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docx
    • 解析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docx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01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02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03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01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02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03
    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文件包含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docx、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咏雪》
    一、解释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答: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答: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戏]嬉戏,玩耍。[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丢下、舍弃。[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无信]不讲信用。[引]拉。[顾]回头看。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答: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答: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答:[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答: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答: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二、词语积累
    1.成语 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 富贵浮云 逝者如斯 箪食瓢饮 博学笃志 匹夫不可夺志:
    2.重点词:[子]先生,指孔子。[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三、阅读探究
    1.第一章一共有三个问句,每个问句分别讲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说明。
    答案:一问句:学习方法:学后要及时复习。二问句:学习交流的乐趣:和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学问是快乐的。三问句:为人态度,也是学习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无怨言。
    2.你是怎样理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温故”中要想“知新”
    关键在于独立思考。)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期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思想。孔子提倡向一切人学习,不仅要择善而从,而且还要见人之不善引以为戒,反省自己,多看他人长处,待人宽,责已严。)
    4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这一句讲的是学习方法。“学”是“思”的基础,“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
    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课文中的哪句话和这句话意思相近?
    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用自己的话概括达到“仁”的方法有哪些?
    答:博学(广泛地学习)、笃志(坚守自己的志向)、切问(恳切地提问)、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什么?
    (意在阐明加强个人修养,做一个道德高尚,胸襟豁达之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指导意义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追求学问时刻苦钻研,孜孜以求。)
    5.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不会为谁停留,必须只争朝夕。)
    6.有人说,若身为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你心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呢?学完《论语》,请谈谈孔子在你心中的形象。
    答案: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立志于学、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安贫乐道、以学为乐、淡泊名利、谦虚好学、珍惜时间、坚守志向、追求仁德的人。
    7.学完本文,你的收获一定很大。联系文章内容及自己的实际来谈一谈。
    参考答案:我以前在学习上不愿复习,觉得不重要,结果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理想,学习了《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则之后,我对复习有的新的认识,知道了复习的重要性,所以,对学过的知识经常按时复习,结果成绩慢慢地有所提高,从中我也体会到了复习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可那些乐于助人,品德高尚,德才兼备,谦虚有礼的人可称为君子
    8.“吾日三省吾身”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过错和失误,重视品德修养的完善,避免生活与学习中的缺漏与失误。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此句意在告诫弟子在学习中要注意什么?
    答案:要掌握好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不能偏废。因为“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要学思结合,才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
    10学习《论语十二章》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案:学习方面:作为学生,不应死读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人方面:应该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坚守自己的志向,珍惜时间,多进行自我反思。
    答案: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一个循序渐进、日臻完善的过程。这需要严格自律,耐心与坚持。

    《狼》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出处:选自《聊斋志异》
    2.作者: 蒲松龄 ,字 留仙 ,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 代文学家。
    3.文学影响:《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二、重点字词
    缀行(zhuì) 大窘(jiǒng) 苫蔽(shàn bì) 屠(tú) 倚(yǐ)
    弛担(chí) 暇(xiá) 瞑目(míng) 眈眈(dān dān) 薪(xīn)
    隧道(suì) 尻尾(kā) 寐(mèi) 黠(xiá) 少时(shǎ)
    1.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可译为把骨头投向狼。
    3.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故,旧、原来。
    4.恐前后受其敌(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5.顾:回头看,这里指向旁边看。
    6.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苫蔽,覆盖、遮蔽。
    7.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
    8.少时:一会儿。
    9.径去:径直走开。
    10.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11.久之:过了一会儿。
    12.瞑:闭眼。
    13.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
    14.暴:突然。
    15.毙:杀死。
    16. 方欲行(打算,想)
    17.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其,指柴草堆。
    1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
    19.尻:屁股。
    20.股:大腿。
    21.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22.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23.禽兽之变诈几何: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24.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笑:笑料)。
    25.黠:狡猾。
    26.顷刻:一会儿。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课文结构】课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事写屠夫和狼争斗的故事。第二部分:议论点名文章的主旨。
    【课文思路】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议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
    【主题思想】记叙了狼和人的一场较量,揭示了狼贪婪、狡诈、凶狠、阴险的本性,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屠户形象】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狼: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
    【写作特色】叙议结合的手法:议论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理解性默写
    1.“乃悟前狼假寐”中的“假寐”的表现是:目似瞑,意暇甚
    2.表现屠户的警觉性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3.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有: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4.表现狼贪婪的句子有: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5.描写狼“犬坐于前”的神态的句子是:目似瞑,意暇甚
    6.描写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7.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8.表现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的句子是:屠惧,投以骨 复投之
    9.本文按照遇狼、 惧狼、御狼和杀狼的顺序,第三部分属于情节发展中的发展,第四部分属于情节发展中的高潮和结局。叙述了两狼与屠户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最后作者点明故事的主题: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用原文回答)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该主题的意思吗?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0.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11.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习题过关
    1.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文出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
    ③尊君在不?
    ④元方入门不顾
    (3)翻译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各是怎样的人?
    元方:
    友人:
    (5)本文给了你哪些启示?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下面小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填空:《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是记录( )言行的一部书。它与《》《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思而不学则殆
    4.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阅读理解:根据情境用原文语句填空。
    (1)小明学习时习惯于勤奋,不重视思考,这时你要对她说:,。让她懂得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从而高效学习。
    (2)时间是用来丰盈自己的,不是用来浪费的。所以你劝整日想着玩耍,不珍惜时间的弟弟说:“,”
    6.学了《<论语>十二章》,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实际事例谈一谈。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③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④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⑤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选自《说苑》,有删改)
    【注】①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名鞅。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终业:完成学业。④譬:好像,犹如。⑤奚:怎么。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为人何如 何如:
    (2)简子不说 说:
    (3)终业而去之 去: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10.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B.称攒子贡治学严谨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为人犹如江海,深不可测。D.阐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①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③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是有智慧的人。②孤竹:孤竹国。③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11.通假字整理,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表。
    12.选文第1段讲述了哪两个故事?请简要概括。
    13.选文讲管仲和隰朋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4.小语想用《论语》中的话表达阅读本文的感受。你建议用哪两句?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黔州,在现今贵州省境内。慭慭[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稍出近之
    ②以为且噬己也
    ③驴不胜怒,蹄之
    ④尽其肉,乃去
    1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18.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
    启示: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入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g):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 会:适逢B.众皆怪之 怪:觉得……奇怪
    C.皆匿笑强进 匿:偷偷地D.乃裂去薄饼缘 缘:边缘
    2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2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22.你认同子犹对“俭”和“吝”的观点吗?请结合本文的两则故事分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⑴子曰:“由①,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②也。”
    ⑵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⑶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⑷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③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④谓之文也。”
    【注释】①孔子学生,姓仲名由;②同“智”,明智。③孔子去世后谥号为“文”。④所以。
    23.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下面图片中的人物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流派大家,在下面的选项中,图片、人物、流派,名言不全部相符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④
    A.图①/墨家/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图②/兵家/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C.图③/道家/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图④儒家/孔子/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仁远乎哉?/仁在其中矣B.知之为知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斯仁至矣/逝者如斯夫D.仁远乎哉/贤哉,回也!
