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01
    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02
    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50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给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作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做不到这一点。
    B.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
    C.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等表明,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能用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
    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晋瑜运用“追问”的方法,询问毕飞宇对经典作品是否“不断重读”“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拓深、拓广访谈内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 )
    A.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B.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
    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4.阅读小说时,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河(节选)
    沈从文
    将近坳上时,只见老水手正躬着腰,用个长竹笤帚打扫祠堂前面的落叶。夭夭人未到身边声音先到:“满满,满满,我来啦!我在溪口捡宝贝。满满,你看看,多少好东西!”她把围裙口袋里水湿未干的石子蚌壳全掏出来,塞到老水手掌心里:“全都把你!”
    “嗨,把我,我又不是神仙,拿这个当饭吃?好礼物。”
    夭夭自然也觉得好笑,指了指背笼里的橘子:“这是娘要我带来送你的。”
    老水手说:“哎呀,那么多,我吃得了?”
    两人一面说笑一面向祠堂走去。到了里边侧屋,老水手把背笼接过手,将橘子倒进一个大簸箕里,“夭夭,这橘子真大。你家园里的橘子树,如果生在鹦鹉洲,会发万千洋财,一家人都不用担心,住在租界上大洋楼里,冬暖夏凉,天不愁地不怕过太平日子。哪里还会受什么连长排长保安队长欺压。”
    夭夭抢了个笤帚,来扫除大坪子里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半个月以来,树叶子已掉落了一半,只要一点点微风,总有些离枝的木叶,同红紫雀儿一般,在高空里翻飞。太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静美到不可形容。夭夭一面打扫祠堂前木叶,一面抬头望半空中飘落的木叶,用手去承接捕捉。
    恰好远处有些船只上滩。一群拉船人打呼号巴船上行,快要到了坳下,夭夭走过去一点,便看见了一个船桅上的特别标志,眼睛尖利,一瞥即认识出来了,于是直奔过去。
    夭夭看到了哥哥晒得焦黑的肩背手臂,又爱又怜。
    “三哥,你看你,晒得真像一个乌牛精!我们算得你船今天会拢岸,早上屋后喜鹊叫了大半天!”
    三黑子一面扯衣襟抹汗水,一面对夭夭笑,同样是又爱又怜。“夭夭,你好个诸葛亮神机妙算,算到我会回来!我问你,爸爸呢?”
    “镇上看干爹去了。”
    “娘呢?”
    “做了三次观音斋,纺完了五斤棉花,在家里晒葛粉。”
    “嫂嫂呢?”“大嫂三嫂都好,前不久下橘子忙呀忙。”
    “满满呢?”“他正在坳上等你,有拳头大干栗子请你吃。”
    “你好不好?”
    “……”夭夭不说话,只咬着小嘴唇露出一排白牙齿,对哥哥笑,神气却像要说,“你猜看。”
    于是两兄妹上了坳,老水手一见到,喔喔嗨嗨的叫唤起来,一把揪住了三黑子肩上的纤板,捏拳头打了两下那个年青人的胸脯,眼睛眯得小小的:“说曹操,就是曹操。三老虎,你这个人,好厉害呀!不到四十天,又是一个回转。”
    那年轻船夫只是笑。
    老水手在祠堂中正和三黑子说笑,见来了许多小伙子,赶忙去张罗凉水,提了大桶凉水到枫木树下,一面向大家问长问短。船夫都坐在枫木下石条凳上和祠堂前青石阶砌上,打火镰吸烟,谈下河新闻。一个扁脸水手说:“上回我从辰州下桃源,船上有个美国福音堂洋人对我说:日本人要拿你们的地方,你们中国明年一定要和他们打仗。打起仗来大家当兵去,中国有万千兵打日本鬼子,只要你们能齐心,日本鬼子会吃败仗的。他们人少,你们人多,打下去上算,吃点苦,到后来扳本!洋人说的是道理,要打鬼子大家去!”
    一个憨憨的小水手插嘴说:“打起仗来,我们都去当兵,哪来多少枪?”
