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01
    2024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02
    2024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03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 10 分,阅读70分,写作7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 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治之于未乱(《〈老子〉四章》)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3)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 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面是在某公司年会上听到的四句话,其中用语恰当的一句是( )
    A. 王总的讲话抛砖引玉,下面请其他人发言。
    B. 一年来大家给了我许多帮助,我不胜感激。
    C.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
    D. 公司的庆典活动将于下月举行,敬请期待。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大博物馆计划”,将构建“3+X”新发展格局,打造博物馆“航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同时,上海博物馆将实施藏品扩增计划,助力上海加速迈向“博物馆之都”。
    ①预计2023年年底前后,东馆将建成开放
    ②其中,东馆展陈以常设展为主
    ③以人民广场馆、东馆、考古主题博物馆核心
    ④人民广场馆也将迎来整体更新改造升级
    ⑤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
    A. ③①④②⑤B. ①④③⑤②C. ①④②⑤③D. ③⑤①④②
    二、阅读70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漆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
    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
    (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会通物我》)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债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城诗说:“宁可食无内,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鱼乐之辩中,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是因为人与鱼别而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B. 庄子“知鱼之乐”是因为他凿通人与鱼之间的界限,与鱼会通合一、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纯粹的体验境界。
    C. “物化”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让人摆脱“对象化”对自在生命的束缚。
    D. 欣赏往往含有创造性,即使对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见也未必相同,因为个人情趣会影响所见之物呈现的形象。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感知外物,所以,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B. 庄子的“游鱼之乐”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都打破了自我与对象的界限,将个人的主观经验转移到对象上。
    C.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
    D. 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人在与物的往复回流过程中,往往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润。
    5. 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
    A. 唐代诗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B. 清代画家石涛曾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C. 唐代诗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后,返归洛阳修心养性,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
    D. 宋代沈括在高度赞扬王维所画的“雪中芭蕉”时,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
    6.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7. 苏轼点评文与可的竹画:“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文与可竹画“无穷出清新”的原因。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扫地人
    梅子涵
    ①我是写过扫地工的,忍不住又想写,这回写的是老董。他是小区这几年的一个扫地工,扫的区域也是我住的这一块。几年前是另外一个山东人,后来离开了,现在是老董。
    ②老董是苏北人。他扫地的扫把很大,但是人瘦弱、矮小,所以他几乎和他手中的扫把一般高矮。他很是用力,扫得“唰-唰-唰-唰”,以前的山东师傅也是一样,他们都是认真的工作者、扫地人。我总能看见他。有的时候没看见人,但是听见“唰-唰-唰-唰”,就知道是他在扫地。
    ③他专心得很。不东张西望,甚至你喊他,他也只是稍微抬抬头。他只看着地上,挥动手,移动脚,走得不急不躁。仔细看着他,会油然觉得,扫地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扫着地上的从早到晚,日月时光由他度过,辛苦也安心,干干净净,夜晚的睡眠应当可以很深沉,春眠不觉晓,冬眠不觉冻,一年四季。
    ④他的背有些驼了。他以前是在小区北面那一块扫,再以前是在别的小区扫,他离开苏北老家已经蛮久了,蛮久时间不干农活了,六十多岁了,住在马路对面不远的出租房里……这些都是他断断续续告诉我的。
    ⑤我在路上遇见他,会和他说说话,问问他东和西,他就断断续续告诉我这些南和北。他喊我老师,声音的末梢都是微微扬起,那是一种和我渐渐熟悉的亲近,也含着尊敬。他一定也感觉得出我尊敬他,我有时喊他董师傅,有时喊他老董。开始的时候,想送两块糕点给他吃,却会犹豫,怕他会认为我是自己不吃的才给他,所以就很认真地说,董师傅,吃块糕点吧,休息一下,味道很好的。甚至是我边吃着,边把给他的那份递给他,这样就看得出我们吃的是一样的,“一样的”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确是一样的,虽然我当老师,他扫地。
    ⑥我问他喝茶吗?想送他些茶叶,让他泡好了放在工具车上。但是他说不喝茶,只喝水,所以后来我给他糕点时就说:“老董,你喝下午水的时候吃吧。”没有说下午茶。他已经熟悉我幽默里的心意了,说,嗯哪,谢谢了。
    ⑦其实,当我们说着是“一样的”时候,心里、意识里还是有着些“不一样”。如果真的原本就觉得一样,那为什么还要强调呢?很多的“一样”“应该”都是在远方,人性的完美尤其在远方,只能是我们自己半小步、一小步认真地去接近。
    ⑧老董嘴上总叼着一支烟,手握着扫把,烟云袅袅,全飘在脸上。我不知这个香烟有什么好抽的,“老董,你老叼着一支烟,眼睛睁得开啊?你倒是说说,抽这个有啥意思?”他说:“习惯了。”我就告诉他,我下过乡,当过知青,他说,他们老家也有知青,就是知识青年不是么?我说是的,我当过知识青年。我告诉他,我当知识青年时也抽过香烟,是下乡第一天晚上抽的。那个晚上,我把箱子里带着的《资本论》拿出来看,翻开书页,就想,抽根香烟吧。我觉得看《资本论》的时候抽根香烟会很有水平。我从上海带了一包海鸥牌香烟。那时,香烟凭票购买,一家人家一个月买不了几包。大前门和飞马牌都是不带海绵嘴的,凤凰牌和海鸥牌带海绵嘴,我偷偷带了一包海鸥牌。我点燃了香烟,看着自己的右手,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呢,还是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样子比较老练,有水平。可是这时闻到了烧焦的味道,扭头一看,帐子被烧了一个洞!
