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1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2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3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1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2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结合语境,辨析细微(实词、虚词、成语)
    3、熟记类型,掌握方法(辨析并修改病句
    4、抓住意象,善于表达(诗歌鉴赏) 5、注重迁移,举一反三(文言文阅读)
    6、警惕陷阱,弄清题旨(社科文、科技文阅读)
    7、分清类型,有的放矢(文学作品阅读) 8、明确题型,有备无患(语言表达与运用)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解析版)
    (全国乙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1分)
    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
    朱光潜
    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重要,因为前者以远古诗歌为对象,渺茫难稽;后者以现代歌谣为对象,确凿可凭。但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古希腊的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在祭典中,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葡萄及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等各种乐器。从这祭典的歌舞中后来演出颂神的抒情诗,再后来演为悲剧及喜剧。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证据。
    近代西方学者对于非洲、澳洲土著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于边疆民族的研究,所得到的歌、乐、舞同源的证据更多。
    澳洲土著的考劳伯芮舞非常有名。这种舞通常在月夜里举行。舞时诸部落集合在树林中一个空场上,场中烧着一大堆柴火。妇女们站在火的一边,每人在膝盖上绑着一块袋鼠皮。指挥者站在她们和火堆的中间,手里执着两条棍棒,他用棍棒一敲,跳舞的男子们就排成行伍,是到场里去跳。这时指挥者一面敲棍棒指挥节奏,一面歌唱一种曲调,声音高低恰与跳舞节奏快慢相应。妇女们不参加跳舞,只形成一种乐队,一面敲着膝上的袋鼠皮,一面拖着嗓子随着舞的节奏歌唱。
    此外澳洲土著还盛行各种模仿舞。舞时他们穿戴羽毛和兽皮做的装饰,模仿鸟兽的姿态和动作以及恋爱和战斗的情节。舞者尽是男子,做着狂热的姿势,唱着狂热的歌调。从这种模仿舞我们可以看到原始歌舞是充分表现内在情感的。
    原始人类唱歌就必跳舞,跳舞就必唱歌。《诗经》的“颂”原句,“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痕迹也很显然。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清商》等篇名,都是以乐调命名诗篇。这些事实都证明诗歌、音乐、舞蹈在中国古代原来也是一种混合的艺术。
    这三种艺术中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舞蹈。《诗经》的诗大半都有乐,但有舞的除《颂》之外似乎不多。《颂》的舞已经过朝廷乐官的形式化,不复是原始舞蹈的面目。汉人《乐府》,诗词仍与乐调相伴,“舞曲歌词”则独立自成一类。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舞足蹈诸姿势相似;“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出,对于自然节奏须多少加以形式化。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就日渐其远了。
    (选自《诗论》,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诗歌起源,研究现代歌谣比研究远古诗歌得到的证据更为可靠、重要。
    B.歌、乐、舞同源的部分证据,来自西方学者对非洲和澳洲的土著的研究。
    C.澳洲土著的考劳伯芮舞有舞蹈节奏和歌唱节奏,歌、乐、舞是融为一体的。
    D.“徒歌”不考虑节奏和音阶的关系,因而比“乐歌”更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希腊的用于颂神的抒情诗是从其酒神祭典的歌舞中演化而来的,这应当是历史学与考古学得出的结论。
    B.在《诗经》里,《风》和《雅》中的诗歌大多有音乐,却很少有舞蹈;而《颂》中的诗歌则是歌和舞的混合体。
    C.作者列举汉魏《乐府》中《鼓吹》等以乐调命名的诗篇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歌乐舞是混合的艺术这一观点。
    D.诗歌、音乐、舞蹈分别向“和谐”、姿态、文字意义方向发展,意味着三种艺术由原先的混合逐步走向了分化。
    3.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的共同特征。(5分)
    【答案】1.D 2.D 3.①源头相同;②都能表达情感;③都具有节奏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D项,“因而比‘乐歌’更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错,根据原文“‘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舞足蹈诸姿势相似;‘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出,对于自然节奏须多少加以形式化”,可知说的是“徒歌”不考虑节奏和音阶的关系,“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并未提及“徒歌”比‘乐歌’更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中的信息和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D项,“诗歌、音乐、舞蹈分别向‘和谐’、姿态、文字意义方向发展”错,根据原文“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可知诗歌、音乐、舞蹈应分别对应文字意义、“和谐”、姿态。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的共同特征,原文“但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可概括出“源头相同”;原文“从这种模仿舞我们可以看到原始歌舞是充分表现内在情感的”“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舞足蹈诸姿势相似”,可概括出“都能表达情感”;原文“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可概括出“都具有节奏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卡尔斯鲁厄就安静地躺在森林与大河之间,无数辐射状的道路如蛛网般收聚,指向市中心那座著名的18世纪的宫殿。现在,赫兹就站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摆弄他的那套装置。装置的主要部分是一个电火花发生器,有两个大铜球作为电容,并通过铜棒连接到两个相隔很近的小铜球上。导线从两个小球上伸展出去,缠绕在一个大感应线圈的两端,然后又连接到一个梅丁格电池上,将这套古怪的装置连成了一个整体。
    赫兹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那两个几乎紧挨在一起的小铜球,然后合上电路开关。顿时,电的魔力开始在这个简单的系统里展现出来:无形的电流穿过装置里的感应线圈,并开始对铜球电容进行充电。赫兹冷冷地注视着他的装置,想象着电容两端电压不断上升的情形。在电学领域攻读了那么久,赫兹对自己的知识是有充分信心的。过了一会儿,一束美丽的蓝色电花爆开在两个铜球之间。火花稍纵即逝,因为每一次的振荡都伴随着少许能量的损失,使得电容两端的电压很快又降到击穿值以下。于是这个怪物养精蓄锐,继续充电,直到再次恢复饱满的精力,开始另一场火花表演。
