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是漫长的。人们曾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作出此判断的理由不应包括( )
    A.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顺序可能储存着遗传信息
    B. 染色体由蛋白质构成,基因在染色体上
    C. 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D. 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承担者,与蛋白质的生物性状密切相关;蛋白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从而引起了结构的不同,因此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后来发现,蛋白的热稳定性差,易变性失活,并且不能自我复制,而DNA比蛋白质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详解】A、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顺序可能储存着遗传信息,这是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A不符合题意;
    B、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B符合题意;
    C、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C不符合题意;
    D、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这可能是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关于遗传物质DNA的经典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 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C.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
    D. 双螺旋模型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释了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
    【答案】A
    【解析】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实质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DNA,两者化学本质相同,B正确;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酶解法去掉DNA或者DNA蛋白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和蛋白质,两者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C正确;
    D、DNA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D正确。
    故选A。
    3. 如图为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基本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为对照组,目的是排除S型活细菌的干扰
    B. 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和S型细菌的菌落,可推测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C. 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细菌的菌落,可推测转化因子就是DNA
    D. 该实验利用的原理是逐一去掉不同成分以确定转化因子的化学性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甲组实验能证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属于实验组,A错误;
    B、乙组S型细菌细胞提取物中加入了蛋白酶,提取物中的蛋白质被分解,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与R型细菌混合后培养皿中仍有S型细菌的菌落,可说明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正确;
    C、DNA酶可将DNA水解,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细菌的菌落,说明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失去了转化活性,推测转化因子就是DNA,C正确;
    D、本实验通过加入蛋白酶和DNA酶等分别除去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的相应物质,以确定转化因子的化学性质,这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D正确。
    故选A。
    4. 如图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流程图,有关该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噬菌体是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并标记的
    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降低
    D.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降低上清液的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只能用活细胞培养,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A错误;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错误;
    C、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会随细菌进入沉淀物中,从而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降低,C正确;
    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增加上清液的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5.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花叶病毒(HRV)同属于RNA病毒,都可以使烟草患病,但患病时叶片的症状表现不同。研究人员将TM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外壳混合后感染烟草叶片,检测叶片细胞中病毒的RNA和蛋白质类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导致烟草患病叶片症状表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TMV和HRV的RNA不同
    B. 烟草细胞内既有DNA又有RNA,DNA是其主要的遗传物质
    C. 重组实验最终只能检测到TMV的RNA和蛋白质
    D. 重组实验叶片中检测到的病毒蛋白质合成所需原料和酶均来自烟草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决定RNA病毒的遗传性状。蛋白质不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不能决定RNA病毒的遗传性状。
    【详解】A、导致烟草患病叶片症状表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TMV和HRV的RNA不同,即病毒TMV和HRV的遗传信息的不同是其RNA中的碱基序列不同导致的,A正确;
    B、烟草细胞内既有DNA又有RNA,DNA是其遗传物质,不是主要遗传物质,B错误;
    C、将TM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外壳混合后感染烟草叶片,使烟草患病。由于RNA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且RNA来自TMV,因此能检测到TMV的RNA和蛋白质,C正确;
    D、病毒为专性寄生物,没有独立代谢系统,因此,重组实验叶片中检测到的病毒蛋白质合成所需原料和酶均来自烟草细胞,D正确。
    故选B。
    6.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嗜肝病毒的一种,在全球占比较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以体外培养的肝脏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组实验,以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类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组
    B. HBV病毒复制所需的原料、模板和酶都来自肝脏细胞
    C. 本实验应选用35S、32P分别标记该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
    D. 本实验应先将甲、乙两组肝脏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再培养HBV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2.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本实验设计的是对比实验,甲、乙均为实验组,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A错误;
    B、该新型病毒核酸复制所需的原料、场所、能量、酶都来自肝脏细胞,模板来自其自身,B错误;
    C、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如DNA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T和碱基U来获得肝脏细胞,然后用未标记的肝炎病毒去侵染,最后通过检测子代病毒的放射性来确定其遗传物质的种类,C错误;
    D、由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存,故本实验应先将甲、乙两组肝脏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然后用该病毒去侵染,D正确。
    故选D。
    【点睛】
    7. 某同学要制作一个包含4种碱基、15个碱基对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成的模型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等于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
    B. 模型中d处的小球代表磷酸,它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并排列在内侧
    C. 不考虑连接各部件的材料,制作模型时要用到6种不同形状b链的卡片,共需要90张
    D. 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故a链从左向右的碱基序列和b链从右向左的碱基序列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两条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双链中碱基的数量关系为A=T、C=G,故在题述制成的模型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G+C)不一定等于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A+T),A错误;
