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0 实验专训45题-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0 实验专训45题-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01
    专题10 实验专训45题-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02
    专题10 实验专训45题-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03
    还剩4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0 实验专训45题-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0 实验专训45题-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共47页。

    1.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练习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厚度,记为L;
    ②查看物理课本的页码,记为n;
    ③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存在两处错误:
    (1)错误步骤为_________(填步骤序号);应改为_________;
    (2)错误步骤为_________(填步骤序号);应改为_________;
    (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格第一行(“实验序号”所在行)的两空中应分别填写A:_________;B:_________。他做了三次实验,并分别算出一张纸的厚度分别为0.086mm、0.088mm和0.087mm,则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_________mm。
    2.伽利略通过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注:一根绳子的上端固定,另一端与一只小球相连,即制作出一个摆。“摆的等时性”是指同一个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定值,与摆动的幅度无关,我们把这个时间称为“周期”,如图所示)。
    (1)小雨用机械停表测量时,小雨测出摆一个来回的时间如图所示,那么小雨测出的这个摆的周期是_________;
    (2)小雨认为只测量一次摆锤的周期,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在现有条件下,为了减小误差,如果测第一个来回的时间为,第二个来回的时间为,依此类推,测第个来回的时间为,再利用式子来计算平均值,很难操作,而且每一个的误差也不小,他想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减小测量误差,请你帮他想一想,并把测量方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中。_________。
    (3)探究“摆的周期和摆长的关系”实验中,为了测量摆长,还需要增加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在下方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并绘制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要求至少能填三组实验数据):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_;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_________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_________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___m/s。
    4.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
    (2)AB段距离sAB=_________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_________m/s;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坡度变_________(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6)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_________(用字母v1和v2表示)。
    5.佳怡同学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做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如左图所示,轻轻敲击音叉,听到音叉发出声音,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在本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_________;
    (2)如中间的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
    (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空气,发现铃声明显减小,如图所示,实验推理可以得出真空_________。
    6.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_________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
    7.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关系:a=c=d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____(选填符号a、b、c 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____;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_________;
    ④研究小组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
    8.某实验小组用一把钢尺、示波器、话筒等仪器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a.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b.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c.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使用步骤b中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请完成下列问题∶
    (1)拨动钢尺,钢尺才能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钢尺的振动快慢会改变,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_________的高低。如果示波器上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_________次;
    (3)通过步骤_________和_________可以研究振幅和响度的关系;
    (4)三个步骤中实验小组记录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按照步骤从先拍到后的顺序排列是下列四个选项中的。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9.如图四幅图片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一张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请你据此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撒一些黄豆在鼓面上,通过黄豆跳起的高度来反应鼓面振幅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由此现象可推理出:_________。这种物理方法叫_________。
    (4)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长钢尺(足够长)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声音的音调变_________了(选填“高”或“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_________。
    10.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力敲桌子发出声响时,桌子却几乎不动。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
    11.小华设计了探究材料的隔音性能实验,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如表的数据: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___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_________(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_________(填“强”或“弱”);
    (3)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_________(填“海绵”或“报纸”)隔声性能好一点;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减弱噪声。
    12.小明家住繁华的闹市中心,夜深了街道上车辆的喇叭声、小贩的叫卖声仍不绝于耳。小明打算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比较几种材料(报纸、羽绒、薄塑料袋、泡沫板)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最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
    (1)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音调”、“响度”或“音色”);
    (2)准备的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其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_;
    (3)将声源放进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小明设计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方案是_________。
    A.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4)他通过探究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由此数据可知,这些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
    (5)学校正在装修阅览室。为降低阅览室中的噪声,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
    13.如左图所示,用加热器给初温均为20℃的甲、乙液体加热(m甲(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左图所示,此时乙的温度为_________℃.
    (2)甲液体第30s的内能_________第35s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3)小明根据右图中0至30s图线及题目所给信息得出: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液体的大.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_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液体热胀冷缩/气体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_________(左/右)移动;
    (3)图乙是某患者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图,此时患者的体温为_________℃。在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前需要_________,如果没有这样的操作,测量正常体温的人的读数为_________℃。
    15.严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应将_________(选填:“碎冰”或“整块冰”)放入图甲装置试管中,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的优点是使冰_________,便于观察试管中冰的状态变化;
    (2)观察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
    (3)某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属于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6.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_________。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_℃。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一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表,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_____,(选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
    (5)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17.物理学习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装置如图-1所示。
    (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___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在水温升高到85℃后,每隔1 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所得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由实验可知:水沸腾时需要_________,但温度_________;
    (3)在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___℃,由此可知当地大气压__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4)初步得出结论后,等水温降至85℃以下后,另一位同学继续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从两次实验的图像中可看出,水从85℃加热至刚沸腾时,所用_________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____不同。
    18.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雨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_________(选填“碎冰块”或“大冰块”);
    (2)小雨绘制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小雨还想利用这套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他先把试管和搅拌棒取出,再把温度计插入烧杯的水中。为了缩短给水加热的时间,烧杯中的水应该_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一些。记录测量数据后,小雨又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4)小雨通过对比图乙和图丙,发现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有着相同的特点:都需要吸收热量,温度都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9.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做了以下实验:甲组同学直接把密封的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如图甲所示;而乙组同学则将密封的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加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支试管都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沸点是18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600℃,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实验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假设试管中气压不变)
    (1)水沸腾后用猛火继续加热,水温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继续上升;
    (2)沸水中加热的固态碘___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原因是_________;
    (3)酒精灯加热的固态碘___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若甲组同学判断实验中碘是升华而不是熔化,则他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20.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为了观察固态碘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甲同学直接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乙同学将盛有碘的试管浸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
    (1)甲、乙这两个实验方案中_________(选填“甲”或“乙”)的更合理;
    (2)在乙同学方案的实验中,他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的,只是因为这一变化过程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请你根据题干资料分析乙同学的猜想是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
    (3)实验完成后,乙同学探究热情不减,接着又取出烧杯中试管,然后向烧杯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其成分是_________(选填“水蒸气”、“空气”或“二氧化碳”)。
    21.如图所示,小明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图中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_____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将蜡烛燃烧变短,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_________方向移动;要想使像更亮些,半透明薄膜应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小孔.