    ⑨那是一顶新帐子,我慌慌张张掐灭了香烟,把它扔到窗外。窗外是一条小河,里面养着不少鱼,河水很清,我喜欢蹲在石板上洗脸,有的时候不用井水,而是用河水刷牙,觉得那是浪漫主义。往河里扔烟头的时候,正好有一条鱼跃出水面,声音很响,把夜晚的宁静撕了开来,立刻,又合拢了。很年轻的时候,脑子里全是这些天真的美好,常常不着调,乱七八糟,有些滑稽,但旋律很悠扬。
    ⑩我说着这些情节的大意,老董听着,他戴着眼镜,眼镜斜挂下来。我对他说:“老董,从那以后,我就不抽烟了。”我说:“香烟有什么好抽?”他说:“习惯了。”我在说的时候,没有把《资本论》的书名隐去,也没有问他知不知道那本书,那样问不好,反正他听得笑嘻嘻,我对他说:“你以后少抽一点烟,不要老是叼着,把脸熏黑了,你老婆不要你了!”他嘿嘿笑:“我老婆也抽。”其实那时,我根本读不懂《资本论》,只是很要上进的,装得有水平。他继续去扫地了,“唰-唰-唰-唰”。
    ⑪天气特别好,我正坐在阳台上,想写出这个文章的结尾。听见了“唰-唰-唰-唰”的声音,站起身看,老董正从小路的西面扫过来,小路在两排树的中间,号称林中小道。老董低着头,嘴上叼着烟,每一“唰”都凝神。我很想喊他,而心里想的是,每天都这样扫,重复的动作,重复的平静,他的心里想的都是一些什么呢?
    ⑫我们实在都是不那么知道的,正像他也不会知道我,能看见的只是门前屋后每天都干干净净。可是又总是有人把垃圾扔在干干净净的路上,而且他们的头都是昂得高高的,装成蛮高贵的样子,所以难道真的一样吗,还是真的不那么一样?
    ⑬我不是想要讨论一样不一样,只是说了一点扫地老董的事,他扫把下的“唰-唰-唰-唰”,一年四季平凡的干净声音。干净是不容易的。
    8. 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
    9. 有人认为,第⑧⑨段写我抽烟之事与老董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给出判断且说明理由。
    10. 文中多次出现“唰-唰-唰-唰”一句,赏析其在构思上的妙处。
    11. 赏析标题“扫地人”的丰富内涵。
    (三) (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送孙十尉温县
    钱起
    飞花落絮满河桥,千里伤心送客遥。
    不惜芸香①染黄绶②,惟怜鸿羽下青霄。
    云衢有志终骧首③,吏道无媒且折腰。
    急管繁弦催一醉,颓阳不驻引征镳。
    【注】①芸香:指书香。②黄绶:黄色的印带,用来代指小官,这里指孙十将赴任的温县县尉。③骧首:抬头,指意气风发。
    12.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花落絮”点明了送别时令。
    B. “千里”写出孙十赴任路途遥远
    C. “急管繁弦”写音乐演奏的杂乱。
    D. “征镳”指纵马踏上赴任的路程。
    13.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绚丽飘逸B. 豪迈雄奇C. 清新明快D. 深沉婉转
    14. 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四)(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①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②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②,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③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③。”
    ④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率:行走。②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③宰:家臣,总管。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安有伯夷、叔齐( ) (2)使尔多财( )
    16. 文章划线句中的“贬”的正确译义应为( )
    A 贬低B. 贬谪C. 降低D. 挖苦
    17. 用“/”为划线句断句。
    夫 子 之 道 至 大 也 故 天 下 莫 能 容 夫 子 夫 子 盖 少 贬 焉
    18. 第③段画线句反映了孔子对颜回怎样的心情( )
    A. 担忧B. 欣赏C. 羡慕D. 嘲讽
    19. 请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20. 为什么孔子从三个人中选择了子贡出使楚国,而不是另外两个人?
    (五) (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耕堂记
    (宋)叶适
    ①“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②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而隐诸方寸之小,无惭焉可也,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③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词语是( )
    A. 以B. 而C. 于D. 诸
    22. 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3. 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像这样由此达到的功用思想,对人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B. 像这样由此产生的和谐氛围,对葛君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C. 至于由此带来的实际的功用,对葛君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D. 至于留耕堂留给后代的启发,对人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24. 评价“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思想意义。
    三、写作70分
    25. 有人认为,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东华致远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评估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 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治之于未乱。(《〈老子〉四章》)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3)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为之于未有 ②. 质胜文则野 ③. 文胜质则史 ④. 仁以为己任 ⑤. 死而后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史”“己”“已”等。
    2. 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面是在某公司年会上听到的四句话,其中用语恰当的一句是( )
    A. 王总的讲话抛砖引玉,下面请其他人发言。
    B. 一年来大家给了我许多帮助,我不胜感激。
    C.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
    D. 公司的庆典活动将于下月举行,敬请期待。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大博物馆计划”,将构建“3+X”新发展格局,打造博物馆“航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同时,上海博物馆将实施藏品扩增计划,助力上海加速迈向“博物馆之都”。
    ①预计2023年年底前后,东馆将建成开放
    ②其中,东馆展陈以常设展为主
    ③以人民广场馆、东馆、考古主题博物馆为核心
    ④人民广场馆也将迎来整体更新改造升级
    ⑤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
    A. ③①④②⑤B. ①④③⑤②C. ①④②⑤③D. ③⑤①④②
    【答案】2. B 3. 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抛砖引玉”用语不得体。该词比喻用自己先发表的粗浅、不成熟的观点或文章去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或佳作,一般用于自谦,此处用来形容王总的话不合适。
    B.“不胜感激”感激、感谢,表示非常敬意,正确。
    C.“聆听”用语不得体。该词意为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谦辞,此处用来形容观众听自己的话,谦敬不分。
    D.“敬请期待”侧重对某事或某人即将到来但还未到来的心情,期待下月举行的庆典活动应用敬请关注。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通读语段,本题中陈述对象是“大博物馆计划”,句③“以人民广场馆、东馆、考古主题博物馆为核心”是衔接句中的总括句,故③排在首位,排除BC;
    句①“预计2023年年底前后,东馆将建成开放”,句②“其中,东馆展陈以常设展为主”和句④“人民广场馆也将迎来整体更新改造升级”是对分馆的介绍,应排在句⑤“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的后面,故句⑤应放在句③后,排除A。
    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漆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
    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