    B、题图模型中d处的小球代表磷酸,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并排列在外侧,B错误;
    C、该模型由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碱基组成,故制作时要用到6种不同形状的卡片,该模型共有15个碱基对,因此共需要90张卡片(含有30个碱基、30个磷酸、30个脱氧核糖),C正确;
    D、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但a链从左向右的碱基序列和b链从右向左的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C。
    8. 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5.6%。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8%和17.2%,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 31.6%和18.4%B. 31.3%和18.7%
    C. 18.7%和31.3%D. 17.1%和32.9%
    【答案】A
    【解析】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C=T+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5.6%,则C=G=17.8%,A=T=50%-17.8%=32.2%.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8%和17.2%,即T1=32.8%、C1=17.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T=(T1+T2)÷2,计算可得T2=31.6%,同理,C2=18.4%。即A正确。
    故选A。
    【点睛】
    9. eccDNA是一类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分子,与染色体结构相比,呈环状,较稳定,如图为eccDNA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
    B. 该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和两个磷酸分子相连
    C.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该DNA的骨架
    D. 该DNA分子5'端有游离的磷酸基团,3'端有羟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DNA分子由两条链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即A=T,C=G;一条单链相邻的脱氧核苷酸在3'端与5'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详解】A、此DNA分子是双链,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互补配对的碱基数目彼此相等,即A=T,C=G,因此双链DNA所含的嘌呤碱基数量等于嘧啶碱基数量,A正确;
    B、此DNA分子环状,脱氧核苷酸首尾相连,所以该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和两个磷酸分子相连,B正确;
    C、此DNA分子是双链,每个双链DNA分子中都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正确;
    D、此DNA分子环状,脱氧核苷酸首尾相连,每一条单链相邻的脱氧核苷酸在3'端与5'端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该DNA分子5'端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3'端没有羟基,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与其对应的科学方法或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详解】A、艾弗里等人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利用了“减法原理”,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建立DNA的结构模型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B正确;
    C、摩尔根通过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正确;
    D、15N、14N两种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该实验利用二者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含15N的DNA比含14N的DNA密度大,利用离心技术可以在试管中区分含有不同氮元素的DNA,从而证明了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错误。
    故选D。
    11. 如图为DNA复制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链的1、2、3分别与B链的6、5、4相同
    B. 若A链中腺嘌呤含量为9%,则复制完成的A'链中腺嘌呤含量也是9%
    C. 每个子代DNA中都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来自亲代DNA
    D. A'链和B'链在合成过程中会分别与A链、B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详解】A、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链与A'链碱基互补,A链与B链碱基互补),图中A'链1、2、3分别为A、T、C,B链的6、5、4也分别为A、T、C,A正确;
    B、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若A链中腺嘌呤含量为9%,则复制完成的A'链中胸腺嘧啶含量也是9%,但A'链中腺嘌呤含量无法确定,B错误;
    C、图示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每个子代DNA中都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来自亲代DNA,C正确;
    D、在DNA复制过程中,新合成的子链在不断延伸的同时,每条新链会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即A'链和B'链在合成过程中会分别与A链、B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B。
    12. 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双链均被¹⁵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占该基因碱基总数的20%。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A+T占该链碱基总数的40%
    B. 该基因在含¹⁴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¹⁴N标记的DNA分子占1/4
    C. 该基因的碱基总数等于其所在的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D. 解旋酶作用于部位①,DNA聚合酶作用于部位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已知A占该基因碱基总数的20%,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T也占20%,A+T占该基因碱基总数的40%,则A+T占该基因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也为40%,A正确;
    B、该基因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共得到8个DNA分子,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DNA全部含14N标记,B错误;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一个基因的碱基总数不等于其所在的DNA分子的碱基总数,C错误;
    D、解旋酶作用于部位②(氢键),而DNA聚合酶作用于部位①(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A。
    13. 如图,线性双链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每条链都有两个末端,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为5′端,另一端为3′端。细胞DNA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没有解旋的部位无法复制)DNA聚合酶只能沿模板链3′→5′方向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推测A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可以不用分段合成
    B. 推测B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是分段合成的
    C. A、B两条子链都是沿自身3′端向5′端延伸。但延伸方向相反
    D. 在形成完整子链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有连接DNA片段的酶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线性双链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细胞DNA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没有解旋的部位无法复制)DNA聚合酶只能沿模板链3′→5′方向移动,由此可推测反向平行的两条DNA链,其相对应的两条子链延伸方向是相反的。而且一条链随着解旋的进行不断延伸;另一条链分段合成,然后在某些酶的作用下将这些短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详解】A、由题文信息可知,DNA聚合酶只能沿模板链3′→5′方向移动,结合图示信息可推测A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可以不用分段合成,A正确;
    B、由于没有解旋的部位无法复制,且DNA聚合酶只能沿模板链3′→5′方向移动,由此可推测推测B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不是从两端合成),是分段合成的,B正确;
    C、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只能沿模板链3′→5′方向移动,DNA聚合酶移动方向便是子链的延伸方向,子链与母链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子代DNA分子,即子链与母链反向平行,所以A、B两条子链应沿自身5′端向3′端延伸′,二者延伸方向相反,C错误;
    D、由分析可推测B链的子链合成是不连续的,分段合成的子链DNA片段可能需要通过DNA连接酶连接,D正确。
    故选C。
    14. 科学家曾提出DNA复制方式的三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图1)。对此假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图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半保留复制
