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1
    【生物】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2
    【生物】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3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
    B.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 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D.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生物的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因此生物的共同进化不仅仅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A错误;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若表现型相同,则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正确;亲子代间基因型频率不变则基因频率一定不变,而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可能发生变化,如杂合子Aa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C错误;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其他因素,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2.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研究人员合成的新型万古霉素,能以新方式阻止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还能导致细胞外壁膜渗漏,让致病细菌死亡。该药物进行耐药性细菌测试时,50轮后也没有耐药性个体产生,这表明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比目前的抗生素更耐用。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A. 新型万古霉素不会诱导细菌发生该抗生素有关的基因突变
    B. 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抑制细菌高尔基体的活动,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形成
    C. 新型万古霉素使用后细菌将不再发生进化
    D. 若出现抗新型万古霉素的个体,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新型万古霉素对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本来就存在,A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高尔基体,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受到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等因素的影响,抗生素的使用对基因起到了选择作用,细菌将继续进化,C错误;耐药性个体的出现体现了生物进化,但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D错误;因此,本题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再根据题意作答。
    3.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相关知识的叙述,不正确是
    A. 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B. 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D.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详解】生物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单纯的基因重组不会改变基因频率,因此也不会导致生物进化,A正确;一般情况下,花药内进行减数分裂时可以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B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认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某一个基因的突变频率很低,但是整个种群的基因突变频率并不低,且基因突变能形成新基因,因此其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实质,明确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4.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B. 普通蜣螂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
    C. 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D. 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中“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分析得出该蜣螂所属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为分解者和消费者;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了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由题干不能判断该蜣螂与普通蜣螂是否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普通蜣螂发生的变异可能是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B错误;由题意可知,该蟑螂与普通蜣螂的结构发生改变,而性状由基因控制,说明某此基因发生改变,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正确;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蜣螂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当的成分,明确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本质是生殖隔离。
    5.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都属于人体内环境
    B. 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会影响血浆中的其他成分,如K+的浓度会偏低
    C. 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增加
    D. 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①和③可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①②③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题图中的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过量补充生理盐水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也会使血浆中K+的浓度偏低,B正确;①(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导致其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进而引起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引起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①处的渗透压下降,由①渗透到③(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加,③处的渗透压也会下降,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题图中各序号的名称,双向箭头的两侧是组织液和血浆,淋巴与其他两种细胞外液之间是单向箭头,再根据题意作答。
    6.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都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Na+、O2 、葡萄糖、血浆蛋白 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
    C. CO2 、血红蛋白、 H+、尿素 D. Ca2+、载体蛋白、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详解】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位于细胞外液中,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组成,易错点是分不清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属于内环境成分,而血红蛋白不是。
    7.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 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C. 该“媒介”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D. 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答案】C
    【解析】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麦芽糖会在人体消化道被水解成葡萄糖,而肠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主要是指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达到相对稳定,B错误。内环境pH值的稳定与缓冲物质HCO3-和 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参与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D错误。
    8.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组织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组织细胞内的氧气来自组织液,组织液中的氧气又来自血浆,血浆中的氧气则来自肺泡,气体交换的方式是扩散,其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氧气浓度的大小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因此,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于组织细胞内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组织细胞内是氧气浓度最低,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场所。
    9.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
    ④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⑤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
    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
    A. ①③⑤⑥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④⑤⑥ D. 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感受器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这就是反射的大致过程。
