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
    • 解析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1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2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3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1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2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试题(共20小题)
    1.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中的“发”,分别是“兴起,被任用”“显露、流露”的意思。
    B.“百里奚举于市”中的“市”是集市的意思,与《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意思不同。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为代词,与“各行其是”“口是心非”中的“是”意思不同。
    D.“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分别是“辅佐”“违背”的意思。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章在论述磨难对人才的影响后,为什么还要提到国家的治理呢?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它和本文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链接材料】
    田单①将攻狄②,往见鲁仲子③。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④,西有淄⑤上之虞⑥,黄金横带⑦,而驰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关石⑧之所及,乃援桴⑨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田单:战国时齐国临淄人。②狄:在今山东高青东南。③鲁仲子:齐国高士。④夜邑之奉:封地夜邑的赋税收入。⑤淄:水名。⑥虞:同“娱”,欢乐。这里指在淄水之上游乐。⑦黄金横带:腰系黄金的带钩。⑧矢石:箭和垒石,是守城的武器。⑨援桴(fú):拿鼓槌。
    【考点】治国谋略;文言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D
    (2)(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①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人”“国”都适用;②造就人才主要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治理国家主要论证了“死于安乐”。
    (4)共同说明了“死于安乐”的道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
    【分析】【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链接材料】
    田单将要攻打狄地,前去拜见鲁仲子。鲁仲子说:“将军攻打狄地,是不能攻克的。”田单于是感到害怕,询问鲁仲子说:“先生说我不能攻下狄地,请让我听听您的看法。”鲁仲子说:“如今将军东面有封地夜邑的租赋之奉,西面有淄水上游观之乐,腰带的带钩上装饰着黄金,骑马、驾车驰骋在淄水、渑水之间。有活着的欢乐,没有赴死的心情,这就是不能取胜的原因。”田单说:“我是有决心的,先生记住我的话。”第二天(田单)就去勉励士气,巡视城防,站在弓箭和垒石都能打到的地方,于是亲自操起鼓槌击鼓,狄人这才投降。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前一个是“违背”,后一个是“辅佐”。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动,使……惊动;曾,同“增”。句意:(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从①段列举的几位历经苦难终有成就的名人,到第②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句子,都是论述的磨难对人的影响,主要论述的是“生于忧患”,而第②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句子,是从国的角度论述,主要论述“死于安乐”。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甲】文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根据“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可知,【乙】文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所以,共同说明了“死于安乐”的道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
    答案:
    (1)D
    (2)(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①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人”“国”都适用;②造就人才主要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治理国家主要论证了“死于安乐”。
    (4)共同说明了“死于安乐”的道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ㅤㅤ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曰,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ㅤㅤ李韬,河朔人。有勇力胆气,善用槊,为禁军队长。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文珂夜诣周祖议犒军,留韬城下。时营栅未备,李守贞乘虚来袭,营中忽见火发,知贼聚至,惶怖失据。客省使阎晋卿率左右数十人,遇韬于月城侧,谓韬曰:“事急矣,城中人悉被黄纸甲,为火光所照,色俱白,此殊易辨,奈军士无斗志何?“韬愤怒曰:“岂有食君禄而不为国致死耶!“即援槊而进,军中死士十余辈随韬犯贼锋。有猛将跃马持戈拟韬,韬刺之,洞胸而坠。又连杀数十人,叛军遂溃,因击,大破之,守贞自是闭垒不敢出。俄而骁将王三铁降,城遂平,韬由此知名。
    (节选自《宋史•李韬传》)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
    B.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
    C.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
    D.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②岂有食君禄而不为国致死耶!
    (4)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李韬为什么“知名”?请概括。
    【考点】人物传记;文言实词;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营垒;②同“披”,穿着;③洞穿,刺穿,穿透。
    (2)B
    (3)①皇帝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②哪里有吃君主的俸禄却不为国战死的道理呢!
    (4)周亚夫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恪守军礼,刚正不阿。李韬面对强敌骁勇善战、誓死报国。
    【分析】参考译文:
    【甲】
    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
    【乙】
    李韬,来自黄河以北,是一个有勇有谋,浑身是胆的人,擅长使用长矛,担任禁军队长。周祖征讨叛军,李韬跟着白文珂攻打河中,兵马到了叛军的城池。白文珂在晚上去拜访周祖,讨论犒赏军队的事情,留李韬守在城下。当时营地的栅栏还没有修好,李守贞趁着疏漏来袭击他们。营地中突然发现有大火,明白有敌人到了,大家惊慌失措。客省使阎晋卿带领身边几十个人,与李督在月城旁相遇,对李韬说:“事情很紧急了,城中的叛军都穿着黄纸做的盔甲,被火光一照,颜色都是白的,这非富容易看出来,但是我们的军士没有斗志怎么办?”李指生气地说:“哪有拿君主的俸禄却不为国战死的道理!”于是拿着长矛往前冲,军中十几个敢死的勇士跟着李韬迎着叛军的刀锋向前。叛军军队中有猛将纵马飞奔过来,拿着戈打算杀李韬。李韬用长矛刺他。他的胸口被刺穿而掉下马。李韬他们又连续杀了几十个人,叛军军队就溃败了,李韬乘势追击他们,大败叛军,李守贞从此固守营垒,不敢出来。不久,勇将王三铁投阵,城于是就被攻下来,李韬因为这一战而出名。
    【解答】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壁,营垒。
    ②句意:城中的叛军都穿着黄纸做的盔甲。被,同“披”,穿着。
    ③句意:胸口被刺穿而掉下马。洞,洞穿,刺穿,穿透。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祖征讨叛军,李韬跟着白文珂攻打河中,兵马到了叛军的城池。“周祖征三叛”和“韬从白文珂攻河中”“中兵傅其城”主语不一致,且都是意思完整的句子,故应该断开。正确的断句: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重点字词:
    ①句中重点词:动,感动;式,同“轼”,指扶轼。句意为:皇帝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②句中重点词:食,吃;致,达到。句意为:哪里有吃君主的俸禄却不为国战死的道理呢!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曰,军中不得驱驰’”可知,周亚夫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根据“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曰,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可知恪守军礼,刚正不阿;根据“有猛将跃马持戈拟韬,韬刺之,洞胸而坠。又连杀数十人,叛军遂溃,因击,大破之,守贞自是闭垒不敢出。俄而骁将王三铁降,城遂平,韬由此知名”可知,李韬面对强敌骁勇善战、誓死报国。
    答案:
    (1)①营垒;②同“披”,穿着;③洞穿,刺穿,穿透。
    (2)B
    (3)①皇帝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②哪里有吃君主的俸禄却不为国战死的道理呢!