    (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会通物我》)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债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城诗说:“宁可食无内,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鱼乐之辩中,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是因为人与鱼别而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B. 庄子“知鱼之乐”是因为他凿通人与鱼之间的界限,与鱼会通合一、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纯粹的体验境界。
    C. “物化”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让人摆脱“对象化”对自在生命的束缚。
    D. 欣赏往往含有创造性,即使对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见也未必相同,因为个人情趣会影响所见之物呈现的形象。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感知外物,所以,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B. 庄子的“游鱼之乐”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都打破了自我与对象的界限,将个人的主观经验转移到对象上。
    C.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
    D. 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人在与物的往复回流过程中,往往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润。
    5. 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
    A. 唐代诗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B. 清代画家石涛曾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C. 唐代诗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后,返归洛阳修心养性,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
    D. 宋代沈括在高度赞扬王维所画的“雪中芭蕉”时,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
    6.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7. 苏轼点评文与可的竹画:“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文与可竹画“无穷出清新”的原因。
    【答案】3 A 4. B 5. D
    6. 材料一首先由“庄子游鱼之乐”提出了“会通万物”的美学思维,然后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否定了鱼乐之辩解中庄子的观点,最后阐明了游鱼之乐是一种“会通合一”“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

    7. 文与可竹画能“无穷出清新”是因为他作画时达到一种“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的创作境界,即以诗意的眼光来作画,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创作时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会通物我(或“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从而,摆脱“对象化”的束缚,展现生命的自在。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过于绝对,脱离了原文中“若从理性角度看”、“从科学角度看”、“从逻辑上看”等前提限制。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错误。从原文“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等处来看,“都会”“必然”过于绝对,推断无据。
    C.“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推断不当,原文为“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移情作用),不一定就能产生美感体验。
    D.“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不符文意,原文为“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可见陶冶性情并不是美感经验的目的。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D.沈括观点强调的是书画创作应当得意而忘形,重意而轻形,不属于“移情作用”的范畴。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把握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首先由“庄子游鱼之乐”提出了“会通万物”的思维,并点明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重要地位;然后将鱼乐之辩中惠庄二人的观点进行对比,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否定了庄子的观点;再由对游鱼之乐论辩中“知”这一关键点的分析,阐明了游鱼之乐体现的是一种兰会通合一风“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注意表述时要条理清晰,适当运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
    文与可竹画之所以能达到“无穷出清新”的境界,正是因为他作画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这符合材料一中的“会通物我”“物化”等观点,可先筛选出相关语句“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神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再紧扣题干将以上句子进行归类整合,可提炼出“诗意的眼光”“打破物我界限,实现会通物我(或“物化’)”、“摆脱‘对象化’束缚,展现生命自在”三个要点。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扫地人
    梅子涵
    ①我是写过扫地工的,忍不住又想写,这回写的是老董。他是小区这几年的一个扫地工,扫的区域也是我住的这一块。几年前是另外一个山东人,后来离开了,现在是老董。
    ②老董是苏北人。他扫地的扫把很大,但是人瘦弱、矮小,所以他几乎和他手中的扫把一般高矮。他很是用力,扫得“唰-唰-唰-唰”,以前的山东师傅也是一样,他们都是认真的工作者、扫地人。我总能看见他。有的时候没看见人,但是听见“唰-唰-唰-唰”,就知道是他在扫地。
    ③他专心得很。不东张西望,甚至你喊他,他也只是稍微抬抬头。他只看着地上,挥动手,移动脚,走得不急不躁。仔细看着他,会油然觉得,扫地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扫着地上的从早到晚,日月时光由他度过,辛苦也安心,干干净净,夜晚的睡眠应当可以很深沉,春眠不觉晓,冬眠不觉冻,一年四季。
    ④他的背有些驼了。他以前是在小区北面那一块扫,再以前是在别的小区扫,他离开苏北老家已经蛮久了,蛮久时间不干农活了,六十多岁了,住在马路对面不远的出租房里……这些都是他断断续续告诉我的。
    ⑤我在路上遇见他,会和他说说话,问问他东和西,他就断断续续告诉我这些南和北。他喊我老师,声音的末梢都是微微扬起,那是一种和我渐渐熟悉的亲近,也含着尊敬。他一定也感觉得出我尊敬他,我有时喊他董师傅,有时喊他老董。开始的时候,想送两块糕点给他吃,却会犹豫,怕他会认为我是自己不吃的才给他,所以就很认真地说,董师傅,吃块糕点吧,休息一下,味道很好的。甚至是我边吃着,边把给他的那份递给他,这样就看得出我们吃的是一样的,“一样的”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确是一样的,虽然我当老师,他扫地。
    ⑥我问他喝茶吗?想送他些茶叶,让他泡好了放在工具车上。但是他说不喝茶,只喝水,所以后来我给他糕点时就说:“老董,你喝下午水的时候吃吧。”没有说下午茶。他已经熟悉我幽默里的心意了,说,嗯哪,谢谢了。
    ⑦其实,当我们说着是“一样的”时候,心里、意识里还是有着些“不一样”。如果真的原本就觉得一样,那为什么还要强调呢?很多的“一样”“应该”都是在远方,人性的完美尤其在远方,只能是我们自己半小步、一小步认真地去接近。
    ⑧老董嘴上总叼着一支烟,手握着扫把,烟云袅袅,全飘在脸上。我不知这个香烟有什么好抽的,“老董,你老叼着一支烟,眼睛睁得开啊?你倒是说说,抽这个有啥意思?”他说:“习惯了。”我就告诉他,我下过乡,当过知青,他说,他们老家也有知青,就是知识青年不是么?我说是的,我当过知识青年。我告诉他,我当知识青年时也抽过香烟,是下乡第一天晚上抽的。那个晚上,我把箱子里带着的《资本论》拿出来看,翻开书页,就想,抽根香烟吧。我觉得看《资本论》的时候抽根香烟会很有水平。我从上海带了一包海鸥牌香烟。那时,香烟凭票购买,一家人家一个月买不了几包。大前门和飞马牌都是不带海绵嘴的,凤凰牌和海鸥牌带海绵嘴,我偷偷带了一包海鸥牌。我点燃了香烟,看着自己的右手,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呢,还是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样子比较老练,有水平。可是这时闻到了烧焦的味道,扭头一看,帐子被烧了一个洞!