    【详解】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①错误,A和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②错误,B错误;大脑皮层H区受损,能听见声音,但不能听懂话语含义,③错误。任何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④对。兴奋可以由感觉神经元传向运动神经元,在神经元之间,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⑤对。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运动平衡中枢在小脑,与心跳呼吸有关的中枢在脑干,⑥对。故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大脑皮层的H区受损,是不能听懂话,而不是失去听觉,再根据题意作答。
    10.有一种肾小球炎症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体检会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水浴加热后呈现出紫色
    B. 链球菌的抗原会与B细胞产生的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C. 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患者血浆蛋白经尿液流失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可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详解】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时,无需水浴加热,A错误;产生抗体的细胞不是B细胞,而是浆细胞,B错误;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一些物质进行交换,还需要经过各系统、器官的协调,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就需要借助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才能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也需要借助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才能完成,所以不是只通过内环境,C错误;患者血浆蛋白经尿液流失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可导致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物质交换过程中不仅需要内环境的参与,还需要各器官和系统的协调配合。
    11.下列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为兴奋状态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名师点睛】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理解不清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2.下图为反射弧示意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 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传出神经处进行电刺激,兴奋可以沿着传出神经传向A效应器,则在A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兴奋不能逆向通过突触传向E感受器,故E处均不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②传入神经处进行电刺激,膜钠离子通道打开,膜外钠离子内流,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错。②传入神经处进行电刺激,兴奋会传向传出神经,C正确。①传入神经处进行电刺激,兴奋不能逆向通过突触传递,不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D错。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C. 大脑皮层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D.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大脑皮层有学习和记忆能力;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 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B.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错误;
    C. 大脑皮层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看不懂文字,C正确;D. 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14.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
    B. 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
    C. 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刺激a点,理论上指针不偏转
    D. 分别刺激a、b、c、d 4处,其中只有1处指针偏转1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图2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由图示可知,有突触小泡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无突触小泡的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详解】静息时,膜内外电位是外正内负,刺激a点时,膜电位发生变化,变为外负内正,并双向传导,到达两个电极的时间相等,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A错误,C正确;刺激b点时,传到右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传到左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共偏转2次。刺激c点时,因为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突触中的速度,膜电位变化传到左侧电极的时间比传到右侧电极的时间短,指针偏转2次,B正确;刺激d点时,因为突触的电位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递,所以指针偏转一次,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再根据题意作答。
    15.下列关于神经、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外 K+浓度高于细胞内K+浓度
    B. 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通过胞吐方式将突触小泡分泌到突触间隙
    C.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可以直接降低血糖浓度
    D.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而有多种激素可以升高血糖。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详解】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钾离子浓度,A错误;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B错误;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胰岛素,C错误;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相比较而言,体液调节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正确;因此,本题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再根据题意作答。
    16.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关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减少
    B. 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 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引起尿量减少,A项正确;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例如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后者可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说明下丘脑的活动可受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故B项正确;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后者可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C项正确;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加快,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涉及到下丘脑在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过程中的作用,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的生理过程熟练掌握和理解。
    17.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动作电位的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B.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C. 激素能被体液特异性地运输到相应组织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
    D. HIV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但不能在人体内环境中增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详解】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产生动作电位,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的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不断加大,A错误;细胞质基质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错误;激素能被体液运输到机体的各部位,特异性地作用于相应组织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C错误;HIV病毒营寄生生活,主要破坏人体的T细胞,而T细胞在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中也发挥作用,因此HIV在人体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但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D正确;因此,正确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其运输不具有特异性。
    18.激素调节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都在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下表述不合理的是
    A. 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理论,没有大胆去质疑、创新
    B. 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促进胰液的分泌
    C. 盐酸是刺激胰腺分泌胰液的一种间接因素