    (4)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茂密的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这是_________(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_________(选填“像”或“影子”)。仔细观察光斑,发现这些圆形光斑大小不一,这些圆形光斑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选填“树叶间小孔的大小”、“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或“太阳到树叶间小孔的距离”)有关。
    22.宁波某校课外实践小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杆,进行为期一年的“观竿测影”活动。2022年3月14日正午时刻圭杆的杆影如图所示,并测得杆影OA长为55.7cm。
    (1)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_传播;
    (2)图中杆影从O到A指向_________方;
    (3)预测2022年6月20日正午时刻,该圭杆的杆影长度将比55.7cm_________(填“大”或“小”)。
    23.小华用两个硬纸筒制成针孔照相机探究小孔成像,如图a所示。
    (1)请在图a中画图解释蜡烛AB在屏上所成A′B′像的原因;( )
    (2)2009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若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月牙形太阳进行观察,如图b所示,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_________;
    (3)如图d所示,小孔的位置和屏的位置固定后,只将蜡烛AB由甲位置移到乙位置,可观察到屏上蜡烛的像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浓密的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e所示),这是_________(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_________(选填“像”或“影子”),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
    (5)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华用卡片乙覆盖在开有小孔的卡片甲上,并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边改变小孔形状和大小,边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为了只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下列合乎要求的是_________。
    A. B.
    C. D.
    24.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_________(选填“粗糙”或“光滑”)硬纸板与平面镜保持_________,如图甲所示;
    (2)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P沿E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Q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纸板Q绕ON向前或向后翻折,则纸板Q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反射光线的位置(选填“改变”或“不变”);
    (3)若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乙),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此时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在硬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EO和反射光线OF,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变入射角大小多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
    25.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1)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上表。比较r和i。可以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_________入射角;
    (2)纸板EF右侧没有沿ON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_____的;
    (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了_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26.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中A、B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
    (1)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_________的位置,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_(选填“厚的”或“薄的”);
    (2)小明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
    (3)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B移走,在相同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4)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像的大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是_________(选填“A”或“B”)。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27.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_________;
    (2)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为了确定像的虚实,移动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眼睛应该在图中的_____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___;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茶色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6)实验结束后,小明无意间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电子钟的像如图乙所示,这时的时间是_________;
    (7)小明去商场买鞋,站在竖直放置于水平地面上40cm高的试鞋镜前面时,看不到自己穿的鞋的像,如图丙所示,小明离镜子远一些_________看到自己镜中鞋的像,小明穿着鞋的脚抬高一些_________看到自己镜中鞋的像。(两个空均填“能”或“不能”)
    28.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通过三个不透明白板 A、B、C的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此时从小孔中看见的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
    (2)人眼在图甲所示位置直接看火焰,其形状如图乙所示的①,此时想看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人眼应直接看白板_________(选填“A”、“B”或“C”),所看到的像为图乙中的_________。(选填序号)
    (3)如图丙所示,是某餐厅墙上的图片,在图片对面墙上的平面镜中可观察到的字母是_________。
    (4)如图丁中的图(Ⅰ)所示,物体AB和平面镜MN都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AB与MN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cm。现保持AB不动,将MN水平向左平移10cm,如图(Ⅱ)所示,则AB的像水平向(选填“左”或“右”)平移_________cm;这一过程中AB的像的大小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在图(Ⅰ)的基础上,保持AB不动,将MN绕N点逆时针旋转90°,如图(Ⅲ)所示,则关于物体AB中的点A的像A′,其运动轨迹为_________(选填“直线”或“曲线”),像A′到N点的距离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9.小明同学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明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表
    (1)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_;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___;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入射角为81°时,折射角为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当入射角≥_________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3)由表格数据可知:图中图线_________(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4)根据光路可逆,请猜想:若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理由是_________。
    30.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某实验小组将一束光斜射到一块平行板玻璃砖的上表面,并让其出射光线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他们得到以下结论:
    (1)当入射角θ减小时,折射角也_________;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的;
    (3)这一束光进入玻璃砖前的光线与离开玻璃砖后的光线的关系是_________的;
    (4)若透过平行板玻璃砖上表面观看置于玻璃砖下表面的一枚硬币,看到硬币的位置比实际_________(选填“深”或“浅”)。
    3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光折射现象时,将一束入射角为50°的光线斜射入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然后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杯底光斑的位置变化。他对实验中光偏折程度的差异产生了兴趣.为了定量反映这种差异,他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定义为“偏折比”。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小明对影响“偏折比”大小的因素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2:与液体种类有关
    猜想3:与入射光的颜色有关
    (1)图甲实验中,测得折射角为35°,则此时的“偏折比”为_________。加水过程中,杯底光斑将向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2)你认为猜想1_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
    (3)为了探究猜想2,小明只将图甲中的水换成油,当油的深度小于水的深度(如图乙所示),杯底光斑位置恰与图甲实验时光斑位置重合.对比可知:在相同条件下,油对光的“偏折比”比水对光的“偏折比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4)为了探究猜想3,小明用图甲装置先后入射红、蓝色激光,杯底光斑位置如图丙所示,则_________光的“偏折比”大。
    (5)将一束激光穿过如图丁所示的玻璃砖,若光在玻璃砖上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0.8,则光在下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_________。
    32.小明同学在实验室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1)小明将一束光射到白板上,只能在白板上看到一个亮点,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请帮小明想出在空气中显现光的传播路径的1种方法:_________可从不同方向看到白板上的亮点,是因为光束中的部分光在白板上发生了_________反射。
    (2)实验中,小明将光从空气射向水面,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发现哪些规律?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3)当光从水中射向空气,若入射角为22°,则光在空气中的折射角为_________。
    (4)小明想利用紫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他利用三棱镜和遮光板将阳光中的紫光分离出来,如图所示,三种遮挡方法最有可能得到紫光的是_________。(选填“1”“2”或“3”)
    33.小红在学习了光学的相关知识后,在暗室进行了一些实验探究.
