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01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02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03
    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展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卷别
    频次
    考点
    卷Ⅰ
    卷Ⅱ
    卷Ⅲ
    海南卷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8·T8
    ——
    2018·T6~7
    2018·T14
    2014·T17、20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8·T6~7
    2016·T7~9
    2015·T10~11
    2017·T9~11
    ——
    2018·T15
    2016·T19~20
    大气受热过程
    2017·T9~11
    ——
    ——
    ——
    大气环流
    ——
    2018·T7 2014·T10
    ——
    2017·T21
    气温和降水
    2018·T11
    2015·T37
    2014·T10
    2017·T37(1)
    2015·T1、20、23
    2014·T4~5
    气候类型和
    气候特征及影响
    2018·T37(1)
    2017·T8
    2018·T9、11
    2017·T14
    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
    ——
    2018·T37 2015·T4~5
    2018·T37
    ——
    气候变化
    ——
    2017·T37(1)(2) 2016·T6~8
    2016·T10~11
    2015·T13~14
    等压线图的判读
    ——
    ——
    2018·T37
    ——
    水循环及其意义
    2018·T37(2)
    2017·T6~7
    2015·T1~3
    ——
    2018·T8
    2018·T36(1)
    2016·T7~9
    2018·T19~20
    2015·T2、8、9
    河流特征、湖泊特征
    2018·T37(3)
    2018·T9~11 2016·T9~11
    2016·T36(1) 2015·T9~11
    2014·T36(2)
    2016·T36(1)
    2018·T17
    2015·T15~17
    2014·T18
    水资源
    2015·T7~9
    2014·T6~7
    ——
    ——
    洋流及其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
    ——
    ——
    2014·T16

    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__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主要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为存在形式,分为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两类。
    (2)岩石:是岩石圈中的固态矿物集合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地壳的物质循环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
    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3)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
    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二、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对地表影响
    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
    二者关系
    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结果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4.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
    作用
    结果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流水作用:
    类型
    表现
    侵蚀地貌
    横断山脉山高谷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多为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沉积地貌
    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2)风力作用:
    类型
    表现
    侵蚀地貌
    风蚀柱、风蚀蘑菇
    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

    五、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人类对地表的合理改变:缓坡梯田、填海造陆。
    2.人类对地表的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

    【注1】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始于岩浆,最终又回到岩浆。
    (2)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3)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岩浆。
    【点】 常见的变质岩类型
    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即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及原有岩石如下:
    原有岩石
    花岗岩
    石灰岩
    页岩
    砂岩
    形成变质岩
    片麻岩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注2】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注3】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联1】 (1)“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2)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注4】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记1】 (1)地垒和地堑

    (2)断层形成的构造地貌
    ①上升岩块形成断块山;
    ②下降岩块形成谷地、洼地;
    ③断层崖形成陡崖。
    【联2】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注5】 流水、风力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1)从地表形态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往往是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注6】 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1)平直河段按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2)曲流河段则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图所示:

    【联3】 (1)洪(冲)积平原:土层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2)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
    (3)三角洲:土壤肥沃,易发生盐碱化,影响粮食生产。
    【记2】 正确区分冲积扇和三角洲
    区分时主要从两方面: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


    考点一 岩石类型及地壳物质循环
    (一)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及其特点
    类型
    概念
    特点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
    变质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集训过关]
    (2019·长沙模拟)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⑤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  )
    A.甲类岩石      B.乙类岩石
    C.丙类岩石 D.丁类岩石
    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①—喷出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③—高温熔融
    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解析:1.B 2.A 3.A 第1题,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结合图可知乙为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第2题,根据图中箭头和上题分析可知①~⑤分别是侵入作用、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第3题,甲为喷出岩,多具气孔构造;乙为侵入岩,不可能找到化石;丙为变质岩,无层理构造;丁为沉积岩,代表岩石为石灰岩、页岩等,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普陀山是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风化侵蚀,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据此完成4~5题。

    4.普陀山主要由图乙中的哪类岩石组成(  )
    A.A类岩石 B.B类岩石
    C.C类岩石 D.D类岩石
    5.图甲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风化作用
    解析:4.B 5.A 第4题,由材料可知,普陀山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属于侵入型岩浆岩。A为喷出型岩浆岩,B为侵入型岩浆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第5题,由图甲可知,该地貌为海浪侵蚀地貌。

    考点二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二)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
    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三)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典题精研]
    [典例] (2018·全国卷Ⅲ·节选)贝加尔湖(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 km。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出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第(2)题,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C对。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内陆,降水稀少,A错。入湖径流增多只会导致湖泊水量增多,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关系不大,B错。入湖泥沙增多会导致湖水深度变浅,D错。
    [答案] (1)A (2)C

    (变设问) 芬兰是千湖之国,下列湖泊与该国多数湖泊成因相似的是(  )
    A.贝加尔湖 B.密歇根湖
    C.长白山天池 D.维多利亚湖
    解析:选B 芬兰大多数湖泊与密歇根湖成因相似,都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贝加尔湖是断裂下陷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火山湖,维多利亚湖是盆地积水形成的。
    [集训冲关]
    如图为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的宏观地形是(  )
    A.海岭 B.海沟
    C.地堑 D.裂谷
    2.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  )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解析:1.B 2.D 第1题,甲处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交界带上,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形成的海沟;海岭是海底火山;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岩层下降形成的凹陷带;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凹陷带。故B正确。第2题,图示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大陆地壳被抬升形成山地;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是陆上山脉和海岭,与图示不符;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形成的是岛弧链,与图示不符;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海岭,与图示不符;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是安第斯山,与图示相符。故D正确。
    地形变速率是指每年地表产生变形变位的速度,如图为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地形等变速率线(mm/年)图。完成3~4题。

    3.与西侧相比,台湾东侧地壳上升速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沉积较快 B.风力沉积较快
    C.火山喷发强烈 D.地壳抬升较快
    4.受地形变化影响,图示河流河口地区可能(  )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地表趋于崎岖不平
    C.河流下切更强烈
    D.海水侵蚀作用增强
    解析:3.D 4.D 第3题,与西侧相比,台湾东侧地壳上升速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东侧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抬升较快,D对。沉积形成在地势低洼地区,不是地壳上升速率较快的原因,A、B错。火山喷发强烈形成火山地貌,不是地壳上升,C错。第4题,受地形变化影响,河流落差会减小,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携带到河口的泥沙减少,图示河流河口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可能会增强,D对。三角洲可能向内陆移动,面积不一定缩小,A错。地表趋于平坦,B错。河流下切减弱,C错。

    考点三 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
    (一)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二)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典题精研]
    [典例] (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断层是X区和Y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D选项正确。第(2)题,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选项正确。
    [答案] (1)D (2)C

    1.(变设问) 下列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断层是受强大挤压力所致
    B.与图中X地形相似的是华北平原
    C.与图中Y地形相似的是长白山
    D.图中地形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解析:选D 图中岩层没有发生弯曲,并且平直说明没有受到强大挤压力。X地形是断裂陷落而形成的,华北平原为河流冲积而成。Y地形为断块山,长白山为火山。图中地形既受内力作用也受外力作用。
    2.(变题型) 图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相对下沉、Y相对上升。
    解析:根据各岩层的相对位置首先判定先发生沉积作用,后发生岩浆活动,最后发生断层,形成图示地貌。
    答案:沉积作用 岩浆活动 岩层(地壳)断裂
    [集训冲关]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断层E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⑤
    B.形成②③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①受外力作用堆积形成山
    D.岩层④断裂发生明显位移
    2.研究地质构造对生产实践的意义是(  )
    A.a地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油、储气条件
    B.b地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地适宜建坝蓄水开发河流水能
    D.d地有丰富的地表水可供开发
    解析:1.D 2.A 第1题,断层E切断岩层⑤,说明它晚于岩层⑤,A错。②为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③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B错。①为火山喷发形成,C错。岩层④被断层E切断且明显发生位移,D对。第2题,a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A对。b地为喷出岩,不是花岗岩,B错。c地有断层不适宜建大坝,C错。d地为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D错。
    读某地岩层与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画的甲—丁四条河流中,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该河(  )
    A.发育于断层处,岩层破碎,侵蚀成河
    B.发育于地堑处,地势低,汇水成河
    C.发育于向斜处,地势低,汇水成河
    D.发育于背斜处,岩层破碎,易侵蚀成河
    解析:3.B 4.D 第3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图中所画的甲—丁四条河流中,甲、丙、丁都位于向斜构造部分,向斜槽部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不易形成河流,A、C、D错误。乙位于背斜顶部,易侵蚀成谷地,出现河流,B正确。第4题,该河发育于背斜处,岩层破碎,易侵蚀成河,C错,D对。图示岩层没有错动,没有断层形成,A、B错。
    读我国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图,回答5~6题。

    5.Ⅳ单元地貌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死火山
    6.Ⅱ单元地貌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  )
    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
    B.岩浆活动—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断裂陷落
    D.流水侵蚀—褶皱弯曲—风力堆积
    解析:5.C 6.A 第5题,Ⅳ有断层,Ⅳ应为断块山。第6题,Ⅱ单元岩层背斜顶部出现侵蚀缺失,后由于断裂陷落,下沉接受流水沉积而形成沉积物。

    考点四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整体感知]
    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其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在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生物作用下,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物)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的许多湖泊)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
    滨海地区

    [具体分析]
    (一)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二)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三)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四)河流流向的判断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典题精研]

    [典例]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 第(1)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第(2)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3)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答案] (1)C (2)B (3)D

    1.(变设问) 图中三次贝壳堤的位置变动,说明了(  )
    ①陆地面积扩大 ②陆地面积减小 ③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 ④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从图中三条贝壳堤的位置和时间可知陆地面积扩大,海洋面积减小,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
    2.(变题型) 从图中三条贝壳堤的形成时间来看,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时间间隔较大,说明该时间段气候________,降水________,森林覆盖率________。
    解析:贝壳堤之间的物质来源于泥沙沉积,第一条和第二条贝壳堤形成的时间间隔较大,说明该段时间气候干旱,降水少,且森林覆盖率高导致泥沙沉积少。
    答案:干旱 少 高
    [集训冲关]
    广东肇庆七星岩由石灰岩山地组成,它们散落在一片湖光碧水中,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图为其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七星岩景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2.七星岩景区的岩石按成因来分属于(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3.七星岩景区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B.地壳运动—流水侵蚀—流水堆积—固结成岩
    C.风力堆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风力侵蚀—风力堆积—固结成岩
    解析:1.C 2.C 3.A 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第3题,七星岩景区的岩石属于石灰岩,地貌的形成过程应先是形成沉积岩,可能是流水堆积作用,然后固结成岩,后经地壳运动挤压抬升,出露地表,受流水侵蚀而成。
    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4~6题。

    4.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准噶尔盆地
    5.下列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冬季温暖湿润
    6.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波浪侵蚀
    解析:4.D 5.C 6.C 第4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故D正确。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稀少。故C正确。第6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因此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故C正确。
    (2019·南昌一模)左图区域陆地地势平坦,右图为左图中河流甲、乙两处的年径流量曲线。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地区(  )
    A.此时降水较多     B.受信风控制
    C.沿岸暖流经过 D.地处北半球
    8.图中的河流(  )
    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 B.秋冬发生凌汛
    C.此时接受湖泊补给 D.由西北流向东南
    解析:7.A 8.D 第7题,根据图中最冷月等温线凸向可判定该区域位于南半球30°S以南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冬季降水较多,故A项正确。第8题,图中显示河流甲、乙两处之间有一个湖泊,湖泊对下游的水量有调节作用,下游水量季节变化较小,则乙位于湖泊的下游,故河流由甲流向乙,即由西北流向东南。由上题知,该区域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因河流无结冰期,故不会发生凌汛;此时为冬季,降水多,河流补给湖泊。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常见图示]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判读技巧]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
    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应用体验]
    [典例] (2016·浙江高考·节选)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1.从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
    (1)“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根据地层分布判断地质构造。
    (2)“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阶地高低与地壳抬升幅度有关。
    2.从图表中获取解题信息

    [答案] C

    (2018·北京高考)如图所示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选C 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2~3题。

    2.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3.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2.A 3.A 第2题,根据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地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中间新(P)两侧老(C),为向斜构造;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从甲地到乙地地势为低—高—低。故选A。第3题,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往下钻探,只能发现比它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
    如图为武夷山脉某地岩层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上图中(  )
    A.③处因地壳张裂形成谷地
    B.①处因地壳褶皱凹陷形成谷地
    C.④处因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D.⑤处因地壳褶皱隆起形成山地
    5.上图中④⑥两处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  )
    A.由地壳水平运动挤压形成
    B.由地壳水平运动拉张形成
    C.由地壳垂直运动断裂形成
    D.在岩浆运动产生的顶托力作用下形成
    解析:4.C 5.A 第4题,③处因发生断层,受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A错。①处因岩层断裂下沉,形成地堑构造,形成谷地,B错。④处为背斜构造,其顶部易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C对。⑤处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因槽部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D错。第5题,④⑥两处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是地壳水平运动挤压形成的,故选A。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位于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据清代《黑龙江外记》记载:“……,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亦有碎石块落至原地,亦落四周,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古文中记载的“火”最有可能来自(  )
    A.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下地幔
    2.“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最有可能与图中数字所示地质作用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C 2.C 第1题,结合题意,古文中的“火”指的是岩浆,岩浆一般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C项正确。第2题,“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指的是岩浆岩(喷出岩)的生成。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喷出型岩浆岩。故C项正确。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与东西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3~5题。

