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01
    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02
    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03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考试时间150分钟,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12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积累应用
    1. 按要求填空。
    (1)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杜甫《______》)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屈原列传》中“_________”和“______”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 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 , 。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称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
    ①“中”的标准不固定,更不拘泥,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中”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折中”
    ③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
    ④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中”
    A. ③②①④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①④D. ④①②③
    (2)小徐同学想探究《红楼梦》中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她列出了一些要细读的章回,你认为其中哪一回略读即可?( )
    A. 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B. 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衡芜苑夜拟菊花题”
    C. 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D 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二、阅读
    (一)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曾提出著名的特修斯悖论:航行在地中海上的特修斯之船通过不断更换船体构件来保证其持续航行。由于每个构件的寿命有限,最终船体所有的原构件必然被全部换掉。那么,这艘船是否仍然是特修斯之船?如果不是,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是原先的船?许多哲学家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船的构成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其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②在哲学上,特修斯悖论常被用于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用以探讨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同于其所有组成部件之和。有观点认为,所谓的“特修斯之船”并不是指某个构件或某种状态,而是将特修斯之船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态,以及人们对特修斯之船的特殊记忆。因此,这艘船的构件是否被替换已不再重要,人们意识中的这艘船还是他们所认知的那艘船,无论其构件如何被更换,人们在描述它时依旧会称作“特修斯之船”。而用被替换下的旧船板和部件重新组装的船,虽然还保留了原先的结构,但它应被视为另一艘船。
    ③悖论中的特修斯之船与文物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由某个特定时代的一定人群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等需要,运用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掌握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但文物与特修斯之船也有不同之处。特修斯之船作为一艘航行、载货的船只,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价值都在于其使用价值,只要还能航行,它就依然具有存在价值。而文物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大多已丧失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
    材料二:
    ①船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只要满足制造或者使用者的要求,任何同类的产品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故对于使用者来说,器物的身份辨识并不成问题。而“特修斯之船”的要害之处在于,它并非任何一条同类的船,它是有历史的。
    ②当然,强调物的变化或历史性,也可能被当作否认其存在同一性的论据。在否定者看来,质料与形式都无法作为同一性的判别标准。针对这种观点,霍布斯认为,对于变化的事物而言,从发生或运动的开端所作的命名,可以作为其身份认同的依据。但霍布斯没把人与物区别开来。人之所以为人,与肉身的质料或形式都不相关,而是由心灵状态决定的。“特修斯之船”正是与此相关。
    ③当希腊人对特修斯之船进行维修保护时,那条船就成为他们的纪念物。纪念物不再作为原来的工具起作用,而是为特定目的而成为被观赏和思索的对象。不是任何一条同类船只都可充当这一角色,特修斯之船在历史中留下过不一般的痕迹。相传雅典国王伊吉斯的儿子特修斯在国家危难时自愿同其他平民一起被送到克里特岛作人质,后来历尽艰险,乘船成功逃回家园,成为新国王。对于事件相关者及其后人而言,这一纪念物可以唤起对国王和他同伴英雄事迹的记忆,而对于隔代之后的雅典人来说,这一纪念物便成为文物。那条船的存在,就像一个历史的老人坐在那里,随时可以向世人讲述岁月的沧桑。这是一种人格的化身。人的一生,肉身(质料)与容貌(形式)甚至能力都处在变化中,但是我们不会将其分割成不同的人。一条饱经风霜的老船,不能因为它有脱胎换骨的维修,就将其在不同时期运载过的人与事,说成发生于不同船上的故事。
    ④故事或传说为很多名胜古迹增添了魅力,使它们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不仅努力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在重建者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古物的化身。
    3. 下面哪句话与材料二第②段提到的“否定者”观点最接近?( )
    A. 一切确定的皆可以否定
    B.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C.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D. 万物的始基不是可感的具体物
    4. 若为材料二第④段找一个例证,以下哪个实例最合适?( )
    A. 北京市政府规划修建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
    B. 湖南常德、湖北恩施、贵州正安、重庆酉阳等许多地方都有“桃花源”景区。
    C. 岳阳楼建成后曾多次毁于天灾人祸,现存岳阳楼为清代重建,后经多次整修。
    D. 由中美双方推动的“中国民居”项目在美国南部按原样复建了一座云南民居。
    5.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古希腊人用特修斯之船上的老部件建造了一艘新船。
    B. 善于航海的古希腊人有以国王名字命名船只的传统。
    C. 对特修斯之船悖论的探讨只是哲学领域的思想实验。
    D. 形式不变是判断特修斯之船“同一性”的必要条件。
    6. 两则材料在“特修斯之船”与“文物”的关系上存在认识的差异,请加以分析。
    7. 把文物残片加以拼接,复原出的文物是否可看作是原来的文物?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并简述理由。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十字街,与钉婆婆