    另外一个又说:“怎么没有枪?辰溪县那个新办兵工厂,就会造机关枪,叭打叭打一发就是两百响子弹。我明天当兵去打仗,一定要抬机关枪。对准鬼子光头,打个落花流水!”三黑子和夭夭都默默地听,而
    三黑子望向那个水手的眼神逐渐坚定。
    ……
    老水手为把那装满栗子的细篾背笼,和杨柳枝编成的篮子鸟笼,一起交给了夭夭。三黑子见背笼分量相当重,便伸手拎起来试了一试:“我看看有多重。”把背笼一提,不顾夭夭,先自去了。夭夭跟在哥哥身后赶去,一面走一面向三黑子辩理:“不成的,不成的,青天白日,清平世界,可不能打抢人的。”可是三黑子已大踏步走下了枫林坳,剩个背影在枫林树后消失了。夭夭只好跟着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中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文中静美景色,都起到了衬托人性美、人情美的作用。
    B.老水手满满跟小丫头夭夭的谈话中,有责备批评,有戏谑,有疼爱,有感谢,老水手复杂的情绪折射出浓郁的人情美。
    C.三黑子没有笼统问家里近况,而是从爸爸、娘、嫂嫂、满满一个一个问,看似啰嗦的对话中流露着真切的关心。
    D.文章结尾处,三黑子有意抢了夭夭的背笼,夭夭用了“打抢”这个词,实际上懂事的她是不舍得让哥哥太累。
    7.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三黑子的形象特征。
    8.有人评论说:“《长河》总让人联想到《边城》,但又书写了一个不同于《边城》的‘现实’的湘西世界。”请结合《边城》及《长河》选文所描述的湘西世界,分析两部作品在主题上的异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修之俗, 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贱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畜积足恃 恃:依靠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怀:使……降顺
    C.故治国常富 治:治理
    D.有人之涂 有:保有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阐明兵早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难。
    B.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重要措施。
    C.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的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D.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2)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13.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到处长着青色荠麦,即全然破败之象。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说扬州城在金兵南侵时变得面目全非,就算擅游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词人的感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
    15.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试举例分析本词如何表现这种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自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何?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 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 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____)。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 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待 于是 训诫 也B.对待 于是 教训 却
    C.看待 因此 教训 也D.对待 因此 训诫 却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唯秦腔死不离窝,如秦人一样;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B.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
    C.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D.唯秦腔死不离窝,如秦人一样;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秦腔是一种历史最悠久、文武最正经、是非最汹汹的戏剧。”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 。
    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 ,只有纯洁,没有 ,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 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 )。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20.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余音 卑躬 矜持 放任B.余韵 矜持 卑躬 一任
    C.余韵 卑躬 矜持 一任D.余音 矜持 卑躬 放任
    21.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表述恰当一项是( )
    A.这些白色的小草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必定也曾经围绕着那消逝了的村庄
    B.这些白色的小草必定也曾经围绕着那消逝了的村庄,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
    C.那消逝了的村庄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
    D.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学校探望孩子,却遭到孩子的冷落,本准备送去惊喜却反遭女儿抱怨。父亲责问女儿为何如此冷漠,女儿说她本已和同学相约要去外地游玩,父母却未经她的同意就来学校,这打乱了她的计划。很多人不赞同女儿的做法,认为她不尊重父母,但也有网友认为父母的做法有待商榷。
    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来思考、权衡与选择。并选好角度,确定好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 2.D 3.C 4.①老舍的“念着玩”指随便一看,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②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品情境中去读。 5.①首先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②进而谈论了小说较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的优势,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③最后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根据材料一中的“哲学能教咱们‘明白’”“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等可知,“读哲学、历史、戏剧等做不到这一点”错。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能用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理解有误,由材料一中的“世界上虽然也有……立在我们眼前”可知,老舍没有说什么是最好的小说。