    D. 斯他林和贝利斯推测促胰液素的过程中,加入盐酸后,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详解】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理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A正确;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促进胰液的分泌,B错误;盐酸是刺激胰腺分泌胰液的一种间接因素,C正确;斯他林和贝利斯推测促胰液素的过程中,加入盐酸后,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促进消化。促胰液素是激素,胰液不是激素,再根据题意作答。
    19.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不会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患者体内会发生
    A. 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减少 B. 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增加
    C. 患者的细胞代谢往往比正常人要快 D. 该抗体由浆细胞识别抗原后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抗体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功能,即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A错误;由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了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由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增加,所以细胞代谢往往比正常人要快,C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不会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再根据题意作答。
    20.如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不同
    B. 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升高
    C. 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需要依靠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D. 血糖调节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详解】曲线ab段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从消化道中吸收葡萄糖所致,而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则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A正确;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升高,B正确;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需要依靠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还需要其他系统的参与,如循环系统,C错误;胰岛素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因此,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D正确;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中曲线上升、下降以及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再根据题意作答。
    2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
    B. 尿素在泌尿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C. 肌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D. 消化道中的营养物质经内环境进入肌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详解】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不是血浆蛋白,A错误;尿素在泌尿系统中不能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B错误;肌细胞存在于组织液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消化道中的营养素先进入血浆,再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肌细胞等组织细胞内,D正确;因此,本题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而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
    22.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血糖调节中枢、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B. 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还能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下丘脑具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B正确;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下丘脑的功能,所有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而不在下丘脑,再根据题意作答。
    23.下列关于内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构成内环境,占体液的2/3
    B. 血浆渗透压主要是靠Na+和K+维持
    C.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接近37℃,一日内变化一般不超过1℃
    D.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稳定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的相对稳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占体液的1/3,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B错误;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C正确;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存在内环境,D错误;因此,本题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明确内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再根据题意作答。
    24.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并释放有活性的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中的a是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指促甲状腺激素,c是指甲状腺激素,d是指肾上腺素,e是指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①正确;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②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③正确;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e抗利尿激素,释放有活性的抗利尿激素是垂体,④错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⑤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场所不同,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再根据题意作答。
    25.流行性感冒是冬春季节常见的一种髙发性传染病(病原体为流感病毒),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高热乏力、全身疼痛,有时还伴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持续39度左右的髙烧,此时身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高热可导致患者体内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C. 感染病毒后引发的细胞免疫会裂解靶细胞并清除血液中的病毒
    D. 入侵的流感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影响酶活性的环境因素、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持续39度左右的髙烧,此时身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高热可导致患者体内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细胞代谢,B正确;感染病毒后引发的细胞免疫会裂解靶细胞,将靶细胞内的病毒释放出来,但不能清除血液中的病毒,C错误;入侵的流感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点睛】①易错警示: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机体体温的恒定,当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时,体温维持恒定。
    ②疑难突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26.下列没有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A. 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之间 B.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
    C. 乙肝抗体与乙肝病毒之间 D. 甲状腺细胞与肌细胞之间
    【答案】C
    【解析】
    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A项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信息交流,B项正确;乙肝抗体是蛋白质,乙肝病毒同样不是细胞,C项错误;甲状腺细胞与肌细胞之间通过体液运输进行信息交流,D项正确。
    27.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由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来探究生长素的成分和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温特的实验必须在单侧光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
    D.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详解】达尔文的实验,得出尖端在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并没有证明化学物质的存在,A错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温特的实验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都能进行,C错误;拜尔通过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并没有证明这种化学物质就是生长素,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拜尔并没有命名生长素,只是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的科学家是温特。