    (1)实验一:让一细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如图所示,白屏Ⅱ区上出现了彩色光带,这是光的_________现象.将灵敏温度计放在_________(选填“Ⅰ”或“Ⅲ")区,温度计示数会明显升高,是因为_________;
    (2)实验二:将一束蓝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洋娃娃身上,小红看到了洋娃娃上衣呈_________色,裙子呈_________色;
    (3)实验三:通过学习,小红知道红、_________、蓝是光的三原色,它们自身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由其它色光混合而成.她将亮度相等的这三种色光叠加在一起,看到了_________光.
    34.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凹透镜也能点燃火柴;
    猜想2: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
    猜想3: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判断猜想1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_________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_________;
    如何判断:_________。
    35.某物理学习小组,选择如图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和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中的哪两个凸透镜做实验?答: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器材确定后,接着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上右图甲、乙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_的焦距大些。
    3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点燃蜡烛,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则可以将凸透镜向___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
    (3)如图丙所示,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_________点时(选填“A”、“B”、“C”或“D”),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_________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37.小滨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小滨让凸透镜正对平行光,调整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光屏上会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cm;
    (2)小滨在组装器材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小滨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此时,若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放置一远视镜片,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选“左”、“右” )移动;
    (4)小滨在实验过程中,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突然,一只飞虫落到了凸透镜表面上,则光屏上出现_________。
    A.飞虫的像 B.飞虫的影子 C.仍是烛焰的像
    38.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_上。
    (2)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此时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_________偏离光屏中心。
    (3)若将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若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向_________移动,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_________些。
    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______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4)若小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到_________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像的大小较之原来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光路可逆可以推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到_________cm 刻度处,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_________、倒立的实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如图乙所示位置。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光屏下调 ②蜡烛上调 ③透镜上调
    (4)实验中,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靠近,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如果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上述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具有_________作用。_________视眼的矫正与上述成像过程类似。
    40.如图-1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人眼和照相机如何成清晰的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1)人眼结构中,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__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能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可能与晶状体的焦距有关,使用变焦照相机拍照,能否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同时与焦距和像距有关,于是他用图-2装置进行探究;
    (2)实验前,调节“F”光源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是为了使像呈现在_________;
    (3)实验主要步骤:①保持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
    ②保持__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像距和像的高度;
    (4)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物体的高度H=5.0cm
    分析_________三组数据可知:当像距不变时,物距变大,要成清晰的像,凸透镜焦距要变大;
    分析4、5、6三组数据可知:当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焦距越_________,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根据以上探究可知:人眼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焦距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用变焦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物体时,是通过同时调节焦距和像距,使物体成大小不同的清晰的像;
    (5)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交流:
    ①人长时间看近处物体,眼睛容易疲劳。学习较长时间后,建议同学们适当远眺,使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_________(选填“厚”或“薄”),焦距变大,舒缓眼疲劳,保护眼睛;
    ②用变焦相机拍完西安钟楼的全景后,要在原地把钟楼上的钟拍得更大一些,应该把照相机的镜头(选填“向前伸”或“往后缩”)同时增大焦距。
    41.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
    (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恰好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烛焰的像,但像没有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2)把蜡烛移到光具座2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倒立、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这个成像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接着,小明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推断,小明的眼睛属于___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4)小明取走自己的眼镜,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0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发现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中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
    42.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除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以外,还必需的器材是_________;
    (二)实验前先要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紫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_(红/紫)光入射时的焦距小些;
    (2)物理兴趣小组想知道某只透镜的焦距f为多少,做实验甲,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cm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min,绘出图线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_________;
    (3)小华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1,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1_________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_________方;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_________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_________(用L0、L表示)。
    (四)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1)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_________(远离/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2)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____。
    A.乙、甲 B.丙、 甲 C.乙、丁 D.丙、丁
    (五)晓华为研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实像的规律,要多测量几次成倒立、等大实像时的物距与像距:而她固定好透镜,改变烛焰和光屏位置时,发现成这样像的物体和光屏位置是唯一的,为能多次测量,她应该_________。
    43.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小芸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_________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4.(1)小兮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秒表(单位s)所显示的时间;