    ⑨那是一顶新帐子,我慌慌张张掐灭了香烟,把它扔到窗外。窗外是一条小河,里面养着不少鱼,河水很清,我喜欢蹲在石板上洗脸,有的时候不用井水,而是用河水刷牙,觉得那是浪漫主义。往河里扔烟头的时候,正好有一条鱼跃出水面,声音很响,把夜晚的宁静撕了开来,立刻,又合拢了。很年轻的时候,脑子里全是这些天真的美好,常常不着调,乱七八糟,有些滑稽,但旋律很悠扬。
    ⑩我说着这些情节的大意,老董听着,他戴着眼镜,眼镜斜挂下来。我对他说:“老董,从那以后,我就不抽烟了。”我说:“香烟有什么好抽?”他说:“习惯了。”我在说的时候,没有把《资本论》的书名隐去,也没有问他知不知道那本书,那样问不好,反正他听得笑嘻嘻,我对他说:“你以后少抽一点烟,不要老是叼着,把脸熏黑了,你老婆不要你了!”他嘿嘿笑:“我老婆也抽。”其实那时,我根本读不懂《资本论》,只是很要上进的,装得有水平。他继续去扫地了,“唰-唰-唰-唰”。
    ⑪天气特别好,我正坐在阳台上,想写出这个文章的结尾。听见了“唰-唰-唰-唰”的声音,站起身看,老董正从小路的西面扫过来,小路在两排树的中间,号称林中小道。老董低着头,嘴上叼着烟,每一“唰”都凝神。我很想喊他,而心里想的是,每天都这样扫,重复的动作,重复的平静,他的心里想的都是一些什么呢?
    ⑫我们实在都是不那么知道的,正像他也不会知道我,能看见的只是门前屋后每天都干干净净。可是又总是有人把垃圾扔在干干净净的路上,而且他们的头都是昂得高高的,装成蛮高贵的样子,所以难道真的一样吗,还是真的不那么一样?
    ⑬我不是想要讨论一样不一样,只是说了一点扫地老董的事,他扫把下的“唰-唰-唰-唰”,一年四季平凡的干净声音。干净是不容易的。
    8. 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
    9. 有人认为,第⑧⑨段写我抽烟之事与老董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给出判断且说明理由。
    10. 文中多次出现“唰-唰-唰-唰”一句,赏析其在构思上的妙处。
    11. 赏析标题“扫地人”的丰富内涵。
    【答案】8. 示例1:作者认识到不管何种职业身份其本质相同,体现出作者认识上的转变过程,“其实”一词带有转折意味,突出作者对人性的完美的追求及自我省查激励之意。
    示例2:表现作者与老董的关系,虽然熟悉却仍然具有隔阂的事实;表现作者对与老董关系的深刻认识,流露出作者愧疚之情,是对人性深层思考后的表现。
    9. 我认为,不可以删去。第⑧⑨段写“我”抽烟之事衔接前文老董抽烟的画面;“我”当知识青年时偷偷抽香烟,故作老练自以为得意的抽烟姿势,并回忆扔香烟的静谧河水;这些内容体现年少时的我简单天真、烂漫纯真,凸显此时我的变化,引起自我反思;与尾句“干净是不容易的”形成呼应。
    10. 第一处的“唰-唰-唰-唰”形象地刻画了扫地工老董的人物形象;第二处的“唰-唰-唰-唰”从回忆拉回现实,由虚转实,文章层次推进鲜明;结尾处的“唰-唰-唰-唰”丰富文本主旨,引人深思。“唰-唰-唰-唰”一句多次出现,使文本各部分之间衔接顺畅,且强化突出作者对扫地人老董一年四季平凡的干净声音的内心触动。
    11. 表象义:指作者小区里扫地工老董,表达作者对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的赞美与尊敬;内涵义:在作者对扫地工自尊心的照顾与善意的幽默中,体现作者对彼此之间本质相同的平等的认识以及对人性完美追求的自省;通过贯穿全文的扫地工扫把的“刷刷”声,其重复动作背后凸显出一年四季的辛苦平凡与内心精神的纯净平静;与装高贵的人之间形成对比,流露作者对不善待、尊重他人的人的不满,有一定的批判意味,体现出作者对嘈杂社会中保持一份精神层面的干净简单、纯真浪漫的不易与理性深思。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其实”表示一种内容上的转折,有必要与上文加以比照,相关信息在第⑤段结尾,“甚至是我边吃着,边把给他的那份递给他,这样就看得出我们吃的是一样的,‘一样的’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确是一样的,虽然我当老师,他扫地”可见上文内容是“我”想给予扫地人以帮助,但又怕伤害他自尊心,可以想表现出“我”和老董的“一样”,通过“其实”一转,又强调我们不一样,引出下文的议论“如果真的原本就觉得一样,那为什么还要强调呢?很多的‘一样’‘应该’都是在远方,人性的完美尤其在远方,只能是我们自己半小步、一小步认真地去接近”,可见“我”要表达的是内心、意识里还是有不一样的感觉,所谓的一样,是一种刻意,为了尊重起见罢了,“我”希望自己能从心底里消除“不一样”的潜意识,从中可见“我”的愧疚之情,结构上第⑫段的议论和反思相照应:“我们实在都是不那么知道的,正像他也不会知道我,能看见的只是门前屋后每天都干干净净。可是又总是有人把垃圾扔在干干净净的路上,而且他们的头都是昂得高高的,装成蛮高贵的样子,所以难道真的一样吗,还是真的不那么一样?启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结合全文来分析,此题并非开放式,只能回答不可以删去。
    首先表达立场观点:我认,不可以删去。
    然后从人物塑造、结构情节(内容)、主旨思想、表达效果等多方面思考两段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结构(情节安排)上看:与老董的习惯爱好有关,照应上文“老董嘴上总叼着一支烟,手握着扫把,烟云袅袅,全飘在脸上。我不知这个香烟有什么好抽的,‘老董,你老叼着一支烟,眼睛睁得开啊?你倒是说说,抽这个有啥意思?’他说:‘习惯了’”,由老董的抽烟引发“我”的相关回忆和感悟,丰富文章内容,引发读者思考,也与后文第⑪段“老董低着头,嘴上叼着烟,每一‘唰’都凝神”相呼应。
    “我告诉他,我当知识青年时也抽过香烟,是下乡第一天晚上抽的”“那个晚上,我把箱子里带着的《资本论》拿出来看,翻开书页,就想,抽根香烟吧。我觉得看《资本论》的时候抽根香烟会很有水平。我从上海带了一包海鸥牌香烟。那时,香烟凭票购买,一家人家一个月买不了几包。……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样子比较老练,有水平。可是这时闻到了烧焦的味道,扭头一看,帐子被烧了一个洞!”,第⑧段写我抽烟之事不仅衔接前文老董抽烟的画面;写“我”当知识青年时偷偷抽香烟,附庸风雅的幼稚想法、故作老练自以为得意的抽烟姿势,却烧了新帐子;