    B. 第二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全保留复制
    C. 结合第一代和第二代细菌DNA的离心结果,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分散复制
    D. 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4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14N。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代的DNA分子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
    【详解】ABC、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但不能肯定是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继续做子代ⅡDNA密度鉴定,若子代Ⅱ可以分出一条中密度带和一条轻密度带,则可以排除分散复制,同时肯定是半保留复制,ABC错误;
    D、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形成的子代DNA只有两条链均为14N,或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含有15N两种类型,因此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只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D正确。
    故选D。
    15. DNA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C. 含有2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碱基对可能的排列顺序有4200种
    D. 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和脱氧核糖数始终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对于细胞生物来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
    B、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B正确;
    C、DNA中的碱基有A、T、C、G4种,碱基间的配对方式为A—T、C—G,一个含200个碱基的DNA分子,含100个碱基对,其碱基对可能的排列顺序有4100种,C错误;
    D、DNA分子由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一个脱氧核苷酸含磷酸、碱基、脱氧核糖各一个,即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和脱氧核糖数始终相等,D正确。
    故选C。
    16. 现代生活中,手机的指纹识别解锁、考试时的指纹信息对比等都运用了指纹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的实现与每个人指纹的特异性有关,更深层次的原理与DNA的结构、功能和特性有关。下列与指纹识别技术原理无关的是( )
    A. 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蕴藏着遗传信息
    C. 指纹具有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D. 基因中碱基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分子中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A、每个人的指纹特征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于DNA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指纹识别技术识别的是人类的指纹,与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无关,A正确;
    B、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不同的遗传信息控制形成不同的指纹特征,B错误;
    C、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指纹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指纹具有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具有特异性,C错误;
    D、基因中碱基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使得不同个体形成的指纹特征存在差异,D错误。
    故选A。
    17. 某个被32P、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后,该大肠杆菌共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每个T2噬菌体的DNA中含胞嘧啶m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在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找到35S
    B. T2噬菌体的DNA复制过程需要的模板、原料等都来自大肠杆菌
    C. 整个过程共消耗鸟嘌呤m(n-1)个
    D. 可直接利用含32P、35S的培养液培养出含32P、35S的T2噬菌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35S存在于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其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在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找不到35S,A错误;
    B、T2噬菌体的DNA复制过程需要的模板来自T2噬菌体本身,B错误;
    C、每个T2噬菌体的DNA中含胞嘧啶m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每个T2噬菌体的DNA中含鸟嘌呤m个,该大肠杆菌共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共消耗鸟嘌呤m(n-1)个,C正确;
    D、T2噬菌体是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直接用培养液培养,D错误。
    故选C。
    18. λ噬菌体的线性双链DNA两端各有一段单链序列。这种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后其DNA会自连环化(如图),该线性分子两端能够相连的主要原因是( )
    A. 单链序列脱氧核苷酸数量相等
    B. 分子骨架同为脱氧核糖与磷酸
    C. 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
    D. 自连环化后两条单链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双链DNA的两条单链方向相反,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两条单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
    【详解】AB、单链序列脱氧核苷酸数量相等、分子骨架同为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不能决定该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AB错误;
    C、据图可知,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决定该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C正确;
    D、DNA的两条链是反向的,因此自连环化后两条单链方向相反,D错误。
    故选C。
    19. 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caps为带有荚膜合成基因的DNA片段。
    A. 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DNA断裂成许多片段并释放出来
    B. S型细菌的荚膜有利于其在宿主体内生活并繁殖
    C. caps是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因子
    D. 艾弗里用DNA酶处理R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以破坏capR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推断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菌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提出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详解】A、细菌体内的DNA是环状的,如图所示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被断裂成许多片段并释放出来,A正确;
    B、S型细菌的荚膜有利于其抵抗吞噬细的吞噬从而在宿主体内生活并繁殖,B正确;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提出了DNA才是转化因子,结合图示capS是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因子,C正确;
    D、艾弗里用DNA酶处理S型菌(而不是R型菌)细胞提取物以破坏capS,D错误。
    故选D。
    20. 将一个双链DNA分子的一端固定于载玻片上,置于含有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体系中进行复制。甲、乙和丙分别为复制过程中3个时间点的图像,①和②表示新合成的单链,①的5'端指向解旋方向,丙为复制结束时的图像。该DNA复制过程中可观察到单链延伸暂停现象,但延伸进行时2条链延伸速率相等。已知复制过程中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据图分析,①和②延伸时均存在暂停现象
    B. 甲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可能相等
    C. 丙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一定相等
    D. ②延伸方向为5'端至3'端,其模板链3'端指向解旋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
    (1) 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 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
    【详解】A、据图分析,图甲时新合成的单链①比②短,图乙时①比②长,因此可以说明①和②延伸时均存在暂停现象,A正确;
    B、①和②两条链中碱基是互补的,图甲时新合成的单链①比②短,但②中多出的部分可能不含有A、T,因此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可能相等,B正确;
    C、①和②两条链中碱基是互补的,丙为复制结束时的图像,新合成的单链①与②等长,图丙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一定相等,C正确;
    D、①和②两条单链由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而来,其中一条母链合成子链时①的5'端指向解旋方向,那么另一条母链合成子链时②延伸方向为5'端至3'端,其模板链5'端指向解旋方向,D错误;