    王晓莉
    ①十字街这个地方,是硕果仅存的老城区缩影。挨挤得密密匝匝、低矮的棚户,每一家的门都朝着街道敞着。木结构的房屋电线凌乱,细看是不同时期接上去的。电表盒子也是上一个下一个,哪儿有空当就在哪儿挂一个,弄得墙上像挂了很多炸药盒。乱归乱,生活却是便利得很,因为卖什么的都有。不用出街,一日三餐吃穿用度全可以在这街上搞定。
    ②差不多是2014年,有一天我买菜路过十字街,突然发现街口安上了围挡,上面张贴着“观念一变天地宽 征迁片区开新篇”之类的标语。围挡后面,整条街已经面目全非,大部分房屋已搬空。剩下几户人执意不走,在那么大一片土地上就很显眼,怎么看都有点凄惶。
    ③这样我就认识了钉婆婆。她是那不肯搬走的几家中屋子最为“豪华”的。木质的两层老宅,在这片正在经历拆迁的土地上,那样完整、一点不松懈地存在着,显得相当孤僻,以及不合时宜。钉婆婆的门是敞着的,我刚从一家搬空的人家转出来,顺势就半只脚踏进她的木门槛。脚还没放稳,就见一个老太太从廊道里急急出来,冲着我一声喝:“做吗呢做吗呢!”她个子矮小,但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显得很“硬”,颇有太湖石的特征,瘦、漏、皱、透。我被震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误进了“有主”的屋子。我忙忙地说自己小时候住过这样的房子,所以想看看,老太太才略微放松了警惕,但明显也很不欢迎我这样的人。我赶紧退出来。一枚传说中的“钉子”,我在心里说,暗自把她叫做“钉婆婆”。
    ④后来我又去了十字街几次,发现随着拆迁的日益完成,钉婆婆的门扉再也不打开了。但我还是感受得到有人在里面生活的气息。有电视和自来水的声音。几乎没有人从十字街穿过了,除了捡破烂儿的。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大哥在拉废弃的钢筋,“搏斗”了很久,才有一根钢筋到手。那时是黄昏,他瘦削而紧致的身影仿佛陷落在建材垃圾里,后面是灰扑扑的夕阳,没有耀眼、喜悦的光泽,只有一丝悲凉往外渗,悲凉中又生出一些力量来。
    ⑤到了今年夏天的时候,十字街的一头落成了“王府井购物中心”,听说开张那几天车都停不下了。人们动辄说“王府井”,仿佛置身北京似的。我却不知怎的惦念起钉婆婆了。趁着一个好天,我决定去十字街会会钉婆婆。
    ⑥绕过街口围挡走了一段,我发现我已经快要不认识这条路了。几乎所有的老房子都消失了,拆迁的建筑垃圾比以前更多,但同时又拉进来了许多新的建材,待用的混凝土预制板弯翘翘地堆得到处都是。在那么大一片工地当中,我略带惊讶地一眼就看见了钉婆婆的家。所有人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部分,都已经被彻底拆除了,那幢古旧的两层老宅,还完整地留在那里,还是那么孤僻、不合时宜地门扉紧锁。周围几十层的新楼,衬托得它更为低矮,不堪一击似的,但又似乎更为倔强。我发现它唯一变化的是比两年前多加了一道铁栅门。透过铁栅往里看,漆黑的廊道尽头有只干净的木凳子,除此什么也没有。我不死心,又绕到屋后去,也没有看见什么。又退后几步往二楼阁楼看,还是不能判断钉婆婆是否在里面。但我有了新的发现,我看见从二楼阁楼的背后长起了一棵笔直的构树,非常高,有一层楼那么高,这使钉婆婆家显得像是三层楼了。
    ⑦一个建筑工过来,问我干吗。我说我两年前来过,当时还有个老婆婆住在里面。他立即以一种掌握了第一手情报的得意神情告诉我,老婆婆还在里面,生活得好好的,有儿子陪着她。我“啊”了一声,却什么其他话也说不出。
    ⑧我拿出手机拍钉婆婆屋顶那棵笔直得像把尺子、直刺青天的构树。工人说,这有什么拍的呢?我有点尴尬地笑。我没法跟他说我觉得这有点特别。本来是很凡庸的一棵树,因为长在这样一个荒凉与热闹兼有的地方,因为几乎所有的绿树都被销毁或是挪走了,它就显得非常不一般起来。
    ⑨树长到了钉婆婆家的房顶正中央,钉婆婆和她的儿子不嫌碍事,选择与树共生共存,这里的用意大可回味。我想我是理解钉婆婆的。时代在往前冲,像“王府井购物中心”那样的新的东西不断生出来,叫人心蠢动,叫人目不暇接。漂亮,豪华,但是那些在骨子里并不是我们的。我们路过,看一会儿,终究还是要离开。我们只能抱着残存的、与自己一起长起来又一起老下去的东西活。
    ⑩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或者都在成为钉婆婆的路上。
    (有删改)
    8. 第③段画线句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
    9. 作者为什么在第④段写捡破烂儿的大哥?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0. 学校图书馆以“悲喜人生”为主题,组织同学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小徐同学欲推荐本文,请你帮忙解决两个困惑:
    ①她想摘取文中一句意蕴丰富句子作为推荐语的开头,却不知选哪句合适。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简述理由。
    ②她觉得第⑥段语言繁冗。请选择其中两处加以分析,发表你的看法。
    (三)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次韵子瞻祈雨
    (宋)苏辙
    世故纷纷谁复闲,蛟龙不雨独安眠。
    人间已厌三秋旱,涧底犹悭一掬泉。
    庙令酒肴时醉饱,田家糠税久安便。
    忧心未已谁知恤,更把炉香试一燃。
    11. 由酬唱诗的特点可推断,前一首的作者是 。
    12. 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一首诗的颔联中“雪霜”“琴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 据酬唱诗的特点,前一首诗颈联中“便”意为“安适”。
    C. 据酬唱诗的特点,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
    D. 后一首诗的尾联中“试燃炉香”与诗题中“祈雨”呼应。
    13. 两首诗都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悯农之心,而具体表现又有不同,请加以分析。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公讳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万里人。少以明经上第。宣皇帝居原州,公在原州,宰相以公善为文,任翰林之选闻,召见,拜秘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三年出入左右,天子以为谨愿。
    ②先皇帝时,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诏公兼侍御史,为涵判官。回纥之人来曰:“唐之复土疆,取回纥力焉。约我为市,马既入,而归我贿不足,我于使人乎取之。”涵惧不敢对,视公。公与之言曰:“我之复土疆,尔信有力焉。吾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赐不既多乎?尔之马岁至,吾数皮而归资。边吏请致诘也,天子念尔有劳,故下诏禁侵犯。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莫敢校焉。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非我谁使之?”于是其众皆环公拜,既又相率南面序拜,皆两举手曰:“不敢复有意大国。”自回纥归,拜司勋郎中,未尝言回纥之事。
    ③今上即位,拜华州刺史。朱泚之乱,加御史大夫,诏至于上所。李怀光反,上如梁州。怀光所率皆朔方兵公知其谋与朱泚合也患之造怀光言曰:“公之功,天下无与敌;公之过,未有闻于人。某至上所,言公之情,上宽明,将无不赦宥焉。乃能为朱泚臣乎!彼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既为太尉矣,彼虽宠公,何以加此?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彼知天下之怒,朝夕戮死者也,故求其同罪而与之比,公何所利焉?公之敌彼有余力,不如明告之绝,而起兵袭取之,清宫而迎天子,庶人服而请罪有司,虽有大过,犹将掩焉,如公则谁敢议!”语已,怀光拜曰:“天赐公活怀光之命。”故怀光卒不与朱泚。
    ([唐]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有删节)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任翰林之选闻( )
    (2)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 )
    15.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
    天子以为谨愿( )
    A. 愿意B. 慎重
    C. 诚实D. 宽容
    16.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
    边吏请致诘也( )
    A. 责罚B. 查问
    C. 整治D. 禁止
    17.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莫敢校焉。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非我谁使之?