    28.科学家研究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横放的该植物根和茎的生长方向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乙中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图甲A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B. 图乙中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图甲C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C. 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茎最不敏感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不可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程度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根对生长素最敏感。
    【详解】乙图中a侧是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A项正确。图乙中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对茎是促进作用,应小于图甲的C点,B项正确。从甲图中可知,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可能相同,D项错误,故选D。
    【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29.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作用特点的是
    A. 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
    B.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C. 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
    D. 无籽番茄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详解】茎的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导致背光一侧生长快,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在此过程中,生长素都是促进生长;茎的背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由于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快,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A错误;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体现了促进和抑制的特点;根的向地性产生的原因是:受重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根对生长素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使根表现向地性,B正确;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错误;无籽番茄的形成是利用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并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两重性的含义及对应的相关实例,再根据题意作答。
    30.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的方向)( )

    A. ②⑤⑦ B. ①③⑥ C. ①④⑥ D. ②⑤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向光性,要求考生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明确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反应部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根据反应部位有无生长素来源判断是否生长,根据反应部位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判断如何生长,此题难度较大。
    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在匀速旋转的条件下a、b两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相同,故①图中胚芽鞘直立生长;②图中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即弯向图中光源方向生长;③图中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切面正上方,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④图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但由于云母片的阻隔,尖端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只能向下进行极性运输,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⑤图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尖端生长素也能进行横向运输(由右向左运输),但由于云母片的阻隔,尖端右侧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只能由左侧向下进行极性运输,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即弯向图中光源方向生长;⑥图中的明胶片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胚芽鞘尖端能接受到均匀光照,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⑦图由于暗室不旋转,而暗室内的花盆及幼苗匀速旋转,即幼苗的尖端感受到的是均匀光照,因此幼苗直立生长;⑧图由于整个装置连同内部的幼苗一起匀速旋转,而光源方向固定,即每旋转一周,光就从小孔中进来一次,故幼苗能接受到来自小孔方向的单侧光刺激,因此幼苗会弯向小孔方向(不一定是光源方向)生长;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题技巧点拨——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的简单方法——“两看法”:

    注:①判断生长素的有无,一看有没有产生部位,二看有没有人为施加;
    ②尖端下部伸长区相当于生长素作用的“靶细胞”部位。
    ③重力、光照等因素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和分布,但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无关。
    ④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分布不均匀的因素有:单侧光、重力、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的位置,以及用云母片等材料阻断胚芽鞘一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等。
    3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B.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调节都具有两重性
    C. 光照、温度是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生命活动的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答案】D
    【解析】
    植物激素中,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而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的作用,因此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A错误。植物激素并不都具有两重性,如脱落酸对植物的生长只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不会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C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D正确。
    32.下列过程能双向进行的是(  )
    A.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D. 代谢废物在淋巴和组织液间的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详解】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单向的,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A错误;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代谢废物在淋巴和组织液间的运输,只能由组织液运输到淋巴,D错误。
    33.某植物的产量与细胞数目、细胞体积及茎的分支数量有关。为研究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对植物产量的影响,将植株离体茎段分组,并分别置于等量不同浓度的GA溶液中,每天光照12小时。一段时间后,茎段平均分支数和产量相对增加率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据图可知,GA对该植物产量的增加方面具有两重性
    B. 当浓度为2~5mg/L时,GA能抑制植株分支,促进其产量增加
    C. 当浓度为8~11mg/L时,GA对植株分支和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同
    D. 该植株分支数增加,可能与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赤霉素的作用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详解】曲线图显示:与GA浓度为零、产量相对增加率约为10的对照组相比,GA浓度大于零的各实验组的产量相对增加率均大于或等于10,因此不能得出“GA对该植物产量的增加方面具有两重性”的结论,A错误;当浓度为2~5mg/L时,平均分支数低于GA浓度为零的对照组,但产量相对增加率却高于GA浓度为零的对照组,说明当浓度为2~5mg/L时,GA能抑制植株分支,促进其产量增加,B正确;同理可知:当浓度为8~11mg/L时,GA抑制植株分支,促进其产量增加,因此对植株分支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不同,C错误;该植株分支数增加,可能与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有关,D错误。
    【点睛】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自变量是GA浓度,因变量是植株平均分支数和产量相对增加率。GA浓度为零的是对照组,GA浓度大于零的为实验组。通过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植株平均分支数和产量相对增加率来判断GA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进而对相关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3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B. 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
    C. 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D. 化学物质乙烯、吲哚乙酸、吲哚丁酸都是植物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和功能: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细胞分裂素主要是在根尖合成的,A正确;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调控,B正确;植物体内,生长素一般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但是在在植物体成熟的组织器官中也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C错误;乙烯、吲哚乙酸(生长素)、吲哚丁酸都是由植物体产生的植物激素,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络结构,同时能够能联系实际,作出准确的判断。