    3.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为向斜谷,河流自北向南流
    B.甲处为背斜谷,河流自南向北流
    C.若等高距为100 m,图示区域最大高差接近1 000 m
    D.若等高距为100 m,陡崖最大相对高度接近200 m
    4.图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 断层 岩浆侵入 沉积 岩浆喷出
    B.褶皱 岩浆侵入 断层 沉积 岩浆喷出
    C.沉积 褶皱 岩浆喷出 断层 岩浆侵入
    D.沉积 褶皱 岩浆侵入 断层 岩浆喷出
    5.图中形成岩浆岩的岩浆可能源于(  )
    A.岩石圈      B.下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解析:3.B 4.D 5.C 第3题,从图中可知甲处为背斜,并且发育了河流为背斜谷,根据等高线可知河流自南向北流。第4题,图中的地质作用是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然后受挤压作用形成褶皱,发生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1,后又发生断层将已形成岩层切断,最后发生岩浆喷出形成岩浆岩2。第5题,岩浆可能来源于软流层。
    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两种地貌。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
    A.云贵高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巴西高原 D.西欧平原
    7.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湖泊(  )
    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
    B.是岩层弯曲形成的
    C.面积广、水量大
    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
    8.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
    A.热融沉陷—夏季 B.热融沉陷—秋末冬初
    C.热融滑塌—夏季 D.热融滑塌—秋末冬初
    解析:6.B 7.D 8.C 第6题,材料中已明确了热喀斯特地貌为冻土中的冰受热融蚀后形成的地貌,因此常见于有冻土且冻土中的冰能够发生融化的区域。云贵高原、巴西高原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气温较高,没有冻土存在;西欧平原虽纬度较高,但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温和,也没有冻土形成;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第7题,溶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热喀斯特地貌并非喀斯特地貌,A错误;热喀斯特地貌为冻土中的冰受热融蚀后形成的地貌,并非岩层的水平运动形成的,B错误;湖泊面积大小与水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C错误;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相对于冻土较高,具有导热性,加速了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的退化速度,使冻土变薄或被切穿。第8题,由图可知,热融沉陷湖泊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热融滑塌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气温高,冻土中的冰易融化,故会出现热融滑塌;秋末冬初气温低,冻土不会融化,不会出现热融滑塌。
    (2019·湖南三校联考)如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9~11题。

    9.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①面积不断增大 ②坡度逐渐减缓 ③向东南方向扩展 ④增速先慢后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1.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河口盐碱化加剧
    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9.C 10.B 11.B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向东南方向扩展;从里海水平面的变化情况看,水平面1900~1978年呈下降趋势,所以三角洲坡度总体趋向陡峭;三角洲面积增速先快后慢。第10题,从里海水平面图可以看出,2000年水平面高度与1940年相似,所以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沿位置可能位于乙处。第11题,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河口泥沙来源变少,但是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三角洲面积总体变大,A错;入湖水量减少,河口盐碱化加剧,B对;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变小,C错;湖水的盐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小,D错。
    二、非选择题
    12.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下图中“”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解析: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为向斜。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 山岭
    (3)山脊 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
    13.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2)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分布特征。
    (3)分析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并简述盐碱化的季节差异。
    (4)黄河冲积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同时有学者研究还发现,农耕文明时期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第(2)题,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随着流速的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黄河自西向东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沉积厚度逐渐变小。第(3)题,黄淮海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气温高,蒸发旺盛;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季节差异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春季和秋季盐碱化严重,夏季降水多,为淋盐季节,盐碱化有所缓解。第(4)题,冲积扇的成因是泥沙堆积,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该区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
    答案:(1)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
    (2)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或者说由多变少)。
    (3)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埋藏浅,高于临界水位);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季节差异:春季和秋季盐碱化严重,夏季为淋盐季节,盐碱化有所缓解。
    (4)形成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该区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在出山口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进入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

    第二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活动最密切
    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上升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三、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斜交


    【记1】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表征气体随高度增加其气温的变化程度的物理量。在对流层大气中平均每上升100 m,气温下降约0.6 ℃。
    【注1】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联1】 (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注2】 太阳辐射强≠温度一定高
    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小,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
    【点】 (1)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14时)左右。
    (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记2】 掌握热力环流,需把握:
    (1)“一个关键”:冷热判断(根据热容量大小判断)。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③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注3】 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于该规律。
    【联2】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记3】 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大气两种作用的实践应用

    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分析生产、生活现象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典题精研]
    [典例] (2017·全国卷Ⅰ·节选)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 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除①。故选B。第(2)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 ℃。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
    [答案] (1)B (2)C


    1.(变设问) 图中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D 双层覆膜具有保温作用,膜内温度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故排除①②。丰雪年积雪覆盖,反射率大,地面吸热少,地面长波辐射少,故气温较枯雪年更低。
    2.(变题型) 图中表示丰、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分别是______,其中膜内气温日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双层覆膜起到保温作用,故表示丰、枯雪年膜内平均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分别是①②。枯雪年膜内气温日变化较大,主要是枯雪年阴天少,积雪少,夜间到上午热量散失多,膜内温度低,下午获得太阳辐射多,膜内温度高。
    答案:①② 枯雪 枯雪年阴天少、积雪少,夜间到上午散失热量多,下午获得热量多

    [集训冲关]
    (2019·株洲检测)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图a示意“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图b中的(  )
    A.①   B.③
    C.⑤ D.⑦
    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超过300 ℃,主要原因是其表面(  )
    A.①强,②强 B.②强,③弱
    C.④强,⑤强 D.①强,③弱
    解析:1.D 2.D 第1题,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不会有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是未被削弱的太阳辐射,对应图中的⑦。第2题,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月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强;而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没有大气逆辐射,③弱,也就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昼夜温差大。
    如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表示30°N某大陆与某大洋不同海拔上1月、7月的气温,读图完成3~4题。

    3.大陆1月、大陆7月,大洋1月、大洋7月对应的四条曲线分别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③①④
    4.下列对图中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的增加,海陆热力差异变大
    B.7月份,在海拔3 000 m上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C.7月温差大于1月,因为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D.1月大陆作为冷源、海洋作为热源在不同海拔上总是存在的
    解析:3.A 4.D 第3题,图中四条曲线表示的是30°N地区,1月份为冬季,7月份为夏季,同一海拔7月气温高于1月,由图中数据可知,①②为1月,③④为7月。同纬度地区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高,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从而得出①为大陆1月,②为大洋1月,③为大洋7月,④为大陆7月。故A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在不同海拔上1月大陆气温总比海洋低,所以1月大陆作为冷源、海洋作为热源在不同海拔上总是存在的,故D项正确。由图中数据可知,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差变化有大有小,趋势表现不明显,故A项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③④表示7月份,在海拔1 500 m左右海陆温差最大,海陆热力差异最大,故B项错误;7月温差大于1月,冬夏季风的强弱与气压差有关,冬季风一般强于夏季风,故C项错误。
    考点二 逆温现象
    (一)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0.6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小,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二)逆温的类型、过程及其影响
    1.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
    逆温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
    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
    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
    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2.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3.逆温的影响
    (1)有利方面
    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和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当成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
    (2)不利方面
    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集训过关]
    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据此回答1~2题。

    1.四图中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天气状况及其原因是(  )
    A.①——湿度大,降水多  B.②——气压高,气温低
    C.③——逆温层,风力小 D.④——风力小,湿度大
    2.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
    B.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
    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
    D.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
    解析:1.C 2.D 第1题,读图,①图中有降水天气,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会随降水落到地面,使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减少,不易出现严重雾霾,A错误;②图表示某地不同气压状况的天数,不是某一天的天气情况,B错误;③图中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升高,出现逆温现象,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有利于雾霾形成,C正确;④图所示风速较大,不利于雾霾的形成,D错误。第2题,出现雾霾天气时,大气能见度降低,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但是对其他选项中的产业影响较小。
    逆温是指某高度大气实际温度高于理论温度的现象,河流和湖泊中有时也会出现逆温现象。读阿根廷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回答3~4题。

    3.图中能反映逆温现象的曲线及其出现的月份是(  )
    A.① 7月 B.② 7月
    C.① 1月 D.② 1月
    4.此时该湖泊出现逆温的原因是(  )
    A.处于夏季,湖泊水温上升过快
    B.处于冬季,表层湖水受外界降温影响大
    C.湖底在此时因为有火山喷发,从底部释放大量热能
    D.该季节湖水运动频率过高
    解析:3.A 4.B 第3题,河流和湖泊出现逆温现象,说明随深度增加水温出现升高现象。读图可知,曲线①随深度增加水温出现升高现象,所以曲线①反映逆温现象;曲线①湖泊水面温度为0°,应该为当地冬季,阿根廷为南半球国家,当地冬季为7月,故A正确。第4题,出现逆温的季节为当地冬季,A错误;湖泊出现逆温的原因应该是当地冬季湖面降温快,而湖底降温慢,所以形成逆温,B正确;火山喷发是偶然现象,此图反映的是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是一个平均状况,不是偶然发生的,C错误;湖水运动频率过高不是发生逆温的原因,D错误。
    考点三 热力环流
    [整体感知]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具体分析]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
    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产生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效应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集训过关]
    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大湖(东西宽约90 km)东湖岸7月份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若将该图西湖岸的实测风速补绘完整,则下图正确的是(  )

    2.图示时刻最可能为地方时(  )
    A.2时    B.8时
    C.14时 D.20时
    解析:1.A 2.C 第1题,由图可知,东湖岸风是由湖泊吹向湖岸的偏西风,而高空是偏东风,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湖泊和湖岸的热力差异导致的。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湖泊两侧的风向应正好相反,故A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东湖岸风是由湖泊吹向湖岸的偏西风,说明近地面湖泊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湖泊气温较低,湖岸陆地气温较高,说明此时应是白天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的时候,故C项正确。
    (2019·石家庄检测)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为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四季日变化的平均状况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表示北京市冬季热岛强度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影响北京市热岛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硬化路面
    C.人为热源 D.纬度位置
    5.2018年在对北京市中心区热岛强度进行观测时发现,春节期间的城市热岛强度在冬季内最低。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寒潮突然降临 B.产业大量转移
    C.市区人口减少 D.气候突然变化
    解析:3.D 4.C 5.C 第3题,夏季城市与郊区普遍高温,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不大;冬季城区集中供暖,排放的废热较多,而且冬季易出现逆温天气,不利于城区散热,故冬季时市区与郊区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明显,图中丁曲线表示的城市热岛强度最大,热岛效应最强,应为冬季情况。第4题,市区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都需要排放大量的热;市区车辆多且拥堵严重,也产生大量的废热。因此影响北京市热岛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为热源,C正确。第5题,春节期间,大量人口回乡过年,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减少,排放的人为热减少,因此城市热岛强度在冬季内最低,C正确;寒潮突然降临对城市及城郊均有影响,A错;产业大量转移、气候突然变化持续时间应该较长,仅“春节期间”不符合实际情况,B、D错。
    考点四 等压面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高低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1)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
    (2)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
    [集训过关]
    (2019·烟台适应性考试)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完成1~2题。

    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F→H→G→E    B.G→E→F→H→G
    C.G→E→H→F→G D.G→H→F→E→G
    2.下列关于城区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EF代表城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解析: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而郊区相对于城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故E为郊区,G为城区,因此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F为郊区的上空,气压较低,H为城区的上空,气压较高,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区近地面空气上升,空气由G流向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流向E,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G→H→F→E→G。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城区的温度高于郊区,所以城区近地面形成低压,而图中E处的气压较高,对应的为郊区,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错误;无论昼夜,近地面温度都是城区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错误;由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可知,甲处气压小于丙处气压,而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处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能正确反映图示情况的是(  )
    ①该时段为夜间 ②该时段为白天 ③该时段吹谷风
    ④该时段吹山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该山间河谷此时段多雨。下列四幅图中,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

    解析:3.B 4.D 第3题,由图可知,该时段河谷等温面向高处凸,等压面向低处凹,说明该时段河谷温度高,气压较低,根据“山谷风”的热力环流原理,可以判断该时段为夜间,吹山风,故选B。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边山坡气流下沉,为夜间吹山风,河谷气流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因此夜雨较多,故选D。


    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的一种,表示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状况的图。常见的等压线图有气压场类型图(图1)、某时地面气压等值线图(图2)、某日地面等压线图(图3)。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一条等压线上的气压值相等。等压线图的判读和应用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查要点,判读的关键是抓住等压线数值特征、分布特征及组合特征。
    [常见图示]
    图1 气压场类型图

    图2 亚洲东部某日某时地面气压等值线图(单位:hPa)

    图3 北美某地区某日等压线图


    [判读技巧]
    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它同样具有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判读方法。
    1.判读气压形式
    (1)低压中心(如图1中乙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高压中心(如图1中甲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3)高压脊(如图1中丙处):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4)低压槽(如图1中丁处):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5)鞍:两个低压和两个高压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2.判断风向
    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如图2中A地吹偏南风)。
    3.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图3中乙地)。
    (2)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如图3中甲地)。
    5.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6.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如图1中乙处和丁处;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如图1中甲处和丙处。
    [应用体验]
    [典例] (2016·江苏高考·节选)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如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判断此时我国(  )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季节看,我国此时是冬季,寒潮为冷空气活动,其影响地区气压状态为高压。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D

    (2019·天津一模)读图,回答1~2题。

    1.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A 2.D 第1题,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第2题,图示等压距为2.5 hPa,则Q地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 005 hPa或1 007.5 hPa;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法,可判断Q地数值可能是1 002.5~1 005 hPa或1 007.5~1 010 hPa;与图中丁地数值可能相等。
    (2019·郑州质检)如图是东亚局部地区某日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两地气压差最可能是(  )
    A.12 hPa   B.13 hPa
    C.14 hPa   D.15 hPa
    4.此时,台湾海峡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3.B 4.A 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 hPa,①地气压应为1 010 hPa,②地气压应为1 022~1 024 hPa,两地气压差应为12~14 hPa,故B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台湾海峡位于①地北部,西部为高压,东部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台湾海峡吹西北风,故A项正确。
    5.读世界某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这种巨大差异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此日,O和P两地风力大小差别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此日,P和Q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图中等值线间气压差为5 hPa,Q处气压值最高,介于1 040~1 045 hPa之间,东北部160°E闭合圈内气压值最低,介于990~995 hPa之间。同一纬度地区气压差异的成因是地面状况(海洋和陆地)差异导致。第(2)题,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风力大;海洋上因摩擦力小,风速快,故风力大。第(3)题,P和Q的气温日较差主要受天气的影响,Q处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P处是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
    答案:(1)54 hPa 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原来气压带分布的格局,1月(冬季)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P地等压线比O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P地位于海洋,摩擦力小于O地。
    (3)Q地 Q地为高压中心,多晴朗天气。而P地为低压中心,多阴雨天气,云层白天能削弱太阳辐射,晚上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日温差变小;P地位于海洋,海洋的热容量较大,日温差较小。
    [课时跟踪检测]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气象卫星监测到北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图中首先增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北京2018年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2017年7月份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太阳高度较7月份小 B.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
    C.人类大量砍伐森林 D.日照时数少,光合作用弱
    解析:1.B 2.B 第1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最先表现在吸收地面辐射增多,然后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地面辐射也会增强,图中②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第2题,北京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7月份升高,最可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据此完成3~4题。