    25.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句中的“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与儒家思想中的另外四项一起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国古代价值体系中核心因素,并成为儒家“五常”,下面各项中与“五常”有关的一项是( )
    A.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6.翻译“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联系文章及所学,列举出三条孔子之所以备受后人敬仰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2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 (2)即之也温
    2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0.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31.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太史某好弈,自诩曰:“某生平无败局。”人皆神之,太史亦以弈秋自命。他人弈,每袖手于侧,时颔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人莫测其深浅。或请于手谈一局,则淡然一笑,飘然引去,似不屑于弈者。
    及病笃,其子跪床前曰:“愿得大人密谱。”太史曰:“痴儿,吾何尝有谱。”子曰:“若无密谱,何以不败?”太史曰:“必曰有谱,吾以三字教汝,曰‘不对局’.吾毕生不与人对局,是以毕生无败局。”言讫,溘然长逝。
    32.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太史某好弈______ ②人皆神之______ ③及病笃______ ④若无密谱______
    ⑤以三字教汝______ ⑥是以毕生无败局______
    33.请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时颔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人莫测其深浅。
    34.“或请与手谈一局,则淡然一笑,飘然引去,似不屑于弈者。”翻译成现代文,下列哪一句最准确?( )
    A.有人请他下一局棋,他就淡淡一笑,飘飘然地走了,似乎不屑于和这样的人下棋。
    B.或者请他下一局棋,他就淡淡一下,潇洒地离开,好像不屑于和这样的人下棋。
    C.有人请他下一局棋,他就淡淡一笑,潇洒地离开,好像不屑于和这样的人下棋。
    35.太史某的做法可取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神童庄有恭
    粤中①庄有恭②,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③非凡,遽诘④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⑤?”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⑥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⑦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态与气质。④遽诘:急忙问。⑤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⑥厅事:指大堂。⑦卒:军中伙夫。
    3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 因:趁,乘
    B.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 以:认为
    C.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 适:恰巧
    D.一百字亦能之 亦:也
    3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与“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B.相委而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C.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D.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38.下列句子,与“何难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D.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3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意思是将军认为庄有恭说话像个大人而夸奖庄有恭。
    B.庄有恭巧妙地对对子,表现了他年龄不大却才华过人。
    C.文章中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来表现庄有恭才思敏捷。
    D.“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
    4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
    (2)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④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选自《论语》)
    【注释】①长沮(jù)、桀溺(jié nì):都是当时的隐士。长沮、桀溺可能不是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②耦(ǒu)而耕: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类似铲子)翻土。③耰(yōu):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④怃然:怅然,失意。
    4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子路问津焉 津:渡口
    B.是鲁孔丘之徒与 徒:学生
    C.而谁以易之 易:交换
    D.耰而不辍 辍:停止
    4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博学而笃志
    43.下列句子,与“子路行以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贤哉,回也
    4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沮、桀溺最后都没有告知子路渡口,是因为想劝子路离开孔子,跟他们一起做一名独善其身的隐者。
    B.文中的“辟世之士”具体指孔子,“辟人之士”具体指长沮、桀溺。
    C.桀溺认为天下如同滔滔洪水般动荡不安,孔子虽然自以为能改变混乱的世局,实则无力改变。
    D.孔子认为,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4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晏子谏齐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袭,坐于堂陛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表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要子:名婴,齐国宰相。景公:齐国国君。②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4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公被狐白之裘
    (2)晏子入见,立有间
    4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8.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景公和晏子的性格特征。
    在班级举办的“相逢是歌”主题交流活动中,“善学精思”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从古典文学中涵养高尚情操。
    49.【诵读正音】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shěng)吾身B.传(chuán)不习乎
    C.太丘舍(shě)去D.尊君在不(fǒu)
    50.【理解词义】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不谋而合
    B.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善如流
    C.下车引之 抛砖引玉
    D.元方入门不顾 奋不顾身
    51.【直译文句】请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翻译:。
    52.【对比探究】《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篇,《论语》也有许多能体现方正的语句。面对“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的“友人”应该用《论语》中哪句话进行反思?为什么?
    提示:方正,指认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可选择选文中语句,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虞(yú)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焉之:到哪里。
    5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太丘舍去 去: (2)相委而去 委:
    (3)元方入门不顾 顾: (4)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期:
    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55.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从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个怎样的人?
    56.【甲】【乙】两文共同表现了什么主题?读了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季札①之初使,北过②徐君③。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④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⑤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⑥吾心哉!”
    (《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①季札:吴国公子。②过:拜访,探望。③徐君:徐国国君。④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古时带剑出使是一种礼仪。⑤冢:坟,坟墓。⑥倍:同“背”,背叛,违背。
    5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相委而去( )
    (3)季札之初使( ) (4)徐君好季札剑( )
    5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副词,才)B.相委而去(连词,表转折)
    C.始吾心已许之(代词,他)D.岂以死倍吾心哉(连词,因为)
    59.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6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徐君已死,尚谁予乎?
    61.【甲】文中“友人”和【乙】文中季札的行为形成对比,这一对比告诉了我们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②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③欲放去邪?”遂遣之。
    (《世说新语》)
    【注】①令: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②谏:规劝。③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62.解释下列语句加点词的意思。
    (1)俄而雪骤: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阿奴欲放去邪:
    (4)遂遣之:
    6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B.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C.阿兄翁/可念/何可作此!D.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6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
    65.从甲乙选文中可以看出,谢太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篇)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惟孔存焉。噫!农人中乃有悌弟如此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
    (选自《聊斋志异》,有改动)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期日中:
    ②下车引之:
    ③兄在前为所吞:
    ④急极无计: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
    (4)甲文中元方的“方正”形象主要通过 描写和 描写来刻画。
    (5)《聊斋志异》中描述人与动物关系的作品不少,有的旨在突出人的力量,有的为了反衬人的渺小。具体说说本文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
    6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 冕因去B.元方入门不顾 窃入学舍
    C.未若柳絮因风起 冕因去D.下车引之 父怒挞之
    6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C.君与家/君期日中D.元方/入门不顾
    69.下列翻译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期待和朋友共同出行。行,出行)
    B.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不,通假字,通“否”)
    C.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意思是舍弃。)
    D.辄默记(总是默默地记住。“辄”就,总是。)
    7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王冕勤奋学习的正面例子。
    B.【甲】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主人公陈元方的聪慧,告诫人们办事情要讲诚信,做一个诚信的人。
    C.【甲】文主要表现元方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特点。 【乙】文主要表现王冕孝顺的品质。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而后者是谦辞,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甲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
    《后汉书·黄琬传》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⑥诏:皇帝的命令。⑦初:一开始,刚刚。
    7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 骤: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③为魏郡太守 为: ④而深奇爱之 之:
    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7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B.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惭愧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①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7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
    75.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不义之物”一句中的“之”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孝子之事亲也B.缓兵之计
    C.子其去之D.下车引之
    7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宜尔子孙承承兮。
    77.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说明了什么道理?
    78.【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④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师:学习。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3处)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2)①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句子的意思。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参考词典解释,翻译下列句子。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3)根据情景,补充完整对话。
    (4)《世说新语》通过对人物言谈举止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独特性格。请结合甲乙两文,对元方这个人物进行点评。
    7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结束,完成。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及事讫
    ④遂止于野亭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中“门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门外”。
    B.“待君久不至”一句中“待”前省略的是主语“家君”。
    C.“则是无信”中“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而《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是相信的意思。
    D.“友人惭”中的“惭”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惭愧。
    (3)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记叙。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
    B.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及,不如)
    C.相委而去 (舍弃)
    D.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8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元方/入门不顾
    82.下列对《咏雪》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雪》中“雪日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书香气,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B.《咏雪》中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C.《咏雪》中的“柳絮”在写法上,将动态化为静态,把寒冷的雪天,化为秋天的萧瑟,是常景中的新意。
    D.“未若柳絮因风起”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比作“柳絮”,生动地写出雪飘落的情态。
    8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客而不是太丘。
    B.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陈元方的聪慧,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
    C.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8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友人惭,下车引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①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①,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②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③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③。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④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⑤,焉别颜回?”