    B.材料一中“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讲的是怎么判断一本小说是好小说,而不是说只要关注了这些内容,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
    C.根据文意的理解可知,“缺少自信”只是毕飞宇的自谦之辞。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的题目《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可知,本次访谈的核心话题是“怎样读小说”,
    A.“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很明显是就“怎样读”提出的问题;
    B.“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也是重在探讨怎样读小说;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是对上一个话题的追问,是由核心话题延伸出来的话题。
    D.“如何把玩一部作品”,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读一部作品”,因此也是核心话题。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老舍的“念着玩”出现在材料一第二段段尾,“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指的是平常人读小说的态度。具体作答时,抓住材料一第一段中的关键句“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即可得出答案。理解毕飞宇的“把玩”时,首先要在材料二中找到关键句“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据此即可概括出毕飞宇的“把玩”指的是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品情境中去读。
    5.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五段,共分为三个层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亮明观点“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第二段为第二层,将小说与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进行对比,指出其有独到之处,得出结论“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第三、四、五段为第三层,从“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三个角度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
    6.B 7.①做事干练,能力强。连满满这个老水手都夸赞他行船“好厉害呀!不到四十天,又是一个回转。” ②关心家人,细心周到。见到妹妹,一一问及家人近况;看到妹妹的背笼重,就抢着帮妹妹拿。③爱国,有正义感。听到水手谈论参军打鬼子,“眼神逐渐坚定”,说明他已经下了参军保家卫国的决心。 8.同:《边城》与《长河》所描述的湘西世界都是自然优美、民风淳朴的湘西世界,两部作品都表达了对至善人性的赞美。不同:《边城》的茶峒地区虽然如同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但每个人依然要承担自己的那份哀乐,要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借此表达对人生的隐忧,对世事无常、造化弄人的怅惘;而《长河》中的湘西世界则有了更多现实的冲击,从水手们打算一起参军打鬼子的情节表现出对青年们爱国情怀的赞美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B项,“老水手满满跟小丫头夭夭的谈话中,有责备批评”错误,老水手满满和小丫头夭夭的谈话并没有责备批评。“嗨,把我,我又不是神仙,拿这个当饭吃?好礼物”是带着戏谑的语气,“哎呀,那么多,我吃得了?”是感谢,“会发万千洋财……欺压”是疼爱。
    故选B。
    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能力。
    通过老水手的话语“三老虎,你这个人,好厉害呀!不到四十天,又是一个回转”的侧面描写和“晒得焦黑的肩背手臂”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三黑子做事干练,能力强的特点;
    从看到妹妹夭夭又爱又怜,并问及父母等亲人的近况的语言描写和“伸手拎起来试了一试:‘我看看有多重。’把背笼一提,不顾夭夭,先自去了”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三黑子关心家人,细心周到的特点;
    从听到水手谈论参军打鬼子默不作语,但“眼神逐渐坚定”的神态描写说明他已经下了参军保家卫国的决心,表现出三黑子爱国、有正义感的特点。
    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以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同时也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写出了每一个人都要承受生离死别的苦痛,表达了对人生隐忧,对世事无常、造化弄人的惆怅。
    《长河》中,同样以湘西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天真、聪慧,生活无忧无虑,受着全家人的宠爱,又“乖巧谦虚,不占先逞强”,举动间总是现出那么一种惹人怜爱的柔顺和小小的狡黠的人物形象——夭夭。但此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辐射到这偏僻之地,居住在湘西辰河两岸的人的哀乐和悲欢,就和一个更大世界的变动联系在一起,不可能是封闭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哀乐和悲欢了。身处这样一个时代的青年们也表现出了热切的爱国情怀。
    9.B 10.C 11.D 12.(1)从事生产的人很少,可是浪费粮食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2)不生产粮食的国家会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称王。 13.①甲文:战胜外敌,招来远人,国富民安;
    ②乙文:促进物产流通,吸引百姓归附,国家富足,成就王业。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天下大屈”句子结构完整,“有勇力者”指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应该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有勇力者”前面应该断开,可排除AC。比较BD 两项,主要区别在“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这句的断句中,首先找到这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有“有勇力者”“罢夫羸老”“骨”;在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和动词行词组,有“聚徒”“衡击”“易”“咬”,然后根据主谓宾句子的结构组织句子,“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和 “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这样断句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可排除D项。原句标点是: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故选B。
    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中,
    C项,“故治国常富”根据句子结构特点,“治国”应该是作名词,翻译为“治理好的国家”,所以此处的“治”应该是形容词,可翻译为“安定的、太平的”,而不是“治理”的意思。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D项,“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中“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分析错误,乙文没有批判社会现实,乙文开头第一段从“民富则安乡重家”“民贫则危乡轻家”这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的中心论点。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生之者:从事生产的人,“生”作动词,从事生产;靡之者:浪费粮食的人,“靡”浪费;何得:怎能;蹶:竭尽、耗尽。