    3.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
    C.防治牲畜啃食 D.防止冬春火灾
    4.树木涂白后(  )
    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
    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
    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
    解析:3.B 4.C 第3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第4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和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昼夜温差减小,减轻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所以选C。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5~6题。
    5.“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6.“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

    解析:5.B 6.C 第5题,根据材料“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沙漠、戈壁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B对。第6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
    读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7~8题。

    7.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
    B.城市绿地面积小
    C.城市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
    D.城市绿地面积大
    8.如果该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 km,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城市建设工业卫星城应该距离城市(  )
    A.5~6 km B.12~13 km
    C.16~18 km D.100~150 km
    解析:7.C 8.C 第7题,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故答案选C。第8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故答案选C。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等的玻璃房)在城市中大受欢迎。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时尚成为一种节能。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  )
    A.春季、秋季 B.秋季、春季
    C.夏季、冬季 D.冬季、夏季
    10.晴日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  )
    A.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
    B.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
    C.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
    D.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
    解析:9.C 10.A 第9题,阳光房接收光照多而气温较高,冬季可向室内传导热量,夏季室内温度高而不需要向内传导热量,则共用墙通风孔冬季打开、夏季关闭;夏季为了降低阳光房内温度,需要打开玻璃墙通风孔,使其与室外进行热交换来降低室内温度。第10题,阳光房得到的光照与室外相差不大,但区域封闭而热量不易散失,故温度高于室外。室内外大气成分相差不大,则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度相差也不大。
    在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沙漠和绿洲地表水热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之间的局地环流,出现了“绿洲风”。沙漠与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沙尘释放的主要源区之一。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全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绿洲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绿洲风”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 B.增加绿洲地区水汽含量
    C.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 D.减小沙漠地区昼夜温差
    13.根据沙漠与绿洲间局地环流,推断沙尘暴大多发生在一天中的(  )
    A.0~6时 B.6~12时
    C.12~18时 D.18时~次日0时
    解析:11.B 12.A 13.C 第11题,白天沙漠升温比绿洲快,形成低压,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晚沙漠降温快,形成高压,风从沙漠吹向绿洲;“绿洲风”就是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故图中②符合。第12题,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湿润,能够增加过渡地区空气湿度,则能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注意是增加过渡地区的水汽含量,而不是绿洲地区;利于植物生长,但不能增加物种数量;降低绿洲与沙漠过渡地带的温差,对沙漠地区温差影响不大。第13题,地面温度越高,空气对流越强,越利于地表沙尘扬起;同时气温高而气压低,与周边水平气压梯度力差异大而易出现强风,进而出现沙尘暴现象。故白天气温达到最高值的前后,沙尘暴现象多发,即12~18时。
    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表热量分布不均造成的。下图为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太平洋沿岸某气象观测站在3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统计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  )
    A.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 B.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
    C.N日次日为风和日丽 D.M日次日可能为晴朗天
    15.乙时刻大约是(  )
    A.8:00 B.14:00
    C.18:00 D.23:00
    16.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解析:14.D 15.B 16.B 第14题,M日是一个正常热力作用的海陆风,白天气温高风力大,乙时是M日最大的风力,应该为正午前后,说明气温相比更高,A错;M日白天风力大,夜间风力小,昼夜风力差较大,说明海陆气温差别大,为晴天,M日次日可能为晴朗天,D对;N日正午风力小,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小,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B错;N日夜间风力太大,说明大气不稳定,次日为大风阴雨天气为主,C错。第15题,从M日的风力变化看乙时风力最大,由于夜间低空热力差别远不如白天大,因此,无论气流速度还是环流高度,陆风环流都比海风环流弱,陆地14时左右气温最高,海陆气温差异最大,风力最大,所以乙时刻为14时左右,选B。第16题,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力接近10级,这不可能是海陆风,此处澳大利亚东北沿海气象观测站在3月测得,最可能为飓风,此处位于飓风的西侧,风向向左偏转吹西南风,选B。
    (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17~18题。

    17.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为(  )
    A.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
    B.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
    C.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
    D.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
    18.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台风影响 B.阴雨天气
    C.湿度较大 D.天气晴朗
    解析:17.C 18.D 第17题,由图中6月15日气温值,可判断温度由低到高的依次是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第18题,晴天太阳辐射强,不同地表大气升温幅度差异大;而阴天太阳辐射弱,不同地表大气升温作用差异不明显,故D正确。
    读赤道附近海域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19~20题。

    19.此时O点的风向更接近于(注:海上摩擦力忽略不计)(  )
    A.甲 B.乙
    C.丙 D.丁
    20.O点附近等压面与下图中接近的是(  )

    解析:19.A 20.B 第19题,赤道上没有地转偏向力,若海上忽略摩擦力,则气流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故选A。第20题,材料显示该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因此应为近地面,排除A项。图中显示气压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等压面应向上凸,故B项正确。
    第三讲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2)六个风带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1月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7月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控制,雨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注1】 大气环流并非单指三圈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包括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外,还包括季风环流。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要注意全面考虑。
    【记】 “<”号法识记风带的分布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全球风带可利用“<”巧记,即风向右偏为北半球,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图所示:

    【注2】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其不同季节的纬度不同,可参照副热带高气压带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注3】 (1)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印度低压属于热力型气压。
    (2)陆地上为高压,说明为冬季;陆地上为低压,说明为夏季。
    【联】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原因
    亚洲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海陆气压差异最明显。
    【点】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分析如下: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盛行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而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部地区,则降水较多。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图)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二)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
    1.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1)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乙中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丁;②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③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④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
    2.从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
    (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3.根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偏北,冬半年偏南,以此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如(1)中图乙,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4.“由因索果”判断气候类型
    (1)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极地气候。
    (2)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内容,除了结合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记忆外,还可借助气温与降水规律加以分析。
    1.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气压带
    或风带
    关键信息点
    对降水的影响
    典例
    气压带
    垂直运动是上升还是下沉
    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赤道低气压带
    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副热带高气压带
    风带
    水平运动的海陆方向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
    西风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东风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
    水平运动的纬度方向
    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降水多
    中纬西风带
    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降水少
    极地东风带

    [典题精研]
    [典例] (2019·贵阳模拟)读图,完成(1)~(2)题。

    (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
    (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解析] 第(1)题,0°~20°受东北信风带的影响,盛行东北风,故A、B项错误;20°~30°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故C项错误;而30°~40°受西风带的影响,盛行西南风。第(2)题,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在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压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此时乙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30°N以北,说明是北移了,判断是北半球的夏季,甲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30°N以南,说明是南移,是北半球的冬季。
    [答案] (1)D (2)B

    1.(变题型) 甲图所示季节,地中海地区受________控制,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
    解析:根据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可知,甲图所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季,此时地中海地区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答案:西风带 温和多雨
    2.(变设问) 能正确表示图乙中两个气压带之间风向的是(  )

    解析:选C 根据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可知,N为赤道低气压带,M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个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东北信风带,风向为由东北吹向西南。
    [集训冲关]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箭头代表风向),回答1~2题。

    1.终年受①风带与②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候特点是(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与欧洲西部终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有关的风带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B 2.C 第1题,由图可知,①为东北信风带,②为东南信风带,③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④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①②之间为赤道低气压带,终年受其控制的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故B项正确。第2题,欧洲位于北半球,欧洲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终年温和多雨,主要是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形成的,即与③风带相关。故C项正确。
    (2019·河北七校联考)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其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下图为某区域热带辐合带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
    A.西南风、东南风 B.西北风、东南风
    C.东北风、东南风 D.东南风、西北风
    4.热带辐合带(  )
    A.影响的地区降水较多
    B.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温变化
    C.影响的地区气候温和
    D.影响的地区降水稀少
    解析:3.C 4.A 第3题,读图可知,①②两处位于近地面的信风带内,所以①处风向为东北风,②处风向为东南风。第4题,热带辐合带在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其影响的地区降水较多。热带辐合带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点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
    [整体感知]
    海陆气压中心形成的原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具体分析]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典题精研]
    [典例] (2018·北京高考)如图所示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位于高压(反气旋)中心的东部附近,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A错。据图判断,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且等压线密集,气流上升强烈,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形成强降水天气,B对。根据等压线数值可知,此时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北京的西北部,即亚洲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C错。由图中亚洲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是高压中心可推知,此时北半球为冬季,而热带太平洋的台风主要生成于夏秋季节,D错。第(2)题,由上题可知,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四个选项中只有冬至是冬季的节气。
    [答案] (1)B (2)A


    1.(变题型) 依据气压分布,此时北京受________控制,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吹________风。
    解析:依据气压分布可知,此时北京西北部为亚洲高压,其成因是北半球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北京吹西北(偏北)风。
    答案:亚洲高压 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 西北(偏北)
    2.(变设问)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地中海地区降水少,炎热干燥 ②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③我国北方地区易遭受寒潮灾害 ④南极科考、旅游进入旺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由图可判断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地中海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流动;我国北方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易受寒潮灾害;南极进入极昼时期,是科考、旅游的旺季。

    [集训冲关]
    读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1~2题。

    1.此时乙地盛行(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与北京相比,此时甲地(  )
    A.风力较小 B.大气逆辐射强
    C.气温较高 D.昼夜温差大
    解析:1.D 2.B 第1题,读图,乙地西北方向有风向图例,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说明此时乙地西北方向的闭合等压线为低压中心。结合等压线分布状况,乙地南部气压高、北部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再根据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风向右偏,可知形成西南风。选D。第2题,与北京相比,此时甲地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由上题可知,图中甲与北京之间的虚线为低压中心向外延伸出来的低压槽,该处形成冷锋,甲位于冷锋的后方,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所以大气逆辐射强,昼夜温差小。选B。
    下图是地中海沿岸地区某季节气压(单位:hPa)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甲气压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气压系统的成因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相似
    B.甲气压系统最强时,我国长江流域降水丰富
    C.甲气压系统的形成与海陆分布无关
    D.甲气压系统开始变强时苔原带驯鹿向南迁徙
    4.下列关于甲气压系统对地中海及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地中海气温低,形成低气压中心
    B.夏季地中海气压高,有利于西风深入
    C.气压的季节变化,使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减小
    D.气压的季节变化,使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更典型
    解析:3.A 4.D 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高压系统,位于北大西洋上,其出现的时间为北半球夏季,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保留在海洋上的部分,所以甲气压系统的成因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相似;甲气压系统最强时为7月,此时长江流域受到高压控制,降水少;甲气压系统开始变强时苔原带驯鹿向北迁徙。第4题,冬季地中海沿岸地区受西风带控制,加上地中海气温较陆地高,形成低压,吸引西风深入,降水丰富;夏季,地中海沿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且地中海气温较陆地低,形成高压,使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增强,阻碍西风深入,气候干旱;气压的季节变化使该地区的地中海气候特征更典型,降水季节变化大。













    等温线图是描述某地区气温分布状况的地图,因气温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密切相关性,成为高考综合考查中的重要图类之一,判读的重点是等温线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常见图示]
    图1 某城市气温时空分布图

    图2 某地区年均温分布图

    图3 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图


    [判读技巧]
    等温线图是等值线图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具有等值线的一般特征,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1.等温线数值的判读
    (1)弯曲状况: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数值高(如图1中a地等温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气温值高于13 ℃)。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2)闭合状况:“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2.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走向
    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
    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如图3中22 ℃、23 ℃、24 ℃等温线)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
    地形、地势(如图2中③地附近等温线走向)
    等温线闭合
    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高温)

      3.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
    海陆
    与季节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也可以概括为:一(月)陆(向)南(弯曲),七(月)陆(向)北(弯曲)
    地形
    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洋流
    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4.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季节
    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温度带
    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海陆位置
    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单一且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
    大气
    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冷暖差别大,等温线密集
    洋流
    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地形
    平原、高原面上等温线稀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如图2中台湾东部为台湾山脉,等温线密集,而其西部为平原地形,等温线稀疏)

    [应用体验]
    [典例] (2013·全国卷Ⅱ)如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答案] (1)C (2)A

    (2019·鞍山一模)下图为亚欧大陆气温年较差分布示意图(单位:℃)。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及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沿海向内陆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
    B.大陆东侧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梯度大于大陆西侧
    C.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地形以平原为主
    D.从甲处到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甲处附近的原因是(  )
    A.地处高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
    B.地处内陆高原、山地,受海洋影响小
    C.地表缺少植被覆盖
    D.地表分布有大量沼泽
    解析:1.C 2.B 第1题,从等值线的分布看:从沿海向内陆,总的变化是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大陆东侧比大陆西侧等气温年较差线密集,表明大陆东侧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梯度大于大陆西侧;从甲处到乙处等值线较稀疏,从甲处到丙处等值线较密集,表明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较小,从甲处到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故选C。第2题,甲处地处高纬度,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大,A错误;甲处地处内陆高原、山地,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强,B正确;甲处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是亚寒带针叶林,C错误;沼泽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且沼泽面积大会降低气温年较差,D错误。故选B。
    (2019·潍坊模拟)青海省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读图回答3~4题。