    ④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令方〕使其成方形。②〔将〕带领。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④〔坐〕座位。⑤〔尼父〕指孔子。
    8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太丘舍去( ) (2)下车引之( )
    (3)元方入门不顾( ) (4)人问其故( )
    (5)张吴兴年八岁( ) (6)尝月下戏( )
    8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2)何氏之庐也。
    (3)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87.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88.除了元方外,选文中四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8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相委而去( )
    (3)尊君在不( ) (4)下车引之( )
    (5)方与之食( ) (6)恐其自食其言也( )
    9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91.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92.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明理由。
    93.请结合甲、乙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9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待君久不至 待公而食
    B.下车引之 起不食待之
    C.尊君在不 故人至暮不来
    D.则是无信 非信不可也
    9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9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断一处)
    明 日 早 令 人 求 故 人, 故 人 来 方 与 之 食。
    97.读了[甲]文和[乙]文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谢羯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③与赌,得即烧之。
    (三)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释】①谢羯: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②覆手;绣帕之类的精美饰品。晋代的男子好带香囊、覆手,追比风尚。③谲(jué):欺骗。
    98.划分朗读停顿(每句限一处)
    ①与 儿 女 讲 论 文 义
    ②太 傅 患 之
    99.解释加点字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太丘舍去
    (4)入门不顾
    (5)太傅患之
    (6)乃谲与赌
    10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
    101.请根据你的阅读感悟,完成以下对话。
    小语:兄子、兄女对白雪的比喻,谢太傅只是大笑。他更欣赏哪一句?我不太明白。
    小文:应该是欣赏兄女的比喻,因为(1)。
    小语:嗯,你说的有道理。苏轼曾说‘谢公含雅量’,那么在这几篇短文中,他究竟是怎样个人呢?
    小文:结合这三篇短文,我们不难发现谢太傅是一位(2)、、的长辈。
    102.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蹴躇。
    (选自《世说新语》)
    注:韪:读wěi,人名;蹴趼:读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尊君在不
    ②去后乃至
    ③莫不奇之
    ④既通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要求断两处。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甲乙两文都是写古代聪明的少年,请指出两文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容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子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④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①箅(bì):蒸饭的工具。②馏:把食物蒸熟。③糜:粥。④更相:互相。
    10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 ②相委而去( )
    ③炊忘著箅( ) ④仿佛志之( )
    104.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B.仿佛志之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D.学而时习之
    10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10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107.两文都以小孩子为主人公。甲文侧重表现,乙文侧重表现。
    阅读【甲】【乙】二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 (2)撤盐空中差可拟
    (3)陈太丘与友期行“ (4)相委而去
    10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10.【甲】文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你有不同的看法吗?
    111.【乙】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112.《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至今读来仍不禁深思,从古至今,儿童的聪慧机敏都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训,请以“家风家训”为主题,写一副对联。
    上联:
    下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②矣;独下帷③绝编④,迨⑤能倍诵⑥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②游息:玩耍休息。③下帷:指汉代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指专心读书。④绝编: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多次翻阅,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指读书勤奋。⑤迨:到,等到。⑥倍诵:“倍”同“背”,背诵。
    113.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学而时习之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迨能倍诵乃止 (4)患记问不若人
    11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用力多者收功远。
    115.语段【甲】中孔子给我们讲了哪些学习方法?语段【乙】中司马光有什么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16.读了语段【乙】,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不少于两条)
    甲 乙 丙
    117.【诵读正音】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yǜ),不逾矩(jǔ)。
    B.东临(líng)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sǒng)峙。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mà)。秋风萧(xiā)瑟,洪波涌起。
    D.年与时弛(chí),意与日去,遂成枯落(là),多不接世……
    118.【理解词义】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逾矩 逾:越过。
    B.东临碣石 临:靠近,对着。
    C.静以修身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D.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达到。
    119.【直译文句】请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我三十岁就有所成就,。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
    120.【对比探究】这三则选文都写到了“志”,但志向的具体内容却不同。其中《<论语>一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志”具体指的是;《观沧海》“歌以咏志”的“志”具体指的是;《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的“志”具体指的是。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割席断交》)
    121.【迁移运用】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割席断交”是成语,多比喻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
    B.在锄菜见金时,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两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C.从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个做事专注、爱憎分明、淡泊名利的人。
    D.从本文中得出的启示:与人交友,不可责怪,需要包容和体谅。
    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丙]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 ;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②也。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③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精神专利: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②寤:同“悟”,聪慧。③贤:胜过,超过。
    122.选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B.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C.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D.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12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B.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危险
    C.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D.皆终成大儒
    皆:都
    124.选出对甲乙丙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第一章主要强调每个人都要随时反省自己,第二章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选择。
    B.乙文是诸葛亮劝诫儿子的信,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
    C.丙文用家训对孩子进行了谆谆教诲,提出了要进行早教,并说明其原因。
    D.三篇选文都有劝诫的意思,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甲文是语录体,乙文和丙文是书信体。
    1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语段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语段二
    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注:①书:指《尚书》。②杵(chǔ):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2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2)博学而笃志 笃:
    12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8.语段(一)中,孔子对学习态度提出了什么要求?
    129.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谈谈为人处世要注意些什么。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乙】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虽①死。孔子哭之恸(tòng),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敢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②怒,不贰③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蚤:通“早”。②迁:转移。③贰:重复。④亡:通“无”。
    130.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B.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
    D.发尽白 尽;全都
    13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3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自吾有/回门人益亲。B.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C.自吾有回门人/益亲。D.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133.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颜回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1)《世说新语》
    (2)①约定;②离开;③同“否”;④回头看。
    (3)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到了正午您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元方:聪明善辩,维护父亲的尊严,懂事明理。
    友人:无理无信,知错能改。
    (5)做人要诚信有礼。
    【详解】(1)本题考查常识积累。
    本文出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为:离开了才到。去,离开。
    ③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
    ④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的进门去了。顾,回头看。
    (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为:
    期,约定;信,讲信用;礼,礼貌。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确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友人无理无信,明明是自己的错,却怪罪陈太丘,还对元方骂他的父亲,但是却知错能改。元方面对友人的无礼和无信,敢于大胆的指出,说明元方有胆略,聪明机智。
    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
    (5)本题考查阅读的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中心,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生活实际概括即可。
    如: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 儒 孔子及其弟子 大学 3.(1)诚信(2)有害 4.(1)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2)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5.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6.示例:学了《<论语>十二章》,我懂得了许多学习上的方法,如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要多多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等。
    【解析】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之一。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和朋友交往却不诚信吗。信,诚信。
    (2)句意: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殆,有害。
    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有:
    (1)之,指学习。好,爱好。乐,以……为乐。
    (2)三人,几个人。必,一定。焉,于此。
    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这两句话强调了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得。故可填这两句。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为: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强调时间的自然流逝,不可逆转,故可用这句话来劝谏不珍惜时间的弟弟。
    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选择一则语录,联系自身生活拟写即可。如:学了《<论语>十二章》,我懂得了人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只有不断反思,才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完善自身。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 怎么样 同“悦”,高兴 离开 8.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9.孔子像江海一样,我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呢? 10.C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孔子为人处世怎么样?何如,怎么样。