    赫兹更紧张了,他不是要看这个装置如何产生火花,而是为了求证那虚无缥缈的“电磁波”的存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啊,它看不见,摸不着,到那时为止谁也没有见过。可是,赫兹对此坚信不疑,因为它是麦克斯韦理论的一个预言,而麦克斯韦理论……哦,它在数学上简直完美得像一个奇迹!仿佛是上帝之手写下的一首诗歌。如果麦克斯韦是对的,那么每当发生器火花放电的时候,在两个铜球之间就应该产生一个振荡的电场,同时引发一个向外传播的电磁波。赫兹转过头去,在不远处,放着两个开口的长方形铜环,在开口处也各镶了一个小铜球,那是电磁波的接收器。
    实验室静悄悄的,而他的心跳得快极了。铜环接收器突然显得有点异样,他把自己的鼻子凑到铜环的前面,看见似乎有微弱的火花在两个铜球之间的空气里跃过。一次,两次,三次,赫兹看清楚了:真的有火花从接收器的两个小球之间穿过,而整个接收器是一个隔离的系统,既没有连接电池也没有任何的能量来源。
    良久良久,赫兹揉了揉眼睛,直起腰来:现在一切都清楚了,电磁波真实地存在于空间之中,正是它激发了接收器上的电火花。麦克斯韦惊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原来电磁波一点都不神秘,我们平时见到的光就是电磁波的一种。
    无论从哪一个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赫兹的名字终于可以被闪光地镌刻在科学史的名人堂里。虽然他英年早逝,还不到37岁就离开了这个奇妙的世界。然而,就在那一年,一位20岁意大利青年读到了他的关于电磁波的论文。两年后,这个青年在公开场合进行无线电的通讯表演,不久他的公司成立,并成功拿到了专利证。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年轻人就是马可尼,与此同时俄国的波波夫也在无线通讯领域做了同样的贡献。
    如果赫兹身后有知,将会做何感想呢?或许只会置之一笑,他是那种纯粹的科学家,把对真理的追求当做人生最大的价值。就算他想到了电磁波的商业前景,也会不屑去把它付诸实践吧?也许,在美丽的森林和湖泊间散步,思考自然的终极奥秘;在秋天落叶的校园里,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吧?今天,他的名字已经成为“频率”这个物理量的单位,被每个人不断地提起,可说不定他还会嫌我们打扰他的安宁呢。
    (节选自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黄金时代》,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赫兹的实验装置主体是一个电火花发生器,由铜球、导线、感应线圈和电池组成,感应线圈用于接收电流并对铜球充电。
    B.赫兹合上电路开关后,有了新的猜想:当电容两端的电压上升到一定高度,电流来往于大铜球之间时,火花表演就会开始。
    C.铜环接收器在没有任何能量来源的前提下,能接收无形的电磁波并激发出电火花,这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在数学上的完美性。
    D.赫兹关于电磁波的论文激发了马可尼的灵感,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后来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无限电通讯领域的专利市场。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对卡尔斯鲁厄小城的地理环境进行生动的描绘,再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自然将读者带入迷人的科学氛围。
    B.第三段将麦克斯韦的理论比作上帝之手写下的诗歌,这表现了作者对其数学理论的高度肯定和对麦克斯韦本人的崇拜。
    C.第五段中“直起腰来”和“预言得到了证实”两句后面的冒号均表示引出解释或者说明,这与第四段中的冒号用法相同。
    D.文章结尾以想象的方式刻画了赫兹在恬静美丽的校园中散步、讨论问题的形象,以此凸显他痴迷自然、与世隔绝的形象。
    6.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请根据赫兹求证电磁波的经历概括说明。(4分)
    【答案】4.A 5.D 6.①专注冷静的科学态度:如赫兹实验时的专心致志与全神贯注;②善于借助前人的研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如赫兹对麦克斯韦预言的继承与实现;③以追求真理为最大价值的科学精神:如赫兹可能不在乎电磁波的商业运用,而以探索自然奥秘本身为乐的纯粹与执著。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新的猜想”错误,原文有“想象着电容两端电压不断上升的情形。在电学领域攻读了那么久,赫兹对自己的知识是有充分信心的”,可知火花表演不是新的猜想,是意料之中的事。
    C.“这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在数学上的完美性”错误,原文为“麦克斯韦惊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原来电磁波一点都不神秘,我们平时见到的光就是电磁波的一种”,应是证实了麦克斯韦预言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即电磁波真实存在。
    D.“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后来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无限电通讯领域的专利市场”错误,原文有“与此同时俄国的波波夫也在无线通讯领域做了同样的贡献”,没有说俄国的波波夫是受了赫兹关于电磁波的论文的激发,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D.“以此凸显他痴迷自然、与世隔绝的形象”,原文有“他是那种纯粹的科学家,把对真理的追求当做人生最大的价值”,应是以此证明“作为纯粹的科学家,他把对真理的追求当做人生最大的价值”的观点。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就赫兹求证电磁波的经历,来概括其科学研究的素养,即根据人物的行为来概括其科学品质。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赫兹就站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摆弄他的那套装置”“赫兹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那两个几乎紧挨在一起的小铜球”,从中可知,赫兹实验时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具有专注冷静的科学态度;
    “赫兹更紧张了,他不是要看这个装置如何产生火花,而是为了求证那虚无缥缈的‘电磁波’的存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啊,它看不见,摸不着,到那时为止谁也没有见过。可是,赫兹对此坚信不疑,因为它是麦克斯韦理论的一个预言”“电磁波真实地存在于空间之中,正是它激发了接收器上的电火花。麦克斯韦惊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预言的真实性,继承与实现了麦克斯韦预言,可见他具有善于借助前人的研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
    “他是那种纯粹的科学家,把对真理的追求当做人生最大的价值。就算他想到了电磁波的商业前景,也会不屑去把它付诸实践吧”,赫兹可能不在乎电磁波的商业运用,而以探索自然奥秘本身为乐的纯粹与执著。可见他具有以追求真理为最大价值的科学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桂林遭炸记
    艾芜
    十一点钟后不久,警报呜呜地叫起来了,两岁多的珍妮,先前听见了,又见大人慌慌张张的,便骇得要哭起来,连喊:“我怕,我怕!”这一天,大家都因近来只见警报,未见敌机,便也不大慌张,所以珍妮,虽也照例喊“我怕我怕”,但也没有要哭的样子。我们照例拉上窗板,拿好东西,锁着门,便从从容容地走了出去,大家还互相说着安慰的话:“不要慌,不要慌!”