    (4)周亚夫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恪守军礼,刚正不阿。李韬面对强敌骁勇善战、誓死报国。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城,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减)
    【注】①涂潦:洪水。②侪:类,辈。
    (1)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D
    A.相与步于中庭/吾谁与守
    B.月色入户/驱使复入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富民争出避水
    D.念无与为乐者/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城,过家不入。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4)苏轼在【甲】【乙】两文中,分别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从中看出他怎样的人生仕途经历?
    【考点】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山水游记.
    【答案】(1)D
    (2)①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3)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4)【甲】文中的苏轼处于贬官时期,他随遇而安,安闲自适;【乙】文中的苏轼任徐州知州,他勤于政事,爱护百姓。苏轼仕途坎坷,浮浮沉沉。
    【分析】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止,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相同,和。
    B.相同,进入。
    C.相同,百姓。
    D.不同,做,行/替,给。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交横,交错;盖,大概是。句意为: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中重点词语有:庐,修建草庐;过,经过。句意为: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据此断句为: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由【甲】文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尽管处在贬官境遇中,苏轼也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的称呼,也露出作者宦途失意的苦闷。由【乙】文中“轼诣武卫营……虽禁军且为我尽力”“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卒全其城”可知,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时面对水患积极调动各种因素护城,并且亲自监督,甚至把住所建在工地,最终保全徐州城,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仕途坎坷,浮浮沉沉。
    答案:
    (1)D
    (2)①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3)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4)【甲】文中的苏轼处于贬官时期,他随遇而安,安闲自适;【乙】文中的苏轼任徐州知州,他勤于政事,爱护百姓。苏轼仕途坎坷,浮浮沉沉。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画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吾与汝毕力平险
    A.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回清倒影(《三峡》)
    (2)下列画线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在与全家人讨论的过程中,他的妻子只对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该如何处理有疑问。
    C.文章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征服自然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D.愚公反驳智叟时,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自然引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信心百倍,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考点】词类活用;内容理解;寓言神话;一词多义.
    【答案】(1)D
    (2)A
    (3)B
    【分析】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用法。
    例句:句意: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A.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B.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C.名词作动词,犯过错。
    D.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转折。
    B.助词,的/动词,到。
    C.哪里/语气助词,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D.将近/并且。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章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由原文“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句可知,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在与全家人讨论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不只对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该如何处理有疑问。
    故选:B。
    答案:
    (1)D
    (2)A
    (3)B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丈夫之冠也 行加冠礼。
    ②必敬必戒 谨慎。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结合选文,请对比分析“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区别。
    【考点】治国谋略;文言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行加冠礼。
    ②谨慎。
    (2)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3)“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分析】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加冠礼。
    ②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重点词:淫,惑乱,迷惑;移,改变,动摇;屈,屈服。以上三词都是使动用法。句意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答案:
    (1)①行加冠礼。
    ②谨慎。
    (2)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3)“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6.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ㅤ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兵革: 武器装备。
    ②委: 放弃。
    ③畔: 同“叛”背叛。
    ④君子: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从文中看出孟子在治国上的主张是 施行仁政。
    【考点】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答案】(1)C
    (2)①武器装备。
    ②放弃。
    ③同“叛”背叛。
    ④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3)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②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施行仁政
    【分析】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A.句意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天时”是主语,“不如”是谓语,“地利”是宾语,正确的朗读停顿为:天时/不如/地利。
    B.句意为: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者矣”是语气助词连用,与前面的“得天时”不能分开,正确的朗读停顿为:必有/得天时者矣。
    C.正确。
    D.句意为: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是动词,与后文“民”构成动宾短语,故中间不能停,正确的朗读停顿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选:C。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为: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革:武器装备。
    ②句意为: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③句意为: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畔:同“叛”背叛。
    ④句意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君子: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①句重点词语: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池,护城河。句意: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②句重点词语: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句重点词语: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少。句意: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二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意思是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论证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是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据此可知,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第四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孟子的散文作品。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较,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答案:
    (1)C
    (2)①武器装备。
    ②放弃。
    ③同“叛”背叛。
    ④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3)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②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施行仁政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7.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ㅤㅤ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户: 门
    ②欣然: 高兴的样子
    ③念: 考虑,想到
    ④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微妙而复杂的句子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体现友情的句子: 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门;
    ②高兴的样子;
    ③考虑,想到;
    ④形容水的澄澈。
    (2)①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②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示例一:遂至承天寺。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示例二:怀民亦未寝。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示例三:相与步于中庭。
    关系亲密。
    示例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分析】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月光透过门洒入屋内。户:门。
    ②句意为: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欣然:高兴的样子。
    ③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④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中重点词语有:亦,也;相与,一起,共同;步,散步。句意为: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②中重点词语有: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横,交错纵横。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③中重点词语有: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此外,这种“闲人”心态还表现出作者达观的生活态度。
    (4)本题考查文章情感。结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据此可知,两人的友情深厚,一想到同乐之人,便想起张怀民;结合“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再加上张怀民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心境相同,欣赏趣味也相同,关系十分亲近,故知两人友谊相当笃厚。结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据此可知,两人志同道合,命运相同,故可见两人友情深厚。