    (2)句意:简子不高兴。说,同“悦”,高兴。
    (3)句意:完成学业才离开他。去,离开。
    8.考查断句。句意为: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寡人问子”的主语是“寡人”,“不能识”是“子曰”的内容。“何也”表示疑问。故断句为: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犹,犹如,如同;奚,怎么;足,充分;识,了解。
    10.考查理解文本主旨。“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意为:孔子像江海一样,我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呢?即回答了简子的疑问,也表达了对孔子渊博学识的赞美与赞佩。说明孔子的为人犹如江海,深不可测。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赵简子问子贡:“孔子为人处世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了解。”赵简子不高兴地说:“先生您侍奉孔子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干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只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像江海一样,我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呢?”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11. 悦 愉快 又 返 返回 12.示例:①军队迷失道路,管仲利用老马的才智,找到了路。②军队没有水喝,隰朋利用蚂蚊的习性,找到了水。 13.选文讲述有智慧如管仲和隰朋,碰到不知道的事,仍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我们更应该向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学习。 14.示例一:选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句话是让人虚心向别人学习,与本文表达的意思一致。
    示例二:选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敏锐且勤奋学习,向不如他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形容谦虚好学。与本文讲述的管仲和隰朋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劝人好学的意思一致。
    【解析】11.本题考查通假字。把握句子翻译,进而理解词语含义,找到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春往冬反:春天去,冬天回。反,通“返”,返回。
    1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答题思路:可以按照“人+事件”的格式进行概括。
    结合第①段“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可知,人物是管仲,事件是军队迷路,管仲利用老马的才智找到了路。故概括:军队迷失道路,管仲利用老马的才智,找到了路。
    结合第①段“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可知,人物隰朋,事件是军队没有水,隰朋利用蚂蚁的习性找到了水,故可概括:军队没有水喝,隰朋利用蚂蚊的习性,找到了水。
    1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第②段“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可知,文章第②段对管仲利用老马识途和隰朋利用蚂蚁找水这两件事进行了评论,称赞了两个人有智慧,而且遇事能向老马、蚂蚁这样的动物学习,进而采用反问的语气呼吁我们更应该向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学习。
    1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答题思路:本文是通过管仲和隰朋的故事告诉大家要多向别人学习,从这个角度去把握题干所给的两句话,谈选择其作为自己阅读感受的理由。
    示例1:选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多向身边人学习;管仲利用老马识途和隰朋利用蚂蚁找水的故事正是向我们传递要多向别人、有经验的人学习的主旨,二者的主旨相近。
    示例2:我选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句话突出的是一个“问”字,并且突出问的对象要广泛,不拘束其身份。管仲向老马学习,隰朋向蚂蚁学习,这样两个身份地位高、智慧高的人向动物学习,看出其谦虚好学,两文主旨一致,都是倡导人们要好学、好问。
    【点睛】参考译文:
    春秋时代,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用。”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于是挖掘土地,果然挖到了水。
    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遇到他们不知道的问题,也不耻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15. 渐渐 将要 名词作动词,踢 离开 16.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17.(1)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认为它是什么神物。(2)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 18. 黔驴技穷 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稍出近之:渐渐地靠近驴子。稍,渐渐。
    (2)以为且噬己也:认为驴要咬自己。且,将要。
    (3)驴不胜怒,蹄之:驴忍不住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蹄,名词作动词,踢。
    (4)尽其肉,乃去: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去,离开。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益习其声(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近出前后(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终不敢搏(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主要:
    (1)庞然,巨大的样子。以为,认为。
    (2)因,于是。计,盘算。技,本领。止,只。耳,罢了。
    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主题。
    (1)答题思路:注意要是能够概括文章内容的成语。结合“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可知成语是: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2)启示一:结合“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可知,最初见到驴时,老虎被驴的庞大身体所惊吓,不敢应对,后发逐渐发现驴的外强中干,最终果断出手,杀死了驴,这启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3)启示二:结合“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可知,驴逐渐暴露了自己的外强中干,最终被老虎杀死,这启示人们:我们不能做驴一样的人,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要有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点睛】译文: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忍不住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19.A 20.D 21.(1)节俭到吝啬的地步,那么即使金子玉器堆积成山,又跟乞丐有什么不同呢?(2)你有选择的吃,应当是不饿! 22.同意。子犹认为做人应当节俭,但不能吝啬。郑余庆请人吃饭,很久才端上一碗米饭,一个蒸熟的葫芦,他这是吝啬;王罴招待台使,看到台使撕下并丢掉了薄饼的边缘,他非常生气,让人撤掉了饭食,他这是节俭。
    【解析】1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大意:忽然召集几个亲戚朋友去聚集吃饭。会:聚集。故选A。
    20.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表述有误。根据“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可知,节俭与生活贫穷有关系,贫穷了不得不节俭。故选D。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则,那么。虽,即使。
    (2)重难点词语:尔,你。当,应当。是,判断动词。饥,饿。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俭者,人之性也”“然则俭不可乎”可知,子犹认为节俭是人的天性;根据“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可知,子犹认为一个人不能吝啬,否则和乞丐没有分别。根据“但见每入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可知,郑余庆请人吃饭,过于吝啬,这是不可取的;根据“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可知,台使因为撕下并丢掉了薄饼的边缘,让王罴大为生气,由此可以看出王罴的节俭。
    【点睛】译文:
    子犹说:贫穷是有志者中常有的;节俭是人的天性。贫穷了不得不节俭,但是节俭的人不一定贫穷,所以说“人的天性”。可是节俭不可以吗?有言道:吝啬是不可取的。节俭到吝啬的地步,那么即使金子玉器堆积成山,又跟乞丐有什么不同呢?
    郑余庆平常吝啬。有一天,忽然召集几个亲戚朋友去聚集吃饭。大家都感到奇怪,早晨就去赴宴。太阳升得老高了,郑余庆才出来,招呼周围的家人说:“吩咐厨师蒸烂了去掉毛,不要折断了脖子!”众人相互看了看,一定是蒸鹅鸭这些东西。又过了很长时间,用盘子端了出来,酱料、醋也很清香新鲜。只见每人面前一碗米饭,一个蒸熟的葫芦,众人都偷偷地笑,勉强吃了。
    王罴生性节俭率直。镇守河东的时候,曾经有台使到来,王罴给他准备饭食,台使撕下丢掉薄饼的边缘。王罴说:“从耕种到收获,已付出了很多功夫,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再生火做成饭,用了不少力气.你有选择的吃,应当是不饿!”(王罴)命令手下的人撤掉了饭食,使者很惊讶,感到十分惭愧。
    23.A 24.D 25.D 26.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7.①善于自我反省;②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能够理解、包容别人;⑤注重学习与思考的结合;⑥能够安贫乐道;⑦有自知之明;⑧珍惜时间;⑨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解析】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A.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不是墨家;
    故选A。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辨析。
    A.仁:都指“仁爱,仁德”;
    B.知:都指“知道,了解”;
    C.斯:都指“这”;
    D.哉:表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
    故选D。
    25.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时首先要清楚儒家“五常”的相关常识,然后分析语句进行辨析。“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A.讲的是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未体现出儒家的“五常”;
    B.讲的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未体现出儒家的“五常”;
    C.讲的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温故知新”。未体现出儒家的“五常”;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的是“五常”中的“信”;
    故选D。
    2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诲:教导;汝:人称代词,你;知①(zhī):知道,了解;之:代词,对待知与不知的关系。是:这。知②:zhì,通“智”,智慧,聪明。”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27.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分析。《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之所以备受后人敬仰,列出三点理由即可,如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知他善于自我反省;从“见贤思齐焉”可知他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可知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从“学而不思发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他注重学习与思考的结合;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知他能够安贫乐道;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知他谦虚,有自知之明;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他珍惜时间。
    【点睛】参考译文:
    (1)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2)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3)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4)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称谓他的谥号是‘文’。”
    28.(1)坚定(2)接近(走近,靠近) 29.(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30.第③章中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 31.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笃,坚定;即,接近,靠近。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两个“而”均表转折,译为但、却;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讷,忍而少言;而,表转折,译为但、却;敏于行,做事要敏捷。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与之意思相近的一章是第③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君子的美德:不重名望,注重提高自身修养。
    3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⑦章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看出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第⑧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知,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这便是小人和君子的不同之处。
    【点睛】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为政》)
    ②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张》)
    ③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卫灵公》)
    ④子夏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子张》)
    ⑤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里仁》)
    ⑥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学而》)
    ⑦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⑧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卫灵公》)
    32.喜欢;以……为神;等到;如果;你;因此 33.时颔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人莫测其深浅 34.C 35.不可取。只有通过自己和别人真实的较量,才能看出自己真实的水平,然后进步。当今社会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彻底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人与人的竞争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解析】3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神”,意动用法,以……为神;“及”,古今异义,等到;“是以”,即“以是”,因此。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的意思是:时而点头,时而摇手,好像有深刻的寓意在心里,别人对他都有莫测高深的感觉。因此断为:时颔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人莫测其深浅。
    3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本句中的关键是:“或”,有人;“飘然”,潇洒的样子;“去”,离开。
    A.“飘然”翻译有错;
    B.“或”翻译有错;
    故选C。
    35.本题考查发散思维。要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回答。首先表明观点,太史某中没有真才实学,却爱装模作样,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勇于和别人较量,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适应社会的发展。