    在二十多天前,我们就搬到乡下来了。出屋外不远,就是城里人来躲敌机的山洞,洞大,光线好,空气也还充足,至少可以容纳千人。但我们还是嫌它太拥挤,便另走一个较小的只容几十个人的地方。桂林山峦的好处,便是岩洞到处都是。前人称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应该赞为防空洞甲天下了。同时看见远处坡上,布着高射炮阵地的地方,荷枪立着的哨兵,那种掩映在晴天朗日下的雄姿,也足使人感到格外安心。
    一点钟左右,听见飞机的声音。我蹲在洞口瞧着,好一会儿才见东南面的高空,敌机三架一队,缓缓地现了出来。刚刚数清是十八架,我们的高射炮,就轰轰地向他们迎接着了。敌机的近边,立刻显出一朵朵乳白的烟雾。这于我甚是熟悉,敌机在上海枫林桥轰炸的时候,我就在法租界贝当路,看见过高射炮放到高空去的同样的云雾。不见敌机快两年了,最后看见它是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五日苏州遭炸的时候,我在间门外面,曾见它在街上天空掠去的身影。
    小岩洞内相当潮湿,但大家听见高射炮声外,还有“哭哭哭”急响着的高射机关枪声,便有好多人却俯着身子,贴近地面。我对面的两个着制服的公务人员,还用双手蒙着了耳朵。接着送来钝重的轰炸声音,连坚固的岩石,也起着了轻微的震颤。这使好些人都骇变了脸色。唯有珍妮,是个初生犊儿不怕虎,还嚷着要爸爸背她看哩。
    敌机未到时,大家谈话,嚷嚷不已,及至来了,都自自然然地平静起来,连苍蝇的营营声音,也可以听见。近处树上的蝉声,以及村庄内雄鸡啼叫,更清晰可闻。人们是在这里度着静极了的受难的时光,事后,听见房主人说,他们躲在大洞内,当敌机到的那一刻。外面的人拼命向里面挤,他本人被人挤倒,几乎爬不起来。另外,好多孩子被挤得号哭。看起来,我们倒还算比较舒适些。
    敌机去后,警报尚未解除,好些人便走出洞来,他们渴望走回家去,看看他们的房屋,是否安全,但被警察宪兵阻止着、不能随意回去,这是对的,倘若敌机折身再来,岂不大受其害。许多小贩、真可感谢,他们在这时候,便挑起馄饨担子、蒸糕担子走来了。躲警报的人,便在洞口,悠悠闲闲地吃着点心。
    我抱着珍妮,登上山坡,向桂林城内眺望,高耸天空的无线电台。还巍然屹立;别的建筑,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到处燃起烟火。整个桂林城,从远处看来,还是静静无恙的,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只在独秀峰的南边,有一处冒起了烟、无疑那里有几处人家,遭了敌人的毒手。想着一生幸福,平白地就此葬送了,这是不能不使人感到极端愤怒的!