    3.造成图示区域积温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夏季风 D.人类活动
    4.歌谣与其反映的地理现象或解释对应错误的是(  )
    A.“山下百花山上雪”——反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一日须携四季装”——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
    C.“日愁暴雨夜愁霜”——白天升温快,易形成对流雨;夜晚降温快,易凝结成霜
    D.“日愁暴雨夜愁霜”——受高原不稳定气流影响,天气多变
    解析:3.A 4.D 第3题,图示积温等值线在兰州以西黄河河段向低值处弯曲,根据等值线“凸低为高”原则,可知兰州以西黄河河段积温比南北两侧高,其原因是位于黄河谷地,地势低洼,温度高;在祁连山段,等值线向高值处弯曲,气温低,其原因是海拔高。故A项正确。第4题,“山下百花山上雪”反映了随高度的变化气温也在变化,即反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日须携四季装”反映了该区域昼夜温差大,该地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日愁暴雨夜愁霜”是指白天降雨,夜晚结霜。青藏高原温差大,白天升温快,易形成对流雨,夜晚降温快,易结霜。故D项错误。
    如图中的40°线为纬线,a、b、c为等温线,并且甲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巴西草原一片枯黄
    B.非洲草原上的斑马越过赤道向南迁移
    C.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
    D.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
    6.关于图中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数值上看a>b>c B.从数值上看c>b>a
    C.从数值上看b>a D.从数值上看a>b
    解析:5.B 6.C 第5题,图中的40°线为纬线,并且甲地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说明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地位于南半球。从等温线的分布看,此时同纬度陆地的温度高于海洋,该季节为南半球夏季。巴西草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草木茂盛,A错;非洲草原上的斑马越过赤道向南迁移,B对;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C错;南亚地区此时盛行东北季风,D错。第6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等温线从数值上看b>a。c等温线出现在河流的源头,应为山地所在地,气温较低,只可能和b的数值相等。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安徽六校模拟)下图是某季节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冬季最容易被陆地冷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2.与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半岛一带夏季风关系最密切的风带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D 2.B 第1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北半球冬季陆地上形成冷高压,一般形成在50°N~60°N的大陆内部,而该纬度地区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所以冬季最容易被陆地冷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图中的⑧。第2题,我国西南地区和印度半岛的西南季风(夏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形成的,故选B。
    (2018·江苏高考)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如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4.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解析:3.C 4.B 第3题,斯里兰卡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多,雨季长,气温无明显季节变化;印度河上游谷地、帕米尔高原都属于高寒气候,不可能“草木常茂”;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冬夏差异大,不可能“田种随人,无有时节”。故选C。第4题,古代行船主要靠风力。根据图中的路线,从耶婆提国返回中国所经海域5月~9月盛行偏南风,顺风利于行船。故选B。
    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日可能为夏至日,乙日可能为冬至日
    B.O、N两地气候类型相同
    C.地球自转是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
    D.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②地
    6.气候资料图中,与M地气候类型最接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5.A 6.D 第5题,甲日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可能为夏至日,乙日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可能为冬至日,故A正确;O地位于40°N~60°N之间,N地位于30°N~50°N 之间,两地气候类型无法确定,B错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是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故C错误;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①地,故D错误。第6题,据图分析,M地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④地1月和7月均高温,且降水量十分丰富,符合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故D正确。
    (2019·济南一模)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完成7~9题。

    7.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8.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
    A.a、b B.b、c
    C.c、d D.a、d
    9.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解析:7.D 8.B 9.C 第7题,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节不同的风向,故D正确。注意高原表面植被少,则其季节变化对风向影响小。第8题,夏季高原面比周围大气升温快,在高原面上形成低气压中心,则风由周围吹向高原。故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图中a、d表示冬季风。第9题,图示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则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2019·长春模拟)如图为我国西部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甲处地形及影响其7月等温线分布因素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柴达木盆地,太阳辐射 B.黄河谷地,地形
    C.秦岭山地,大气环流 D.祁连山地,地形
    11.有关乙地成为我国夏季高温中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候干旱,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
    B.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受到的削弱作用小
    C.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
    D.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比热容小,升温快
    解析:10.D 11.B 第10题,结合甲地附近等温线分布及其位置可知,该地为祁连山地,故影响其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第11题,乙地地处吐鲁番盆地,位于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加之植被破坏和地形影响,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
    二、非选择题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_______,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________,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
    (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解析:第(1)、(2)题,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的控制,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而④地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气候。所以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①②地。第(3)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③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第(4)题,当③地草木枯黄时,为当地冬季,对应北半球夏季,东亚季风区此时高温多雨。第(5)题,1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要南移(与二分日比)。
    答案:(1)④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①②地 ①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3)③地 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4)高温多雨
    (5)如图,要求一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必须要偏南;二是两个风带的方向无误。

    13.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4~6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30°N~35°N甲、丁两地之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
    (2)分别说明甲地气温高于乙、丙两地的原因。
    (3)试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丁地光照强,但月均温较低的原因。
    解析:第(1)题,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应从走向、变化趋势及疏密等方面描述。两地等温线呈南北走向,说明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结合该地的地理环境可知,应为地形因素。第(2)题,甲、乙、丙三地纬度相当,但地理位置不同,则导致三地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应是地形、热容量等因素。乙地地处高原、山地地区,甲地为平原,丙地为沿海,则甲地较乙、丙两地温度高的原因分别与地形和海陆位置有关。第(3)题,结合经纬网可知,丁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强,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答案:(1)分布特点:等温线呈南北走向;数值由东向西递减;等温线东疏西密。影响因素:地形(地势)。
    (2)甲地以平原为主,海拔低,气温高;乙地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高,气温低。甲地位于内陆,陆地比热小,增温快;丙地位于沿海,海水比热大,增温慢。
    (3)丁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云雨天气少,多晴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充足。丁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





















    第四讲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1)概念: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分类
    2.锋面系统
    (1)结构特征: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3.锋面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天气系统
    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示意图
    (北半球)


    水平气流(近地面)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天气

    2.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像地形上的山脊。高压或高压脊控制之下,多晴朗天气。
    3.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像地形上的山谷。低压或低压槽控制之下,多阴雨天气。




    三、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1.概念:锋面与气旋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图示
    解读

    ①反气旋在地面不能形成锋面,这是因为反气旋的气流向四周辐散;②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东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冷锋;③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是看暖气流的前进方向,暖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2.锋面位置:气旋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
    3.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甲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A处,而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处。
    4.常见地区:中纬度地区。

    【注1】 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暖气团温度一定高。
    【注2】 (1)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
    (2)无论冷锋还是暖锋,锋面倾斜方向都在冷气团一侧,降水也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点】 天气不等于气候
    天气与气候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而气候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2)联系:气象要素的各种统计量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

    考点一 锋面系统与天气
    (一)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气团势力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势力相当
    移动方向
    与冷气团的移动方向一致
    与暖气团的移动方向一致
    来回摆动
    锋面剖面示意图  



    锋面符号



    气团位置
    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
    锋面坡度
    较大
    较小
    很小
    雨区位置



    (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
    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冬季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二)图解两类准静止锋

    (三)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
    1.看冷暖气团箭头指向
    冷锋:箭头大致相对
    暖锋:箭头大至同向


    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朝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2.看锋面坡度
    冷锋:坡陡
    暖锋:坡缓


    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冷锋:雨区窄,大部分在锋后
    暖锋:雨区宽,在锋前


    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

    4.看符号

    利用符号还可以确定锋面运动方向:符号所指方向为锋面前进的方向


    5.看过境前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看过境前后的气温、气压变化)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
    过境后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过境前
    气温低,气压高
    过境后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6.根据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差异判断
    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较大,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节的沙尘暴,都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而暖锋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小。

    [典题精研]
    [典例] (2015·全国卷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 D.19时~20时
    (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可知,本次强沙尘暴是因冷锋过境形成的,18时~19时这个时间段,气温下降幅度和气压上升幅度都最大,说明正是强沙尘暴伴随冷锋过境的时间段。故选C。第(2)题,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该地气温下降幅度和气压上升幅度都很大,导致气温水平差异和水平气压梯度都增大,故A错误、B正确。沙尘暴经过时,沙尘弥漫,大气能见度降低,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随之减少,但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1)C (2)B


    1.(变题型) 引起该沙尘暴天气的天气系统是______,该天气系统未能引起降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该天气系统发生在1月,则有可能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的灾害是________。
    解析:由气温和气压变化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冷暖气团相遇时若暖气团较为干燥,则不能形成降水。冬季冷锋南下,可能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寒潮灾害。
    答案:冷锋 暖气团较为干燥 寒潮
    2.(变设问) 图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华北地区时,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
    A.北风卷地百草折 B.映日荷花别样红
    C.万条垂下绿丝绦 D.黄梅时节家家雨
    解析:选A 图示天气系统为冷锋,当冷锋影响我国华北地区时,会带来大风、降水(雪)天气,最可能出现的景象为北风卷地百草折,A正确。

    [集训冲关]
    下面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
    A.a→c→b→d B.b→c→d→a
    C.c→b→d→a D.d→a→c→b
    2.根据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解析:1.C 2.B 第1题,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其路径有三(偏西路径、偏北路径、偏东路径),但总体趋势都是由北向南运动,故选C。第2题,a图中的武汉位于冷锋后,此时应为寒冷阴雨天气;c图中的北京和d图中的杭州相同,冷锋还没有到达,被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b图中的天津受冷锋影响为大风降温天气。故选B。
    (2019·郑州一模)读2018年12月6日14时我国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3~4题。

    3.形成甲天气系统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 D.植被覆盖率
    4.受甲天气系统影响,贵阳比昆明(  )
    A.气压低 B.气温低
    C.降水少 D.云量少
    解析:3.C 4.B 第3题,图示甲天气系统是昆明准静止锋,主要是南下冷空气受地形阻挡而形成的。第4题,图中昆明处在暖气团一侧而多晴朗天气,贵阳处于冷气团控制下而多阴雨天气,则贵阳比昆明气压高、气温低、降水多、云量多。
    (2019·合肥质检)下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5~6题。

    5.从14时到20时,合肥(  )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 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
    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 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
    6.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 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
    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 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
    解析:5.C 6.C 第5题,比较图上14时与20时安徽省等压线分布可知,等压线走向相近且气压变化趋势相同,说明从14时到20时,合肥风向变化较小,B、D错;但20时等压线密度大于14时,等压距相同,故风力变大,A错、C对。第6题,14时,宿州位于冷锋锋后、冷气团一侧,气温较低、降水较多,合肥则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降水较少,A、B错;20时,冷锋已经经过合肥,其带来的大风天气刮走了大气污染物,合肥空气质量好转,C对;20时,黄山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D错。







    考点二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一)气旋、反气旋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
    与风向


    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低压气流都从四周流向中心,高压气流都从中心流向四周;无论低压还是高压,南、北半球气流的运动方向都相反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
    形成


    天气
    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二)气旋与反气旋中风向的判定
    气旋、反气旋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判断方法,分析如下。
    1.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图所示为北半球一气旋,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30°~45°,即为风向。东侧为东南风,西侧为西北风,南侧为西南风,北侧为东北风。

    2.气流规律记忆方法(南北半球分别用左右手定则)。
    (1)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

    (2)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


    [集训过关]
    下图示意某气旋(较稳定)经过我国江西省某城市前后该城市的气压、风向和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该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为(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东南向西北
    2.假如该地6日的日温差为5 ℃,则该地7日的最低气温最有可能是(  )
    A.13 ℃ B.12 ℃
    C.11 ℃ D.10 ℃
    3.该地6日气压最低的原因是(  )
    A.大气降水较多 B.受冷气团控制
    C.盛行上升气流 D.地面辐射强
    解析:1.A 2.D 3.C 第1题,图示城市3~5日风向为东南风,说明该气旋位于城市西部;6日城市无明显风向,可能正处于气旋中心;7~9日城市为西北风,说明气旋位于城市东部;则该气旋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第2题,一般晴天气温日较差要大于阴天。图示6日为中雨天气,且日温差为5 ℃;7日为晴天,则7日气温日较差要大于5 ℃。由图可知,7日最高气温约为16 ℃,则最低气温应在11 ℃以下。第3题,该地6日无明显风向,可能因盛行上升气流,而无水平方向大气运动所致。气流上升运动最强烈而导致近地面气压最低。注意此时大气降水最多是盛行上升气流的结果,而不是气压最低的原因。
    下图为某气压系统发展过程示意图。T1、T2为该气压系统发展的不同时段,图中P1、P2、P3、P4为海平面处的等压线,且两图比例尺相同。读图,回答4~5题。


    4.若P1>P2>P3>P4,则该气压系统(  )
    A.T1时段的风力大于T2时段
    B.气流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辐合
    C.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多阴雨天气
    D.发展过程与台风的形成过程相似
    5.若P1 A.3月至5月 B.6月至8月
    C.9月至11月 D.12月至次年2月
    解析:4.D 5.D 第4题,若P1>P2>P3>P4,则该气压系统为低压系统,T1时段的等压线较T2时段稀疏,故T1时段的风力小于T2时段;因无法确定半球,所以不能判断气流运动方向;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故A、B、C均错误。 台风即为强热带气旋,故该气压系统发展过程与台风的形成过程相似,选D。第5题,若P1
    考点三 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图所示:

    判读其结构图,应抓住以下几点:
    1.判断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1)锋面类型:
    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2)锋面移动:
    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
    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典题精研]
    [典例] (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寒潮预警 D.滑坡、泥石流预警
    (2)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甲地有低压系统,可能带来较大降雨,且该地区多山,有可能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该地位于内陆地区,一般不会形成台风;阴雨天气,森林火灾可能性小,不可能发布森林火灾预警;甲地位于东侧低压槽附近,并无强烈冷空气南下。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此时北京位于冷锋锋前,两三天内会有一次冷锋过境过程,若冷锋过境带来降雨,可以明显减轻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减少;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北京在冷空气控制下,气温会降低,气压会上升;由于气压北高南低,整个冷锋过境过程,包括过境后,北京吹偏北风。故选C。
    [答案] (1)D (2)C


    1.(变题型) 春季北方地区较为干燥,该天气系统经过北京时,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可能________,空气污染______。该天气系统经过北京后,北京气温________________,气压________。
    解析:由图可知,北京位于冷锋锋前,春季冷锋过境,空气干燥,易引起沙尘天气,故经过北京时空气质量指数上升,污染加重。经过北京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答案:上升 加重 下降 上升
    2.(变设问)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晴空万里
    B.北京吹东北风
    C.湖南地区的风力较浙江大
    D.山西地区将迎来降温过程
    解析:选D 由图可知,四川盆地受气旋控制,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由等压线分布可知,此时北京吹偏南风。湖南地区等压线较浙江稀疏,风力比浙江小;山西位于冷锋锋前,冷锋过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集训冲关]
    下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M、N为锋线。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天气系统是(  )
    A.北半球锋面气旋 B.北半球冷锋
    C.南半球锋面气旋 D.南半球暖锋
    2.图中各点天气状况可能处于阴雨天气的是(  )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1.A 2.A 第1题,因为只有低压槽部位才能出现锋面,则依据虚线M、N为锋线,可判断图示天气系统为低压中心,即锋面气旋;图中显示①处为西北风,②处为西南风,③处为西南风,④处为东北风,即气流呈逆时针运动,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故A项正确。第2题,锋面降水多位于冷气团一侧,由于是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则①④位于冷气团一侧而多雨;低压中心⑤因气流上升运动而多阴雨天气。
    下图是某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40°N,110°E)、乙(40°N,115°E)是近地面的两点。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该地天气系统附近气压分布描述正确的是(注:图中黑箭头代表当地风向)(  )

    4.甲、乙两地附近天气系统表达合理的是(  )