    第二句得分点:粟:代指粮食;亡:灭亡;粟生而死者:指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霸”名词作动词,称霸;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1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本题要求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回答本题要根据原文的具体内容来概括。如甲文第三段中的“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可提炼出战胜外敌;“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可提炼出招来远人;“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 可提炼出国富民安。乙文第二段中的“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可提炼出促进物产流通;“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可提炼出吸引百姓归附;“入粟多则国富”可提炼出国家富足;“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可提炼出成就王业。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甲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乙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14.A 15.(1)“《黍离》之悲”意思是指昔盛今衰的悲痛和故国之思。
    (2)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表现“《黍离》之悲”。“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两句将过去的扬州和现在的扬州作对比,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的悲痛和故国之思。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过春风十里’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错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意思是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黍离”是《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所以“《黍离》之悲”意思是昔盛今衰的悲痛和故国之思。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指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词人摄取“尽荠麦青青”这一镜头,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过去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今昔对比,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反衬今日之荒凉,借此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之悲和亡国之痛。可见,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表现“《黍离》之悲”。
    16.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3)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答好题,平时要重视积累,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本题中要注意字的书写,如“善”“犹”“抱”“钩”“作”“弦”等。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B 18.C 19.①语体色彩不同:改句语言较为通俗;原句具有文言色彩,生动活泼,与上面文语体风格一致。②句子语气不同:改句是陈述句,表意较为直白;原句使用疑问句(设问),更能突出对秦腔的自豪感。③句式不同:改句是长句,较为沉稳;原句为短句,节奏明快,与上下文语言风格相吻合。
    【解析】1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对待”强调行为态度,“看待”强调看法态度;此处表现好恶态度,选“对待”更合适;
    “于是”表顺承关系,“因此”表示因果关系;此处“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与前文“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之间是顺承,故选“于是”;
    “教训”较口语化,“训诫”较书而化且含“告诫”“劝诫”之意;此处是在平日,显然要用口语“教训”;
    “却”是转折关系,“也”用在这里的话表示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常跟“虽然、即使”等搭配使用,此处别的剧种可以走动,而秦腔“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与之情况相反,故选“却”。
    故选B。
    18.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此处语境是指秦腔不离窝,强调的是“步死不离窝”“离不了窝”,AD两项,把“如秦人一样”调到单独成句,变成了强调“如秦人一样”,排除;B项,“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与前一句句式不同,不连贯,排除。
    故选C。
    19.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先设问,再回答,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强调了“秦腔”的特点,也流露出对秦腔的的自豪;改句是普通陈述句,没有以上效果;
    从语言特点来看,原句“者”“是非”“何”等词,颇有文言古风特色,与全语段语言风格一致;而改句显得平实普通;
    从句式来看,原句全是短句,显得活泼明快,而改句是一个长句,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
    20.C 21.D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近义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余音:指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在耳边的声音。余韵∶剩下的、还没有消散的韵致或韵味。此处用来形容“这个山村的历史”有韵味,应用“余韵”。
    第二空处,卑躬:意思是谦恭逊让。矜持:意思是庄重;严肃,拘谨;拘束。根据语境“在这里每逢暮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 ,只有纯洁”,说明这种“名贵的小草”不谦恭逊让,应用“卑躬”。
    第三空处,此处还是区别“卑躬”和“矜持”,根据语境“掺杂在乱草的中间”“没有 ,只有坚强”,说明这种“名贵的小草”不拘束,应用“矜持”。
    第四空处,放任:指不加约束,任凭其自然发展。一任:听凭。放任多做贬义词,形容不作为;一任是中性词,形容不加干涉。根据语境“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说明村女听凭羊儿随意吃草,应用“一任”。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整个语境,作者是在描写“消逝了的村庄”,遵循话题一致的原则,排除AB;根据语句的递进原则,应先写上文描述过的“小草”,然后再总结“负担着一切”,排除C。
    故选D。
    22.例文:
    父母探望子女遭冷落,谁更该反思?