    实验原理是_________;
    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测量_________(选填“时间”或“路程”)的误差;
    ③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秒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会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的路程为_________cm,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2)爱思考的小明同学用另一套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_________(“A”/“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A到C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____(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____m/s;
    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速度——时间图像与横坐标轴所包围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小车运动的距离。如图丁是小车A运动的v—t图像(图像的趋势不改变),请通过丁图分析出小车A在0~1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如果在小车A开始运动的同时,在A后方1m处释放一同向匀速运动的小车B,当t=5s时两车在某位置恰好相遇,则小车B的速度大小_________m/s。
    45.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装有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的斜面A点静止下滑并开始计时,每隔0.2s记录一次小木块到达的位置,所做的一次实验如下图所示。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v=_________;
    (2)小明将实验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A点、B点刻度放大以后如图所示,则表格中sAB=_________cm,vAB=_________cm/s;
    (3)由上表数据得出,小木块下滑过程中在做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实验是存在误差的。根据表中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你可以推测出vAB、vBC、vCD、vDE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是_________。(只要写出一条,答案合理即可得分,但写vDE>vCD>vBC>vAB不能得分)
    实验序号
    A
    B
    一张纸的厚度L0/mm
    平均值L/mm
    1
    2
    3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材料
    报纸
    薄塑料袋
    泡沫板
    羽绒服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s/m
    8
    7
    5
    4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85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1
    2
    3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
    入射角i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r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入射角

    15°
    30°
    45°
    60°
    反射角

    15°
    30°
    45°
    60°
    折射角

    11°
    22°
    32°
    40°
    实验序号
    物距
    像距
    焦距
    像的高度
    1
    17.1
    15.0
    8.0
    4.4
    2
    30.0
    15.0
    10.0
    2.5
    3
    60.0
    15.0
    12.0
    1.3
    4
    25.0
    11.8
    8.0
    2.4
    5
    25.0
    16.7
    10.0
    3.3
    6
    25.0
    23.1
    12.0
    4.6
    路程/cm
    时间/s
    平均速度/(cm/s)
    sAB=
    0.2
    vAB=
    sBC=12.10
    0.2
    vBC=60.50
    sCD=20.00
    0.2
    vCD=100.00
    sDE=27.90
    0.2
    vDE=139.50
    参考答案
    1.①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记为L③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纸的张数纸张的总厚度 0.087
    【解析】(1)[1][2]由题意可知,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所以不应该含有物理课本的封面厚度,所以步骤①错误,应改为: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记为L。
    (2)[3][4]一张纸分两面,两个页码,n个页码,表示张纸,即纸张的厚度为
    所以步骤③错误,应改为: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3)[5][6][7]表格是用来记录数据,所以应该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所以在A中应填写:纸的张数;B中应填写:纸张的总厚度,根据三次数据计算出的数值,可求出一张纸厚度的平均值为
    2. 1.2 见解析刻度尺见解析
    【解析】(1)[1]图中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0min,大盘的分度值为0.1s,指针所在位置为1.2s,秒表示数为1.2s,这个摆的周期是1.2s。
    (2)[2]单次测量误差较大,所以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5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
    (3)[3][4]测量摆长的工具是刻度尺;研究摆球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步骤:
    用刻度尺量出摆长的长度;将摆球拉起一个小角度,然后放开,测量单摆50次来回的时间t,算出单摆的周期;改变摆长,重复上述步骤几次。
    设计表格如下
    3.减小 3 80.0 0.16
    【解析】(1)[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就是利用,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秒表测量时间,最后利用公式计算。
    (2)[2]倾斜角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时间,故可以减小斜面的倾斜的角度从而延长时间,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3)[3]从9:25:15秒从A点出发,到达B点时,时间为9:25:18,一共所用的时间为3s。
    [4]如图所示,分度值为1cm,刻度尺需要估读,故从A点到C点的路程为80.0cm。
    [5]小车在AC段的时间为5s,故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4. 40.0 0.3 B 缓大
    【解析】(1)[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2][3]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为
    sAB=10.00dm−6.00dm=4.00dm=40.0cm
    AC段的路程为
    sAC=10.00dm−1.00dm=9.00dm=0.9m
    AC段所用的时间为
    tAC=15:35:23−15:35:20=3s
    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
    (3)[4]由图可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A.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也均匀增加,是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路程无变化,说明是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s−t图象中是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5] 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为了方便计时,应调整斜面使坡度较缓。
    (5)[6] 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C段路程一定,由可知,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6)[7]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走的总路程除以全程所用的总时间,上半段所用的时间为
    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为
    全程平均速度为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微小的振动放大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能传声
    【解析】(1)[1]由题意可知,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即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由于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小,不易观察,所以借助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泡沫塑料球将会明显摆动,从而说明音叉振动,所以在本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2)[3]由题意得,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了左边,即这个现象说明了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4]由题意得,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空气,空气逐渐减少,发现铃声明显减小,因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微小振动放大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甲 B
    【解析】(1)[1][2]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2)[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4]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
    (4)[5]通过水波来类比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被称为类比法,故选B。
    7.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不能 a、d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粗细的关系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控制变量法
    【解析】(1)[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声音是通过细棉线传递的,说明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2)[2]由题意可知,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这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
    (3)[3]如果线没有拉直,由于线是松软的,声源的振动难以通过线来传递,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4)①[4]要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改变琴弦的长度,故应选择琴弦a、d。
    ②[5]由图中可知,琴弦a和b的材料相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故可知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粗细的关系。