    35.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 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
    C. 推测ABA组叶绿体中[H]合成速率大于CTK组
    D. 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分裂素(CTK)和脱落酸(ABA)的生理作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详解】曲线图显示:随着时间的递增,各组叶片中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其下降幅度由快到慢依次为:ABA处理的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CTK和ABA共同处理的实验组>CTK处理的实验组,据此说明:①细胞分裂素(CTK)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②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③ABA能促进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A、B正确;ABA处理的实验组,其叶片中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小于CTK处理的实验组,由此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H]合成速率小于CTK组,C错误;由于ABA能促进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所以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正确。
    【点睛】以4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为切入点,叶绿素的相对含量越多,叶片衰老的速度越慢,据此将实验组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的对比,即可准确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36.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 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 B. 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 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种群密度越高。
    【详解】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因为没出现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A错误;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属于种群密度,B正确;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因为乔木不止一种,C错误;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也不属于种群密度,因为鱼也不止一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种群密度的概念,要指明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并且是同种生物的数量。
    37.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预测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 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B. 鹿群的年龄组成
    C. 鹿群的性别比例 D. 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年龄结构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其中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的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明确不同的种群数量特征对种群密度的作用关系,如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
    38.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釆用标志重捕法调査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2400只/hm2
    B. 此种方法可以调査该地财虫的种群密度
    C. 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D. 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及其种群密度的调查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120×200÷10)÷40=60只/hm2,A错误;财虫是寄生在枯木和枯树根中的虫子,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并不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C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正确。
    【点睛】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
    39.随着“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落实,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未来几年会有一定的增长。下列有关“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对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没有影响
    B. 有助于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C. 会使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而死亡率不变
    D. 会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从衰退型直接转变为增长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不是解决;“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家庭负担可能会加重,但不一定持续加重;“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不会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会导致人口增加,有利于扩大内需。
    【详解】“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幼年个体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结构,A错误;“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幼年个体增多,有助于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B正确;“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会提高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无关,C错误;“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会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从衰退型逐步转变为稳定型,D错误。
    【点睛】本题以“国家生育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0.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B. 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C. 密林熊蜂不会为角蒿传粉,因此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D. 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以密林熊蜂的盗蜜现象为素材,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种间关系、和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重点考查了从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信息解答的能力。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可以通过调查花筒上的盗洞的数量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因此可以用样方法, A正确。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影响角蒿花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 C错误。 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点睛】关键是提取有效的信息:花筒上留下“小孔”;密林熊蜂偏爱从较 “大”、较高的花盗蜜。这些信息预示可以通过调查植株上小孔的数量调查蜂的盗蜜频率,因此用样方法。
    二.非选择题
    41.图1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是由于河流产生___________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形成物种1和物种2的标志c是___________。
    (2)图2中在___________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___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答案】 (1). 地理隔离 (2). 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3). 生殖隔离 (4). QR (5). 不一定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可知,原种群a形成品系1和品系2的原因是b地理隔离,两个品系形成两个物种的原因是c生殖隔离,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图2从Q到R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表示种群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进化,而RT这段时间内,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变,表示生物未发生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1中a是由于河流产生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形成物种1和物种2的标志c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2)分析图2,在Q到R阶段,种群基因频率在改变,所以在此段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与Q点相比较,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生物进化与新物种形成的判断依据不一样,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42.Ⅱ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研究血浆维生素D3(一种固醇类激素,用VD3表示)与Ⅱ型糖尿病的关系,科研人员据血浆VD3含量的水平,将受试者分为3组,跟踪统计4年后的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得出如下数据: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血浆VD3含量(ng/mL)