    答案:
    (1)①门;
    ②高兴的样子;
    ③考虑,想到;
    ④形容水的澄澈。
    (2)①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②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示例一:遂至承天寺。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示例二:怀民亦未寝。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示例三:相与步于中庭。
    关系亲密。
    示例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⑥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⑦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馔(zhuàn):饭食。⑦升堂:登上大厅。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式谓元伯曰 对……说
    ②至其日 到
    (2)用“/”为划线句划出两处停倾。
    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4)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人?用原文语句回答。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对……说;告诉;②到。
    (2)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3)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4)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5)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分析】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游学,与汝南的张劭成为好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里。范式对元伯说:“我之后二年应当回太学读书,将拜访你的父母。”于是共同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将要到,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母亲说:“离别了二年,千里之外定下的约定,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元伯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这样,应该为你酿酒。”到了那个日子,巨卿果然到了,登上大厅拜访喝酒,十分尽兴地告别。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还要能区分常见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①句意为:范式对元伯说。谓,对……说。
    ②句意为:到了那个日子。至,到。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巨卿果然到了,登上大厅拜访喝酒,十分尽兴地告别。据此断句为: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词和句式。
    重点词语有:具,全,都;白,告诉。句意: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4)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从“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这句话能看出在张劭眼中,范式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5)本题考查阐述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悟即可,要言之有理。
    答案:
    (1)①对……说;告诉;②到。
    (2)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3)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4)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5)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点评】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②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③上犯禁④,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注】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敬上:服从上司。敬,恭顺、服从。上,君上,泛指统治者。 ③陵:同“凌”,欺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④犯禁:触犯禁令。
    (1)用“/”标明【甲】中画曲线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夫 环 而 攻 之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中的一项是 B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是以善为国者
    C.奚以知其然也
    D.以天下之所顺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也都采用 对比 的手法,强调了 以民为本(人的重要性) 。【甲】文先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观点,然后指出“ 得道 ”才能出现最佳局面,从而启发君主应该如何治国。【乙】文强调了“ 富民(民富) ”利于国家的治理。
    【考点】治国谋略;文言虚词;朗读节奏;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写法技巧.
    【答案】(1)夫/环而攻之。
    (2)B
    (3)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②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
    (4)对比 以民为本(人的重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 富民(民富)
    【分析】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句意为: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夫”为句首发语词,应断开。故划分为:夫/环而攻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CD.介词,凭借。
    B.连词,因为。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①重点词语:寡,少;之至,到达极点;之,去,往,到;至,极点;畔,同“叛”,背叛;之,代词他,指失道之人。
    ②重点词语:故,所以;治国,太平无事的国家;常富,长久富裕;乱国,动乱多事的国家;常贫,长久贫穷。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①根据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对比论述和乙文“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的对比论述,可知,应填“对比”;
    ②根据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阐明的是“人和”最重要;根据乙文“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可知,强调了“富民”是“治国”先决条件,也强调了“民(人)”的重要性,应填“人的重要性”;
    ③根据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随后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由此可知,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根据题干“出现最佳局面,从而启发君主应该如何治国”的提示,找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应填“得道”;
    ⑤根据题干“利于国家的治理”的提示,找到“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可知,应填“富民”。
    答案:
    (1)夫/环而攻之。
    (2)B
    (3)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②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
    (4)对比 以民为本(人的重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 富民(民富)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节选
    【乙】
    令既具①,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②。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③,秦民之国都言初令④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⑤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⑥令。行之十年,秦国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具:准备就绪。②金:古代货币单位(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③期年:一整年。④初令:新法令。⑤黥:qíng,墨刑。用刀锥在犯人额颊等初刺字,再涂上墨。⑥趋:尊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包围。
    ②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
    ③令既具 已经。
    ④于是太子犯法 在这时。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3)下列选项中,与“恐民之不信”中“之”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有一人徙之
    D.已而之细柳军
    (4)商鞅的新法令最终能够顺利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5)请给【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考点】治国谋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包围
    ②同“叛”,背叛
    ③已经
    ④在这时
    (2)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数以千计的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带来诸多不方便。
    (3)B
    (4)讲诚信、执法严明
    (5)商鞅立木(商鞅立木建信)/商鞅布令/立木为信
    【分析】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整一年,数以千计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人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包围着它来攻打,却不能取胜。围:包围。
    ②句意:内外亲属全都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③句意: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既:已经。
    ④句意: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于是:在这时。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险,险要。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重点词:不便,不可取、不好;以千数,数以千计,这里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是“以千数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句意:数以千计的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带来诸多不方便。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根据题干信息,“恐民之不信”的“之”意思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助词,的;
    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代词,指“木”(木头);
    D.动词,去,往,到;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可知,商鞅是一个讲诚信的人,百信愿意相信他;根据“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商鞅是一个执法严明的人。故此,举国上下才能认可法律的公平、公正,法令才得以实施。
    (5)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标题的作用可以交代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表达作者的情感……由此可知,我们可以根据乙文的主要内容来拟写标题。乙文主要讲述了商鞅推行变法的故事,同时展示了商鞅为人诚信;故此可以拟写“商鞅布令”。
    答案:
    (1)①包围
    ②同“叛”,背叛
    ③已经
    ④在这时
    (2)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数以千计的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带来诸多不方便。
    (3)B
    (4)讲诚信、执法严明
    (5)商鞅立木(商鞅立木建信)/商鞅布令/立木为信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ㅤㅤ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ㅤㅤ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③是日剧饮而归 这。
    ④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表示约数,左右,前后,上下。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念无与为乐者
    B.与之同游清泉寺
    C.谢太傅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请把下面的语句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用“/”断句。(断两处)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5)苏轼一生豁达,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进行阐释。