    5.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可能是(  )
    A.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大
    B.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多日阴雨不开
    C.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日阴雨不开
    D.甲地和乙地都是晴朗少云,但是甲地气温更低
    解析:3.C 4.C 5.B 第3题,根据图示,图中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近地面的锋面往往和气旋结合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所以该地天气系统为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所以本题选C。第4题,图中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天气系统,暖气团两侧均为冷气团,应该是锋面气旋,其中甲(40°N,110°E)、乙(40°N,115°E)是近地面的两点,可判断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甲处锋面坡度较陡,为冷锋,乙处锋面坡度较缓,为暖锋,而且甲、乙两处均在冷气团一侧,故选C。第5题,冷锋常见天气有寒潮、暴雨和沙尘暴,甲位于冷锋锋后,所以可能为大风、沙暴天气,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处为暖锋锋前,常见天气是阴雨连绵,故选B。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下表示意我国西北某地4月份某日(14~24时)气象要素变化资料。据此完成1~2题。
    时间/时
    14
    16
    18
    20
    22
    24
    气温/℃
    16.2
    23.3
    2
    -2
    -1.8
    -1.8
    气压/hPa
    1 004
    1 006
    1 022
    1 025
    1 026
    1 028
    1.资料反映的天气系统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现象,组合正确的是(  )
    A.高压 风和日丽   B.低压 大雾天气
    C.暖锋 暴雨天气 D.冷锋 大风、沙尘暴
    2.此次天气过程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大气环境明显改善
    B.农牧业设施遭到破坏
    C.缓解绿洲农业供水紧张状况
    D.附近山区出现泥石流
    解析:1.D 2.B 第1题,由表可知,当日16~18时,气温骤降,18~24时,气温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升高,说明冷锋过境,可能带来大风、沙尘暴天气。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天气过程为冷锋过境,4月份我国西北地区冷锋过境可能带来大风、沙尘暴天气,农牧业设施可能会遭到破坏,大气环境质量将变差。大风、沙尘暴天气不能缓解绿洲农业供水紧张状况,泥石流多发于暴雨天气。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某月5天内的天气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时间内,影响该城市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4.该城市30日最高温数值最大,下列说法与其有关的是(  )
    A.大气逆辐射增强 B.受暖流影响
    C.太阳高度角大 D.受暖气团影响
    解析:3.B 4.D 第3题,从图中信息看,该段时间内总体上气温在增加,且有降水发生,故最可能是暖锋过境。第4题,30日暖锋已过境,该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升高,大气逆辐射减弱。B、C两项所述内容与其关系不大。
    下图中图a为北半球海平面某区域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示意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降水概率小于乙地
    B.丙地近地面气压小于丁地
    C.丙地近地面风速大于丁地
    D.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6.未来几天,乙地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  )
    A.气温降低,刮风下雨 B.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C.连续阴雨,风力加大 D.湿度增加,风和日丽
    解析:5.D 6.A 第5题,根据图a、b、c三图可知,该区域受低压槽影响,丁处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丙、丁位于低压槽线,可能存在冷锋。甲位于冷锋锋后,降水概率大,气温日较差小,乙地位于冷锋锋前,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与丙相比,丁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更大,故C项错误;由图c可知,丙处气压(1 016 hPa)大于丁处气压(1 006 hPa),故B项错误。第6题,未来几天,乙地将要受到冷锋影响,可能出现降温、刮风、降水天气,故A选项正确。
    下图(图Ⅰ)为天津市某时刻气压场示意图,该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打算利用自制的风向标(图Ⅱ)在甲、乙、丙、丁四地进行风向的测定,据此回答7~8题。

    7.观测小组在甲点测风向时,风向标的金属箭头指向的方向是(  )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8.在甲、乙、丙、丁四个观测点中,此时最可能出现降水,并伴随大风、降温天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7.C 8.B 第7题,依据图中甲处气压关系、指向标,以及位于北半球等信息,可判断甲处吹东北风;注意风向标箭头指向风的来向,则C正确。第8题,图示为一个低压系统,结合锋面气旋知识,可判断丁处为暖锋、乙处为冷锋,则符合题意的地点是乙。
    (2019·济南联考)下图为某地一周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一周内,气温日较差最小的一天是(  )
    A.1日 B.3日
    C.5日 D.7日
    10.引起图中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一般是(  )
    A.由高纬向低纬 B.由海洋向内陆
    C.由偏北向偏南 D.由内陆向海洋
    11.若图示天气过程发生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
    A.青藏高原 12月份 B.华北地区 3月份
    C.东北地区 6月份 D.华南地区 1月份
    解析:9.B 10.A 11.B 第9题,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从图中看出,3日最高气温是10 ℃,最低气温约4 ℃,则该日的气温日较差约是10 ℃-4 ℃=6 ℃,相比较其他几日,气温日较差最小,故选B。第10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从3日到4日气温下降,说明该地经历冷锋天气系统,冷锋主要是冷空气势力较强,自高纬移向低纬,使得所经地区降温,故选A。第11题,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不易受冷空气影响,A错误;3月份,冷空气势力还比较强,会频繁南下,华北地区多冷锋天气,B正确;东北地区6月份为夏季,冷空气活动较弱,C错误;华南地区纬度较低,1月份不易受冷空气影响,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2019·武汉统考)下图是2019年1月22日0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此时影响我国东北中西部、华北中南部的天气系统,推测这些地区即将出现的天气变化。
    (2)比较图中①②两地此时天气状况的异同。
    (3)指出受图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并列举其带来的危害。
    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图示判断此时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系统,然后从气温、降水、气压等方面描述天气变化。第(2)题,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气压、风向、风力等。①②两地均位于冷锋锋后,被冷气团控制,故均为晴天。结合等压线判读可知,两地在等压线数值及疏密上有差异,故气压、风力不同。同时①地纬度高,更接近冬季风源地,气温较低。第(3)题,1月份(冬季),受冷锋影响,可能形成寒潮。寒潮灾害表现为低温、雨雪、大风等,对农业、交通、生产生活设施会造成破坏。
    答案:(1)冷锋。 出现大风、降温、阴天或雨雪天气;之后天气转晴,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2)异:①地比②地气温低,气压高,风力小(或②地比①地气温高,气压低,风力大)。 同:两地都为晴朗天气。
    (3)寒潮。 农作物遭受冻害;建筑物受损;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等。
    13.(2018·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可以直接判断出图中西北部有一高压系统,中部有一低压系统。第(2)题,由图可知,T时刻北部的冷锋锋面并不完全与低压槽吻合,说明冷锋不是与低压系统相伴形成的,因此在T时刻之前应该是2个冷锋,1个暖锋,共3个锋面。原因一方面从低压中心冷暖气团的辐合角度来解释,另一方面从北部冷空气南下来解释。第(3)题,从图中看,P点位于暖锋锋前,西北方较远处又有冷锋锋面,因此其分别受暖锋过境、暖空气控制、冷锋过境、冷空气控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其相应的天气状况和气温变化即可。第(4)题,注意题目限定词“该区域春季”。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区,春季该区域升温快,而此时较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则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且春季为冬季风与夏季风的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大气运动快,因此天气系统活跃。
    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第五讲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的判读

    一、气温
    1.气温分布规律
    时间
    分布
    年变化
    北半球陆地气温1月最低,7月最高;北半球海洋气温2月最低,8月最高。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谷地>高地、裸地>绿地、少云雨区>多云雨区
    日变化
    一般情况下,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左右。日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原>平原、晴天>阴天
    空间
    分布
    水平分布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垂直分布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上海拔每上升1 000 m,气温降低6 ℃

    2.影响气温的因素
    因素
    说明
    纬度位置
    纬度高(低),太阳高度大(小),太阳辐射能多(少)
    海陆位置
    海洋性气候:比热容大,冬温夏凉,气温季节变化小;大陆性气候:比热容小,冬冷夏热,气温季节变化大
    地形
    地势高(低),气温低(高);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地形封闭不易散热)
    洋流
    寒(暖)流,气温低(高)

    二、降水
    1.降水的形成条件
    一要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凝结核,三要有降温条件(大气上升运动或向高纬运动)。
    2.降水的类型
    (1)锋面雨: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锋面,锋面上空气上升运动强烈,易形成降水。
    (2)对流雨:空气受热对流上升,形成降水。
    (3)台风雨(气旋雨):台风是强烈发展的气旋,伴随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4)地形雨:山地的迎风坡,空气受地形抬升运动强烈,易形成降水。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很少
    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寒带
    苔原气候
    终年寒冷,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联】 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1)若只考虑热力因素,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就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就高。
    (2)在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逆温现象除外);低空是高压,高空就是低压;低空是低压,高空就是高压。
    (3)在等压面分布图上,等压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高;等压面向低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低。
    (4)在等温面分布图上,等温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温偏高;等温面向低处凸出的地方,气温偏低。
    【注1】 (1)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
    (2)因对流雨是因对流运动而产生的,故世界上对流雨的主要分布地区是赤道地区与夏季的中纬度大陆地区。
    【注2】 热带气候类型的区别
    (1)从年降水总量上来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可从最多降水月的降水量区分,热带季风气候最多降水月超过600 mm,热带草原气候最多降水月不足400 mm。
    【记1】 亚热带两种气候的判断方法
    (1)从雨热组合状况判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2)从地理位置判断: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
    【记2】 区分温带气候的方法
    (1)7、8月降水多的为温带季风气候。
    (2)各月降水均匀(50 mm左右),最冷月均温大于0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3)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年较差大。


    考点一 气温与降水分析
    1.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2.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分布规律
    成因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丰富
    海洋面积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两极地区降水少
    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控制,降水较少;大陆东岸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中纬度沿海地区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东岸受季风的控制,降水较多;内部距海远,水汽少,降水少

    3.降水的影响因素
    因素
    说明
    大气环流
    气流上升易产生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易产生降水,如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易产生降水,如夏季风
    海陆位置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迎岸风降水多,离岸风降水少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洋流
    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人类活动
    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大降水

    [集训过关]
    下图为某区域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等温线分布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夏季午夜 B.夏季正午
    C.冬季午夜 D.冬季正午
    2.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大气环流 B.海陆分布、地形
    C.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D.地形、洋流
    3.下面四幅图是四位同学绘制的该区域某季节某时刻的晨昏线与最冷月等温线分布图。其中画法组合正确的是(  )

    解析:1.A 2.B 3.C 第1题,根据图示纬度分布规律可知,该地处于中纬度地区,陆地温度在20 ℃左右,说明此时为夏季。读图可知,同一纬度陆地温度低于海洋温度,说明此时为晚上,由此判断A正确。第2题,图中39°纬线上陆地与海洋的温度差异是由于海陆分布不同造成的,在图中39°纬线的西部,等温线呈半封闭状,越向中心温度越低,说明地势越高,故B正确。第3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最冷月应该昼短夜长,而且越向北昼越短,夜越长,晨线应为东北—西南走向,昏线应为西北—东南走向;最冷月份,同纬度陆地温度低于海洋温度,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由此判断图C符合情况。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坐落在南部高原。下图为危地马拉位置图。

    材料二 危地马拉加勒比海沿岸(左图)和太平洋沿岸(右图)气候资料图。

    (1)说出危地马拉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降水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危地马拉城分布在南部高原上的原因。
    解析:第(1)题,降水的特点要从年降水量的多少与季节分配的角度来回答,而原因要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来分析。从图中气候资料图可知:危地马拉加勒比海沿岸,各个月降水较均匀,全年降水多。其原因是东北信风从大西洋带来湿润气流,遇到山地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而沿岸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危地马拉太平洋沿岸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原因是夏季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当地的风为南半球的东南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西南风;而冬季位于东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第(2)题,城市成因要从地形、气候、水、自然资源来分析。从当地纬度位置来分析,位于10°N~20°N,为热带地区,由于热带地势低的地区较闷热,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较凉爽,地形又比较平坦,因此城市分布在地势较高的高原地区。
    答案:(1)加勒比海沿岸:全年多雨。形成原因:东北信风经过加勒比海补充了水汽,登陆后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增多;沿岸(墨西哥湾)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太平洋沿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形成原因:夏季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从太平洋上带来暖湿气流,登陆后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较多;冬季处在东北信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2)危地马拉位于热带地区,低地比较闷热,不适合居住和城市发展,高原上比较凉爽,地形较为平坦,适合人类居住和城市发展。

    考点二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气候的形成因素分析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气候带
    最热(或者最冷)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 ℃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 ℃以下

    2.海陆位置
    (1)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2)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3)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其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4.地形地势
    (1)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1)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还有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2)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二)气候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1.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分析
    (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2)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3)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
    (4)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2.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分析
    (1)首先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
    (2)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迎、背风坡)的影响。
    (3)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

    [典题精研]
    [典例1] (2018·全国卷Ⅰ·节选)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解析] 毕节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A对。与重庆相比,毕节纬度较低,B错。毕节和重庆都位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C错。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D错。
    [答案] A


    1.(变题型)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其原因是冬季受________影响,夏季受________季风和________季风影响,阴雨天较多。
    解析:贵州冬季受准静止锋影响,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阴雨天较多。
    答案:准静止锋 东南 西南
    2.(变设问) 重庆有我国“火炉”之称,其夏季温度高的原因有(  )
    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②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③位于第二级阶梯,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④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少,温度不会过高,③错误。①②④是重庆夏季温度高的主要原因。

    [典例2] (2015·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下图示意索契的位置。

    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说明索契的气候、地形等特征符合茶树的生长习性。从图中纬度可以看出,索契纬度较高,应该为温带地区,其夏季气温较高,适宜茶树生长。从图中等高线分布规律可以看出,索契北部为山地,冬季能有效阻挡来自北方(亚欧大陆北部)的寒冷空气的侵袭;西侧为黑海,受其海水调节作用,使得该地气温具有亚热带特征。同时,该地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上,黑海增强了空气水汽含量,降水较为充足。因此形成了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
    [答案] 背山面海,位于西风带(盛行西南风),黑海蒸发的水汽随着盛行风遇到山地抬升,云多雨丰(多地形雨)。纬度约44°N,夏季气温高。冬季山脉阻挡北面冷空气侵袭,且黑海海面水温较高(对气温调节作用较强),气温较高。


    (1)索契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我国南方地区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的成因。
    解析:第(1)题,结合索契的纬度及海陆位置可判断索契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纬度低,气温较高,且降水量较多,有利于茶树生长。
    答案:(1)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2)我国南方地区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利于茶树越冬;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适宜茶树生长。