    故选D。
    21. 从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到确定真正的遗传物质,经过了多位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研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C. 艾弗里团队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研究证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A错误;
    B、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菌体内有某种转化因子,可将R菌转化为S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B错误;
    C、艾弗里团队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22. 下列关于真核生物中染色体、DNA、基因、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由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
    B. 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D. 在DNA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 (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真核生物中,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基因的遗传信息,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由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A正确;
    B、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
    C、真核生物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所以说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粒分裂前,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C正确;
    D、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错误。
    故选D。
    23. 某科研小组将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破碎处理,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然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把各种物质分离开,并观察各自独立的作用
    B. 本实验为对比实验,利用了酶具有专一性的特性
    C. ①~⑤组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到S型菌的组别为①②③④
    D. 混合培养后出现的S型菌与原S型菌的遗传信息存在差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将S型菌进行破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中含有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S型菌落。
    【详解】AB、从题图所示实验过程可知,科研小组利用酶的专一性,向S型菌的提取物中分别加入蛋白酶、酯酶、RNA酶和DNA酶,以除去相应的分子,然后进行研究,属于对比实验,但并没有把这些物质分离开,A错误、B正确;
    C、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因而①~⑤组混合培养后,只有第⑤组不会出现S型菌,其他组均会出现S型菌,C正确;
    D、混合培养后出现的S型菌是由R型菌吸收S型菌DNA转化而来,故与原S型菌的遗传信息存在差异,D正确。
    故选A。
    24.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离心的主要目的是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离心前常需要搅拌,以分离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B. 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B有较弱的放射性,可能是因为少量T2噬菌体未侵染大肠杆菌
    C.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培养时间过长,将导致B的放射性增加
    D. 在锥形瓶中连续培养T2噬菌体n代后,子代中含亲代T2噬菌体DNA的个体占总数的1/2n-1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一个DNA经过一次复制后,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这2个子代DNA分子各保留了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模板母链。
    【详解】A、该实验中,离心的主要目的是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外壳蛋白),经离心进入上清液,在此之前需要对培养液进行搅拌,搅拌可以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A正确;
    B、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若培养时间过短,则有少量T2噬菌体的DNA未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经离心进入上清液,会导致B上清液有较弱放射性,B正确;
    C、35S标记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大肠杆菌细胞,经离心进入上清液,培养时间长短不会影响B(上清液)的放射性,C错误;
    D、假设起始为m个T2噬菌体,连续培养T2噬菌体n代,可得到(m×2n)个T2噬菌体,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含亲代T2噬菌体DNA的子代T2噬菌体有2m个,占总数的2m/(m×2n)=1/2n-1,D正确。
    故选C。
    25. 某生物兴趣学习小组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前,准备了如表所示材料及相关连接物若干,最后成功的搭建出了一个完整的DNA分子模型。下列关于他们构建的DNA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模型最多含有460个脱氧核苷酸
    B. 该模型理论上能搭建出的4230种DNA分子模型
    C. 该模型中嘌呤总数和嘧啶总数的比是1︰1
    D. 该模型中需要代表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的连接物58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只能形成110个A-T碱基对,120个C-G碱基对,即共需要460个碱基,则需要460个脱氧核糖和460个磷酸基团。
    【详解】A、一个脱氧核苷酸由1个碱基、1个脱氧核糖、1个磷酸基团组成,根据分析可知,该模型共需要460个碱基、460个脱氧核糖、460个磷酸基团,因此最多含有460个脱氧核苷酸,A正确;
    B、该模型中有230个碱基对,其中110个A-T碱基对,120个C-G碱基对,所以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少于4230种,B错误;
    C、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A+G=C+T,则嘌呤总数和嘧啶总数的比是1:1,C正确;
    D、由于A-T碱基对之间有2个氢键,C-G碱基对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该模型中需要代表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的连接物110×2+120×3=580个,D正确。
    故选B。
    26. 如图为大肠杆菌细胞内某基因结构,已知该基因共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一条链已被15N标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基因所在的DNA的全部碱基序列不可能都具有遗传学效应
    B. 若15N链中=0.2,则互补链中的此值是0.2
    C. 若该基因复制2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1800个
    D. 若该基因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则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00%
    【答案】B
    【解析】
    【分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该基因共由1000个碱基对组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T,G=C,其中A占20%,则T=20%,G=C=30%.
    【详解】 A、DNA中的片段有的具有遗传效应,有的没有,A正确;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若15N链中=0.2,则互补链中的此值为其倒数,即5,B错误;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G=1000×2×30%=600,若该基因复复制2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2﹣1)×600=1800个,C正确;
    D、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若该基因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则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00%,D正确。
    故选B。
    【点睛】
    27. 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如图是DNA分子杂交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杂交技术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游离区形成的原因是a、b链所含的碱基不同
    C. G-C碱基对越多,杂合双链区中的双链结合越稳定
    D. 杂合双链区部位越多,则两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越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杂交的技术是: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分子,可以通过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等,形成稳定的双链区,杂合双链区部位越多,则两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越小。
    【详解】A、在DNA分子杂交过程中,杂合双链区有A和T、C和G配对的现象,该技术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游离区形成的原因不是a、b链所含的碱基不同,而是对应的碱基不互补配对造成的,B错误;