    【点睛】参考译文:某位太史喜欢下棋,常常自夸说:“我一生没下棋从没输过。”别人都以为他是棋神,太史也自命为弈秋(古代名棋手)。别人下棋时,他每每把手揣在袖子里在一旁一边看一边猜测输赢,时而点头,时而摇手,好像有深刻的寓意在心里,别人对他都有莫测高深的感觉。有人请求和他下一盘棋,他却淡然一笑,飘然而去,好像不屑与别人下棋似的。等到他病得快要死去时,他儿子(这里好像打错了字,把子打成了自)跪在床前对他说:“我想得到你老人家的下棋密谱。”太史回答说:“傻孩子,我什么时候有过棋谱。”他儿子说:“如果没有密谱,您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太史回答说:“如果一定要说有密谱,我就教给你三个字吧,就是‘不下棋’。我一辈子都不和人下棋,所以一生都没输过。”说完,便与世长辞了。
    36.A 37.B 38.B 39.A 40.(1)将军正好在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神态、气质非同一般。(2)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
    【解析】36.A. 因:于是。故选A。
    37.A.表并列。
    B.与例句都是表承接。
    C.表并列。
    D.表转折。
    故选B。
    38.A.省略句。
    B.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
    C.判断句。
    D.省略句。
    故选B。
    39.A.错误,“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意思是将军以为他在吹牛。故选A。
    40.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句顺。注意关键词,弈:下棋。神格:神态与气质。以:因为。忽:忽视。
    【点睛】翻译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 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 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以为他在吹牛,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 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41.C 42.A 43.B 44.B 45.(1)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2)(天下已乱,)坏人坏事像滔滔的洪水一样泛滥,到处都是这样,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解析】41.“而谁以易之”: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易:改变。故选C。
    42.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而”通“尔”:你。
    A.人称代词“你”。
    B.表转折。
    C.表承接。
    D.表并列。
    故选A。
    43.“子路行以告”: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了孔子。省略句。
    A.判断句。
    B.“天下有道,丘不与(你们)易也”省略句。
    C.“谁与”宾语前置句。
    D.判断句。
    故选B。
    44.应改为:文中的“辟人之士”具体指孔子,“辟世之士”具体指长沮、桀溺。故选B。
    4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津”:渡口。“是”:这样。“易”:改变。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孔子从旁边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驾车的那个人是谁?”子路回答道:“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道:“是。”长沮这时说:“他早知道渡口在哪里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坏人坏事像滔滔的洪水一样泛滥,到处都是这样,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怎么能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碎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道:“我们既然无法和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46. (1)同“披”,披着 (2)晋见、拜见 47.奇怪啊,雪下了几天,天气却不寒冷。 48.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晏子:体恤民情(关心百姓),善于进谏。
    【解析】46.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被”:同“披”,披着。“见”:晋见、拜见。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4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雨”:下。“雨雪”:下雪。“而”:却。
    48.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可分析“善!寡人闻命矣”是语言描写,“乃令出表发粟与饥寒者”的具体行为,即可归纳出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的性格特点。从“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的语言描写分析,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体恤民情,善于进谏的臣子。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说得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49.A 50.B 51. (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 (2)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52.陈太丘的“友人”应该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来反思自己。因为这句话告诉我们交友一定要做到以诚相待。“友人”与朋友相约同行,他不仅没有遵守约定,还对子骂父,做法有失“方正”,还不如一个孩子有见识。在今后他应该像曾子一样反思自己,做到诚信待人,以礼待人。
    【解析】49.本题考查字音。
    A.省(shěng)——xǐng。
    故选A。
    5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谋划\商量;
    B.好,好的\好,好的;
    C.牵,拉\引出;
    D.回头看\顾及;
    故选B。
    5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知,知道,了解。而,却。愠,生气恼怒。
    (2)与,和,交,交往。而,却。信,讲诚信。
    5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乙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非但没有做到言出必行,而且对子骂父,非常无礼。他的做法有失“方正”。联系甲文中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知,他应用这句话来反思自己。反思自己与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的行为。他应该像曾子一样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与人交往讲求诚信,以礼待人。
    【点睛】参考译文:
    论语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3. (1)离开 (2)舍弃 (3)回头看 (4)约定 54.(1)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时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
    (2)虽然高兴,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55.饮酒乐,天又雨。从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56.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53.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②句意: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③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④句意: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去打猎。期,约定。
    5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
    (1)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
    (2)虽,虽然;岂,难道;期,约定。
    5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可知,魏文侯是在“饮酒乐,天雨”的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
    结合“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可知,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从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56.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分析理解。甲文,写陈太丘依照约定的时间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诚信的道理,指责友人没有守信,驳得友人很惭愧。乙文,写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没有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据此可知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做人要诚信为本。
    感受围绕两篇文言文主题来写即可。感受示例:人不信则不立,人不诚则不交。诚信是人格的体现,许下的诺言一定要承担兑现,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要素,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我们不能失信于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去打猎。那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的很开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快乐,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我)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魏文侯于是前往(约定的地方),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57. 约定 丢下、舍弃 出使 喜欢 58.B 59.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60.(1)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想拉他(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家门。
    (2)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 61.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
    【解析】5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舍弃。
    (3)句意为:季札第一次出使。使:出使。
    (4)句意为: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好:喜欢。
    5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B.有误,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而:连词,表承接;
    故选B。
    5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
    “季札心知之”中,“季札”作主语,“之”指的是徐君喜欢自己的剑,应断开;“为使上国”是“未献”的原因,应断开。
    故划分为: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6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引:拉,要和元方握手。顾:回头看。
    (2)句重点词语: 已死:已经死去。尚谁予乎:这是要送给谁呢?
    6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及感悟启示。
    根据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友人是无信、无礼之人;
    乙文写季札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佩剑,心里答应把剑送给他,即便徐君已经去世了,季札还是信守自己的承诺,将剑解下来挂在了国君坟墓旁的一棵树上。结合“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可以看出,季札是一位信守承诺、生死不渝、重情重义之人。
    据此可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62.(1)急;(2)趁、乘;(3)离开;(4)于是、就 63.B 64.(1)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比拟。
    (2)有一个老年男子触犯法令,谢奕就用烈酒罚他喝。 65.从甲文可以看出谢太傅重视家庭教育,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乙文可以看出谢太傅善良、富有同情心。
    【解析】6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会儿雪下紧了。骤,急。
    (2)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漫天飞舞)。因,趁,乘。
    (3)句意:你要放他离开吗。去,离开。
    (4)句意:于是就把老人打发走了。遂,于是,就。
    63.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断句为: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故选B。
    6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1)差,大体上。可拟,可以相比。
    (2)翁,老年男子。以,用。之,他。
    6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1)结合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太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召集家里的子侄辈在一起,谈论文章义理,看的出谢太傅重视家庭教育;并且侄子和侄女的文采卓著,长辈晚辈在一起非常和乐,看得出谢太傅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且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氛围。
    (2)结合乙文“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可知,谢太傅看到哥哥用喝酒惩罚犯法的老人家,非常不忍心,小小年纪就知道替老人家求情,可以看出谢太傅善良、富有同情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急(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漫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弈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66.(1)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
    (2) 约定。 拉。 被。 办法。
    (3)他用肩扛起长兄往回走,一路上歇息了十几次。
    (4)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5)告诉我们,亲人之间血浓于水,不能袖手旁观。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句意: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用力与蟒争夺。“乃”是连词,其后断开,“两手持兄足”“与蟒争”是对弟弟的动作描写,故可断为:乃/两手持兄足/与蟒争。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约定在正午。期,约定。
    ②句意:走下车拉他的手。引,拉。
    ③句意:长兄走在前边,被大蟒咬住。为,被。
    ④句意:弟弟在紧急中,没有别的办法可施。计,办法。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负,背着。凡,总共。始,才。
    (4)本题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句是元方的语言描写,是正面刻画,表现了元方的“方正”。“友人惭,下车引之”句是友人的动作和心理,是从侧面刻画了元方的“方正”。
    (5)本题考查主旨情感的分析。乙文以写实手法为主,但又略有夸张,叙述了弟弟从大蟒口中救出哥哥的奇事。弟弟开始见蟒吞食哥哥时,也与普通人一样害怕,想跑。后见哥哥被吞噬,顿时由恐惧转为愤怒,举起手中利斧,猛地向蟒的头部砍去。最后见蟒受伤后仍在吞食哥哥,他在愤怒与焦急的情况下,扔掉斧头,竟用手抓住哥哥的脚,使尽全力把哥哥从蟒口中拉出来。把弟弟的英雄举动表现得既真实,又理想,生动地揭示了他手足情深的美好心灵。小说最后写哥哥医治半年才恢复健康,至今满脸瘢痕累累﹐只是耳朵与鼻子留有几个孔。这番交待,补叙了当时情况的危险,进一步神化了弟弟蟒口救兄的英雄行为。由此告诉我们,亲人之间血浓于水,亲人有难,不能袖手旁观。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胡田村有家姓胡的,兄弟二人到山上砍柴,无意中走到深山峡谷中。突然遇到一条大蟒,长兄走在前边,被大蟒咬住。弟弟在后面见了,最初惊吓得想逃跑,见到哥哥被蟒咬住向下吞,就奋不顾身地抽出砍柴的斧头,向大蟒的头砍去。大蟒虽然受了伤,但仍然咬住不放。长兄的头虽说被吞进去,幸而肩膀吞不下去。弟弟在紧急中,没有别的办法可施,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用力与蟒争夺,竟然把兄从蟒的口中拖了出来。大蟒也因受伤负痛走了。细细一看长兄,鼻子耳朵都已经化掉,气息奄奄,很是危险。他用肩扛起长兄往回走,一路上歇息了十几次,才背回家。请医生给医治,在家养了半年才好。到现在,满脸上全是瘢痕,长鼻子耳朵的地方,只有窟窿了。哎,在农人中,竟有这样的弟弟!有的说:“大蟒没有杀死他的长兄,那是被他弟弟的德行与义气所感化。”的确是这样!