    18. 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怀 光 所 率 皆 朔 方 兵 公 知 其 谋 与 朱 泚 合 也 患 之 造 怀 光 言 曰
    19. 分析董晋出使回纥归朝后“未尝言回纥之事”的原因。
    20. 董晋成功阻止了李怀光与朱泚的联合。请结合第③段,简析其说服的艺术。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羲风楼记
    (清)白胤谦
    ①庸斋深阒,可以处吾不材之身,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独其为境隘,不足以游吾目而骋吾足。间用郁邑,则召呼从者走数十武,临高城之上天王台一带,矫首而南望。远山岚气,使环邑之胜,落吾襟抱间。或月明雪霁,秋涛涨发,遵睥睨而东,跻聚奎楼,抵于开福寺前,缓步以归,亦一快也。顾年衰膂力弗强,数往则嫌疲惫而多事。
    ②偶携儿子登斋之后楼视廪,启北窗,面北山,丹崖苍壁,草树蒙茸,罗列于其下,远风忽至,居然在野。儿进曰:“胡弗日涉于斯?”吾首肯之。儿退后,因命撤廪,障壁为梯,设几席焉。每晨起,杖而上,听黄鸟数声,始还就斋中。午饭后,再上眺观云物,或受凉风,以散熇烝,信足乐也。
    ③乃反观儿子笑曰:“道在迩而求诸远,非吾向者之谓与?盖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者,何以异乎是?故学者之于道,方其未得,虽竭聪明穷昏旦而求之,卒未能益焉。及其来会于吾前也,不越跬步而遇之,是以谓之庸。夫庸者,道之所寓,而□者其体,□者其用。是故子莫执中,违乎时之守也。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应乎中之理也。有孔子之时,而后尧舜相传之中,常存乎于今日。昔陶渊明卧于北窗,清风时至,自谓羲皇上人。以羲皇之去渊明数千岁远矣,而渊明拟之,不啻其近焉。然则渊明之去今,虽又千余岁,今之风犹古之风也,谓独辽邈而莫之亲耶?其孰能信之?”儿不能会,吾复大笑,遂命书之,以羲风名吾楼。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耳B. 者
    C. 耶D. 乎
    22. 第①②段中写作者心情几番转变,分析这样写的具体作用。
    23. 根据文意,第③段空格处应依次填入( )
    A. 中 时B. 时 中
    24. 第③段写陶渊明自称羲皇上人的典故,试分析其用意。
    三、写作
    25.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语文试题
    2022.12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积累应用
    1. 按要求填空。
    (1)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杜甫《______》)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屈原列传》中“_________”和“______”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答案】 ①. 隔叶黄鹂空好音 ②. 蜀相 ③. 俯察品类之盛 ④.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⑤. 盖自怨生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隔、蜀、察、幽、盖。
    2. 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 , 。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称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
    ①“中”的标准不固定,更不拘泥,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中”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折中”
    ③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
    ④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中”
    A. ③②①④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①④D. ④①②③
    (2)小徐同学想探究《红楼梦》中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她列出了一些要细读的章回,你认为其中哪一回略读即可?( )
    A. 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B. 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衡芜苑夜拟菊花题”
    C. 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D. 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答案】(1)B (2)A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
    前文引用名言解释“中庸”,②紧承上文进一步解释“中”,①紧接之后阐述“中’的标准”。然后④是对①中的“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阐述。最后③得出结论“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故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把握名著内容的能力。
    A.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介绍贾探春的笔墨较少,因而这一回略读即可。
    B.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衡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探春写了《咏白海棠》,“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
    C.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凤姐小产,王夫人治家水平有限,找李纨协助,无奈李纨也是个活菩萨,只怕越帮越忙,又派探春宝钗协助。这一回主要写探春管理贾家事务。
    D.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写到查抄大观园时,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这充分体现了探春的性格和远见卓识。
    故选A。
    二、阅读
    (一)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曾提出著名的特修斯悖论:航行在地中海上的特修斯之船通过不断更换船体构件来保证其持续航行。由于每个构件的寿命有限,最终船体所有的原构件必然被全部换掉。那么,这艘船是否仍然是特修斯之船?如果不是,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是原先的船?许多哲学家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船的构成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其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②在哲学上,特修斯悖论常被用于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用以探讨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同于其所有组成部件之和。有观点认为,所谓的“特修斯之船”并不是指某个构件或某种状态,而是将特修斯之船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态,以及人们对特修斯之船的特殊记忆。因此,这艘船的构件是否被替换已不再重要,人们意识中的这艘船还是他们所认知的那艘船,无论其构件如何被更换,人们在描述它时依旧会称作“特修斯之船”。而用被替换下的旧船板和部件重新组装的船,虽然还保留了原先的结构,但它应被视为另一艘船。
    ③悖论中的特修斯之船与文物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由某个特定时代的一定人群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等需要,运用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掌握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但文物与特修斯之船也有不同之处。特修斯之船作为一艘航行、载货的船只,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价值都在于其使用价值,只要还能航行,它就依然具有存在价值。而文物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大多已丧失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
    材料二:
    ①船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只要满足制造或者使用者的要求,任何同类的产品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故对于使用者来说,器物的身份辨识并不成问题。而“特修斯之船”的要害之处在于,它并非任何一条同类的船,它是有历史的。
    ②当然,强调物的变化或历史性,也可能被当作否认其存在同一性的论据。在否定者看来,质料与形式都无法作为同一性的判别标准。针对这种观点,霍布斯认为,对于变化的事物而言,从发生或运动的开端所作的命名,可以作为其身份认同的依据。但霍布斯没把人与物区别开来。人之所以为人,与肉身的质料或形式都不相关,而是由心灵状态决定的。“特修斯之船”正是与此相关。
    ③当希腊人对特修斯之船进行维修保护时,那条船就成为他们的纪念物。纪念物不再作为原来的工具起作用,而是为特定目的而成为被观赏和思索的对象。不是任何一条同类船只都可充当这一角色,特修斯之船在历史中留下过不一般的痕迹。相传雅典国王伊吉斯的儿子特修斯在国家危难时自愿同其他平民一起被送到克里特岛作人质,后来历尽艰险,乘船成功逃回家园,成为新国王。对于事件相关者及其后人而言,这一纪念物可以唤起对国王和他同伴英雄事迹的记忆,而对于隔代之后的雅典人来说,这一纪念物便成为文物。那条船的存在,就像一个历史的老人坐在那里,随时可以向世人讲述岁月的沧桑。这是一种人格的化身。人的一生,肉身(质料)与容貌(形式)甚至能力都处在变化中,但是我们不会将其分割成不同的人。一条饱经风霜的老船,不能因为它有脱胎换骨的维修,就将其在不同时期运载过的人与事,说成发生于不同船上的故事。
    ④故事或传说为很多名胜古迹增添了魅力,使它们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不仅努力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在重建者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古物的化身。
    3. 下面哪句话与材料二第②段提到的“否定者”观点最接近?( )
    A. 一切确定的皆可以否定
    B.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C.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D. 万物的始基不是可感的具体物
    4. 若为材料二第④段找一个例证,以下哪个实例最合适?( )
    A. 北京市政府规划修建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
    B. 湖南常德、湖北恩施、贵州正安、重庆酉阳等许多地方都有“桃花源”景区。
    C. 岳阳楼建成后曾多次毁于天灾人祸,现存岳阳楼为清代重建,后经多次整修。
    D. 由中美双方推动的“中国民居”项目在美国南部按原样复建了一座云南民居。
    5.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古希腊人用特修斯之船上的老部件建造了一艘新船。
    B. 善于航海的古希腊人有以国王名字命名船只的传统。
    C. 对特修斯之船悖论的探讨只是哲学领域的思想实验。
    D. 形式不变是判断特修斯之船“同一性”的必要条件。
    6. 两则材料在“特修斯之船”与“文物”关系上存在认识的差异,请加以分析。
    7. 把文物残片加以拼接,复原出的文物是否可看作是原来的文物?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并简述理由。
    【答案】3. B 4. C 5. D
    6. 两则材料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在对特修斯之船的功能、价值有不同的认定。
    材料一没有将特修斯之船判定为文物,只是从使用价值角度对它进行评价,认为一旦其使用价值丧失便不再有存在的意义;文物则具备比使用价值更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其使用价值的丧失不妨碍其存在的意义。
    材料二则认为,特修斯之船因其所承载的历史,具备了超越使用价值的纪念意义,它本身就可以成为文物。
    7. 文物的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历史信息。由文物碎片重新组合还原的器物,只要在保有原本材料的基础上,恢复了原有的形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与原先器物的相同性,就可以视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的信息,并能以其所承载的历史唤醒人们的记忆。因此可被视为原先的文物。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否定者”的观点是“质料与形式都无法作为同一性的判别标准”,也就是强调物的变化或历史性。
    A.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错误也没有绝对正确的,只是在某种条件下它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没有涉及质料与形式,也没有强调物的变化或历史性。
    B.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人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把质料与形式作为同一性的判别标准,所以这句话与材料二第②段提到的“否定者”观点最接近。
    C.每一个人或每一事物都是不同的 ,强调的是世界上万物各不相同,没有体现“物的变化或历史性”。
    D.“万物的始基不是可感的具体物”没有涉及“物的变化或历史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④段的观点是:有故事或传说的名胜古迹,对它进行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
    A.只有修建,没用体现维修;
    B.没有体现维修和重造;
    C.既有维修,又有重造。
    D.没有体现维修。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A.由原文“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可知,原文说的是“如果”,所以不能依据文意推断出:古希腊人用特修斯之船上的老部件建造了一艘新船。
    B.文章只是讲述了一个关于相传雅典国王伊吉斯的儿子特修斯的故事,所以不能依据文意推断出:善于航海的古希腊人有以国王名字命名船只的传统。
    C.由原文“特修斯之船作为一艘航行、载货的船只,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价值都在于其使用价值,只要还能航行,它就依然具有存在价值”可知,特修斯之船还有使用价值,所以就不可能只是哲学领域的思想实验,所以不能依据文意推断出:对特修斯之船悖论的探讨只是哲学领域的思想实验。
    D.由原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船的构成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其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可知,特修斯之船的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所以能够依据文意可推断出:形式不变是判断特修斯之船“同一性”的必要条件。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材料一关键句“但文物与特修斯之船也有不同之处。特修斯之船作为一艘航行、载货的船只,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价值都在于其使用价值,只要还能航行,它就依然具有存在价值。而文物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大多已丧失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可知,材料一没有将特修斯之船判定为文物,只是从使用价值角度对它进行评价,认为一旦其使用价值丧失便不再有存在的意义;由材料一关键句“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可知,文物则具备比使用价值更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其使用价值的丧失不妨碍其存在的意义。
    由材料二关键句“而‘特修斯之船’的要害之处在于,它并非任何一条同类的船,它是有历史的”“当希腊人对特修斯之船进行维修保护时,那条船就成为他们的纪念物。纪念物不再作为原来的工具起作用,而是为特定目的而成为被观赏和思索的对象。不是任何一条同类船只都可充当这一角色,特修斯之船在历史中留下过不一般的痕迹。……对于事件相关者及其后人而言,这一纪念物可以唤起对国王和他同伴英雄事迹的记忆,而对于隔代之后的雅典人来说,这一纪念物便成为文物。那条船的存在,就像一个历史的老人坐在那里,随时可以向世人讲述岁月的沧桑。这是一种人格的化身”可知,材料二则认为,特修斯之船因其所承载的历史,具备了超越使用价值的纪念意义,它本身就可以成为文物。
    综上所述,两则材料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在对特修斯之船的功能、价值有不同的认定。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而文物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大多已丧失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可知,文物的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历史信息。