    最近,许多读者看到了一篇堪称“声泪俱下”的文字《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文章的作者记录了自己的老友在国庆假期探望独生女儿,想送去惊喜,反遭女儿冷落的故事,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学校探望,谁知却遭到孩子的冷落。本想给女儿一个惊喜,却碰了一鼻子灰,女儿非但不高兴,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来了,对她极不尊重。这让父母很是伤心。为何父母如此爱女儿,女儿却不“爱”父母。
    说起此事,其实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女儿都该反思。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而做儿女的同样要爱自己的父母,要让父母感受到温暖。这才是真正的“天伦之乐”。任何爱都不该是“单向”的,唯有双向的“爱”才是圆满的。
    父母爱儿女,但却不能让儿女无条接受。比如父母悄悄去看女儿,本来应该事先和女儿沟通,女儿已经和同学约好,那就无妨让女儿快乐前去,或是征得女儿同意和他们一起游玩,而不是利用父母的“爱”,让女儿爽约同学陪自己。同样,父亲专程去看女儿,固然可喜,但在以往,父亲总是批评女儿,女儿巴不得离开父亲,自然对于父亲的探望没有多少欣喜。
    当家庭的感情不再融洽时,不要总想去指责对方,也不要觉得自己付出了爱,就该获得回报。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是纯真的,但这种感情虽然是“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但却需要“沟通”和理解来浇灌。如果父母在女儿小的时候就注重沟通,经常能够获得爱的回报,那么女儿读大学之后,这种感情仍然不变。如果以前没有多少融洽,期望读了大学之后突然之间变得很好,这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父母探望独生女儿遭冷落,作父母的,自然觉得委屈,但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从小培养了女儿感恩意识,是否给予女儿足够的尊重,是否和女儿有足够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生了孩子、养了孩子,对孩子的爱索取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这样,早晚会被儿女嫌弃;作为儿女的,也应该反思,对于父母的关爱是否太少了。如果现在不陪陪父母,当父母离世之后,想要陪也没有办法。与其将来后悔,不如从现在开始多些爱父母。
    父母和儿女之间有矛盾非常正常。只是希望子女尚小的家长,早早及时补上这一课。学会多些理解和尊重子女,让他们从小在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或许像《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一文中所提及的亲子现实,不会在更多的家庭再度上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这是一则社会热点类作文题。我们用爱维系这个世界,而亲子关系无疑是爱的基石。材料中的事件,学生并不陌生,甚至产生共鸣,父母子女事先显而易见的零沟通状态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材料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在沟通方式、交往观念存在一些代际障碍。写作时不妨就亲子之间如何沟通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父母的委屈也可以作为写作角度。父母的确忽视了女儿也有自己的生活安排。当今时代,亲情的维系早已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单向约束,发展到“平等”“民主”“理解”“尊重”的双向作用。无论选择哪种观点进行作文,都应充分考虑到当下时代子女的观点变化,亲情维系的变化,以理服人。这篇议论文有很多思考与延展的空间。
    参考立意:
    1、孩子应理解父母;
    2、父母应该尊重孩子;
    3、亲情需要交流沟通;
    4、可怜天下父母心;
    5、爱与尊重。
    参考素材:
    1、最近,许多读者看到了一篇堪称“声泪俱下”的文字《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文章的作者记录了自己的老友在国庆假期探望独生女儿,想送去惊喜,反遭女儿冷落的故事,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2、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学校探望,谁知却遭到孩子的冷落。本想给女儿一个惊喜,却碰了一鼻子灰,女儿非但不高兴,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来了,对她极不尊重。这让父母很是伤心。为何父母如此爱女儿,女儿却不“爱”父母。