    [集训冲关]
    图1中甲地气温年较差约为13 ℃,乙地气温年较差约为9 ℃。图2示意三地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 D.植被状况
    2.图2中与甲、乙两地降水特征相符的曲线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①
    C.③① D.②③
    解析: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距海洋较远,升温和降温速度快,造成该地气温年较差较大;乙地距海洋较近,升温和降温速度慢,造成该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第2题,根据图中海岸线轮廓和纬度位置可知,图1所示区域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其中甲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冬夏季分别受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1月份前后),对应②曲线;乙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7月份前后),对应①曲线。
    3.读世界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比较图中C、D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示海陆位置分布情况分析:A地位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影响时间短,主要受来自大陆内部的干燥气流,即冬季风的影响,且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水少。B地位于北美洲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其地形为高大山地和高原,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且沿岸有暖流流经,降水多,所以B地降水量多于A地。第(2)题,读图,结合气候资料图分析,C地受季风环流控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面环海,降水丰富,集中于夏秋季节。D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
    答案:(1)B地降水量多于A地。A地位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影响时间短,主要受来自大陆内部的干燥气流(冬季风)的影响;沿岸寒流流经,降水少。B地位于北美洲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东部地形为高大山地和高原,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沿岸有暖流流经,降水多。
    (2)C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控制,且四面环海,降水丰富,集中夏秋季节;D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

    考点三 气候类型的判断
    (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澄清认知] 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气候类型
    相似点
    不同点
    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终年高温(>15 ℃)
    降水:有明显的旱(干)季和雨(湿)季
    雨季降水量更集中、更多(7月份降水突破6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相对降水量较少(若能从气温变化上判断该地是南半球,则必是热带草原气候无疑,因为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冷干(雨热同期)
    最冷月均温(关键)>0 ℃
    温带季风气候
    最冷月均温<0 ℃,雨季较短
    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总量有时相当
    最冷月均温(关键)>0 ℃,各月降水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关键)<0 ℃,降水各月不一,一般集中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
    气温冬冷夏热,降水状况都是夏季相对较多
    均温低于0 ℃的月份少,有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相对较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
    均温低于0 ℃的月份多,一般无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相对较少

    (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
    成因
    气候类型及其相关要素
    受单一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气候——极地高气压带
    受单一风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赤道低气压带;干季,信风带
    地中海气候——冬季,盛行西风带;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受季风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西南季风;旱季,东北季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

    (三)气候类型判断方法
    1.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热量带
    位置
    0°~30°为热带,30°~40°为亚热带,40°~60°为温带(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影响,实际分布略有差别,如我国的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约34°N,而日本的为40°N)
    海陆
    位置
    如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分布在大陆西岸;季风气候仅分布在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

    2.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区域自然特征主要受气候类型影响,如典型植被、典型动物、水文特征、土壤等。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只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再如斑马是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3.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图表判断气候类型
    (1)从文字材料或气候资料图中获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其判读关键是从气候资料统计图中读出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气温及降水。
    (2)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及方法:
    ①根据温度确定所属半球:
    半球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气温曲线形状
    北半球
    7~8月
    1~2月
    峰形(凸形)
    南半球
    1~2月
    7~8月
    谷形(凹形)
    ②判断其所属热量带:
    热量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最冷月均温值
    >15 ℃
    0~15 ℃
    <0 ℃


    最热月均温值


    >15 ℃
    <10 ℃
    <5 ℃
    气候
    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但依然属于温带,其判读时注意最热月均温在20 ℃以下,即气温的年较差小,可将其与亚热带气候类型区分。
    ③以水定型:
     类型

    指标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雨林
    气候
    草原
    气候
    季风
    气候
    沙漠
    气候
    季风
    气候
    地中海气候
    季风
    气候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降水量
    /mm
    >2 000
    750~
    1 000
    1 500~
    2 000
    <125
    >1 000
    300~
    1 000
    500~600
    700~
    1 000
    <400
    季节
    分配
    年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少雨型

    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1)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5)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6)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
    (7)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典题精研]
    [典例] (2017·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2)题。
    (1)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2)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解析] 第(1)题,据题中信息可知,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为河流上游地区,泛滥沉积物具有季节性,故降水具有季节性;尼罗河为世界最长河流,河流泛滥说明水量大,故年降水量大。第(2)题,据材料可知,6~10月尼罗河洪水泛滥,此时期不能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月到次年5月为枯水期,淤泥裸露,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不是“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的周边地区,并且植物的耕种都是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不适合尼罗河泛滥区;热带草原气候区6~10月为湿季,为农业生产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可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答案] (1)A (2)B


    (变设问)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其河水定期泛滥的原因是(  )
    A.受西风带影响 B.受信风带影响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D.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解析:选D 尼罗河上游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内,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多,导致河水泛滥,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
    [集训冲关]
    自北往南流的某河流流经X城市,每年均有长满青草的“岛屿”飘浮于水面顺流而下穿过城区,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观之一。该“浮岛”是深层冻土融化等原因导致远郊河段河岸的一部分脱离河岸而形成的。据此完成1~2题。
    X城市多年平均气候统计数据表(城区海拔:150~253 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均温/℃
    -9.3
    -7.7
    -2.2
    5.8
    13.1
    16.6
    18.2
    16.4
    11.0
    5.1
    -1.2
    -6.1
    降水量/mm
    42.0
    36.4
    34.0
    43.8
    50.8
    75.0
    93.6
    76.8
    64.7
    59.0
    57.6
    55.5

    1.该城市可能位于(  )
    A.东欧平原 B.中西伯利亚地区
    C.三江平原 D.巴西高原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  )
    A.该河流流经X城区的河段水位最高的季节是春季
    B.该河流流经X城区的河段水位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C.外地游客到X城区观赏“浮岛”奇观的最佳月份是1月
    D.外地游客到X城区观赏“浮岛”奇观的最佳月份是4月
    解析:1.A 2.B 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城市降水比较均匀,冬冷夏温凉,应该是纬度较高的区域。东欧平原受西风带影响,全年降水比较均匀,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夏季凉爽,故A项正确;中西伯利亚地区冬季寒冷且降水较少,故B项错误;三江平原夏季温度明显偏高且降水偏多,故C项错误;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7月份是全年气温最低月份,故D项错误。第2题,河流水位最高的季节应该是降水最多的夏季,故A项错误,B项正确;深层冻土融化应该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故C、D项错误。
    (2019·湖南四校联考)下图为某地逐月累计降水量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四幅气候资料统计图中,能反映该地气候状况的是(  )


    4.如果该地位于北半球,则下列有关该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6~8月累计降水量曲线平缓,是受稳定的西风影响的结果
    B.夏季降水少、光照强,适合亚热带水果的生长
    C.主要分布在40°N~60°N的大陆西岸
    D.雨热不同期,是不同季节受不同风带影响的结果
    解析: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6~8月的累计降水量变化很小,说明这段时间降水极少;而10~12月的累计降水量变化较大,即该段时间降水丰富,故该地气候可能为南半球的季风气候或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A项反映的是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B项反映的是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C项反映的是热带雨林气候,D项反映的与图示地区降水特征符合。第4题,如果该地位于北半球,则该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夏季降水少,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结果;该地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强的气候特征,适合亚热带水果的生长;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是受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试典题——查薄弱点]
    [典例] (2014·天津高考)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2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解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两地气温和降水特征不同,影响因素主要从大气环流方面考虑。
    [答案] 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析考法——答准答全]
    考法(一) 气候特征的描述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气候特征回答不全面或片面,气候特征与气候类型对应错误,答非所问

    考法(二) 气候特征的原因分析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知识整合能力较差,原因或主要因素归纳、分析不全面,不能抓住主次,逻辑混乱

    考法(三) 气候特征的比较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空间定位错误,或气候类型判断错误,比较气候差异的角度出现错误或片面;语言不够规范

    [用术语——严谨规范]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气温特征
    最冷月、最热月
    最冷(热)月出现在××月
    气温高低
    终年高温;夏季高温;全年温和;冬季寒冷等
    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
    降水特征
    降水总量
    降水量多(少)
    季节分配
    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等
    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大(小)
    光照特征
    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弱);光照充足(不足)
    气候特征
    气温、降水、冬季、夏季、全年
    全年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等
    注:高温—月均温>20 ℃;温和—月均温0 ℃~20 ℃之间;
    寒冷—月均温<0 ℃;降水稀少—月降水量<10 mm;
    少雨—月降水量10~50 mm;多雨—月降水量50~100 mm;丰富—月降水量>100 mm

    [练类题——全训冲关]
    1.(2019·南昌十校联考)读图,完成下题。

    试推测蒙特港的气候特征。
    解析:先判断气候类型,再分析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从气温、降水等方面回答。
    答案:蒙特港位于40°S~45°S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2.读图甲和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纬度位置看,北京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从海陆位置看,北京位于大陆________。图乙中表示北京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填序号),形成北京这种气候类型的成因是____________,图乙中表示伦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填序号)。
    (2)请说出罗马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从纬度位置看,北京纬度为40°N,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从海陆位置看,北京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京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图乙中①符合北京的气候类型特征;位于大陆西岸的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乙中表示伦敦的气候类型是③。第(2)题,罗马位于地中海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答案:(1)北温 东岸 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
    (2)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气候成因及特征:夏季(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1月)受盛行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成都一诊)下图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高度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3月该山地随海拔升高降水量(  )
    A.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 B.先增大后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 D.先减小后增大
    2.影响该山地9~12月最大降水量出现高度和降水量变化的大气环流因素是(  )
    A.受西风带影响逐渐增强
    B.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逐渐减弱
    C.受东北信风带影响逐渐减弱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逐渐增强
    3.该地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可能是(  )
    A.热带草原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解析:1.C 2.A 3.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3月该山地的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特点。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9~12月降水量不断增加,且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 500 m左右的山腰地区,说明此段时间该山地降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处盛行风的迎风坡。图中信息显示该山地夏季降水量很小,再结合材料“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某山地”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9~12月该山地西坡受西风带的影响逐渐增强,降水量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该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不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也不受信风带的影响,故B、C项错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故D项错误。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所在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山麓发育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D项正确;热带草原带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故A项错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在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故B项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不是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故C项错误。
    读某地1~7月多年平均气温(单位:℃)日变化图,完成4~6题。



    4.该地最可能位于(  )
    A.新西兰 B.黄土高原
    C.欧洲西部 D.藏北高原
    5.该地较明显的气候特征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B.沙尘天气多发
    C.气温年较差小 D.夏季高温酷暑
    6.下列月份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
    A.1月 B.2月
    C.5月 D.以上皆不对
    解析:4.C 5.C 6.C 第4题,由图可知,该地夏季气温最高,应位于北半球;该地最冷月气温高于0 ℃,且气温年较差小,由此可判断该地最可能位于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第5题,该地最可能位于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较明显的气候特征有降水的季节变化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小等。第6题,由图可知,5月份最高气温为17~18 ℃,最低气温为9~10 ℃,气温日较差为7~9 ℃;对比其他月份,5月气温日较差最大。
    图a为某岛屿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和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图b为图a岛屿的地形略图,其中M为1月20 ℃等温线分布状况(虚线为可能状况)。读图,完成7~9题。

    7.该岛甲、乙两地(  )
    A.甲地1月牧草枯黄
    B.乙地有明显干湿两季
    C.7~12月降水量逐月增加
    D.气温年较差(较)小
    8.两地纬度相同,但乙地比甲地降水量大得多,关于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东南季风有关 B.乙地海拔较甲地低
    C.乙侧山坡迎暖湿信风 D.甲深居内陆,乙沿海
    9.关于虚线L1、L2、L3、L4等温线弯曲合理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L1符合实际,因为岛中距海较远气压较高
    B.L2符合实际,因为该季节陆地温度高于海洋
    C.L3符合实际,因为该季节海洋温度高于陆地
    D.L4符合实际,因为沿岸有暖流流经
    解析:7.D 8.C 9.D 第7题,结合图示岛屿轮廓、纬度和地形剖面图判断,该岛屿为马达加斯加岛。图示甲地位于该岛的西侧,为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1月份为当地夏季,处在湿季,草木生长茂盛。乙地位于该岛东侧,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第8题,由上题知,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故C项正确。第9题,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该海域温度比附近同纬度海域温度高,等温线凸向高纬地区。
    下图为某地气候降水分配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若该地最冷月气温约为18 ℃,则该地最不可能位于(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
    11.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则该气候有利于水稻种植
    B.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则典型植被为常绿硬叶林
    C.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D.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西南风
    解析:10.B 11.A 第10题,最冷月气温约为18 ℃,说明该地位于热带。亚洲、非洲、北美洲都有热带气候分布,只有欧洲没有热带,亦没有热带气候分布。故B项符合题意。第11题,图中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前后,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应该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水稻种植,故A项正确;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则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故B项错误;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故C项错误;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该气候应该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西北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东半岛是我国苹果最适宜的生长区,但4月气温的波动和秋季苹果停止生长(当气温低于14 ℃时,苹果停止生长)时间的早晚,常常会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山东省潍坊市每年4月20日前后都会举办国际风筝盛会,吸引国内外众多团队及游客前来参加风筝比赛和观光旅游。
    茶,常绿灌木,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南茶北引”是我国农业科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设想,经过50多年的不断摸索,目前在青岛、日照、临沂等地已经形成规模。下面图1为山东半岛示意图,图2为山东济南和烟台苹果开花至苹果成熟对应的气温图。


    (1)与济南相比,说出烟台气温的不同点,并简述其影响因素。
    (2)烟台生产的苹果比济南生产的苹果品质更优,从气温影响苹果生长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析与烟台、威海相比,“南茶北引”落地青岛、日照、临沂等地的自然原因。
    (4)说明潍坊选择在4月举办风筝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据图说明与济南相比,烟台气温的不同点;从海陆位置差异说明其影响因素。第(2)题,结合材料,从气温影响苹果花期和生长期两方面来分析烟台苹果比济南苹果品质更优的原因。第(3)题,结合茶的生长习性,从地形对气温、降水的影响来分析“南茶北引”落地青岛、日照、临沂等地的原因。第(4)题,4月份偏北风已经逐渐减弱,风力适宜;此时是春季,天气晴朗,降水少,天气温和,约20 ℃,适宜户外运动。
    答案:(1)与济南相比,烟台春夏季气温偏低,秋冬季气温偏高,年温差较小。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的差异(距海远近)。
    (2)烟台苹果5月开花,避免寒冷气流(倒春寒)的侵袭;济南苹果4月开花,易受寒冷气流影响,花蕾凋落,生长缓慢。秋季烟台苹果停止生长的时间晚于济南,生长时间更长。
    (3)山东半岛中部为低山、丘陵地形。青岛、日照、临沂等地冬季位于冬季风背风坡,气温比烟台、威海偏高,利于茶树越冬;夏季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偏多,且丘陵地形利于排水。
    (4)此时,偏北风已经逐渐减弱,风力适宜;天气晴朗,降水少,天气温和(20 ℃左右),适宜户外运动。
    13.(2019·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 ℃,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如图为温哥华所在区域简图。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的原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第(2)题,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大陆西岸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影响。第(3)题,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第(4)题,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
    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原因:西侧海洋7月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该地区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区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4)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
    第六讲水循环