    C、A-T之间形成2个氢键,G-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G-C碱基对越多,杂合双链区中的双链结合越稳定,C正确;
    D、形成双链区部分说明两种生物DNA该部分序列相同,杂合双链区部位越多,则两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越小,D正确。
    故选B。
    28. 科学家在人体快速分裂的活细胞(如癌细胞)中发现了DNA的四螺旋结构。形成该结构的DNA单链中富含G,每4个G之间通过氢键等形成一个正方形的“G-4平面”,继而形成立体的“G-四联体螺旋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的四螺旋结构与DNA的双螺旋结构形成方式相同
    B. 该结构由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形成
    C. 用解旋酶可打开该结构中的氢键
    D. 该结构中(A+G)/(T+C)的值与DNA双链中的这一比值不一定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分析题图:图中DNA单链中富含G,每4个G之间通过氢键等作用力形成一个正方形的“G-4平面”,继而形成立体的“G~四联体螺旋结构”。
    【详解】AB、由图可知,该结构由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形成,A错误、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结构中存在氢键,解旋酶能打开氢键,因此用解旋酶可打开该结构中的氢键,C正确;
    D、DNA双链中(A+G)/(T+C)的值始终等于1,而该结构为单链,该结构中(A+G)/(T+C)的值不一定等于1,因此该结构中(A+G)/(T+C)的值与DNA双链中的这一比值不一定相等,D正确。
    故选A。
    29.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其遗传物质(+RNA)的复制和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RNA上分布着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
    B. RNA复制酶能催化双链RNA间氢键的形成
    C. +RNA上的嘌呤总数等于-RNA上的嘧啶总数
    D. 该病毒易发生变异与其遗传物质为单链结构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一旦离开了这种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
    【详解】A、+RNA 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故+RNA 上分布着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片段,A正确;
    B、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催化,B错误;
    C、RNA复制酶能催化-RNA形成,-RNA是根据+RNA进行碱基配对而形成,故+RNA 的嘌呤总数等于−RNA的嘧啶总数,C正确;
    D、新冠状病毒易变异,是因为RNA是单链,不稳定,D正确。
    故选B。
    30. DNA分子复制时,解旋后的DNA单链极不稳定,可重新形成双链DNA,但在细胞内存在大量的DNA单链结合蛋白(SSB),能很快与DNA单链结合,从而阻止DNA的重新螺旋。当新DNA链合成到某一位置时,SSB会自动脱落。下图表示细胞核中DNA分子复制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酶①为解旋酶,酶②为DNA聚合酶
    B. SSB与DNA单链结合后会阻碍DNA复制
    C. 图中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5'端到3'端
    D. 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随着丝粒的分裂而分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详解】A、酶①能解开DNA双链,为解旋酶,酶②将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成为脱氧核苷酸链,为DNA聚合酶,A正确;
    B、分析题干可知,细胞内存在大量的DNA单链结合蛋白(SSB),能很快与DNA单链结合,从而阻止DNA的重新螺旋,从而有利于DNA复制,B错误;
    C、DNA聚合酶只能与3'端结合,因此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 ,C正确;
    D、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在分裂后期随着丝粒的分裂而分开,D正确。
    故选B。
    31. 让雄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甲)在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精原细胞(乙和丙),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至其完成减数分裂,形成8个精细胞(无染色体片段互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在有丝分裂后期,只有一半的染色体具有放射性
    B. 乙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时,一半的染色体具有放射性
    C. 丙形成的子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每个细胞中含放射性的染色体都占1/2
    D. 乙和丙在完成减数分裂后,每个精细胞中都一定有一半的染色体具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进行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DNA复制时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甲细胞DNA复制后,所有DNA都是一条链被放射性标记,一条链不被标记。乙和丙细胞初始状态,所有DNA都是一条链被放射性标记,一条链不被标记。乙和丙细胞DNA复制之后,每个初始DNA产生的两个子代DNA中,一个DNA的一条链被放射性标记,一条链不被标记;另一个DNA两条链都不被标记。据
    【详解】A、甲在有丝分裂后期,所有染色体上都含有一个DNA分子,这些DNA一条链含放射性标记,一条链不含,所以该时期甲中所有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A错误;
    B、乙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时,着丝粒还没有分裂,所有染色体上都有两个DNA分子,一个DNA的一条链含放射性标记,一条链不含放射性标记;另一个DNA两条链都不含放射性标记,所以该时期乙中所有染色体都具有放射性,B错误;
    C、丙形成的子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每条染色体分裂为两条子染色体,丙的DNA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别处于两个子染色体上,一条子染色体上DNA的一条链含放射性标记,一条链不含标记;另一条子染色体上DNA两条链都不含标记,所以丙形成的子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时每个细胞中含放射性的染色体都占1/2,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子染色体有的含放射性标记,有的不含放射性标记,而且子染色体分离时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所以乙和丙在完成减数分裂后,每个精细胞中含有的具有放射性染色体的数量都是随机的,D错误。
    故选C。
    32. 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DNA复制时发生错配(如图)。某一DNA片段中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成了羟化胞嘧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等生物的细胞中DNA复制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B. 该片段复制后的所有子代DNA分子中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
    C. 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占总碱基对的比例下降
    D. 发生这种转变后,子代DNA分子中的氢键总数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的复制: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过程: 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详解】A、高等生物的细胞中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含有DNA,可以发生DNA的复制,A错误;
    B、结合图示可知,胞嘧啶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后,其配对方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与鸟嘌呤配对变成与腺嘌呤配对,可见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若该DNA片段中的两个发生转变的胞嘧啶分子在同一条链上,则复制的结果是一个子代DNA分子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另一个不变;若两个发生转变的胞嘧啶分子分别位于该DNA片段的两条链上,则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相应部位的碱基序列均发生改变,B错误;
    C、由于碱基配对方式发生改变,原来的G—C碱基对变成了A—C碱基对,因此,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占总碱基对的比例下降,C正确;
    D、由图可知,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后,羟化胞嘧啶与碱基A之间形成2个氢键,因此发生这种转变后,子代DNA分子中的氢键总数下降,D错误。
    故选C。
    33. 研究人员采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四种新碱基:P(嘌呤)、Z(嘧啶)、B(嘌呤)、S(嘧啶),其中P和Z配对,B和S配对。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上述碱基与天然碱基成功构建了一种合成DNA分子,该DNA与天然DNA拥有十分相似的外形结构。下列关于该合成DNA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P—Z碱基对、B—S碱基对与天然碱基对具有相近的形态和直径
    B. 该合成DNA分子也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
    C. 该合成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 ( A+G+P+Z)/( T+C+B+S) =1
    D. 四种新碱基的加入后,同样长度的DNA能储存的遗传信息量大增
    【答案】C
    【解析】