    结合“一条饱经风霜的老船,不能因为它有脱胎换骨的维修,就将其在不同时期运载过的人与事,说成发生于不同船上的故事”和“故事或传说为很多名胜古迹增添了魅力,使它们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不仅努力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在重建者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古物的化身”可知,由文物碎片重新组合还原的器物,只要在保有原本材料的基础上,恢复了原有的形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与原先器物的相同性,就可以视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的信息,并能以其所承载的历史唤醒人们的记忆。
    因此把文物残片加以拼接,复原出的文物可被视为原先的文物。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十字街,与钉婆婆
    王晓莉
    ①十字街这个地方,是硕果仅存的老城区缩影。挨挤得密密匝匝、低矮的棚户,每一家的门都朝着街道敞着。木结构的房屋电线凌乱,细看是不同时期接上去的。电表盒子也是上一个下一个,哪儿有空当就在哪儿挂一个,弄得墙上像挂了很多炸药盒。乱归乱,生活却是便利得很,因为卖什么的都有。不用出街,一日三餐吃穿用度全可以在这街上搞定。
    ②差不多是2014年,有一天我买菜路过十字街,突然发现街口安上了围挡,上面张贴着“观念一变天地宽 征迁片区开新篇”之类的标语。围挡后面,整条街已经面目全非,大部分房屋已搬空。剩下几户人执意不走,在那么大一片土地上就很显眼,怎么看都有点凄惶。
    ③这样我就认识了钉婆婆。她是那不肯搬走的几家中屋子最为“豪华”的。木质的两层老宅,在这片正在经历拆迁的土地上,那样完整、一点不松懈地存在着,显得相当孤僻,以及不合时宜。钉婆婆的门是敞着的,我刚从一家搬空的人家转出来,顺势就半只脚踏进她的木门槛。脚还没放稳,就见一个老太太从廊道里急急出来,冲着我一声喝:“做吗呢做吗呢!”她个子矮小,但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显得很“硬”,颇有太湖石的特征,瘦、漏、皱、透。我被震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误进了“有主”的屋子。我忙忙地说自己小时候住过这样的房子,所以想看看,老太太才略微放松了警惕,但明显也很不欢迎我这样的人。我赶紧退出来。一枚传说中的“钉子”,我在心里说,暗自把她叫做“钉婆婆”。
    ④后来我又去了十字街几次,发现随着拆迁的日益完成,钉婆婆的门扉再也不打开了。但我还是感受得到有人在里面生活的气息。有电视和自来水的声音。几乎没有人从十字街穿过了,除了捡破烂儿的。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大哥在拉废弃的钢筋,“搏斗”了很久,才有一根钢筋到手。那时是黄昏,他瘦削而紧致的身影仿佛陷落在建材垃圾里,后面是灰扑扑的夕阳,没有耀眼、喜悦的光泽,只有一丝悲凉往外渗,悲凉中又生出一些力量来。
    ⑤到了今年夏天的时候,十字街的一头落成了“王府井购物中心”,听说开张那几天车都停不下了。人们动辄说“王府井”,仿佛置身北京似的。我却不知怎的惦念起钉婆婆了。趁着一个好天,我决定去十字街会会钉婆婆。
    ⑥绕过街口围挡走了一段,我发现我已经快要不认识这条路了。几乎所有的老房子都消失了,拆迁的建筑垃圾比以前更多,但同时又拉进来了许多新的建材,待用的混凝土预制板弯翘翘地堆得到处都是。在那么大一片工地当中,我略带惊讶地一眼就看见了钉婆婆的家。所有人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部分,都已经被彻底拆除了,那幢古旧的两层老宅,还完整地留在那里,还是那么孤僻、不合时宜地门扉紧锁。周围几十层的新楼,衬托得它更为低矮,不堪一击似的,但又似乎更为倔强。我发现它唯一变化的是比两年前多加了一道铁栅门。透过铁栅往里看,漆黑的廊道尽头有只干净的木凳子,除此什么也没有。我不死心,又绕到屋后去,也没有看见什么。又退后几步往二楼阁楼看,还是不能判断钉婆婆是否在里面。但我有了新的发现,我看见从二楼阁楼的背后长起了一棵笔直的构树,非常高,有一层楼那么高,这使钉婆婆家显得像是三层楼了。
    ⑦一个建筑工过来,问我干吗。我说我两年前来过,当时还有个老婆婆住在里面。他立即以一种掌握了第一手情报的得意神情告诉我,老婆婆还在里面,生活得好好的,有儿子陪着她。我“啊”了一声,却什么其他话也说不出。
    ⑧我拿出手机拍钉婆婆屋顶那棵笔直得像把尺子、直刺青天的构树。工人说,这有什么拍的呢?我有点尴尬地笑。我没法跟他说我觉得这有点特别。本来是很凡庸的一棵树,因为长在这样一个荒凉与热闹兼有的地方,因为几乎所有的绿树都被销毁或是挪走了,它就显得非常不一般起来。
    ⑨树长到了钉婆婆家的房顶正中央,钉婆婆和她的儿子不嫌碍事,选择与树共生共存,这里的用意大可回味。我想我是理解钉婆婆的。时代在往前冲,像“王府井购物中心”那样的新的东西不断生出来,叫人心蠢动,叫人目不暇接。漂亮,豪华,但是那些在骨子里并不是我们的。我们路过,看一会儿,终究还是要离开。我们只能抱着残存的、与自己一起长起来又一起老下去的东西活。
    ⑩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或者都在成为钉婆婆的路上。
    (有删改)
    8. 第③段画线句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
    9. 作者为什么在第④段写捡破烂儿的大哥?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0. 学校图书馆以“悲喜人生”为主题,组织同学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小徐同学欲推荐本文,请你帮忙解决两个困惑:
    ①她想摘取文中一句意蕴丰富的句子作为推荐语的开头,却不知选哪句合适。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简述理由。
    ②她觉得第⑥段语言繁冗。请选择其中两处加以分析,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8. 用夸张的手法(“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进而以石喻人,用太湖石极具反差的特征,凸显钉婆婆年迈的体态和刚硬的性格,直观地刻画出她执拗捍卫老屋的形象。
    9. 写捡破烂儿的大哥看似闲笔,却与钉婆婆形成了一种互释:大哥用尽全力“搏斗”很久才得到钢筋,一如钉婆婆的全力挣扎坚守。黄昏的场景暗示着必将来到的失去与悲凉;也正因为这样的背景,大哥和钉婆婆的形象更显力量。作者以此赞许他们与环境抗衡、坚守自己价值观的勇气,为下文写自己面对“漂亮”“豪华”的新事物的态度、为文末“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的论断张本。
    10. ①我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或者都在成为钉婆婆的路上”。因为这句话既呼应文章的标题和主要内容,又集中体现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并引发读者的感悟。钉婆婆尽管年迈、瘦弱、困窘,却在捍卫自己看重的事物时表现出无比的坚定。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在时代的更替变迁中面临抉择,可以和作者一样,从钉婆婆身上获得启示。
    ②第⑥段的用语看似琐碎繁复,实则蕴含深意,也与作者细腻含蓄的情感相得益彰。如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建筑垃圾之多、新建材之多,用“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等一系列修饰语,以及“几乎所有”“所有”“都”等副词,直观地展现了拆旧建新的场景,表达了对老十字街的不舍与眷恋。写钉婆婆的房子时,连用两个“还”凸显出老宅一成不变、兀然而立的形象,写出了自己重见老宅的惊讶。细致地叙写对老宅的观察,反复强调“什么也没有看见”,表现出作者对钉婆婆处境的担忧,也为她发现构树做了铺垫。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人物的“硬”,语言突破常规,引人注目,启人想象;
    “有太湖石的特征,瘦、漏、皱、透”,以石喻人,用太湖石这四种极具反差的特征,凸显钉婆婆年迈的体态和刚硬的性格,再结合上文的“急急出来”和“一声喝”,直观地刻画出她执拗捍卫老屋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搏斗’了很久,才有一根钢筋到手”,大哥用尽全力“搏斗”很久才得到钢筋,其对钢筋的坚韧执着一如钉婆婆的全力挣扎坚守。
    “灰扑扑的夕阳,没有耀眼、喜悦的光泽,只有一丝悲凉往外渗”,已是黄昏,太阳就要落下,光芒终要失去,黄昏的场景暗示着必将来到的失去与悲凉;而“悲凉中又生出一些力量来”,终将失去但眼下还是要坚持……也正因为这样的背景,大哥和钉婆婆的形象更显力量。
    此处的描写暗含作者对大哥和钉婆婆行为的认同和赞许,赞许他们能真实表达自己。写捡破烂儿的大哥与钉婆婆形成了一种互释:他们敢于与环境抗衡,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内心强大,具有勇气。所以下文写那些“漂亮”“豪华”的新事物“骨子里并不是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也就顺理成章。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既要扣合“悲喜人生”,又能体现小说主题且意蕴丰富的句子,最佳选选择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或者都在成为钉婆婆的路上”。