    警报解除后,一点多钟,我到花桥侧边一家理发店去剪发,静静地听着那些理发师的议论。一个手拿索子在拉人速风扇的,正说着几个人没有被炸弹炸着,却给爆炸的声音骇死了的惨事。黄昏时候,我走进城去。在体育场内,看见树下防空壕已被炸坏了,许多人走下去看,说是这里炸死几个工人。我见尸体已经不在了,但一些看的人,还是用手蒙着鼻,一面叹息。邻近这个防空壕的一排街房,有一二十家,一楼一底的通通炸倒炸坍了。这些房子,全是做竹器的工作坊。二十多天前,我为乡下房子布置的竹床竹椅以及竹做的桌子,就都是在这些铺面内买的,那些一面工作一面同人论价的瘦削老板,那些一边破竹子一边拿手揩汗的脏污伙计,我还没有忘记他们辛苦的面孔和勤劳的姿态哩。他们多半是不忍放弃自己的工作,而在体育场内的防空壕躲避的吧?敌机到后方来,目的全在屠杀手无寸铁的民众,这是很明显的。
    体育场中间,倒马一匹,已经死硬了,肚皮肿得很大,伤在什么地方,一点也看不见。另外,一个工人躺在担架床上,身上盖着白布,露出的足,有着血污。他不呻吟,也不叫嚷,只是静静地躺着,眼里透出冷冷的愤怒的光芒。
    先前珍妮白天睡觉,错过了吃饭时间,起来时,我便抱她到这家稀饭店吃东西。现在老板不见了,只那几个小伙计,在瓦砾堆上翻着东西,周围别的房屋,虽没有倒,但也像被强盗抢劫过一样,窗户板壁,都被打坏了。
    我最后还走到省立医院去。这是一个礼拜以前到过的地方,我虽然觉得远一点,但也有忍不住去看看它的心情。医院门口,在夜色中看来,还与平时无异,但通进去的走廊,却已压着房屋的残骸了,这次连同病室一齐遭炸的,多是患虎列拉(传染性疾病霍乱)的市民。同时也忽然明白,体育场内那个受伤者,为什么还露放在那里。原来并非救护队不迅速抬进医院,而是敌人屠杀手段更凶险更残酷的缘故。敌机轰炸柳州的时候,先行炸坏各处城门,断绝人们逃走之路,然后就城圈内,大行屠杀,务使男女老幼,没一个幸免的。这种屠杀中国老百姓的狠毒,真是令我民族产生百世之后也不能释然的怀恨!
    转来在中北路上,看见成群结队的壮丁,担着空洋油桶子,抬起大木桶,在缓缓地走着,脸上现出工作之后的疲倦和安静,他们是帮助警局救火的队伍,是准备上前线的生力军。今天城内未有怎样大的焚烧,他们不能说是没有功劳的。我以为,在后方城市的民众,很需要更多的这样组织起来!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桂林乡下至少可以容纳千人的大山洞和只容几十个人的小岩洞发挥了防空洞的作用,远处坡上高射炮也让民众产生了安全感。
    B.文章插叙了上海枫林桥遭炸时“我”就在法租界贝当路和苏州遭炸时“我”曾见过敌机的身影,交代了“我”对敌机轰炸“甚是熟悉”。
    C.“不呻吟,也不叫嚷,只是静静地躺着,眼里透出冷冷的愤怒的光芒”描写了一个工人躺在担架床上的情景,他在无声地控诉。
    D.文章写敌机轰炸柳州时先行炸坏各处城门,断绝人们逃走之路;写桂林患虎列拉的市民在医院遭到轰炸,这是说敌人误炸了医院。
    8.文章多次写到两岁多的珍妮,其实并非闲笔,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9.作者经历了桂林城遭炸的全过程,思想情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答案】7.D 8.①珍妮才两岁多,文中写她“连喊:‘我怕,我怕!’”,连两岁多的孩子都害怕,足见战争的残酷和给民众带来的痛苦;
    ②文中还写不谙世事的珍妮也要跟大人一样经历战争,更能表现出这场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表达对战争的痛恨。 9.①对战争中的百姓的同情。文中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桂林遭炸时百姓的生活状态,还有听到、看到的被炸的情况,表现了对战争中百姓朝不保夕的同情。
    ②对战争的控诉和愤恨。文中写敌人袭击造成了伤害,有人死去,有人受伤,生活遭到重创,还通过插叙的方式控诉了敌人的残忍,行文中不时直接抒发对敌人的愤恨之情。
    ③对坚决反抗敌人侵略的赞美,对如何应对战争的思考。文中写在防空洞时看到哨兵的保护很安心,也描写了我们的军队对敌机的打击,表达了对敌人反抗的赞美;文中最后写成群结队的壮丁,认为今后应当这样组织起来,表现了对应对战争的思考。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敌人误炸了医院”错,由“敌人屠杀手段更凶险更残酷”“先行炸坏各处城门,断绝人们逃走之路,然后就城圈内,大行屠杀,务使男女老幼,没一个幸免的”可知,敌人并非误炸了医院,而是有意为之,表现敌人的狠毒。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珍妮才两岁多,文中写她“先前听见了,又见大人慌慌张张的,便骇得要哭起来,连喊:‘我怕,我怕!’”,连两岁多的孩子都害怕,足见战争的残酷和给民众带来的痛苦;
    文中还写到在防空洞内,敌机的轰炸让人们安静下来,“有好多人却俯着身子,贴近地面。我对面的两个着制服的公务人员,还用双手蒙着了耳朵”“这使好些人都骇变了脸色。唯有珍妮,是个初生犊儿不怕虎,还嚷着要爸爸背她看哩”,将孩子和大人的表现对照,不谙世事的珍妮也要跟大人一样经历战争,更能表现出这场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表达对战争的痛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对战争中的百姓的同情。文中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桂林遭炸时百姓的生活状态,“两岁多的珍妮,先前听见了,又见大人慌慌张张的,便骇得要哭起来,连喊:‘我怕,我怕!’”“小岩洞内相当潮湿,但大家听见高射炮声外,还有‘哭哭哭’急响着的高射机关枪声,便有好多人却俯着身子,贴近地面。我对面的两个着制服的公务人员,还用双手蒙着了耳朵”,还有听到、看到的被炸的情况,“一个手拿索子在拉人速风扇的,正说着几个人没有被炸弹炸着,却给爆炸的声音骇死了的惨事”“在体育场内,看见树下防空壕已被炸坏了,许多人走下去看,说是这里炸死几个工人”,就连医院也不能幸免,“医院门口,在夜色中看来,还与平时无异,但通进去的走廊,却已压着房屋的残骸了,这次连同病室一齐遭炸的,多是患虎列拉(传染性疾病霍乱)的市民”。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对战争中百姓朝不保夕的同情。
    对战争的控诉和愤恨。文中写敌人袭击造成了伤害,有人死去“一个手拿索子在拉人速风扇的,正说着几个人没有被炸弹炸着,却给爆炸的声音骇死了的惨事”“在体育场内,看见树下防空壕已被炸坏了,许多人走下去看,说是这里炸死几个工人”,有人受伤“一个工人躺在担架床上,身上盖着白布,露出的足,有着血污。他不呻吟,也不叫嚷,只是静静地躺着,眼里透出冷冷的愤怒的光芒”,生活遭到重创“现在老板不见了,只那几个小伙计,在瓦砾堆上翻着东西,周围别的房屋,虽没有倒,但也像被强盗抢劫过一样,窗户板壁,都被打坏了”;文中还通过插叙的方式控诉了敌人的残忍,“敌机轰炸柳州的时候,先行炸坏各处城门,断绝人们逃走之路,然后就城圈内,大行屠杀,务使男女老幼,没一个幸免的。这种屠杀中国老百姓的狠毒,真是令我民族产生百世之后也不能释然的怀恨!”。