    【考点】山水游记;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考虑,想到
    ②于是,就
    ③这
    ④表示约数,左右,前后,上下
    (2)D
    (3)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4)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别人)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5)【甲】文苏轼被贬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他却表现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豁达;【乙】借溪水西流来表达人生可以再少年表现出不为时光流逝而感伤的豁达。
    【分析】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句意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遂:于是,就。
    ③句意为: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是:这。
    ④句意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许:表示约数,左右,前后,上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BC.均为“和”。
    D.动词,参与。
    故选:D。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为并列句式,中间应断开;“皆一时异人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表判断,“皆”字前应断开,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①重点词语: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句意: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重点词语:以,用;画,写;辄,就;深了人意,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句意:(别人)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甲】文“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被贬黄州后仍能有赏月的闲情逸致,还为自己和怀民能欣赏到月下美景而自豪,由此可见其豁达乐观;结合【乙】文“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再结合写作背景“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可知,此为写景兼抒情,苏轼与友人同游,未因被贬而愁绪满肠,而是认为虽然年老,但是苏轼认为能“再少”,这是苏轼不服衰老的宣言,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乐观自信、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
    (1)①考虑,想到
    ②于是,就
    ③这
    ④表示约数,左右,前后,上下
    (2)D
    (3)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4)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别人)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5)【甲】文苏轼被贬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他却表现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豁达;【乙】借溪水西流来表达人生可以再少年表现出不为时光流逝而感伤的豁达。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2.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
    ㅤㅤ遵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ㅤ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ㅤㅤ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释】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3)[甲][乙]两文,愚公的妻子和鲁公的妻子都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试分析二位妻子关于事件态度的相同之处。
    (4)愚公移山,感动天地;鲁公建园,最终搁浅。请你谈谈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考点】寓言神话;文言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肩负、扛;②愁苦,指担心;③修建;④有的人。
    (2)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园子建成了一定要增加家仆使女,仆人的房子就会不够了,这很值得考虑啊。
    (3)愚公妻子和鲁公妻子都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都表现自己对事情的担心和家人的关心。
    (4)愚公坚持不懈,不畏艰险,最终成功;鲁公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修园,意志不坚定,修园搁浅。
    【分析】参考译文:
    【甲】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备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到了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思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
    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泥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就不够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荷,肩负、扛。
    ②句意:还担心挖不平吗;苦,愁苦,指担心。
    ③句意: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治,修建。
    ④句意:有人说;或:有的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重点词:易,更替;始,才;反,同“返”,往返。句意: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重点词:成,修好;必,必定;不足,不够;虑,考虑。句意:园子建成了一定要增加家仆使女,仆人的房子就会不够了,这很值得考虑啊。
    (3)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人物形象。
    甲文中“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石?’”,写愚公的妻子对愚公“移山”的计划,提出了合理化的疑问,想知道如何处置在移山过程产生的土石,表现了自己的疑惑和对愚公的关心;乙文中“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耶?’”,写鲁公的妻子关心“垒山”会让女儿跌倒,据此分析可知,二位妻子分别对丈夫的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也表达了对自己家人的关心。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甲文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虽我之死,有子存,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坚持不懈,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乙文中“公遂止”“公复止”“又欲行”“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可以看出鲁公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修园,意志不坚定。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①肩负、扛;②愁苦,指担心;③修建;④有的人。
    (2)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园子建成了一定要增加家仆使女,仆人的房子就会不够了,这很值得考虑啊。
    (3)愚公妻子和鲁公妻子都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都表现自己对事情的担心和家人的关心。
    (4)愚公坚持不懈,不畏艰险,最终成功;鲁公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修园,意志不坚定,修园搁浅。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①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②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文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何巢阿:作者的朋友。②漱:用水清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下列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C (限断三处)
    A.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
    B.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
    C.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
    D.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甲文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气象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喜爱之情。
    B.乙文以游踪为线索,记叙了寻访蝴蝶泉的经过,展现其水清、树奇、蝶美的特点。
    C.“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D.大树下有一泓泉水,东面小树下也有一个小泉,二泉形如蝴蝶,这是蝴蝶泉得名缘由。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
    【考点】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D
    (2)C
    (3)D
    (4)①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所以招引着同类前来,不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
    【分析】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向南走二里,经过第二个峡谷的南边,有村庄在大路的右边,名叫波罗村。在西边的山脚下有蝴蝶泉这样的异景,我听说这事已经很久了,直到现在才得到当地人的指点,于是(我)让仆人挑着担子,先前往三塔寺,(投宿)何巢阿所住宿的僧舍。而我独自从村子南边往西山脚疾行。
    走了半里,看见淙淙流动的清泉,沿着它逆流朝西边走了半里,就到了山脚下。(在云南苍山神摩山麓)有一棵一个人合抱这么粗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的小洞中涌出向东流去,(泉水)清澈如镜。东面不远处,又有一棵小树,树下也有一个小泉,也自树的根部向东流去。两眼泉汇合成一丈见方的池沼,这就是刚才逆流的上游了。泉上这棵大树每年农历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不一样的,那成千上万的真蝴蝶又须尾相衔,从树顶倒着悬挂而下,直垂至水面,五彩缤纷,络绎不绝。
    游人都从那个月开始,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过了农历五月才停歇。我在广东西边的三里城,陆参戎就告诉我蝴蝶泉令人惊异的地方,而现在时间太早,还没有开花。向当地人询问,有人说,蝴蝶是花变化而成的,有人说是因为花的形状和蝴蝶相似,所以引来了同类,不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啊。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已经/动词,停止。
    B.副词,有时/代词,有的人。
    C.动词,如/连词,因为。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泉上这棵大树每年农历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泉上大树”写大树位置,“当四月初即发”写大树的开花时间,“花如蝴蝶”写花朵的形状,“须翅栩然”具体描写花形如同蝴蝶的样子,分别断开。故断句: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BC.正确。
    D.有误,“二泉形如蝴蝶,这是蝴蝶泉得名缘由”错误,结合【乙】文最后一段“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可知,对于蝴蝶泉的得名缘由有两种说法,没有定论。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①重点词语有:之,的。时,时候。素湍,白色的急流。句意: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重点词语有:故,所以。类,同类。句意:所以招引着同类前来,不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
    答案:
    (1)D
    (2)C
    (3)D
    (4)①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所以招引着同类前来,不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4.阅读回答问题。
    楚太子养枭①
    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翼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
    【注释】①枭:一种外形似猫头鹰的猛禽。
    (1)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以梧桐之实养枭/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B.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以人废言
    C.食何与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卒为李园所杀/卒为众人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
    (3)你从这个故事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考点】寓言神话;一词多义;文言断句;迁移拓展.