    67.C 68.C 69.A 70.C
    【解析】6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B.入:都是进入的意思;
    C.因:乘,趁着/于是,就;
    D.之:都是代词,他;
    故选C。
    6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停顿及内容理解。
    C.“君与家君期日中”的意思为“您与我的父亲相约在正午”,“家君”译为“我的父亲”,期译为动词“相约”,故朗读节奏应划分为“君与家君/期日中”,选项内容断句错误。
    故选C。
    69.本题考查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A.句意为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行,同行。题干翻译错误。
    故选A。
    7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C.根据乙文“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分析出,王冕在夜里秉烛夜读,无视佛像的恐怖土偶,表现出王冕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的品质。选项分析内容错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71. 急 不及、不若 担任(作为) 代词,他 72.①(白雪纷纷的样子)跟把盐撒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②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初出来的样子? 73.D
    【解析】7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一会儿雪下紧了。骤,急。
    ②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未若,不及,不若。
    ③句意:早年担任魏郡太守。为,担任,作为。
    ④句意:觉得黄琬与众不同并十分喜爱他。之,代词,他。
    7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差,大体上。可拟,可以相比。
    (2)何,为什么。言,说。如,像。之,主谓之间,不译。
    7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黄琬父亲黄琼”有误,根据“祖父琼”可知,黄琼是黄琬的祖父。“皇后”有误,根据“太后诏问所食多少”可知,应为:太后。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跟把盐撒在空中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里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把听到的情况报告给朝廷。太后下令问日食情况,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七岁,在祖父身旁,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亮刚出来的样子?”黄琼大为惊讶,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觉得黄琬与众不同并十分喜爱他。
    74. 相约同行 退休回家 75.B 76.(1)(那个)朋友(听了元方的话)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他的手。元方(却)走进门去,连头都不回。
    (2)好好教育你的子孙,使他谨慎小心啊。 77.甲文说明了做人要讲诚信;乙文说明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解析】7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行:相约同行。
    (2)句意为: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归休:休假回家。
    75.本题考查“之”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不义之物”一句中的“之”含义是:助词,的。
    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助词,的;
    C.代词,它,指钱财;
    D.代词,他,指元方;
    故选B。
    7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惭:惭愧。引:牵、拉。顾,回头看。
    (2)重点词语:尔:你。承承:小心谨慎。
    7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的朋友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赴约,被元方斥责为“无信”,可知,说明了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根据乙文“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和“王贤其母,说其义”(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田子母亲教育他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并受到了君王德赞赏,可知,说明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上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78.(1)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2)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3)“贤家君”“卿家君”是对对话人父亲的尊称,这里可译作“你父亲”。
    (4)甲文: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大骂,他予以了有理有据的反驳、机智聪明。
    乙文:元方面对袁公自负、刁钻的问题,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不卑不亢,不损人也不损己。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的意思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句式相同,为并列关系,应断开;“恣其所安”是进一步说明治理办法,应断开;“久而益敬”进行总结;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
    (2)句重点词语:卿:你;家君,父亲;法,效仿、学习;孤,我。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君与家君期日中”,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贤家君在太丘”,意思是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不知卿家君法孤”,意思是不知是你父亲学我。据此可知,“贤家君”“卿家君”是对对话人父亲的尊称,可译作“你父亲”。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中元方义正辞严的指斥父亲的友人既无礼,又无信,显示出他懂礼识义的特点,当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下车来拉他时,他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可知他性情的率真与正直不阿。
    乙文袁公问了元方的一个问题,袁公是元方的长辈,而且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无论回答谁效法谁都不合适。但元方用类比的手法,巧妙应对,既肯定了父亲的功绩,又恭维了袁公。从中可以看出他少年聪敏、镇定自若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79.(1) 约定 舍弃 等,等到 于是,就
    (2)C
    (3) 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3)句意:等到事情办完后。及:等,等到;
    (4)句意: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遂:于是,就。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则是无信”意思是:就是不讲信用。信:动词,讲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信:名词,诚实、诚信;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
    根据甲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在父亲友人对着元方骂其扶父亲不遵守约定时,元方直接点明父亲友人失信、失礼的表现;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启发我们做人要信守承诺,讲礼貌。根据乙文“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可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孩子们,在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时,郭伋为了信守承诺在野外亭中留宿到约定日期才进城;启发我们要信守承诺;可见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
    第二空:
    根据甲文“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已去”“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主要通过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彰显主题的,侧重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到城外,问道:“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认为进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做人就是这样。
    80.A 81.A 82.C 83.B 84.①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解析】8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句意为: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儿女:子侄辈们。
    故选A。
    8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A.句意为: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谢太傅”是句中的主语,“寒雪日内集”则是具体事件,所以中间要停顿,应断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故选A。
    8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将动态化为静态”和“化为秋天的萧瑟”错误,而是把冬天的寒冷化为春天的温暖;
    故选C。
    8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该文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B。
    8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俄而:不久,不一会儿。骤:急,紧。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2)句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引:拉,要和元方握手。顾:回头看。
    【点睛】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85. 舍弃 拉,牵拉 回头看 原因,缘故 年龄 游戏 86.(1)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2)(这是)何家的房子。(3)比如人的眼睛中有瞳仁,没有这东西,(眼睛)必定不明亮。 87.元方的做法正确,原因如下:①元方看似无理的行为,表达了对父亲友人不守信用的强烈鄙视,人无信不立,这也告诫了人们不守信用的人是得不到别人尊敬的。②元方入门不顾并不失礼,因为他毕竟才7岁,而且对不尊重朋友不守信用的人就应不留情面,使他深刻认识自己的过失,以免再犯。③孔子曾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因此,对待无礼之人要有礼,那又怎样对待有礼的人呢?所以对待无礼之人就该无礼。元方的做法没错。
    元方的做法错误,原因如下:①毕竟友人是长辈,虽然他有错在先,但是走之前还是要说一声再见的,而元方虽有正义感,但是我认为还是有些失礼的!②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元方知友人无礼而鄙视他,但他又用同样无礼的方式对待友人,那他和友人又有什么区别吗?难道,君子在小人面前也要变成小人吗?③元方对友人无礼这一认知没错,但是元方采取的对策有错,对于无礼的行为,完全可以用更加有礼的方式,或者委婉劝说等方式指出,而不应该用更无礼的方式。这是对友人的不尊重。 88.示例一:我喜欢何晏。从他画地为方,身处其中,委婉表达自己不想被曹操收为养子的想法,可见他是个聪明机灵的小孩。
    示例二:我喜欢谢仁祖。从他能领悟长辈话中的意思,并机智应对,可见他是个有知识、反应敏捷的小孩。
    【解析】8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太丘舍弃等候,离开了。舍:舍弃。
    (2)句意为:下车去拦他。引:拉,牵拉。
    (3)句意为:元方进入门里,不再回头看。顾:回头看。
    (4)句意为:人们问他原因。故:原因,缘故。
    (5)句意为:张吴兴当时年龄有八岁。年:年龄。
    (6)句意为: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戏:游戏、玩耍。
    8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尊君:你的父亲。不:同“否”。
    (2)之:的。注意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标志为“也”。
    (3)譬如:比如,好像。瞳子:瞳仁。明:明亮。
    8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对元方的做法是否正确做出合理解释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我认为元方没错。友人无信无礼,还需要对他笑脸相逢,委婉逢迎吗?元方的“入门不顾”恰恰反映了魏晋名士的风骨,率性洒脱,不拘一格。
    8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自由表达。任选一个,说出喜欢的理由即可。
    示例:我喜欢张玄之。当别人开玩笑问他为什么“开狗窦”时,这个玩笑有点过火,于是他反唇相讥,“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丝毫不给对方情面,可见他有自尊,不卑不亢,不肯屈就别人,很有点晏子出使楚国时不从狗洞出入的大将风范。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①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②吴兴太守张玄之八岁时掉了牙,大人们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孩子,故意逗他说:“你嘴里怎么开了狗洞?”张玄之应声回答:“就是为了让你们这些人从这里出入。”
    ③谢仁祖八岁的时候,父亲谢豫章(谢鲲)带着他送客。此时谢仁祖已经是聪明颖悟、应答敏捷的上流人才了。大家都在赞扬他,说道:“少年是座中的颜回呀。”谢仁祖答道:“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④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89. 约定 舍弃 同否 拉,牵拉 才 害怕,担心 90.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9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92.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示例A: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示例B: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93.甲文元方的态度和乙文“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都说明了为人守信的重要性。考生能围绕守信的重要性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倍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8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为: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丢下。
    (3)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4)句意为: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
    (5)句意为:才同他一起吃饭。方,才。
    (6)句意为: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恐,害怕,担心。
    9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过中,正午已过;至,到;舍去,丢下(他)而离开;乃,才。
    9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这里“明日早”表时间,应有停顿;“令人求故人”与“故人来”之间,是承接关系,中间应有停顿;“方与之食”表示结果,其前面应有停顿。
    故据此断句为: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92.本题考查人物评价。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此题可以两方面回答,不失礼,因为对方虽然作为长辈,却目中无人,对儿子侮辱其父亲。失礼,友人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并且知错能改了,就应该原谅。