    【分析】因P和Z配对,B和S配对,故双链DNA分子种P=Z、B=S,即嘌呤还是等于嘧啶;人工合成碱基与天然碱基构建合成DNA分子与天然DNA拥有十分相似的外形结构,说明P—Z碱基对、B—S碱基对与天然碱基对具有相近的形态和直径;四种新碱基的加入后,脱氧核苷酸成为8种,增加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详解】A、人工合成碱基与天然碱基构建的合成DNA分子与天然DNA拥有十分相似的外形结构,说明P—Z碱基对、B—S碱基对与天然碱基对具有相近的形态和直径,A正确;
    B、合成DNA与天然DNA拥有十分相似的外形结构,说明该合成DNA分子也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B正确。
    C、P和Z配对,B和S配对,则该合成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 ( A+G+P+B)/( T+C+Z+S) =1,C错误;
    D、四种新碱基的加入后,脱氧核苷酸成为8种,同样长度的DNA排列的可能性由4n变为8n,故同样长度的DNA能储存的遗传信息量大增,D正确。
    故选C。
    34. 人染色体DNA中存在不表达的串联重复序列(位于基因的非编码区),对这些序列进行体外复制和电泳分离后可得到个体的DNA指纹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是DNA指纹技术的基础
    B. 串联重复序列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 DNA指纹技术可以用于现代刑侦领域
    D. 串联重复序列的体外复制过程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2、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A、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的多样性,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使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是DNA指纹技术的基础,A正确;
    B、串联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位于核基因的非编码区,其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B错误;
    C、每个人的DNA指纹图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根据分析指纹图的吻合程度来帮助确认身份,DNA指纹技术可用于现代刑侦领域,C正确;
    D、串联重复序列的体外复制(DNA片段复制)过程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故选B。
    35.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或35S标记T2噬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经过一定时间保温后再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搅拌不充分会使含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
    B. 保温时间过长会使含32P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偏低
    C. 保温时间过短会使含32P标记组上清液有少量放射性
    D. 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35S而部分可含有32P
    【答案】B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如果搅拌不充分,蛋白质外壳与细菌不分开,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A正确;
    B、如果保温培养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会裂解,从而导致32P标记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高,B错误;
    C、保温时间过短,32P标记的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离心后会出现在上清液,使上清液有少量放射性,C正确;
    D、由于无标记的细菌不能提供有35S标记的原料,因此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35S而部分可含有32P,D正确。
    故选B。
    36. 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₂噬菌体与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
    B. 32P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
    C. 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D. 本实验结果说明DNA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具有连续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A正确;
    B、由于32P只标记DNA分子,而DNA分子注入了大肠杆菌体内,所以32P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但也有少量的噬菌体的DNA没有注入了大肠杆菌,所以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B正确;
    C、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C错误;
    D、本实验结果说明DNA是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具有连续性,D正确。
    故选C。
    37. 一个被32P标记的DNA双链片段有1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碱基总数的20%,将其置于的31P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连续三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420个
    B. 第三次复制过程需要240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子代DNA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D. 子代DNA中含32P与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3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知,该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腺嘌呤A占20%,因此A=T=200×20%=40,C=G=60,DNA分子复制2次形成4个DNA分子,DNA分子复制3次形成了8个DNA分子。
    【详解】AB、DNA双链片段有1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碱基总数的20%,则腺嘌呤数目为100×2×20%=4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该DNA双链片段中含有胞嘧啶的数目是(100×2-40×2)÷2=60个,连续三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23-1×60=420个,第三次复制过程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3-1×60=240个,A、B正确;
    C、复制3次,共得到8个DNA分子,16条DNA单链,其中只有两条单链含32P,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C正确;
    D、由于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子代DNA均含子代31P ,子代DNA中含32P与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4,D错误。
    故选D。
    38. 用15N标记一个含有2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8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DNA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可能是( )
    A. 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16
    B. 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 复制过程中需要嘌呤脱氧核苷酸1500个
    D. 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1、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特点:半保留复制。
    2、一个DNA复制n次,共产生2n个DNA分子。
    3、一个亲代DNA分子中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经过n次复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2n-1)m个。
    【详解】AB、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最终只有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含14N,DNA复制四次后产生的子代DNA的数目为24=16,故全部子代DNA含15N的DNA所占的比例为2/16=1/8,含有14N的DNA分子占比为1,AB错误;
    C、含有200个碱基对4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80个,G=C=80个,解得A=T=120个,故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4-1)×120=1800,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4-1)×80=1200,需要嘌呤脱氧核苷酸共3000个,C错误;
    D、复制4次后产生24=16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D。
    39. 某DNA分子中A+T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的34%,其中一条链上的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8%,那么,对应的另一条互补链上的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是
    A. 33%B. 5%C. 38%D. 35%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DNA的有关计算,利用碱基配对原则,熟记有关计算公式可轻松作答。
    【详解】由题意知,双链DNA分子中A+T的比值是34%,G+C的比值是66%,则双链DNA分子中G=C=33%,如果一条链上的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8%,则对应的另一条互补链上的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是(33%-28%÷2)×2=38%,选C。
    【点睛】有关DNA碱基的计算
    根据A=T、G=C,图示如下:
    40. 某噬菌体的DNA为单链DNA,四种碱基的比率是A﹣0.28、G﹣0.32、T﹣0.24、C﹣0.16.当它感染宿主细胞时,能形成杂合型双链DNA分子,则杂合型双链DNA分子在上四种碱基A、G、T、C的比率依次是( )
    A. 0.24 0.16 0.28 0.32B. 0.26 0.24 0.26 0.24