    因为钉婆婆“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她年迈、瘦弱、困窘,却在捍卫自己看重事物时表现出无比的坚定,“所有人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部分,都已经被彻底拆除了,那幢古旧的两层老宅,还完整地留在那里,还是那么孤僻、不合时宜地门扉紧锁”,纵使显得孤僻不合时宜,但还是在坚持,在表达着自己。这句话既呼应文章的标题和主要内容,又集中体现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每一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秉持,都要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未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在时代的更替变迁中面临抉择,我们也可以和作者一样,从钉婆婆身上获得启示。
    ②“解决困惑”则要对文段正面赏析,要找到“繁冗”并发现“繁冗”背后的意蕴。
    首先明确,第⑥段的用语看似琐碎繁复,实则蕴含深意。文字表述特点和前文很多地方是一致的,都蕴含作者细腻含蓄的情感。如“待用的混凝土预制板弯翘翘地堆得到处都是”“拆迁的建筑垃圾比以前更多,但同时又拉进来了许多新的建材”,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建筑垃圾之多、新建材之多,用“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等一系列修饰语,以及“几乎所有”“所有”“都”等副词,直观地展现了拆旧建新的场景,“几乎所有的老房子都消失了”,旧的东西就这样一去不会复返了!“繁冗”文字背后表达了作者对老十字街的不舍与眷恋。
    “那幢古旧的两层老宅,还完整地留在那里,还是那么孤僻、不合时宜地门扉紧锁”,写钉婆婆的房子时,连用两个“还”及“孤僻”“不合时宜”凸显出老宅一成不变、兀然而立的形象,写出了自己重见老宅的惊讶。细致地叙写对老宅的观察,“漆黑的廊道尽头有只干净的木凳子,除此什么也没有……也没有看见什么”“又退后几步往二楼阁楼看,还是不能判断钉婆婆是否在里面”“我有了新的发现,我看见从二楼阁楼的背后长起了一棵笔直的构树,非常高,有一层楼那么高”,反复强调“什么也没有看见”,表现出作者对钉婆婆处境的担忧,也为她发现构树做了铺垫。
    (三)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次韵子瞻祈雨
    (宋)苏辙
    世故纷纷谁复闲,蛟龙不雨独安眠。
    人间已厌三秋旱,涧底犹悭一掬泉。
    庙令酒肴时醉饱,田家糠税久安便。
    忧心未已谁知恤,更把炉香试一燃。
    11. 由酬唱诗的特点可推断,前一首的作者是 。
    12. 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一首诗的颔联中“雪霜”“琴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 据酬唱诗的特点,前一首诗颈联中“便”意为“安适”。
    C. 据酬唱诗的特点,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
    D. 后一首诗的尾联中“试燃炉香”与诗题中“祈雨”呼应。
    13. 两首诗都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悯农之心,而具体表现又有不同,请加以分析。
    【答案】11. 苏轼 12. C
    13. 前一首诗中,前三联写自己从繁重的案牍中抽身的安闲、看穿世事后对个人境遇的安适,这与尾联表达的对百姓生计的忧心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悯农之心。后一首诗中,前三联的每一联都用对比,人事纷纷与蛟龙安眠、百姓盼雨与上天悭雨、庙令享酒肴与百姓吃糠秕等,在这三层对比的铺垫之后,作者在尾联中集中抒发对百姓生计的深重忧虑。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子瞻”是苏轼的字,所以《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的作者应该是苏轼。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三年”错误。第一首颔联将月光比喻为霜雪,将泉水声比喻为“琴筑”,突出的是夜的静谧和诗人的难眠。据此无法推知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还是秋天的第三个月。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从繁忙中的公务脱身;颔联动静结合写寺中环境的静谧;颈联写自己一生曲折,历经世事艰难,逐渐年迈;尾联“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写出诗人因年华渐渐逝去,仕途隐忧,但始终有忧民之心。前三联写自己从繁重的案牍中抽身的安闲、看穿世事后对个人境遇的安适,这与尾联表达的对百姓生计的忧心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悯农之心。
    后一首诗中,前三联的每一联都用对比:首联是以人事纷纷与蛟龙安眠对比,颔联是百姓盼雨与上天悭雨对比,颈联是庙令享酒肴与百姓吃糠秕对比。在这三层对比的铺垫之后,作者在尾联中以“忧心未已”、“试燃炉香”以求雨来集中抒发对百姓生计的深重忧虑。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公讳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万里人。少以明经上第。宣皇帝居原州,公在原州,宰相以公善为文,任翰林之选闻,召见,拜秘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三年出入左右,天子以为谨愿。
    ②先皇帝时,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诏公兼侍御史,为涵判官。回纥之人来曰:“唐之复土疆,取回纥力焉。约我为市,马既入,而归我贿不足,我于使人乎取之。”涵惧不敢对,视公。公与之言曰:“我之复土疆,尔信有力焉。吾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赐不既多乎?尔之马岁至,吾数皮而归资。边吏请致诘也,天子念尔有劳,故下诏禁侵犯。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莫敢校焉。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非我谁使之?”于是其众皆环公拜,既又相率南面序拜,皆两举手曰:“不敢复有意大国。”自回纥归,拜司勋郎中,未尝言回纥之事。
    ③今上即位,拜华州刺史。朱泚之乱,加御史大夫,诏至于上所。李怀光反,上如梁州。怀光所率皆朔方兵公知其谋与朱泚合也患之造怀光言曰:“公之功,天下无与敌;公之过,未有闻于人。某至上所,言公之情,上宽明,将无不赦宥焉。乃能为朱泚臣乎!彼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既为太尉矣,彼虽宠公,何以加此?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彼知天下之怒,朝夕戮死者也,故求其同罪而与之比,公何所利焉?公之敌彼有余力,不如明告之绝,而起兵袭取之,清宫而迎天子,庶人服而请罪有司,虽有大过,犹将掩焉,如公则谁敢议!”语已,怀光拜曰:“天赐公活怀光之命。”故怀光卒不与朱泚。
    ([唐]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有删节)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任翰林之选闻( )
    (2)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 )
    15.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
    天子以为谨愿( )
    A. 愿意B. 慎重
    C. 诚实D. 宽容
    16.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
    边吏请致诘也( )
    A. 责罚B. 查问
    C. 整治D. 禁止
    17.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莫敢校焉。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非我谁使之?
    18. 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怀 光 所 率 皆 朔 方 兵 公 知 其 谋 与 朱 泚 合 也 患 之 造 怀 光 言 曰
    19. 分析董晋出使回纥归朝后“未尝言回纥之事”的原因。
    20. 董晋成功阻止了李怀光与朱泚的联合。请结合第③段,简析其说服的艺术。
    【答案】14. ①. 向皇帝报告 ②. 到,前往 15. C 16. B
    17. 各少数民族害怕我们这样的大国帮助你们,没有人敢与你们较量。你们回纥的父子们安居乐业,畜养的马匹兴旺,不是我们又是谁造就的呢?