    示例一:失礼;
    因为“友人”毕竟是长辈,也应该尊重长辈。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也不失为有识之人。不能因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要给人改错的机会,并且我们应该始终礼貌待人。
    示例二:不失礼;
    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元方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元方对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9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其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可见,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陈太丘的朋友因为不守信用,而遭到七岁孩子陈元方的批评,可见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根据乙文“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可知,其意思是: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可见,吴起宁肯自己不吃饭而等老友,可谓守信之人。
    由此可知,甲、乙两段的内容都表现了守信的重要性。所以,看法围绕“守信的重要性”谈论,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是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一个人只有诚实守信,才可以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才可以结交到好朋友。所以,我们要养成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行为品质,诚信对待周围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94.C 95.⑴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⑵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96.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97.能在理解两文的基础上结合“诚信”来谈即可。示例: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孩都瞧不起。
    【解析】9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A.待:都是“动词,等待”;
    B.之:都是“代词,他”;
    C.不:同“否”/表否定;
    D.信:都是“诚信”;
    故选C。
    9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与(同)、期(约定)、日中(正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欲(想要)、服(使……信服)、三军(全军)、非信(不诚信)”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96.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的意思是: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明日早”是时间状语,“明日早令人求故人”应该句读为“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与“方与之食”叙写两件事。“故人来方与之食”的正确句读是:故人来/方与之食。据此可作答。
    97.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本题作答要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基础上谈看法。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通过讲述了“友人失约”的故事,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否则连小孩子都瞧不起。
    《吴起守信》一文则通过吴起宁肯自己不吃饭也要等老友的故事,表明吴起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三军信服。两篇文章都表明“守信”的重要,因此围绕“守信”来谈看法即可。如:做人应该讲究诚信,要说话算话,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办到,如果办不到,也要解释清楚原因,不能不守信用。再如:“守信”是为人之道,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不到守信,就会被别人看不起。答案是多元的,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但是)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98. ①与 儿 女 /讲 论 文 义
    ②太 傅/ 患 之
    99.(1)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2)差:大致,差不多。
    (3)舍:放弃或舍弃。
    (4)顾:看(回头看)。
    (5)患:忧虑。
    (6)乃:于是。 100.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101. 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而且给人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赏识人才 机智 注意言传身教
    【解析】9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①句意为: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与儿女”表示对象,属介词短语,修饰“讲论文义”,故划分为: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句意为:太傅对这件事感到忧虑。“太傅”为句子主语,应在其后断开。故划分为:太傅/患之。
    9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2)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
    (3)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放弃或舍弃。
    (4)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看(回头看)。
    (5)句意为:太傅对这件事感到忧虑。患:忧虑。
    (6)句意为:于是就骗他来,和他赌。乃:于是。
    10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未若,倒不如;因,趁、乘。
    101.第一空,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把雪比作柳絮,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雪花的轻盈。而“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一比喻虽然盐的颜色是白色的,但很沉重,飘不起来,没有大雪在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那种感觉;同时柳絮是春天所特有的,所以这个比喻还带着春天的气息,给人带来春的感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一比喻所缺乏的正是意蕴。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第二空,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原文,由“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安在雪天给子侄辈们讲解诗文,欣赏侄女咏雪名句可见其赏识人才;由“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谢安骗取侄儿香囊,可见其机智;由“我常自教儿”可知,他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可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点睛】参考译文:
    (一)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
    谢遏年轻时,喜欢穿戴紫罗香囊,挂着覆手。太傅对这件事感到忧虑,但不想伤他的心意。于是就骗他来,和他赌,把他的香囊赢过来马上烧掉。
    (三)
    谢安的夫人教育儿子,她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见过您教导儿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是用自身的言行教导儿子的。”
    102.(1) 同“否”,吗 才 对……感到奇怪 已经
    (2)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3)①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②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
    (4)两文都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吗。
    (2)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3)句意: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奇:对……感到奇怪。
    (4)句意:差役已经通报后。既:已经。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字伯阳)有师徒之称。
    “与”为连词,应在“与”前断一处;且在主语“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后断一处;
    故断为: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顾:回头看;
    (2)了了:聪明;大:长大;佳:出众、优秀。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非人哉”,不卑不亢,分条理罗列出父亲友人的过错,指出父亲友人不信守诺言,没礼貌的过失之处,据理力争维护父亲的形象,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元方的聪明伶俐;
    根据乙文“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可知,孔融说自己是李府君的亲戚,用孔子与老子有师徒之称来解释原因;面对陈韪的刁难,孔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表面夸赞陈韪小时候聪明,实则贬低陈韪现在不怎么样;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孔融的聪明智慧;
    可见两文都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他的亲戚才得以通传。孔融到他家门前,对差役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差役已经通报后,(孔融)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非常尴尬。
    103. 离开 舍弃 放上 记得 104.C 105.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106.(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兄弟二人一起叙说,互相补充,大人所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 107. 元方善于维护父亲尊严的应对思辩之才 元方和兄弟季方两人善于抓住机会学习的刻苦好学精神
    【解析】10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为: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去,离开。
    ②句意为: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舍弃。
    ③句意为: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著,放上。
    ④句意为: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志,记得。
    10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之,代词,代指元方;
    B.之,代词,代指说的话;
    C.之,“王凝之”是一个人名;
    D.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故选C。
    10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客人和陈太丘在一起谈论玄理,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这里“客与太丘论议”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有停顿。“进火”、“俱委而窃听”都是动词,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应该断开。
    故据此断句为: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10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日中,正午;至,到;无信,不讲信用;无礼,失礼。
    (2)重点词:俱,一起;更相易夺,互相补充;言无遗失,大人所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
    107.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根据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其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可以看出,元方能勇敢的指出别人的过错,善于维护父亲的尊严,聪明善辩,而且守信重礼,为人方正;
    根据乙文“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可知,其意思是: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可见,元方和兄弟季方两人善于抓住机会学习,聪明好学;
    根据乙文“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可知,其意思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订正补充,一句话也没有漏掉。可以看出,元方和兄弟季方刻苦学习、记忆力强、勤奋努力。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有位客人到陈太丘家过夜,陈太丘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太丘在一起谈论玄理,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太丘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太丘问:“你们可记住一点内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订正补充,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太丘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108. 急 大体 约定 舍弃 109.①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②过了正午那位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110.从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我认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好。谢道韫的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柳絮喻雪,这个比喻十分传神,因为柳絮呈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111.(1)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看出,他懂得诚信的重要;(2)从元方的回答“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看,他懂得“礼”的重要;(3)从他的辩驳来看,有理有据,落落大方;(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112. 意思对即可。 意思对即可。
    【解析】10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一会儿,雪下得更急了。骤:急。
    (2)句意为: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
    (3)句意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4)句意为:却丢下我走了。委:舍弃。
    10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2)至,到;舍,舍弃;去,离开;乃,才。
    1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重点语句的赏析。