    第⑨段“那是一顶新帐子,我慌慌张张掐灭了香烟,把它扔到窗外……我喜欢蹲在石板上洗脸,有的时候不用井水,而是用河水刷牙,觉得那是浪漫主义。往河里扔烟头的时候,正好有一条鱼跃出水面,声音很响,把夜晚的宁静撕了开来,立刻,又合拢了。很年轻的时候,脑子里全是这些天真的美好,常常不着调,乱七八糟,有些滑稽,但旋律很悠扬”,回忆扔香烟的静谧河水、自觉浪漫的生活,脑子里的各种想法……这些内容体现年少时的我简单天真、烂漫纯真,凸显成年后关于“一样”和“不一样”的复杂想法,可见此时“我”的世故、变化,引起自我反思;与结尾段”我不是想要讨论一样不一样,只是说了一点扫地老董的事,他扫把下的‘唰-唰-唰-唰’,一年四季平凡的干净声音。干净是不容易的”形成呼应,启发读者思考,生活中的我们本应简单些,只要本着一颗真心、善心、诚心,其余都可以简单纯粹些,切莫徒生太多没用的顾虑或想法,否则那就是庸人自扰之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构思妙处的能力。
    首先找出句子所在段落及语境,然后逐一分析构思妙处,可以从人物形象、内容表现,情节展开、主题表现等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其表达效果。
    人物塑造方面:第②段,“老董是苏北人。他扫地的扫把很大,但是人瘦弱、矮小,所以他几乎和他手中的扫把一般高矮。他很是用力,扫得‘唰-唰-唰-唰’,以前的山东师傅也是一样,他们都是认真的工作者、扫地人。我总能看见他。有的时候没看见人,但是听见‘唰-唰-唰-唰’,就知道是他在扫地”,可见这里的两处“唰-唰-唰-唰”形象地刻画了扫地工老董的人物形象,他工作卖力、恪尽职守、认真坚持、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突出人物性格;
    情节安排方面:第⑩段“我说着这些情节的大意,老董听着,他戴着眼镜,眼镜斜挂下来。我对他说:‘老董,从那以后,我就不抽烟了。’……其实那时,我根本读不懂《资本论》,只是很要上进的,装得有水平。他继续去扫地了,‘唰-唰-唰-唰’”,可见第三处的“唰-唰-唰-唰”把“我”从回忆拉回现实,由虚转实,文章层次推进鲜明,条理清晰,衔接自然,结构安排严谨有序;
    第⑪段“天气特别好,我正坐在阳台上,想写出这个文章的结尾。听见了‘唰-唰-唰-唰’的声音,站起身看,老董正从小路的西面扫过来,小路在两排树的中间,号称林中小道。老董低着头,嘴上叼着烟,每一‘唰’都凝神。我很想喊他,而心里想的是,每天都这样扫,重复的动作,重复的平静,他的心里想的都是一些什么呢?”,这一段引出下文第⑫段的议论和感悟,“我们实在都是不那么知道的,正像他也不会知道我,能看见的只是门前屋后每天都干干净净。可是又总是有人把垃圾扔在干干净净的路上,而且他们的头都是昂得高高的,装成蛮高贵的样子,所以难道真的一样吗,还是真的不那么一样?”与第⑦段画线句相呼应,引人深思。
    第⑬段“我不是想要讨论一样不一样,只是说了一点扫地老董的事,他扫把下的‘唰-唰-唰-唰’,一年四季平凡的干净声音。干净是不容易的”,结尾处的“唰-唰-唰-唰”丰富文本内容,暗示主旨,引人深思,“唰-唰-唰-唰”一句多次出现,间隔反复中突出了人物职业特点,拟声词的反复有警醒心灵的效果,使文本各部分之间衔接顺畅,且强化突出作者对扫地人老董一年四季平凡的干净声音的内心触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意蕴的能力。
    由第①段“我是写过扫地工的,忍不住又想写,这回写的是老董。他是小区这几年的一个扫地工……现在是老董”,第②段“老董是苏北人。他扫地的扫把很大,但是人瘦弱、矮小,所以他几乎和他手中的扫把一般高矮。他很是用力,扫得‘唰-唰-唰-唰’,以前的山东师傅也是一样,他们都是认真的工作者、扫地人”得出答案——表象义:指作者小区里扫地工老董,表达作者对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的赞美与尊敬。
    由“其实,当我们说着是‘一样的’时候,心里、意识里还是有着些‘不一样’。如果真的原本就觉得一样,那为什么还要强调呢?很多的‘一样’‘应该’都是在远方,人性的完美尤其在远方,只能是我们自己半小步、一小步认真地去接近”“我们实在都是不那么知道的,正像他也不会知道我,能看见的只是门前屋后每天都干干净净。可是又总是有人把垃圾扔在干干净净的路上,而且他们的头都是昂得高高的,装成蛮高贵的样子,所以难道真的一样吗,还是真的不那么一样?”“我不是想要讨论一样不一样,只是说了一点扫地老董的事,他扫把下的‘唰-唰-唰-唰’,一年四季平凡的干净声音。干净是不容易的”得出内涵义:在作者对扫地工自尊心的照顾与善意的幽默中,体现作者对彼此之间本质相同的平等的认识以及对人性完美追求的自省;平凡的工作是单调乏味枯燥的,但就是如此的工作中有人能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一丝不苟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多么难能可贵呀。平凡工作背后是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操守,是不怕苦累为人服务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与现实生活中瞧不起扫地工自诩身份高贵的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扫地工的伟大和内心世界的纯净无私,作者不仅反思自身更在于启发世人,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支持、理解这些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职业无贵贱,都是生活方式,都能实现人生价值,流露作者对不善待、尊重他人的人的不满,有一定的批判意味,体现出作者对嘈杂社会中保持一份精神层面的干净简单、纯真浪漫的不易与理性深思。
    (三) (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送孙十尉温县
    钱起
    飞花落絮满河桥,千里伤心送客遥。
    不惜芸香①染黄绶②,惟怜鸿羽下青霄。
    云衢有志终骧首③,吏道无媒且折腰。
    急管繁弦催一醉,颓阳不驻引征镳。
    【注】①芸香:指书香。②黄绶:黄色的印带,用来代指小官,这里指孙十将赴任的温县县尉。③骧首:抬头,指意气风发。
