酌情扣
    分。
    【解析】
    12.考查诗歌标题的理解以及一些关于地点和官职名称的文学常识,江津明显是地名,隶属重庆市西南部,光禄属古代官职名,根据古文经常以姓氏+官职表示人物的习惯,题目意思是在江津没来得及送刘姓光禄。
    13.考查诗歌的题材、体裁、抒情方式和描写相关知识点。A中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言古诗正确;B中这首诗与李白《送友人》的题材都是送别诗,所以相同;C中全诗通过不同方式的层层铺写,把自己送友人“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所以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思想感情正确;D中描写细腻正确,但是想象没有体现,所以选择D。
    14.考查如何抒发了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扣住“不及”来阐述。注意手法运用、内容的赏析、情感的表达。结合描写、抒情的知识解题。前两联运用人物描写中的动作描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出作者靠在江边望着友人乘船远去,虽是百般依恋也无可奈何,直到开船的鼓声完全散去,友人的船在天边完全看不见,作者还在河津长望,体现“不及”的感觉。接着第三联用环境描写,写出直到岸边的离亭里人群已经散去,码头上只剩下鸟儿,晚钓的人都已经收线回去,周围安静得连林中树叶的飘落都似乎听得清,诗人仍然徘徊当地,沉浸在“不及”的懊丧之中、久久不肯离去。最后一联直接抒情,深刻表达了自己错过送别友人后无可奈何怅惘若失的感受。全诗通过不同方式的层层铺写,把自己送友人“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李沆,字太初,治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
    ②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 久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日:“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日:“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日:“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
    ③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搜讲坠典②,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圣人也。”当时遂谓之“圣相”。
    ④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一》)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其议遂寝 ( ) (2)欲去则上遇之厚 (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沆对使者引烛焚诏( )
    A.点燃 B.拿着 C.选用 D.伸出.
    (2)西夏纳款( )
    A.赎罪 B.归顺 C.缴税 D.行贿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18.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沆 待 漏 将 朝 疾 作 而 归 诏 太 医 诊 视 抚 问 之 使 相 望 于 道
    19.第③段中王旦为什么认为李沆有“先识之远”? (3 分)



    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李沆去世后皇上给予他诸多恩赐的理由。(4分)