    第一问,文中谢安说“白雪纷纷何所似”,胡儿和兄女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做了回答。谢安听后并未做出回答,但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和“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的暗示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第二问,自己的看法。
    示例: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1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乙文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驳斥了友人的不守信用,不讲礼貌,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做人要讲诚信,与人相处要注意礼仪。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抓住友人的“失信”而说的,抓住实质,击中要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元方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可见他的驳斥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不和无礼无信之人交往,也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这些都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
    11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围绕以“家风家训”为主题,拟写对联即可。
    示例:上联:宗传后稷家声远,下联:学绍濂溪道脉长;
    上联:仁爱三春暖,下联:家和万事兴;
    上联:院大不如志大,下联:房宽难胜心宽;
    上联:公开公正公平处事,下联:诚信诚心诚意待人;
    上联:成事成名成伟业,下联:立人立德立家风。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更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地笑了。 这就是谢太傅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中午。过了正午那位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却走进门去,连头都不回。
    113. 温习、复习。 以……为快乐。 停止 比得上。 114.(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因为)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 115.示例:【甲】要按时温习;学思结合。
    【乙】书要多背诵;要善于思考文义;勤奋好学。(意对即可) 116.示例:①要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②我明白了读书的好方法,那就是:“书不可不成诵“、要”咏其文、思其义”。
    【解析】1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习:温习、复习。
    (2)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以……为快乐。
    (3)句意为: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止:停止。
    (4)句意为: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若:比得上。
    1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疑惑。
    (2)句重点词语:用力多:下的功夫多。 收功远:收获就长远。
    1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
    甲文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才能得到巩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学过知识要进行温习和理解,这样才能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必须相结合。
    结合乙文中“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根据司马光读书时熟读成诵,可知读书要多背诵,多思考。根据他抓紧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可知要勤奋好学。
    1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本文讲的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幼年时,在“患记不若人”的情况下,严以律己,争分夺秒,独自苦读,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文章中“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内容,告诉人们:读书要勤奋用功,要多思考。因此,可从“多读书,勤思考”等角度谈启示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要学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117.C 118.B 119. 四十岁就没有迷惑了。 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20. 立志刻苦学习 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做个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121.A
    【解析】117.本题考查字音。
    A.欲(yǜ)——yù;
    B.临(líng)——lín;
    D.落(là)——luò;
    故选C。
    118.本题考查字义。
    B.句意: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临,登临。故选B。
    119.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有:
    (1)而:表修饰。惑:迷惑。
    (2)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为: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志”指的是立志刻苦学习。
    第二空:联系诗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作者借大海可以吞吐日月星辰来表现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第三空:联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志无以成学”可知,“志”指的是做个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1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可知,“在锄菜见金时”有误,应为:看见乘轩冕者过门时。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论语》一则: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观沧海》: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诫子书》: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气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恨难得还来得及吗?
    《世说新语·割席断交》: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122.C 123.B 124.D 125.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②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好的机会。
    【解析】1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语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宾语、补语之间应有停顿。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的意思是少年时能坚持学习的人,好比太阳升起时的光芒;老年时学习的人,好比端着蜡烛在夜晚行走。“幼而学”是“者”的定语,二者之间无需停顿,“如日出之光”是跟从“幼儿学者”的谓宾短语,二者之间应有停顿;“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与“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为并列关系,故“日出之光”与“老而学者”之间应有停顿;“如秉烛夜行”是跟从“老而学者”的谓宾短语,二者之间应有停顿。综上,断句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故选C。
    123.本题考查文言重点字词。
    B.“险躁则不能治性”的翻译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轻薄。选项“险:危险”解释有误;
    故选B。
    12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丙文选自《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散文集,共二十篇,主要内容是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讲立身处世之道。丙文为散文,选项“丙文是书信体”有误。
    故选D。
    1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
    (1)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2)固:通“故”,因此,所以;早:尽早,早早地;失:失去。
    【点睛】参考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丙】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好的机会。我在七岁的时候,读《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过的经书,如果过一个月不温习,就忘得差不多了……朱云也是四十岁,开始学《易》和《论语》;皇甫谧二十,才开始学习《孝经》和《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少年时能坚持学习的人,好比太阳升起时的光芒;老年时学习的人,好比端着蜡烛在夜晚行走,还是胜过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
    126. 生气,恼怒 坚定 127.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128.“学”与“思”要结合,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29.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要有仁德;君子追求很深的造诣要靠自己;追求仁和义。(意思对即可)
    【解析】1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2)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1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温:温习;故:旧的知识;知新:指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以:凭借;为:成为。
    1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语段一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要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根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学”与“思”要结合;根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要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谦虚好学,学习他人的长处,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语段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启发我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
    语段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启发我们为人要有仁德;
    语段二“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启发我们君子追求很深的造诣要靠自己;
    语段二“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启发我们要追求仁和义。
    【点睛】(语段一)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语段二)参考译文: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
    130.C 131.(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2)现在再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没有听说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或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32.B 133.安贫乐道;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第一空意思对即可;第二空答好学即可得)
    【解析】13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C.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快乐。故选C。
    13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
    (1)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2)亡,通“无”。闻:听说。
    132.本题考查断句。句意: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自吾有回”是条件,“门人益亲”是结果,故断为:自吾有回/门人益亲。故选B。
    13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结合【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分析得出:安贫乐道;结合【乙】“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分析得出:不迁怒,不贰过。
    【点睛】参考译文:
    【甲】(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3)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乙】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通假字
    例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①“说”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②“有”同“”。
    定义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练习
    春往冬反。
    ③“反”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节选自《论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法”的义项:①法令,法律;②方法;④准则,标准。
    我有一个疑惑,“家君”是称呼自己父亲的,就像甲文中那样。乙文出现“贤家君”“卿家君”来称呼对方父亲
    应该没问题,我推测原因:
    《论语》一则
    观沧海
    诫子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相关试卷

    病句解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 这是一份病句解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文件包含病句解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docx、病句解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金卷(B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金卷(B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文件包含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金卷B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docx、期末模拟金卷B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金卷(A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金卷(A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文件包含期末模拟金卷A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docx、期末模拟金卷A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文言文阅读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