    12. 下列关于本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花落絮”点明了送别的时令。
    B. “千里”写出孙十赴任路途遥远。
    C. “急管繁弦”写音乐演奏的杂乱。
    D. “征镳”指纵马踏上赴任的路程。
    13.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绚丽飘逸B. 豪迈雄奇C. 清新明快D. 深沉婉转
    14. 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2. C 13. D
    14. 首句描摹暮春之景来渲染离别的情绪,第二句以“伤心”二字直抒胸臆,写送别的难舍;三四句以借代手法感叹孙十的怀才不遇(控有才华却志向不得伸展)(带有为其不平之意);五六句直接表达勉励和劝慰之情;最后两句写乐声的急迫和夕阳落下,表现不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矛盾心情;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深沉的离别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音乐演奏的杂乱”错,反映的是主观情绪的急迫。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情感的能力。
    A.“绚丽飘逸”错,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感情抒发深沉。
    B.“豪迈雄奇”错,不符合本诗送别的风格。
    C.“清新明快”错,送别诗一般都体现了很低落的情感。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开头以飞舞的花瓣和飘落的柳絮来描绘离别的场景,河桥上布满了飞花落絮,形象地表达了离别的悲伤之情。“千里伤心送客遥”一句直抒胸臆,突出离别之感,表现出分别难舍之情。
    “不惜芸香染黄绶”中的“黄绶”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小官,这里指孙十将赴任的温县县尉。诗人表示宁愿舍弃自己的官职也舍不得用芸香染黄丝绶,暗示自己宁愿牺牲名利,守护友情。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离去友人的留恋之情。“惟怜鸿羽下青霄”写出其空有才华却志向不得伸展,带有为其不平之意。
    “云衢有志终骧首,吏道无媒且折腰”,写诗人思考官场之路和个人志向。他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官场,只有屈从和妥协才能获得成功,吏道无需媒介,只需折腰顺从。然而,诗人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志向,表示自己愿意在拥挤的街道上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翱翔于青霄之上,直接鲜明表达出诗人的劝勉和劝慰之怀。
    最后两句“急管繁弦催一醉,颓阳不驻引征镳”以急促的音乐声和踏击征马的镳声来表现衰败的阳光无法停留的意象。这两句通过写音乐和夕阳落山,更加将不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矛盾心情进行直接释放。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离别情景和对官场生涯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个人志向的坚持。
    (四)(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①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②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②,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③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③。”
    ④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率:行走。②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③宰:家臣,总管。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安有伯夷、叔齐( ) (2)使尔多财( )
    16. 文章划线句中的“贬”的正确译义应为( )
    A. 贬低B. 贬谪C. 降低D. 挖苦
    17. 用“/”为划线句断句。
    夫 子 之 道 至 大 也 故 天 下 莫 能 容 夫 子 夫 子 盖 少 贬 焉
    18. 第③段画线句反映了孔子对颜回怎样的心情( )
    A. 担忧B. 欣赏C. 羡慕D. 嘲讽
    19. 请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20. 为什么孔子从三个人中选择了子贡出使楚国,而不是另外两个人?
    【答案】15. ①. 安:哪里/怎么 ②. 使:假使,如果
    16. C 17.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18. B 19.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
    20. 子贡认为天下难容夫子,他想着改变自己去适应天下,说明他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出使并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要能够审时度势。子路的想法是改变别人适应自己,这实在是无法实现的理想主义。颜回认为过不在夫子,不要因为不容而感到困苦。总结:三个人中,只有子贡最了解那些王侯的想法,懂得变通,能言善辩,因此是出使的最佳人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怎么会有伯夷、叔齐(的遭遇)?