    【答案】(1)D
    (2)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
    (3)①用人要用有用之人。
    ②事物的本质难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分析】参考译文:
    楚国太子用梧桐的果实喂养猫头鹰,并希望它像凤凰那样鸣叫。春申君说:“这是猫头鹰,有天生的习性,不可能改变,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朱英听了这话,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猫头鹰是不可能用食物改变它的特性而成为凤凰的,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而你却宠爱并给予他们高位,把精美的食物给他们吃,把珠履赠给他们穿,希望他们成为举国杰出之士报答你。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果实喂养猫头鹰并希望它像凤凰那样鸣叫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春申君仍不醒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果实/诚实。
    B.用/因为。
    C.句末语气词,呢/哪能。
    D.最终。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句意:而你却宠爱并给予他们高位,把精美的食物给他们吃,把珠履赠给他们穿,希望他们成为举国杰出之士报答你。故断为: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
    (3)本题考查谈启示。
    结合春申君对门下的“狗偷鼠窃亡赖之人”赐予优待,寄以厚望,且不听劝告,结果“为李园所杀”,告诉我们:要善于识别人才,用人要用有用之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结合“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分析可知,事物的本质难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答案:
    (1)D
    (2)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
    (3)①用人要用有用之人。
    ②事物的本质难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5.阅读下面两篇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水经注校证》)
    文本二
    路口至双溪桥,乱石如屏簇,有两山相对,各有一溪出焉,并流至桥下。石堑深数十丈,窈然沉碧,飞湍喷雪,奔出桥外则入岭蔚①中。可数十步,两溪合为一,以投大壑,渊渟凝湛②,散为溪滩。滩中悉是五色及白质青章石子,水色曲尘③,与石色相得,如铺翠锦,非摹写可具。朝日照之,则有光彩发溪上,倒射岩壑。
    (节选自范成大《峨眉山行记》,有删减)
    【注释】①岭蔚:高大的山岭。②渊渟凝湛:潭水积聚,深湛清澈。③曲尘:淡黄色。
    (1)下列对两个文本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隐天蔽日”中的“隐”是“遮蔽”的意思,写出了高大巍峨、遮蔽天日的特点。
    B.“虽乘奔御风”中的“虽”是“即使”之意,从侧面写出三峡夏季水流速度快的特点。
    C.“哀转久绝”中的“哀转”指猿猴叫声凄凉婉转,渲染了秋天肃杀凄清的特点。
    D.“飞湍喷雪”中的“喷”有“喷射”之意,写出飞流喷涌而下的急速和落差大。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文本一第三段是如何写出春冬之时三峡的美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两篇文本都写了水,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山水游记.
    【答案】 (2)到了夏天,江水漫过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3)①动静结合写景。“素湍”“回清”“悬泉瀑布”是动态景物,“绿潭”“倒影”“绝?”“怪柏”是静态景物,动静相衬,突出春冬之时的三峡充满趣味。②色彩相映写景。“素”来形容湍急的水流,写出春天江水的特点;“绿”字既写出潭水的深,也写出潭水的沉静。③变化观察角度写景。“绝?”“怪柏”“悬泉瀑布”是仰视看到的景物,“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看到的景物,有高有低,有俯有仰,写出三峡春冬景色的生机盎然。
    (4)内容上:文本一写了三峡四季水的特点,突出夏季水流湍急,春冬水流和缓清幽,秋季凄清哀婉的特点。文本二描绘了一次出游中见到的峨眉山双溪的景象,突出双溪落差大潭水清澈的特点。文本一是地理学著作,是为《水径》作注的,所以重在描绘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文本二是一篇游记,着重突出自己出游的所见所感。
    【分析】参考译文:
    (文本一)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文本二)路口至双溪桥这一段,乱石像屏风簇拥,桥的远处有两山相对,各有一溪从山上流出,在桥下并列而流。石堑深达几十丈,幽深碧绿,飞流像喷雪一般,奔出桥外就流入山岭中。大约几十步远,两溪合并为一条,注入大沟壑中,潭水积聚,深湛清澈,成为溪滩。滩中全是五彩的白底青花的石子,水色为淡黄色,与石色相得益彰,像铺满了翠锦,用文学难以完全描述。朝阳照在溪上,就会有光彩发出,映射到岩石沟壑上。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这是从正面描写三峡夏季水流速度快的特点,不是侧面;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襄,冲上、漫上;陵,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句意:到了夏天,江水漫过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3)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文本一第三段写了春冬之时三峡的美。