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01《早期的中华文明》(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01《早期的中华文明》(含解析)01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01《早期的中华文明》(含解析)02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01《早期的中华文明》(含解析)0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01《早期的中华文明》(含解析)

    展开

    课时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

    1(2019·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解析:B 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等级制度的基础,故C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2(2019·廊坊联考)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

    ”“”“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D 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进而体现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

    3.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  )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D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

    解析:B 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诸侯国独立性较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有利于将原周部落先进的政治制度带到各诸侯国,故B项正确;分封制会扩大周的统治范围,但材料主旨是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故C项错误;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故D项错误。

    4.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解析:C 材料中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表明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达到地方民众,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使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项错误。

    5(2019·长沙一中月考)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

    A.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解析:A 由材料可知夏朝时王位继承方式多是父死子继,说明夏朝时宗法制已具雏形,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夏朝时形成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但不能体现是否为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开端于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除少数几次外,多数是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因而体现不出王位继承的混乱,故D项错误。

    6(2019·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解析:C 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C项。

    7(2019·佛山一模)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  )

    A.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

    C.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

    D.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D 新的经营方式为小农经济,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据材料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而不是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得出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8.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或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  )

    A.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C 材料宗庙祭祀体现的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介绍宗法制下宗庙位置的规定,与礼乐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天子到士宗庙位置的规定,以及庶人不准设庙都在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强化等级尊卑,故C项正确;材料宗庙祭祀体现的是宗法制,而且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9.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是指车,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

    A.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解析:D 根据材料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体现了舆服与等级的关系,与周礼不断完善的过程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西周时期尚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舆服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与平民、奴隶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可知舆服制度与礼乐制度密切相关,都是为了维护由宗法制、分封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故D项正确。

    10.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悌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 B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

    C.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  D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

    解析:B 儒家伦理观念初步成型于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治国以宗法制为依据,强调孝友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孝友观念对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所起到的作用,故C项错误;孝友观念不能说明社会道德形成体系,故D项错误。

    11.《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

    解析:A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烈山”“等可知,烈山氏时期的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耒耜骨石的阶段,这很明显是对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描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铁器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烈山氏是神农氏而非轩辕氏的别称,故C项错误;其子曰柱并不能直接佐证是神农氏创造了耒耜,只能说在这之前耒耜已然出现,故D项错误。

    12(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解析:D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不可能诱导作为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5分,第1412分,共37)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5)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10)

    解析:(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具体条文规定”“因人因时而异”“贵族……可以减免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建立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由材料可知,两位学者都肯定了分封制的重要地位,但罗香林强调分封在当时取得的成功,王玉哲强调分封的长远影响。

    答案:(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

    (2)二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

    解析:本题考查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因此可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找突破点,分析材料可知是强调制度的配套系统和制度的继承发展。制度的配套可从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结合分析,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方面分析;制度的继承发展可从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的发展直至废除方面分析,重在分析其发展废除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示例一

    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示例二

    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结果。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01《早期的中华文明》(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