    一、水循环概况
    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太阳能及地球重力作用。
    3.水的三态变化
    (1)存在形式
    (2)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2.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4)塑造地表形态。

    【注】 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态变化。
    【记】 水循环类型的判定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了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联】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布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点】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下渗,这其中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①有利方面包括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坡地改梯田、翻耕土壤以及植树造林等均可增加下渗量;②不利方面主要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地表植被的行为,使水分下渗量减少。

    考点一 水循环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5.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影响
    地面性质
    硬化地面,如水泥地不利于下渗;沙质土壤利于下渗
    坡度
    坡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植被
    植被越茂密,越利于下渗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降水持续时间
    降水时间持续越长,越利于下渗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典题精研]
    [典例] (2017·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 mm   B.约为2 000 mm
    C.约为210 mm D.远小于210 mm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 第(1)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年均降水量相当。该地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因此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为210 mm。第(2)题,由图可知,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水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由于水分储存量小,实际蒸发量最小。第(3)题,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
    [答案] (1)C (2)A (3)B
    [拓展链接] 水量平衡
    (1)概念: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尺度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之间的差额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2)各区域的水量平衡问题:
    ①海洋: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②内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多年实际降水量很少,因此其多年平均蒸发量也不大,并非想象中那么大。
    ③外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0。
    ④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例如,上面典例: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的年均降水量是210 mm,但流域内某湖泊的湖面蒸发量可达2 000 mm,那么该流域多年实际蒸发量应该是210 mm而非2 000 mm。

    [集训冲关]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阴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如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  )
    A.树冠集水作用强 B.无蒸腾作用消耗
    C.树冠遮阴效果好 D.土壤硬化下渗弱
    2.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
    A.融雪 B.风沙
    C.降水 D.蒸发
    解析:1.B 2.D 第1题,枯树根区梭梭树枝叶凋落,无生长需求,树冠集水作用弱,无蒸腾作用消耗,遮阴效果差;枯树根区土壤疏松,下渗作用强。选B。第2题,梭梭树对融雪、风沙和降水影响较小;夏季梭梭树生长茂盛,树冠能够遮蔽阳光,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选D。
    (2019·江西阶段性检测)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a)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图b)。读图完成3~4题。

    3.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
    4.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解析:3.D 4.A 第3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第4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降低,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2019·郑州模拟)我国某湖泊原有面积为1 416 km2,由于人为增加湖泊深度,湖面水位降低,其面积减小为239 km2。读该湖水平衡表,完成5~7题。
    水量收入项
    以体积表示/106 m3
    水量支出项
    以体积表示/106 m3
    湖面
    降水量
    变化前
    552
    湖面
    蒸发量
    变化前
    1 212
    变化后
    96
    变化后
    215
    地面、地
    下注入量
    变化前
    770
    地表
    流出量
    变化前
    110
    变化后
    816
    变化后
    697
    总计
    变化前
    1 322
    总计
    变化前
    1 322
    变化后
    912
    变化后
    912
    5.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6.湖面缩小后(  )
    A.湖面蒸发量增大 B.湖面降水量不变
    C.径流补给量减小 D.供给下游水量增加
    7.湖泊的变化最可能导致该湖泊流域内(  )
    A.气候变得湿润 B.地下水位升高
    C.水土流失加剧 D.荒漠化加剧
    解析:5.C 6.D 7.D 第5题,由表可知,该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即该地区降水少,所以最可能为西北地区。第6题,由表可知,该地湖面蒸发量减小;湖面降水量减小;径流补给量增加;地表流出量,即供给下游水量增加。第7题,由表可知,该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降水较少,湖泊面积减少会导致该地干旱程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加剧。
    考点二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一)明确三类补给关系 
    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二)理清五种河流补给类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图1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图2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图3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图4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三)掌握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下面甲、乙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
    (1)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2)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汛期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
    (1)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2)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
    (3)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4)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5)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如上图,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图中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典题精研]
    [典例] (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1)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C项。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1)B (2)C (3)D
      
    1.(变设问) 与甲河相比,乙河流量的季节变化(  )
    A.较大 B.较小
    C.相同 D.无法比较
    解析:选B 从图中可知乙河有地下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比甲河小。
    2.(变题型) 若图示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则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____________地区,两次汛期的补给类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则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
    解析:我国东北地区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形成春汛;夏季我国的锋面雨带北移到东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形成夏汛。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形成夏汛。
    答案:东北 积雪融水补给 雨水补给 夏

    [集训冲关]
    图1为长江流域H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图2为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某年随季节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7、8月河流与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B.南水北调调水量大
    C.上游水库的调节 D.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解析:1.C 2.D 第1题,据图2可知,秋季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其他季节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所以湖水补给河水的季节主要是秋季。选C。第2题,农业用水量及南水北调对长江流域的河湖水位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项错误;上游水库的调节会使河湖水位更加稳定,C项错误。该地河湖水位在7、8月份较低,主要原因是受伏旱天气的影响,即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选D。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河流夏季径流量有增大趋势。下图示意某年新疆境内某条河流的各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百分比和径流变差系数(反映某地月径流量年际变化幅度)。据此完成3~5题。

    3.该河径流量年际变化最大的月份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4.近年来,河流夏季的径流量增大,主要是因为(  )
    A.夏季降水变多 B.冬季降雪量增多
    C.冰雪融化量增大 D.冬季气温升高
    5.从长期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径流变差系数变小
    C.径流量减少 D.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解析:3.B 4.C 5.C 第3题,读图可知,5月径流变差系数最大,说明该河流5月流量变化最大。第4题,新疆位于大陆内部,境内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冰雪融化量增大,河流补给量增大。第5题,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大量融化,冰川会逐渐萎缩,夏季融化量会越来越少,其他季节会更少,总体而言该地区河流径流量将会减少。

    河流特征类题目增分指导
    [试典题——查薄弱点]
    [典例] (2016·全国卷Ⅲ·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解析] 主要从气候湿热、植被覆盖率高等角度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的原因;从植被覆盖率、地势、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
    [答案] 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大量沉积。








    [析考法——答准答全]
    考法(一)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①概念性错误:对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范畴理解不到位,描述方法和角度出现混淆或遗漏;
    ②信息性错误:对河流区域特征归纳失误,导致描述特征错误
    考法(二)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分析问题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水文特征与相应自然环境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到位
    考法(三) 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①对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的描述要点掌握不全面;
    ②差异比较类的语言描述缺乏严谨性















    [用术语——严谨规范]
    1.河流特征的描述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水位高(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汛期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流速(水力)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长度
    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支流
    支流多(少)
    弯曲度
    河道弯曲(平直)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思考
    方向
    具体影响
    流量和水位
    含沙量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缓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练类题——全训冲关]
    1.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


    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解析:注意图中信息的判读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图2中河流的水位数据是分析甲地河流水位特征的关键之处,对信息提取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从水位高低、高低水位出现的时间加以分析。在分析原因时要从该地的气候特征、该地所处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答案:特征:全年水位高(全年水位在3 m以上);高水位在冬季(6月至7月),低水位在夏季(12月至次年1月);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
    成因:降水量丰富;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
    2.(2017·北京高考·节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解析:甲河段位于山地,乙河段地势低平,所以甲河段流速快、乙河段流速慢;甲河段所在纬度稍高,乙河段所在纬度稍低,所以乙河段结冰期短;乙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有较多支流汇入,所以乙河段水量更大。
    答案: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3.(2017·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送量
    /万人
    0.0
    0.0
    0.0
    0.0
    15.6
    42.5
    72.8
    110.8
    135.1
    156.3
    156.3
    156.3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______个月。
    (2)说明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解析:第(1)题,1~4月,水运交通累计旅客发送量一直为0,说明不能开展水运,应为河流结冰期;11月和12月,累计旅客发送量并未增加,说明当月的旅客发送量为0,亦为河流结冰期。综上可知,该省境内河流的结冰期约为6个月。第(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径流总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速等方面进行描述。
    答案:(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mm)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mm)之比(用百分率来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转变成径流补给河流。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据此回答1~2题。
    地区
    径流系数/%
    南岭地区
    >60
    华北地区
    <30
    云贵高原
    >40
    江淮地区
    30~40
    1.表中所列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的是(  )
    A.南岭地区 B.华北地区
    C.云贵高原 D.江淮地区

    2.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说明该地区(  )
    A.地表侵蚀作用加强 B.地下水资源变得更丰富
    C.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D.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解析:1.B 2.A 第1题, 径流系数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转化成径流补给给河流。径流系数小的表明该地区降水量转化成径流补给给河流较少,那么该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根据表中数据,华北径流系数最小,表明该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故选B。第2题,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表明下渗减少,汇集成的径流增加。说明该地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减少,植被遭到破坏,地表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径流系数增大,则下渗减少,地下水资源减少。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下渗 B.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4.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
    A.补充城市地下水 B.减缓城市内涝
    C.缓解城市缺水 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5.推广该类房屋,能获得综合效益最大的城市可能是(  )
    A.拉萨 B.吐鲁番
    C.北京 D.呼和浩特
    解析:3.B 4.C 5.C 第3题,图中所示方式,雨水不能形成地表径流,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然后顺地下水道流走,直接影响到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B对。第4题,该种雨水处理方式,最明显的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C对。第5题,北京人口密集,需水量大,水资源供应紧张,该方式可以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效益最大,C对。
    (2019·吴忠模拟)如图示意我国某流域湖泊流量变化。读图回答6~8题。

    6.该湖泊可能位于(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塔里木河流域
    7.关于该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域内湖泊和河流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B.流域内河流泥沙含量大,结冰期长,航运价值不高
    C.流域内有冰雪融水灌溉,山麓地带发育出大片绿洲
    D.由于湖泊的调蓄作用,流域内很少发生旱涝灾害
    8.该湖泊的最低水位出现在(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解析:6.B 7.A 8.A 第6题,从图中两条曲线可以看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3月至10月主要是河流水补给湖泊水,且在7月河流水减少,出现一个低谷期。选项中的四个流域,只有长江流域在每年7月出现伏旱天气,导致流域内河流流量减小,出现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现象。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长江流域内湖泊水和河流水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A正确;长江流域内河流泥沙含量相对较小,无结冰期,航运价值高,B错误;长江流域降水量大,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属于湿润区,绿洲主要分布在沙漠区,C错误;长江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旱涝灾害频繁,D错误。第8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当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时,湖泊水量开始减少,10月至次年3月湖泊水量一直在减少,故该湖泊的最低水位出现在3月。
    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9~11题。

    9.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下渗 D.地表径流
    10.该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 B.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
    C.缩短径流汇聚时间 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11.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
    解析:9.D 10.B 11.C 第9题,该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使雨水被收集和利用后难以在地表汇集成径流。故选D。第10题,该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可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故B选项正确。第11题,该系统适合在缺水的地区使用,选项所列的四个地区中,缺水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向西南奔流2 334 km后,在墨西哥境内汇入加利福尼亚湾,流域涵盖美国七个州及墨西哥两个州,被称为美国西南的生命线。拉斯维加斯市90%的饮用水都来自科罗拉多河,依靠胡佛大坝输出的电力成长为今天的世界娱乐之都。科罗拉多河水位季节变化大,4~5月洪水期与冬季枯水期流量相差近30倍。“科罗拉多”即西班牙语“红色”之意,有“美洲尼罗河”之称,该河流含沙量高,水呈暗褐色。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自1998年以后,河水几乎再没能成功注入大海。下图示意科罗拉多河流域。

    (1)简要说明科罗拉多河对美国西南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2)分析说明科罗拉多河水位季节变化大和含沙量高的原因。
    (3)自1998年以后,科罗拉多河河水几乎再没能注入大海,分析其成因。
    解析:第(1)题,科罗拉多河被称为美国西南的生命线。对美国西南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水源;提供水能资源;促进了旅游业和博彩业的发展。第(2)题,由于河流补给季节变化大导致了科罗拉多河水位季节变化大,材料提示4~5月洪水期与冬季枯水期流量相差近30倍。河流4~5月洪水期,是因为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快,上游地区积雪迅速融化,河流水量大增,形成汛期。科罗拉多河上游发源于落基山脉西部,冬季受西风影响,由于海拔高,冬季以降雪为主,积雪量大,冬季河流上游地区气温低,积雪融化少,中下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所以河流全流域在冬季补给少,形成枯水期。科罗拉多河流域降水少,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容易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流入河流;流域地表起伏,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侵蚀作用强,冲刷河床明显,因此含沙量大。第(3)题,材料提到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自1998年以后,科罗拉多河河水几乎再没能注入大海,说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水资源越来越少,最后没有河水入海。其成因主要从生产和生活用水、大坝拦蓄河水、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
    答案:(1)科罗拉多河流经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为沿岸城市提供了生产、生活用水;为沿岸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水源;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水流湍急,开发的水电,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奇特的峡谷河流地貌促进了旅游业和博彩业的发展。
    (2)上游发源于落基山脉西部,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以降雪为主),积雪量大,是河流的主要补给区域,而中下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河流补给少;冬季河流上游地区气温低,积雪融化少,河流水量很小,形成枯水期;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快,上游地区积雪迅速融化,河流水量大增,形成汛期。
    流域降水少,干旱、半干旱面积广,植被稀疏,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起伏,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3)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大坝层层拦蓄河水,流入下游水量减少;过量开采地下水,地表水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导致河流水量减少。
    13.(2019·合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20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分析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可行性。
    问题②:从转变乌伦古湖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的角度提出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措施。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 900 m)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 m)。而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海拔高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雪早,融雪迟,积雪时间长,出现时间晚。第(2)题,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较高考虑。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融化量大,而6~7月份基本融化完毕,积雪融化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同时,6~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第(3)题,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降水、蒸发、水循环角度考虑。从降水量来看,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从蒸发来看,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盐分长期积累,使得该湖成为咸水湖。第(4)题,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方法从调水及农业生产方式角度分析。从调水来看,额尔齐斯河径流量较大,且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近,(海拔差异小)工程量小,调水可以增加乌伦古湖水量,稀释并净化湖水,从而改善水质。从农业生产方式来看,可从采取节约用水,改变农业生产结构角度考虑。控制种植业规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河水水质;发展林业,扩大水源涵养林;控制牧区载畜量;减少利用饲料喂养渔业的规模,从而改善水质。
    答案:(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
    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
    (2)冬季气温在0 ℃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
    (4)问题①:(5~6月)额尔齐斯河径流量较大;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近,(海拔差异小)工程量小;增加乌伦古湖水量,稀释并净化湖水。
    问题②:控制种植业规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河水水质;发展林业,扩大水源涵养林;控制牧区载畜量;减少利用饲料喂养渔业的规模。