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知,作者描绘了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素”“绿”两种色彩相映,写出了水流湍急、潭水静深的特点;“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有静景也有静景,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细致描绘了春冬时节三峡两岸的景色,“清荣峻茂”言简意赅点明四种景致的特点;“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看到的景物,“绝?”“怪柏”“悬泉瀑布”是仰视看到的景物,作者运用了多种观察角度,写出三峡春冬景色的生机盎然;作者在本段结尾以“良多趣味”四字直抒胸臆,表达对三峡春冬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文本一中写了三峡的水。根据“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三峡夏季水流湍急、水势浩大;根据“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水和缓、清澈的特点;根据“林寒涧肃”可知,写出了三峡水秋季凄清哀婉的特点。文本二中,根据“石堑深数十丈,窈然沉碧,飞湍喷雪”“两溪合为一,以投大壑,渊渟凝湛”,可知写了峨眉山的双溪水落差大、潭水清的特点。文本一为《水经》作注的,侧重说明,因此写了三峡各个季节的水不同的特点,让读者有全面的认识。文本二是游记,是作者的所见与所感,着重突出作者游览时见到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
    答案:
    (1)B
    (2)到了夏天,江水漫过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3)①动静结合写景。“素湍”“回清”“悬泉瀑布”是动态景物,“绿潭”“倒影”“绝?”“怪柏”是静态景物,动静相衬,突出春冬之时的三峡充满趣味。②色彩相映写景。“素”来形容湍急的水流,写出春天江水的特点;“绿”字既写出潭水的深,也写出潭水的沉静。③变化观察角度写景。“绝?”“怪柏”“悬泉瀑布”是仰视看到的景物,“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看到的景物,有高有低,有俯有仰,写出三峡春冬景色的生机盎然。
    (4)内容上:文本一写了三峡四季水的特点,突出夏季水流湍急,春冬水流和缓清幽,秋季凄清哀婉的特点。文本二描绘了一次出游中见到的峨眉山双溪的景象,突出双溪落差大潭水清澈的特点。文本一是地理学著作,是为《水径》作注的,所以重在描绘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文本二是一篇游记,着重突出自己出游的所见所感。
    【点评】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6.阅读回答问题。
    荆人涉水
    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③。 , , , ,军惊而坏都舍④。向其先表之时可导⑤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②表:动词,测量后做标记。“循表而夜涉”中的“表”作名词,标记。③澭(yōng)水:古河名。④坏都舍:大房子倒坍。⑤导:通过。
    (1)为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B
    ①循表而夜涉
    ②澭水暴益
    ③溺死者有千余人
    ④荆人弗知
    A.①④②③
    B.②④①③
    C.③④①②
    D.④②③①
    (2)荆人涉水失败的原因是: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用文中原句填写)
    【考点】寓言神话;内容理解.
    【答案】(1)B
    (2)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分析】参考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灕水的深浅并做好标记。(后来)灕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照之前的标记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受到惊吓,士兵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坍一样。原先做好标记的时候,本是可以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记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循表而夜涉”意思是:依然按照之前的标记在黑夜渡河。
    ②“澭水暴益”意思是:(后来)灕水突然上涨。
    ③“溺死者有千余人”意思是:结果淹死一千多人。
    ④“荆人弗知”意思是:楚人不知道。
    ②句“澭水暴益”点明突发的情况,正因为④句“荆人弗知”,于是①句“循表而夜涉”,导致出现③句“溺死者有千余人”这一情况;故排为:②④①③。
    故选:B。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可知,按照原先做好的标记本可以过河,但是现在河水暴涨,水位升高,按照原来的标记,就无法过河,导致过河失败;用原文回答即“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答案:
    (1)B
    (2)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7.中华自古多君子,流芳千古大丈夫。同学们选取下面两篇文章,发布在专题论坛上。读过文章后,同学们感受颇深,纷纷跟帖回应。请你在比较思辨中,补充相关内容。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三章)
    【乙】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脚上拖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考点】治国谋略;文言实词;内容理解.