    (2)句意:假使你(将来)拥有很多财产。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贬:降低。句意: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夫子”是子贡对孔子的敬称,文中出现三个“夫子”,“夫子……也”中的“也”表结尾语气,后面要断开;
    第二个“夫子”作宾语,第三个“夫子”作主语,中间也要断开。
    故划线句可断句为: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三段内容是颜回应对孔子提问的回答,回答完毕,孔子“欣然而笑”,十分高兴,排除AD;
    孔子说假使颜回将来有了很多钱,他愿意给颜回做管家。通过这句话,孔子委婉地赞美了颜回,认为颜回将来会有大作为,排除C。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纲、统”,名作状,用法度、用道统;“纪”,名作动,规范;“为”,表被动,被。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从“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中可知,子路认为他们沦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别人不信任,不实行他们的学说,只有他们达到“仁”和“智”,才能让人信任、接受。可事实证明,即使是伯夷、叔齐、比干这样的仁者、智者,依旧会不被当权者信任,所以子路的想法比较天真,也不够了解当权者的想法。
    从“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中可知,子贡认为天下难容孔子的原因是孔子的学说太过弘大,所以建议孔子可以降低一些标准来让大家接受,说明他是一个务实、灵活、懂得变通的人。
    从“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中可知,颜回认为孔子的学说已经弘大美好,不被接受是当权者的错,就是因为不被接受才能显现出君子本色,说明颜回是一个拥有崇高理想、信念坚定、不屑妥协的人。
    而向楚王求救,需要一个审时度势,懂得变通和适当妥协的人,三人中显然子贡最适合。
    参考译文: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是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是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的遭遇)?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的遭遇)?”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弘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将来)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发动军队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五) (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耕堂记
    (宋)叶适
    ①“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②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而隐诸方寸之小,无惭焉可也,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③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词语是( )
    A. 以B. 而C. 于D. 诸
    22. 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3. 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像这样由此达到的功用思想,对人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B. 像这样由此产生的和谐氛围,对葛君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C. 至于由此带来的实际的功用,对葛君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D. 至于留耕堂留给后代的启发,对人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24. 评价“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思想意义。
    【答案】21. A 22. 感叹句“可叹啊”承接上文,作者对中国传统中个人为了家族、子孙的物质生活而费尽心力地谋求产业,感到非常感慨、无奈;但同时用“诚不可禁已”,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具有思辨色彩;为后面论述“货”与“心”的并存关系(相匹配)作铺垫。(或为后面论述若获取财物保有良心则“无掺”,而失去良心则不仅不能保存货还可能祸及子孙做铺垫) 23. C
    24.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原指的是人们在满足自身物质愿望之外,只留一点产业给后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留给子孙的产业不在于多少,而关键在于取得产业的心术要正,要将雅正、无争的思想流传下去。即使财产没有留下来,心可以留下。更是通过葛君留与后代的物质产业极少,但寄寓其中的明达礼义、安贫乐道的家风、美德恰恰是子子孙孙可以不断继承的精神财富。这些丰富的含义在物质至上,重视留下物质遗产忽视精神财富的当下,依然有现实意义。只有重视道德修养,才能抵制物欲对心灵的侵蚀,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格素养,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个民族的软实力。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今葛君自得遂取□名堂”意思是,如今葛自得君就拿来给他的堂取名。“取”,拿来,“名堂”是“给他的堂取名”,这是两个动词短语,中间需要一个连词连接,表目的关系。“而”表目的关系时,一般连接两个句子;“于”和“诸”都没有此用法。只有“以”符合。
    故选A。
    【22题详解】
    不同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意思是,唉!如此看来那就确实不能禁止人们对财产的追求了。
    内容上,“嗟夫!”是一个感叹句,上文指出“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的现象,乃是“所留不止于一身”的人之常情,此感叹句承接上文,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中个人为了家族、子孙的物质生活而费尽心力地谋求产业,感到非常感慨、无奈。而“若是则诚不可禁已”又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样使作者的观点具有思辨色彩,更有启迪意义。
    结构上,这句话总结出“若是则诚不可禁已”,然后以“虽然”转折,提出了“其所留者则必与是心俱”的观点,后面论述“货”与“心”的并存关系。可见,划线句起到为后面论述做铺垫的作用。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若夫”,至于;“致”,带来的;“用”,实际的功用;“犹外物也”是“对葛君来说”,符合其“寡愿少取”的为人处世之道。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取自《增广贤文》,这是古人留下的经典格言,教导子孙后代要十分珍惜土地,勤劳躬耕,节俭持家,自食其力。“方寸地”,一寸见方的地方。这里的“方寸地”是比喻,指的就不是土地,而是人心,是心态,是人的素质,人的道德修养。“留与子孙耕”,即为人处事“留有余地”,遇事为对方或别人的利益多考虑一些,“得饶人处且饶人”、“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深意是:取得产业的心术要正,要将雅正、无争的思想流传下去。即使财产没有留下来,心可以留下。与其为富有仁、刻薄成家,将田连阡陌的产业留传给后代,不如以忠厚之心传家,让子孙在小块田地中自食其力,辛勤耕种。
    本文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作为立论的依据,记述了葛自得以这句谚语作为堂名的始末,着重阐述了为人处世宅心忠厚、寡愿少取的道理。提出了“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的主旨,并以葛君之子为例,劝戒人们的忠厚传家。
    这在“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社会里,有一定的启迪人心、劝善惩恶的教化作用。联系现实理解,不能只留给子孙后代物质遗产,更要重视留下精神财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译文:
    ①“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在孩童时,听到乡村里传诵这句谚语,就已懂得它的义蕴;长大后外出四处游学,所到乡里没有不用这句话来相告劝勉的。如今葛自得君就拿来给他的堂取名,大概是这句话意义质朴而劝勉戒惧的作用深刻,恐怕不是一般话说得漂亮的文士所能窥见的。
    ②大凡一个人的衣食、居处、嗜好所需,只是满足他本人,那么他所留存的就为数不多了。然而,人们的思想为家庭所迫促,觉得没有为之积余什么;受爱护子孙的感情所牵制,觉得没有为之置什么产业。士、农、工、商各行备业的人,朝朝暮暮经营追求,各自拼命用务,各自私有所追求的,即使危险也不惧怕,已经很多还不满足,都是因为他所留存的不止供给他独自一人的缘故。唉!如此看来那就确实不能禁止人们对财产的追求了。尽管如此,人们所留存的就必须要和这良心在一起。如果不违背良心,方法也不悖谬。即使田地连片相接,谷物的容量象山一样堆积,但在自己方寸之小的心里审度一下,没有什么惭愧的,这也是可以的。要不是这样,财产虽然留存了而良心却没有一起留存下来。那么,这财产留给家庭,家庭不能承受;留给子孙,子孙不能保有。甚而至于遭到刑戮杀身之祸,或者遭到水火灾害被盗被劫,过不久回头看看财产的丧失,都是这个原因。所以欲望大不如获取少,贪图多不如少追求,有所得不如少争执。这样,财产虽然没有保存遗留下来,可是良心却足以留存给子孙。这句话难道只是对乡村的人来说的,而士大夫却偏偏不是这样呢!