    3、说起此事,其实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女儿都该反思。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而做儿女的同样要爱自己的父母,要让父母感受到温暖。这才是真正的“天伦之乐”。任何爱都不该是“单向”的,唯有双向的“爱”才是圆满的。
    4、父母爱儿女,但却不能让儿女无条接受。比如父母悄悄去看女儿,本来应该事先和女儿沟通,女儿已经和同学约好,那就无妨让女儿快乐前去,或是征得女儿同意和他们一起游玩,而不是利用父母的“爱”,让女儿爽约同学陪自己。同样,父亲专程去看女儿,固然可喜,但在以往,父亲总是批评女儿,女儿巴不得离开父亲,自然对于父亲的探望没有多少欣喜。
    当家庭的感情不再融洽时,不要总想去指责对方,也不要觉得自己付出了爱,就该获得回报。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是纯真的,但这种感情虽然是“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但却需要“沟通”和理解来浇灌。如果父母在女儿小的时候就注重沟通,经常能够获得爱的回报,那么女儿读大学之后,这种感情仍然不变。如果以前没有多少融洽,期望读了大学之后突然之间变得很好,这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5、父母探望独生女儿遭冷落,作父母的,自然觉得委屈,但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从小培养了女儿感恩意识,是否给予女儿足够的尊重,是否和女儿有足够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生了孩子、养了孩子,对孩子的爱索取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这样,早晚会被儿女嫌弃;作为儿女的,也应该反思,对于父母的关爱是否太少了。如果现在不陪陪父母,当父母离世之后,想要陪也没有办法。与其将来后悔,不如从现在开始多些爱父母。
    6、父母和儿女之间有矛盾非常正常。只是希望子女尚小的家长,早早及时补上这一课。学会多些理解和尊重子女,让他们从小在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或许像《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一文中所提及的亲子现实,不会在更多的家庭再度上演。
    7、父母千里迢迢探望儿女,本以为会送上惊喜,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儿女要么抱怨父母未经允许贸然而来,要么寡言少语独自玩手机……“热脸贴冷屁股”,让满怀期待的父母情何以堪?虽然文中的独生女最后向父母道歉了,但这种“声泪俱下”令人五味杂陈。
    8、子女冷淡深爱着自己的父母,有人批评孩子不懂事,也有人说家长缺乏沟通,而文章作者将症结归结到了“独生子女”问题上。其实,独生子女的问题也是父母的问题,如何做独生子女以及如何做独生子女的父母是问题的正反面。
    9、“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爸妈知道吗?”曾几何时,我们的孝心在网上爆棚,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人们在网上尽情抒发对父母的爱,而现实中又有意无意地冷落父母,以致父母感受不到儿女的爱。而父母深爱儿女,但这份爱很多时候过于沉重甚至专断,常常不为子女所接受。从幼儿园到大学,子女的一举一动都受制于父母,生活被父母包办甚至绑架,被“一切都为你好”、“爸妈打拼都为了你”、“你一定要争气”等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尊重,缺乏沟通,孩子的成长权被父母以爱的名义剥夺;长大成人后,还要面对父母的催婚催子催工作……儿女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是否快乐幸福,不少父母几乎是想当然。
    10、父母深爱儿女,儿女为何不“爱”父母?儿女当然要反思,要学会体谅父母,但上述“中国式家教”以及父母之爱如何表达与释放,无疑也值得深思。人间最温暖的是亲情,父母与子女产生了隔阂,不妨先从自身找问题,而不能一味“声泪俱下”地诉苦,试问:你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简要叙述事件,提出思考的问题,“父母探望子女遭冷落,谁更该反思?”然后分别从孩子角度、父母角度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50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例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50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