    18. 怀光所率皆朔方兵/公知其谋与朱泚合也/患之/造怀光言曰

    19. 一方面,不让兵部侍郎李涵感到难堪;另一方面,体现谦退低调,成事却不居功。
    20. 董晋先赞李怀光的功劳,缓解李怀光的抵触情绪;又用其过尚未有人知,且皇帝的宽宏大量,消除他的顾虑。再指出朱泚是背信弃义之人,强调与朱联合有害无益,让李怀光认识到事情的后果,放弃反叛的念头。最后提出将功补过的可能,为他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具体建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闻,向皇帝报告。句意:将他列为“翰林待制”候选人推荐给皇帝。
    (2)如,到、前往。句意:兵部侍郎李涵前往回纥。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愿”,诚实。句意:皇帝认为他为人谨慎、诚实。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诘,质问、查问。句意:边吏请求朝廷质问你们。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宾语前置句,应为“诸戎畏我大国之与尔也”;“与”,帮助;“校”,较量;“宁”,安居乐业。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率领的都是北方兵,董公知道他计划和朱泚联合,为此事忧虑,拜访李怀光说。
    “皆”的意思是“都是”,宾语是“朔方兵”,应在“兵”后断句;
    “知其谋与朱泚合也”“患之”“造怀光言曰”是“公”的三个谓语,分别断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诏公兼侍御史,为涵判官”可知,董晋是李涵下属,而让别人知道“涵惧不敢对,视公”后,会让李涵感到难堪,所以他选择不说。
    此外,这与董晋谦退低调,成事却不居功的性格品质也是分不开的。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公之功,天下无与敌”,这是先赞李怀光的功劳,缓解李怀光的抵触情绪。
    “公之过,未有闻于人。某至上所,言公之情,上宽明,将无不赦宥焉”,这是用其过尚未有人知,且皇帝的宽宏大量,消除他的顾虑。
    “彼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既为太尉矣,彼虽宠公,何以加此?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彼知天下之怒,朝夕戮死者也,故求其同罪而与之比,公何所利焉?”这是指出朱泚是背信弃义之人,强调与朱联合有害无益,让李怀光认识到事情后果,放弃反叛的念头。
    “公之敌彼有余力,不如明告之绝,而起兵袭取之,清宫而迎天子,庶人服而请罪有司,虽有大过,犹将掩焉,如公则谁敢议!”这是提出将功补过的可能,为他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具体建议。
    参考译文: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万里人。年轻时明经科殿试及第。唐肃宗驻扎在原州(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董晋当时也在原州,宰相因为董晋很会写文章,将他列为“翰林待制”候选人推荐给皇帝,被召见后皇帝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进入翰林为学士。在皇帝身边任职三年,皇帝觉着他为谨慎、诚实。
    先皇帝时,兵部侍郎李涵出使回纥,诏令董公兼任侍御史,做李涵的判官。回纥的人来说:“大唐收复疆土,得到回纥大力帮助。答应与我们做生意,(我们的)马匹已经给大唐,但给我们的钱财不足,我们向大唐使者索取这些钱财。”李涵害怕不敢回答,看着董公。董公对来人说:“我们收复疆土,你们确实出了力。我们不是没有马匹,但还是与你们做生意,作为(给你们的)赏赐不已经多吗?你们的马匹每年到来,我们按皮毛计算数目付给钱财。(马匹数目与你们上报数目不符),边吏请求朝廷质问你们,天子考虑你们有功劳,所以下诏禁止侵犯回纥。各少数民族害怕我们这样的大国帮助你们,没有人敢与你们较量。你们回纥的父子们安居乐业,畜养的马匹兴旺,不是我们又是谁造就的呢?”于是那些人都围绕董公拜谢,并一起面向南方叩拜说:“不敢再对大唐有意图了。”从回纥回来后,董公被授予司勋郎中,并未提起过在回纥的事。
    德宗即位,董晋出任华州刺史。朱泚之乱时,又被加封为御史大夫,皇帝命他前往皇帝的所在地。李怀光造反,皇帝到了梁州,他率领的都是北方兵,董公知道他计划和朱泚联合,为此事忧虑,拜访李怀光说:“你的功劳,天下没有人比得上你;你的过错,没有听别人说过。我到皇上那里,说了您的情况,皇上宽厚贤明,将赦免你的罪过,原谅你的过失。你怎能做朱泚的臣子!他作为臣子就背叛君主,暂且得志,对于你有什么呢?况且你已经身居太尉之职,他即使尊宠你,(给你的官位),又怎么能超过太尉呢?他不能侍奉君王,能够用大臣之礼对待你吗!你若能侍奉他,怎么不能侍奉君主呢?他知道天下人的怒气,早晚会被讨伐的,所以谋求与他勾结的同党,你有什么好处呢?你与他相比有剩余的力量,不如公开地告诉他,与他断交,再带兵攻打他,(之后),洒扫房舍迎接天子,穿百姓的衣服向天子请罪,即使有大的过错,还将折功抵罪的。如果您这样做,那么谁敢非议呢!”董公说完,李怀光拜谢说:“上天赏赐您救活李怀光的性命。”因此李怀光最终没有与朱泚联合。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羲风楼记
    (清)白胤谦
    ①庸斋深阒,可以处吾不材之身,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独其为境隘,不足以游吾目而骋吾足。间用郁邑,则召呼从者走数十武,临高城之上天王台一带,矫首而南望。远山岚气,使环邑之胜,落吾襟抱间。或月明雪霁,秋涛涨发,遵睥睨而东,跻聚奎楼,抵于开福寺前,缓步以归,亦一快也。顾年衰膂力弗强,数往则嫌疲惫而多事。
    ②偶携儿子登斋之后楼视廪,启北窗,面北山,丹崖苍壁,草树蒙茸,罗列于其下,远风忽至,居然在野。儿进曰:“胡弗日涉于斯?”吾首肯之。儿退后,因命撤廪,障壁为梯,设几席焉。每晨起,杖而上,听黄鸟数声,始还就斋中。午饭后,再上眺观云物,或受凉风,以散熇烝,信足乐也。
    ③乃反观儿子笑曰:“道在迩而求诸远,非吾向者之谓与?盖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者,何以异乎是?故学者之于道,方其未得,虽竭聪明穷昏旦而求之,卒未能益焉。及其来会于吾前也,不越跬步而遇之,是以谓之庸。夫庸者,道之所寓,而□者其体,□者其用。是故子莫执中,违乎时之守也。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应乎中之理也。有孔子之时,而后尧舜相传之中,常存乎于今日。昔陶渊明卧于北窗,清风时至,自谓羲皇上人。以羲皇之去渊明数千岁远矣,而渊明拟之,不啻其近焉。然则渊明之去今,虽又千余岁,今之风犹古之风也,谓独辽邈而莫之亲耶?其孰能信之?”儿不能会,吾复大笑,遂命书之,以羲风名吾楼。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耳B. 者
    C. 耶D. 乎
    22. 第①②段中写作者心情几番转变,分析这样写的具体作用。
    23. 根据文意,第③段空格处应依次填入( )
    A. 中 时B. 时 中
    24. 第③段写陶渊明自称羲皇上人的典故,试分析其用意。
    【答案】21. B 22. 作者先写身处庸斋的安适,接着指出不能“游目骋足”的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天王台、聚奎楼看到美景而感到快乐;接着写因年老体衰不能经常远足而感到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庸斋后楼赏到美景而感到兴奋。两段之间,作者的心情发生四次转变,为下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的道理张本。 23. A