    VD3<18.6
    18.6≤VD3<31
    31≤VD3<50
    Ⅱ型糖尿病发病率(%)
    12.4
    4.6
    0.0
    回答下列问题:
    (1)VD3所属的调节方式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 一些Ⅱ型糖尿病患者,进食一段时间后胰岛素的分泌量持续__________(填“等于”、“低于”或“高于”)正常水平。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表现出_____________作用。
    (3)据表分析,血浆VD3含量与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呈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正相关”或“负相关”)。研究表明,当胰岛B细胞内Ca2+达到一定浓度后,开始胞吐释放胰岛素,据此,可推测血浆VD3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答案】 (1). 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2). 高于 (3). 拮抗作用 (4). 负相关 (5). 促进胰岛素B细胞吸收Ca2+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维生素D3(一种固醇类激素,用VD3表示)与Ⅱ型糖尿病的关系,据表分析可知:自变量是血浆VD3含量,因变量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率,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两者的关系是负相关。
    【详解】(1)VD3是一种固醇类激素,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其调节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2)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Ⅱ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较少,导致血糖浓度较高,机体通过反馈调节,使胰岛素分泌量持续高于正常水平。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而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拮抗作用。
    (3)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型糖尿病发病率随着血浆VD3含量的升高而降低,说明血浆VD3含量与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当胰岛B细胞内Ca2+达到一定浓度后,开始胞吐释放胰岛素,据此可推知:血浆VD3能促进胰岛B细胞吸收Ca2+, 从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Ⅱ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找出表格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
    43.可卡因(cocaine)是一种神经类毒品。下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的形成主要与__________(细胞器)直接相关,其中的多巴胺通过___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_________(填序号)对递质的识别起着重要作用,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
    (2)由图可知,多巴胺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__________,使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导致大脑“奖赏”中枢的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最终造成人对可卡因产生依赖的不良后果。“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蘼,四肢无力,可能由于体内__________激素的含量减少。
    (3)图中没有体现出的内环境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结构③上发生__________信号的变化。
    【答案】 (1). 高尔基体 (2). 胞吐(外排) (3). ② (4). 糖蛋白 (5). 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6). 阻碍多巴胺的回收 (7). 持续兴奋 (8). 甲状腺 (9). 血浆和淋巴 (10). 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1)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释放出来的,突触小泡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
    (2)由题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没有被灭活,而是经过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转运回突触前膜内。由图可知,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如果多巴胺不能回收,会导致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性兴奋,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若人体内甲状腺激素不足,会使人体精神萎靡,四肢无力。
    (3)内环境的主要成分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因此题图中没有体现出的内环境组成成分是淋巴和血浆,结构③是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的化学信号会转变为电信号。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图中各序号的含义,可卡因的作用原理,再根据题意作答。
    44. 如图是人体体液免疫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________(填字母),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填字母)。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3)浆细胞一般停留在淋巴结中,每秒钟能产生2000个抗体。浆细胞与分泌抗体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点是 。
    (4)对于多数抗原来说,细胞C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 ,另一种信号是 。
    【答案】(1)细胞C、细胞E 细胞B、细胞C、细胞E
    (2)
    (3)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
    (4)抗原与细胞C抗原识别受体的直接结合 细胞B产生的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C
    【解析】
    (1) 图示为人体体液免疫的模式图,其中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吞噬和处理病原体,暴露出其抗原;细胞B为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细胞E为记忆细胞。因此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细胞C(B细胞)和细胞E(记忆细胞);图中细胞A(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D(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T细胞)、细胞C(B细胞)、细胞E(记忆细胞)。
    (2)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E(记忆细胞)能识别该抗原(过程④),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细胞D(浆细胞)(过程⑦)),该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凝集反应(过程⑧),从而将抗原消灭。
    (3)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并将其分泌出细胞,因此浆细胞与分泌抗体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是点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特别发达。
    (4)对于多数抗原来说,细胞C(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抗原与细胞C的抗原识别受体的直接结合,另一种信号是细胞B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C。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的不同点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判断细胞识别作用的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3.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

    4.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图解。
    答案

    45.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上图可知,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_______。
    (2)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的ABA,推测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______,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ABA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 (2). 降低 (3). 根冠、萎蔫叶片 (4). 水是根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参与根细胞内的生化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茎叶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说明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
    (1)由图可以直接看出,与突变体(不能合成ABA)相比,野生型(能合成ABA)植株茎叶长度增加值小,而根长度增加值大,说明ABA 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
    (2)加ABA后,根生长加快,从土壤吸收水分增多;茎叶生长减慢,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减慢,水分散失减少,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ABA主要在植物体的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其作用是抑制植物茎叶的生长,而赤霉素可以促进茎叶的生长,两者表现为拮抗作用。
    (4)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作为化学反应的溶剂、维持细胞渗透压、提供反应的原料、组成细胞的结构等。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自变量是干旱处理的时间和植物的种类,分析两种植物茎叶长度和根长度变化的不同之处。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