    第七讲洋_流

    一、洋流的分类及成因
    1.洋流分类
    (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2)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2.影响因素
    盛行风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
    二、洋流分布
    1.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只在北半球存在)。
    (3)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流动。
    2.主要洋流及其分布
    图示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北赤道暖流、
    B南赤道暖流、
    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
    N巴西暖流、O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P厄加勒斯暖流、Q西澳大利亚寒流
    三、洋流的地理意义
    1.影响气候
    (1)全球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2)沿岸影响:①暖流:增温增湿;②寒流:降温减湿。
    2.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1)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2)上升流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
    (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速。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4.影响近海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注1】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低纬的寒流水温可能比高纬的暖流水温高。
    (2)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属于寒流。
    【记】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
    (2)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流动。
    (3)西风漂流:北半球为暖流,南半球为寒流。
    【注2】 (1)北印度洋冬季洋流中索马里暖流自北向南流。
    (2)北印度洋夏季洋流中索马里寒流自南向北流。
    【联】 (1)暖流→水温比沿途水温高→使经过的陆地沿岸降水增多、气温升高→自然带向高纬度地带延伸。
    (2)寒流→水温比沿途水温低→使经过的陆地沿岸降水减少、气温降低→经过的海域多雾或沿岸干旱形成荒漠。
    【点1】 盛行离岸风(东南信风)→形成上升补偿流→为寒流→多形成渔场。
    【点2】 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考点一 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影响
    (一)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
    名称
    副热带大洋环流
    副极地大洋环流
    分布海区
    中低纬度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环流方向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逆时针
    洋流性质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暖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寒流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寒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暖流
    洋流模式



    2.特殊的环流模式
    (1)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2)南半球西风漂流
    南半球中纬度40°~60°海域,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全球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
    大陆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线路的选择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三)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
    四大
    渔场
    形成
    类型
    具体表现
    洋流名称
    纽芬兰
    渔场
    寒暖流
    交汇处
    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丰富;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
    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
    北海道
    渔场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北海
    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沿岸冷水
    秘鲁
    渔场
    冷海水
    上泛处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秘鲁沿岸的秘鲁寒流


    [集训过关]
    2018年1月6日20时,巴拿马籍“桑吉”号油轮与香港籍散货船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后,原油泄漏海区污染严重,同时油轮漂向东海南部海域,最终于14日13时沉没。读事故海域图,完成1~2题。

    1.油轮向东南漂,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长江径流      B.冬季风
    C.撞击的冲击力 D.日本暖流
    2.关于该海区的洋流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减湿作用
    B.把油污带向日本,使北海道渔场减产
    C.向南航行的货轮,顺流省时
    D.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解析:1.B 2.D 第1题,油轮向东南漂,说明受到西北风的影响,最可能的是冬季风造成的,选B。第2题,该海区洋流为冬季风吹拂形成的沿岸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油污向东南方向扩散,不会对日本的北海道渔场造成影响;向南航行的货轮,主要是受到风力作用,不是洋流形成的;洋流可以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选D。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3~4题。

    3.图中M市西部海域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饵料丰富
    B.有寒流经过,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C.入海河流众多,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D.港湾宽阔,风浪较小,适于渔业捕捞

    4.图中洋流(  )
    A.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加快
    B.导致沿岸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C.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
    D.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
    解析:3.B 4.C 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网信息可知,该海域位于非洲西北部地区,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该洋流为加那利寒流,海水上泛,饵料丰富,故该海域渔业资源极为丰富。第4题,图中洋流自北向南流动,所以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变慢,A项错误;该洋流为寒流,降温减湿,B项错误;该洋流为寒流,洋面温度较低,所以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C项正确;该洋流为寒流,所以不可能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D项错误。
    考点二 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判读
    方法(一) 利用经纬度判断 
    1.根据纬度判断
    赤道附近地区的为赤道暖流,受信风的影响自东向西流,南半球为南赤道暖流,北半球为北赤道暖流。在中纬度西风控制区,洋流自西向东流,且北半球为暖流,南半球为寒流。

    2.根据经度判断
    根据经度可确定大致海域,根据洋流的大致流向可确定洋流的性质。一般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为寒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为暖流,再结合纬度位置即可综合确定洋流的名称。

    方法(二) 根据海陆轮廓判断 
    1.确定所在大洋。
    (1)依据四大洋周围的大洲轮廓。
    (2)依据特殊经线:如0°、20°W经线穿过大西洋,90°E经线穿过印度洋,160°E、180°经线穿过太平洋。
    2.根据海陆分布来确定大陆东西岸(或大洋东西岸)。
    3.根据大洋环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确定具体洋流性质及名称。
    方法(三) 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 

    1.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图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如图,甲图示意北半球,乙图示意南半球。
    2.判断洋流流向
    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若等温线向北弯曲,则洋流就在等温线弯曲处向北流。
    3.判断寒流、暖流
    由温度高的海区流向温度低的海区为暖流,如甲图;由温度低的海区流向温度高的海区为寒流,如乙图。
    4.判断洋流名称
    若图示为大西洋局部海域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A的推理过程:等温线凸向低值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暖流,水温较高→中低纬海区,水温由北向南降低→南半球,大西洋→巴西暖流。
    [集训过关]
    读甲、乙两洋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洋流为(  )
    A.北半球暖流     B.北半球寒流
    C.南半球暖流 D.南半球寒流
    2.若乙洋流位于太平洋,则该洋流可能是(  )
    A.加利福尼亚寒流 B.秘鲁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巴西暖流
    解析:1.B 2.C 第1题,图1中等温线由南向北递减,说明该洋流位于北半球;等温线由低值凸向高值,说明该洋流为寒流。第2题,根据图2中的等温线分布和凸向可判断该洋流为南半球暖流,若其位于太平洋,则可能为东澳大利亚暖流。
    根据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贸易协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三轮产品降税。如图为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到澳大利亚的航行路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货轮从上海到澳大利亚航行过程中(  )
    A.全程顺水 B.全程逆水
    C.先顺水,后逆水 D.先逆水,后顺水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乙处洋流的是(  )

    解析:3.D 4.C 第3题,该货轮从上海到澳大利亚航行过程中先逆日本暖流,后顺东澳大利亚暖流,先逆水,后顺水,D正确。第4题,乙处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向南流,可排除A、B;南半球越向南温度越低,可排除D,故C正确。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沧州质检)如图示意我国台湾岛附近海域冬、夏季洋流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①与②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温度和盐度     B.东亚季风环流
    C.海陆轮廓和岛屿位置 D.南亚季风环流
    2.图中③洋流的特点是(  )
    A.季节不同,势力强弱不同
    B.台湾岛将其分为东西两股洋流
    C.温度高盐度低,水质清澈
    D.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流动
    解析:1.B 2.D 第1题,读图,夏季,①洋流自南向北流动;冬季,①洋流消失,②洋流自北向南流动。洋流流向与东亚季风的风向相同,由此推断,流经台湾海峡的洋流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在冬、夏季风的驱动下,冬、夏季洋流流动方向相反。第2题,读图,③洋流为日本暖流,结合洋流概念、特征判断,日本暖流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流动,D对,A错。在台湾岛以西的洋流冬、夏季流向不同,不属于日本暖流,B错。暖流温度高,盐度比流经海区较高,C错。
    2017年6月,葡萄牙中南部由于自然原因发生森林大火,伤亡惨重,统计发现,近20年来,该国中南部几乎每年都有火灾发生。如图为葡萄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葡萄牙中南部夏季易发生森林火灾的自然原因最可能是(  )
    A.沿岸有寒流,降温减湿
    B.受高压控制,高温干燥
    C.地势较高,太阳辐射强
    D.光照时间长,蒸发量大
    4.葡萄牙西侧洋流为(  )
    A.向北流的暖流 B.向北流的寒流
    C.向南流的暖流 D.向南流的寒流
    解析:3.B 4.D 第3题,结合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气候炎热干燥,因此易发生森林火灾。第4题,结合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该地地理位置可知,流经葡萄牙西侧的洋流是加那利寒流,其流向是自北向南。
    如图为索科特拉岛的位置和7月索马里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7月,当索马里洋流流经10°N时,下列四幅海水等温线示意图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6.7月,索马里洋流对索科特拉岛产生的影响是(  )
    A.使岛上渔民的捕鱼量增多
    B.使岛上降水量增多
    C.使岛屿及周围海域变得寒冷干燥
    D.使岛上出现大量的企鹅
    7.有关图示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索马里洋流是暖流
    B.驱动索马里洋流的是盛行西风
    C.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是陆地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D.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7月份相对1月份多
    解析:5.A 6.A 7.D 第5题,7月,索马里洋流虽然由低纬流向高纬,但却是上升补偿流,海底上泛的海水水温低,因此,该时段洋流属于寒流,可知A图符合。第6题,7月,索马里寒流上泛的海水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充足,岛上渔民的捕鱼量增多;受到寒流的影响,岛上降水量减少;此季节为夏季,且该岛纬度低,岛屿及周围海域不可能变得寒冷干燥;岛上不会出现大量企鹅。第7题,图中索马里洋流是自南向北顺时针方向运动,是夏季寒流;是西南季风驱动的结果;寒流在沿岸形成上升流,把海底丰富的养分带到海面,形成渔场;1月该海吹东北季风,洋流是暖流性质,不是上升流,鱼类减少。故D正确。
    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海流,是由表层流场产生的水平辐散造成的。如风吹走表层海水,海洋下层的海水上升补充。如图为海南岛周边海域某月海水等温线(单位:℃)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海域上升流最显著的地区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示区域上升流的显著影响为(  )
    A.促使渔场形成 B.减弱太阳辐射
    C.加剧沿岸荒漠化 D.使当地海域温度骤降
    解析:8.A 9.A 第8题,上升流会使海平面气温比同纬度低一些,从图中海水等温线示意图可以判断①处海水温度明显偏低,可以判断该地上升流最为显著。第9题,上升流使深层富含营养物质的冷海水上泛,有利于渔场的形成;上升流对于太阳辐射影响较小;图示区域为我国海南岛,其沿岸并未出现荒漠化现象;冷海水上泛不会使当地海域温度骤降。
    我国黄海及东海北部大陆架是世界上悬浮物浓度较高的区域,呈现出悬浮物数量多、质量浓度高、种类多、季节变化明显的特点,如图是该海区春季表层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季节近岸悬浮物质量浓度总体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河流入海口的远近 B.洋流流向
    C.离岸风 D.海底地形
    11.洋流对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影响表现为(  )
    A.洋流流向与悬浮物质量浓度等值线弯曲方向一致
    B.洋流D会增加悬浮物质量浓度
    C.洋流B对悬浮物质量浓度增加影响明显
    D.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质量浓度均有影响
    解析:10.A 11.D 第10题,通过读图可以看出近岸地区越靠近河口处,悬浮物的质量浓度越高,所以距河流入海口的远近对近岸悬浮物质量浓度总体分布影响较大。第11题,洋流A流向与等值线弯曲方向不同。洋流B、D均将悬浮物质量浓度较低的海水运送至悬浮物质量浓度较高的海域,对悬浮物质量浓度有稀释作用。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对悬浮物质量浓度均有影响。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好望角位于非洲西南端,因多暴风雨,海浪汹涌,故又称为“风暴角”。好望角及其邻近海域一直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互通的航道要冲。好望角海域几乎终年大风大浪,冬季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浪波弱则5~6 m 高,强则高达15 m以上,浪头犹如悬崖峭壁,浪背如缓缓的山坡,受其侵袭而蒙难的船只不计其数,该海域是世界最危险的航海区域之一。

    (1)分析好望角海域“杀人浪”的形成原因。
    (2)Q海域是世界海雾的多发区之一。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及对海洋航运产生的影响。
    (3)Q海域是东南大西洋的重要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好望角所处的位置,从盛行风和洋流两方面分析好望角海域“杀人浪”的形成原因。第(2)题,从洋流、水汽等方面分析Q海区海雾多发的原因,从能见度降低分析海雾对航速、安全的影响。第(3)题,结合Q海域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推断沿岸洋流对渔场形成的影响。
    答案:(1)好望角周边海域冬季正处在盛行西风带的影响下,风力强劲,风浪大;在辽阔的海域上,自西向东的洋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形成巨浪。冬季由极地东风和盛行西风引起的旋转浪叠加在一起时,“杀人浪”更易形成。
    (2)本格拉寒流经过该海域,对海域有降温作用;气流经过冷海面时,受寒流影响温度降低,水汽凝结而形成海雾。海面能见度下降,影响航运速度,容易出现海上交通事故。
    (3)由于受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附近海区的海水盛行上升流,海水把海底的盐类物质带到大洋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了食料,也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鱼类在此富聚而形成渔场。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如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 km,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 000多千米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

    (1)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的原因。
    (2)分析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对沙丁鱼大迁徙的有利影响。
    (3)说出沙丁鱼大迁徙期间德班的常见天气特点。
    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沙丁鱼喜冷水”,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好群居”,说明沙丁鱼需要较大的生存空间,由图可知,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第(2)题,读材料可知,“低温的沿岸流”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向北流动”则与沙丁鱼迁徙方向一致,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同时由图可知,沿岸流与厄加勒斯暖流交汇,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第(3)题,沙丁鱼大迁徙时间为每年5~7月,此时为南半球冬季,且南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风力小。
    答案:(1)厄加勒斯浅滩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受西风漂流的影响,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
    (2)5~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风带控制,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降低了德班附近海域水温,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该沿岸流(冷水流)与外海的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3)多晴天,云量少;风力较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