    ③[6]要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改变琴弦的长度,而c和d琴弦的长度和材料均不同,故不能得出该结论。
    ④[7]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某一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故可知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8.振动音调 3600 ab B
    【解析】(1)[1]把长钢尺紧紧压在桌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频率是指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发声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所以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3]示波器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表示物体1s振动60次,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的次数为
    n=60次/s× 60s = 3600次
    (3)[4][5]探究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故选择步骤a和b。
    (4)[6]实验步骤b增大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振动的振幅增大,响度变大;步骤c缩短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增大了振动频率,音调升高;相对波形可知,正确顺序为乙、甲、丙,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转换法真空不能传声科学推理法低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属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解析】(1)[1]用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木梳的齿振动快慢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听到两种音调不同的声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的物理问题是: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
    (2)[2]敲击鼓使其振动发声,鼓面振动较小,不宜观察,在鼓面放置一些黄豆,敲击鼓面,通过黄豆跳起的高度来反映鼓面振幅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转换法。
    (3)[3][4]由实验现象可知,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根据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声音越来越弱,进一步推理,若抽成真空,则听不到声音,故可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
    (4)[5][6]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此时钢尺振动变慢,频率变低,所以声音的音调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属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10.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或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或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发声的物体在振动)逐渐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析】(1)[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2)[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也能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闹钟声会逐渐减弱。
    [5]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闹钟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1.小好强海绵响度
    【解析】(1)[1]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2][3]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如袜子比平滑材料如塑料袋到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近,则说明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对声音多次反射后能量减小,响度变小,故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3)[4]海绵材料隔声性能与报纸好,因为海绵表面粗糙多孔,声音在表面多次反射,能量降低了,响度变小了,故吸收声音的性能好。
    (4)[5]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12.响度机械闹钟 B 羽绒服见解析
    【解析】(1)[1]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2)[2]音叉和机械闹钟都能够发出声音,但闹钟的声音稳定且有规律,而音叉的声音不稳定,本实验是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须要有稳定的声源,所以选择机械闹钟作为声源较为合适。
    (3)[3]在A方案中,由于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无法测量,只能凭感觉判断,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在B方案中,通过比较到鞋盒的距离判断隔音效果,因为距离可以测量,有可靠的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B方案最佳。
    (4)[4]由实验数据可知,利用羽绒服作为填充物时,在很短的距离时就听不到声音了,所以羽绒服的隔音效果最好。
    (5)[5]为降低阅览室中的噪声,用隔音性能较好的材料进行装修。
    13.58 小于正确由题意可知0-30s甲、乙所吸收的热量Q吸相同,由图可知温度变化Δt也相同,由可知,因为m甲C乙.
    【解析】(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乙的温度为58℃;(2)因为甲液体一直在吸收热量,所以第30s的内能小于第35s的内能;(3)小明的说法正确,由题意可知0-30s甲、乙所吸收的热量Q吸相同,由图可知温度变化Δt也相同,由可知,因为m甲C乙.
    14.气体热胀冷缩左 39 甩一甩 39
    【解析】(1)[1]通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本题的温度计是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
    (2)[2]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就要膨胀,所以会把液柱向右推;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就要收缩,所以液柱向左移动。
    (3)[3]图乙中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体温计的示数是39℃。
    [4]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
    [5]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或者正好相等,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因为此时的温度大于人的正常体温,所以没有这样的操作,测量正常体温的人的读数为39℃。
    15.碎冰均匀受热 -3 晶体
    【解析】(1)[1] 为了减小熔化时间,实验时应将碎冰放入图甲装置试管中;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水浴法加热,冰块受热更均匀,便于观察试管中冰的状态变化和记录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3]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液面在零摄氏度以下,故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3℃。
    (3)[4]由图丙可知,时,吸收热量,冰的温度不变,处于熔化过程,因此冰有固定的熔点,属干晶体。
    16.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4 先降低后升高不准确见解析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解析】(1)[1]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主要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2]分析图像知道,小明所测盐水在﹣4℃凝固,则该盐水的凝固点是﹣4℃。
    (3)[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
    (4)[4][5]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盐水浓度在18%到24%之间还有很多的浓度,有可能比﹣18℃还低,所以他的判断不准确。
    (5)[6]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0℃以下,冰的熔点是0℃,盐冰的熔点低于0℃,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盐水冰块。
    17.自下而上吸热不变 98 低于时间质量
    【解析】(1)[1]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实验器材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
    (2)[2][3]水沸腾时不断用酒精灯加热,所以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加热,由表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3)[4][5]由表可知,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此时水的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所以此地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4)[6][7]由图可知,两次实验水沸腾的时间不同,第一次实验水沸腾所需时间大于第二次实验所需时间,两次实验水的初始温度相同,所以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18.碎冰块晶体减少不变
    【解析】(1)[1]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碎冰块,更容易搅拌。
    (2)[2]由冰熔化图像发现,冰熔化时温度有一段保持不变,说明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即为晶体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
    (3)[3]为了缩短给水加热的时间,烧杯中的水应该减少,质量越少,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升温更快。
    (4)[4]由冰的熔化图像和水的沸腾图像发现,冰熔化过程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水沸腾时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变,持续吸热。
    19.不会不可能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可能见解析
    【解析】(1)[1]水沸腾后,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沸腾后用猛火加热,水温不会继续上升。
    (2)[2][3]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将固态碘的试管放在沸水中,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碘不可能熔化。
    (3)[4][5]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600℃,将固态碘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当看到试管中有液态碘出现时,固态碘可能先熔化再汽化;当看到固体消失,出现紫色的气体,没有液体出现时,固态碘直接升华变成碘蒸气。
    20.乙错误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升华二氧化碳
