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zip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原卷版).docx
    • 解析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解析版).docx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zip01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zip02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zip03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zip01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zip02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zip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zip

    展开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zip,文件包含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寒假提升训练专题05《六国论》-练习原卷版docx、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寒假提升训练专题05《六国论》-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积累重点文化常识。
    3.对文本内容有整体把握。
    4.准确理解文意,并完成背诵。
    文化常识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相关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
    解题
    ①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②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知识梳理
    一、基础夯实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或( ) ②互( ) ③率( ) ④盖( ) ⑤完( )
    2.理解性默写
    ①文章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把中心论点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其实( ) ②固( ) ③厌( ) ④弥( ) ⑤判( ) ⑥至于( )
    ⑦颠覆( ) ⑧事( ) ⑨犹( ) ⑩得( )
    5.理解性默写
    ①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6.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始( ) ②义( ) ③始( ) ④速( ) ⑤却( ) ⑥洎( )
    ⑦智力( ) ⑧向使( ) ⑨数( ) ⑩理( ) ⑪当( ) ⑫较( ) ⑬易( )
    8.理解性默写
    ①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事( ) ②礼( )
    11.理解性默写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说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2.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势( ) ②势( ) ③苟( ) ④下( ) ⑤从( ) ⑥故事( )
    14.理解性默写
    文章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体现了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
    参考:
    1.①有人 ②相继 ③全都,一概 ④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⑤保全
    2.①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②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3.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得分点:兵、弊、道)
    4.①它的实际数量 ②本来 ③同“餍”,满足 ④更加 ⑤决定,确定 ⑥以至,以至于 ⑦灭亡 ⑧侍奉 ⑨如同,好像 ⑩适宜,得当
    5.①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6.想一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得分点:厥、祖父、暴)
    7.①起初 ②坚持正义 ③方,才 ④招致 ⑤使……退却 ⑥及,等到 ⑦智慧和力量
    ⑧假使 ⑨天数、命运 ⑩天数、命运 ⑪通“倘”,假使,如果 ⑫较量 ⑬轻易
    8.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②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得分点:迁灭、与)
    10.①服侍,侍奉 ②礼待
    1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得分点:积威、劫,“使”后省略“之”,被动句)
    13.①势力,力量 ②态势 ③如果 ④降低身份 ⑤跟随⑥旧事
    14.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文本梳理
    1.绘制脉络图
    2.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参考:
    (一)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第一段开头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切分观点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接下来的第2、3段承两个分论点展开具体分析。第4段以假设指出解决之策,第五段一合,得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论证严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典范。
    (二)论证严谨,综合多种论证方法。
    ① 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通过列举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
    ②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者用这道理,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③ 对比论证。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
    (三)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思厥先祖父……”“秦人只食不得下咽”等。
    (四)巧用修辞,富于变化,纵横恣意
    对比、对偶、比喻、引用、设问、双关等
    一、文言小题
    1.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④不能独完 ⑤辇来于秦
    A.①④B.③⑤C.②④D.②⑤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句意: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②名词作动词,礼待。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
    ③名词作状语,每天、一天天。句意: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④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句意:不能单独保全。
    ⑤名词作状语,乘辇车。句意: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故选B
    2.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①②④/③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D.①④/②⑤/③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①“以”:介词,用。句意: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
    ②“以”:连词,而。句意: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③“以”:目的连词,来。句意:全都拿来送给别人。
    ④“以”:介词,用。句意:用土地侍奉秦国。
    ⑤“以”:连词,而。句意: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仪
    B.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近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礼:礼遇。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故选A。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①“胜负”古今意思一致,胜败。句意: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
    ②“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句意: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③“至于”,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句意: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④“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句意: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
    ⑤“然后”,古今意思一致,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句意: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⑥“其实”,古义,它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句意: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⑦“有限”,古今意思一致,数量不多。句意: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⑧“故事”,古义,先例,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句意: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①⑤⑦古今意思一致。
    故选C。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B.赵尝五战于秦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苟以天下之大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是被动句,是意思上的被动。句意: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A.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同秦国交战五次。
    C.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苟以大天下”。句意:如果凭借偌大国家。
    故选C。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六国论
    (1)在《六国论》中,“ , ”两句,说明了贿赂秦国而导致六国灭亡的原因。
    (2)在《六国论》中,“ ”交代了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却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则交代了六国向秦割地求和的结果。
    (3)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 , , 。”
    (4)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 ”;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 ”。
    (5)在《六国论》中,先指出齐国因与秦交好却不帮助五国而灭亡,随后又说明燕国后灭亡原因的句子:“ , , 。”
    (6)在《六国论》中,苏洵对治理国家的人提出的建议是“ ”。
    (7)在《六国论》中,苏洵以古鉴今,其中“ , , ”三句,告诫宋朝统治阶级不要以贿赂的方式谋得一时之安。
    【答案】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斯用兵之效也 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赂、予、芥、赢、效、略、义、劫、苟、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
    《六国论》(节选)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 齐之 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
    B.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他们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曾:曾经
    D.而彼不用也 彼:他们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以然者[A]何也[B]则以误于欲为[C]秦之所为也六国[D]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E]独为之[F]而遂焉者所谓[G]得天助云尔。
    9.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11.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7.C 8.ABF 9.B
    10.(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2)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11.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李桢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C.曾:竟然。句意:战争连续不断,战祸竟连年不绝。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
    “……者,……也”固定句式,AB处断句;
    “为”的宾语是“之”,F处断句。
    故选ABF。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与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李桢的《六国论》……无对比论证”错误,由“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可知,有对比论证。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弥”,越。
    (2)“以”,按照、依据;“为秦所为”,做秦国所做的事;第二个“以”,因为。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意思是: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由此可知苏洵的观点是: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的意思是: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的意思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由此可知李桢的观点是: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参考译文:
    甲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至于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乙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性;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才)可以消除。
    后代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竟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怎么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呢?它一定不会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致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政论
    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
    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第1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2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第3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第4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5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相关试卷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8 综合检测-练习.zip: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8 综合检测-练习.zip,文件包含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寒假提升训练专题08综合检测-练习原卷版docx、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寒假提升训练专题08综合检测-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7 散文阅读-练习.zip: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7 散文阅读-练习.zip,文件包含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寒假提升训练专题07散文阅读-练习原卷版docx、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寒假提升训练专题07散文阅读-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6 小说阅读-练习.zip: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6 小说阅读-练习.zip,文件包含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寒假提升训练专题06小说阅读-练习原卷版docx、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寒假提升训练专题06小说阅读-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一寒假提升训练 专题05 《六国论》-练习.zip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