    对坚决反抗敌人侵略的赞美,对如何应对战争的思考。文中写在防空洞时看到“布着高射炮阵地的地方,荷枪立着的哨兵,那种掩映在晴天朗日下的雄姿,也足使人感到格外安心”,也描写了我们的军队对敌机的打击,“刚刚数清是十八架,我们的高射炮,就轰轰地向他们迎接着了”;文中最后写成群结队的壮丁,“他们是帮助警局救火的队伍,是准备上前线的生力军。今天城内未有怎样大的焚烧,他们不能说是没有功劳的。今天城内未有怎样大的焚烧,他们不能说是没有功劳的。我以为,在后方城市的民众,很需要更多的这样组织起来!”
    二、古诗文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过颍阳,祭遵以县吏数进见,上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吏。祭遵从征河北,为军市令。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上乃贷之,以为刺奸将军。语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令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祭遵为征虏将军,将兵北入箕关,与弘农、厌新、柏华聚合战,中弩矢,入口洞出,举袖掩口,血流袖中。众见遵伤,却退。遵呵吏士,吏士进战,皆一击十,大破之。祭遵袭略阳,遣护军王忠皆持卤刀斧伐树开道。至略阳,袭隗嚣。隗嚣破,上从长安东归过汗,幸祭遵营,劳之,士众作黄门武乐,至夜御灯火。时遵有疾,诏赐重茵,覆以御盖。时遵屯汗。诏书曰:“将军连年距难众兵即却复独按部功劳烂然。兵退无宿戒,粮食不豫具,今乃调度,恐力不堪。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今送绿千匹,以赐吏士。”
    祭遵奉公,赏赐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布衣,韦袴卧布被终身,夫人裳不加彩。士以此重之。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复幸城门,阅过丧车,瞻望涕泣。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博士范升上疏曰:“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心存王室,不忘俎豆,可谓守死善道者也。”乃赠将军,给侯印绶,朱轮容车,遗校尉发骑士四百人,被玄甲、兜婺,兵车军阵送葬。
    祭遵死后,每至朝会,上常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上数嗟叹,卫尉铋期见上感恸,对曰:“陛下至仁,哀念祭遵不已,群臣各怀惭惧。”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将军连年A距难B众兵C即却D复独按E部F功劳G烂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爱,指喜爱,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B.“幸祭遵营,劳之”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C.“时遵有疾”中的“疾”与成语“大声疾呼”中的“疾”含义不相同。
    D.被,指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忠而被谤”中的“被”表示被动,两者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祭遵征讨河北时,处死了皇帝身边犯法的贴身奴仆,皇帝因此要治罪祭遵,但陈副劝谏皇帝,认为祭遵的做法正是遵行军令的表现,皇帝最终赦免了祭遵。
    B.祭遵在北上箕关的战斗中,被弩箭射中,伤势严重,以致士兵看到后无心战斗,纷纷退却,但在祭遵的呵斥下,又奋勇向前,最终大破敌军。
    C.祭遵命令手下砍树开道攻打略阳,击败隗嚣后,皇帝从长安向东回去经过汗地,正好驾临祭遵的军营,慰劳将士。此时,祭遵正处在病中,皇帝给予了他特殊的赏赐。
    D.祭遵奉行命令,把缣帛赏赐分给士卒,家中没有私人财产,一辈子身上穿着布衣、睡觉盖着布被子,夫人的衣裳也都是布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令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2)上常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
    【答案】10.BDF 11.B 12.D 13.(1)你们要防备祭遵,我身边的奴仆犯了法尚且被杀,他一定不会偏袒你们的。
    (2)皇帝常常感叹道:“哪里还能找到像征虏将军祭遵这样心忧国家、克己奉公的人呢!”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将军连年抵御艰险,众兵士退却,(你)还要独自巡察部下,功劳辉煌耀眼。
    “将军连年距难”主谓宾完整,所以在B处断开;
    “众兵即却”主谓结构,其后断开,即在D处断开;
    “复独按部”省略主语“你”,谓语和宾语完整,所以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皇帝喜爱祭遵的容貌仪态。/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B.错误。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的。句意:正好驾临祭遵的军营,慰劳他们。/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
    C.正确。疾病;急。句意:当时祭遵患有疾病。/大声而急促地呼喊。
    D.正确。句意:身穿玄铁铠甲、头戴战盔。/忠诚却被诽谤。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夫人的衣裳也都是布的”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夫人裳不加彩”可知,原文的意思是祭遵夫人的衣裳不讲究修饰,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备”,防备;“尚杀之”,被动句;“私”,偏袒。
    (2)“安”,哪里;“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如祭征虏忧国奉公之臣者”。
    参考译文:
    皇帝经过颍阳时,祭遵以县吏的身份多次觐见皇帝,皇帝喜爱祭遵的容貌仪态,任命祭遵为门下吏。后来,祭遵跟着军队在黄河以北征战,成了军市令。有个伺候皇帝的年轻奴仆犯了法,祭遵依法杀了他。皇帝十分生气,下令将祭遵逮捕。当时担任主簿的陈副上谏说:“明公常想要众军整齐,现在祭遵执法毫无避忌袒护,是要让您的教令得以施行。”皇帝这才宽恕了祭遵,让他做了刺奸将军。皇帝还对各位将领说:“你们要防备祭遵,我身边的年轻奴仆犯了法尚且被杀,他一定不会偏袒你们的。”
    祭遵担任征虏将军,率领士兵向北进入箕关,和弘农、厌新、柏华聚等人交战,被敌人的弩箭射中,弩箭射到祭遵的嘴上,贯穿而出,他抬起衣袖遮掩嘴巴,血流入衣袖中。大家看见祭遵受伤,纷纷撤退。祭遵呵斥士兵,士兵见状勇猛参战,都以一当十,大败敌兵。祭遵袭击略阳,派遣护军王忠等人都拿着刀斧砍树开道。到了略阳,攻打隗嚣。隗嚣被攻破后,皇帝从长安向东回去经过汗地,正好驾临祭遵的军营,慰劳他们,士兵们演奏黄门武乐,到了夜晚点上灯火。当时祭遵患有疾病,皇帝下诏赏赐给他厚厚的坐褥,上面用皇帝的御盖覆盖着。当时祭遵屯扎在汗地。皇帝下诏书说:“将军连年抵御艰险,众兵士退却,(你)还要独自巡察部下,功劳辉煌耀眼。兵士撤退没有一向的警戒,粮食没有提前准备,现在再来调度,恐怕做不到。国家知道将军不容易,也不吝惜力气。现在送给你们千匹缣帛,来赏赐官吏士兵。”
    祭遵奉行命令,把缣帛赏赐分给士卒,家中没有私人财产,一辈子身上穿着布衣、睡觉盖着布被子,夫人的衣裳不讲究修饰。士卒因此敬重他。祭遵因病而死,在河南发丧,(皇上)下诏派遣百官都去发丧的地方。皇上穿着朴素的衣服乘车前去吊唁,看见城门就开始放声哀哭,一直哭到哀恸不止。再来到城门,看到经过的发丧的车子,边瞻望边哭泣。皇帝亲自用太牢祭祀他,仪式像孝宣帝看望霍去病的旧例一样。博士范升上奏折说:“祭遵作为将军,选拔士卒都用儒家思想,喝酒娱乐,一定要演奏雅歌、进行投壶的游戏。又建议为孔子立后,上奏建议设置五经大夫。虽然在军旅中,心中仍挂念着朝廷,不忘记俎豆之礼,可算得是终生坚守儒家思想之人了。”于是皇上赠以将军、侯印绶,用漆红了轮子的车子装着,派遣校尉骑士四百人,身穿玄铁铠甲、头戴战盔,用兵车摆出军阵的形式送葬。
    祭遵去世后,每当上朝,皇帝常常感叹道:“哪里还能找到像征虏将军祭遵这样心忧国家、克己奉公的人呢!”皇帝屡次叹息,卫尉铋期见到皇帝感伤悲痛,回答说:“陛下非常仁义慈爱,悲痛思念着祭遵无法停止,臣子们各自都感到羞愧恐惧。”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蟋蟀
    姜夔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②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释】①庾郎:北朝人庾信,曾作《愁赋》。②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两句写蟋蟀的虫鸣声哀怨婉转,似庾信自吟,又似凄切私语,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B.“露湿”三句列举可以听到蟋蟀虫吟的处所,而“露湿”“苔侵”则营造了清幽寂静的氛围。
    C.“西窗”三句写凄风苦雨之夜,蟋蟀声应和着断断续续的捣衣声,平添离人漂泊思乡之苦。
    D.词人未着力描写蟋蟀形体,转而描写凄切哀转的虫鸣,并通过联想将诗境开拓得更为广远。
    15.陈廷焯评价“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最为入妙”,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C 15.①最可笑的是那小儿女对虫鸣中的凄苦毫无意识,在篱笆间呼灯捕捉蟋蟀。
    ②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在哀婉的基调中插入了孩童捕捉蟋蟀的欢快情趣,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反倒使原本就幽怨凄楚的琴音变得“一声声”更苦了。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断断续续的捣衣声”错误,结合原文“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可知,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为什么这虫声老是应和着砧杵声,断断续续地响个不停呢?“为谁频断续”是指蟋蟀虫鸣时断时续,与捣衣声相应和,“频断续”的并不是捣衣声。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结合原文“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可知,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声情骤变,似与整首乐章的主旋律不相协调,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所以当这种天真儿女所特具的乐趣被谱入乐章之后,并不与主旋律相悖逆,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反倒使原本就无限幽怨凄楚的琴音,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以乐笔写愁然,正是作者的匠心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根据情景写出恰当的句子。
    (1)中华文化的含蓄内敛往往体现在古诗文的留白之中,琴曲结束之后的静谧却令人久久回味,《琵琶行》中“ , ”两句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体现琵琶曲打动人心。
    (2)学校组织学生春日赴西湖研学。特意安排了夜游西湖的活动。坐于画舫之中,看着月色倒映湖中,水面波光粼粼,小华不禁吟咏出了《岳阳楼记》中的“ , ”两句以遣兴怀。
    (3)歌曲《敖包相会》中唱到“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这类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手法在古诗中广泛使用,请列举其中两句“ , ”。
    【答案】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唯”“跃”“璧”“蒹葭”“雎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仁山吃水烟,连出门做法事也带着他的水烟袋。
    他们经常打牌。这是个打牌的好地方。把大殿上吃饭的方桌往门口一搭,斜放着,就是牌桌。桌子一放好,仁山就从他的方丈里把筹码拿出来,哗啦一声倒在桌上。斗纸牌的时候多,搓麻将的时候少。牌客除了师兄弟三人,常来的是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偷鸡的。收鸭毛的担一副竹筐,串乡串镇,拉长了沙哑的声音喊叫:
    “鸭毛卖钱——!”