    【解析】(1)[1]甲装置中,酒精灯外焰温度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固态碘可以发生熔化现象,熔化后的碘会发生沸腾现象,而且固态碘也可以发生升华现象;乙中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所以乙方案合理。
    (2)[2][3]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100℃,而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碘在100℃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所以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
    (3)[4][5]干冰在热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形成气泡,气泡内的成分为二氧化碳。
    21.实像光的直线传播 D 上靠近太阳像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
    【解析】(1)[1][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所以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3]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的倒立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所以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烛焰的倒立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4][5]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向下移动,则烛焰的像向上移动;要想使像明亮些,像应小些,所以半透明薄膜应靠近小孔。
    (4)[6][7][8]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像,由于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或树叶缝隙的高度)不同,使得光斑大小不同。
    22.直线北小
    【解析】(1)[1]影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透明的圭杆挡住了光的传播而留下了阴影。
    (2)[2]宁波地区地处北半球,3月14日正午时刻太阳在宁波的南方,所以杆的影子OA在杆的北方,即杆影从O到A指向北方。
    (3)[3]从3月14日到6月20日,太阳向北方移动,但仍然在宁波的南方,正午时刻杆子留下的影子比3月14日时要短,即杆影长度比55.7cm小。
    23. B 变小太阳像树叶的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 B
    【解析】(1)[1]由于小孔成像是据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形成的,所以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画出即可,见下图:
    (2)[2]通过小孔成像的原理可以知道,物体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射在屏的上部,物体左边的光通过小孔射在屏的右部,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3]根据[1]成像过程、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可以知道,像要变小。
    (4)[4][5]这些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的缝隙(相当于小孔)成的像。
    [6]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各个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造成的(参考[1]中成像过程图)。
    (5)[7]若只研究孔的大小对成像情况的影响,应该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四种情况中,只有B中乙在移动时,小孔的形状不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4.粗糙垂直不能不变不能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析】(1)[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硬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需要在纸板的前方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纸板是粗糙的。
    [2]法线是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纸板平面内,所以纸板应与平面镜垂直。
    (2)[3]为了使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硬纸板上,应让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Q绕ON向后翻折,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纸板P和纸板Q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Q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入射光线和反射面位置不变,则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
    (3)[5][6]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时,反射光线与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但是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三线在纸板所在平面外的另一平面内,所以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4)[7]改变入射角大小多次实验后,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5.等于同一平面内可逆漫反射
    【解析】(1)[1]由表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2]纸板EF右侧没有沿ON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是因为折转时左右两侧不在同一平面,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4]实验时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是由于纸板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6.像薄的相等不能虚不变 A
    【解析】(1)[1][2]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蜡烛A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板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为防止出现两个像,实验中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2)[3]B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而B和A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则说明A的像和A的大小相等,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4][5]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虚像,因此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4)[6]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像的大小不变。
    (5)[7]平面镜所成的像关于镜面对称,像点与物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只有一个像的位置,每个平面镜都成一个完整的像,但这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故选A。
    27.确定像的位置未点燃 B不变不变 10∶35不能不能
    【解析】(1)[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且在B侧观察,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是相等的,所以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不变。
    (5)[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6)[6]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显示的时间10∶35。
    (7)[7][8]根据图示,要想看到镜中的新鞋,就要使眼睛看到新鞋成的像,鞋子反射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必须能进入人的眼中,由图可以看出:使离镜子远一些、穿着鞋的脚抬高一些,如果原来看不到,则依然无法看到。
    28.烛焰、三个小孔和人眼要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 B ④左 20 不变曲线不变
    【解析】(1)[1][2]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蜡烛的光通过三个小孔直接进入了眼睛,因此看见的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而是蜡烛。
    (2)[3][4]想看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眼应直接看白板B(光屏)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的实像,形状与甲相似,故所看到的像为图乙中的④。
    (3)[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当镜子直立放置时,选择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图形,即为镜中的像,如图
    (4)[6][7]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保持AB不动,将MN水平向左平移10cm,物距增加10cm,像距也增加10cm,物与像的距离增加20cm,即AB的像水平向左平移20cm。
    [8]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等大,所以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9][10]将MN绕N点逆时针旋转90°时,A到镜面的距离随旋转而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故A的像A′的运动轨迹是曲线;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A到像到N点的距离不变,像A′到N点的距离也不变。
    29.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增大41.2° 41.8° a不能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
    【解析】(1)[1][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入射角增大后折射角及反射能量都增大。
    [3]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为41.2°时,折射角为81°。因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若入射角为81°,则此时折射角为41.2°。
    (2)[4]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当入射角≥41.8°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3)[5]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图线b中,当入射角等于45°时,折射角也等于45°;图线a中的折射角始终大于入射角,且入射角接近45°时,折射角达到90°(即发生全反射),符合题意,因此图线a反映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4)[6][7]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则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30.减小可逆平行浅
    【解析】(1)[1]当入射角θ减小时,折射角变小,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光线也向法线靠拢。
    (2)[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此时的折射光线就是原来的入射光线。
    (3)[3]光线从第一次射入玻璃的上表面时,入射角为,折射角一定,当玻璃中的光线经下表面进行第二次折射时,该折射角变为入射角,根据光路可逆,那么此时的折射角的大小为,故一束光进入玻璃砖前的光线与离开玻璃砖后的光线的关系是平行的。