    【答案】(1)正大 (2)光明的大道 (3)遵从、遵循(4)rǔ (5)guàn
    (6)反问 (7)否定(或反对、或不屑和鄙视) (8)陈述
    (9)真正,确实(10)教导、训诲
    (11)理由:①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②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
    【分析】【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乙】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解答】(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要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替、换”,在翻译句子时也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掌握了这些要点以后,翻译时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再根据“抓关键词连整句”的方法去翻译整个句子。
    句意: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正,正大。大道,光明的大道。由,遵从、遵循。
    (4)——(5)本题考查字音。
    “女”同“汝”,意思是“你”,读音为rǔ。
    丈夫之冠也:意思是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读作“guàn”,做动词,意思为行冠礼。
    (6)——(8)本题考查情感态度和语气。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意思为: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焉”意为:怎么,哪里。据此分析可知,该句用的是反问语气。结合下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该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公孙衍、张仪的妾妇之道是持否定、反对、不屑、嘲讽的态度。
    “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意思为: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为陈述语气,表明自己宁可饿死也不要接受别人侮辱性施舍的决心。
    (9)——(10)本题考查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平时也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岂不诚大丈夫哉”句意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的意思是:真正,确实。“心悦诚服”的意思为: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诚”也是“真正、确实”的意思。“父命之”的意思为:父亲给予训导。再结合字源中间是一个人在说话,可知“命”的意思是:教导、训诲。
    (11)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理解。
    ⑪结合乙文“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曾子说的话的意思是: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可知,曾子也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但是再结合乙文“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知,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已经获得了尊严,是可以接受食物的,因此曾子认为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
    答案:
    (1)正大 (2)光明的大道 (3)遵从、遵循(4)rǔ (5)guàn
    (6)反问 (7)否定(或反对、或不屑和鄙视) (8)陈述
    (9)真正,确实(10)教导、训诲
    (11)理由:①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②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8.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描写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议论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闲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仙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考点】一词多义;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B
    (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闲 仙
    【分析】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位于主谓之间,取独。
    B.都是判断动词。
    C.和/欣赏。
    D.寻找/不久。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句意: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重点词:盖,原来是。句意: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①甲文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和乙文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都使用了描写的手法,甲文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乙文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是作者的议论。
    ②由乙文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可知,《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由甲文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句可知,《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
    答案:
    (1)B
    (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闲 仙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振之,字而强,慈谿人。性刚方,敦学行,乡人严重之。崇祯初,举于乡,以教谕迁鄢陵知县。十四年十二月,李自成陷许州。知州王应翼被害,都司张守正,乡官魏完真,诸生李文鹏、王应鹏皆死,自许州以南无坚城。有奸人素通贼,言城小宜速降,振之怒叱退之。典史杜邦举曰:“城存与存亡与亡人臣大义,公言是。”振之乃与集吏民共守。贼大至,城陷,振之秉笏①坐堂上。贼索印,不与,缚置雪中三日夜,骂不绝口,乱刃交下乃死。初,振之书一小简,藏箧②中,每岁元旦取视,辄加纸封其上。及死,家人发箧,乃“不贪财、不好色、不畏死”三语也,其立志如此。赠光禄寺丞。邦举,富平人。许州被屠,鄢陵人恟惧③,守者或遁走,邦举捕得之,斩以徇④。及城陷,自成欲降之,邦举骂曰:“朝廷臣子,岂为贼用!”贼抉其舌,含血喷之,遂遇害。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一》,中华书局2015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以记事。②箧(qiè):小箱子。③恟(xiōng)惧:恐惧。④徇(xùn):巡行示众。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下面是“发”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填写义项。
    ① 表现,显露,流露
    ② 打开,开启
    (3)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朗读停顿,画两处。
    城 存 与 存 亡 与 亡 人 臣 大 义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有奸人素通贼,言城小宜速降,振之怒叱退之。
    (5)按孟子的标准,文中的刘振之、杜邦举堪称“大丈夫”。请结合选文分析。
    【考点】人物传记;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D
    (2)①表现,显露,流露;②打开,开启。
    (3)城存与存/亡与亡/人臣大义。
    (4)有奸邪小人向来与贼人勾结,(他)说鄢陵城小应当尽快投降,刘振之生气地将他斥退。
    (5)孟子认为,能坚守仁礼义,不会为富贵、贫贱、威武所动摇改变的人是大丈夫;文中的刘振之、杜邦举在李自成攻陷许州时,坚守正义,视死如归,做到了“威武不能屈”,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
    【分析】参考译文
    刘振之,字而强,浙江慈溪人。性情刚毅,致力于学习和道德修养,乡人都敬重他。崇祯初年中举,从教谕升鄢陵知县。崇祯十四年十二月,李自成攻陷许州。知州王应翼被杀害,都司张守正,乡官魏完真、生员李文鹏、王应鹏都死了。自许州以南无能坚守之城。有奸人平时与李自成相通,扬言许州城小,以速降为好,振之愤怒地骂走了这个人。典史杜邦举表示:“城池存在,就与它一起存在,城池消亡就同它一起死亡,这是做人臣的大义所在,您说的很对。”刘振之与官员和百姓一起防守许州。李自成的义军到了,城被攻破,刘振之持着笏板坐在公堂上面。义军要他交出官印来,振之不给,被捆绑置在雪中三日三夜,仍骂口不绝,最后被乱刀杀死。刘振之曾经写了一张字条,藏在一个小书箱内,每年元旦取出来看一下,看后又放进书箱并加上封条。刘振之死后,家人把书箱打开,取出字条,上面写着“不贪财、不好色、不畏死”三句话,表示其志向。朝廷赠刘振之光禄寺丞。杜邦举是富平人,许州被屠城的时候,鄢陵的人很害怕,守城的人有的逃跑,被杜邦举抓获,杀掉之后巡行示众。等到城池被攻陷,李自成想让他投降,杜邦举骂着说:“我是大明朝廷的臣子,怎能被乱臣贼子使用。”义军割了他的舌头,杜邦举把满口鲜血喷向刽子手,于是被杀害。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正直/方圆;
    B.从/如果;
    C.写/信;
    D.被/被。
    故选:D。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发:表现,显露,流露。
    ②句意为:家里人打开箱子。发:打开,开启。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城池存在,就与它一起存在,城池消亡就同它一起死亡,这是做人臣的大义所在”,“城存与存”主谓结构,应在“存”后停顿;“亡与亡”主谓结构,应在“亡”后停顿。故划为:城存与存/亡与亡/人臣大义。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素,平常,平素;贼,对李自成起义军的蔑称;宜,应该;速,马上,立刻;退,使动用法,使……退。之:代奸人。句意为:有奸邪小人向来与贼人勾结,(他)说鄢陵城小应当尽快投降,刘振之生气地将他斥退。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孟子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一个人即使再富贵也必须有节制,不能做过分的事情;(也可以解释面对权势富贵的诱惑依然能不失去本心)“贫贱不能移”,一个人不能因为贫困卑贱的处境而改变自己坚强的意志;“威武不能屈”,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或在自己在威武时也不能做理亏的事。根据选文“贼大至,城陷,振之秉笏坐堂上。贼索印,不与,缚置雪中三日夜,骂不绝口,乱刃交下乃死”和“及城陷,自成欲降之,邦举骂曰:‘朝廷臣子,岂为贼用!’贼抉其舌,含血喷之,遂遇害”可知,刘振之、杜邦举都是在李自成攻陷许州时,面对义军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符合孟子“威武不能屈”的标准,因此,刘振之、杜邦举堪称“大丈夫”。