    偷鸡的有一件家什——铜蜻蜓。看准了一只母鸡,把铜蜻蜓一丢,鸡婆子上去就是一口。这一啄,铜蜻蜓的硬簧绷开,鸡嘴撑住了,叫不出来了,正在这鸡十分纳闷的时候,上去一把薅住。
    ……
    下雨阴天,这二位就光临荸荠庵,消磨一天。
    有时没有外客,就把老师叔也拉出来,打牌的结局,大都是当家和尚气得鼓鼓的:“又输了!下回不来了!”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
    “……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
    三师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
    ——汪曾棋《受戒》(节选)
    17.下列句子中的“无所谓”与文中加点的“无所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B.金钱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
    C.只要你使出了浑身解数,就算是输了,那也无所谓。
    D.纵提到烟峦,曙壑,或更璀璨的星空,也只是平凡,最无所谓的平凡。
    18.下列句中,破折号的使用方法与文中画横线处破折号的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下面是光脚趿拉着一双僧鞋——新鞋他也是趿拉着。
    B.谁当这个首座?推来推去,还是石桥——善因寺的方丈!
    C.炉香乍爇——
    D.等明海学完了早经——他晚上临睡前还要学一段,叫做晚经——荸荠庵的师父们就都陆续起床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吃肉不瞒人的他们年下就在大殿上杀猪,使用开水、木桶、尖刀以及捆猪和猪没命叫的状态与在家人是一样的”,会失去原文的神韵,为什么?(6分)
    【答案】17.A 18.B 19.①原文为短句,更能体现口语化表述营造的活泼灵动。
    ②原文频繁使用句号,且句间逻辑性不强,营造老人讲述故事时的随意放松,增添一种亲切感。
    ③原文使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一系列杀猪的场景,营造简单质朴的氛围,与前文“无所谓清规”相呼应。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无所谓”是“没有什么;说不上”的意思。
    A 项和原文中的“无所谓”都是“没有什么;说不上”的意思;其余的意思均为“不值得说;不在乎”。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破折号的使用方法为解释说明。
    A.表示补充说明。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话未说完。
    D.表示夹注,与括号用法相同。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结合原文“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开水、木桶、尖刀”可知,原文使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改成“吃肉不瞒人的他们年下就在大殿上杀猪,使用开水、木桶、尖刀……”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结合原文“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尖刀。”可知,原文使用四个句号,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和句之间有较大的停顿,且句间逻辑性不强,营造老人讲述故事时的随意放松,增添一种亲切感。改后的句子体现不出这种随意放松和亲切。
    结合原文“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开水、木桶、尖刀”可知,原文使用白描的手法,展现杀猪过程,表现一系列杀猪的场景,营造简单质朴的氛围,与前文“无所谓清规”相呼应。改后的句子效果不明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分)
    你所在的学习小组计划围绕“家乡文化生活”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小组内其他成员将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成果汇编成《家乡风物志》,现在需要你对下列文段进行加工,然后将其作为卷首语,请按照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乡土的味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淡去。曾经难离的故土,变成了回不去的家乡;曾经世代因袭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不愿重复的命运。在流淌的时光中,异乡与故乡的界限日益模糊。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乡土都不应成为前行时遗忘在身后的风景,也不应仅仅成为___①___的乡愁。乡土需要赤子的关怀与回报,美好的生活需要永远延续,幸福的家园需要永远安宁。
    要俯下身来,亲近、了解与热爱这片土地。乡土深藏着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俯下身来、亲近泥土,才能从乡土中汲取___②___的成长力量。要永葆乡土情怀,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怀有敬意,理解他们的___③___,欣赏他们的质朴可爱。“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之所以饱经沧桑且始终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于世世代代勤劳朴素的人们在这里的辛勤耕耘中。那些看似简单甚至单调的日常生活,蕴含着平凡人丰富的情感、坚守的价值和美好的追求。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案】20.①挥之不去(如影随形)②源源不断(源源不绝)③喜怒哀乐 21.(示例)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之所以饱经沧桑却始终生生不息,就在于世世代代勤劳朴素的人们在这里辛勤耕耘。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所填成语修饰“乡愁”,“乡愁”是游子忘不掉、挥不去的愁绪,可填“挥之不去”“如影随形”等。挥之不去:(事务)压在心头,无法排解;指某些事情已经发生过了但没有办法挽回,一直会在脑海中回想,怎么也忘不掉。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一样,形容两个人常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