    【答案】
    15. (2分) (1)停止(2)对待
    16. (2分) (1) B
    B
    17. (6分)答案示例:我担任宰相,有公事就公开讲,为什么要用密奏呢?有密奏的大臣, 不是献谗言的人就是奸佞之人,我一直厌恶他们, 怎么能学习(他们)呢?
    评分说明:共7个分句,错1句扣①分,扣完6分为止。
    18. (3分)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
    19. (3分)答案示例:李沆认为皇帝太年轻,如果不知道四方的艰难之事就会逐渐走向奢靡。因此他准确地预见到国家边境安定后皇帝会逐渐生出奢侈之心,预见到皇帝会大兴土木营造宫观劳民伤财,也预见到皇帝会大搞封禅祷祠徒有其表的事。
    评分说明: 1点1分,共3分。
    20. (4分)答案示例:有治世的才华,留守东京,“京师肃然”;敢于直言,坚持己见,不为权势屈服;光明磊落,从不用密奏;勤于公务,宵衣旰食;有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评分说明:答对4点即可,1点1分,共4分。
    【解析】
    15.考查实词含义,联系课内学过的词语,结合语境,关注词性及用法。
    16.考查实词含义,先定词性,然后根据前后语境进行判断。
    17.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注意做到“信”(准确)“达”(通顺)“雅”(生动),另外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8.考查断句。找句子主干,定谓语动词,注意虚词和名词。
    19.这里主要考查对人物性格,并且一定要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这里面对人物的评价是有“先识之远”,也就是先见之明,这时候放在第三段中,只要把体现他有远见的事件写出来,翻译事件并概括,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20.事件理由类题型是需要踩分进行分析,因为有4分,所以要往下看基本会有四点,这里要找政事上的突出成就,然后根据事件进行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再进行总结。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观八骏图说
    [唐]柳宗元
    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①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观其状甚怪,咸若骞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矣。故传伏義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孟子日:“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②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视之,毛物尾鬣,四足而蹄,龀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③,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
    ③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也。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 !
    [注]①八骏:周穆王的八匹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梁黄、华骝、绿耳。②倛头:驱疫辟邪用的面具。③絺而清,裘而燠:穿细葛布就感到凉快,穿皮袄就觉得暖和。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 分)
    A.矣 B.之 C.乎 D.耶
    22.分析第①段引用孟子的话在说理上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以下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 (2分)
    A.首尾呼应 B.类比说理 C.以小见大 D.欲扬先抑
    24.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 (1分) A
    22. (3分)答案示例:作者用“亚圣”孟子的话有力反驳了骏马的样子特异、圣人的样子特异的观点,总结批判了上文提到的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误解误传的现象,引出下文凡是马都有共同性,凡是人也有共同性的内容。评分说明: 1点1分, 共3分。
    23. (2分) D
    24. (5分)答案示例:本文借由批评《八骏图》所画八骏的荒诞怪异,论述了凡马与骏马具有共同特点,并类比得出凡人与圣人也有共同特点,由此引申出不应只看到圣人和普通人的不同点甚至凭借想象把这种不同点夸张到不可信的程度,提出“慕圣人者"应该从普通人中去选拔人才、寻找圣人,把圣人当作普通人一样来学习效仿。这种认识破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的误解,难能可贵地对圣人做了更人性化的理解,对当时的圣人观乃至人才选拔都有积极的作用。
    评分说明:分析概括3分,评价2分。
    【解析】
    考查虚词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填位置的句子翻译,可知最后一句话翻译为“那么骏马和圣人就出现了。”带有“了”的意思的虚词只有“矣”。故选c
    考查议论文中引用名言的作用和句段作用类题型。首先要找出引用论证的观点和目的,还有从句段作用题角度思考,要回答结构上面的作用。
    考查相关概念的含义以及文本的把握。欲扬先抑的意思是想要褒扬先进行贬低。从文章的分析角度看,整篇文章中并无前抑后扬,作者开篇首段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圣人和骏马的外形与平常事物并无不同。故选D。
    考查评析思想意义题。一般这类题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从文体本身特点出发,写出事件和观点,然后写现实或者启示等意义,最后指出对于当下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在内容概括的过程中注意观点的分析。
    三、写作(70分)
    有时候看起来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更真实。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 (1) 自拟题目; (2) 不少于800字。
    【解析】
    眼见为实,说的是唯有亲眼所见才是真的,真实需要人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有一份证据讲一分道理,证据得是实打实的存在。说到底,不真实的东西总是在真实的东西面前相形见绌,马脚终究是藏不住的。
    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对真实始终存疑,生怕被不真实的东西牵制。然而,人们似乎陷入思维定势之中,忽略“不真实”并不等于“虚假”这个事实,这导致,人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忽略有关“不真实”的一切,无论利弊,只为了表演真实。
    追本溯源,客观世界构建了我们对真实的单一认知,久而久之,忽略了真实的世界需要想象的主观能力才能完整的道理。试想一下,以乡土为中心的人,如何知晓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以命运共同体为行为方针的化,以现代自诩的人,如何懂得时空意义上的历史感,如何丈量过去、现在、未来三种维度的差异。这些抽象的概念,指导着真实世界的运行,却又是几亿像素的人眼看不见的。所谓的“不真实”只是不了解、不理解罢了。
    真实,不能局限在单一的标尺上。如若不然,真相、真理、真谛犹如烟消云散,意义大厦的轰然倒塌,是人类社会的灭顶之灾,我们正承受着“祛魅”时代的虚无危机,每个人都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人物。撞毁泰坦尼克号的不止是那一小簇漂浮的浮冰,而是沉在洋面之下硕大无朋的冰山,珍惜意义的世界,它比看起来真实的东西更为真实,误以为它“不真实”的人正承受着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责罚,更失去了体味真实世界丰盈之美的能力。
    相关试卷

    2021年上海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共15页。

    2021年上海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写 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1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