    (4)[4]根据光路可逆,可以把离开玻璃板的光线看成是一枚硬币经反射发出的光线,逆着光线看过去,即可发现原来的一束光进入玻璃砖前的光线为折射后的光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了即为硬币的像,故此像在硬币的上方,故看到硬币的位置比实际的浅。
    31. 0.7 右不正确水面上升或下降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小红 1.25
    【解析】(1)[1] “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定义为“偏折比”,图甲实验中,测得折射角为35°,已知入射角为50°,则偏折比为
    [2]当容器内逐渐加水时,光的折射程度不变,但入射点逐渐抬高且向右移动,由光的折射规律作出的折射光线照射在容器底的光斑会逐渐向右移动。
    (2)[3][4]猜想1不正确。由图可知,水面上升或下降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则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即偏折比也不变,由此说明偏折比与液体深度无关,故猜想1不正确。
    (3)[5]将图甲中的水换成油,当油的深度小于水的深度,杯底光斑位置恰与图甲实验时光斑位置重合,如图1可知:水中的折射角大于油中的折射角,由于入射角相同,则在相同条件下,油对光的“偏折比”比水对光的“偏折比”小。
    (4)[6]光线的入射角和入射点不变,红、蓝色激光的折光线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红色激光的折射角大于蓝色激光的折射角,由于入射角相同,则根据“偏折比”的定义可知:红光的“偏折比”大。
    (5)[7]将一束激光穿过如图丁所示的玻璃砖,若光在玻璃砖上表面折射时入射角为r,折射角为i,如图3所示,此时“偏折比”为0.8,即
    当光在下表面折射时,如图3中,则此时入射角为r′,折射角为i′,根据几何知识可知
    ∠r′=∠i
    ∠i′=∠r
    所以,光在下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
    32.利用烟雾、利用水雾、利用白板、利用纸板漫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0° 3
    【解析】(1)[1]显示光路可以借助烟雾、水雾、白板、纸板等来显示。将光穿过烟雾或者水雾来显示光路,也可以让光沿着白板或者纸板表面投射,来显示光路。
    [2] 可从不同方向看到白板上的亮点,是因为白板表面粗糙,光束中的部分光在白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3][4]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跟着增大。即在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折射中,折射角随着入射角增大而增大。
    (3)[5]从表格中数据可得,当空气中的入射角为30°时,水中的折射角为22°。由光路可逆得,当光从水中射向空气,若入射角为22°,则光在空气中的折射角为30°。
    (4)[6]太阳光是由七色光合成的复色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红色光的折射程度最小,紫色光的折射程度最大,折射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图中1位置接到的是七色光组成的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出现色散现象,红光在最上面,紫光在最下面,因此3位置会挡住其它色光,分离出紫光,使紫光射到平面镜上。
    33.色散 Ⅲ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蓝黑绿不能白
    【解析】(1)实验一: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色光的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
    红光的折射较小,紫光的折射较大,所以图中Ⅲ区是红外线,且红外线具有明显的热效应,所以将灵敏温度计放在Ⅲ区,温度计示数会明显升高.
    (2)实验二:
    将一束蓝光照在穿白上衣,白上衣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即白上衣反射蓝光,所以小红看到了洋娃娃上衣呈蓝色;
    红裙子只能反射红光,所以蓝光照在红裙子上,洋娃娃身上裙子呈黑色.
    (3)实验三: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它们自身不能由其它色光混合而成,她将亮度相等的这三种色光叠加在一起,看到了白光.
    34.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不能点燃火柴错误用直径不等的凸透镜做实验,测量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只要提到“不同直径”或者“测量时间”等关键词就算正确)如果各次实验测量的点燃时间不等,则猜想正确,反之则错误
    【分析】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应用控制变量法。
    【解析】(1)[1]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不能把太阳光会聚成一点。
    (2)[2]因为直径的大小决定了通过凸透镜的光的多少,而焦距的大小只是决定了光汇聚的位置,所以猜想二是错误的。
    (3)[3][4]根据控制变量法用焦距相同而直径不同的凸透镜,点燃火柴,测出点燃火柴需要的时间,如果点燃火柴所需要的时间相等,则猜想3是错误的;如果点燃火柴所需要的时间不相等,则猜想3是正确的。
    35.AC 焦距越小红光
    【解析】(1)[1]要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应选择材料相同而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不同的透镜做实验,由图1可知,应选A、C。
    [2]比较上面图甲和乙知道,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短。
    (2)[3]由下面图乙知道,对同一凸透镜,红光偏折角度小(折光能力弱),即说明红光的焦距大些。
    36.11.0 下 C 投影仪
    【解析】(1)[1]通过图甲可知,在光屏上找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即为焦点位置,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所以焦距为11cm。
    (2)[2]图乙所示,成像在光屏的上方,由于成像是倒立的,所以是蜡烛偏低,或者光屏偏低而是三者不在同一直线上,可以将蜡烛向上移动,透镜向下移动,光屏向上移动。
    (3)[3][4]要想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那就要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之外二倍焦距以内即为C点位置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7. 10.0 光屏正中央放大投影仪左 C
    【解析】(1)[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个光班称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故焦距为
    30.0cm-20.0cm=10.0cm
    (2)[2]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烛焰的中心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光心传播方向不变,故当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像成在光屏的正中央。
    (3)[3][4]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的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5]远视眼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变弱,需要佩戴凸透镜,故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当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放置一远视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
    (4)[6] A.飞虫在1倍焦距以内,成的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故A不符合题意;
    B.影子是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形成区域,而凸透镜成像原理是烛焰发出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形成的像,经光屏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就可以看到像,光屏上比较亮,不会形成影子,故B不符合题意;
    C.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小虫落在透镜上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是烛焰的像,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将完好,但亮度会变暗。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38.主光轴投影仪没有上左小近视眼镜 65 变小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判断透镜的移动方向。
    (3)①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
    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4)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据此进行分析。
    【解析】(1)[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调整蜡烛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这样烛焰、光屏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2]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日常生活中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将完好,但亮度会变暗,所以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
    [4]蜡烛变短了,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可知,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3)[5][6]①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若采用移动光屏的方法,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即左移,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小些。
    [7]②若不移动光屏,根据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近视眼镜),延迟了对光线会聚,也可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8]根据折射中光路可逆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物距为35cm时,即凸透镜移动至65cm刻度线处,在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9]移动凸透镜后,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像的大小较之原来变小。
    39.同一高度 55 缩小②发散近
    【解析】(1)[1]为了是蜡烛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应该将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2)[2]如图甲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光路可逆可以推断,
    u1=v2=40.0cm-25.0cm=15.0cm
    v1=u2=70.0cm-40.0cm=30.0cm
    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到刻度尺上的刻度为
    70.0cm-15.0cm=55.0cm
    [3]如图甲所示,光屏上呈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缩小、倒立的实像。
    (3)[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原来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可将蜡烛上调、将光屏上调或将透镜下调,故①③不符合题意,②符合题意。
    故选②。