    第②处,依据前文“乡土深藏着民族的文化根脉”可知,这里是强调乡土是民族成长的根源,能够提供不竭的力量,可填“源源不断”“源源不绝”等。源源不断/源源不绝:形容接连不断。
    第③处,与“欣赏他们的质朴可爱”并列,可填理解他们的情感的成语,可填“喜怒哀乐”。喜怒哀乐:喜悦、愤怒、哀伤、快乐,泛指人的各种情绪。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饱经沧桑且始终生生不息”不合逻辑,“饱经沧桑”与“生生不息”是转折关系,不能用“且”连接,可改为“却”;
    二是“之所以⋯⋯的原因”句式杂糅,可去掉“的原因”;
    三是“就在于世世代代勤劳朴素的人们在这里的辛勤耕耘中”句式杂糅,搭配不当,可改为“就在于世世代代勤劳朴素的人们在这里辛勤耕耘”。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练习达“熟”练,“熟”练创新“生”
    汤临初于《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生”是“熟”的起始,是最初的“生”命状态,在日复一日的打磨、练习中,方可游刃有余,即为“熟”。然,“熟”并非“生”命的终点,唯以“熟”为基,才可达创造新“生”之境,不止于艺术,“生”命亦是如此,练习达“熟”练,“熟”练创新“生”。
    “生”即刀新发于硎,尚未经历世间百态的填充,依旧是一个空白的阶段,但却给了“生”命一个丰富圆满的契机,人们在不断的汲取知识与练习之中收获成长。岁律更新、日月其迈,在历史觥筹交错的百转千回间,有积土成物之高峻,有涓滴汇海之浩渺,有颗粒聚沙成塔之广阔。在自然的空白时期,尘埃之力积累一个波澜壮阔的斑斓世界,而在人类历史的一出出折子戏间,亦有三百六十行的万千“生”灵,以前人之力为鉴,在反反复复的唱念做打、横竖撇勾间掌握技能的“熟”练,挣脱“生”的野“生”原始之态,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熟”为再“生”的基础。游刃有余,方可参悟“生”命之道,而可更上一楼,做出个人独创,达到新“生”。我们可见《庖了解牛》中的“熟”能“生”巧来修身养性之理;亦可见保全“察察之身”,不受“汶汶之物”干扰的屈原以丰富的“生”命经历打造出开世之举的浪漫主义诗体;我们曾体会“诗的女儿”——风雅的叶嘉莹先“生”以沉淀了几十年的学识创造了中国诗词历史的又一高峰;亦曾领会无数行业的领头羊,以“熟”练的专业学识创造一个又一个黎明神话。
    大江泱泱、大潮滂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之间,一切的“熟”都在为新“生”奠基,而在“熟”之后,唯有主动破局,果断开局,摆脱固有的束缚,以创造的磅礴伟力方可打造起新“生”的铜墙铁壁。
    “生”与“熟”看似对立的表象实则蕴含着统一的思想,不论“生”命的开始是多么“生”,亦可以通过不懈的学习与练习,渡过苦海,达到“熟”之彼岸,而在“熟”的境界中摸索探寻,以累积之力,集各方学识亦可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让原本世界的荒凉原野中迎来一场甘霖,孕育新兴之芽的萌发,最后可达到“本秀于林”之境地,此为新“生”。人于“生”初只需一苇以航,素履以往达到“熟”,而“熟”之后,亦需敢于破局,突破常规,去实现“生”命的再“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汤临初《书指》中的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书必先生而后熟”,“生”是生疏、生硬,“熟”是熟练、精熟,由生到熟,是刻苦修练的结果,强调的是在书法技艺上所下的功夫。用笔只有达到娴熟的程度,技巧了然于心,才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亦必先熟而后生”,止于精熟,用笔流走于习惯,看似自如流畅,却缺少变化,显得庸常;注重雕琢,流于技术,囿于成法,看似精巧,却缺少神韵,落于俗套。
    因此不能停留在“熟”的阶段,而应由熟到生。这里的“生”是别开生面,推陈出新;也是大巧若拙,是生涩率真的意趣,洗净雕饰后的自然本真。“生”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透射出的是高妙的创造力和艺术境界。从“生”到“熟”是基础,是继承;从“熟”到“生”是突破,是创新。
    这句话启示我们为人做事既要勤学不怠,脚踏实地,反复实践,技成于熟,业成于精。又要摆脱束缚桎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另辟蹊径,取得突破。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把握“生熟”,开创新境。首先可从书法扩展至绘画,列举齐白石、毕加索等例子论证“生”“熟”间巧妙关系,即先“生”而后“熟”,在“熟”的基础上,大刀阔斧的“改革”,释放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接着列举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的例子论证“熟”不是唯一的终点,“生”不是唯一的起点,两者相互转换,共同推向前进;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列举复兴号列车、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组网等例子论证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崛起,更是在“生”“熟”间转换、开拓前进的征程。愿我们把握“生熟”之道,在转换中提升认知境界,精熟创新技艺,绘就祖国江山的美好蓝图。
    立意:
    1.岂能“熟”而无获,应知生“生”不息。
    2.“熟”以奠基,“生”以创新。
    3.由“熟”至生,生“生”不止。
    4.以“熟”精毫末,以“生”新耳目。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天津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天津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天津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天津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上海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上海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上海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上海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甲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全国乙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新教材新高考)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