    答案:
    (1)D
    (2)①表现,显露,流露;②打开,开启。
    (3)城存与存/亡与亡/人臣大义。
    (4)有奸邪小人向来与贼人勾结,(他)说鄢陵城小应当尽快投降,刘振之生气地将他斥退。
    (5)孟子认为,能坚守仁礼义,不会为富贵、贫贱、威武所动摇改变的人是大丈夫;文中的刘振之、杜邦举在李自成攻陷许州时,坚守正义,视死如归,做到了“威武不能屈”,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2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②而揶揄③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堵:墙。②睨:斜着眼睛看。③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④纵:放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惩山北之塞 苦于
    ②聚室而谋 家
    ③老人自缚于树 捆
    ④但见杨双膝跪地 只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4)【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
    【乙】文给你的启示是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①苦于;②家;③捆;④只。
    (2)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3)①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小的土丘都不能削减,能把王屋和太行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②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架势,挥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4)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分析】参考译文: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十的北边。”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谷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卖蒜老叟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解答】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②句意:集合全家人商量。室:家。
    ③句意: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缚:捆。
    ④句意: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但:只。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意思为:(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拔其拳”是句子状语,应断开;“已夹入老人腹中”是句子谓语,应断开;“坚不可出”是句子补语,应断开。故断句为: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字词:以,凭借;君,你;之,助词,“的”;曾,连,尚且;损,削减;如……何,能把……怎么样?句意: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小的土丘都不能削减,能把王屋和太行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②重点字词:故,特意;取势,摆好架势;于,在;奋,挥起;击,打;之,代词,指老人。句意: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架势,挥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4)本文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愚公移山》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卖蒜老朽》写的是一个以卖大蒜为业的老人,他职业虽然普通,但有着神奇的能力的故事。
    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有一些人夸奖你,你就以为自己当世无双了。要时刻虚心求教,不要目中无人。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可骄傲自大,要时刻记住只有不断努力才会战胜别人。
    答案:
    (1)①苦于;②家;③捆;④只。
    (2)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3)①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小的土丘都不能削减,能把王屋和太行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②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架势,挥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4)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填写文字)
    ①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查阅词典:
    a墙壁;石壁。
    b陡直。
    c营垒。
    d边。
    壁: 营垒
    ②城中人悉被黄纸甲
    通假字
    被: 同“披”,穿着
    ③洞胸而坠
    参考词典的如下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洞:打洞。
    洞: 洞穿,刺穿,穿透
    A.而山不加增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且焉置土石
    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年且九十
    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①荷担者三夫
    荷:
    肩负、扛
    ②何苦而不平
    苦:
    愁苦,指担心
    ③鲁公治园
    治:
    修建
    ④或曰
    或:
    有的人
    A.余闻之已久
    惧其不已也
    B.或王命急宣
    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
    C.不以疾也
    或言以花形相似
    D.亦漱根而出
    夫环而攻之
    小君同学 楼主
    1楼 2023﹣01﹣10
    【乙】文中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与【甲】文中孟子“贫贱不能移”的观点是否矛盾?
    追梦少年♥
    2楼 2023﹣01﹣10
    矛盾!嗟来之食,是一种蔑视他人心中气节准则的行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食。曾子的观点违背了孟子大丈夫的标准!
    暖心向阳:支持你!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1) 正大 ,(2) 光明的大道 ;第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得志的时候,(3) 遵从、遵循 ;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第三个标准中的“贫贱不能移”与曾子语中的“可食”矛盾。
    樱落~嫣笑
    3楼 2023﹣01﹣10
    我认为不矛盾,黔敖已经向齐人道歉了!
    ~忘忧草:试问,别人侮辱了你,再给你点好处,你会接受吗?这与“往之女(nǔ)家,必敬必戒”的“妾妇之道”有什么区别呢?
    小君同学 楼主:“女”同“汝”,读音应该是(4) rǔ 。根据文意推测读音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哦!再如:“丈夫之冠也”中,“冠”作动词用,读音是(5) guàn 。
    ~忘忧草:受教!
    那年夏永恒
    4楼 2023﹣01﹣10
    @~忘忧草:说得好!当景春提出“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哉?”这一观点时,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用(6) 反问 的语气,表明孟子对于公孙衍、张仪的“妾妇之道”持(7) 否定(或反对、或不屑和鄙视) 态度。
    ~忘忧草:对!不同的语气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感情。“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齐人用(8) 陈述 的语气,表明自己宁可饿死也不要接受别人侮辱性施舍的决心。
    一路追光
    5楼 2023﹣01﹣10
    @那年夏永恒:“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哉?”中“诚”是什么意思?
    那年夏永恒:亲,可以运用成语印证法哦!这句中的“诚”和“心悦诚服”中的“诚”意思都是(9) 真正,确实 。文言文中解释实词的意思,还可以用字源推测法。如:“父命之”中的“命”,就可根据其字源,解释为(10) 教导、训诲 。
    考场中的我
    6楼 2023﹣01﹣10
    @小君同学 楼主:我的观点是不矛盾,理由是(11) ①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②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A.性刚方
    方七百里
    B.自许州以南无坚城
    自非亭午夜分
    C.振之书一小简
    与朱元思书
    D.岂为贼用
    天子为动
    相关试卷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1寒假作业(作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11寒假作业(作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11寒假作业作文原卷版docx、11寒假作业作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06寒假作业(名篇名句默写)-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06寒假作业(名篇名句默写)-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6寒假作业名篇名句默写原卷版docx、06寒假作业名篇名句默写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专题(全国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