    C. 0.28 0.32 0.16 0.24D. 0.24 0.26 0.24 0.26
    【答案】B
    【解析】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已知某病毒的核酸为单链DNA(设为1链),四种碱基的比率是0.28A1、0.32G1、0.24T1、0.16C1,则杂合型双链DNA分子中,另一条链中(设为2链),四种碱基的比率是0.24A2、0.16G2、0.28T2、0.32C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1+A2)÷2=0.26,同理,G=0.24、C=0.24、T=0.26,B正确。
    故选B。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41. 猴痘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病毒,含有一条由660个碱基组成的核酸分子。研究者分别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组)和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B组)培养猴痘病毒,发现仅A组实验检测到了带有放射性的猴痘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含有3H标记核苷酸的培养基培养猴痘病毒
    B. 通过实验结果推测猴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
    C. 一个猴痘病毒增殖3次,带标记的核苷酸链有14条
    D. 若一个猴痘病毒核酸中腺嘌呤占30%,则含胞嘧啶数量为198个
    【答案】BC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组)和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B组)培养猴痘病毒,仅A组实验检测到了带有放射性的猴痘病毒,说明猴痘病毒在增殖时利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即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故不能用培养基培养猴痘病毒,A错误;
    B、仅A组实验检测到了带有放射性的猴痘病毒,说明猴痘病毒在增殖时利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即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猴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B正确;
    C、一个猴痘病毒增殖3次,会产生23=8个病毒,即8个DNA分子,不带标记的核苷酸链有两条,则带标记的核苷酸链有14条,C正确;
    D、在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A=T=30%,则G=C=20%,则胞嘧啶的数量为132个,D错误。
    故选BC。
    42. 动物细胞的线粒体DNA分子上有两个复制起始区OH和OL。该DNA复制时,OH首先被启动,以L链为模板合成H'链,当H'链合成至OL区域时,OL启动,以H链为模板合成L'链,最终合成两个环状双螺旋DNA分子,该过程的部分步骤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复制方式不符合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B. H'链全部合成完成后,L'链才开始合成
    C. 动物细胞线粒体DNA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
    D. 若该线粒体DNA在含¹⁵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不含¹⁵N的DNA只有两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经过复制后,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各保留了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模板母链。
    【详解】A、由图可知,以L链为模板合成H'链和以H链为模板合成L'链均符合半保留复制的特点,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当H'链合成至OL区域时,L'链开始合成,因此,H'链全部合成完成前,L'链已经开始合成了,B错误;
    C、由图可知,动物细胞线粒体DNA分子为环状双链,所以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
    D、若该线粒体DNA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则全部子代DNA均含15N,D错误。
    故选C。
    43. DNA熔解温度(Tm)是使DNA双螺旋结构解开一半所需要的温度,不同种类DNA的Tm不同。如图表示DNA中G+C含量(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与Tm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DNA中(G+C)/(A+T)=1,则G与C之间的氢键总数比A与T之间多
    B. 一般来说,某DNA的Tm值与G+C的比例呈正相关
    C. DNA分子中参与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只有氢键
    D. Tm值相同的DNA中G+C数量也相同
    【答案】AB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DNA熔解温度(Tm)是使DNA双螺旋结构解开一半时所需要的温度,图示表示的DNA分子中G+C含量(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与Tm的关系,Tm值越大,C+G含量越高,即DNA分子的Tm值与C+G含量呈正相关。
    【详解】A、G—C碱基对之间有3个氢键,A—T碱基对之间有2个氢键,若DNA中(G+C)/(A+T)=1,说明G—C碱基对和A—T碱基对数量相同,则G与C之间的氢键总数比A与T之间多,A正确;
    B、由图可知,DNA的Tm值与所含C+G的比例呈正相关,B正确;
    C、DNA每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可见参与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除了氢键外,还有磷酸二酯键等,C错误;
    D、若两个DNA分子的Tm值相同,则它们所含G+C比例相同,但C+G的数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AB。
    44. BrdU(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酸)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结构类似,其上的碱基可与碱基A配对。将某植物的1个根尖分生区细胞(2n=20)放入含BrdU的培养液(不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中连续分裂3次。用姬姆萨染料对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DNA不掺有或只有一条DNA单链掺有BrdU的染色体呈深蓝色,两条DNA单链都掺有BrdU的染色体呈浅蓝色。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DNA中的碱基A可以与碱基T、BrdU上的碱基进行配对
    B. 第一次分裂得到的2个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定均呈深蓝色
    C. 第二次分裂得到的4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均呈浅蓝色
    D. 第三次分裂得到的8个细胞中可能均含深蓝色的染色体
    【答案】ABD
    【解析】
    【分析】DNA的复制:
    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详解】A、题意显示,BrdU(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酸)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结构类似,其上的碱基可与碱基A配对,即DNA中的碱基A可以与碱基T、BrdU上的碱基进行配对,A正确;
    B、亲代染色体由于DNA的两条链都没有掺BrdU,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在提供BrdU为原料进行复制一次后产生的子代DNA分子均表现为一条链不含BrdU、一条链含BrdU,结合题意可知,这样的DNA经过染色表现为深蓝色,因此第一次分裂得到的2个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定均呈深蓝色,B正确;
    C、经过两次有丝分裂过程,则需要进行两次DNA复制过程,由于经过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DNA均为一条链不含BrdU、一条链含BrdU,此后细胞继续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则进行第二次DNA复制后,共用着丝粒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含有BrdU,染色后表现为浅蓝色,另一个DNA分子为一条链不含BrdU、一条链含BrdU,染色后表现为深蓝色,即在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部位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一条为深蓝色,一条为浅蓝色,此后经过有丝分裂后期、末期分开的一深、一浅的两条染色体随机进入两个子细胞中,但会存在所有的深蓝色染色体进入同一个子细胞的状态,则同时会产生含有所有浅蓝色染色体的细胞,因此,第二次分裂得到的4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有的可能均呈浅蓝色,有的均呈深蓝色,但多数情况下细胞中的染色体应该既有深蓝色、也有浅蓝色,C错误;
    D、在第三次有丝分裂后期时,由于在第二次有丝分裂时,进入两个新细胞的未掺入BrdU的DNA数目可能范围是0~20,故在第三次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中深蓝色染色体数范围为0~20,浅蓝色染色体数范围为20~40,此后经过后期染色体随机进入子细胞,因而第三次分裂得到的8个细胞中可能出现均含深蓝色染色体的细胞,D正确。
    故选ABD。
    45. 某DNA含有3 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DNA分子以15N同位素标记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再将全部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离心,进行密度分层,得到结果如图①所示;然后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得到结果如图②所示。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X层中的DNA只有14N标记,Y层中的DNA只有15N标记
    B. W层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3 150个
    C. 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1∶4