    ③葛君的宅基地只有几亩,没有高墙大屋的住宅,桑麻果树,也隐约可数。有二子,行为和文章相称,恭谨谦逊,不符合礼的事不做,过着草衣木食的清苦生活,却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为乐事。这样,才知道葛君方寸之小的心地的作用是无穷的,而他留存给子孙的也不同于人们所留存的。至于人们从葛君的留耕堂中得到的功用,对葛君来说,犹如身外之物,只是人们自己的事啊!
    三、写作70分
    25. 有人认为,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怀疑中探索世界本质
    无知山谷中的人从未怀疑山谷之外是否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他们终其一生困于山谷之中,无访触碰世界本质。故而有人说,怀疑是认知世界本质的前提。
    何为怀疑?怀疑是对所知所感世界常俗表现之下为何的好奇精神。探索世界往往始于怀疑,马丁路德怀疑赎罪券是否能赦免人们的罪,最终发现这只是教会的圈钱手段;牛顿坐在树下被苹果砸中后怀疑其背后是否有普适的规律,后发现重力这一世界本质。
    而“不怀疑”的人往往不会思考,他们总是被动输入他人的观点,看他人眼中的世界,被时俗驯化为庸众之一,浮于百家言论之上,永远无法触碰到世界的本质。尼采说:随舆论思考的人都跟是眼塞耳闭之人。
    怀疑的本质,应是对不确定性的肯定、包容与探求之意,而非对一切合不合自己心意的否定。柏拉图洞穴传说中坚持自己立场,只怀疑外出之人而不怀疑自己,这是人性的弱点,因为人总是利己的。故而,在怀疑事物表象,怀疑他人言论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常怀疑自己,对自己进行客观地审视。
    那么,只要怀疑便能认识到世界本质了吗?当然不仅于此。“惑而不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怀疑只是发起探索的头,倘若没有实践认证确实,它也无法帮助我们接近世界本质。古往今来,科学家和名人们皆是在实践中不断接近世界本质。袁隆平在发现杂交水稻之后仍需大量实验认证,安娜用自身的行动证明15世纪女人不能做穷人才能做的画家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怀疑仅止步于理论层面,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怀疑也不是单独发起,单独检验而便可以的,它不是一堆一堆,而应是层叠式、层进式的,下一个怀疑建立在上一个怀疑的成果上,以此循环重复,我们才一步步走近世界本质。
    怀疑并不是时时都需要的,对于经过反复认证实践检验的前人总结的真理,我们应欣然采取“拿来主义”,站在前人的基石上不断向世界本质的高峰靠近。而对于舆论流言未经证实则应“怀疑”到底。总而言之,应保持理性的思考,废其糟粕,取其精华。
    汪曾棋说:“看海和出海是两种境界,一种是把眼睛给了海,一种是把生命给了海。”我们要做出海人,将怀疑的付诸于行动以实践,面对风浪力求探寻表象之下的本质,善用前人的出海经验并时常自省,“世界本质”的彼岸将在不久抵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对于这个观点,我们需要辩证思考,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
    如赞同,我们先要思考何为“世界本质”,这里的“本质”,应该是剖开纷繁的表象的最真实的内核。正如刚才所说,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掩盖在外表之下的,包括真理,如果我们不用怀疑的眼光看这些事物,看这个世界,那么就会相信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表象,如此,我们就很难拨开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而怀疑,我们就会去探究,就可能得到事物的本真面貌。从这个角度来说,怀疑的确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看,“怀疑”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入、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前提和保证。毫无疑问,“怀疑”有着非常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如不赞同,可以思考如果时时处处皆怀疑,可能会不相信任何事物,也不做任何判断的结论,甚至可能会否定世界的真实性,从而陷入怀疑主义的泥潭。这样不仅不会认识世界的本质,而且还会庸人自扰,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当然,写作时最好能够辩证思考,可以肯定“怀疑”在认识世界方面的价值,正是怀疑,让人类不断探索,拓展了我们的认识范畴,越来越接近世界的本质;但是,“怀疑”也并非越多越好,需要有限度,需要理性地怀疑而非盲目的怀疑;不能怀疑一切,因为有些确定的东西没有必要再去怀疑。最后可以分析如何做到“理性而正确”地怀疑,把握好怀疑对象,把握好怀疑的“度”,有了疑问还应该深入探求以释疑,如此才能不断进步,接近世界的本质。
    立意:
    1.怀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
    2.有的放矢,怀疑需理性。
    相关试卷

    2024届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应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