    (4)[5][6]实验中,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靠近,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说明此时像呈现在原来位置的前侧,与近视眼类似。如果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说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40.光屏光屏中央 “F”光源 1、2、3 大(或长)薄向前伸
    【解析】(1)[1]在人眼结构中,外界事物透过晶状体最终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光屏,故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相当于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
    (2)[2]实验前,调节“F”光源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是为了使像最终能够在光屏的中央显现。
    (3)[3]保持“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保持物距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可以探究焦距与像距之间的关系。
    (4)[4]要得出“当像距不变时,物距变大,要成清晰的像,凸透镜焦距要变大。”的结论,需要控制像距保持不变,改变物距,故选1、2、3组数据。
    [5]分析4、5、6三组数据可知,物距保持不变,透镜的焦距逐渐增大,发现像距也在逐渐增大,且像的高度也在逐渐增大,故当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5)[6]人长时间看近处物体,晶状体收缩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眼睛的焦距变小,远眺时,使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眼睛的焦距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可以看清远处的事物,可以起到舒缓眼疲劳,保护眼睛的作用。
    [7]拍完西安钟楼的全景后,需要在原地把钟楼上的钟拍得更大一些,则物距保持不变,像变大,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此时焦距变大,故把照相机的镜头像前伸。
    41.下缩小照相机远视眼小于
    【解析】(1)[1]由图可知,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偏上,应使像向下移动,由于光线经光心传播方向不改变,应将凸透镜向下调节,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2][3]把蜡烛移到光具座2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等于25cm,因为凸透镜焦距为10cm,所以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光屏上出现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成像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照相机。
    (3)[4]小明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说明小明的眼镜对光线起到了会聚作用,使像靠近凸透镜,所以小明的眼镜属于凸透镜,小明的眼镜属于远视眼。
    (4)[5]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0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为20cm,等于二倍焦距,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像距也为二倍焦距,此时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四倍焦距,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时,物体与像之间的距离最小,为四倍焦距,所以此时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小于(2)中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
    42.刻度尺紫 12cm 小于同一高度倒立上缩小<L0﹣2L靠近 B 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再做几组实验
    【解析】(一)[1]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除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以外,实验需要测量相距和物距,因此还必需的器材是刻度尺。
    (二)(1)[2]三棱镜相当于一部分凸透镜,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本领不同,所以不同颜色的光经三棱镜后的偏折程度不同,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由于凸透镜对红光的偏折程度较小,红光入射时凸透镜的焦距较大,凸透镜对紫光偏折程度较大,其焦距较短。
    (2)[3]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即为焦距。
    (3)[4]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说明开始光屏在焦点前,后一次在焦点后,即1小于f。
    (三)(1)[5]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使像呈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成像情况。
    (2)[6][7]由图1所示,此时物距小于像距,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根据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可知,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上方。
    (3)[8]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相当于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此时物距应该大于2倍焦距,则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4)[9]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根据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是
    由此可知该透镜的焦距。
    [10]当凸透镜移动B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知,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位置B的距离为L,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
    (四)(1)[11]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因此去掉近视镜后,光屏应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2)[12]近视眼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对光的会聚能力强,远处的光线成像在视网膜前,故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丙图;其矫正做法是:在晶状体前放置凹透镜镜片,使光线进入眼睛前先变得发散,光线进入眼睛后延迟会聚,清晰的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故矫正做法是甲图,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五)[1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再做几组实验。
    43.凹透镜靠近近视眼的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变厚)
    【解析】(1)[1][2]这里的水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水凸透镜注水后变得更凸,折光能力更强,把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应在视网膜的前方放一块凹透镜减弱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使像后移呈在光屏上,或减小像距,把光屏靠近水透镜.
    (2)[3]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说明近视眼的晶状体会聚能力较强,即晶状体较正常人更凸.
    44.时间偏大 40.0 0.4 A加速 0.8 0.1 0.7
    【解析】(1)①[1]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出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利用即可算出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为。
    ②[2]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小些,小车运动得慢,测量时间时误差小一点。
    ③[3]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可知,测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AB偏大。
    [4][5]由图可知,小车下半段通过的路程为
    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的速度为
    (2)①[6]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应从A处静止释放。
    ②[7][8]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由图像可知,小车运动到坡地时的速度为0.8m/s。
    ③[9]图丁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则小车A在0~1s内的平均速度为
    [10]由图像可知,小车A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比例系数
    则小车A在5s末的速度为
    由题意可得,小车A在相遇时运动的距离为
    根据题意可知,小车B运动的路程为
    小车B的运动速度为
    45. 3.90 19.50 变速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解析】(1)[1]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可以求出速度的大小,故实验原理是。
    (2)[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在记录长度的测量结果时要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木块在A点时小木块的右端与零刻度线对齐,运动到B点时,小木块的右边与4cm线对齐,所以AB之间的距离为sAB=3.90cm。
    [3]物体从A到B的速度为
    (3)[4]根据表格中的速度可知,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即做的是变速运动。
    (4)[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vAB=20.00cm/s,vBC=60.50 cm/s,vCD=100.00cm/s;vDE=139.50cm/s,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邻的两个速度之间的差距是40cm/s,则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vBC=vAB+40cm/s
    vCD= vBC+40cm/s
    vDE=vCD+40cm/s
    即可得到
    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次数
    1
    2
    3
    摆长L(m)
    周期T(s)
    相关试卷

    专题10 作图题-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这是一份专题10 作图题-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0 作图题-试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0 作图题-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0作图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0作图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1 实验题-试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1 实验题-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1实验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1实验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