    D. 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3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题图分析:基因中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则A=T=1050个,G=C=450个;DNA分子以15N同位素标记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8个DNA分子,其中2个含有14N和15N,6个只含15N,由于DNA分子为双链结构,所以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共得到2个含有14N的DNA单链,14个含有15N的DNA单链。
    【详解】A、X层的DNA中含14N和15N标记,Y层中的基因只含15N标记,A错误;
    B、W层中含15N标记的单链有14个,相当于7个DNA分子,因此,其中的胞嘧啶=450×7=3150个,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8×2-2)∶2=7∶1,C错误;
    D、X层中的DNA含14N和含15N标记,共有2个DNA分子,而Y层的DNA只含15N标记,共有6个DNA分子,所以Y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X层的3倍,D错误。
    故选B。
    【点睛】
    三、非选择题
    46. 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存在的毛色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注:AA纯合胚胎致死)。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若亲本基因型为Aa₁×Aa₂,则其子代的表型可能为______,______。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3种表型,则该对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它们再生1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______。
    (3)假设进行很多对Aa₂×a₁a₂的杂交,平均每窝生8只小鼠。在同样条件下进行许多对Aa₂×Aa₂的杂交,预期平均每窝生______只小鼠。
    【答案】(1) ①. 黄色 ②. 灰色
    (2) ①. Aa2 ②. a1a2 ③. 1/8
    (3)6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若亲本基因型为Aa1×Aa2,根据分离定律可知,产生的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致死)、Aa1(黄色)、Aa2(黄色)、a1a2(灰色),即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表现型为黄色和灰色。
    【小问2详解】
    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型,即出现了黄色(A_)、灰色(a1_)和黑色(a2a2),由于后代中有黑色个体出现,则该对鼠的基因型应该为Aa2、a1a2,二者杂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为Aa1(黄色)∶Aa2(黄色)∶a1a2(灰色)∶黑色(a2a2),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鼠(a2a2)的概率为 1/4 ,雄性概率为 1/2 ,所以黑色雄鼠概率为 1/4 × 1/2 = 1/8 。
    【小问3详解】
    Aa2和a1a2所生的后代全部存活,而Aa2和Aa2的后代有1/4AA胚胎致死,即2只死亡,平均每窝生8-2=6只小鼠。
    47. 某家族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甲病由基因A、a控制,乙病由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根据家族的患病情况绘制出如下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遗传。
    (2)若只研究甲病,Ⅱ-1为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Ⅱ-1与一个正常男性婚配,生了一个患儿,则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______。
    (3)根据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推测,Ⅲ-3的基因型是______,若她与一个母亲患甲病的正常男性结婚,生出一个女孩表现正常的概率是______。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
    (2) ①. 2/3 ②. 1/8
    (3) ①. AAXBXb或AaXBXb ②. 5/12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Ⅱ-4和Ⅱ-5不患甲病,生出Ⅲ-2患甲病,属于无中生有,为隐性,且Ⅲ-2是女患者,由此推断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若乙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则应在系谱图中表现出所有男性均患乙病,所有女性均不患乙病,故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为伴Y染色体遗传。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乙病女性Ⅰ-1的儿子应全都患乙病,故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1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Ⅱ-4和Ⅱ-5不患甲病,生出Ⅲ-2患甲病,属于无中生有,为隐性,且Ⅲ-2是女患者,由此推断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2详解】
    只研究甲病时,由于Ⅱ-2的基因型为aa,所以Ⅰ-1、Ⅰ-2的基因型均为Aa,故Ⅱ-1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她与一个正常男性婚配,生了一个病孩,可以推得Ⅱ-1和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一定都为Aa,因此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1/2 =1/8。
    【小问3详解】
    根据系谱图中乙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推测,乙病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Ⅱ-4和Ⅱ-5基因型都是Aa,则Ⅲ-3在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型1/3AA、2/3Aa;因为Ⅱ-5不患乙病,则Ⅲ-3在X染色体上的基因型是XBXb,综合来看,Ⅲ-3的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与之婚配的男性母亲患甲病,故此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生出一个女孩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2/3×1/4)×1/2=5/12。
    48. 按照下图所示的1→2→3→4的顺序进行实验,本实验验证了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朊病毒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2)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_______(填“A=能大量”或“B=几乎不能”“C=少量”)检测到32P,沉淀物中_______(填“A=能大量”或“B=几乎不能”“C=少量”)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
    (3)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脱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235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玩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填“A=上清液”或“B=沉淀物”“C=中间位置”中,少量位于_______(填“A=上清液”或“B=沉淀物”“C=中间位置”中,原因是_______。
    【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
    (2) ①. B=几乎不能 ②. B=几乎不能 ③. 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几乎不含P元素,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几乎不能检测到32P
    (3) ①. B=沉淀物 ②. A=上清液 ③. 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
    【解析】
    【分析】1、差速离心法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
    2、根据题意可知,朊病毒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它不能独立生活,在活细胞内才能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完成自身的增殖过程。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本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小问2详解】
    由于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故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因此,从理论上讲,试管3中物质离心后上清液中“B=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也“B=几乎不能”检测到32P。
    【小问3详解】
    经试管5中牛脑组织细胞培养出的朊病毒(蛋白质)被35S标记,提取后加入试管3中,35S随朊病毒侵入到牛脑组织细胞中,因此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B=沉淀物”中。同时会有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A=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选项
    科学研究
    科学方法或原理
    A
    艾弗里等人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自变量控制的“减法原理”
    B
    沃森和克里克揭示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模型建构法
    C
    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实验
    假说一演绎法
    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的实验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600个
    520个
    110个
    130个
    120个
    150个
    110个
    表型
    黄色
    灰色
    黑色
    基因型
    Aa₁、Aa₂
    a₁a₁、a₁a₂
    a₂a₂
    相关试卷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2页。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