    24. 陶渊明在眼下的日常生活中体悟相传数千年的“道”。作者一方面以此阐明上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等观点;另一方面以此作比,暗示作者也能如陶渊明一样在寻常生活中体悟出大道。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意思是靠着梧桐树而坐,枕着胳膊而眠,没有不舒适的情况。此处句末应是表示“……的事情”“……情况”的代词,选项中只有“者”可以作代词。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者”,写身处庸斋的安适;
    “独其为境隘,不足以游吾目而骋吾足”指出不能“游目骋足”的遗憾,引出下文“临高城之上天王台一带,矫首而南望。远山岚气,使环邑之胜,落吾襟抱间。或月明雪霁,秋涛涨发,遵睥睨而东,跻聚奎楼,抵于开福寺前,缓步以归,亦一快也”写登天王台、聚奎楼看到美景而感到快乐;
    “顾年衰膂力弗强,数往则嫌疲惫而多事”,接着写因年老体衰不能经常远足而感到遗憾,引出下文写“偶携儿子登斋之后楼视廪……丹崖苍壁,草树蒙茸,罗列于其下,远风忽至,居然在野……眺观云物,或受凉风,以散熇烝,信足乐也”,登庸斋后楼赏到美景而感到兴奋。
    两段之间,作者的心情由安适而遗憾,远足快乐又遗憾于年老体衰,最后登自家庸斋后楼因赏到美景而兴奋。前后发生四次转变,为下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的道理张本。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后文“是故子莫执中,违乎时之守也”,中在前,时在后,可知应先填中,后填时。句意:“中”是它的本体,“时”是它的作用。
    故选A。
    【24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用典含义的能力。
    “昔陶渊明卧于北窗,清风时至,自谓羲皇上人”,过去陶渊明卧于北窗之下,清风不时吹来,称自己是羲皇时代的人。陶渊明自称是太古时代的人,意指自己归隐田园,超脱名利,在眼下的日常生活中体悟相传数千年的“道”,从而无忧无虑,生活闲适。
    作者以此典故说明,道就在近处,近在人心,即阐明上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等观点;
    另一方面以自己在家中,在近处的身边享受到至美之景作比,暗示作者也能如陶渊明一样在寻常生活中体悟出大道。
    参考译文:
    庸斋幽深寂静,可以安放我这平庸之躯,靠着梧桐树而坐,枕着胳膊而眠,没有不舒适的情况。只是环境狭小,不足以施展眼力,不能尽意放开脚力游览。在心情烦闷时,就招呼仆从一起跑几十步,到高城之上的天王台一带,抬头向南观望。远处山上飘着雾气,使四周邑镇胜景,入我胸怀。或者月明雪霁之时,秋水上涨,顺着短墙一直向东走,登上聚奎楼观赏,再一直走到开福寺前,再缓步归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只是年老体衰,体力不支,多次前去就深感疲惫麻烦。
    偶尔带着儿子登上庸斋的后楼察看粮仓,打开北窗,面对北山,丹崖苍壁高高耸立,草树杂乱,罗列于山下,远风忽然吹过来,犹如身处野外。儿子进言道:“何不每天都来这里呢?”于是点头答应。儿子下去后,就叫人撤去粮仓,把墙壁当作梯子,设置坐卧器具。每天早晨起来,拄杖而上,听得见黄鸟几声鸣叫,就又回到斋中。午饭后,再次登到上面远眺观赏云物景象,或者感受凉风,来消散酷热,确实很快乐啊。
    于是我回头笑看儿子说:“道理很近却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求,这不就是之前的我吗?圣贤之道,近的就在于人心,和这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求学的人对于道的追求,在未得到时,即使竭尽心力日夜追求,最终没能得到。等到道来到我跟前,不用一步就遇到了,因此称作中庸。庸,就是道存在的地方,而“中”是它的本体,“时”是它的作用。因此你不要执着于中庸,而违背时机的把握。守住时机然后再说话,人们就听不够他说话,是因为符合中庸之理啊。有了孔子的“时”,而后代代相传为“中”,道就一直留存在今天。过去陶渊明卧于北窗之下,清风不时吹来,称自己是羲皇时代的人。羲皇距离陶渊明有几千年了,而渊明以之自比,如同很近啊。然而陶渊明距离现在,虽然又有千余年,当今的风尚犹如古代的风尚,难道能说相距遥远而不能接近吗?这谁能相信呢?”儿子不能领会,我又大笑,于是写下这件事,以“羲风”来命名此楼。
    三、写作
    25.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确认偏误”。它指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而忽略矛盾的信息,并加以片面诠释。你一旦相信一个事实,就会下意识的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选择性的注意和收集信息,并且排斥那些和你观点相悖的现象,从而得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和真相。但是,一旦你的认知是错误的,你就很容易陷入错误的泥淖,深陷而不自知,变得顽固而不可改变,这是非常可怕的。其实每个人的认识不过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断。
    那怎么克服“确认偏误”呢?
    达尔文是这样做的,一旦他发现自己的观念与理论相矛盾时,就会强迫自己马上记录下来。因为如果没有马上记录下来,过一会儿大脑就会主动忽略矛盾的信息,并片面的支持自己原持有的观点。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考生可以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劝说”的语气应当是怎样的,“劝说”的角度,“劝”的内容的深浅,都需要考生把握好一个“度”。
    写作时建议采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列举生活中的此类现象,说明像他们这样的人不少;然后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侧重从自我角度剖析,可以结合自身体会加以分析,这样更容易打动人。然后重点阐述这种现象的危害,这部分可以从自己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对自己的危害是偏离真相,不能接受不同意见,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认知等;而社会层面,别有用心之人可能会利用人性的这一弱点给人“洗脑”,从事犯罪活动等,为最后的“劝说”做好铺垫。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劝说”成功的目的。其中剖析危害和给出办法应是行文重点。
    立意:
    1.跳出认知怪圈,拥抱事件真相
    2.接受不同意见,走出错误泥淖。
    3.理性审视自我,避免片面解读。
    相关试卷

    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150分钟, 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 按要求填空, 对材料二理解恰当的一项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期末(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期末(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详解,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 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